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家国情怀-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专项训练(统编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家国情怀-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专项训练(统编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4 13:06:4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
一、思维导图
二、课文内容
《黄河颂》本文通过赞美源远流长、气势宏伟的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团结抗战的坚定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老山界》课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歌颂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谁是最可爱的人》本文真实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热情赞颂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土地的誓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以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对沦亡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
《木兰诗》这首诗通过叙述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三、阅读考点
考点1 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指的是抒发情感的方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①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
③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
(1)借景抒情: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借景抒情,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可分为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等。
(2)寓情于景:常常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人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着上不同的感彩。即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彩,从而生成意境。
(3)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地,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考点2 赏析词句
一、修辞角度
(一)记叙文常见修辞类型:
1.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作用:将A比作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类型: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作用:将……人格化,赋予……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调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要表达的感情。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4.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突出某某事物的……特征,加强了……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5.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设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6.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作用:加强语气,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加文章情感的表达。
7.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
作用:对仗工整,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8.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作用:增强语气,加强节奏感,强调突出……的内容、感情。
9.通感: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答题格式】
1.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人物......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2.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夸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排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强调了……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设问: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了(问题),引起读者对(问题/情境)的思考,引人深思。
6.反问: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强调了......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7.对偶: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结构整齐,节奏感强,写出了......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8.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作者反复咏叹,突出表现了......内容,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描写角度
1.人物描写
(1)肖像描写
(2)语言描写
(3)动作描写
(4)心理描写
(5)神态描写
2.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衬托人物精神品质。
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揭示\暗示主旨。
四、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邓稼先(节选)
杨振宁
一、“两弹”元勋
①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②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③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④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⑤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⑥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⑦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⑨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二、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⑩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一—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延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三、“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穆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四、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有删减)
1.简要分析第二部分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说一说第三部分引用的《吊古战场文》的作用。
3.像邓稼先这样为中华民族作出卓越贡献的人还有很多,如钟南山、袁隆平、杨利伟、屠呦呦、莫言、谷爱凌……他们都是中国最耀眼的“明星”。你心中的。“明星”又是谁呢?请仿照示例,写出理由。
示例:
我心中的“明星”是邓稼先。因为他领导团队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让华夏儿女扬眉吐气,让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小题。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⑨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⑩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进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做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实干的治学态度、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
B.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前半部分写闻一多“说了就做”;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C.本文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了他的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
D.对课文中材料的使用,作者精于剪裁,根据中心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
5.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的?
6.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欣赏下面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7.闻一多先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①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②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③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④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⑤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象夜里那样黑大。
⑥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⑦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⑧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附他说:
⑨“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⑩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8.选文第①段是否可以改为“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起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请说说你的理由。
9.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鲁迅先生深夜工作时坐着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10.请结合加点字,赏析下列语句。
保姆总是吩附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11.选段最后对太阳和鲁迅先生书桌的描写有何作用?
12.【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①,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②也。”孟母以刀断其织③,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④,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⑤,而无以离于祸患也⑥。”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节选自《列女传》)
【注】①绩:织布。②自若:跟过去一样,依然如故。③织:布。④知:同“智”。⑤不免于厮役: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⑥无以离于祸患也:难于避免祸患。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及鲁肃过寻阳 过中不至
B.但当涉猎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C.蒙辞以军中多务 孟母以刀断其织
D.结友而别 既学而归
(2)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写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B.甲文通过吕蒙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
C.乙文孟母认为如果荒废学业就会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D.乙文中的画波浪线句子可以这样断句: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②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
(4)甲文中你认为谁是故事的主角并说说理由。
(5)孙权劝学,让吕蒙“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孟母劝学,让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请说说孙权和孟母在劝学时候有何异同?
黄河颂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3.比较下面两组诗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①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14.请你为歌词部分三次出现“啊!黄河!”这一句的效果做一点批注。
15.假如班里的朗诵《黄河颂》活动需要推选一位领颂员,请你结合对《黄河颂》的理解,从下面表格中推荐一位同学,并说明理由。
姓名 性别 身份 爱好、经历
A同学 女 文艺委员 能歌善舞,曾担任艺术节汇演的主持人
B同学 男 学习委员 擅长演讲,曾在革命纪念馆担任义务讲解员
C同学 男 体育委员 热爱旅游和运动,去过黄河壶口瀑布
16.作者借对黄河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从诗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哪些精神?(写出两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山界(节选)
陆定一
①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
②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③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④“不要掉队呀!”
