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7张PPT)
2024届高三潍坊一模
语文讲评
目
录
现代文阅读
壹
古代诗文阅读
贰
语言文字运用
叁
写作
肆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出处及考查点
材料出处:
材料一:郭放《黑夜中的探索:近代学术史上的“黄帝人神之争”与中西文化碰撞》
材料二:霍巍《三星堆考古与中国古史传承体系》
题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下列选项能够支撑材料一中“神话含有史实成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4. 根据材料一中古史辨派的观点,下列对“文本时代”传说、神话、历史之间的关系标示正确的一项是(3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作者对“传说”与“史实”关系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古史传说及其价值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考查点: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一:
①自从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古史辨运动兴起后,中国古史学界围绕着黄帝事迹是“神话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神话化”这一问题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2A)
②所谓“神话的历史化”,就是认为黄帝本为天神,而后有一个被历史化的过程。(1A)持此观点的古史辨派学者使用的关键词是“神话”和“历史”,并兼及“传说”。
③按照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传说是以口传为特征的一种故事,它的内容包括神话和历史。神话是否可以为古史研究采用,取决于其是否包含史实。(2A)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在文字记录没有产生以前 (口传时代), 传说是神话和历史的属概念 (上位概念) 。同时,古史辨派学者认为有些神话中有历史真实。随着文字记录的出现 (文本时代),传说中的部分神话、历史内容开始转化为文本。(5①)这一时期,由于新的
1A. 持“神话的历史化”观点者认为,黄帝本来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但在他的故事中可能包含了史实。√
2A. 中国史学界围绕着“黄帝人神之争”爆发的学术争论旷日持久,其焦点之一是神话能否被历史研究采用。√
历史记录大多以文本的形式直接产生,文字使用者还有可能直接创造新的神话。这时候,传说和历史、神话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4)
④所谓“历史的神话化”,就是认为黄帝传说有历史的根基,其后进入神话,这是历史、与神话互渗的结果。(1B)从持此观点的学者一方来看,批评古史辨派阵营使用的关键词则是“传说”和“历文”,而兼及“神话”,代表作品是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⑤在徐旭生著作中,与古史辨派相比,“历史”的用法无别,“神话”的用法略有区别,“传说”的用法则差别极大。就内涵而言,神话不含史实成分,传说则往往含有史实成分。这一阵营,更多的站在西方“传说”的传统上(1C)。从概念关系来看,西方文献的传说与神话、历史是并列关系,徐氏基于这种关系把这三个概念引申为了“进化论式”的历史分期概念(1C)(如下图),试图以此证明古史辨派的观点缺乏科学性。
1B. 持“历史的神话化”观点者认为,黄帝的传说可作为历史研究的内容,但要剔除后来神化的部分。√
徐旭生先生的传说、神话、历史关系图
⑥“传说”这一概念,折射着东西文化的碰撞。从语源来看,徐旭生使用的“传说”对应着英语的legend, 在西方文献中,legend多用于讲述英雄的不凡才能,它的含义与今天我们说的“传奇”“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相近。然而,汉语文献固有的“传说”一词若要译作英文,其译称则因语境差异而截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用汉语“传说”来翻译legend时,也势必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图境,这种窘况即翻译界所称的“不可通约性”。(2B)当徐氏成为史学界批评古史辨派疑古倾向的旗帜性人物时,学者们如果不能站在中西文化碰撞的高度指出徐氏著作中的问题,
2B. 翻译具有“不可通约性”,若将汉语“传说”一词译作英文legend,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
便难免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⑦要同时解决“黄帝是人是神”的问题和神话学在历史学、考古学研究中的地位问题,关键就在于重新确定神话、传说和历史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5②)简单地说,我们可以基本采用古史辨派学者处理神话、传说、历史这三个概念关系的方法,同时吸纳徐旭生对传说概念的处理,(1C)以上两个问题便有望初步得到解决。总之,近代史上的这场“黄帝人神之争”,无论中国知识分子的观点存在多少瑕疫,我们都应该向这些在黑夜中摸索的前辈致以敬意。
(摘编自郭放《黑夜中的探索:近代学术史上的“黄帝人神之争”与中西文化碰撞》)
材料二:
①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批青铜神像、神树以及黄金制品等,考古人员测定出六个祭祀坑的碳十四考古学年代数据均集中于距今3200—3000年间。这些考古新发现带给世人强烈的冲击。然而,如何看待三星堆考古与古史传承体系 三星堆在既往的历史文献中有无线索可寻 这首先涉及一个争议多年而至今仍存歧义的基本立场,即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古史传说及其价值。
②长期以来,对于古史辨派提出的疑古主张,学术界有过很多讨论。有学者认为,疑古思想在当时的背景下,对于冲破以儒家经典为“正统”的封建思想的罗网、提倡科学与民主、重建古史均起到了推动作用。自顾颉刚发起古史大讨论后,再也没有人糊里糊涂地将“盘古氏,开天地”的传说作为真实的历史。但“古史辨派”早期代表人物胡适1921年提出“在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对此,李学勤
先生早已提出过批评,认为其“怀疑过度”,如此一来,“过去说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一下子缩短了一半,以上部分统统成了空白”。
③以今天考古学和古文献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似乎可以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我们在重建古史过程中,应在对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科学梳理的基础上,注重对古代口头或书本文献进行去伪存真、深入辨析的科学分析,寻求可能存在的原初“历史信息”和“历史线索”。(5②)因为无论是考古实物,还是古史传说,前者虽然真实、客观,但却只是历史零数的局部、片段甚至点滴;后者虽然貌似全面、周到,却是真伪杂陈的。
④事实上,自1928年安阳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的甲骨文和《史记·殷本纪》所记商代帝王世系的高度契合,便已经以确切的证据(5②)印证了殷墟为商代晚期都邑,证明《史记》等文献记载的晚商史可为信史(2D),也显示出古史传说的史料价值(5②)。和中原王朝的古史传说相比较,三星堆考古文化的主体为夏商周时期的遗
2D.安阳殷墟考古发现和《史记》相关记载高度契合,有力地推翻了胡适“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说法。√
存,在古史传承体系中也曾留下不少有关“古蜀”的传说和记载,有些古史传说还包含大量未经儒家经典“整束” 之前不那么“雅驯”的朴素内涵,恰可与三星堆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相互对应、进行比较。(2C)因此,我们赞同当年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当中所主张的观点:“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1C)通过探索古史传说中的这些“质素”与“核心”,从传说中去寻找“史实”的线索(5①)(5②),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三星堆,从而也重新估量中国古史传承体系的价值和意义 。(1D)
(摘编自霍巍《三星堆考古与中国古史传承体系》)
2C.中国古史传承体系有关于“古蜀”内容的记载,包含未经儒家整理的史实信息,从而为三星堆出土实物提供了对应记载分析。× (曲解文意)
1D. 材料二通过探究古史辨派及其批评者争论的问题,解决了三星堆在历史文献中无线索可寻的问题。× (曲解文意)
1C.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徐旭生及其作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并涉及了其观点, 但各自具体用意不同。√
【答案】D
【解析】“解决了三星堆在历史文献中无线索可寻的问题”错误,原文说“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三星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持“神话的历史化”观点者认为,黄帝本来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但在他的故事中可能包含了史实。
B. 持“历史的神话化”观点者认为,黄帝的传说可作为历史研究的内容,但要剔除后来神化的部分。
C.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徐旭生及其作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并涉及了其观点, 但各自具体用意不同。
