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
新课导入
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
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
——冯骥才《时光》
时间在人们的生活中悄无声息地流逝。人们总觉得时间是看不见、抓不着的,本文作者却告诉我们——时间是有“脚印”的。那么,时间真的能够留下脚印吗?它留下了哪些印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文章《时间的脚印》。
8* 时间的脚印
八年级下
学习目标
1. 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 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 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作者介绍
陶世龙,1929年生,四川安岳人,地质学家、科普作家。他写了许多普及地质矿物等知识的文章。著有《变幻多彩的地球》《谈天说地》《时间的脚印》等。
基础知识
字音字形
踪迹(zōnɡ) 烘烤(hōnɡ) 腐蚀(shí)
孔隙(xì) 刨刮(páo) 沙砾(lì)
山麓(lù) 沟壑(hè) 龟裂(jūn)
吹拂(fú) 浑浊(zhuó) 掸(dǎn)
湖泊(pō) 粗糙(cāo) 楔形文字(xiē)
重点词语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初读课文
通读课文,说说课文能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0、31)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5-29)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1-4)引出话题,指出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精读课文
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小诗有什么作用?
它是文章的题记,引出话题;它将时间拟人化,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2.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岩石运动的过程:
岩石
大自然的作用
人的作用
碎石、泥沙等
沉淀
重压、胶结
岩石
岩石的毁灭
水、空气破坏
风沙破坏
人为破坏
岩石的新生
在这一过程中岩石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保存了地壳的活动、气候的变化、古生物的状况等,展现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3.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
作者用大量文字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的生成打基础、做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4.请简要赏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①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举例子、作比较。以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为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
②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列数字。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
③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5.本文的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而又生动形象,试简要分析。
①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攻击”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使阳光、霜雪、风、雨等有了行为意识,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关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破坏,语言极富表现力。
②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胶结”能不能替换为“黏合”?为什么?)
不能。“胶结”指糨糊、胶等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准确地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而“黏合”指黏性的东西使两个或几个物体粘在一起,用“黏合”与实际情况不符,语言表达不准确。
“大约”表示是约数,说明它后面的时间是估计的,不是准确的,如果去掉,时间就变成准确的了,可能与事实不符。“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③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大约”能不能去掉?)
“可能”表猜测。“很可能”说明“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是猜测的,并不肯定,但可能性很大。表述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④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赏析画线的“可能”一词。)
归纳探究
主题归纳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以充满智慧的语言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与方式,说明了读懂岩石的记录的意义,以丰富的例子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写作特色
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旨在向读者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与方式。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知识,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
2.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本文抓住事物自身的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条分缕析,先指出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再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最后说明了岩石上的记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逻辑性很强。
在讲述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的部分时,作者举了大量的例子,但很注意例子的不同层次,先讲岩石的毁灭与新生记录着时间,再具体说明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痕迹,从而使文章的主体部分层次清晰。其次,作者很注意运用过渡性的句子,让读者易于把握前后段落的内容。
3.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
本文作为说明文,其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特点,如“根据计算”“大约”“很可能”等修饰性、限制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准确、严密。
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则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有趣。例如,写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这些生动有趣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拉近了文章与读者的距离,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提出话题,指出岩石能记录时间
时间的脚印
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说明读懂岩石的记录的意义
读懂自然
造福人类
板书设计
素材拓展
去过甘肃张掖七彩丹霞景区的朋友,一定会惊叹于那五彩斑斓的彩带。条带的每一次色彩变化都记录着一次沧海桑田的变迁。值得注意的是,张掖七彩丹霞的地质环境较为脆弱,因而其景观只可远观,一经破坏无法自我恢复,也很难人工修复至初始状态,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地质
遗产。大家应该重视对它的理性观赏和保护。
——《人民日报》
素材解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于大自然给我们留下的瑰宝,我们要在科学认知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人为的破坏和干扰,还自然一个本真状态,留人间一派秀美山川。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