⑤“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⑥“我们顶着天啦!”
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⑧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⑨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⑩就在这里睡觉 怎么行呢 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 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 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A】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 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倾斜的。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B】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我们虽然也很饿,但仍旧一气儿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
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了很久。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17.选文第②段“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18.请自选角度给文中划线语句做批注。
【A】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B】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19.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述的?选文第 段写“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为什么又写到比起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
魏巍
①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②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③……
④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⑤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⑥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21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儿,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不过因为他才从阵地上下来,显得稍微疲劳些,眼里的红丝还没有退净。他原来是炮兵连的。有一天夜里,他被一阵哭声惊醒了,出去一看,是一个朝鲜老妈妈坐在山冈上哭。原来她的房子被炸毁了,她在山里搭了个窝棚,窝棚又被炸毁了。回来,他马上到连部要求调到步兵连去,正好步兵连也需要人,就批准了他。我说:“在炮兵连不是一样打敌人吗?”“那,不同!”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
⑦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的日子里,有一天他从阵地上下来做饭。刚一进村,有几架敌机袭过来,打了一阵机关炮,接着就扔下了两个大燃烧弹。有几间房子着了火,火又盛,烟又大,使人不敢到跟前去。这时候,他听见烟火里有一个小孩子哇哇哭叫的声音。他马上穿过浓烟到近处一看,一个朝鲜的中年男人在院子里倒着,小孩子的哭声还在屋里。他走到屋门口,屋门口的火苗呼呼的,已经进不去人,门窗的纸已经烧着。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滚滚的浓烟传出来,听得真真切切。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我就端开门,扑了进去。呀!满屋子灰洞洞的烟,只能听见小孩儿哭,看不见人。我的眼也不开,脸烫得像刀割一般。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上着了火没有,我也不管它了,只是在地上乱摸。先摸着一个大人,拉了拉没拉动;又向大人的身后摸,才摸着小孩儿的腿,我就一把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我一看小孩子,是挺好的一个小孩儿啊。他穿着小短褂儿,光着两条小腿儿,小腿儿乱蹬着,哇哇地哭。我心想:‘不管你哭不哭,不救活你家大人,谁养活你哩!’这时候,火更大了,屋子里的家具什物也烧着了。我就把他往地上一放,就又从那火门里钻了进去。一拉那个大人,她哼了一声,我就使劲往外拉,见她又不动了。凑近一看,见她脸上流下来的血已经把她胸前的白衣染红了,眼睛已经闭上。我知道她不行了,才赶忙跳出门外,扑灭身上的火苗,抱起这个无父无母的孩子。……”
⑧……
⑨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灵魂多么地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⑩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说:“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20.请结合全文说说选文第⑤段有什么作用。
21.请赏析第⑥段中划线句子的妙处。(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2.第⑦段中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3.朝鲜战场上,我们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请你概括介绍三个。(课文讲述的除外)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2)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九一八”十周年写
(阅读提示:“九一八”事变之后,大批东北青年流亡到关内,本文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已过去十年,此时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24.认真阅读文章,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的。
25.作者列举了许多景物,如“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嗥鸣的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黑色的土地”等作为描绘对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6.第(1)段中“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改成“洋溢”好不好?为什么?
