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十章 极地地区 单元检测(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十章 极地地区 单元检测(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5-03 19:50:55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单元检测)
罗斯海是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海域,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2024年2月7日,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在罗斯海沿岸建成开站,可容纳暖季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秦岭站采用了特殊建造材料。下图是南极地区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秦岭站采用特殊材料建造是为了( )
A.耐极寒 B.抗风沙 C.防虫蚁 D.防曝晒
2.秦岭站可以开展的科考领域( )
A.地形河流 B.海洋气候 C.植被动物 D.土壤岩石
【答案】1.A 2.B
【解析】1.南极地区气候酷寒、干燥、烈风,除严寒之外,降水少,风力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气候极其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是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秦岭站采用特殊材料建造是为了耐极寒,A正确。南极被冰川覆盖,没有风沙,南极气候酷寒,没有虫蚁,太阳高度低,光照较弱,无需防曝晒,BCD错误。故选A。
2.南极大陆素有冰雪高原“之称,酷寒、干燥、烈风是南极地区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秦岭站濒临海洋,故秦岭站可以开展的科考领域是海洋气候,B正确。当地气温很低,没有河流分布,A错误。当地植被动物稀少,C错误。由于被厚厚的冰层覆盖,不能研究当地的土壤岩石,D错误。故选B。
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开创了海陆空立体协同考察的新模式,完成了我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立的选址考察工作。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面关于南极地区及科考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所有的南极科考站都位于南极圈以南 B.南极科考的时间多为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
C.南极洲平均降水量极少,淡水资源匮乏 D.在南极大陆,可以看到定居在此的因纽特人
4.我国在南极建立科考站的主要目的是( )
A.开发南极地区丰富的淡水资源 B.作为游客旅游观光的休息区域
C.体验南极地区酷寒的气候特点 D.利用独特的环境进行科学实验
【答案】3.B 4.D
【解析】3.长城站(62°13'S,58°58'W) 位于南极圈以北,故A不符合题意。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到南极地区考察,应选择11-次年3月,即我国的冬季,此时段南极地区为暖季,气温较高,且有极昼现象,便于进行科学考察,故B符合题意。无论南极洲还是北冰洋,都是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地球上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故C不符合题意。在北极圈内,长期居住的人口已接近300万。当地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南极洲则没有国家和定居人口,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迄今为止,已有俄罗斯、美国、英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等3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一大批科学考察站。为保护南极洲的环境,南极洲的考察只限于科研目的,我国在南极建立科考站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独特的环境进行科学实验,故选项D符合题意。主要目的不是开发当地的资源、旅游和体验当地气候,排除ABC。故选D。
5.下列行为有利于极地保护的是( )
A.大规模开采两极地区矿产资源 B.大量捕杀极地海洋生物用于科研
C.进行国际合作,保护极地生态环境 D.科考为大量移民到两极地区做准备
【答案】C
【详解】极地地区是研究地球环境的“天然实验室”。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掀起了极地科学考察的热潮。保护与和平利用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因此各国应当加强合作,履行《南极条约》,保护极地生态环境;选项ABD都是错误的做法,选项C正确。故选C。
北极航道中的东北航线是指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随着北极航道的开通逐渐从梦想变成现实,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着眼于这条航道,仔细阅读北极航线图和世界著名的海峡图,完成
下面小题。
6.下列关于北极航道中的东北航道比传统航道相比,具有的积极意义是( )
A.节省能源,缩短距离 B.更加便利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C.北极航道通航时间更长,输送的物资更多 D.可以缓解波斯湾石油运输压力
7.上图所示海峡中,北极航道经过的是( )