D. 材料二通过探究古史辨派及其批评者争论的问题,解决了三星堆在历史文献中无线索可寻的问题。
【答案】C
【解析】“为三星堆出土实物提供了对应记载分析”错,材料二中提到记载的内容恰可与三星堆考古文化面貌相互对应、进行比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史学界围绕着“黄帝人神之争”爆发的学术争论旷日持久,其焦点之一是神话能否被历史研究采用。
B. 翻译具有“不可通约性”,若将汉语“传说”一词译作英文legend,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
C. 中国古史传承体系有关于“古蜀”内容的记载,包含未经儒家整理的史实信息,从而为三星堆出土实物提供了对应记载分析。
D. 安阳殷墟考古发现和《史记》相关记载高度契合,有力地推翻了胡适“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说法。
【答案】B
【解析】A项是考古对历史研究的作用,C项是传说中有史实成分,D项是书籍记载的传说内容。
3. 下列选项能够支撑材料一中“神话含有史实成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三星堆考古中,出土了大量迄今为止在中原青铜文化体系中所不见的器物群,对于古蜀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B. 良渚遗址中、王城废弃,神话流传下来,发掘的玉器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龙凤崇拜的神话物象,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地位。
C.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示了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成果,这双重证据使传说中的夏朝走向历史真实。
D.《大戴礼记·帝系》:“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答案】A
【解析】B项错误,C项为西方概念关系,D项为口传时代概念关系。
4. 根据材料一中古史辨派的观点,下列对“文本时代”传说、神话、历史之间的关系标示正确的一项是(3分)
答题路径
①注意表格、结构图、图片等不同于文字的信息载体;
②寻找文本中相关信息;
③分析图文之间的关联;
④按题干要求逐点分析。
同题迁移——武汉2024届高三二月调研
4.根据材料中有关“体认语言说”的阐述,对下列图示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答案】B
【解析】“体验”与“认知”在体认过程中二者交融,不能分离而单独存在。
A.①处箭头表示“感知”,意味着人们在“体认”实践中认知世界,语言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发展和使用。
B.②处虚线部分表示“体验”和“认知”构成体认两翼,互动体验在前,认知加工在后,二者并不同步,各自独立。
C.③处箭头表示人们通过对现实世界感知经验的认知加工,形成各种概念结构。这些概念结构往往蕴含着文化。
D.④处箭头表示语言是记录、表征概念结构的重要途径。这种记录和表征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反哺实践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整合、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
【答案】
(1)两位作者都认可传说中有史实的成分。(2分)
(2)
①正确理解“神话”“传说”“历史”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
②科学梳理考古学文化谱系,注重对古代口头传说或书本文献的科学分析,寻求原初的历史信息和线索。
③探索古史传说中历史方面的质素和核心,寻找史实线索,为重建中国古史传承体系提供有力证据。
(4分。每点2分,任选两点作答可得满分)
5.和材料二的作者对“传说”与“史实”关系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古史传说及其价值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方法总结
①找到对应的区域、语句;
②越是抽象的句子越要注意;
③按照文章顺序梳理概括出3、4点
同题迁移——2023年浙江强基联盟10月联考
5.人类应如何对待在文明进程中制造的人工制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一方面,要利用人工制品为人类改造自然和世界提供便利;
②另一方面,要看到它是一把双刃剑,会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我们要做工具的主人,趋利避害,而不该成为它的奴隶;
③利用现代化工具变革自然时,应坚持“尽少触动原则”,主动顺应自然,保持大自然的固有和谐。(6分。每点2分)
现代文阅读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文本选自李治邦《团湖的栖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 《借东风》是理解耿老这一人物的关键,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5分)
9.小说以耿老“任凭怎么使劲儿,再也唱不出来了……”结尾,有怎样的文学效果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团湖的栖鸟
李治邦
城市边上有一泓湖,人称团湖。每到秋季,湖水干净清澈,湖面的水鸟很多,飞起来千姿百态。团湖边儿上新近戳起了一排三十几层的高楼,外表又漂亮又现代,这排把几个大杂院挡在了里头。
耿老这套房子在高楼的最高层,能从窗户俯视到团湖全貌,湖上那一团团的水汽在清晨慢慢腾起,好看的水鸟在湖面上掠过,划出一道道的水痕。站在窗户上就能瞅见水鸟嬉戏的场面,耿老喜欢这团湖的水鸟。【自然的风物感染着、治愈着耿老。】
搬来的头天,耿老把儿子叫来,一本正经地说,我有个要求,家里不许谈京剧,不许放京剧录音,也不看京剧演出的录像电视。说着,耿老从墙上摘下他那幅在《借东风》里扮演诸葛亮的彩色剧照,扔进箱子里。这幅剧照,搬家时儿子摆弄了半天,换了好几个地方才挂上。儿子儿媳被父亲这番话说蒙了,面面相觑。耿老在京剧届的名望足以独占鳌头,他表演的《借东风》在全国都有影响,什么时候演出什么时候剧场爆棚。只可惜,一年前在一次练功中,耿老的左腿骨粉碎性骨折。痊愈后,落得个跛子,无法再登台了。剧团领导婉转地告诉耿老,当个顾问吧。耿老受不了这个,他生性刚烈,摇头回绝,毅然决然告别剧团,悄然离开省城来到这里。【“成”也《借东风》,“败”也《借东风》,原来,京剧是耿老的“痛点”】
耿老很少跟邻居们打招呼。邻居也不熟悉耿老,更不知道他的京剧名家背景。从搬到高层,他就从来没有张过口。儿子其实会几句,毕竟从小耳濡目染,就自己先唱,诱惑耿老。要是以往耿老肯定会接着唱,还会指导一番,可耿老始终都无动于衷。儿子悄悄对媳妇说,父亲算是与京剧无缘了。【真的没有回旋余地了吗?】
耿老天天闷坐在家里,憋久了,就到团湖遛遛弯儿。
那天黄昏。虽然入秋很久,但团湖依旧没有结冰,湖水在荡漾。团湖有几处延伸到湖内的亲水平台, ①耿老走过去,发现特别像一座舞台,他站在那,就好像站在舞台上。几十只水鸟在湖面上飞翔,不大一会儿就落在他前面的湖面上游弋着,显得很神气,什么颜色的鸟都有。耿老很兴奋,喊着:“你们想听什么呀!”旁边来了几个遛弯的大杂院人,跟他聊天说,这些水岛都是从几百里外长江那儿来的绿头鸭、绿翅鸭、赤麻鸭,它们喜欢团湖的水质,干净、清甜,在这里过冬取暖。有几只胆大的水鸟就落到他们脚下。大杂院的人拿出准备好的面包,撕碎了喂给它们吃,于是更多的水鸟飞过来。耿老忽然来了兴致,情不自禁地唱起来:“望江北锁战船横排江上。谈笑间东风起,百万雄师,烟火飞腾,红透长江!”几个人喝彩,使劲儿鼓掌。耿老忽然觉得自己失态了,连忙掩饰着,解释着:瞎唱,瞎唱。他看见那几十只水鸟腾空而起,在他头顶上徘徊着,发出嘎嘎的声音。②耿老朝天空望去,看见水鸟的翅膀,那羽毛多么柔软。【事情貌似有了点转机的希望!】
有一天,电视台节目预告说要播放耿老的《借东风》,这是耿老前几年在省城大剧院的演出实况,那天满座。当时京刷名家马连良的后代也有人特意从北京赶过来,在后台摆满了鲜花。本来应该很凉爽的天气忽然闷热,耿老要去团湖逛逛,散散心。
去往团湖的道上,耿老和儿子忽然听到背后传出一阵清脆悦耳的胡琴声,还有听众的喝彩声。儿子脸色大变,慌着欲拉耿老离开,耿老犹豫了一下,脚步顿了顿,开始慢腾腾地朝大杂院走去。【情难自禁,原来京剧一直萦绕在耿老心头。】
大杂院有一个空地,围坐了不少人。 ③正当央摆着七把椅子,坐着京胡、京二胡、月琴、鼓佬及武场的“三块铜”,真是阵容整齐。这七位都年过六旬,是大杂院那几位名票,也夹杂着高层的戏瘾者。几位摇头晃脑好不得意,那唱戏的主儿也已满头白发,是一个罗锅。
耿老身不由己地插在听众里,目不转睛地瞅着这群老者。儿子在身边, 一个劲儿小声劝着,父亲您听会儿就走吧,都是票友唱的,不入您的耳。耿老很明白,儿子是怕勾了他那个魂儿。【其实,耿老的魂已不在身了!】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那位白发罗锅的老者有滋有味有板有眼地唱《空城计》,嗓子有些沙哑,时不时还错板,可这丝毫都不影响他的情绪,俨然他就是当年的马连良、谭富英。他唱完了,过足瘾了,周围听众鼓起了掌。他向听众挥手,好一副兴致盎然的样子。那位鼓佬站起来豁着嗓子说,哪位还点?你们点什么,我们就能唱什么!语气大,气派也潇洒。一个抱孩子的年轻妇女冷不丁冒出一句,我要听《借东风》。这句话把鼓佬的神气打掉了一多半。这《借东风》不是不能唱,而是太不好唱了。鼓佬不好意思地说,换一段。④那个妇女固执地说,不换,我知道这段难唱,我就爱听这段呢。有人开始起哄喝倒彩,但都是邻居之间的嘻嘻哈哈、打闹逗趣。【这一波澜将故事推向高潮。】
耿老拔开听众,走到院子中间,他缓缓地对大家拱拱手,说:若不嫌弃,我伺候各位一段《借东风》?儿子想劝,但两腿已不听使唤。鼓佬疑惑地打量着耿老,您……能唱?耿老笑了笑,试试吧,很久没唱了,可能唱不好。
天色暗下来,大杂院的灯也不是很亮。耿老站定,运了运气,他隐约听到团湖上的水鸟在飞,发出他喜欢的那种嘎嘎声,好像是掌声和喝彩声。月色撩人,他看见周围的人都抻着脖子看着他,那一副痴迷的样子,其实他很熟悉,每次上台都能看到,那时候的心境就是陶醉。过门拉完,他唱出了“习天书、玄妙法…… ”
还没容声腔完全落下来,伴奏的七位全都停住手,异口同声地站起来亲切地喊着:是耿老啊!
