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冲刺:课内古诗词阅读(上海专用)
目 录
01 挑战中考题·查知识漏洞
02 回顾教材·补知识漏洞
回顾知识体系
回顾核心考点
易混易错归纳
03 知识通关演练
一、(2023年上海中考真题·古诗文阅读)(22分)
【甲】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乙】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丙】相见甚欢
王阮亭宦①广陵,一夕雪甚,漏且三十下,风籁②窈窕,街鼓寂然。灯下简箧中故书,得吴宾贤诗,且读且叹,遂泚笔③为序。明日,走急足④驰二百里寄之。吴感其意,为刺舟⑤来郡城,相见甚欢。
【注释】①宦:做官。②风籁:风声。③泚笔:以笔蘸墨。④急足:指快速传送文书、书信的人。⑤刺舟:撑船。
1.甲词中“西江月”是_________,乙文选自《_________》一书。(2分)
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伯牙破琴绝弦 _________ (2)灯下简箧中故书 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巍巍乎若太山。
4.从下列选项中为丙文“窈窕”的注释选择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
【窈窕】A.文静美好的样子 B.妖娆的样子 C.美女 D.幽深的样子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商务印书馆
甲词丙文都写了夜景,从甲词中_______、稻香、蛙声和丙文中“一夕雪甚”看出,甲词丙文的季节不同,甲词是______季,丙文是冬季;甲词写景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之情,丙文写景营造了王阮亭读书的氛围。(5分)
6.锺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伯牙的做法和丙文中吴宾贤“为刺舟来郡城”的举动都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6分)
【答案】1.词牌名 吕氏春秋
2.(1)断 (2)挑选
3.像大山一样高峻
4.D
5.鸣蝉 夏 喜悦(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6.世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像锺子期那样理解自己了,琴弹得再美妙,没有人懂,又有什么意义?
珍惜纯真、深挚友情(珍惜知音、珍惜友情)
二、(2024·上海杨浦·二模)阅读下面选文, 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
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丙】
景公信用谗佞,赏无功,罚不辜。晏子谏曰:“臣闻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闻听谗佞以诛赏。今与左右相说颂①也,曰:‘比死者勉②为乐乎!吾安能为仁而愈黥民③耳矣!’故内宠之妾,迫夺于国,外宠之臣,矫夺于鄙,执法之吏,并荷百姓。民愁苦约病④,而奸驱尤佚⑥,隐情奄恶,蔽谄其上,故虽有至圣大贤,岂能胜若谗哉!是以忠臣之常有灾伤也。臣闻古者之士,可与得之,不可与失之; 可与进之,不可与退之。臣请逃之矣。”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说颂:指逢迎取媚。②勉:尽力。③愈黥民:指过得连罪犯都不如。④约病:贫困。⑤佚: 放纵。
7.【甲】文节选自课文 ,作者是诸葛亮;【乙】文节选自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作者是 。
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比死者勉为乐乎( ) (2)故内宠之妾(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0.下列对【甲】、【乙】两文作者的劝勉意图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先帝,意在激励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实现先帝遗愿。
B.【甲】文称“陛下”时,是作者言辞恳切地提出建议,期望后主能励精图治。
C.【乙】文中作者讲述自己求学的经历,目的是提醒马生要努力克服求学之难。
D.【乙】文中作者列举了当下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勉励马生珍惜学习机会。
11.【丙】文中景公做出“ ”的行为,是受到 (用自己的话概括)想法的影响。造成的后果是:(1) ;(2) 。晏子所言之意,即【甲】文中诸葛亮所谏: 。
12.三篇选文在写作手法上有相同之处。请任选一处文中的划线句,具体分析该写作手法的作用。
【答案】7. 《出师表》 宋濂
8. 比:等。 故:所以。
9. 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10. C
11. 信用谗佞,赏无功,罚不辜。 享乐思想。(或不施仁政) 内宠之妾,迫夺于国。 外宠之臣,矫夺于鄙,执法之吏,并荷百姓。 亲贤臣,远小人。
12.示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亲贤臣,远小人”和“亲小人,远贤臣”的不同结局,发人深省。
三、(2024·上海浦东新·二模)阅读下列诗文,完成各题
【甲】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丙】
梁君出猎得善言
梁君①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②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而怒曰:“袭不与③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对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④,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狼虎。”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有删改)
[注]①梁君:即魏国国君。②御:本义为驾驭马车,此指驾驶车马的人。③与:帮助,援助。④祠:酬神,还愿。
13.【甲】词的作者是宋代的 (人名),【乙】文选自《 》一书。
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 ) (2)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 )
15.下列句子与“幸哉今日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一狼洞其中
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D.此之谓失其本心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7.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人物 言行表现 特点
苏轼 (1)“ , ” 威武豪迈、雄姿勃发
曹刿 “未可”;“可矣” (2)
公孙袭 讲述景公求雨之故事 (3)
18.下列对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作者正值壮年而自称“老夫”,表达人生易老的悲凉之感