A. B.
C. D.
8.北极航道沿途会经过的港口有( )
①圣保罗②马赛③海参崴④摩尔曼斯克⑤圣彼得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④
【答案】6.A 7.B 8.D
【解析】6.北极航道中的东北航道与传统航道相比,具有的积极意义是航程短,能够节省能源,缩短距离,A正确;加强了中国与欧洲西部国家的贸易往来,北极航道通航时间短,波斯湾石油运输不经过北极航道,不能缓解波斯湾石油运输压力,BCD错误。故选A。
7.根据海陆轮廓和相对位置判断,①为直布罗陀海峡,②为白令海峡,③为德雷克海峡,④为马六甲海峡,北极航道从亚洲东部港口到欧洲西部港口经过的重要海域依次是:太平洋→白令海峡→北冰洋→大西洋,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
8.读图可知,北极航道主要连接亚洲东部港口和欧洲西部港口,从亚洲东部港口到欧洲西部港口经过的重
要海域依次是:太平洋→白令海峡→北冰洋→大西洋,根据海陆轮廓和相对位置判断,位于该航线上的海港主要是海参崴(也称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摩尔曼斯克,③④正确;马赛位于地中海沿岸,圣彼得堡位于波罗的海沿岸,圣保罗位于巴西东南部的大西洋沿岸,北极航道均没有经过,①②⑤错误。故选D。
位于南极地区东部、约1200平方公里的康格冰架在2022年3月15日前后崩解,海冰消融达到创纪录水平。读南极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9.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低很多,主要原因是( )
A.南极地区没有定居人口 B.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比北极地区高
C.南极地区的地势比北极地区高 D.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
10.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主要原因是( )
A.此时南极出现极夜现象,风雪小
B.此时是南极的暖季,白昼长
C.此时南极最为寒冷,冰层坚硬,地基牢固
D.此时南极冰雪全部融化,地面裸露,方便选址
11.我国积极开展南极科学考察是为了( )
A.开发南极矿产资源 B.为向南极移民做好准备
C.进行远洋捕捞作业 D.开展科学调查,保护南极
12.康格冰架崩解反映的问题主要是( )
A.生物太多 B.冰架太薄 C.气候变冷 D.气候变暖
13.康格冰架崩解所反映的问题,产生的危害主要是( )
A.海平面上升 B.地震频发 C.臭氧空洞 D.荒漠化
【答案】9.C 10.B 11.D 12.D 13.A
【分析】9.南北极地区附近人口都很少,气温差异与定居人口无关,A错误;南北极纬度都很高,差异不大,B错误;南极大陆海拔高,而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海拔低,所以南极地区气温更低,C正确,D错误。故选C。
10.2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的南极地区以极昼为主,A错误;2月此时是南极的暖季,气温较高,
白昼长适宜科考,B正确,C错误;即使南极是暖季也不会出现冰雪全部融化,D错误。故选B。
11.开展南极科学考察是为了开展科学调查,保护南极,D正确;开发南极矿产资源会破坏南极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A错误;南极地区气候酷寒,不适宜移民居住,B错误;南极远离我国,不适宜远洋捕捞,C错误。故选D。
12.冰架崩解是气候变暖的结果,气候变暖冰架加速融化,冰架加速破碎从而崩解,D正确,C错误;南极地区气候寒冷,生物并不多,A错误;冰架崩解变薄也是因为气候变暖,冰架是长时间的冰雪累积,本身并不薄,B错误。故选D。
13.冰架崩解所反映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A正确。康格冰架崩解所反映的问题是气候变暖,与地震、臭氧层空洞无关,和荒漠化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秦岭站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考察站,也是新时代我国建成的第一个越冬考察站。图1为中国南极科考站的分布示意图,图2为秦岭站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秦岭站采用底部架空方式,主要目的是( )
A.便于通风透气,利于防潮散热 B.降低地面风速,利于科学考察
C.避开深厚冰层,降低建设难度 D.避免大雪堆积,防止掩埋建筑物
15.从图中可以看出秦岭站( )
①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②是中国目前纬度最高的极地考察站
③面向大西洋 ④位于长城站的西南方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有( )
①极地地区环境原始,为开展科学考察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②极地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缓解全球能源资源日益匮乏的现状
③可以帮助人类获取预测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和方向
④利用极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获取巨大经济效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4.D 15.C 16.A
【解析】14.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大风和干燥,A错误;秦岭站采用底部架空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大雪堆积,防止掩埋建筑物和利于大风通过,不会降低地面风速,B错误,D正确;与避开深厚冰层无关,C错误。故选D。
15.图中的秦岭站位于南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①正确; 昆仑站是中国目前纬度最高的极地考察站,②错误;秦岭站面向太平洋扇区,③错误;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由此判定秦岭站位于长城站的西南方,④正确。故选C。
16.极地地区环境原始,为开展科学考察提供了天然实验室;极地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缓解全球能源资源日益匮乏的现状;可以帮助人类获取预测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和方向,①②③正确;南极主要用于科考,不是用来大力发展旅游业,获取巨大经济效益,④错误。故选A。