耿老的眼泪夺眶而出。任凭怎么使劲儿,再也唱不出来了……【团鸟也好,大杂院的人也好,他们都是“想唱就唱”,活得坦荡热烈,自由舒畅。耿老在他们的治愈下,走出了自己的“茧房”,找到了真正的“归宿”。】(有刷改)
【答案】D
【解析】“体现出真正的艺术在民间”不当,于文无据。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以“栖鸟”入题,行文中多次写到水鸟,意有所指,增添了文章的意蕴。
B. 耿老常常到团湖遛弯儿,相关描写让人物心理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步得到展现。
C. 耿老儿子先“劝唱”后又“阻唱”,前后行为看似矛盾,实则是对父亲的关心。
D. 小说描写了“大杂院”中普通民众对京剧的喜爱,体现出真正的艺术在民间。
【答案】D
【解析】由原文“有人开始起哄喝倒彩,但都是邻居之间的嘻嘻哈哈、打闹逗趣。”可见“对鼓佬的刻意刁难”分析不当。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①句这一细节表现出了耿老的心理,其实他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放下对京剧的热爱。
B. 第②句运用双关手法,“柔软”二字暗示出耿老内心的失意与纠结正在逐步趋向消解。
C. 第③句运用借代手法,用乐器代人,语言特色鲜明,展现文化生活场景,读来饶有趣味。
D. 第④句运用语言描写,写点戏人对鼓佬的刻意刁难,增添了文章波澜,推动了情节发展。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对小说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
分析鉴赏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句。“耿老在京剧届的名望足以独占鳌头,他表演的《借东风》在全国都有影响”“无法再登台了……当个顾问吧……他生性刚烈,摇头回绝,毅然决然告别剧团”可知,《借东风》成就了耿老的名声,也让耿老失落伤心进而离开了“京剧”。在大杂院里,耿老再次唱起《借东风》,伴奏的七位异口同声的“是耿老啊!”让耿老“眼泪夺眶而出”,耿老感慨万千,也终于释怀:不在舞台,但依然可以唱得酣畅,依然有那么多痴迷的“欣赏者”。
8. 《借东风》是理解耿老这一人物的关键,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5分)
【答案】
①《借东风》广受赞誉,既成就了耿老的名望,使之走上人生事业的巅峰,也是他心理产生落差的源头。(3分)
②再唱《借东风》,让耿老最终释怀,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2分)(5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8. 《借东风》是理解耿老这一人物的关键,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5分)
【解析】
首先,明确什么是“文学效果”。“文学效果”是指某一文学作品通过某些手段技法等,可以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内容。
其次,结合文学作品的文体要素进行具体分析。就小说来说,文体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等,除此之外,叙述、场景、结构、情感等也可视为小说的文体要素。
9. 小说以耿老“任凭怎么使劲儿,再也唱不出来了……”结尾,有怎样的文学效果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①展示人物心理。细微地写出了耿老感动于被认可,欣慰于走出了人生的失意。【人物角度】
②使情节再添波澜,增强了小说的张力,使文章更有可读性。【情节角度】
③产生留白的艺术效果,让表达更为含蓄,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艺术效果角度】
(6分。每点2分。若从其它角度答题,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小说以耿老“任凭怎么使劲儿,再也唱不出来了……”结尾,有怎样的文学效果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标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涂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杀戮无A时B臣下C懔然D莫必其命E然而周师至而令F不行乎G下H不能I用其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4分)
(2)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4分)
14.对于战争,两则材料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3分)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荀子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
材料一:
李斯问孙卿子曰:“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
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女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
李斯问荀况说:“秦国四代保持强盛,兵力是四海之内最强大的,威力盛行在诸侯之中,它不是靠仁义来实现的,不过是顺着便利的形势去做罢了。”
荀子说:“这不是你所懂得的。你说的便利,不是真正便利的便利;我说的仁义,才是最便利的便利。仁义,是用来把政事治理好的。政事治理好,百姓就亲近他们的君主,喜欢他们的君主,并且乐意为君主牺牲。
孙卿子:即荀况的尊称 有胜:保持强盛
从事:参与做(某事) 女:同“汝”,你
大便:最便利
修:整治,治理 轻:轻松、乐意
故曰:‘凡在于君,将率,末事也。’秦四世有胜,偲偲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故汤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武王之诛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之也,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谓仁义之兵也。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
所以说:“一切都在于君主,将帅,是次要的。”秦国四代保持强盛,但战战兢兢地经常畏惧天下各国全部联合起来颠覆它,这就是所谓的乱世的军队,他们没有抓住根本。所以商汤放逐夏桀,并不是在鸣条大战时放逐夏桀的;武王诛伐商纣王,也不是在甲子这天的早晨战胜商纣王的,都是原先一贯施行礼义实行教化的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仁义之师。现在你不追索它的根本,而去探究细枝末节,这就是世道混乱的原因。
一:全部
轧:碾压,颠覆
放、逐:放逐
鸣条之时、甲子之朝:传说汤在鸣条打败了桀,周武王在甲子日打败了纣王
素修:平素的修养,礼仪教化
女:同“汝”,你
末:细枝末节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杀戮无时臣下懔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繁也哉 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
“礼,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是强盛稳固国家的根本,是威力盛行的途径,是建立功名的纲要。天子诸侯遵循它,所以得到了天下;不遵循它,所以毁灭了国家。所以,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兵器,不足以取得胜利;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不足以巩固国防;严酷的法令,繁多的刑罚,不足以形成威力。遵循礼这一途径这一切才能办到,不遵循礼这一切都会废止。商纣王将比干剖腹挖心,囚禁了箕子,还施行了炮烙的酷刑,任意杀戳,臣下都战战兢兢不知道是否一定能保住自己的生命,但是周朝的军队一到商纣王的命令就无法在下面施行,就不能调动他的百姓。这难道是法令不严酷、刑罚不繁多的缘故吗?是由于他们统治自己的国家不遵循礼的途径啊。”
极:达到极点,最 道:途径 总:纲要
由:遵循 预:干预,毁灭 道:道德、礼制 为:施行 无时:任意 懔然:惊恐的样子,战战兢兢
材料二:
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胜者用事。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 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战争的由来相当久远了。黄帝、炎帝已经用水火争战了,共工氏本来恣意发难了,五帝之间本来互相争斗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兴起、灭亡,胜利者统治天下。人们说“蚩尤开始制造了兵器”,其实,兵器并非蚩尤创造的,他只不过是把兵器改造得更锋利罢了。没有蚩尤的时候,人类本来就砍削树木作为武器进行战争了,胜利者做首领。只有首领还不足以治理好百姓,所以设置君主。君主仍不足以治理好百姓,所以设置天子。天子的设置是在有君主的基础上产生的,君主的设置是在有首领的基础上产生的,首领的设置是在有争斗的基础上产生的。争斗的由来相当久远了,不可禁止,不可平息。所以古代的贤王主张正义的战争,从未废止战争。
自来:由来 固:本来
次:同“恣”,恣意 用事:当权,执政,统治天下
固:本来 长:领导者,首领
偃:止息,停止
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相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故怒笞不可偃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家中如果没有责打,僮仆、小儿犯过错的事就会立刻出现;国中如果没有刑罚,百姓互相侵夺的事就会立刻出现;天下如果没有征伐,诸侯互相侵犯的事就会立刻出现。所以,家中责打不可废止,国中刑罚不可废止,天下征伐不可废止,只不过在使用上有的高明、有的笨拙罢了。所以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的战争,从未废止战争。
怒:谴责
笞:用鞭、杖或竹板抽打。
竖子:童仆,小子(含轻蔑意),此处指童仆
见:同“现”,出现
相:相互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标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涂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杀戮无A时B臣下C懔然D莫必其命E然而周师至而令F不行乎G下H不能I用其民
【答案】B E H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原文标点:杀戮无时,臣下懔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对词义的理解能力。
C“偃仰啸歌”中“偃”是“仰卧”的意思,用的是本义。A.“四海一”中的“一”是“统一”的意思;B“治辨之极也”中的“极”是“顶点”的意思,引申为“最高准则”;D.“会不相从许”中的“相”是偏义副词,指动作的意义偏重于一方。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全、完全,与《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意思相同。