B.【乙】文中乡人问曹刿“又何间焉”,是对曹刿主动请见的不以为然
C.【丙】文中梁君“忿然作色而怒”,是因为路上的行者影响了他狩猎
D.【甲】【乙】【丙】均运用典故来借古讽今,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19.这三篇作品都展现了古代的明君贤臣形象。为君者,如梁君,具有 的品格;为臣者,如苏轼, 。
【答案】13. 苏轼 左传·庄公十年 14. 参与 原因,缘故 15.A 16.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 17.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沉着冷静、做事果断 聪明机智,勇于进谏,关心百姓 18.C 19. 知错能改(从谏如流) 志向高远
四、(2024上·上海闵行·九年级一模卷)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醉翁亭记(节选)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丙】
伯父君谟,号“美髯须”。仁宗一日属清闲之燕,偶顾问曰:“卿髯甚美,长夜覆之于衾下乎,将置之于外乎?”君谟无以对。归舍,暮就寝,思圣语,以髯置之内外,悉不安,递一夕不能寝。盖无心与有意,相去适有间,凡事如此。
【注]①燕: 同“宴”。
20.【乙]文作者是 (朝代)文学家学 (人名)。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临溪而渔 (2)偶顾问
22.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感觉都不安全,于是一夜不能睡着。
B.(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感觉都不安心,于是一夜不能睡觉。
C.(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都感觉不安全,于是一夜不能睡觉。
D.(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都感觉不安心,于是一夜不能睡着。
23.【甲】诗【乙】文都出现了“喧”字。【甲】诗作者因“ ”而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乙】文通过宾客“起坐而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表现了太守 的思想。
24.【甲】诗“悠然见南山”一句有版本作“悠然望南山”,苏轼认为“望”不如“见”,用【丙】文的话说,“望”出于“ ”而“见”出于“ ”。【丙】文给我们的启发是
【答案】20. 宋 欧阳修 21. 来到 看,回头看 22.D 23. 心远 超脱世俗 与民同乐 24. 有意 无心 顺其自然/凡事不必刻意
五、(2023·上海浦东新·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材料二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材料三
文天祥,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①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②。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③曰:“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④。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尽以家赀⑤为军费。……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注释]①对策:古时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②江万里:南宋末年爱国丞相。③愀(qiǎo)然:神色改变的样子,这里指神情严肃。④勤王: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⑤赀:通“资”,钱财,财物。
25.对材料三中画线句“万里素奇天祥志节”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江万里一向对文天祥的意志节操感到很奇怪。
B.江万里向来认为文天祥有不同寻常的意志节操。
C.江万里朴素地认为文天祥的意志节操超过常人。
D.江万里本来就觉得文天祥的意志节操很奇特。
26.理解内容。
(1)根据文意,材料二中画线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 )组关联词来表示。
(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A.不仅……而且 B.如果……那么
C.虽然……但是 D.与其……不如
(2)下列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最后两句印证了材料二“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
B.材料二以鱼和熊掌分别比喻生和义,把“舍生取义”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
C.材料三中文天祥“捧诏涕泣”,是为“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危急国势而忧心。
D.材料一中的“辛苦遭逢”,指材料三中文天祥先后在湖南和赣州为官的经历。
27.材料三中文天祥临刑遗言之“吾事”指的是 。他对待“吾事”的态度,在材料三中具体表现为: (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25.B 26. B D 27. 忠君卫国(之责任)等; 在国家面临危难时,积极应诏征兵,并散尽家财作为军费。
【解析】
2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这句中的重点词有“素(一向,向来),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不同寻常),志节(意志节操)”,因此翻译最恰当的应是:江万里向来认为文天祥有不同寻常的意志节操。故选B。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二者不可得兼”与“舍生而取义者也”是假设关系,意思是: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故选B。
(2)“辛苦遭逢”是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的经历,即材料三中的“年二十举进士”。故D选项理解错误,选D。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尽以家赀为军费”可知,当国家形势危急时,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救援,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积极应诏,并发动郡中豪杰,倾尽全部家财作为军费。所以“吾事”就是他的忠君卫国之责。据此理解进行填空作答。
回顾核心考点
近年来,上海中考古诗文试题命制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探索推进稳中有新,既对教学产生正面引导,也使群文阅读更具有高度和深度,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试题紧密关联教材内容,古诗文选材课内外并举,遴选并整合具有典型性和多样性的阅读材料,既贴合学生实际,又主动引领他们体味优秀文化的独到魅力,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充满文化气息和思维张力的语言情境中开展阅读与鉴赏活动,发挥了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上独特育人功能。