2024年2月,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秦岭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考察站,也是新时代建成的第一个越冬考察站。图示意中国南极科考站的分布及秦岭站外部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7.下列有关秦岭站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面向太平洋扇区②目前纬度最高的考察站③有极昼和极夜现象④位于中山站的西南方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我国在南极的科考站大部分是在1、2月份建设,原因是( )
A.南极寒季,海域封冻,施工车辆能通行
B.南极极昼,热量充足,河流解冻有淡水
C.南极暖季,此时气温最高且白昼时间最长
D.南极极夜,常见极光,为建站施工人照明
19.秦岭站建筑采用集中一体式设计,地面架空,主要是为了应对极地特殊的自然环境( )
A.暴雪、狂风 B.酷寒、台风
C.山洪、泥石流 D.沙尘暴、高辐射
【答案】17.A 18.C 19.A
【解析】1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洋的经度范围为105°E-180°-75°W,秦岭站所在经度大致为163°E,
因此面向太平洋扇区,①符合题意;目前纬度最高的考察站为昆仑站,②不符合题意;秦岭站位于南极圈以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③符合题意;秦岭站位于中山站东南方,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1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月份为南极暖季,A错误;南极极昼,气温相对升高,但仍然寒冷,B错误;南极的暖季,此时气温最高且白昼时间最长,利于科考,C正确;1、2月份南极有极昼现象,D错误。故选C。
19.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秦岭站建筑采用集中一体式设计,地面架空,主要是为了应对极地特殊的自然环境,酷寒、暴雪、狂风,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下列景观图片拍摄于北极地区的是( )
A.B.C.D.
【答案】C
【详解】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北极熊,图A是斑马,A错误。图B是袋鼠,B错误。图C是北极熊,C正确。图D所示的是企鹅,故D错误。故选:C。
2023年11月1日,我国开启了第40次南极考察之旅,将在南极大陆太平洋沿岸区域建设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三个常年科考站。12月12日,科考队员抵达目的地开展卸货和安装工作,计划在60天内完成新站的建设任务。图示意我国南极科考站的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21.我国新建的科考站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2.新科考站要求在60天内完成建设,主要考虑( )
A.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B.适宜施工时间有限
C.施工材料补给困难 D.避开太阳活动干扰
【答案】21.D 22.B
【解析】21.读图可知,甲是长城站,乙是中山站,丙是昆仑站,丁是我国刚建立的秦岭站,故选D。
22.2月12日,科考队员抵达目的地开展卸货和安装工作,计划在60天内完成新站的建设任务。因为60天后已经是4月12日左右,南极的暖季将要结束,气候将变得很寒冷,适宜施工时间有限,要尽快撤离,B正确。跟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施工材料补给困难、避开太阳活动干扰无关,ACD错误。故选B。
北极点附近常年覆盖着坚厚冰层,考察船只无法直接到达,因此需要换乘直升机抵达。下图为我国赴北极点考察航线(去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北极点附近常年覆盖坚厚冰层的原因是( )
A.年降水量丰富 B.淡水资源丰富 C.海拔高,空气稀薄 D.纬度高,气候寒冷
24.我国科考队去程途中( )
A.航船从白令海峡进入太平洋 B.科考船航行途中经过亚洲、北美洲
C.换乘直升机后飞行方向为西北 D.航行时间多为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
【答案】23.D 24.B
【解析】23.读图可知,北极点附近纬度高,气候终年严寒,所以常年覆盖坚厚冰层,D正确;北极点附近降水稀少,且北极点附近常年覆盖坚厚冰层与降水量、淡水资源是否丰富无关,AB错误;北极点附近海拔不高,空气不稀薄,C错误。故选D。
24.读图可知,我国赴北极点考察,航船从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白令海峡为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所以科考船航行途中经过亚洲、北美洲,A错误,B正确;换乘直升机后向正北飞行,C错误;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为北半球冬季,此时北冰洋海域海冰广布,不适宜航行,D错误。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25.【地理实践】中国自然资源部2024年2月7日宣布,中国南极秦岭站正式开站。秦岭站是中国在南极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之后的第五个考察站,建成后主要用于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项科学观察和研究。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搜集了相关材料,对科考站建设及科考意义进行了探究性学习。
探究一: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
秦岭站(74°56′S,163°42′E)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罗斯海西海岸是南极洲气候环境最为恶劣的区域之一。
(1)由材料可知,秦岭站地处东、西半球的 半球。试简要分析秦岭站选择在2月开站的主要自然原因: 。
(2)从气候角度分析考察站工作人员进行科考时可能遭遇的困难: 。
探究二:南极地区的主人
前肢成鳍状,在海里可以化身为一双强有力的“划桨”;重叠、密接的鳞片状羽毛,海水难以浸透,以减少摩擦和湍流,还能抵御零下几十度的低温。
(3)上述材料描述的是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 ,它们皮肤下厚厚的脂肪层,可以抵御 。
