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社戏》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3 18:2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1 社戏
八年级下
学习目标
1. 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 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3. 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等。
背景材料
本文选自《呐喊》。《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叙述了“我”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在北京戏园看中国戏,一次是少年时期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作者借看戏抒发自己特定的情感。
小说的第一部分写的是两次看中国戏,它们给“我”的印象极坏,作者借此揭露了现实中存在的丑恶现象,表现出深恶痛绝之情。第二部分写的是看社戏,是全文的主体。作者通过回忆,展现了“我”与童年伙伴的友谊,赞美了劳动人民的热情、纯朴、善良,流露出浓浓的眷恋之情。
基础知识
字音字形
归省(xǐnɡ) 行辈(hánɡ) 絮叨(xùdɑo)
怠慢(dài) 潺潺(chán) 撺掇(cuānduo)
屹立(yì) 纠葛(ɡé) 踱来踱去(duó)
凫水(fú) 楫(jí) 缥缈(piāomiǎo)
重点词语
【消夏】避暑。
【归省】回家探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惮】畏惧;怕。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现在写作“缥缈”。
【弥散】(光线、气体、声音等)向四外扩散。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初读课文
通读课文,说说课文能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1-40)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5-30)写“我”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社戏和归航的全过程。
(1-4)写“我”随母亲归省后在平桥村的日常生活,突出“我”对看社戏的盼望。
精读课文
问题探究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通读全文,仿照红色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线索:看社戏。
平桥概况
伙伴游玩
赵庄看戏
无船出行
月夜行船
停船吃豆
深夜返回
再谈吃豆
月夜行船
赵庄看戏
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村生活。
④可以去赵庄看社戏。
2.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3.作者将看社戏的整个过程写得波澜曲折,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故事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叫不到船
八叔的航
船回来了
外祖母和母亲不同意
双喜写包票,
集体争取
戏让人
昏昏欲睡
“偷”豆吃豆
4.“我”急切想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④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对孩子神态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不好看
5.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情节?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偷罗汉豆”这一情节,和平常理解的“偷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情况不一样。摘豆没有征得家长的同意,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偷”;但是,摘得的豆是用来待客充饥的,反映了孩子们的热情诚恳、周到细致、纯朴无私、天真善良,表现了他们的情趣与欢乐。
6.课文最后一段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怎样理解这个结尾的深刻含义?
“我”所怀念的不仅仅是好豆和好戏,更是平桥村的人们所具有的那种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美好品格,还有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生活。这一切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很少再见到的,所以那夜的豆和那夜的戏都令“我”念念不忘。
7.句段赏析。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感官角度
从嗅觉、触觉、视觉的角度描写两岸景象和月色,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月夜美景图,充满诗情画意。一个“扑”字,暗示了船行之快,表现了“我”高兴、迫切的心理。
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写作手法角度
运用比喻,将“连山”比作“兽脊”,从视觉角度写出了儿童眼里月色朦胧时连山的形态;同时运用以动写静的手法,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的急迫心情。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重点词语角度
“沉静”表明“那声音”使“我”急切的心情平静下来,“自失”和“弥散”则生动地表现了“我”的沉醉之态。
④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感官角度
视觉和听觉
把灯火光中的戏台比作被红霞罩着的仙山楼阁,从视觉角度突出月光下、灯火光中的戏台的朦胧美,同来时看到的“仙境”相照应。“回望”一词,表现出“我”的不舍之情。
“又是横笛,很悠扬”从听觉角度暗写“我”的不舍。“疑心”和“不好意思”既表现了“我”对社戏的留恋之情,又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
⑤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写作手法角度
运用比喻,将航船比作在浪花里蹿的大白鱼,形象地写出了小伙伴们船行速度之快。同时,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小伙伴们划船本领高超。
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双喜的性格特点。
①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聪明
②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③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聪明、细心
④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
考虑事情周到
⑥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⑤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考虑事情周到
做事有始有终
⑦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反应灵敏
双喜是一个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充满自信,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
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六一公公的性格特点。
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只是责怪他们踏坏了庄稼。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纯朴、好客
③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纯朴、好客、热诚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纯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归纳探究
主题归纳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少年时从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美好回忆,刻画了一群农村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平桥村——“我”的乐土
社戏
看戏过程
戏后余波——怀念“戏”“豆”
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赵庄看戏
归航“偷”豆
对劳动人民
的深厚情感
对自由美好
生活的向往
板书设计
素材拓展
文化品格是中国戏曲诸剧种在千百年的孕育、发展、衍变进程中,逐渐呈现出来的独特个性,是当前戏曲类非遗保护的中心内容。如何让中国戏曲在“民族性”与“地方性”的双向互动中延续独特的文化品格并找到可持续的发展途径,是当下戏剧人亟待解决的课题。
其中粤剧的制度化、专业化、生态化保护经验就值得人们珍视并推广。突出例证就是广东粤剧院近年的两部作品。《决战天策府》将网络游戏与粤剧结合,吸引新的观众群体;《白蛇传·情》化用、开拓传统表演技法,并在2021年搬上电影银幕,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成为中国戏曲电影票房的一个“现象级”案例。
——《人民日报》,有删改
素材解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在新时代,青年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