27.文章开始写“广大的关东原野”用第三人称“她”,到最后“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却改成了“你”,为什么要这样变化?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8.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当户织户:窗 B.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C.著我旧时裳著:穿 D.出郭相扶将郭:外城
29.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B.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C.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0.下列对课文内容或写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
B.以“唧唧复唧唧”声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
C.“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的手法,指军书有十二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D.《木兰诗》富有北方民歌特色,风格刚健质朴,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
31.翻译下面句子。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的秋
刘来稳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都是佳的;不过,江南的秋,倒特别的来得热闹,来得轻盈,来得欢快。
②北方,秋也是不可或缺的,但草木凋得快、空气来得燥,并且又时常多风而少雨。我曾一个人走在天津、济南、石家庄的街头,或在沈阳、长春、哈尔滨的郊野,大大咧咧地走过,并能一下子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凉、任性、鲜明的个性,秋的色、秋的味、秋的状态,总是一览无余,毫无保留,赏玩不到意犹未尽的韵味。秋并不是晶石,也不是画轴,那一种全透全开的状态,在体味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江南的秋天,是从早晨开始的。早秋的江南并未因秋的到来而显得凉快,清晨即便你想懒床,从夏日里吹来的风还会让你每个毛孔都不安分,“秋老虎”果真是名不虚传。如习惯北方生活的你偶到江南想觅一个小院寻找早晨秋的静谧,那是多少有些失望的,江南的人儿爱起早,尤其是入秋后这收获的季节,早起的江南人怎会让其静得下来,你的左邻右舍的“原著居民”们早已开启了忙碌模式:晨跑的脚步声、学子们的朗读声、小吃店招呼声、公园里闻鸡起舞的曲调声、大运河上的汽笛声……
④江南是水乡,在河滨湖滨或者田野,随处可见的芦苇使秋的步调来得轻盈起来。秋日里,我总爱到河滨欣赏芦花,芦苇花儿泛白了,风儿吹过河面,等候多日的花絮乘着风轮迫不及待地拥入河畔的林中,不管是金黄的小草、微红的枫叶、还是常绿的青藤,苇花儿飞入丛中诉说着久违的情思。江南的芦苇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就如唐·翁洮《苇丛》中说的:“得地自成丛,那因种植功。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芦苇不需要刻意去栽种,只要有一块靠水的泥土,它就能蓬蓬勃勃地长起来,一丛丛蔚然成势。到了秋天,芦花全白的时候,就像是芦苇吐出了白雪。微风掠过,苇竿轻摇,每一支芦花都会迎风起舞,悠然而动,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美丽。
⑤秋蝉雄健的鸣声,更是江南的特产。江南草木茂盛,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随处可见的树木植被,是很难找一处听不到它们啼唱的地方。在北方,秋蝉也是有的,只是一入秋,夏蝉便很快成了寒蝉,那种衰弱的残声,已被秋风吹凉在落叶纷飞的树丛里。然后在江南,在立秋更像是一道无声的军令,嗅到秋味的蝉儿令行即始般地开始了集体欢娱的节奏:你听,当第一只蝉开始领唱的时候,很快又一棵树上的蝉便跟风附和,而另一棵树上和众多周边的蝉儿像一群起哄的听众也不假思索地加入了合唱的队伍,所有的蝉便齐声吟唱起来,蝉鸣单调的旋律,并不影响它们高亢的激情,不管不顾的神情,执着的韧性,把清晨或黄昏江南人家的窗外填满了蝉声。
⑥还有秋雨哩,南方的秋雨,也仿佛比北方的下得悠,下得活泼,下得更含情脉脉。在江南,邂逅到的秋雨,很少有北方式的暴风骤雨,最常见的便是烟雨,江南的雨下得总是如烟如纱,秋天的蒙蒙细雨,下起来就像一片总也化不开的雾把大地罩着,雨儿轻轻地下,微风细雨中你看不清是风缠着雨,还是雨恋着风。江南的秋雨,更像一个不施粉黛的女孩,清新自然地行走在天地间,柔美,清纯,恬静而又自带风情。记忆中的那把油纸伞,在幽长狭窄的古巷里,一个丁香般的姑娘轻盈地走在青石板上,在绵绵秋雨中的江南,这是一幅怎样的油画呢?
