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你心目中的大唐盛世是什么样?
走进大唐盛世
中国的巅峰,世界的大唐。
中国的朝代,喜欢在名字前面加个“大”字。但可能不是每个王朝,都完全配得上“大”。
大清,透着一股固步自封的自命不凡;大明,安稳的表象之下,难掩压抑与悲情;大宋,更有许多底气不足、强撑门面的苦涩……真正配得上“大”的,大概只有大汉和大唐, 后人并以“汉唐气象”称之
我们景仰唐朝的一切。国力昌隆,万邦来朝,胸襟豪迈,诗文璀璨,天生才情,发扬蹈厉……唐朝,是空前繁荣的年代。唐朝,是昌盛强大的中国。
我们共同喜欢唐朝,就是因为它的全然绽放,它的气象万千。
爆火出圈的大唐文化
《唐宫夜宴》原名《唐俑》,郑州歌舞剧院舞蹈作品,编导:陈琳、袁时。 曾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
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遭挖心,屈原被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余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成就了一段“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的佳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其高超的劝谏艺术和敢于直谏的报国之心。
大唐敢于直谏的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被称为“诤臣”。
了解作者
魏征——大唐第一“直男”
见于唐人刘悚的《隋唐嘉话》,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征的故事。唐太宗喜欢玩鸟,有一天,他得到一只形态俊异毛色漂亮的鹞鸟,十分宠爱,便放在手掌中赏玩不已。这时魏征从远处走来,太宗急忙把鹞藏在怀里;魏征发觉了,就近前来向太宗禀告事情,他乘机便向太宗讲述古代帝王由于贪图安逸享乐、沉醉声色犬马而最终丧国灭身的事,劝谏“明君”当以此为戒。魏征滔滔不绝地讲着不想停下来,那鹞鸟在太宗怀里快被憋死了,太宗感到可惜;但他一向敬重魏征,不想打断他的话。魏征便没完没了地讲下去,直到那鹞鸟死在了太宗的怀里。
“太宗怀鹞”
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解题
《谏太宗十思疏》
①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
②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太宗”是他的庙号,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③十思:是本文主要内容,即十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④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常识积累
“ 讽、谏、谤、讥、说 ”
浚jùn其泉源 虑壅yōng蔽 正身黜chù恶 miù谬赏
检查预习
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载舟覆舟:覆,颠覆。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择善而从: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通篇只重一“ ”字
——《古文观止》
思什么?
为什么思?
怎么思?结果如何?
初步感知
思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树木
生长,
这里指长得好
古今异义,树根
疏通水道
德行和道义
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
何况
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使……稳固
治理得好,安定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主持
掌握
指帝位
处于
天地间
推崇
皇权
高峻
无止境
喜庆,福禄
敦厚
克服
这
性情
形作名,重权
形作名,
重要的地位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目的,来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比喻论证
排比
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
思国之治
比喻论证
排比
正
反
中心论点:人君当厚积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对比
本段作者在如何得出中心论点的?
生动形象地引出自己的观点
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将崇极天之峻
永保无疆之休
人君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处其厚
情不胜其欲
正反对比
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比喻论证
正反设喻明确观点后,作者是如何将观点更深入的?
①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显得更加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
②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通过生活常识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很有论辩力量。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地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所有的
帝王
大
深
开头做得好
的确多
能够
语气副词,表示推断
少
竭尽诚心
臣民
看不起别人
治理成效显著
古:放纵自己的感情
今:尽情
形作动,
坚持到底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古今异义,
指父母兄弟子女
路人
督察
同“震”,威吓
苟且
戒慎
疾驰的马车
腐烂的绳索
表反问,难道
轻视
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
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表面上
状后
使动,使 ……颠覆
1、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课内句子)
2、以 (修辞手法) 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 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运用 (论证方法),从创业竭诚、守业纵情两个方面论述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3、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比喻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理清第二段思路
君和民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设问
能否竭诚待人
水与舟
对比论证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之)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谦虚
养
居于……之下
游乐,这里指田猎
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慎
采纳臣下的意见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斥退奸恶小人
不恰当地奖赏
滥用刑罚
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意见
建造,兴建
使…安定
确实,果真
贪图的东西
高
被堵塞蒙蔽
以…为乐
古:把…作为
今:认为
形作使动,
使……端正
施加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劳损
违背、毁坏
无为而治
最高的治世原则
(百姓)得到教化
代替臣下
管理职事
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争着做好
自己的事情
没有多少烦扰的事
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称
“豫”,春天出巡为“游”
献出
诚信的人
选拔
施布
使…光大
指示代词,这
形作名,好的意见
仁爱,宽厚
使动,使…辛劳/痛苦
见可欲——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思江海下而百川
乐盘游——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思无以怒而滥刑
十思
一戒贪心奢侈(俭生活)
多用对偶的整句,两两对应,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找出“十思”,并思考如果要概括为“五戒”可以怎么概括?
二戒骄傲自满(谦待人)
三戒放纵懈怠(慎处事)
四戒壅蔽谗邪(正用人)
五戒谬赏滥刑(明执法)
问题探究
1、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2、开头观点“积德义”和“十思”有什么关系?
“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前边提出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后边则提出如何解决的建议。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全文形成结构严谨的统一体。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问题探究
3、文章最后“总此十思,……大道哉!”可以删去吗?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不能。这不仅是对“十思”的总结,而且是魏征向唐太宗巧妙地描绘出的“十思”后的美好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皇上“鸣琴垂拱”,也用不着“劳神苦思,代下司职”了。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每一个皇帝都神往的,所以唐太宗也就较容易接受魏征的劝谏了。
思
解决开头问题
思 内容 思路
思什么?
为什么思?
怎么思? 结果如何?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以 “ 固本思源 ” 为喻)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总结历史教训)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提出具体做法)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魏征以善谏著称,为什么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唐太宗接纳呢?
①尽臣子之责,态度谦恭诚挚。 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在进谏时,他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又切中要害,令人警醒。
②显谏臣之智,委婉得体。说理透彻,语言简练生动,特别是正反论述、前后对比,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
③魏征遇上了英明的君主——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励精图治,以国事为重,能容直言的臣子,所以对于魏征的进谏大都能够虚心接受。
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①正反对比论述,说理透彻。对同一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如P1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固本疏源”,如P3对“十思”的正反论述。
②比喻论述,生动有力。如P1的从生活中常见现象入手说理,通过比喻,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之后进一步以 “伐根、塞源”作比,使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鲜明表现了作者的观点。
③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多用骈偶句式,但又不受骈体束缚,夹以散句,既整齐华美,又自然流畅。
④富有强大的逻辑力量。思什么-为什么思-怎么思。
主旨明晰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