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6张PPT)
江山美景
南通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讲评
目录
壹
现代文阅读
叁
语言文字运用
贰
古代诗文阅读
肆
作文
现代文阅读1
摘编自唐纳德·沃斯特《今后,所有的历史学都必然是生态的》,
侯文蕙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4.文中说这本论著“有着研究历史的全新视角”,请简要概括有哪些“全新视角”。(4分)
5.本文是唐纳德·沃斯特所著《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一书的自序。请结合文本,谈谈这篇自序依次写了哪些内容。(6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唐纳德 沃斯特(Donald Worster),美国当代著名学者和历史学家。1941年生于堪萨斯州,并在堪萨斯大学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获文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之后,沃斯特获得耶鲁大学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堪萨斯大学历史系和赫尔人文中心教授,并享有赫尔荣誉教授称号。1976年出版的《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使唐纳德·沃斯特崭露头角,而1979年的《尘暴》则获得1980年美国历史学最高奖——班克罗夫特美国历史奖,奠定了他在美国环境史和西部史领域的学术地位。
《自然的经济体系》在1976年出版,1994年出增订版;1999年侯文蕙老师将之介绍至中国。本文是商务印书馆2023年11月中文再版序言,亦发表于《中华读书报》第644期,2023年11月1日第13版。对很多环境史学者而言,这是他们的启蒙著作。该书吸引了众多生态学、科学哲学、科学史学者的关注。它展示了生态学内部复杂冲突的世界,也呈现了科学家个人与群体同其所处文化之间充满矛盾与妥协的纠结关系。
摘编自唐纳德·沃斯特《今后,所有的历史学都必然是生态的》,侯文蕙译
①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向研究院的学位论文委员会提交了本书的选题。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都对我说,这个题目还需要慎重考虑。不过,最终我的选题获得了他们的批准。我对委员会主席悉 尼·阿尔斯托姆以及另外三位享有声誉的学者永远心存感激,尽管当初他们并不看好我的选题。这本不循陈规的论著,连我自己都感到诧异,在以后的四十年中竟然一再印行,既有美国的,也有外国的,其中就有这一新的汉语译本。在此,我要感谢侯文蕙教授,感谢她熟练而精美的译文。正是她,首先将我的名字和著作,实际上是整个环境史学科,呈现在中国的读者面前。
1A.作者的论著选题当初不被学位委员会看好的原因是不循陈规,但最终还是获得了批准,论著一再印行,具有较大影响力。 ×
第一节:
①交代论著从提出选题、成书印行到翻译的完整过程;
②致谢研究过程中给予自己的帮助者;
②这本论著是第一部关于生态科学的通史,着重探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着研究历史的全新视角。与其说它是对生态学逐渐产生过程所做的细致分析,毋宁说它是对这门学科的知识和文化根源进行了探索。这种探索的深层,无疑是关于科学在现代思想中的地位问题,是科学向真理和权威发出诉求的合理性的问题。几百年来,自克里斯多夫·哥伦布和尼可拉斯·哥白尼的时代起,科学在西方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革新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影响。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条上升的途径似乎已到了尽头。在大学里,尤其是在人文学科中,对科学的批评在不断增长。甚至在美国政治中,左右两派的人都开始攻击科学界,将其看作邪恶、异化,甚至是危害健康的根源。美国文化战争的所有瞄准器都将科学当成了靶子。生态学与进化论一起,在保守派的圈内变得声名狼藉;而在其对立的激进派中,科学则被看作一个帝国的、非正义的、大政府的和西方霸权的有力工具。
1B.作者指出,激进派根据一定的事实,认为生态学与进化论是被用来维护帝国的、非正义的、大政府的和西方霸权的有力工具。 ×
2A.科学向真理和权威发出的合理性诉求,就是不要将文化战争的瞄准器都对准科学,而要让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获得正确的定位,在是与非中取得平衡。 ×
③作为60年代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同路人,我承认的确有反对科学的理由,是它,给我们带来了凝固汽油弹、原子射线和大量的失业工人;但是,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某些最有学识和影响的,对暴力、偏见、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及环境破坏的批评者,正是科学家。我敬佩科学,同时又相信它的原罪。科学家如何在此困局中为自己定位 如何取得平衡 我的书成为一种自我教育的载体,一种对自然性质的个体探究,也是一种在自身的疑问与困惑中寻求出路的探索。
第二、三节:
③介绍研究背景 ,说明研究内容;
④不可避免地,在最为宏大的问题上,我很抱歉,做出了某些错误的判断,或至少没有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决断性的结论。但是,截至目前,我的有关生态学的事实仍然是真实可靠的,对其过程的组织安排也仍然是有效的。科学思想与观察、试验和确认的过程有关,与以神学、虚构和空想为基 础的思想不同。科学,和所有那些人类表达一样,建立于“信仰”之上,但是科学家的信仰,与那些常去教堂的信徒,甚至文学教授们的信仰,是不一样的。一位原教旨主义的基督徒可以说他“相信”上帝确实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或人类并未导致气候变化,但是这种信仰并非来自于任何认真收集的证据、证词、事实或发现,它们来自信念或先入为主的道德认同。相反,科学则发展出一个特殊的、缜密的验证信念的过程,是明显区别于非科学的。
2B.科学家的信仰与其他人的信仰不同,不仅表现在信仰的内容上,而且表现在信仰的来源上,科学家的信仰来自于认真收集的证据、证词、事实或发现。 √
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
3D.克莱门茨指出:“在有限的化石资料中也存在着有力的甚至是结论性的证据,即草原顶级状态至少在其存在的几百万年当中,都具有今天大部分主要的物种。” √
⑤科学,包括生态学,应当是智慧的关键部分,这可能是一种新的思想。它不是古代世界的思维方式,那时候,智慧被认为来自预言家和先知,这些人因为超凡的个人魅力而赢得权威。在现代世 界,智慧通过比较非人格化的发现和了解而获取,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的科学家们就应该受到崇拜,以替代过去的伟大先知和导师。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应该致以崇高敬意并寻求智慧的对象,不是个体科学家,而是约定俗成的科学规范。作为个人,科学家们可能会跌撞犯错,令其智能屈从并服务于权力、金钱、声望,或者自负。但是,从科学规范的角度,现代科学可以纠正这样的扭曲和挫败。
1C.作者认为,科学应当是智慧的关键部分,这可能是一种新的思想,而这种思想也能让我们对约定俗成的科学规范充满敬意。 √
⑥我会将历史学归入科学的序列,强调历史学者能够帮助生态学者以及其他科学家学会更加审慎地运用其方法,提供其建议。向科学家们说明过去他们曾走过各种不同的、有偏差的道路,而其中很多并不明智;指出他们对地球成为今日模样的责任;展示过去的局限和他们在理解上的偏见: 这些全都是历史学家可以改进学识和增进智慧的方式。
2C.科学家们曾走过各种不同的、有偏差的道路,他们如果能够得到历史学者的帮助,就有可能更加审慎地运用其方法,提供其建议,纠正这些偏差。 √
⑦我希望此书不会鼓励任何错误判断,为意识形态,或者原本甚至是善意的理想主义所歪曲的 判断。撰写生态科学的历史,筛选证据,观察工作中的科学家,使我坚信,科学方法肯定是我们知识的渊源和智慧的支柱。这本书,不仅使我对生态学有了更好的了解,而且使我接受了它和其他环境科学。大自然,因其自身的原因,对科学家非常重要;而出于对我们自身在世界所处地位的更好理解,它对历史学家也同样重要。在生态历史学中,大自然,作为人类生活的至关重要的环境,作为最为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变迁的根源,作为人类健康和幸福的需要,在今日,应当成为历史学家研究的既有事实与工作前提。从大自然出发,所有的历史著作今后都必然是生态的,我们时代的巨大需求,就是在相互尊重和共同的事业中,将科学和历史融为一体。