⑦江南,我爱这秋天的江南。如果季节可以变换,我愿把我余生的春夏冬,只换作一季,活在这秋天的江南里。
(选自“中国散文网”有删减)
1.请简要概括直接表现江南的秋天“热闹”的画面。
2.作者是写江南的秋,为什么在文中多次提到北方的秋?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的句子。
到了秋天,芦花全白的时候,就像是芦苇吐出了白雪。微风掠过,苇竿轻摇,每一支芦花都会迎风起舞,悠然而动,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美丽。
4.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语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仿照示例,对下面一句话进行重音设计,并说明理由。(不超过4处)
它们高亢的激情,不管不顾的神情,执着的韧性,把清晨或黄昏江南人家的窗外填满了蝉声。
示例:
重音设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
理由:重读“偷偷”,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春草在人们不经意间生长,带来春的气息。重读“钻”“嫩嫩”“绿绿”,是为了突出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我的设计:
我的理由:
5.文章题目是“江南的秋”,而结尾为什么却说“秋天的江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头
高资悦
①假期回家,妈妈见我在家待得闷了,主动提出陪我去逛街。往日里她也常懒得出门,不知怎么来了兴致。春夏交际的风最是醉人,我俩一前一后地骑着车,下午两点的阳光铺洒在行道树上,照得路面斑斑驳驳,压在行人的脚步里。
②我妈骑车总是很快,就如同她走路也是雄赳赳的,一条马路的距离就把我甩开好远。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常走在前面,我一个人像跟屁虫一样在后面吊儿郎当。有一回,他们带我上丽江古城旅游,我被两边的小玩意吸引,不自觉就落后了许多。望着他们的身影一点点变小,我心生一计,躲到了骑楼下的柱子旁。潮湿的雨水一点点砸在青砖路的洼地上。我心惊胆战地等着他们回头寻我。他们自然是会回头寻我的。
③骑着自行车的我,故意放慢蹬车的速度,像小时候一样等妈妈回头找我。“快点咯。”她回头了。阳光下的视线有点不真实,为她身后层叠连绵的高楼镶上温润的金边。这个商场我们常来,人气一直不旺,除了顶楼的几家餐饮店会在饭点热闹一点,其他商铺整日门可罗雀,只有售货员玩着手机站在柜台旁。三三两两的人路过眼前,外卖员拎着好几袋餐食行色匆匆,推着婴儿车的奶奶坐在中庭沙发上发起呆来,看起来很亲密的一对母女手挽手地站在橱窗前有说有笑。
④“你看她们。你现在都不像以前一样黏我了。”妈妈嗔怪着。我重拾起刚刚的视线,端详起这对母女。女儿一只手缠在妈妈的臂弯里,身子紧紧贴在妈妈身上。她像是在和妈妈说着什么笑话,眉飞色舞,大笑起来,头倒在妈妈的肩膀上。看着眼前这对寻常的母女,我的喉咙里像被塞入了棉花一样,发不出声。我低头看看我的手,空荡荡地垂着。
⑤我不好意思地加快了步伐,跟上前去挽住了妈妈的左手。妈妈的手臂不算纤细,我小时候要两只手才能圈住,而现在竟轻而易举。我生疏地将头朝妈妈靠过去,希望能掩饰我的尴尬。妈妈笑着拍了拍我的手,耸了耸肩膀。从橱窗的反光里我看到了妈妈脸上藏匿不住的笑容,还有靠在一起的我们。此时此刻,橱窗里的我们好似有些陌生。我不知不觉地长大了,套上冷漠的外套,开始瞻前顾后,原来连最原始的感情也疲于表达。如果不是被妈妈一言道穿,我又怎么会察觉到。一颗石子坠落寂静的海域,激起千层浪。
⑥于是,我一直挽着妈妈的手,逛遍了商场里的每一家店。我将购物袋全部挎在右手上,为了空出的左手能搂紧妈妈,就像是小时候那样亲密无间。
⑦脑海里回忆起过往的日子,我背着小小的行囊,从爸爸妈妈旁边的一方小房间走出来,然后迈着越来越大的步子,越走越远。偶有停下的时候,我看着他们的身影渐渐变小,然后变成了纸上的一行“见字如面”。
⑧我当然是长大了,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认知。我用这些认知建起了一道壁垒,横亘在我和妈妈中间,隔开我们的距离。但我知道,以后只要我向往常每一次那样,喊一声妈妈,她就会回头看向有需求的我。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23年9月26日,有删改)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把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时间 “我”的行为 父母的“回头”
小时候 被小玩意吸引而落下 父母回头找躲在柱子旁的“我”
现在 (1) 母亲回头催促“我”快点骑车
以后 (2) (3)
2.本文第⑤段写道“此时此刻,橱窗里的我们好似有些陌生”,其原因是什么?请阅读全文并简要概括。
3.阅读全文,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潮湿的雨水一点点砸在青砖路的洼地上。(赏析环境描写)