试卷特别注重试题情境性,将考试情境与学习情境有机整合,以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来检验和引导一线教学。如2023年中考试题“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为丙文中‘窈窕’注释”,通过还原真实的查字典情境,考查学生的语义判断力和语言表达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最终提升学科素养。
解题要点
古诗文的综合训练,主要运用的是“比较阅读”。从比较项目的数量和内容的主次来分,有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从时间先后来看,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另外,还有内容比较和形式比较等等。所谓“宏观比较”,就是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整体比较。进行宏观比较分析时,首先要通读比较的材料,理解大意;然后按比较项目先后,细读材料,依次比较,各个击破。如果在比较A项时涉及到B项的内容,可以将B项的有关内容记下来,待比较 B项时使用。所谓“微观比较”,是指就阅读材料的某一方面作局部细微比较的方法,如有关字、词、句的意义和表达作用等方面的比较。微观比较的解题方法,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在考试时,卷面上只出现全文的某一段或几段,但考生对全文应该了然于胸),明确试题比较点,研读语言材料,思考解答问题。
一、(2024·上海黄浦·二模)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
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A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B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丙】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C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①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②,军无私焉。D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③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注释]①司马宣王:司马懿。②安堵:安居;安定。③案行:巡视。
1.甲词题目中的“破阵子”是 ,乙文《出师表》中“表”是 。
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遂许先帝以驱驰( ) (2)及军退(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违背自己的身份和意愿 B.每到晚上就会忧伤感叹
C.用流马运送(军粮) D.对峙了近一百天
4.丙文中的“己志”,就是乙文中的“ ”,和甲词中的“ ”意思相近。
5.丙文中诸葛亮“分兵屯田”的做法和乙文中“ , ”的策略是一样的,目的是为了 。
6.仿照甲词结尾思想情感的变化、补写丙文的结尾。
天下奇才也! 。
【答案】1. 词牌名 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2. 奔走效劳 等,等到 3.C 4.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 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 保证后勤供给 6.但事不成,惜哉。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第一空:“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
第二空:“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驱驰:奔走效劳。
(2)句意: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及:等,等到。
3.本题考查译句。
A.猥,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应译为:降低自己的身份;
B.“夙夜”是早晚的意思;
D.“百余日”是一百多天;
故选C。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乙文中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知,丙文中的“己志”指的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与甲词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相近,都表现了作者报效国家的志愿。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可知,“分兵屯田”的目的是在战时保证粮食的供给,消除战时的后顾之忧。由此可知,这句话与乙文中的“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的策略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后勤的供给与后方稳定,消除前方将士的后顾之忧。
6.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是如此的豪迈,而现实却是如此的残酷。作者想要报效祖国。却白发渐生,垂垂老矣,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天下奇才也”是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赞叹。可惜的是壮志未酬,英年早逝。故可补写为:但事不成,惜哉。表现了对诸葛亮的惋惜之情。
二、(2024·上海普陀·二模)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丙】
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驾甚汰①。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②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奢汰也。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③一年而齐国俭也。
[注释]①汰:奢侈。②练紫:紫色熟绢。③朝:朝见。这里意为过了。
7.【甲】诗的作者是唐代的 ;【乙】文节选自儒家经典《 》。
8.解释下列加点字。
(1)又何间焉( ) (2)庶民不信( )
9.下列对【丙】文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您如果禁止不了他们,为什么不自己亲近他们?
B.您想要禁止他们奢侈,为什么不自己亲近他们?
C.您如果禁止不了他们,为什么不从自身做起呢?
D.您想要禁止他们奢侈,为什么不从自身做起呢?