1D.作者强调,所有的历史著作今后都必然是生态的,这一结论是在生态学和其他环境科学融合的基础上得出的,体现了时代的需求。 ×
2D.大自然对历史学家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人类生活的环境,还涉及社会和经济变迁、人类健康和幸福,应当成为历史学家研究的既有事实与工作前提。 √
第四-七节:④致歉研究的不足 ,揭示研究意义及研究前景 。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的论著选题当初不被学位委员会看好的原因是不循陈规,但最终还是获得了批准,论著一再印行,具有较大影响力。
B.作者指出,激进派根据一定的事实,认为生态学与进化论是被用来维护帝国的、非正义的、大政府的和西方霸权的有力工具。
C.作者认为,科学应当是智慧的关键部分,这可能是一种新的思想,而这种思想也能让我们对约定俗成的科学规范充满敬意。
D.作者强调,所有的历史著作今后都必然是生态的,这一结论是在生态学和其他环境科学融合的基础上得出的,体现了时代的需求。
【参考答案】C
【解析】A项错在“不被……看好的原因是不循陈规”,强加因果。
B项错在“激进派根据一定的事实”“认为生态学与进化论”,无
中生有和偷换概念。
D项错在“这一结论是在生态学和其他环境科学融合的基础上得出
的”,无中生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科学向真理和权威发出的合理性诉求,就是不要将文化战争的瞄准器都对准科学,而要让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获得正确的定位,在是与非中取得平衡。
B.科学家的信仰与其他人的信仰不同,不仅表现在信仰的内容上,而且表现在信仰的来源上,科学家的信仰来自于认真收集的证据、证词、事实或发现。
C.科学家们曾走过各种不同的、有偏差的道路,他们如果能够得到历史学者的帮助,就有可能更 加审慎地运用其方法,提供其建议,纠正这些偏差。
D.大自然对历史学家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人类生活的环境,还涉及社会和经济变迁、人类健 康和幸福,应当成为历史学家研究的既有事实与工作前提。
【参考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第二节“与其说它是对生态学逐渐产生过程所做的细致分析,毋宁说它是对这门学科的知识和文化根源进行了探索。这种探索的深层,无疑是关于科学在现代思想中的地位问题,是科学向真理和权威发出诉求的合理性的问题。”判断A选项曲解文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林奈学派布鲁克纳认为:“这个自相残杀的体系并不是上帝设计上的失败或缺陷,它是生命本身不可避免的天性。”
B.梭罗在《神的一滴》中写道:“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C.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创造论这一观点,虽为近代许多博物学家所信奉,我自己以前也曾信奉过,但是事实上决不能成立。”
D.克莱门茨指出:“在有限的化石资料中也存在着有力的甚至是结论性的证据,即草原顶级状态至少在其存在的几百万年当中,都具有今天大部分主要的物种。”
【参考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第四节“科学思想与观察、试验和确认的过程有关,与以神学、虚构和空想为基础的思想不同”“科学则发展出一个特殊的、缜密的验证信念的过程,是明显区别于非科学的”,再结合D项“有限的化石资料中也存在……的证据”,判断D选项正确。
4.文中说这本论著“有着研究历史的全新视角”,请简要概括有哪些“全新视角”。(4分)
②这本论著是第一部关于生态科学的通史,着重探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着研究历史的全新视角。与其说它是对生态学逐渐产生过程所做的细致分析,毋宁说它是对这门学科的知识和文化根源进行了探索。
③我敬佩科学,同时又相信它的原罪。科学家如何在此困局中为自己定位 如何取得平衡 我的书成为一种自我教育的载体,一种对自然性质的个体探究,也是一种在自身的疑问与困惑中寻求出路的探索。
⑥我会将历史学归入科学的序列,强调历史学者能够帮助生态学者以及其他科学家学会更加审慎地运用其方法,提供其建议。
⑦大自然,作为人类生活的至关重要的环境,作为最为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变迁的根源,作为人类健康和幸福的需要,在今日,应当成为历史学家研究的既有事实与工作前提。
4.文中说这本论著“有着研究历史的全新视角”,请简要概括有哪些“全新视角”。(4分)
【参考答案】
①探索生态学的知识和文化根源;
②从科学规范的角度,定位 、平衡科学与科学家;
③将历史学归入科学的序列;
④强调大自然在生态历史学中的重要作用 。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筛选、理解、概括信息的能力,学生需要根据材料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并合理分点、规范作答。
5. 哪些因素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①气候波动:欧亚大陆转入冷期,推动与原始农业结合的放养型畜牧业产生;
②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转变其自然带属性;
③马的驯化与马具的发明:人类对马的利用,使畜牧业进一步与原始农业分离,成为游牧型畜牧业。
同题迁移——2024年七省联考
材料一: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摘编自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
5.本文是唐纳德·沃斯特所著《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一书的自序。请结合文本,谈谈这篇自序依次写了哪些内容。(6分)
【参考答案】
①交代论著从提出选题、成书印行到翻译的完整过程;
②致谢研究过程中给予自己的帮助者;
③介绍研究背景,说明研究内容;
④致歉研究的不足 ,揭示研究意义及研究前景 。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信息整合加工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等。
一部作品集通常需要包含封面封底、扉页、版权页、序言、目录、正文、后记等部分。
序言,是指放在正文之前的文章,分为自序和代序两种。对任何一部作品而言,序言都十分重要。因为序言是读者的“引路人”,能让读者在进入正文之前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起来就会更轻松;另外,序言还能让读者成为作者的“同路人”,通过对自我的描述和剖析,获取读者的信任和“共情”。
一篇作品序言需要包含下面的内容:
1.说明作品写作的缘起
你为什么要写这部作品?这中间有什么故事,或者因为什么样的机缘?这是序言最通常的开始方式,我们之所以写作,往往都有一个“触发点”。你的触发点是什么?是因为某个人,还是因为某件事,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呢?把那个影响你写作的“触发点”用清晰的语言写作出来,就是一个好的序言开端。
2.说明写作的意义
在说明了写作缘起之后,就要开始阐述你写作的意图和意义。为什么你认为这部作品是值得写的?为什么它是值得读者阅读的?读者只有在认可你所认为的“意义”之后,才会更愿意进入你的正文阅读。
3.介绍相关内容
①主要内容:在序言中可以对作品的内容进行介绍,通常由于篇幅所限,并不需要对整本书做详细的介绍,只需要对主要内容做一个大致的介绍即可。对于书中的重点部分可以花多一些笔墨,对作品的风格特点也要做一些说明。
②写作历程:除了写作缘起,在写作历程中也最容易产生故事,因而这也是作家在写作序言时常常会写到的部分。你在写作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事情?是高兴的事,还是难过的事?是得到了帮助,还是遇到了阻碍?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心态产生了哪些变化?最终出来的作品,是否令你满意,或者还有哪些遗憾?
