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件(共48张ppt,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件(共48张ppt,含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5-04 16:0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喀斯特地貌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
含有CO2的水
可溶性岩石
喀斯特地貌
淀积作用
Ca(HCO3)2=CaCO3+CO2↑+H2O
CaCO3+CO2+H2O=Ca(HCO3)2
溶蚀作用
一、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分类
沉积地貌
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
溶蚀地貌
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可溶性岩石在世界上分布很广,占全球面积的10%,因此喀斯特地貌是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类地貌类型。我国裸露的碳酸盐岩分布区域共有约125万km2,集中分布于我国南方数省,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西、湖南、湖北等省份,广西桂林山水和云南路南石林都是著名的喀斯特地貌。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降水丰富,流水作用活跃,喀斯特地貌发育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岩石
水体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量大,水流动性强
气候
湿热的气候条件
溶沟与石芽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一)喀斯特溶蚀地貌
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溶沟
石芽
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一)喀斯特溶蚀地貌
峰林与孤峰
峰林: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100米。
孤峰: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四周峰林所包围的洼地,称为坝子(喀斯特洼地),是重要的农耕区
坝子
孤峰
残丘
峰丛
溶斗(喀斯特漏斗):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若被阻塞,会积水成池。溶斗越来越大,会变成岩溶盆地。
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溶斗与天坑
(一)喀斯特溶蚀地貌
天坑
天生桥
(二)喀斯特沉积地貌
水从溶洞洞顶的裂隙渗出,遇到温度升高,水分蒸发时,水中碳酸钙在洞顶沉淀形成石钟乳;
若水滴从石钟乳上滴落到洞底,水分蒸发,碳酸钙就会沉淀并形成石笋;
经过漫长的发展,一些石钟乳与石笋就会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二)喀斯特沉积地貌
钙华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 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 大量逸出,导致 CaCO3沉积,形成钙华。
中国南方喀斯特”于 2007 年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2014 年得到增补,现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七地的喀斯特地貌组成。“中国南方喀斯特”拥有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和雄伟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是世界上蔚为壮观的热带至亚热带喀斯特地貌样本。
探究活动
1.在我国地图上标注上述世界遗产地,并归纳“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分布特点。
“中国南方喀斯特”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区,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重庆、云南等)尤为集中。
中国南方喀斯特”于 2007 年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2014 年得到增补,现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七地的喀斯特地貌组成。“中国南方喀斯特”拥有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和雄伟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是世界上蔚为壮观的热带至亚热带喀斯特地貌样本。
探究活动
2. 在上述世界自然遗产地,形成了地表、地下两重美丽的风景线。结合所学知识,试列举喀斯特地貌地表、地下景观各三例,并描述其特点。
地表景观:石林、峰林、天生桥、钙化坝、钙化湖等。
地下景观:溶洞、石钟乳、右笋、石柱等。
二、海岸地貌
海岸带: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
海岸地貌: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海岸分类
基岩海岸:以坚硬的岩石组成
附近多礁石、岛屿
坡度较大,较陡峭
曲折度较大
海岸分类
沙(泥)质海岸:由松散沉积物(沙、泥、砾)组成
坡度缓
岸线较平直
二、海岸地貌
(一)海蚀地貌
海蚀地貌主要是在海浪作用下形成的,在基岩海岸带最明显。因为这里水深,海浪可以直接形成破坏力极强的拍岸浪,反复冲刷岩壁。
海蚀崖
海水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
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
海蚀洞穴
在海蚀崖底部形成的洞穴。
(一)海蚀地貌
海蚀平台
海蚀拱桥
若遇到较为突出的海岸岩石,因同时受到不同方向海浪的侵蚀,两侧的海蚀穴被蚀穿而相互贯通,剩下的岩石变成了一座“桥”
海蚀柱
若海蚀拱桥发生坍塌,留下一块与大陆分离的岩柱,孤零零地立在海中
(一)海蚀地貌
(二)海积地貌
海滩
海滩
沙嘴