B.极,达到极点,与《兰亭集序》“足以极视听之娱”中的“极”意思不同。
C.偃,止息,其义由《项脊轩志》“偃仰啸歌”中“偃”这一本义引申而来。
D.相,相互,与《孔雀东南飞》“会不相从许”中的“相”意义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斯主张实行霸道,认为秦国四代以来拥有最强大的军队,威力盛行在诸侯中,不是靠仁义来形成这种局面的。
B.荀子反对李斯的观点,认为李斯说的并不是真正的便利,真正的便利是抓住使国家强盛的根本,避免世道混乱。
C.材料二以炎黄、共工、五帝、蚩尤等都曾发动战争为例,证明战争的由来、兵器的发明已经相当久远,无法禁止。
D.材料二用家庭中废除责打就会出现过错、诸侯国中缺少刑罚就会引发侵夺等事例类比出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内容要点的能力。
“证明战争的由来、兵器的发明已经相当久远,无法禁止”错误,炎黄、共工、五帝的例子证明了战争的由来很早,无法禁止;蚩尤的例子是说明兵器的发明比蚩尤还久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4分)
(2)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4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政事治理好,百姓就亲近他们的君主,喜欢他们的君主,并且乐意为君主牺牲。
(“修”“轻”各1分,大意2分)
没有蚩尤的时候,人类本来就砍削树木作为武器进行战争了,胜利者做首领。
(“固”“长”各1分,大意2分)
【答案 】(1)同:都认为战争不能废止。
(2)异:①材料一认为礼为根本,战争为末节;②材料二认为应主张正义的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
(每点1分,共3分)
14.对于战争,两则材料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3分)
文言文简答题的命题角度:
1.探寻事件原因。
2.概括人物事迹或形象特点。
3.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4.分析写作方法。
文言文简答题的解题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
第三步,分要点,拟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名句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人。北宋时期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 元丰二年,中进士,被授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绍圣元年,出知齐州,后因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连贬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徽宗继位后,召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崇宁追贬元祐旧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遂奉祠家居,闲退乡里8年,慕陶渊明为人而葺归来园。大观四年,起知泗州,卒于任所。
晁补之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晁补之词今存160余首,写景、咏花、赠和、悼亡而外,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不作绮艳语。 苏轼称其“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其”。 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满庭芳①
晁补之
乡物牵情,家山回首,浩然归兴难收。报恩心事,投老拚②悠悠。却笑当年牛下,轻自许、激烈寒讴③。成何事,夷犹桂辑,兰芷咏芳洲。
人生,萍梗迹,谁非乐土,何处吾州?算不须,临岐惝恍迟留。要看香炉瀑布,丹枫乱、江色凝秋。真堪与,潇湘暮雨,图上画扁舟。
【注】①本词为作者被贬信州(今江西)途中登临庐山而作。
②拚:舍弃,不顾惜。
③春秋卫国人宁戚,喂牛于齐国东门外,待桓公出,扣牛角而歌,后得桓公重用。
满庭芳
晁补之
乡物牵情,家山回首,浩然归兴难收。报恩心事,投老拚悠悠。却笑当年牛下,轻自许、激烈寒讴。成何事,夷犹桂辑,兰芷咏芳洲。
人生,萍梗迹,谁非乐土,何处吾州?算不须,临岐惝恍迟留。要看香炉瀑布,丹枫乱、江色凝秋。真堪与,潇湘暮雨,图上画扁舟。
【注释】 ①乡物:家乡的风物。家山:指家乡。唐钱起《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莲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浩然归兴:《孟子·公孙丑》:“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②投老:临到暮年。悠悠:遥远无望。
③夷犹:亦作“夷由”,迟疑不进。屈原《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兰芷:兰草和白芷,皆香草。
④萍梗迹:喻人之行迹无定。萍,浮萍。
⑤临岐:到歧路分别之处。惝恍:恍惚、失意貌。迟留:迟疑、滞留。
⑥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之北,奇峰突起,状如香炉,故名。山下有瀑布。
⑦潇湘暮雨:即潇湘夜雨。沈括《梦溪笔谈》载:“宋迪工画,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云、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
【译文】
家乡的风物牵系着我的缕缕情思,回首遥望家乡,深沉浩大的归绪再也难以抑制。报效国家的心事,临到暮年仍悠远难期,也只好不再顾惜。可笑当年自己象宁戚那样,轻率自许,慷慨悲歌,踌躇满志。到头来究竟成就了何事,只落得贬官远邑,徘徊江湖,在长满芳草的洲渚上,闲咏兰芷。人生就象浮萍一样行迹不定,哪里不是理想的乐土,何处不是我的寄身处 看来,不应该面临歧路,心神恍惚,停滞迟留。要看香炉峰的千尺瀑布,满山随风飘舞的红枫和江水映照的无边金秋,应该在潇湘暮雨的画卷中再添一叶扁舟,载我从此啸傲江湖。
满庭芳
晁补之
乡物牵情,家山回首,浩然归兴难收。报恩心事,投老拚悠悠。却笑当年牛下,轻自许、激烈寒讴。成何事,夷犹桂辑,兰芷咏芳洲。
人生,萍梗迹,谁非乐土,何处吾州?算不须,临岐惝恍迟留。要看香炉瀑布,丹枫乱、江色凝秋。真堪与,潇湘暮雨,图上画扁舟。
【赏析】
这是一首迁谪词。上片写对故乡的郁郁思情和壮志成空的绵绵悲恨,下片抒发随缘自适的情趣和啸傲山林的旷放襟怀。全词敞开肺腑直抒胸臆,有一种慷爽放逸的韵致,其神姿高秀,其堂庑气象,都接近于苏东坡。而其用笔又直中有曲,朴中见巧,潜气内转,起伏跌宕。尤其“要看香炉瀑布”几句,运用描写和典实,将眼中实景与画中虚景融为一体,呈现出兀傲轶尘之气,堪称精警绝妙之笔。
满庭芳
晁补之
乡物牵情,家山回首,浩然归兴难收。报恩心事,投老拚悠悠。却笑当年牛下,轻自许、激烈寒讴。成何事,夷犹桂辑,兰芷咏芳洲。
人生,萍梗迹,谁非乐土,何处吾州?算不须,临岐惝恍迟留。要看香炉瀑布,丹枫乱、江色凝秋。真堪与,潇湘暮雨,图上画扁舟。
【答案】 A
【解析】“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错误。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前三句由“乡物”引发了词人的情感,让其归兴难收,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牛下”“激烈寒讴”借用宁戚典故写词人年轻时的报负,“却笑”二字饱含自嘲之意。
C.词人在下阙开始劝解自己,人生如同浮萍,处处都是乐土,不要在歧路惝恍犹豫。
D.“图上画扁舟”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一尊还酹江月”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
【答案】①香炉峰的瀑布飞流直下,漫山的红枫一片纷繁,江水凝聚着无边秋色,描绘了庐山的壮美景色。
②寓情于景,传达出词人对美景的赞美以及内心的豁达。
③“乱”与“凝”分别又有“纷乱”“凝重”之感,难掩词人贬谪失意带来的伤感之情。(6分。每点2分)
1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要看香炉瀑布,丹枫乱、江色凝秋”是如何印证这一观点的?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年份 卷别 题目
2021 新高考Ⅰ卷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2023 新高考Ⅰ卷 16.本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2023 新高考Ⅱ卷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2020 浙江卷 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
2018 北京卷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2013 江苏卷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真题微观
解题思路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真题讲解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解题思路】
第一步:审题明思路(含义、关键词、思路):
第二步:读诗找对应:
第三步:作答须规范:
第一步:审题明思路——读评论,明含义,找关键,定思路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第一步:审题明思路(含义、关键词、思路):
明确评价语含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意为“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关键词:“我观物”——“我”看到的景物;
“我之色彩”——“我”的情感
思路:找到诗中“我”的情感是什么?明确所观之“物”有哪些?有何特点?完成与“我”情感的对应。
第二步:读诗找对应——读诗句、找对应;细梳理,条理化。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
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
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
红菜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
鸡犬林萝隐隐声。
【参考译文】
第一联:躺在船舷上,回忆着归家的思绪清晰,眺望远处的景色,有些模糊,仿佛是仙境蓬瀛。
第二联:湖上的桥横跨水面,水边的树木已经染上了秋天的颜色,寺庙依靠在云峰上,正是晚晴的时刻。
第三联:翠羽的鸟儿湿湿的飞过,仿佛是躲避着什么,红菜的香气轻轻飘来,似乎在迎接着什么。
第四联:渐渐地靠近自己的居所,茅草覆盖的地方渐渐清晰可见,鸡犬的声音隐隐约约地传来,林中的藤蔓悄悄地藏匿其中。
第二步:读诗找对应——读诗句、找对应;细梳理,条理化。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我”的情感:
从“卧枕船舷”“归思清”看出诗人闲适愉悦的心境。
所观之“物”与“我”情感的对应:
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
颈联:用拟人的手法写鸟儿避人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传达出诗人归家的愉悦闲适;
尾联:诗人在归家的途中,逐渐靠近自己的居所,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亲切清闲,正是诗人心情悠闲愉悦的结果。
第三步:答题须规范——整合答案,分条陈列,规范答题。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王国维此句意为“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待事物,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解读评语含义)②“我”在本诗中即诗人。从“卧枕船舷”“归思清”看出诗人闲适愉悦的心境。(结合文本分析“我”之色彩)
③在这种心境下,诗人所观之“物”皆着诗人之色彩,是闲静安适的: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颈联用拟人的手法写鸟儿避人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传达出诗人归家的愉悦闲适;尾联中诗人在归家的途中,逐渐靠近自己的居所,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亲切清闲,正是诗人心情悠闲愉悦的结果。(连接评语观点与原文)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形象的比喻强调百姓对国家的重要性,体现了儒家“民为贵”的思想。
(2)枫叶意象在古诗文中常与离人的愁情紧密相连,如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渲染出离别时的伤感,王实甫《长亭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让秋景与离人的悲情融为一体。
(3)小刚在观看春晚节目《山河诗长安》时,被诗人李白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位诗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他的自信与洒脱。
【答案】(1)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2)枫叶荻花秋瑟瑟 晓来谁染霜林醉
(3)示例一: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示例二: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示例三: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3小题,14分)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请用“不是……而是……”的句式概括第三、四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 (本题共2小题,6分)
21.“‘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确是真有那种感觉。”这个句子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请从句式特点、用词特点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评点。
考点一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柳絮因风”之所以比“空中撒盐”更佳的原因,②是“盐”与雪只是颜色一致,③而“柳絮”则不仅形似,而且色似。④大雪洋洋洒洒漫天飞舞,⑤既富有文学意蕴,⑥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实际上,积雪除能够为冬小麦保暖外,其他作用不大,难以说“兆丰年”。持“兆丰年”观点者认为, A 。其实北方春旱多发生在三月至五月,远等不到作物主要需水期,雪水就蒸发完毕了。
人们还通常认为“下雪不冷化雪冷”,原因是什么呢?辞典中的解释都一样,即“化雪时因雪的溶解蒸发会消耗大量热量”。此种解释可称之为悖论。简单说来,“ B ”,而“大面积化雪时因蒸发耗热,气温一定是低的”,这两种情况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这个俗语实际是一种气象学现象。降雪时当地位于冷气团边缘,这时并不很冷,但等到大北风刮过,当地进入冷气团中心,雪在阳光下融化,这时才最冷。有时冷气团来临,即使没有降雪,但后来气温却可以比有雪情况下更低。实际上,冷气团南下常常波及数十万平方公里,高度几千米,这庞大体量的低温岂是局部地区小小地面化雪所能导致的。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案】
①修改:去掉“之所以”
③修改:将“形似”与“色似”互换
④修改:“洋洋洒洒”改为“纷纷扬扬”
(6分。改对一处得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柳絮因风”之所以比“空中撒盐”更佳的原因,②是“盐”与雪只是颜色一致,③而“柳絮”则不仅形似,而且色似。④大雪洋洋洒洒漫天飞舞,⑤既富有文学意蕴,⑥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实际上,积雪除能够为冬小麦保暖外,其他作用不大,难以说“兆丰年”。持“兆丰年”观点者认为, A 。其实北方春旱多发生在三月至五月,远等不到作物主要需水期,雪水就蒸发完毕了。
人们还通常认为“下雪不冷化雪冷”,原因是什么呢?辞典中的解释都一样,即“化雪时因雪的溶解蒸发会消耗大量热量”。此种解释可称之为悖论。简单说来,“ B ”,而“大面积化雪时因蒸发耗热,气温一定是低的”,这两种情况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这个俗语实际是一种气象学现象。降雪时当地位于冷气团边缘,这时并不很冷,但等到大北风刮过,当地进入冷气团中心,雪在阳光下融化,这时才最冷。有时冷气团来临,即使没有降雪,但后来气温却可以比有雪情况下更低。实际上,冷气团南下常常波及数十万平方公里,高度几千米,这庞大体量的低温岂是局部地区小小地面化雪所能导致的。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答案】
A冬雪融化可以缓解春旱
B大面积化雪时气温要高
(4分。每空2分)
【解析与答案】
注意材料中“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上形于小寒”,遵循上下文需要保持连贯,把握话题一致原则,①处补写“同小寒一样”;②前一个分句是“掸尘不仅要打扫得干干净净”,和“不仅”关联词语相互照应的词语是“而且”或“还”,再联系下文主要是谈及掸尘工具的选用。因此可补写 “而且也很讲究工具”。
语言文字运用Ⅱ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4分)
【巩固练习】
走过春夏秋冬,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 ① ,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授时通考》引《三礼义宗》云:“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大寒通常于公历1月20日至21日交节,此时正值农历岁末,挨着年节,不论城乡,家家都将房屋彻底打扫一番,俗称“掸尘”,也有叫 “换新”“掸新”的。掸尘有祓除晦气之意,“尘”与“陈”谐音,意味着除陈布新、除旧迎新。掸尘不仅要打扫得干干净净, ② 。钟毓龙《说杭州》记载掸尘时要“扎竹枝为大帚,承之以竿”。天台一带,掸尘要使用新竹扎的竹枝、新早稻草制成的掸刷,新竹枝象征迎新,早稻草则是迎春早得吉祥之意。
在二十四节气中,大寒意味着终结,却也是开始。过了大寒又立春,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柳絮因风”之所以比“空中撒盐”更佳的原因,②是“盐”与雪只是颜色一致,③而“柳絮”则不仅形似,而且色似。④大雪洋洋洒洒漫天飞舞,⑤既富有文学意蕴,⑥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实际上,积雪除能够为冬小麦保暖外,其他作用不大,难以说“兆丰年”。持“兆丰年”观点者认为, A 。其实北方春旱多发生在三月至五月,远等不到作物主要需水期,雪水就蒸发完毕了。
人们还通常认为“下雪不冷化雪冷”,原因是什么呢?辞典中的解释都一样,即“化雪时因雪的溶解蒸发会消耗大量热量”。此种解释可称之为悖论。简单说来,“ B ”,而“大面积化雪时因蒸发耗热,气温一定是低的”,这两种情况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这个俗语实际是一种气象学现象。降雪时当地位于冷气团边缘,这时并不很冷,但等到大北风刮过,当地进入冷气团中心,雪在阳光下融化,这时才最冷。有时冷气团来临,即使没有降雪,但后来气温却可以比有雪情况下更低。实际上,冷气团南下常常波及数十万平方公里,高度几千米,这庞大体量的低温岂是局部地区小小地面化雪所能导致的。
20.请用“不是……而是……”的句式概括第三、四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4分)
【答案】
“下雪不冷化雪冷”的原因不是雪融化蒸发耗热,而是下雪和化雪时当地处于冷气团的不同部位。(4分。每一分句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小时候进戏园,深感那是另一个世界。那时大家都说听戏,不大说看戏。常有人坐在戏园子的边厢下面,靠着柱子,闭着眼睛,凝神危坐,微微地摇晃着脑袋,手轻轻地敲着板眼,聚精会神地欣赏那台上的歌唱。①对于戏我当然听不懂,只能欣赏丑戏武戏。后来年纪稍长,我渐渐能欣赏唱戏的韵味了。②前几出戏都照例的是无足观,在那乱糟糟的环境中熬几个小时,等到好戏上场,名家一露面,场里立刻鸦雀无声。③受半天罪,能听到一段回肠荡气的唱儿,就很值得。④
后来,不知怎么,老伶工一个个的凋谢了,换上来的是一批较年轻的角色,这时候有人喊着要改良戏剧,好像艺术是可以改良似的。我只知道一种艺术形式过了若干年便老了,衰了,死了,另外滋生一个新芽,却没料到一种艺术成熟衰老之后还可以改良。台面改变了,新剧本出现了,新腔也编出来了,新的服装道具一齐来了。有一次看《天河配》,那位人高马大的演员穿着紧贴身的粉红色衣裤作沐浴状,观众乐得直拍手。我说:“完了,完了,观众也变了!”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戏。听戏的少了,看热闹的多了。
21.“‘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确是真有那种感觉。”这个句子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解析】《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答案】D
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春和夏似乎着意在色彩上铺陈,堆红叠绿,难免流于形式的浅。秋更多的时候是属于听觉的,那些声音,或清越或铿锵,从色彩深处突兀出来,有破静为动之妙,凸显的是内核之美。
( ① )倚灯夜读时,常有唧唧虫声自院墙根下穿庭入户而来,惯来人们形容它的叫声是“唧唧,唧唧”,其实不是这样断句的。它的每一个句子里恐怕有十来个“唧”字,不紧不缓地连成一气,最后一个“唧”字尾音悠长,像两个省略号后面还接了一个破折号。( ② )那虫声清亮,从墙根下传来,浸染着秋的夜气的潮凉和湿润,仿佛一粒粒的露珠,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 ③ )却原来,这蛐蛐儿是这样一路婉转轻吟着自己长长短短的句子,于幕后走向台前,去抚摸烟火尘民的听觉。蛐蛐的叫声是小美,细碎、悠扬、轻柔,像风过桂花落,覆盖一秋的夜枕。( ④ )万物的形色和声貌上,从来都附着生命个体的灵魂温度。秋天,总归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丰盈、华美、沉甸甸,穿过浮华的视觉盛宴,且去听听秋声吧。