4.感谢
完成一部作品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这期间你肯定也遇到了一些人,他们在你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你解决困难,在你感到沮丧的时候,带你走出情绪的阴霾。热情的感谢他们,同时也可以感谢那个坚持到现在的自己!
简而言之,“序言”是写在正文之前的文章。内容多半是介绍该书的写作背景、缘起、过程、意义等等。
现代文阅读2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选自朱辉《如梦令》(《如梦令》出自小说集《午时三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男孩成年后想起童年的那段行程“总有些特别的滋味”。你认为他会有哪些“滋味” (4分)
9.小说设置两对父子去看大海时巧遇的情节,独具匠心。你是如何理解的 (6分)
朱辉,江苏兴化人。出版有长篇小说及小说集多部,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汪曾祺文学奖、《作家》“金短篇”小说奖、《小说选刊》年度短篇小说奖,多次获得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2018年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现居南京。在本刊曾发表过小说《白驹》《七层宝塔》等多部作品。
《午时三刻》短篇小说集以紧贴生活地面自由飞翔的姿态,穿梭于幽微的内心与广阔的人生空间,明确显示了作者在艺术探索中勇猛精进的强悍态势。本书是作家朱辉在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后最新短篇力作的结集,共12篇。
《如梦令》讲述了一个如梦如雾的水边故事,五岁的男孩海生想看大海,父亲带着半梦半醒的他去寻梦,这个水雾交织的故事弥漫着散文诗般的优美气息,忧郁、恍惚和蒙太奇的叙述缓缓揭开了一个无限温暖的父与子的故事。
如梦令
朱 辉
看海的行程恍若梦境。早上柔弱的阳光照在一艘泊岸的小轮船上。
父亲抱着五岁的男孩上船。大概走到跳板中间了,父亲故意脚下加了劲,他在父亲怀里上下颠簸起来。父亲停住脚步,哈哈大笑,享受着自己的恶作剧。他胆怯地缩在父亲怀里。【父与子,亲密无间,爱意溢出。】
父亲拿手点一下他的额头,笑道,就你这胆子,还能去看海么 还能看到大军舰和大 鲸鱼么
他的额上有一点红斑,豌豆大小。他不知道那是父亲点多了点出来的,还是正因为有斑,父亲就喜欢在那里点,反正“朱砂启痣(智)”的念头都在里面了。
船身一震,机器响起来了。男孩一直盯着船尾翻涌的河水看,这是他此生第一次从轮船上看到水如此的翻涌。他有点头晕,幸亏父亲一直拉着他。父亲双脚分开,扒在铁板上,简直比壁虎还要厉害。父亲当过多年海军,他说他经过滔天巨浪,这点风浪算个啥。
小轮船并不直接开向大海,要去看海,还有一段长长的陆路要走呢!【要看海,必须经历一段长长的陆路,哲理味颇浓!!!】不知什么时候,雾起来了,薄纱一般在树林间飘动。在路上奔跑的男孩突然想起了他的指南针,他要瞄瞄大海的方向。那个指南针,父亲给他的。他掏口袋,却找不到。男孩急哭了。父亲说,算啦,你拿指南针还不就是要找海的方向。走吧,再走一段,我们就能看见海啦!
如梦的行程还在继续。天色向晚,在太阳消失前,他们到达了大堤的起点。他四处张望。除了脚下的大堤,四处全是水。海水浑浊,混杂着枯枝败叶,一浪接一浪地拍打着岸边。【想象与现实截然不同。】男孩有点疑惑,他问父亲,海水不是蓝色的吗 像天一样蓝。父亲说,边上看不出蓝色的,要到大海深处,大海才是蓝的。男孩有点失望,他看到一条死鱼,被浪推着,一晃一晃的,男孩叫道,那里有一条 子鱼!爸爸你不是还钓到过的吗 父亲说,这怎么是 子鱼, 子鱼有这么大吗?男孩点点头, 子鱼是比这个小一点。他朝水面张望寻找,问,爸爸,为什么还没看到大鱼啊?你说有船那么大的鱼,在哪里呢?父亲说,那是大鲸鱼,这里水浅,鲸鱼过不来啊。男孩觉得爸爸说得有道理。【一连串的问题,凸显了男孩的疑惑与失望,但爸爸的回答成功打消了他的这些念头。】
突然,父亲手朝前面一指,看!那是什么 男孩转过头去,他看见一艘船的影子正在悄然移动, 船上有红色的灯光,看起来比他坐过的轮船大不了多少。男孩欢呼起来,军舰!那是军舰!父亲愣了一下,连说了几个对,呵呵笑了。【从细节中,可以揣测这是个善意的谎言。】
男孩死死地盯着军舰。天太黑,他没有看见大炮,只看见船头巨大的光柱。父亲
告诉他,那是探照灯。军舰正向大海深处航行,男孩恨不得能拽住它,但是军舰离他
们越来越远,一声长笛,慢慢远去了。尾灯闪烁。
我看到了,我看到军舰了!男孩拽着父亲的手,跳了起来。
父亲问,这下高兴了吧
男孩大声说,高兴!【父亲成全了儿子的“理想”。】
他们这时已看不清水面,只听到有水浪哗哗地冲击着脚下的大堤,越往前走浪越大,他们的脚下已有了微微的颤动。大堤上有一线路灯,浓雾中,它们一团一团的照不远,只能让水面更显得阔大和神秘。有三两个行人路过,他们急匆匆地往岸的方向走,投来诧异的目光。
男孩站住了脚。他冷,还饿。浩大的水声环绕着他,周围是无边的不可测的世界,他有点害怕。 浪头越来越大了,哗的一声巨响,海水从大堤的边缘掀起,飞溅到他们身上。男孩被泼了一头。海水沿着他的额头流了下来,流到他嘴里。他舔舔,有点甜,有点碜牙,就是他们家乡河水的味道,不咸。
男孩眯着眼睛,被父亲牵到路灯下。父亲从包里掏出毛巾给他擦脸。他眨巴着嘴,看着父亲。路灯的圆晕仿佛聚光灯,照着这对父子。夜雾茫茫。
透过迷雾,男孩先是听见了车轮滚动的声音,像是来了一辆滑轮车。慢慢的,他看见了,那是一辆轮椅。坐在轮椅上的是一个老人, 一个小伙子在后面推。轮椅缓缓过来,每经过一个路灯,他们都会亮一下,然后又暗了。夜雾中, 一切都看不真切。父亲抱上他,往路边靠靠,等着轮椅过去。轮椅继续靠近,在附近的路灯下停住了。
小伙子很健壮。轮椅上的老头,头发花白,他兴致勃勃地左顾右盼。
夜雾中,两个相邻的光圈下,四双眼睛彼此打量。
小伙子朝他们咧嘴笑笑。他仔细地推动轮椅,小心避让着地上的坑洼。小伙子说,这么晚了,你们才回去啊 男孩大声说,我们来看海的,爸爸带我来看大海!小伙子咧嘴笑笑。轮椅继续靠近,他们站到了同一个光圈之下。 【人生终究是一个轮回,你陪我长大,我伴你到老。】
老头看见男孩,兴奋起来,他手指着前面,结结巴巴地说话,却听不清说的是什么。突然他回头,清楚地对小伙子脱口而出,海生,这是大海,你知道么 他得意地哈哈笑起来。男孩使劲把父亲拉低,贴着他耳边说,叔叔也叫海生哎。他话还没说完,那老人喊道:小家伙,你过来!男孩看看父亲,走近轮椅。老人伸出手说,这个东西,给你。男孩接过来。那是一个指南针,温温的。男孩仰头看看那个叔叔,又看看父亲。父亲微笑,叔叔冲他点点头。老人摸摸男孩的额头,说,出发!