离岸堤
河流
沿岸流
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沙质海岸和泥质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的,包括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二、海岸地貌
海滩
海滩是指由海水搬运积聚的沉积物沙或石砾堆积而形成的岸,海滩可分为砾石滩(卵石滩)、粗砂滩和细砂滩,有管理的又称海水浴场。
(二)海积地貌
青岛金沙滩景区 沙质海滩
东营黄河口 泥质海滩
烟台长岛 砾质海滩
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前端尖的沙滩
(二)海积地貌
沙嘴
随着右下图中沙嘴的进一步发展,海岸地貌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沙嘴
沙嘴若将海湾封住,就形成了潟湖。
威尼斯城就是一个因沙堤封住海湾而形成的潟湖城市(水上城市)。
波浪携带的泥沙在没有到达水边线以前就堆积下来,在一定位置上形成的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
(二)海积地貌
离岸堤
离岸堤
(1)指出图中的海蚀、海积地貌,描述它们的形态特点。
海蚀崖属于海蚀地貌,其为高出海平面的陡崖。
海滩、沙嘴、离岸堤属于海积地貌。沙嘴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状似尾巴的狭长沙滩。离岸提是海浪携带的泥沙在没有到达水边线以前就堆积下来,在一定位置上形成的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
探究活动
(2)海滩是海岸边缘的沙砾堆积体。砾石组成的海滩坡度较大,沙质海滩的坡度则较小。沙质海滩往往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试说明其中的道理。
海滩是指由海水搬运的沉积物堆积而形成的岸,海滩可分为砾石滩、粗沙滩和细沙难。
当沉积物来自悬崖或附近的沿岸山脉时,海滩主要由这些岩石矿物颗粒组成,粒度相对较粗,多为砾石。当沉积物主要来自河流远距离搬运时,海滩的沉积物质较细,是因为只有颗粒就小的粉沙与黏土粒级的沉积物才容易输运入海。
探究活动
沙质海岸其滩肩常由干燥的沙子组成,是进行阳光浴、沙滩排球、烧烤、篝火晚会等的理想场所。滩面的沙子湿而坚硬,是跑步者喜欢的地方。
(3)水下沙坝是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冲刷的一道屏障。议一议,如果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可能会造成哪些不利后果?
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会加剧海浪对海岸带的侵蚀与破坏作用,造成海岸带基础设施的损毁以及海水倒灌现象,还会加剧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对海岸带的破坏程度。
探究活动
喀斯特、海岸地貌小结
地貌 外营力 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 主要分布地区
喀斯特地貌 地表水 地下水 溶沟、石芽、峰丛、峰林、孤峰、溶洞、溶斗、落水洞、地下河 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可溶性岩石
分布区
海岸地貌 波浪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 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 海岸带
冰川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三、冰川地貌
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冰川作用。
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主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冰川的分类
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
山岳冰川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斗: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三、冰川地貌
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古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刃脊
三、冰川地貌
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角峰
三、冰川地貌
冰蚀湖:冰川运动过程中侵蚀地面产生的凹地积水后形成的湖泊。
北美五大湖——冰蚀湖
三、冰川地貌
冰川槽谷(U形谷)
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三、冰川地貌
河流V型谷
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U型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V型谷的形态差异。
U型谷
U形谷谷底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
V形谷谷底狭窄,两壁较陡峭。
峡湾
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谷(U形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成为狭长峡湾。
三、冰川地貌
峡湾的形成过程
冰川侵蚀海岸原有谷地、使谷地变深、展宽
冰川消融,形成U形谷
海水入侵,U形谷被海水淹没,形成峡湾
冰川流动侵蚀海岸
U形谷
U形谷被海水侵入
峡湾


冰退
以后


总结
地貌 外营力 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 主要分布地区
喀斯特地貌 地表水 地下水 溶沟、石芽、峰丛、峰林、孤峰、溶洞、溶斗、落水洞、地下河 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可溶性岩石
分布区
海岸地貌 波浪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 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 海岸带
冰川地貌 冰川 冰斗、角峰、刃脊、U形谷、峡湾、冰蚀湖 高纬度或
高山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