10.【丙】文管仲引用《诗经》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明自己劝谏的内容 B.能增强劝谏的说服力
C.强调自己劝谏的态度 D.有意识地引导齐桓公
11.【甲】诗作者借“古人”“来者”含蓄地表达自己对 的期待。【乙】文曹刿在战前“请见”的行为,表现他 。【丙】文齐桓公听从谏言后积极的回应,体现他 的态度。
12.【乙】【丙】两文,曹刿和管仲的进言中都隐含着他们的治国理念:【乙】文曹刿的治国理念是 ,【丙】文管仲的治国理念是 。
【答案】7. 陈子昂 左传 8. 参与 信服 9.D 10.C 11. 贤明君主 爱国 虚心接受他人建议 12. 取信于民 君主应为臣民做出表率
【解析】7.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甲诗名为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在初唐时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乙文出自《曹刿论战》,选自儒家经典《左传》。《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
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又为什么参与呢?间,参与。
(2)句意:老百姓不会信服。信,信服。
9.本题考查译句。
欲,想要。禁,禁止。之,指他们奢侈的行为。胡,为什么。自亲,从自身做起。故译为:您想要禁止他们奢侈,为什么不从自身做起呢?故选D。
10.本题考查引用作用。
引用句子“不躬不亲,庶民不信”的意思是不亲自去做,就不能取信于百姓。管仲借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劝谏的内容,希望桓公能身体力行,为民表率。引用名言,增强了劝谏的说服力,有意识的引导桓公按圣人说的话去做。并没有强调自己劝谏的态度的作用。故选C。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故可填:贤明君主。
第二空:联系“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可知,国难当头,曹刿勇敢站出来,找到国君时坦承自己的意见看法。这体现他的爱国精神。
第三空:根据“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可知,桓公接受了管仲的意见并马上落实到行动中。可见他虚心接受他人建议的态度。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乙文中的“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的治国理念的取信于民。
第二空:根据丙文中的“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可知,管仲的治国理念是君主应身体力行,为臣民做出表率。
三、(2024上·上海浦东新·九年级一模卷)【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追和陶渊明诗引(节选)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①耳,置家罗浮②之下。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
先生平生独喜为诗。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③。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吾今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④,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有删改)
【注】①儋:即儋州。②罗浮:即罗浮山。③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是苏轼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意思是平实中透着文采的华丽,清淡中透着丰富的意味。④悛(quān):改变。
13.【甲】诗题中的“乐天”指的是 (人名)【丙】文中提到了“渊明”,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葺茅竹而居之( )
(2)参考下面的诗句,画线句中加点词“桑榆”的意思是(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A.桑树和榆树 B.指日落时余光所在处,谓晚暮
C.比喻晚年 D.喻指隐居田园
1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相与步于中庭。
16.【乙】文中苏轼“ ”的行为,说明他把张怀民当作心意相通的朋友。【丙】文中,苏轼评价陶渊明 、 (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他称得上是陶渊明跨越时空的知音。
17.【甲】与【丙】中,刘禹锡和苏轼面对相同的处境——“□”(【丙】文中的一个字),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排解苦闷,前者“ ”,后者读诗写诗,二人体现出相同的人生态度,即 。
1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用“闻笛赋”表达对物是人非的感慨,用“烂柯人”抒发对友人的怀念。
B.【乙】【丙】两文融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辛酸与悲凉的情感。
C.【丙】文中苏轼居陋室、饭蔬食仍“喜为诗”,其心境与【乙】文的“闲人”相近。
D.【甲】【乙】【丙】三篇诗文都抒发了作者虽然“处江湖之远”,却忧国忧民的心声。
【答案】14. 白居易 饮酒 15. 居住 C 16.(我们)一起在院中漫步 17. 寻张怀民 诗品高妙 人品高洁 18. 谪/迁 (暂)凭杯酒 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 19.C
【分析】1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甲】诗题中的“乐天”指的是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此诗作于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的途中,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
【丙】文中提到“渊明”,即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桃花源记》。
15.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1)句意:建造茅竹之屋居住。居:居住。
(2)“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句的意思是: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晖照样可以映红满天。比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进取。桑榆,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乃欲以桑榆之末景”句的意思是:想要用自己的晚年。桑榆,也指晚年;
故选C。
16.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重点词: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在。
1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乙】文中结合“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句可知,苏轼“寻张怀民”的行为,说明他把张怀民当作心意相通的朋友。
【丙】文中,结合“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句可知,苏轼评价陶渊明文采卓然、孤傲高洁,说明他称得上是陶渊明跨越时空的知音。
1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中“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与【丙】中“东坡先生谪居儋耳”,句可知,刘禹锡和苏轼面对相同的处境——“谪”。
【甲】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结合“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句可知,作者采取喝酒振奋精神的方式,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自我激励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丙】文“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可知苏轼读诗写诗,来度过贬谪的痛苦岁月。刘禹锡和苏轼的行为,都体现出相同的人生态度,即:在困难面前,有坚定的信念,乐观豁达的精神。
19.本题考查说法的分析。
A.“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B.【丙】文作者苏辙,是苏轼的弟弟,为苏轼的诗写评论,表达对苏轼品格的赞美,对苏轼遭遇的理解与同情之意,并没有表现出辛酸与悲凉的情感;
D.三篇诗文都写到了作者“处江湖之远”时乐观、豁达的心情,并没有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心声”;
故选C。
四、(2024上·上海崇明·九年级一模卷)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小题。
【甲】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丙】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为鲁山令,有盗系①狱,会虎为暴,盗请格②虎自赎,许之。吏曰:“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③。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瓤而已。
(《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系:拘囚,关进牢狱。②格:打斗,击杀。③爨(cuàn):烧火煮饭。
20.【乙】文的作者是 (人名),我们还学过他另一篇作品《 》。
2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下列与文中加点词“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如释负重 B.忘恩负义 C.负荆请罪 D.久负盛名
(2)许之矣 许是
22.用现代汉语解释【乙】文中划线句。
23.对【丙】文划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是盗贼的诡计,将来他逃跑了,追捕他不也是很劳累的啊?