(2)一颗石子坠落寂静的海域,激起千层浪。(赏析修辞手法)
4.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想成为那束光
①上大学前,我从没想过以后会想留校当一名辅导员。不过那时,我已经对辅导员有所认知。
②高考结束,辅导员按片区宣讲招生。整整两天时间,我和辅导员聊了志愿,聊了就业,聊了未来,聊了许多我和父亲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情。我现在看那时的照片还会羞赧—我穿着高中的校服,眼睛不敢与人对视,半个身子藏在父亲的身后。父亲呢,手上捏着三轮车的钥匙,特地穿了最体面的衣服,仍遮不住破破烂烂的内衣。但辅导员的言谈中,没有一点居高临下和疏远。
③他们是照进狭隘与无知的一束光,这是我对辅导员的第一印象。
④入学后,我收到了第一笔助学金,是辅导员帮我申请的。那时候,我的生活费完全依靠父亲。但一想到那钱是父亲在三轮车的踏板上一脚一脚踩出来的,那么即使是必要的开销,都让我有些负罪感。我的辅导员那时经常教导我,说:“花朵不能只等着被浇水,它要主动长出几倍、十几倍长的根须,吸取营养。因为花朵总是要绽放的,所以它才是花朵。”在她的鼓励下,我成了年级团支书和朋辈辅导员,还学会了写作挣稿费,让入不敷出的生活变得小有盈余,并在写作中渐渐认识了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光荣入党,最终从爱好者写成了省作协会员,任职校刊的副主编。我渐渐理解了地的话,自强才是一朵花最惊心动魄的明艳。
⑤他们是照进怯懦与晦暗的一束光,这是我对辅导员的第二印象。
⑥大四时,辅导员让我参加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遗憾的是,我并没有获奖。但这次比赛却让我对就业有了新的想法。说起来,人生很是奇妙,许多影响我们一生的决定,都是在我们不成熟的时候做出的。选择大学、选择专业、选择单位,我们不得不在只会数理化的情况下,在一大堆从没听说过的专业中做出选择;我们不得不在毫无社会经验的条件下,在诸多招聘单位中做出选择。合适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不合适的,往往会打乱人生前行的步伐。打破这种困境,离不开辅导员,他们常常能让我们迅速获得更多信息从而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
⑦他们是照进迷茫与彷徨的一束光,这是我对辅导员的第三印象。
⑧那么如果毕业后我也当辅导员呢?昨天,当我和同学聊起这件事时,他问:“你为什么不走写作这条路?”“我想效仿毕淑敏老师的道路,她做心理咨询师的时候,积累了大量的一手写作素材;在写作的时候,这些素材又反过来丰富、升华了她的文章,给予了她大量的人生感悟,让她能更好地进行心理咨询。我成为辅导员后,也能让学生间的青春故事与我的写作形成双向流动。”此外,我的心里还藏着一个理由。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我想,这份仕,不仅仅是入朝为官的愿望,更是兼济天下的责任感与奉献意识。我希望自己也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⑨桃李结出鲜艳硕果的时候,种树人的身上落满了累累的光芒。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这份光荣,至高无上。我,想投身这样的光。
1.联系全文,分析标题“我想成为那束光”中“那束光”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2.文章第⑧段写道:“那么如果毕业后我也当辅导员呢?”请结合内容,谈谈为何毕业后“我”想当辅导员。
3.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花朵不能只等着被浇水,它要主动长出几倍、十几倍长的根须,吸取营养。因为花要绽放的,所以它才是花朵。(辅导员的话有何深意?)
(2)桃李结出鲜艳硕果的时候,种树人的身上落满了累累的光芒(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4.文章三次出现“他们是……的一束光”,这样的段落安排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伏 击
余显斌
①草湖之所以叫草湖,是因为湖中芦苇多,红蓼、白蓼多。芦苇密密麻麻,直接遮住了湖面,中间夹杂着细细密密的红蓼花、白蓼花。
②日军的铁壳船在湖上转来转去,嗖嗖地驶过,很快。游击队曾伏击过日军的铁壳船,但是失败了。因为游击队的小木船根本挡不住铁壳船,被铁壳船一撞就翻了。而且铁壳船上的机枪“哗哗哗”地扫射着,子弹像雨点一样泼洒。游击队的张队长看着铁壳船突围而去,哎了一声。小战士周田也气呼呼道:“小鬼子,等着吧。”
③这一天,大家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将芦苇秆衔在嘴里呼吸,躲在水下伏击铁壳船,结果还是不行。鬼子小队长坂田太狡猾了,自上次遭遇伏击后就更加小心了,时不时用机枪对着水面扫射,人怎么埋伏啊?
