4.灯笼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灯笼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3 18:1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2023西安元宵灯会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新课导入
译文: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这首词写的就是元宵节观灯的景象。新年之后,人们忙着拜年,虽然新衣美食,娱乐游赏的活动却相对较少;元宵节则将这种沉闷的气氛打破,把新年的欢庆活动推向了高潮。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绵延不绝,直至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
4* 灯笼
八年级下
学习目标
1. 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 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 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作者介绍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毕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著有《羽书》《出发集》《北极星》等。
基础知识
字音字形
焚身(fén) 神龛(kān) 司马懿(yì)
斡旋(wò) 乡绅(shēn) 族姊(zǐ)
燎原(liáo) 恐吓(hè) 怅惘(wǎnɡ)
幽悄(qiǎo) 霍骠姚(piào) 熙熙然(xī)
重点词语
【谈吐】指谈话时的措辞和态度。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斡旋】调停,调解。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
【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不甚了然】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幽悄】幽深寂静。
【马前卒】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燎原】(大火)延烧原野。
初读课文
通读课文,说说课文能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12)结尾说“火”,由追忆过去转而表现国难现实,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
(2-11)写了“我”对于灯笼的记忆和联想,由个人情感写到家国情怀。
(1)开篇说“火”,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
初读感知
“灯笼”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①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
②“灯笼”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精读课文
问题探究
1.课文以《灯笼》为题,写了与“灯笼”相关的
哪些回忆与联想?分别触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①总写对灯笼的记忆——欣喜怀念
②夜晚提灯接祖父——长幼情笃
③上下灯学打灯笼——母子情深
④乡俗还愿挂灯笼——慰藉路人
⑤元宵节看灯猜谜——青春飞扬
⑥族姊远嫁看灯火——岁月沧桑
⑦纱灯上描宋体字——雅致单纯
回忆
个人情思
①宫灯引发的幽情;
②战场上的灯笼。
家国情怀
联想
个人情思
①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2.品味语句。
连用五个“想起”,形成排比,将“我”由灯笼想到的一系列往事一一道来,将“我”记忆中美好的乡村风俗呈现在读者眼前,令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情感。
②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将“记忆”比作“网”,“挤”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关于灯笼的记忆之多,引出下文。
③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青春尾梢”“头发也全白了”,强调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表明“我”对纱灯记忆深刻,对纱灯所聚集的母亲的关爱记忆深刻,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思念。
④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将进士第的官衔灯还在与朱门早已褪色进行对比,写出了族姊家的衰败,突出了岁月的沧桑,人事的变迁。
⑤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作者借古喻今,充满豪情,表明对古代英雄的敬慕之情,同时表达了自己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的强烈愿望。由之前的个人情感转为家国情怀,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⑥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由追忆过去转而表现国难现实——爱国之情!
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抗击日寇。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他希望祖国人民有更强大的力量,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家卫国。
3.课文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第1段,“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是议论,接下来的“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是叙述,叙议结合,十分自然。
第2段,先描写作者记忆中与“灯笼”有关事情,最后一句“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是议论,既总结了这一段的内容,又表明相关记忆之丰富,表达了一种怀念之情。
第11段,作者先叙述了“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及历史上几位保家卫国的将领后,顺势发出誓言“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这是议论,抒发情感,表明心愿。
第12段,议论,顺承前一段进一步抒情明志,强化了课文的主题,提升了课文的思想境界。如果舍去最后一段,仅有上一段的抒情明志,那么情感表达就过于隐晦,文章主旨将趋于含混。
4.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承载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怀念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密不可分,给作者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颇具历史况味。
④灯笼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归纳探究
主题归纳
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和联想,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文章由个人情感写到家国情怀,表现出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写作特色
1.从小处写起,以小见大。
本文由作者早年乡村生活中微小之物“灯笼”写起,抒写细微的情感,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情,才是文章的主旨。小中见大,突显主旨。
2.双线并行,形散神聚。
本文以“灯笼”为线索,谈乡俗,谈亲情,谈历史,谈壮志,但重在怀念亲情、感怀时运。“灯笼”是明线,“情感”是暗线,课文依据情感线索安排材料次序,恰当地布局谋篇:作者对所描写的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激情,最后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抒写了家国情怀。
开篇说“火”,为写“灯笼”做铺垫
灯笼
关于灯笼的回忆与联想
结尾说“火”——团结抗战,保家卫国
喜爱灯笼
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素材拓展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巴金《灯》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