B.那是盗贼的诡计,将来他逃跑了,难道你不会被他所连累吗?
C.那是盗贼的诡计,并且他要是死了或是逃走了,追捕他不也是很劳累的啊?
D.那是盗贼的诡计,并且他要是死了或是逃走了,难道你不会被他所连累吗?
24.下列对三篇诗文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三篇文章都强调了守土有责的为官之道。
B.三篇文章都体现了安贫乐道的人生信条。
C.三篇文章都表现了坚守自我的价值追求。
D.三篇文章都展现了尽职尽忠的高贵品格。
25.三篇诗文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不同的君子之德。【甲】诗中“ ”一句表明诗人已从思想上舍弃了富贵荣华之念。【乙】文中作者因 而醉,体现了他在仕途失意时仍然豁达的胸怀。【丙】文通过 和自居贫困仍赠衣食与孤遗者的事件反映了元德秀为官守正、信任他人、 的优秀品质。
【答案】20. 欧阳修 卖炭翁 21. C 答应 22.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23.B 24.B 25. 心远地自偏 众宾之乐 答应盗贼杀虎赎罪 廉洁爱民
【解析】20.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乙文《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欧阳修,初中课本里学过他的另一篇作品是《卖油翁》。
2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辨析。
(1)文中句意: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负:背着。
A.词义: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愉快),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负:担子,责任;
B.词义: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情,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负:辜负;
C.词义: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负:背着;
D.词义:一个人长期以来享有良好的声誉或者名气。负:承受,承担;
故选C项。
(2)句意:(我)已经答应他了。许:答应。
2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
苍颜:苍老的容颜;颓然:倒下的样子。
2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理解。
“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句意是:那(是)盗贼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不(会)不会因此而受到牵连吗?根据上下文可知,这里的“亡”是逃跑的意思。
故选B。
2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选项内容可知,本题考查三篇文章的共同点。《饮酒》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
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醉翁亭记》片段描绘的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乐观的情怀;《新唐书》节选通过记述元德秀答应盗贼杀虎赎罪和自居贫困仍赠衣食与孤遗者的事件,反映了他为官守正、信任他人、安贫乐道的优秀品质。三篇文章中都展现了作者安贫乐道、自得其乐的人生信条,故选B项。
2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表明诗人已从思想上舍弃了富贵荣华之念”可知,①处应填“心远地自偏”,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根据乙文内容,作者是和滁州百姓一同出去游玩,众宾欢乐,太守也因百姓欢乐而乐;根据丙文第一段,文章记述了他答应盗贼杀虎赎罪的故事,根据文章第二段,他自居贫困仍赠衣食与孤遗者的事可知元德秀是廉洁为民的清官好官。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冲刺:课内古诗词阅读(上海专用)
目 录
01 挑战中考题·查知识漏洞
02 回顾教材·补知识漏洞
回顾知识体系
回顾核心考点
易混易错归纳
03 知识通关演练
一、(2023年上海中考真题·古诗文阅读)(22分)
【甲】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乙】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丙】相见甚欢
王阮亭宦①广陵,一夕雪甚,漏且三十下,风籁②窈窕,街鼓寂然。灯下简箧中故书,得吴宾贤诗,且读且叹,遂泚笔③为序。明日,走急足④驰二百里寄之。吴感其意,为刺舟⑤来郡城,相见甚欢。
【注释】①宦:做官。②风籁:风声。③泚笔:以笔蘸墨。④急足:指快速传送文书、书信的人。⑤刺舟:撑船。
1.甲词中“西江月”是_________,乙文选自《_________》一书。(2分)
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伯牙破琴绝弦 _________ (2)灯下简箧中故书 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巍巍乎若太山。
4.从下列选项中为丙文“窈窕”的注释选择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
【窈窕】A.文静美好的样子 B.妖娆的样子 C.美女 D.幽深的样子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商务印书馆
5.甲词丙文都写了夜景,从甲词中_______、稻香、蛙声和丙文中“一夕雪甚”看出,甲词丙文的季节不同,甲词是______季,丙文是冬季;甲词写景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之情,丙文写景营造了王阮亭读书的氛围。(5分)
6.锺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伯牙的做法和丙文中吴宾贤“为刺舟来郡城”的举动都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6分)
二、(2024·上海杨浦·二模)阅读下面选文, 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
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丙】
景公信用谗佞,赏无功,罚不辜。晏子谏曰:“臣闻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闻听谗佞以诛赏。今与左右相说颂①也,曰:‘比死者勉②为乐乎!吾安能为仁而愈黥民③耳矣!’故内宠之妾,迫夺于国,外宠之臣,矫夺于鄙,执法之吏,并荷百姓。民愁苦约病④,而奸驱尤佚⑥,隐情奄恶,蔽谄其上,故虽有至圣大贤,岂能胜若谗哉!是以忠臣之常有灾伤也。臣闻古者之士,可与得之,不可与失之; 可与进之,不可