片刻间,无边的浓雾就遮住了他们的背影。
多少年后,已成年的男孩每每想起那个恍如梦境的行程,总有些特别的滋味。那“海”其实并不是海,而是距离家乡不远也不近的一个大湖。 【此“海”非海,但那又如何,它满足了一个男孩和老人的心理期待,父与子之间的温情流淌足以抵消一切。】
(有删改)
朱辉《如梦令》营造了父与子之间温情脉脉的和谐氛围,而无锡市2024届高三秋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卷中任晓雯的《马朝阳》则写出了带有悲剧色彩、令人心酸的父子情。当然,不管外在表现如何,父亲那颗为儿子的心是一样的。
相关链接
【答案】D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写在跳板上颠簸儿子的富有童心的父亲,目的是与后文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形成对比。
B. 孩子看见军舰欢呼起来,父亲“愣了一下”“呵呵笑了”,表明父亲对儿子天真想法的不屑。
C.男孩舔舔海水,“有点甜”,通过味觉描写,表明孩子已经知道眼前所见并非真正的大海。
D. 小说中的“雾”含义丰富,梦境和迷雾交织变幻,富有神秘感,暗示了理想与现实
的距离。
【解析】
A项“形成对比”分析不当;
B项“表明父亲对儿子天真想法的不屑。”分析错误,父亲“连说了几个对”,可见父亲在极力成全、维护儿子的天真;
C项“表明孩子已经知道眼前所见并非真正的大海”分析不当,男孩终于见到了梦寐以求的大海、军舰,“有点甜”是实现梦想以后的兴奋与激动,。而且文中“恍如梦境的行程”多次出现,可知文本是男孩对5岁时跟随父亲看海经历的回忆,当年的他对此是深信不疑的。
【答案】C
【解析】“寓示老人给小孩指明了大海的方向,并给予他人生的信念”,过于拔高,于文无据。老人将指南针送给男孩,并“摸摸男孩的额头,说,出发!”既是作者情节设计的匠心(与上文呼应,营造时空错位的模糊朦胧感),又展示了老人、男孩对大海的追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扒在铁板上”的细节描写,将父亲坐船时的特有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反映了父亲多年海军生活所养成的职业习惯。
B.看到大堤下的海水后,男孩与父亲的对话,写出了孩子的疑惑失望和父亲满足孩子好奇心的善意,符合人物年龄和心理。
C.“指南针”具有象征意义,小男孩从老人手中“复得”指南针,寓示老人给小孩指明了大海的方向,并给予他人生的信念。
D.两位父亲不约而同地都给孩子起名为“海生”,突出两位父亲对大海的深厚情感,也寄寓了父辈对孩子的殷切期望。
【解析】
“滋味”,比喻某种感受。“总有些特别的滋味”,命题人希望考生扣住“童年的那段行程”,以及“那‘海’其实并不是海,而是距离家乡不远也不近的一个大湖。”挖掘其中的细节,比如男孩当时的疑惑、失望、兴奋激动,父亲对男孩童真的保护,小伙与老人的出现等,揣摩到底是什么样的“特别滋味”。
8.男孩成年后想起童年的那段行程“总有些特别的滋味”。你认为他会有哪些“滋味” (4分)
【答案】
①感受到当年被父亲带去看“海”的甜蜜;
②感受到父子间为了满足对方心愿的用心良苦;
③感受到理想与现实存在距离的苦涩;
④感受到理想实现之路艰难的辛酸。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
8.男孩成年后想起童年的那段行程“总有些特别的滋味”。你认为他会有哪些“滋味” (4分)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情节的分析鉴赏能力。
近年对情节的考查重点由过去的直接要求概括、梳理情节转变为要求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分析某一情节作用,对情节手法(叙述技巧、情节安排技巧)的分析也趋于精细化。
题干已经对情节手法作了分析,我们只要从五个角度(情节与情节的关系、情节与人物的关系、情节与环境的关系、情节与主题的关系、情节与读者的关系)来具体分析“两对父子去看大海时巧遇”这一情节的作用即可。
9.小说设置两对父子去看大海时巧遇的情节,独具匠心。你是如何理解的 (6分)
【答案】
①从一对父子到两对父子 ,从个体到群体 ,丰富了故事情节;
②父亲带年幼的孩子、儿子带年老的父亲都去看海 ,表现了亲情之爱传统美德的传承 ;
③两对父子最后“站在同一个光圈之下 ”,表现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的共同心愿;
④写从小孩到老人都去看海 ,表现了人类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延续。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
9.小说设置两对父子去看大海时巧遇的情节,独具匠心。你是如何理解的 (6分)
【答案】
①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
②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③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
8.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6分)
【链接--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
【答案】
小说着力强调了“小说第九章‘后街的后来’的离奇丢失”,以及“我”与之相关的记忆也消失殆尽,这一情节设计富有想象力,增强故事的荒诞性,体现了故事的新颖独特;
之后作者将大量笔墨用在寻找“后街的后来”上,紧扣题中的“考”字,可见小说照应严密的特点。
9. 小说围绕“《平江后街考》第九章的丢失”展开叙写,构思新颖奇特、照应严密,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链接--2024届苏州市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讲评】
小说的虚构与艺术真实
读者体验(似真似幻的氛围,引人入胜,思考社会现实)、丰富意蕴、凸显主旨。
关联高考:2022全国甲卷《支队政委》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实例,比如文本二警卫员为陈毅挤脓血之事,加上作者对人物正侧面的刻画,及大量的细节心理描写,使虚构的小说在艺术上有真实的效果。
知识积累
小说的象征与荒诞
关联教材:《老人与海》中的海象征人生的困难和挫折,象征人生的搏斗场。老人象征勇于面对、永远不服输的硬汉精神。
关联高考:2020全国I卷海明威的《越野滑雪》中“滑雪”这项活动象征人远离世俗纷扰,在自然中享受、在自然中拼搏,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的生活方式。2019全国II卷莫泊桑《小步舞》中,卢森堡公园的苗圃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象征着跳小步舞的老舞蹈师夫妇,象征着过去的时代。
知识积累
启示:
文本貌似艰深晦涩,这时,我们更要稳住心态,借助选项、简答题题干再读文本,看看能不能有突破……
文言文阅读
《王世贞文选·文天祥论》
