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无论是汉人汉族,还是汉字汉语,还有久违的汉服,都与汉朝密切相关。之所以能够一直沿用至今,完全是因为大汉王朝的坚实基础造成的。汉王朝自公元前202年建立朝代,历经400余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一)汉初的统治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建立:(楚文化的色彩)
2、背景:(1)社会经济凋敝
(2)吸取秦亡教训
3、措施:
(1)统治思想:黄老无为
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2)政治制度:
汉承秦制: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有所损益: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受封的诸侯王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概念解析: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与民休息”,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秦......荡灭古法,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刘邦
(一)汉初的统治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孝文皇帝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汉书·文帝纪》
文帝时期,农民经历了中国历史上负担最轻的40年。有2年三十税一,11年免田租,23年没再建宫殿。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40钱。《九章算术》记载,当时重体力劳动一天的工钱是40钱,一斗酒50钱。一石带壳的栗价格是30-50钱。轻徭薄赋成为常态,国家由此积累了大量财富。
在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出击,重新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白登之围"后,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并给予大量财物等政策,各自以长城为界。但每次和亲只能维系三五年的和平,侵扰边境仍是常事。
吴国地理位置优越,善于经营的刘濞开发海盐,发展工商业,国力强大。又大量私铸铜钱,大肆招纳亡命之徒和游侠之士,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
4.(1)文帝和景帝奉行勤俭治国、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生产,开创了"文景之治"。这为西汉走向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汉景帝:一方面实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在吴、楚、赵、齐四国旧地,陆续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
另一方面将王国支郡,即25个王国,43个郡收归中央管辖,剥夺诸侯王任官之权,王国内重要官职必须中央委派,诸侯只剩"衣食税租"的经济特权。
诸侯势大、匈奴犯境、丞相权重、思想混乱、豪族膨胀
(2)汉初问题:
(二)汉武帝的统治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针对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公元前141年,16岁的刘彻即位,即汉武帝。经过文景两代的治理,社会经济发展,财富日臻丰厚。此时,汉初问题成为必须解决的难题。
1、政治上
(1)颁布推恩令
(2)设立中朝(中外朝制度)
作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为了削弱相权,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宫侍从左右,参与决策,形成一个称为“中朝”或“内朝”的小团体,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相对称为“外朝”。
中外朝制度
示意图
(二)汉武帝的统治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针对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1、政治上
(3)选官:察举制
①方式:自下而上推选
②标准:“孝廉”(品行)
③作用:
积极:有利于选拔人才
消极:东汉后期为豪强地主所垄断
选官过程: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二)汉武帝的统治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针对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1、政治上
(4)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官吏和强宗豪右
(5)任用酷吏
西汉十三州刺史分布图
汉武帝把全国分成了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二)汉武帝的统治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针对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1、政治上
2、经济上
(1)改革币制:收回铸币权
(2)盐铁官营:政府垄断
(3)均输平准:商贸国营
(4)抑制工商:算缗告缗
算缗: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告缗:是鼓励知情者揭发瞒报不报或自报不实者。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奖励告发者一半财产。
均输: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
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储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作用:抑制工商业者,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除了王国、匈奴问题困扰年轻的汉武帝外,还有更深层次问题。秦末农民起义,故其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董仲舒杂糅各家思想,以阴阳五行学为哲学原理,建立起具有神学色彩的新儒学体系,用"君权天授""三纲五常""春秋大一统"等观点,为汉朝的统治提供了一套合理解释,深得汉武帝的赏识。
对此,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封建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一理论支撑”。
(二)汉武帝的统治
重点探讨
针对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相关史料
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同样是统一思想,谈谈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做法。
VS
完成思想的统一是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必然选择
(1)措施:
①任用儒生为官
②设五经博士、兴办太学。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
(2)实质:思想专制
(3)作用:
积极: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 流意识形态,巩固国家统一
消极: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
(二)汉武帝的统治
重点探讨
针对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相关史料
4、开拓疆土:
(1)对匈奴:
①卫青、霍去病
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2)对西域:
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②开通丝绸之路
③西域都护府
(3)对西南东南:治理更加有效
丝绸之路
汉武帝时疆域图
商贸之路、文化之路、东西文明交流之路
作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带来了一个盛世,其中的得与失都是显而易见的。汉武帝在位54年,与匈奴打了44年,每次动员的兵力达数万人之多。当时一匹战马是10万钱,一匹战马一天要吃掉3个人的口粮。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在经历数次征战后,人口锐减。据《资治通鉴》载:"武帝之末,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西汉与匈奴的巅峰之战
(二)汉武帝的统治
重点探讨
针对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意义?
相关史料
整体意义: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巩固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模式;
确立了儒家独尊地位(主流思想);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政治上:①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中外朝:削弱了丞想权力,加强了皇权。
③察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
④刺吏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⑤任用酷吏: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商。扩大财源,稳定统治。
思想上:尊崇儒术,实现了思想的统一,有利于巩固政治的统一。
开拓疆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了民族交融,
巩固加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重点探讨
结合“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史实,探究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①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②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③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并长期坚持
④善于用人
(三)光武帝的统治
基础梳理
光武帝如何巩固国家?
措施 作用
政治
经济
文化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员,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重视儒学
稳定社会秩序
节省政府开支
加强中央集权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
推动经济恢复
儒学得到继续发展
“那是一个既有侠义精神,又有“士”之风骨的时代。彼时,我们在辽阔大地上东征西讨、北击匈奴,留下了那句‘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一个霸气的汉朝,起于汉高祖刘邦,终于汉献帝刘协,前后共历经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汉宣定胡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展示了一个大国的自信和非凡气度。长江黄河奔腾所至,日月光辉普照之处。君可见,汉家威仪,汉家气象。”
——玉莺时
强大的汉朝为何走向衰亡?
(一)西汉的衰亡
1、原因: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流民问题、社会动荡;外戚干政、政治黑暗。
2、灭亡:
公元9年,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
相关史料
(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司马彪《续汉书》
黄巾起义
汉朝为何走向衰亡?
重点探讨
(二)东汉的衰亡
原因:
1、皇帝年幼,外戚宦官轮流专权
2、豪强地主壮大,土地兼并严重
3、黄巾起义与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
基础梳理
(一)成就代表
1、史学:
(1)西汉司马迁《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东汉班固《汉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
(1)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很多反映当时社会情况
(3)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
司马迁
班固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乐府《江南》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行行重行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两汉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历两汉400余年的统一,宽松的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通过丝绸之路对外交流增多,使得两汉在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基础梳理
(一)成就代表
3、医学:
(1)《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
(2)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3)东汉《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著
4、数学:
《九章算术》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造纸术: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促进文化传播与发展。
三、两汉的文化
两汉时期,华夏认同的认识也有发展。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民族认同得以加强。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文字。
重点探讨
从两汉文化的成就中体会两汉文化的特点。
①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张骞出使西域,中亚、印度文化随丝路流入中国,中华文化广泛外传)
②气势恢宏(汉赋辞藻华丽,体现“大一统”的恢宏文化气度)
③成果丰富,水平居世界前列。(数量多,领域广,水平先进。如史学、文学、数学、造纸术、中医中药的发展)
BC202
刘邦建立
西汉
BC154
七国之乱
BC140
汉武帝登基
BC138
张骞首次
出使西域
公元9年
王莽篡汉
建立新朝
公元25年
刘秀建立
东汉
公元184年
黄巾军起义
公元220年
曹丕称帝
西汉
新朝
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