与退之。臣请逃之矣。”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说颂:指逢迎取媚。②勉:尽力。③愈黥民:指过得连罪犯都不如。④约病:贫困。⑤佚: 放纵。
7.【甲】文节选自课文 ,作者是诸葛亮;【乙】文节选自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作者是 。
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比死者勉为乐乎( ) (2)故内宠之妾(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0.下列对【甲】、【乙】两文作者的劝勉意图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先帝,意在激励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实现先帝遗愿。
B.【甲】文称“陛下”时,是作者言辞恳切地提出建议,期望后主能励精图治。
C.【乙】文中作者讲述自己求学的经历,目的是提醒马生要努力克服求学之难。
D.【乙】文中作者列举了当下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勉励马生珍惜学习机会。
11.【丙】文中景公做出“ ”的行为,是受到 (用自己的话概括)想法的影响。造成的后果是:(1) ;(2) 。晏子所言之意,即【甲】文中诸葛亮所谏: 。
12.三篇选文在写作手法上有相同之处。请任选一处文中的划线句,具体分析该写作手法的作用。
三、(2024·上海浦东新·二模)阅读下列诗文,完成各题
【甲】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丙】
梁君出猎得善言
梁君①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②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而怒曰:“袭不与③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对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④,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狼虎。”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有删改)
[注]①梁君:即魏国国君。②御:本义为驾驭马车,此指驾驶车马的人。③与:帮助,援助。④祠:酬神,还愿。
11.【甲】词的作者是宋代的 (人名),【乙】文选自《 》一书。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 ) (2)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 )
13.下列句子与“幸哉今日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一狼洞其中
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D.此之谓失其本心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5.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人物 言行表现 特点
苏轼 (1)“ , ” 威武豪迈、雄姿勃发
曹刿 “未可”;“可矣” (2)
公孙袭 讲述景公求雨之故事 (3)
16.下列对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作者正值壮年而自称“老夫”,表达人生易老的悲凉之感
B.【乙】文中乡人问曹刿“又何间焉”,是对曹刿主动请见的不以为然
C.【丙】文中梁君“忿然作色而怒”,是因为路上的行者影响了他狩猎
D.【甲】【乙】【丙】均运用典故来借古讽今,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17.这三篇作品都展现了古代的明君贤臣形象。为君者,如梁君,具有 的品格;为臣者,如苏
轼, 。
四、(2024上·上海闵行·九年级一模卷)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醉翁亭记(节选)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丙】
伯父君谟,号“美髯须”。仁宗一日属清闲之燕,偶顾问曰:“卿髯甚美,长夜覆之于衾下乎,将置之于外乎?”君谟无以对。归舍,暮就寝,思圣语,以髯置之内外,悉不安,递一夕不能寝。盖无心与有意,相去适有间,凡事如此。
【注]①燕: 同“宴”。
18.【乙]文作者是 (朝代)文学家学 (人名)。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临溪而渔 (2)偶顾问
20.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感觉都不安全,于是一夜不能睡着。
B.(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感觉都不安心,于是一夜不能睡觉。
C.(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都感觉不安全,于是一夜不能睡觉。
D.(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都感觉不安心,于是一夜不能睡着。
21.【甲】诗【乙】文都出现了“喧”字。【甲】诗作者因“ ”而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喧”,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乙】文通过宾客“起坐而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表现了太守 的思想。
22.【甲】诗“悠然见南山”一句有版本作“悠然望南山”,苏轼认为“望”不如“见”,用【丙】文的话说,“望”出于“ ”而“见”出于“ ”。【丙】文给我们的启发是
五、(2023·上海浦东新·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材料二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材料三
文天祥,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①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②。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③曰:“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④。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尽以家赀⑤为军费。……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注释]①对策:古时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②江万里:南宋末年爱国丞相。③愀(qiǎo)然:神色改变的样子,这里指神情严肃。④勤王: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⑤赀:通“资”,钱财,财物。