探究三:南极地区的忧患
南极大陆几乎全被冰川覆盖,占全球现代冰被面积的80%以上。冰层平均厚2000米,最厚达4750米。若地球气温持续上升,这些冰层全部融化,那么世界海平面将上升66米。
(4)请你为缓解南极地区冰川消融趋势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
【答案】(1) 西 气温较高,白昼时间长。
(2)酷寒、干燥、烈风
(3) 企鹅 严寒
(4)植树种草,保护植被,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等
【详解】(1)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据图可知,从东西半球看,秦岭站地处西半球。秦岭站位于南极地区,每年的2月份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相对较高,且昼长夜短,有极昼现象,方便施工,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进行科学考查。
(2)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年平均气温-50℃;除严寒外,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南极地区也被称为地球上的“风库”,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考察站工作人员进行科考时可能遭遇的困难是酷寒、干燥和烈风,
(3)企鹅是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被称为“南极的主人”,企鹅皮肤下厚厚的脂肪层,可以抵御严寒。
(4)南极地区冰川消融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密切,而全球气候变暖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有关,因此,应对全球变暖问题,应从排放和吸收、公众参与等方面分析。一方面应通过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另一方面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此外应加大监管的力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26.北极熊是北极地区的代表地区,有“冰海霸王”之称。下图为北极熊栖息地示意图及漫画作品《北极熊背冰箱》。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冰是北极熊迁徙期间狩猎、繁殖、休憩的主要场所。海冰大量消退时,北极熊南撤回到陆地。为适应极地区域海冰的季节变化,北极熊常常在较低纬度陆地与较高纬度海区之间南北迁徙。
(1)如图所示,纬度越 (填“高”或“低”),北极熊栖息地越不稳定。
北极熊主要以海豹为食物,是极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之一。目前,北极熊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北极的日子不好过,未来北极熊只好背着冰箱(fridge)走天下了。(见漫画作品)
(2)漫画作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简述产生这一问题的人为原因。
(3)列举一条我们在生活中应对这种问题的具体措施。
(4)环境变化使北极熊数量在不断减少。为保护北极熊,有人提议将北极熊运至南极生活。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请你说出理由。
【答案】(1)高
(2) 全球气候变暖 人口不断增加;滥砍乱伐;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工业废气;空调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等
(3)植树种草、保护植被、少用一次性餐具、绿色出行、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开发新能源等。
(4)不可行,南极的气候条件不适合北极熊生存,从长远看,对南极的生态系统也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和灾难。
【详解】(1)由图可知,北极熊栖息地大致位于50°N—90°N之间,从50°N—90°N依次分布着稳定栖息地、次稳定栖息地、不稳定栖息地,据此可知,纬度越高,北极熊栖息地越不稳定。
(2)北极熊主要生活在气候寒冷的北极地区,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汽车、工厂等排放的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加之滥砍滥伐,植被遭到大量破坏,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使得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大量消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地区被淹没,意味着北极熊必须游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找到结实的冰层,《北极熊背冰箱》反映的正在全球气候变暖给北极熊生存带来的生存困境。
(3)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主要从排放和吸收、公众参与等方面分析。一方面通过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加大监管的力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4)北极熊对严寒虽然有极强的耐受力,但是在温度非常低时,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都会选择冬眠。如果将北极熊运送到南极大陆的腹地,由于这里常年气温都要低于零下40摄氏度,远低于北极的平均温度,所以北极熊冬眠的时间会大大延长,再加上南极大陆腹地环境条件非常恶劣,生物量非常少,北极熊的能量补给绝对会是个大问题,如果将北极熊运到南极大陆的中心区域,北极熊将无法生存。从长远看,对南极的生态系统无疑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和灾难,到头来北极熊也将受到牵连。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单元检测)