《王世贞文选·文天祥论》是一篇关于文天祥的评论文章,作者是明朝的文学家王世贞。在这篇评论中,王世贞对文天祥的忠义和才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王世贞认为文天祥并非没有才能,而是他的才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对当时一些针对文天祥的不当言论进行了批驳。
《王世贞文选·文天祥论》是一篇具有思想深度和历史价值的评论文章。它不仅对文天祥的忠义和才能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也对后人对文天祥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宋史·文天祥传》
《宋史·文天祥传》是《宋史》中的一篇传记,专门记载了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生事迹。《宋史》是元朝时期编纂的一部官修纪传体史书,其中包括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的史实记录。《宋史·文天祥传》中不仅记录了文天祥的英勇事迹,还涉及了他的家庭教育、成长经历、文学才华等方面。同时,该传记还反映了当时南宋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以及民族矛盾和民族英雄主义精神的体现。作为一部官修史书,《宋史·文天祥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文天祥以及南宋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同时,文天祥的忠诚、勇敢和爱国精神也激励了后人为国家、民族和正义事业而奋斗。
谈者悲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称也,余以为不然。夫信公非无才者也。当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已去,而信公以一远郡守,募万余乌合之众,率以勤王,而众不溃,此非有驾驭之术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窜免,间关万死,而后至闽,复能合其众,以收已失之郡邑。而所遣张汴、邹 遇李恒悉败,既再散而再合矣;而举军皆大疫,死者过半,五坡之役,复遇张弘范以败。凡天祥之所用将,皆非恒、范敌也。
文信公:文信公是文天祥的谥号。
称:相配,相称。
不然:不是这样
咸淳之末:宋朝的咸淳末年,就是宋朝度宗咸淳九年末。南宋与元朝之间爆发了襄樊之战,元朝军队攻破了襄阳城,导致南宋的防线崩溃。此后,元朝军队继续南下,最终在咸淳十年攻破了临安,俘虏了南宋的恭帝赵 。
乌合之众:像乌鸦似地聚合在一起的一帮人。比喻杂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
勤王: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
术:方法
间关:“辗转”,形容路途艰难、跋涉不易。
有人为文信公的忠义感到悲伤,并惋惜他的才能与他的职位或地位不相配。我认为并非如此。文信公并不是没有才能的人。在咸淳末年,天下大势已去,文信公以一个边远郡守的身份,招募了一万多名乌合之众,率领他们去解救王室的危难,而这些人并没有溃散,这并非没有驾驭部下的办法啊。丹徒的战役中他能够用智谋逃脱,经历万般艰险,才从闽地逃脱出来,然后又能够召集部下,收复已丢失的城邑。然而他派出的张汴、邹 遇到李恒后全部失败了,虽然两次失败后再次集结军队;但全军都爆发了瘟疫,死亡人数超过一半。五坡的战役中,又遇到了张弘范而被打败。凡是被文信公所任用的将领,都不是李恒、张弘范的对手。
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真以至宋。宋自朱仙之后未有能抽一矢、发一骑而北驰者。元举太山之势以压宋卵,而信公欲以单辞羁身鼓舞其病妇弱息,以与贲、育之徒抗,盖未接刃而魄先夺矣,虽有韩、白,未易支也。故信公之数败而能数起,吾以是知其才。其数起而数败,吾不谓其才之不称也。
朔:北方
歼夷:歼灭
单辞:单独的言辞或独自一人
羁身:表示被拘禁或束缚的状态。
弱息:幼弱的孩子。“息”指子女
贲、育之徒:“贲、育之徒”指的是古代著名的勇士孟贲和夏育。代指那些只注重武力、崇尚暴力、缺乏智慧和道德原则的人。
接刃:兵刃相接触。谓交战。
韩、白:指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韩信和白起。以善用兵着称。
元朝从北方大漠兴起,凭借武力在海内外称雄,灭掉四十个国家,歼灭女真,直至宋朝。宋朝自岳飞之后没有一支箭、一匹马向北方进发过。元朝凭借着泰山般的力量来压制宋朝的卵石之弱,而文天祥却想凭着单枪匹马、被元军俘虏的孤身一人,来激励他生病的妻子和虚弱的子女,与像孟贲、夏育这类猛士的元朝的精锐军队抗衡,大概还没有交战,士气就已经丧失了,即使有韩信、白起这样的将领,也难以抵挡元朝的进攻。所以文信公虽然屡战屡败却能屡次起兵,我认为这正显示了他的才能。他屡次起兵而屡次失败,我并不认为他的才能不足以称道。
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
信:通“伸”,意思为伸张。
钝:不锋利,引申为挫折、困难。
以:因为
周有代德:指的是周朝取代了商朝,是道德上的递嬗。
盟津之师:周武王十一年,商纣王的统治更加黑暗,大批忠良之士被杀或逃亡,纣王身边只剩佞臣。武王遍告诸侯重新会师于盟津,揭开了武王伐纣的序幕。
期:约定
扣马:拉住马不使行进,以“扣马”为直谏之典。
存:使…存活
两孱王:指的是宋朝的两个软弱无能的君王,可能是指宋端宗赵昰和宋末帝赵昺。
执:被俘虏
评论说:自古以来有志之士,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不因成功、失败、顺利、困难动摇他们的决心,君子称之为“仁”。这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符合天理的正道,也就是符合人们的内心安适。商朝衰落时,周朝有代替商朝的德行,在孟津会师时,没有约定而集会的有八百诸侯。伯夷、叔齐两个男子汉想要扣住马缰绳阻止周武王伐纣,小孩子都知道他们这样做是不可能的。后来,孔子称赞伯夷、叔齐的品行说:“求仁而得仁。”宋朝在德佑年间灭亡了,文天祥在军队中往来,起初打算用口舌上的辩驳来使宋朝存活,事情没有成功,就奉戴两个孱弱的皇帝在岭海一带艰难地辗转逃避,来图谋国家的复兴,但最终兵败被俘。
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甚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 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以:用
虎兕在柙:兕,犀牛一类的野兽。柙,关兽的木笼。虎、兕关在笼中一样。
伏质:古代有腰斩的死刑,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砧上,故称"伏锧"。质,通"锧",砧。亦泛指被处死。
伦魁:指科举考试中夺魁为榜首。特指状元。
好为高论者:指喜欢发表高见、讲大道理的人。
科目:科举考试分科取士的名目。