23.对材料三中画线句“万里素奇天祥志节”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江万里一向对文天祥的意志节操感到很奇怪。
B.江万里向来认为文天祥有不同寻常的意志节操。
C.江万里朴素地认为文天祥的意志节操超过常人。
D.江万里本来就觉得文天祥的意志节操很奇特。
24.理解内容。
(1)根据文意,材料二中画线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 )组关联词来表示。
(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A.不仅……而且 B.如果……那么
C.虽然……但是 D.与其……不如
(2)下列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最后两句印证了材料二“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
B.材料二以鱼和熊掌分别比喻生和义,把“舍生取义”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
C.材料三中文天祥“捧诏涕泣”,是为“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危急国势而忧心。
D.材料一中的“辛苦遭逢”,指材料三中文天祥先后在湖南和赣州为官的经历。
25.材料三中文天祥临刑遗言之“吾事”指的是 。他对待“吾事”的态度,在材料三中具体表现为: (用自己的话概括)。
回顾核心考点
近年来,上海中考古诗文试题命制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探索推进稳中有新,既对教学产生正面引导,也使群文阅读更具有高度和深度,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试题紧密关联教材内容,古诗文选材课内外并举,遴选并整合具有典型性和多样性的阅读材料,既贴合学生实际,又主动引领他们体味优秀文化的独到魅力,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充满文化气息和思维张力的语言情境中开展阅读与鉴赏活动,发挥了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上独特育人功能。
试卷特别注重试题情境性,将考试情境与学习情境有机整合,以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来检验和引导一线教学。如2023年中考试题“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为丙文中‘窈窕’注释”,通过还原真实的查字典情境,考查学生的语义判断力和语言表达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最终提升学科素养。
解题要点
古诗文的综合训练,主要运用的是“比较阅读”。从比较项目的数量和内容的主次来分,有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从时间先后来看,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另外,还有内容比较和形式比较等等。所谓“宏观比较”,就是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整体比较。进行宏观比较分析时,首先要通读比较的材料,理解大意;然后按比较项目先后,细读材料,依次比较,各个击破。如果在比较A项时涉及到B项的内容,可以将B项的有关内容记下来,待比较 B项时使用。所谓“微观比较”,是指就阅读材料的某一方面作局部细微比较的方法,如有关字、词、句的意义和表达作用等方面的比较。微观比较的解题方法,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在考试时,卷面上只出现全文的某一段或几段,但考生对全文应该了然于胸),明确试题比较点,研读语言材料,思考解答问题。
一、(2024·上海黄浦·二模)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
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A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B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丙】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C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①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②,军无私焉。D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③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注释]①司马宣王:司马懿。②安堵:安居;安定。③案行:巡视。
1.甲词题目中的“破阵子”是 ,乙文《出师表》中“表”是 。
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遂许先帝以驱驰( ) (2)及军退(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违背自己的身份和意愿 B.每到晚上就会忧伤感叹
C.用流马运送(军粮) D.对峙了近一百天
4.丙文中的“己志”,就是乙文中的“ ”,和甲词中的“ ”意思相近。
5.丙文中诸葛亮“分兵屯田”的做法和乙文中“ , ”的策略是一样的,目的是为了 。
6.仿照甲词结尾思想情感的变化、补写丙文的结尾。
天下奇才也! 。
二、(2024·上海普陀·二模)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丙】
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驾甚汰①。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②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奢汰也。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③一年而齐国俭也。
[注释]①汰:奢侈。②练紫:紫色熟绢。③朝:朝见。这里意为过了。
7.【甲】诗的作者是唐代的 ;【乙】文节选自儒家经典《 》。
8.解释下列加点字。
(1)又何间焉( ) (2)庶民不信( )
9.下列对【丙】文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您如果禁止不了他们,为什么不自己亲近他们?