罗斯海是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海域,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2024年2月7日,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在罗斯海沿岸建成开站,可容纳暖季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秦岭站采用了特殊建造材料。下图是南极地区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秦岭站采用特殊材料建造是为了( )
A.耐极寒 B.抗风沙 C.防虫蚁 D.防曝晒
2.秦岭站可以开展的科考领域( )
A.地形河流 B.海洋气候 C.植被动物 D.土壤岩石
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开创了海陆空立体协同考察的新模式,完成了我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立的选址考察工作。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面关于南极地区及科考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所有的南极科考站都位于南极圈以南 B.南极科考的时间多为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
C.南极洲平均降水量极少,淡水资源匮乏 D.在南极大陆,可以看到定居在此的因纽特人
4.我国在南极建立科考站的主要目的是( )
A.开发南极地区丰富的淡水资源 B.作为游客旅游观光的休息区域
C.体验南极地区酷寒的气候特点 D.利用独特的环境进行科学实验
5.下列行为有利于极地保护的是( )
A.大规模开采两极地区矿产资源 B.大量捕杀极地海洋生物用于科研
C.进行国际合作,保护极地生态环境 D.科考为大量移民到两极地区做准备
北极航道中的东北航线是指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随着北极航道的开通逐渐从梦想变成现实,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着眼于这条航道,仔细阅读北极航线图和世界著名的海峡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关于北极航道中的东北航道比传统航道相比,具有的积极意义是( )
A.节省能源,缩短距离 B.更加便利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C.北极航道通航时间更长,输送的物资更多 D.可以缓解波斯湾石油运输压力
7.上图所示海峡中,北极航道经过的是( )
A. B.
C. D.
8.北极航道沿途会经过的港口有( )
①圣保罗②马赛③海参崴④摩尔曼斯克⑤圣彼得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④
位于南极地区东部、约1200平方公里的康格冰架在2022年3月15日前后崩解,海冰消融达到创纪录水平。读南极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9.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低很多,主要原因是( )
A.南极地区没有定居人口 B.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比北极地区高
C.南极地区的地势比北极地区高 D.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
10.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主要原因是( )
A.此时南极出现极夜现象,风雪小
B.此时是南极的暖季,白昼长
C.此时南极最为寒冷,冰层坚硬,地基牢固
D.此时南极冰雪全部融化,地面裸露,方便选址
11.我国积极开展南极科学考察是为了( )
A.开发南极矿产资源 B.为向南极移民做好准备
C.进行远洋捕捞作业 D.开展科学调查,保护南极
12.康格冰架崩解反映的问题主要是( )
A.生物太多 B.冰架太薄 C.气候变冷 D.气候变暖
13.康格冰架崩解所反映的问题,产生的危害主要是( )
A.海平面上升 B.地震频发 C.臭氧空洞 D.荒漠化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秦岭站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考察站,也是新时代我国建成的第一个越冬考察站。图1为中国南极科考站的分布示意图,图2为秦岭站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秦岭站采用底部架空方式,主要目的是( )
A.便于通风透气,利于防潮散热 B.降低地面风速,利于科学考察
C.避开深厚冰层,降低建设难度 D.避免大雪堆积,防止掩埋建筑物
15.从图中可以看出秦岭站( )
①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②是中国目前纬度最高的极地考察站
③面向大西洋 ④位于长城站的西南方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有( )
①极地地区环境原始,为开展科学考察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②极地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缓解全球能源资源日益匮乏的现状
③可以帮助人类获取预测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和方向
④利用极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获取巨大经济效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4年2月,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秦岭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考察站,也是新时代建成的第一个越冬考察站。图示意中国南极科考站的分布及秦岭站外部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7.下列有关秦岭站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面向太平洋扇区②目前纬度最高的考察站③有极昼和极夜现象④位于中山站的西南方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我国在南极的科考站大部分是在1、2月份建设,原因是( )
A.南极寒季,海域封冻,施工车辆能通行
B.南极极昼,热量充足,河流解冻有淡水
C.南极暖季,此时气温最高且白昼时间最长
D.南极极夜,常见极光,为建站施工人照明
19.秦岭站建筑采用集中一体式设计,地面架空,主要是为了应对极地特殊的自然环境( )
A.暴雪、狂风 B.酷寒、台风
C.山洪、泥石流 D.沙尘暴、高辐射
20.下列景观图片拍摄于北极地区的是( )
A.B.C.D.