20.“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这几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处是(3分)(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解析】 根据“这蛐蛐儿是这样一路婉转轻吟”和“于幕后走向台前”,可知引用的古诗填入③处最恰当。
【巩固练习】
2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巩固练习】
九省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夏天温度高,水分足,各种花草树木生长旺盛,田野里的牵牛花、凌霄花、百合花等竞相怒放,____A____。南宋名画《夏卉骈芳图》就集中描绘了几种夏天常见的花卉:粉红鲜艳的蜀葵,洁白无瑕的栀子,嫩黄清雅的萱花,在夏日的暖风里,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或____B____,让人悦目清心,为炎炎夏日增添了烂漫色彩,也给人们送来幽香清爽。
①夏天最常见的还是荷花。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荷花鸳鸯图轴》就描绘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品格。②画中四枝荷花亭亭玉立,荷叶也形态各异;③一对鸳鸯四目相对,嬉戏荷间,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埋伏于石后的荷叶上,好像正伺机捕食蚊虫,给画面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意趣;两只彩蝶飞来,一只在空中____C____,一只落于花上。④从中可见画家善于观察的细心与状物精微的匠心。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了荷花盛开的美景。
与①处“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衔接紧密。
②③④是就《荷花鸳鸯图轴》展开,分别说的是画中荷花荷叶的形态、画面的生机与意趣及画家的修养。
放在②,会明显割裂前后关于“画”的紧密联系。放在③④的话明显与前后语境不合。
语言连贯类考题
语句的连贯指的是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者是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前后统一,合乎逻辑、事理,词句前后照应,能够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
语句复位是指根据语段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紧密的句子。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语言文字运用Ⅰ
话题或主语一致
句式结构一致
事理逻辑合理
意境氛围协调
语气语调和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小时候进戏园,深感那是另一个世界。那时大家都说听戏,不大说看戏。常有人坐在戏园子的边厢下面,靠着柱子,闭着眼睛,凝神危坐,微微地摇晃着脑袋,手轻轻地敲着板眼,聚精会神地欣赏那台上的歌唱。①对于戏我当然听不懂,只能欣赏丑戏武戏。后来年纪稍长,我渐渐能欣赏唱戏的韵味了。②前几出戏都照例的是无足观,在那乱糟糟的环境中熬几个小时,等到好戏上场,名家一露面,场里立刻鸦雀无声。③受半天罪,能听到一段回肠荡气的唱儿,就很值得。④
后来,不知怎么,老伶工一个个的凋谢了,换上来的是一批较年轻的角色,这时候有人喊着要改良戏剧,好像艺术是可以改良似的。我只知道一种艺术形式过了若干年便老了,衰了,死了,另外滋生一个新芽,却没料到一种艺术成熟衰老之后还可以改良。台面改变了,新剧本出现了,新腔也编出来了,新的服装道具一齐来了。有一次看《天河配》,那位人高马大的演员穿着紧贴身的粉红色衣裤作沐浴状,观众乐得直拍手。我说:“完了,完了,观众也变了!”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戏。听戏的少了,看热闹的多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请从句式特点、用词特点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评点。(3分)
【答案】
示例一:句式特点
①长短结合,使句式灵活多样,错落有致;
②“老了,衰了,死了”运用整句,细致描绘了艺术形式逐渐衰亡的过程。
示例二:用词特点
①连用三个“了”字强调了艺术形式有逐渐衰亡的过程;②“只”“却”“还”三个字,表达了作者对艺术被随意改良的讶异与不满。
【巩固练习】 【福建省七市联考】
大院的花草树木最令我着迷。每年春天,阳历3月中旬开始,我们一群孩子便天天跑到 大院门口去盼望杏花。那里有一棵一抱粗的老杏树,不知是地气还是天光缘故,年年都是它最早抖擞起密密匝匝的花骨朵,在寒风中绽出淡粉色的小花。
那棵老杏树,一定是协和大院众花树的精神领袖。从它的花朵绽开之日起,我们大院便鲜花不断了。第二棵开花的是黄家驷教授楼前的那棵“中年”杏树,而第三棵则必定是29号楼旁边的那棵“青年”杏树。这三棵杏树花谢了,就是雪白的梨花了。
谢了梨花,大院的花事就纷繁起来了:太门口的迎春花迎客始罢,勇道两旁就走来一棵棵丁香花。不几日,桃花也伴着嫩叶开了出来。最给人以喜悦的是生命力极强的杨树叶,等它们唱歌似的一齐摆动着新绿时,不要说从它们之下穿行,你就是看着它们竞长,也痴痴地觉得自己正在长大似的——那时候,我是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
如今那三株报春的杏树,竟还都幸存着。我早已不再是20多年前那个梳辫子的小姑娘。那在寒风中天天企盼开花,然后惊喜地向大院里的人报春的小姑娘,该是我的女儿了!这满院神奇的花草树木,也该是属于她的了。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请从句式特点、语体色彩、修辞手法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评点。(3分)
【福建省七市联考】
大院的花草树木最令我着迷。每年春天,阳历3月中旬开始,我们一群孩子便天天跑到 大院门口去盼望杏花。那里有一棵一抱粗的老杏树,不知是地气还是天光缘故,年年都是它最早抖擞起密密匝匝的花骨朵,在寒风中绽出淡粉色的小花。
那棵老杏树,一定是协和大院众花树的精神领袖。从它的花朵绽开之日起,我们大院便鲜花不断了。第二棵开花的是黄家驷教授楼前的那棵“中年”杏树,而第三棵则必定是29号楼旁边的那棵“青年”杏树。这三棵杏树花谢了,就是雪白的梨花了。
谢了梨花,大院的花事就纷繁起来了:太门口的迎春花迎客始罢,勇道两旁就走来一棵棵丁香花。不几日,桃花也伴着嫩叶开了出来。最给人以喜悦的是生命力极强的杨树叶,等它们唱歌似的一齐摆动着新绿时,不要说从它们之下穿行,你就是看着它们竞长,也痴痴地觉得自己正在长大似的——那时候,我是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
如今那三株报春的杏树,竟还都幸存着。我早已不再是20多年前那个梳辫子的小姑娘。那在寒风中天天企盼开花,然后惊喜地向大院里的人报春的小姑娘,该是我的女儿了!这满院神奇的花草树木,也该是属于她的了。
【答案】角度一:句式特点
“谢了梨花 ”一句,将“谢了 ”提前,紧承后面纷繁的花事,突出花事接续的紧密
【福建省七市联考】
大院的花草树木最令我着迷。每年春天,阳历3月中旬开始,我们一群孩子便天天跑到 大院门口去盼望杏花。那里有一棵一抱粗的老杏树,不知是地气还是天光缘故,年年都是它最早抖擞起密密匝匝的花骨朵,在寒风中绽出淡粉色的小花。
那棵老杏树,一定是协和大院众花树的精神领袖。从它的花朵绽开之日起,我们大院便鲜花不断了。第二棵开花的是黄家驷教授楼前的那棵“中年”杏树,而第三棵则必定是29号楼旁边的那棵“青年”杏树。这三棵杏树花谢了,就是雪白的梨花了。
谢了梨花,大院的花事就纷繁起来了:太门口的迎春花迎客始罢,勇道两旁就走来一棵棵丁香花。不几日,桃花也伴着嫩叶开了出来。最给人以喜悦的是生命力极强的杨树叶,等它们唱歌似的一齐摆动着新绿时,不要说从它们之下穿行,你就是看着它们竞长,也痴痴地觉得自己正在长大似的——那时候,我是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
如今那三株报春的杏树,竟还都幸存着。我早已不再是20多年前那个梳辫子的小姑娘。那在寒风中天天企盼开花,然后惊喜地向大院里的人报春的小姑娘,该是我的女儿了!这满院神奇的花草树木,也该是属于她的了。
【答案】角度二:语体色彩
“谢了 ”“始罢 ”,措辞古典雅致,简练而富有诗意地强调了花事接续的紧密。
【福建省七市联考】
大院的花草树木最令我着迷。每年春天,阳历3月中旬开始,我们一群孩子便天天跑到 大院门口去盼望杏花。那里有一棵一抱粗的老杏树,不知是地气还是天光缘故,年年都是它最早抖擞起密密匝匝的花骨朵,在寒风中绽出淡粉色的小花。
那棵老杏树,一定是协和大院众花树的精神领袖。从它的花朵绽开之日起,我们大院便鲜花不断了。第二棵开花的是黄家驷教授楼前的那棵“中年”杏树,而第三棵则必定是29号楼旁边的那棵“青年”杏树。这三棵杏树花谢了,就是雪白的梨花了。
谢了梨花,大院的花事就纷繁起来了:太门口的迎春花迎客始罢,勇道两旁就走来一棵棵丁香花。不几日,桃花也伴着嫩叶开了出来。最给人以喜悦的是生命力极强的杨树叶,等它们唱歌似的一齐摆动着新绿时,不要说从它们之下穿行,你就是看着它们竞长,也痴痴地觉得自己正在长大似的——那时候,我是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
如今那三株报春的杏树,竟还都幸存着。我早已不再是20多年前那个梳辫子的小姑娘。那在寒风中天天企盼开花,然后惊喜地向大院里的人报春的小姑娘,该是我的女儿了!这满院神奇的花草树木,也该是属于她的了。
【答案】角度三:修辞手法
“迎客 ”“走来 ”,采用拟人修辞,赋予花以人的情态动作,形成视觉上的流动效果,展现花序流转。
作文:边 界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边界,指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界限。有形的边界直观醒目,无形的边界则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其实,学习生活、文化交流、科技创新乃至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涉及边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边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足内涵外延,演绎核心概念: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命题作文包括半命题作文和全命题作文,是指命题者给出既定的题目,要求考生进行写作,常见格式为“材料+题目+要求”,这几年高考北京卷经常出现这种命题形式。
可以采取“两审两定”方式,辨析所给材料中的核心概念和深刻内涵,进而确定立意。
一是审含义,定内容。“内容”指的是要写的作文内容;“含义”指的是所给材料中核心概念的含义,包括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吃透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发散到符合概念本身的人、事、物是关键。
二是审关系,定范围。“范围”指的是作文的取材范围;“关系”指的是所给材料各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审清了关系,才能找到并确定取材的范围。