B.您想要禁止他们奢侈,为什么不自己亲近他们?
C.您如果禁止不了他们,为什么不从自身做起呢?
D.您想要禁止他们奢侈,为什么不从自身做起呢?
10.【丙】文管仲引用《诗经》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明自己劝谏的内容 B.能增强劝谏的说服力
C.强调自己劝谏的态度 D.有意识地引导齐桓公
11.【甲】诗作者借“古人”“来者”含蓄地表达自己对 的期待。【乙】文曹刿在战前“请见”的行为,表现他 。【丙】文齐桓公听从谏言后积极的回应,体现他 的态度。
12.【乙】【丙】两文,曹刿和管仲的进言中都隐含着他们的治国理念:【乙】文曹刿的治国理念是 ,【丙】文管仲的治国理念是 。
三、(2024上·上海浦东新·九年级一模卷)【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追和陶渊明诗引(节选)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①耳,置家罗浮②之下。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
先生平生独喜为诗。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③。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吾今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④,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有删改)
【注】①儋:即儋州。②罗浮:即罗浮山。③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是苏轼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意思是平实中透着文采的华丽,清淡中透着丰富的意味。④悛(quān):改变。
13.【甲】诗题中的“乐天”指的是 (人名)【丙】文中提到了“渊明”,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葺茅竹而居之( )
(2)参考下面的诗句,画线句中加点词“桑榆”的意思是(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A.桑树和榆树 B.指日落时余光所在处,谓晚暮
C.比喻晚年 D.喻指隐居田园
1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相与步于中庭。
16.【乙】文中苏轼“ ”的行为,说明他把张怀民当作心意相通的朋友。【丙】文中,苏轼评价陶渊明 、 (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他称得上是陶渊明跨越时空的知音。
17.【甲】与【丙】中,刘禹锡和苏轼面对相同的处境——“□”(【丙】文中的一个字),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排解苦闷,前者“ ”,后者读诗写诗,二人体现出相同的人生态度,即 。
1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用“闻笛赋”表达对物是人非的感慨,用“烂柯人”抒发对友人的怀念。
B.【乙】【丙】两文融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辛酸与悲凉的情感。
C.【丙】文中苏轼居陋室、饭蔬食仍“喜为诗”,其心境与【乙】文的“闲人”相近。
D.【甲】【乙】【丙】三篇诗文都抒发了作者虽然“处江湖之远”,却忧国忧民的心声。
四、(2024上·上海崇明·九年级一模卷)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小题。
【甲】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丙】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为鲁山令,有盗系①狱,会虎为暴,盗请格②虎自赎,许之。吏曰:“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③。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
卒,家惟枕履箪瓤而已。
(《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系:拘囚,关进牢狱。②格:打斗,击杀。③爨(cuàn):烧火煮饭。
19.【乙】文的作者是 (人名),我们还学过他另一篇作品《 》。
2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下列与文中加点词“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如释负重 B.忘恩负义 C.负荆请罪 D.久负盛名
(2)许之矣 许是
21.用现代汉语解释【乙】文中划线句。
22.对【丙】文划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是盗贼的诡计,将来他逃跑了,追捕他不也是很劳累的啊?
B.那是盗贼的诡计,将来他逃跑了,难道你不会被他所连累吗?
C.那是盗贼的诡计,并且他要是死了或是逃走了,追捕他不也是很劳累的啊?
D.那是盗贼的诡计,并且他要是死了或是逃走了,难道你不会被他所连累吗?
23.下列对三篇诗文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三篇文章都强调了守土有责的为官之道。
B.三篇文章都体现了安贫乐道的人生信条。
C.三篇文章都表现了坚守自我的价值追求。
D.三篇文章都展现了尽职尽忠的高贵品格。
24.三篇诗文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不同的君子之德。【甲】诗中“ ”一句表明诗人已从思想上舍弃了富贵荣华之念。【乙】文中作者因 而醉,体现了他在仕途失意时仍然豁达的胸怀。【丙】文通过 和自居贫困仍赠衣食与孤遗者的事件反映了元德秀为官守正、信任他人、 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