我朝世祖皇帝用天地般宽广的胸怀,敬佩他的节操,怜惜他的才能,想方设法使他活命数年,像虎、兕关在笼中一样,用各种方法驯服他,但最终也没能成功。看他从容地伏在地上接受审讯,慷慨赴死,这表明他心中一定还有超过他对生命的爱的东西,这难道还不能称之为仁吗!宋朝三百多年,科举取士的科目中,没有比进士科更盛行的了,进士科中又没比状元科更盛行的了。自从文天祥死后,社会上那些好发表高论的人认为:通过科举考试不足以得到杰出的人才。难道果真如此吗!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 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观其从容A 伏质B 就死C 如归D 是其所欲E有甚F 于生者G可不谓之H仁哉。
答案:B D G
解析:看他从容地伏在地上接受审讯,慷慨赴死,这表明他心中一定还有超过他对生命的爱的东西,这难道还不能称之为仁吗!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间关万死”与《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中“间关”词义不同。
B.“皆非恒、范敌也”与《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中“敌”词义相同。
C.“不期而会者”与《归去来兮辞》“帝乡不可期”中“期”词义不同。
D.“兵败身执”中“执”与《离骚》“謇朝谇而夕替”中“替”用法相同。
答案:B
解析:A文中“间关”的含义是“辗转”,形容路途艰难、跋涉不易。“间关莺语花底滑”中“间关”形容宛转的鸟鸣声。故不同
B“敌”词义相同,都是“敌人”之义。
C“不期而会者”中“期”为“约定”,“帝乡不可期”中“期”的含义是“企及”或“期望”。故不同。
D在“兵败身执”中,“执”的含义是“被俘”。在“謇朝谇而夕替”中,“替”的含义是“被贬黜”。这句话的意思是,早上进谏而晚上就被贬黜。故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咸淳末年,文天祥面对宋朝衰败的危局,挺身而出,招募万余士兵率领他们救援朝廷。
B. 文天祥虽然势单力薄,但仍能数败数起,勇于抗击元军,保家卫国的决心坚定不移。
C. 元世祖被文天祥的气节和才能折服,扣留文天祥多年并试图招降他,最终没有成功。
D. 这两则材料分别批驳了当时针对文天祥的不当言论,都充分论证了文天祥的才能。
答案:D
解析: 这两则材料分别批驳了当时针对文天祥的不当言论,都充分论证了文天祥的才能。D选项中“都充分论证了文天祥的才能”错误,第二则材料主要论证文天祥的“仁”,而非“才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真以至宋。(4分)
答案:元朝从北方大漠兴起,凭借武力在海内外称雄,灭掉四十个国家,歼灭女真,直至宋朝。
解析:译出大意得2分;“朔”“歼夷”两处,每译对一处得 1 分 。“朔”:北方。 “歼夷”:歼灭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2)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4分)
答案:自古以来有志之士,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不因成功、失败、顺利、困难动摇他们的决心,君子称之为“仁”。
解析:译出大意得2分;“信”“钝”两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 。
“信”通“伸”,意思为伸张。 “钝”的意思是不锋利,引申为挫折、困难。
14. 请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要概括文天祥数次失败的原因。(3分)
答案:①宋朝的大势已去 ,元朝气势正盛;②军队战斗力不强(将弱士散);③遭遇天灾(瘟疫)。
解析:“当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已去”“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说明宋朝的大势已去 ,元朝气势正盛
“而信公以一远郡守,募万余乌合之众,率以勤王,而众不溃”“而所遣张汴、邹 遇李恒悉败,既再散而再合矣”足以见得军队战斗力不强(将弱士散)
“而举军皆大疫,死者过半,五坡之役,复遇张弘范以败”文中强调遭遇天灾(瘟疫)。
古代诗歌阅读、名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道山诸丈置酒饮饯秀野园以诗谢别
程公许
去国飘然一障①乘,都门祖帐集华簪。
黄梅未雨热如沸,白葛当风凉满襟。
江国颇堪千里寄,蓬山遥想五云②深。
论思禁闼③须公等,肯念交盟数寄音。
【注】①一障:宋代指府、州、军长官。②五云:指皇帝所在地。③禁闼:宫廷门户,亦指宫廷、朝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描写了离别饯行的场景,诗人以诗谢别,表现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B.首句中“飘然”一词,写出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到外地任职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C.“黄梅未雨”,天气闷热,但诗人穿着轻便的“白葛”,面对着风,感受到凉意。
D.“江国”与“蓬山”都代指边远之地,与“去国”相照应,暗示诗人将远离朝廷。
16.《屈原列传》中写“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存君兴国”“三致志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6分)
道山诸丈置酒饮饯秀野园以诗谢别
【初读诗歌,把握关键信息】
关注诗歌类型:酬唱诗、饯别诗
关注诗歌标题:
道山:指儒林、文苑。文人聚集的地方。
置酒:陈设酒宴。
诸丈:诸公
饮饯:以酒饯行。
谢别:告别,辞别。
15A.这首诗描写了离别饯行的场景,诗人以诗谢别,表现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诸公在文人经常聚集的秀野园为我设酒摆宴践行,我写下这首诗向诸位辞别
既是酬唱诗那么诗中必然有要对友人表达情意,既是饯别诗那么因何离开?对于即将到来的长久离别诗人又会作何畅想呢?
道山诸丈置酒饮饯秀野园以诗谢别
程公许
去国飘然一障①乘,都门祖帐集华簪。
黄梅未雨热如沸,白葛当风凉满襟。
江国颇堪千里寄,蓬山遥想五云②深。
论思禁闼③须公等,肯念交盟数寄音。
【结合选项,再读诗歌】
去国:离开京都或朝廷。
飘然:飘泊貌;流落散失貌。宋·刘克庄《踏莎行》:“老矣征衫,飘然客路。”
乘:接连不断。指我即将离京就职,许多同僚接连来为我送行。
都门:京都城门。宋·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祖帐:古代送人远行,在郊外路旁为饯别而设的帷帐。亦指送行的酒筵。
华簪:华贵的冠簪。古人用簪把冠连缀在头发上。华簪为贵官所用,故常用以指显贵的官职。(借代手法)
15B.首句中“飘然”一词,写出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到外地任职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由下文可知,诗人心中有着对朝廷国事的关切,又怎会对外地任职感到轻松呢?此处是漂泊流落的意思,表明是人内心对此颇为失落。常识推断:京官外调,换你,你会愉快吗?