【审题指导】立足内涵外延,演绎核心概念
常见格式为“材料+题目+要求”,这几年高考北京卷经常出现这种命题形式。
概念内涵、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例如“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人”这个概念的外延是指古今中外一切的人。内涵是“属性”,外延是“范围”。属性越多,则符合这个属性的范围越小;属性越小,符合这个属性的范围就越大。
【材料解读】
本则材料的核心概念是“边界”。“边界,指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界限”,是边界的基础内涵;“有形的边界直观醒目,无形的边界则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指出边界分有形和无形,“更深的思考”拓展了其内涵;“其实,学习生活、文化交流、科技创新乃至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涉及边界”,又提示考生学习文化、科技、社会各个领域都涉及边界,是对其外延的拓展。
综上,此次作文重点在无形的边界,众多领域皆可讨论,在不同领域,边界有不同的引申义,这需考生形成自己合理的思考与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论述自己对于边界的认识理解。命题上意在正面引导青少年勇敢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激励青少年建康成长。
【思维拓展】
(一)有形的边界:
公路上的车道线、建筑物之间的围墙、军事重地的警告标识、铁路车站的高压危险标识、银行的一米线标识……这些有形边界警示我们要遵守公序良俗、法律法规,莫要越界。
【思维拓展】
(二)无形的边界:
1.“边界感”成为一个热词,对于随意侵扰他人生活、窥探他人隐私的行为,人们称之为没有边界感,众多网友纷纷表示“讨厌没有边界感的人”。
2.传统农业社会大家庭、大宗族的人际体系逐渐被工业时代更加强调个体独立的人际关系取代,生活中人与人的边界似乎越来越明显。但人又不能成为孤岛,在《亲密关系》一书中指出人是高度社会化的,人是需要交流的。
3.欧美资本把控世界舆论阵地,大肆鼓吹宣扬自己的言论,这属于没有边界的“文化入侵”;他们用飞机、炮弹入侵他国的边界,;文化之间应有交流,和入侵不一样,正常的交流应该是双方或多方都主动互利的,是大家都主动打破边界实现的。
【参考立意】
守界:
做好守界人
守好自己的人生边界
尊重他人,把握边界
跨界:
生命在于不断突破边界
跨界创造奇迹
二者结合:
守界,跨界存乎一心
看清边界,学会尊重;
守住边界,懂得拒绝;
守界有度,学会宽容;
亲密有界,方能和谐;
跨界不可无,跨界仍有界。
拎得清不同,才守得住边界;
保持理性,守住边界;
忍住干预的心,守住自己的界;
懂得守界,是一种尊重。
【类题迁移】
(2023届高三广东二模)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言文字运用I为我们讲述了“跨界者”钟扬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有勇敢的“跨界者”,也有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反映你的权衡与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I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评分标准】
一类卷(54-60):能够准确理解材料关键概念“边界”的内涵,充分体现题意,紧扣中心话题,准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有层次地合理论证,角度选择恰当,有理有据,思维缜密,有思辨力,有灵气。语言顺畅,结构清晰、严谨、精巧,内容充实,情感饱满,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例证和议论精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思维品质突出。如能结合具体现实问题,对“边界”的作用与影响进行辩证思考,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则要勇于打高分。
二类卷(48-53):能较为准确地理解材料关键概念“边界”的内涵,体现题意,扣准中心话题,能立足作文材料进行写作,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并进行相对合理的论证,语言顺畅,结构清晰,内容完整,书写清晰,卷面较为规范,有思辨意识。
三类卷(40-47):能立足于材料立意,能理解材料关键概念“边界”的意思,能从基本合理的角度对其进行辨析和论证,体现材料的基本精神。语言基本通顺,内容相对完整,基本完成写作任务。
四类卷及以下(40以下):未能就材料中的内容谈自己的联想和思考,对材料关键概念“边界”的内涵把握不准,或对材料中的论述,解读不够准确全面,理解和思考较为肤浅,甚至错误解读。在语言表达和思维力方面存在欠缺。写作能力较弱,各类问题较多,甚至较严重。
【考场范文】
认识无形边界,突破迎来新生
(题目对仗,点明核心概念)
世界上存在各种边界。有形的边界直观醒目,无形的边界则引发我们更深刻的思考。(引述材料简洁,点明核心话题)
何谓无形边界 依笔者看来,其贯彻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生活中看不见却又意义重大的分界处。而认识无形边界,突破无形边界,对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皆有非凡意义。(对核心话题设问,引起读者注意;通过对“无形边界”的内涵阐释,进而提出中心论点)
须知有边界,方可守正道,明本心。(分论点1)
无形边界涵盖于社会各个方面,只有认清了这些边界,我们才能知晓何为“正道”。在学习生活中,只有认识到理想与现实间的无形边界,我们才能笃定信念,踔厉奋发,为实现梦想而奋进;在文化交流中,只有认识到不同文化差异间的无形边界,我们才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科技创新中,只有认识到国家技术水平间的无形边界,我们才能推进科技创新,助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认识是突破的必要前提,惟认识存在的边界,才能突破已有的边界。(先从三个方面分析认识边界的重要性,然后点明认识边界与突破边界的关系)
纵使有边界,亦可破边界,迎新生。(分论点2)
无边边界可被打破,而打破之后,即是“新生”。且看江梦南纵知自己与普户通人的边界,亦不懈奋斗终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打破人们的偏见;再看中华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坚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观点,终用交流与交融打破文化的边界,推动了世界文化蓬勃发展;又看华为认清美国对芯片的封锁边界,自主研发震撼问世。打破封锁边界,向世人阐释了“烧不死的鸟叫凤凰”……纵使有无形边界,我们亦不能停滞不前。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奋勇向前,便可突破边界,迎来新生!
惟认识无形边界才能突破无形边界,惟突破无形边界才能推动认识不断发展。认识绝不能仅局限于认识,实破也绝不能全都突破。当今社会,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躺平摆烂,庸庸扰扰的“佛系”人,也可以看到那些越过法律边界而一失足成千骨恨的人,惟有既认识边界,又突破边界,才能迎来更美好的明天。(具有思辨性的论述,并结合当下现实从反面论证)
“须知少日孥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吾辈青年,若初生旭日,若长夜明星。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愿我们认识无形边界,突破无形边界,从而迎来个人的新生,迎来家国的繁盛!(语言精巧,情感饱满,议论精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
【人民日报评论】
汤兰兰案引关注,如何界定媒体行动的边界
近日,尘封已久的汤兰兰案经由一篇报道进入公众视野。由于案件情节恶劣、案情复杂,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当地有关部门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回应。由于涉及未成年人隐私,对相关案情的调查需要遵循法律程序,但由此展现的媒体与司法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
客观冷静、深入扎实的新闻报道,对于我国法治建设,特别是一系列个案中公平正义的实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中为冤者平反昭雪,还是在于欢案、徐玉玉案中追问真相、呼吁反思,负责任的媒体、记者不仅发挥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充当了理性分析的传声筒、法治理念的扩音器。在任何一个高度法治化的文明社会,都少不了媒体对真相的呼唤、对问题的质疑,让阳光和正义涤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追求正义,需要建立在尊重事实、合乎法律要求的基础之上。近些年来,媒体助力司法正义实现的例子有之。然而,少数案例也因为媒体介入搅动舆论、拉高情绪而呈现出更复杂的图景。比如当年的唐慧案、药家鑫案等,部分媒体的表现,至今依然值得讨论。这也是汤兰兰案重回视野后,公众对于媒体报道、评论的客观性、公正性要求更高的原因。
汤兰兰案引发的关注,提示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媒体与司法之间的复杂关系。毫无疑问,新闻媒体和司法机构的共同点之一,就在于追求真相,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也要看到,媒体有其自身的规律,尤其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自媒体、社交媒体空前繁荣,更潜藏着“态度重于真相”“观点太多,事实不够用”的风险。这意味着,媒体更需要以客观、真实、负责的职业伦理,对催生极端观点、偏激情绪抱持应有的警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
准确、分析客观。”媒体进行监督,是职责所在,不能因可能有人“借媒体炒作、企图翻案”就迟疑退缩。但在媒体的个案监督过程中,如何有节制、更客观地传递信息、表达观点,考验从业者的媒体素养。这就需要每一个媒体、每一位记者更具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更多考虑自己对社会舆论的责任,以客观、理性的职业伦理,更好地推进问题解决,涵养整个社会的法治精神。
法律有自洽的逻辑,司法有其严谨的程序。在汤兰兰案中,无论是最初引发关注的报道,还是之后的一系列讨论,实际上都是我们所寻找的真相当中不可获缺的一块拼图。事实的揭露、共识的达成永远都是一个过程,经常可能存在反复,但这也许就是实现正义所必不可少的代价和成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各种角度的批评和质疑都是好事,捍卫公众与媒体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给每一个当事方的权利以法律赋予的应有保护,我们离最终那个最珍贵并且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就都更近了一步。
【人民日报评论】
生活,该不该有点“边界感”?
