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小石潭记》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小石潭记》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3 18:20:5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3张PPT)
10 小石潭记
八年级下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
3.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
第 1 课 时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代表作有《小石潭记》《江雪》《黔之驴》《捕蛇者说》等。
作者简介
柳宗元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被贬期间,他常常探山访水,流连于自然胜境,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以简洁清隽的语言,刻画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寄托了作者对时政和个人遭际的愤懑不平之感,是唐代山水游记中的佳作。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背景资料
“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潭记》
《钴?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
文学常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初读感知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等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傍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相互取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朝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冷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长久停留,于是(我)记下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堂弟宗玄。跟随着同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知识梳理
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全石以为底(介词,把)
以其境过清(连词,因为)

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凄清)
古今异义
(1)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2)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4)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5)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6)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
凄凉;寒,使……寒冷)
特殊句式
(1)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 应为“以全石为底”)
(2)坐潭上[省略句。 应为“坐(于)潭上”]
第 2 课 时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文章的写作顺序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边气氛 。
1.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文章第1段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试分析其经过。
内容:发现小石潭。
小丘
篁竹
水声
西行
伐竹取道
小潭
经过:

3.第1段描绘了哪两幅小石潭图景?
①石潭全景图——潭水清冽,潭石奇特;
②潭边景物图——绿树缠绕,动静多变。
4.试分析文章第2段。
潭中景物
潭水
游鱼
清澈
动静结合
定点特写
由景生情
作者内心的愉悦
溪身:蜿蜒曲折。
岸势:交错不齐。
5.作者写小石潭源流时,依次抓住了哪些特点?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有什么作用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点睛之笔,高度概括了小石潭凄清冷寂的环境特点;又由景及人,传达出作者被贬后内心的凄苦落寞,表现了他内心无法排遣的苦闷。
①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清冷的景象与作者被贬后凄凉的心境相契合,故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
7.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
②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因此,这几个人心境相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
归纳探究
这篇游记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环境的幽美、凄清,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失意、凄苦之情。
主题归纳
移步换景
景物特写
情景交融
潭中气氛
发现石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板书设计
溪水斗折、溪岸差互
水清、石怪、树青
水透明、鱼活泼
寂寥、凄凉、忧伤
1.移步换景与定点特写相结合。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不同的景物在读者眼前逐一出现,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渐渐铺开,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到小石潭以后,作者又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由近及远,写出了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写作特色
2.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文中写小石潭的曲径通幽,写游鱼的悠然自得,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写环境的清幽冷寂,都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融入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感的微妙变化,或暂时的喜,或喜后的忧,都是与作者那排遣不开的苦闷心情联系在一起的。
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出,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链接材料
链接材料四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据此探究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深层原因。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