道山诸丈置酒饮饯秀野园以诗谢别
程公许
去国飘然一障①乘,都门祖帐集华簪。
黄梅未雨热如沸,白葛当风凉满襟。
江国颇堪千里寄,蓬山遥想五云②深。
论思禁闼③须公等,肯念交盟数寄音。
【注】①一障:宋代指府、州、军长官。②五云:指皇帝所在地。③禁闼:宫廷门户,亦指宫廷、朝廷。
【结合选项,再读诗歌】
白葛:白夏布。宋·苏轼《病中游祖塔院》诗:“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当风:正对着风。 当:对着【成语,首当其冲】
15C.“黄梅未雨”,天气闷热,但诗人穿着轻便的“白葛”,面对着风,感受到凉意。√
道山诸丈置酒饮饯秀野园以诗谢别
程公许
去国飘然一障①乘,都门祖帐集华簪。
黄梅未雨热如沸,白葛当风凉满襟。
江国颇堪千里寄,蓬山遥想五云②深。
论思禁闼③须公等,肯念交盟数寄音。
【注】①一障:宋代指府、州、军长官。②五云:指皇帝所在地。③禁闼:宫廷门户,亦指宫廷、朝廷。
【结合选项,再读诗歌】
15D.“江国”与“蓬山”都代指边远之地,与“去国”相照应,暗示诗人将远离朝廷。√
颈联这两句词人想象自己到任之后,在遥远的他乡依然惦记着京城,遥想着皇帝所在,哪怕千里之远难以阻隔书信与思念。
此处是饯别诗常有的对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牵挂等
道山诸丈置酒饮饯秀野园以诗谢别
程公许
去国飘然一障①乘,都门祖帐集华簪。
黄梅未雨热如沸,白葛当风凉满襟。
江国颇堪千里寄,蓬山遥想五云②深。
论思禁闼③须公等,肯念交盟数寄音。
【注】①一障:宋代指府、州、军长官。②五云:指皇帝所在地。③禁闼:宫廷门户,亦指宫廷、朝廷。
论思:议论、思考。特指皇帝与学士、臣子讨论学问。汉·班固《两都赋》序:“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禁闼:宫廷门户。亦指宫廷、朝廷。
交盟:缔约结盟。
寄音:传递音信;传递书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道山诸丈置酒饮饯秀野园以诗谢别
程公许
去国飘然一障①乘,都门祖帐集华簪。
黄梅未雨热如沸,白葛当风凉满襟。
江国颇堪千里寄,蓬山遥想五云②深。
论思禁闼③须公等,肯念交盟数寄音。
【注】①一障:宋代指府、州、军长官。②五云:指皇帝所在地。③禁闼:宫廷门户,亦指宫廷、朝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描写了离别饯行的场景,诗人以诗谢别,表现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B.首句中“飘然”一词,写出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到外地任职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C.“黄梅未雨”,天气闷热,但诗人穿着轻便的“白葛”,面对着风,感受到凉意。
D.“江国”与“蓬山”都代指边远之地,与“去国”相照应,暗示诗人将远离朝廷。
答案:B 解析见前
道山诸丈置酒饮饯秀野园以诗谢别
程公许
去国飘然一障①乘,都门祖帐集华簪。
黄梅未雨热如沸,白葛当风凉满襟。
江国颇堪千里寄,蓬山遥想五云②深。
论思禁闼③须公等,肯念交盟数寄音。
【注】①一障:宋代指府、州、军长官。②五云:指皇帝所在地。③禁闼:宫廷门户,亦指宫廷、朝廷。
16.《屈原列传》中写“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存君兴国”“三致志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6分)
【解析】:何为“存君兴国”?思念君主、想要振兴国家
何为“三致志焉”?多次流露这种情志
即:本诗中哪里体现了作者思念君主,想要振兴国家的情志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明白题干想要你干什么】
道山诸丈置酒饮饯秀野园以诗谢别
程公许
去国飘然一障①乘,都门祖帐集华簪。
黄梅未雨热如沸,白葛当风凉满襟。
江国颇堪千里寄,蓬山遥想五云②深。
论思禁闼③须公等,肯念交盟数寄音。
【注】①一障:宋代指府、州、军长官。②五云:指皇帝所在地。③禁闼:宫廷门户,亦指宫廷、朝廷。
16.《屈原列传》中写“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存君兴国”“三致志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6分)
【答案】:①诗人想象在遥远的“江国”“蓬山”,仍千里寄情 ,思念朝廷和君王;②诗人希望在自己离开京城后友人能为国献计献策、尽忠尽责;③诗人恳请友人将来能多多告知朝廷讯息,以解自己对国家的忧思。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程公许(1182年-1251年),字季与,一字希颍,号沧州,叙州宣化(今四川宜宾)人,一说眉山(今属四川)人。中国宋代词人,官员。
程公许于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中进士,授华阳尉,再调绵州教授,改知崇宁县。差通判简州,改施州通判。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除将作少监。端平初,授大理司直,迁太常博士。淳祐元年(1241年),迁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拜太常少卿。后出知袁州,累官权刑部尚书。淳祐十一年(1251年),程公许逝世。
程公许是南宋后期诗坛上一位富有才华、诗风独特的诗人,著有《沧州尘缶编》。《阳春白雪》入选其词3首,《全宋词》据以录入。
02
01
03
补充:
宋代文士为官,除了兵部、刑部等长官兵事刑名的要职之外,较大多数官员崇尚清要的文字之职,职事清闲便不妨读书、写作,广泛交游、饮酒作乐和诗文唱和。而儒家诗学中“兴观群怨”的文学观念,尤其是诗可以“群”的社会功能发挥功用,诗词唱和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极为普遍的文学现象,诗人之间以诗赠送、酬答,彼此唱和,扩大交际范围,乃是一件诗坛雅事。至宋代,从上到下更是形成一种“文藻相乐”的时代风气,诗歌酬唱在文人士大夫中间极为盛行。
程公许自幼便酷爱诗章词赋,且在当时颇有诗名,加之同朝为官,难免不邀人或受邀与其他诗人进行集体性的诗酒唱和,不管公干出差也好,还是省亲或罢官、闲游也罢,他的诗歌中也显示出他多次参加过群体性诗歌酬唱,以及异地鸿雁飞书,诗文唱和。
送别诗常见情感
1.依依惜别之情
浓浓的亲情;甜蜜的爱情;真挚的友情。
2.劝勉、激励、祝愿
(1)表达对友人的殷切的叮嘱、情深意长的劝勉和真挚祝福
(2)表达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仕宦征戍送别)
3.别有寄托(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心志。)在考场中,这种情况须紧密结合注释。
(1)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宣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贬谪送别)
(2)表达对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牵挂
(3)借送别坦陈告白自己的心志。
【答案】:(1)彤管有炜 洵美且异
(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3)示例: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
评分建议 :每空 1 分 ;有错字、别字 ,该句不得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诗经·静女》中的男主人公对女子赠送的彤管用“ ▲ ”来赞美,对她送的黄草用 “ ▲ ”来赞美,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2)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他植者”对自己种植的树除了早晚抚摸,往返看顾,甚至还 “ ▲ , ▲ ”,告诫人们关爱太过不利于生命的成长。
(3) 洞庭湖的湖光山色极富诗情画意,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吟诗作赋。如唐诗宋词中的 “ ▲ , ▲ ”两句。
语言文字运用
考点一览: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18.请在文中三处横线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短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21.请在文段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富有表现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①我国最早现存的兵书《孙子兵法》,②是研究军事理论的专著,③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方式,④蕴含着“知兵非好战”“尚武不黩武”的战争观念,⑤滋润着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文化基因。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 A ”这个成语就出自《孙子兵法》。孙子说:“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遇风,其相救也。”这个故事启示人们,面对共同挑战、共同威胁,不论是朋友还是对手,唯一的出路在于伸出援手,守望相助。作为军事家,孙子面对矛盾激化、斗争残酷的社会现实,并不是一味强调战争,而是难能可贵地提出了合作。孙子讲的合作,不局限于盟友、朋友之间,即使是竞争对手,在面对共同灾难的时候,也应该摒弃前嫌, B ,共渡难关。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于世界危机层出不究、全球性风险日益增多的当今能脱离世界把实现自身安全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的基础上。时序更替,时代面貌 C ,我们更需借鉴《孙子兵法》等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提炼其中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思想精髓,揭示其当代价值,彰显其世界意义,坚持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 A:同舟共济(风雨同舟);B:齐心协力(精诚团结);C:日新月异