买东西剪头发却要被强行聊天、不分时间早晚就给你拨视频电话、不征询同意就摆弄甚至拿走你的东西、明明不熟却百般追问你工资几何、体重多少、为啥还不结婚……当你面对这些情况时,会有不适感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边界感。
在物理学意义上的边界举目皆是:学校、小区常常有围墙、不同类型的车在马路上通行有车道线,排队时也能看到一米线标注……一条触手可及的界线,明确标识了各自的领域。但是,今天我们聊的所谓“边界感”,更多是一种无形的边界。比如感官的边界,公共场合公放音乐、视频合不合适?再如个人隐私的边界,餐厅包厢里装摄像头的做法违不违规?还有角色的边界,纵然关系亲密,父母与子女之间、伴侣之间、朋友之间该不该有把尺子?所有这些问题,都指向了边界感。
与边界感相关的类似问题,通常都能引发大量关注与讨论。好朋友失恋后天天找我哭,我累了可以糊弄TA吗?”“室友总是不经同意用我东西,该不该跟TA撕破脸?”可以说,人们越发重视边界感的现象背后,恰恰说明了边界感的稀缺。相较于传统的熟人社会,偌大的城市、延伸的乡村,生活中越来越多陌生人的出现,让不少人迫切需要一定程度的边界感,进而获得一丝安全感。
要看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愈加明显的边界感,本质上来自于愈加清晰的空间感。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个人空间,习惯保持必要的社交距离。甚至有人类学家发展出空间关系学,并在研究中道明了4种人际关系边界及其具体数值:亲密距离约为0至45厘米,个人距离为45厘米到1.2米,而社交距离分别为1.2-3.65米和3.65米以上。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大大缩小,边界与边界的间隙却被更多地放大。当互联网让地球成为了“村”,边界感的保持反而日益成为一个问题。
事实上,所谓边界感,并不是现代社会的特有产物。千百年来,“君子之交淡如水”“远而不疏,近而不狎”等古语,也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人际边界感的思考和探索。当然,对边界感的需求可以理解,但过度敏感其实大可不必。有人将边界视为社交的蜜糖,也有人觉得这是感情的冰冷。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用好边界感、建立好合理的人际边界。有研究个体心理学的专家提出了一个观点:“课题分离”。他强调每个人在社交关系中的有限责任——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有自己的课题,既不能随意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随便让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是一个有益的启示:别过度、宜自律、巧沟通,通过合作共同建立起良好的公共生活。
或许,也要从另一个方面理解边界感。从陌生到熟悉,从抗拒到接受,边界感的林立和消融,也是当今人与人关系如何和谐融洽的一个难点。步履匆匆的你,埋头苦学的你,加班加点的你……在追求个人小世界喜怒哀乐的同时,也要留心周围大世界的稻香蛙鸣。毕竟,一个圆只
能孤芳自赏,两个圆甚至更多的圆,才会产生包含外离、相切、相交的位置关系,才能创造丰富多彩的众多可能。这是数学的魅力,也是这个世界的魅力。
这正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知己深情浓似茶。
【言论素材】
1.自我:建立边界,找准定位,明晰目标,认识局限。
2.人际:亲疏有度,远近相宜。
3.亲密关系:彼此的爱再深,也不可缺失边界感。
4.人生:人生有度,过则有灾。
5.成事:减少内耗,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臻于佳境。
6.法律:心存敬畏,界限分明,法外之地,不可擅闯。
7.人与自然:斧斤以时入山林,捕鱼时留下鱼苗,懂得动态平衡,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
【事例素材】
1.“破界”,不是肆意妄为异想天开,而是拉瓦锡哥白尼对于真相的大胆假设,是伽利略对亚里土多德的勇敢质疑,是克里克对认知局限的突破尝试……古往今来,一代代科学家们正是靠着对前人的桎梏边界之破,才有了举世瞩目的发明与研究。
2.“克隆”技术的问世掀起喧然大波,中国宣布禁止克隆人,正是对伦理边界的把握与坚守。把握边界,守住底线,并非怯懦,而是智者的谦卑理性的坚守与抉择。
3.南北朝时期中国中东地区与北方少数民族频繁交流,让文化的边界一次次模糊又重塑,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盛世奠定根基。拉丁美洲在多元的文化中交融,激荡出如《百年孤独》的佳作。而在科技与学术领域,边界也在一次次突破中重塑,多项技术与研究融合,共同谋求人类类好未来。
4.在乒坛排名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2008年,邓亚萍从英国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毕业,获得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拥有18个世界冠军头衔的邓亚萍在学生舞台上也站上了新的高度。在剑桥大学近八百年的历史中,第一次有像邓亚萍这种重量级的世界顶尖运动员拿到博士学位。
5.张桂梅燃烧自己,带领华坪的女生突破大山的边界,一览人间胜景;桂海潮,将读过的书、学到的知识化作冲天烈焰,突破云霄的边界,将梦想送入太空。没有边界的突破,人类的足迹又怎能涉足宇宙,人类的精神又如何仰望星河?
6.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是我们在破除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边界;天宫空间站向世界发出邀请,是我们打破科技的边界;中欧班列、西亚峰会,是我们跨越高山沙漠,打破国家间的边界;呼吁和平、组织人道主义救助,是我们跨越种族的边界,拯救人类的生命和尊严。
7.纪伯伦有一句颇有意蕴的哲言:“在一起的时候要给彼此保留空间——橡树和雪松并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长。”人与人最好的关系,都应该有边界感。哪怕两个人真心相爱,也不代表着两个人就要毫无保留,倾心无间,彼此该有共同区域,又不能少了边界。长长久久的伴侣,莫不懂得边界意识的重要。
8.水无界,则世间一片汪洋,难以自全。水有界,则循道而行,万物得以生长。人和人无界,则未免狎昵或甜腻,往往过犹不及。人和人有界,彼此独立,各安其好,而不妨碍两心相印,并肩前行。
9.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娅曾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但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父母,并不多。相反,很多父母以爱为名,一味地给予与呵护。他们不懂得,给予应有分寸,呵护也有限度,没了基本的“边界”,爱就会泛滥,教育就会走样。
10.三毛曾在散文《简单》里说:“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担。”具有边界意识,是一个人的成熟的标志之一。人越长大,才越明白什么叫“远而不疏,近而不狎”,什么叫“君子之交淡如水”。彼此交往,一旦越界,适得其反,适当保持距离,葆有边界意识,彼此懂得珍惜,而不至于甜得发腻。
11.人和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彼此贴得太紧,会相互刺痛;离得太远,则又会感到寒冷。保持适宜的距离,明晰双方的边界,是无论在亲情、爱情还是友情中,都要恪守的准则。《红楼梦》中,宝钗有才有德,却落得个“金簪雪里埋”,就在于她不懂宝玉,总是规劝宝玉读书科考,求取功名,“早听人一句话”云云。宝钗有青云之志,入世之心很强,倒也是好事,但宝玉反感仕途经济,只求性灵舒展,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界限。一旦越界,去异求同,当然就只有翻脸了。
【类题迁移】
(2023届高三广东二模)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言文字运用I为我们讲述了“跨界者”钟扬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有勇敢的“跨界者”,也有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反映你的权衡与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I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本文为论述类一等文。
文章开头,先简笔勾勒,将守界者与跨界者的形象并举,既创造性地引用材料,突出二者的特征,又加入自己的理解,暗含对二者的权衡。再从青年学子的身份出发,亮出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取舍。
文章第二段谈守界者。举“胡震亨”“屠呦呦”之例,赞美了守界者捍卫初心、躬耕一隅的坚守。继而笔锋一转,以时代为背景板,分析了“在功利风气下”,守界可能导致的弊病,自然引出“打破保守心态”的跨界者。
文章第三段谈跨界者。先提出观点,再列举当代跨界者的现象,以反问的句式深入分析跨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跨界与贯通融合的关系。
文章第四段谈自己对跨界者和守界者的思考和选择。守界更多意味着“孤立和片面”,而跨界者则以“发展、全面的眼光”来看问题,自古而今,由人及己,列举众多事例,论及当代青年的主动跨界的意义。
最后,以“守界诚可贵,跨界价更高”收束,回扣标题。
文章层次分明,在权衡取舍的前提下组织论述,说理深入,逻辑清晰,内容丰富。体现了写作者深厚的语文素养和对社会的深入观察。但文章在对跨界者和守界者的比较中,辩证思维稍显欠缺,尤其在赞美跨界者时,对守界者有失客观。“庚”是错别字,扣 1 分。
发展等级打在“丰富”。 评分:18+19+18=55-1=54
【炎德·英才 湖南师大附中2023高二年级大练习作文题】
一个雨后的下午,马路边一位收破烂的大哥躺在躺椅上,喝茶听戏。这时,几个大学生将一大袋矿泉水瓶立在垃圾箱旁边,然后转身离去。收破烂的大哥看了一眼,继续躺在躺椅上,喝茶听戏。随后,两个大妈走过来拽着袋子将矿泉水瓶卖给了收破烂的大哥。一旁看自行车的大哥瞅着收破烂的大哥说:“老弟啊,你到底是懒还是傻,你自己把它拽过来卖了,能卖好多钱!”收破烂的大哥说:“老兄啊,我是收破烂的,不是捡破烂的。”
有位学者评价说,收破烂的大哥这句话在态度上叫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营销上叫定位清晰,在管理上叫只做产业链的一段——这叫边界。边界之内,我们认认真真;边界之外,我们就不操心了。
“边界”意识不止表现在营销和管理上。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