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必修2自制第3课《囚绿记》(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必修2自制第3课《囚绿记》(5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15 21:0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
永远的追寻太阳,永远的追求自由,永远的不屈于“囚系”,这是常春藤的执着,也是一切“绿”的信念,更是陆蠡们的情怀,更是我们民族的坚贞不屈。陆蠡,他生活在中国饱受日寇践踏的时代,他为争取民族的解放牺牲了自己。他在《黑夜》中“怀着无限的希望,从心灵一点的光辉中开始着进取”;他有着追求光明的坚定信念,他有着不屈服于黑暗的中国人的骨气。他就是那常春藤,他就是“绿”的海洋中的一点耀眼的“绿”。“信念是命运的主宰”,我们要知道,命运之路有坎坷,青春之程多崎岖;我们要将我们的命运与祖国相融,我们要使我们的青春与民族共熠,坚守住我们的信念,做一点那永远囚不住的“绿”。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赏析:上片起首,“一片春愁待酒浇”,词人漂泊在外,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思归之情更是难以抑制。坐在船上行驶在江中,看到岸边酒楼的酒旗正迎风招展,心中不由地想借酒浇灭这浓浓的思归之情。船儿渡过了秋娘渡与泰娘桥,偏偏又遇上这“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恼人天气,更加增添了旅人的春愁。下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有人给自己洗客袍,调银字笙,烧心字香,何等地美满惬意。唉,现在还不能回去,还是独自一人漂泊不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匆匆而去,“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光远远地将人抛在后面,岁月不饶人啊!不信你看那红红的樱桃和绿绿的芭蕉,春天即将逝去,夏天就要到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二句将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意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生动形象,深受后人喜爱。当你在春天发现第一棵破土的嫩芽时你是否感到惊喜当你在夏日看到绿满大地时你是否感到惬意当你在阳光下,
看到层层绿叶衬托下的鲜艳花朵时你是否升起一层敬畏当你在秋天看到绿叶枯黄,飘飘坠落时你是否感到惋惜绿色是生命的赞歌绿色是幸福的天使没有绿色,阳光将失去作用没有绿色,生命将毫无意义有人说:绿色是雨水的种子将醇美的甘露化作一片爱意有人说:绿色是阳光的种子把宽厚慈祥化为茁壮的生命力有人说:绿色是无私的化身层层绿叶只为衬托花儿的美丽囚 绿 记陆 蠡: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 作者简介初读课文 1.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你能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吗?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2.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3.哪一段或哪几句特能打动你,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写作思路赏绿(1~7)囚绿(8~11)放绿(12~13)思绿(14)情感变化喜爱 留恋 无比的喜悦 爱怜 尊敬 祝福 怀念 期盼 品读课文 1.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品读第10、11段 ① 这两段对被“囚”的绿的描写主要运用了那种修辞手法?怎样表现绿藤的“固执”?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② 作者因爱绿而囚绿,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绿。这两段写出了在“囚绿”过程中作者复杂的心理状态,试谈谈你对作者看似矛盾的心理的理解。 作者因爱绿而囚绿,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绿。作者无法改变绿藤的“固执”,甚至为它的“固执”而“恼怒”。这里的“恼怒”,并不是作者对绿的感情发生了逆转——不爱“绿”了,而恰恰是爱之深,恼之切。“魔念”是作者对自私自利的心灵的自省。 品读第12、13段③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
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
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
到了。”
这段叙事除了交代提前离开北平,提前“放绿”的原因外,还有什
么作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点明写作背景,看似简单叙事,而被迫离开故都的无奈和对日
本侵略者的憎恨皆尽含其中,突现出文章的主题。)④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体味这句话语言的含蓄优美。联系前文,由“绿友”到“绿囚”到“囚人”词义的转移,体现了什么? (由“绿友”到“绿囚”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珍重”、“祝福”,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蓬勃向阳固执 2.作者为什么要“囚 绿”?绿色枝条在被囚住之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爱 研读课文 1.从第13-14段的字里行间,你发现作者写作本文时处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日寇入侵,华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催我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火四逼的旧都……背景链接1937年“卢沟桥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残害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奋起抵抗绿一样的中国人绿一样的民族气节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汪伪)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
绿一样的陆蠡希望、生命自由、光明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象征蓬勃向阳固执 2. 作者给文中的“绿”赋予了怎样的时代意义。托物言志绿象征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中国人象征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小结:
作者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中国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托物言志永不屈服于黑暗总 结 课 文 归 纳 主 旨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通过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延伸拓展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 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
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永不屈服于黑暗!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张海迪史铁生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业于哈佛大学.
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零!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与君共勉课堂小结 解读文章的方法:
1. 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文章;
2.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性思考的语句,把握主旨;
3. 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明确象征意义。练笔 续写一段话:作者离开北平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谢谢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