18.请在文中三处横线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①我国最早现存的兵书《孙子兵法》,②是研究军事理论的专著,③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方式,④蕴含着“知兵非好战”“尚武不黩武”的战争观念,⑤滋润着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文化基因。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 A ”这个成语就出自《孙子兵法》。孙子说:“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遇风,其相救也。”这个故事启示人们,面对共同挑战、共同威胁,不论是朋友还是对手,唯一的出路在于伸出援手,守望相助。作为军事家,孙子面对矛盾激化、斗争残酷的社会现实,并不是一味强调战争,而是难能可贵地提出了合作。孙子讲的合作,不局限于盟友、朋友之间,即使是竞争对手,在面对共同灾难的时候,也应该摒弃前嫌, B ,共渡难关。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于世界危机层出不究、全球性风险日益增多的当今能脱离世界把实现自身安全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的基础上。时序更替,时代面貌 C ,我们更需借鉴《孙子兵法》等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提炼其中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思想精髓,揭示其当代价值,彰显其世界意义,坚持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年份 卷别 所考成语 题型 命题特点
2023 全国考高4套卷只有一套 新高考Ⅱ卷: ①奈何不得 ②如醉如痴 成语填空
①高考几乎每年都在考查成语,可谓全国卷的必考点。
②所选成语大都是常见常用易错的成语
③放在大的语段情境中考查。
④与病句、标点等一同考查。
2022 全国考高4套卷 甲卷:(1)天翻地覆(2)遥不可及(3)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4)尽收眼底 乙卷:①顺理成章 ②难以言喻 ③迫不及待 新高考1卷 : 不解之缘 秘而不宣(或守口如瓶,秘而不露) 屡见不鲜(或司空见惯) 成语填空
2021 新高考Ⅰ 交相辉映—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汁醇味正 选择全都恰当的一项
新高考Ⅱ 望而却步—踌躇不前 不可低估—不胜枚举 不言而喻—心照不宣 寥寥无几—极其稀缺
考点: 成语积累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用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并在使用的过程中有严格的适用对象、感彩、范围大小、搭配习惯等方面的要求。高考对成语积累的考查,采用语境填空的主观题形式出现,因此要注意成语本身的特点和语境要求。
归纳小结:
做好成语填空题,务必先读懂句意,看好句子之间的或明示或暗示的信息,从句意中揣摩推断所选成语,然后注意成语与原语段句子或句子成分之间的正确搭配。
平常熟记一些常用的成语,是做好此题型的“本手”,否则即使是理解了句意,也不能将应选成语“呼之欲出”,只能意味言传不出。
【答案】 ①将“最早”与“现存”位置互调; ⑤将“滋润”改为“浸润”
评分建议 :改对一处得2分。如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即可。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①我国最早现存的兵书《孙子兵法》,②是研究军事理论的专著,③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方式,④蕴含着“知兵非好战”“尚武不黩武”的战争观念,⑤滋润着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文化基因。
【答案】 ①当今世界危机层出不穷、全球性风险日益增多,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脱离世界,③在其他国家不安全的基础上建立自身安全 。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短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于世界危机层出不究、全球性风险日益增多的当今能脱离世界把实现自身安全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的基础上。时序更替,时代面貌 C ,我们更需借鉴《孙子兵法》等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提炼其中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思想精髓,揭示其当代价值,彰显其世界意义,坚持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长句改短句方法
概念解析:
长句是使用词语多、句式长、结构复杂的单句,它只有一套句子成分(主谓宾)。
短句是使用词语少、句式短、结构简单的单句。这些短句组合起来表达的内容与上栏一个长句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同的。
方法步骤:
1.确定一个主干句。(一“定”)
2.提取剩余句子的主要信息。(二“取”)
3.把剩余的短句变成短语作为长句的辅助或修饰成分(定语或状语)加入主干。(三“加”)
4.最后,按照简明、连贯、得体的原则和句子结构特点,调整辅助成分,重组句子。(四“调”)
类题链接——2021年新高考卷Ⅱ
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看过此画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参考答案:①山峦映衬着山涧的乱石,②潺潺的清泉不断涌出,③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
类题链接——2022年新高考卷Ⅰ
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参考答案:
①整个团队按照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②第一步在陆上的发射台发射,
③第二步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④第三步进行潜艇发射。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 题。
在《人生谁能无补丁》一书中,梁衡先生论家国大事,抒至真情怀,写人生至理。补丁,既是一种修复的行为,又是一种哲学的思考。人生中总有些逆境和失望让你无法回避,也有顺境和希望让你永远铭记,逆境与顺境并行隐伏, ① 。只有在斑驳的岁月中,打上更多希望的补丁,才可能使失意人生获得一瞥的精彩。
展卷阅读,这本书像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走过曲折起伏人生旅途的我们,汲取人生 ② ,泛着温情明亮的粼粼波光,给人丰厚深刻的人生启迪。它像叠嶂崔嵬的群山;有春华漫发的挚爱,有秋霜凋零的了然;有万物荣枯的更易,有生命激情的涌荡。
有人总是感喟人生充满缺憾。“事物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黑夜,哪有光明。看到补丁就更感念一件衣服的完整,于是我们更珍惜当下的生活,尽量少一些补丁。”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真实体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我们读这本书,可以获得人生的启迪,从而给自己的心灵打一份“补丁”, ③ ,获得人生的圆满。
【答案】①失望与希望相伴借行;②它像深广浩瀚的大海;③弥补人生的缺憾 。
21.请在文段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在《人生谁能无补丁》一书中,梁衡先生论家国大事,抒至真情怀,写人生至理。补丁,既是一种修复的行为,又是一种哲学的思考。人生中总有些逆境和失望让你无法回避,也有顺境和希望让你永远铭记,逆境与顺境并行隐伏, ① 。只有在斑驳的岁月中,打上更多希望的补丁,才可能使失意人生获得一瞥的精彩。
展卷阅读,这本书像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走过曲折起伏人生旅途的我们,汲取人生智慧。 ② ,泛着温情明亮的粼粼波光,给人丰厚深刻的人生启迪。它像叠嶂崔嵬的群山;有春华漫发的挚爱,有秋霜凋零的了然;有万物荣枯的更易,有生命激情的涌荡。
有人总是感喟人生充满缺憾。“事物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黑夜,哪有光明。看到补丁就更感念一件衣服的完整,于是我们更珍惜当下的生活,尽量少一些补丁。”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真实体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我们读这本书,可以获得人生的启迪,从而给自己的心灵打一份“补丁”, ③ ,获得人生的圆满。
【答案】 示例:①运用比喻 ,生动形象地展现这本书内容的丰富,给人以启迪;②排比,句式结构整齐, 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评分建议 : 一 点 2 分 , 意思对即可。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富有表现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展卷阅读,这本书像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走过曲折起伏人生旅途的我们,汲取人生 ② ,泛着温情明亮的粼粼波光,给人丰厚深刻的人生启迪。它像叠嶂崔嵬的群山;有春华漫发的挚爱,有秋霜凋零的了然;有万物荣枯的更易,有生命激情的涌荡。
表达效果答题角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