2023年11月1日,我国开启了第40次南极考察之旅,将在南极大陆太平洋沿岸区域建设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三个常年科考站。12月12日,科考队员抵达目的地开展卸货和安装工作,计划在60天内完成新站的建设任务。图示意我国南极科考站的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21.我国新建的科考站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2.新科考站要求在60天内完成建设,主要考虑( )
A.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B.适宜施工时间有限
C.施工材料补给困难 D.避开太阳活动干扰
北极点附近常年覆盖着坚厚冰层,考察船只无法直接到达,因此需要换乘直升机抵达。下图为我国赴
北极点考察航线(去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北极点附近常年覆盖坚厚冰层的原因是( )
A.年降水量丰富 B.淡水资源丰富 C.海拔高,空气稀薄 D.纬度高,气候寒冷
24.我国科考队去程途中( )
A.航船从白令海峡进入太平洋 B.科考船航行途中经过亚洲、北美洲
C.换乘直升机后飞行方向为西北 D.航行时间多为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
第II卷(非选择题)
25.【地理实践】中国自然资源部2024年2月7日宣布,中国南极秦岭站正式开站。秦岭站是中国在南极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之后的第五个考察站,建成后主要用于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项科学观察和研究。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搜集了相关材料,对科考站建设及科考意义进行了探究性学习。
探究一: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
秦岭站(74°56′S,163°42′E)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罗斯海西海岸是南极洲气候环境最为恶劣的区域之一。
(1)由材料可知,秦岭站地处东、西半球的 半球。试简要分析秦岭站选择在2月开站的主要自然原
因: 。
(2)从气候角度分析考察站工作人员进行科考时可能遭遇的困难: 。
探究二:南极地区的主人
前肢成鳍状,在海里可以化身为一双强有力的“划桨”;重叠、密接的鳞片状羽毛,海水难以浸透,以减少摩擦和湍流,还能抵御零下几十度的低温。
(3)上述材料描述的是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 ,它们皮肤下厚厚的脂肪层,可以抵御 。
探究三:南极地区的忧患
南极大陆几乎全被冰川覆盖,占全球现代冰被面积的80%以上。冰层平均厚2000米,最厚达4750米。若地球气温持续上升,这些冰层全部融化,那么世界海平面将上升66米。
(4)请你为缓解南极地区冰川消融趋势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
26.北极熊是北极地区的代表地区,有“冰海霸王”之称。下图为北极熊栖息地示意图及漫画作品《北极熊背冰箱》。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冰是北极熊迁徙期间狩猎、繁殖、休憩的主要场所。海冰大量消退时,北极熊南撤回到陆地。为适应极地区域海冰的季节变化,北极熊常常在较低纬度陆地与较高纬度海区之间南北迁徙。
(1)如图所示,纬度越 (填“高”或“低”),北极熊栖息地越不稳定。
北极熊主要以海豹为食物,是极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之一。目前,北极熊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北极的日子不好过,未来北极熊只好背着冰箱(fridge)走天下了。(见漫画作品)
(2)漫画作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简述产生这一问题的人为原因。
(3)列举一条我们在生活中应对这种问题的具体措施。
(4)环境变化使北极熊数量在不断减少。为保护北极熊,有人提议将北极熊运至南极生活。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请你说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