④周田虽然只有十四岁,可人小点子多,被战士们称为“小参谋”。张队长便问他:“小参谋,你有法子吗?”周田摇了摇头。张队长无奈,挥了挥手,让战士们先回家,暂时放弃目标。周田也回家了,他低着头,非常沮丧。
⑤第二天早上,周田早早吃了饭,到屋后的铁牛峰砍柴去了。铁牛峰矗立在草湖边,湖和山之间的小村,就是周家庄。村里人以前常在草湖里打鱼,割芦苇,再围坐在湖边编席子、吃烤鱼。自从鬼子来了后,村子里就再也没有过去那样的热闹、幸福了。
⑥周田上了铁牛峰,找到一处密集的林子,开始砍柴。突然,他停下了手中的刀。因为他听到一阵“嗡嗡”的声音,很密集。周田抬头四处张望,看到前面不远处一根粗树枝上挂着一个灯笼大的胡蜂蜂巢。蜂巢上密密麻麻地附满了胡蜂。它们时而飞,时而停,发出“嗡嗡嗡”的声音,让人瘳得慌。因为胡蜂的毒性很强,能蜇死牛,所以当地人都管它们叫“蜇死牛”。
⑦周田灵光一现,忙跑回家里,找了一块黑油布,让妈妈做一个大布袋。妈妈问干啥,他只说:“这是秘密”妈妈以为是游击队需要,就拿着针,按照他要求的大小缝制了一个袋子。周田看了,十分满意。
⑧到了晚上,周田带着袋子又去了铁牛峰。月光下的铁牛峰,如水墨画一样。他蹑手蹑脚地走到那棵树下。晚上的胡蜂和白天不同,它们要么附在蜂巢外,要么钻入巢内,非常安静。周田轻轻地靠近蜂巢,然后张开布袋,小心翼翼地把整个蜂巢都装入其中,然后迅速捏紧袋口,再用绳子将之死死绑住。一个住有成千上万只胡蜂的蜂巢,就这样被他装入了袋中。他提着袋子,朝家里飞奔而去。
⑨第二天,一只载着鱼、腊肉、米面等食物的小船出现在草湖上,撑船的人是周田。他的船在苇丛间如柳叶一样飘着。突然,他遇到了坂田的铁壳船。坂田看到船里的东西,大声喊道:“你、停下”周田慌了,不但没停下,反而撑船就逃。苇草“哗啦啦”朝两边分开,船儿如一条鱼儿窜过,可无论多快,也快不过铁壳船啊。铁壳船已经追上来了,周田见了,一跃跳入水中,消失了踪迹。坂田一挥手,铁壳船靠近小船,看到船里的东西,鬼子一个个哈哈大笑。
⑩鬼子们把装有食物的袋子搬上了铁壳船,一个个打开,脸上露出了贪婪的神情。最后开到一个黑袋子时,因为袋口扎得很紧,一个鬼子迫不及待,便用刺刀一挑,将袋子挑出了一个大大的口子,随之一股黑色旋风飞出,笼罩了整个铁壳船。这会儿鬼子的三八大盖失去了作用,刺刀失去了作用,机枪也失去了作用。鬼子们乱作一团,惨叫连连,一个个捂着脑袋,朝水里跳去,跳进了游击队的包围圈。
最终、几十个鬼子,要么被蜇死,要么被淹死,要么被活捉,一个都没逃掉。
游击队战士带着战利品,让一个俘虏开着铁壳船,朝着暮霭升起的苇荡深处驶去。“小参谋”周田站在最前面,一脸阳光。
(选自《小说月刊》2023年第1期,有删改)
1.请认真梳理小说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语句。(每空8个字)
两次伏击,均未成功→(1)→发现蜂巢,想到办法→(2)→主动出击,诱敌上当→击败敌人,大胜而归
2.请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而且铁壳船上的机枪“哗哗哗”地扫射着,子弹像雨点一样泼洒。(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
(2)这会儿鬼子的三八大盖失去了作用,刺刀失去了作用,机枪也失去了作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3.选文第⑤段写周家庄村民的生活状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简要说说你对小说结尾句中“一脸阳光”的理解。
5.小说主人公“小参谋”周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人物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的推子
单国伟
①说父亲是一名理发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②他从小出身于农民家庭,为了谋生,给人赶过大轴辘皮车,在水库大坝上拉过石头,在粮站上扛过两百斤重的麻袋,跟城里的施工队学会了泥瓦匠技术,还跟四川来的木工师傅学会了木匠活儿。至于他是跟谁学的理发手艺,一直是一个谜。
③小时候,家里的日子过得难。从我记事起,我们几个孩子的头发长了,都是父亲亲手帮我们打理的。那时候小,不懂什么发型不发型,也不管好看不好,看,反正父亲一出手,回回都是清一色的小平头。每次理完发,父亲总会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啧啧称赞:“这娃头圆的!”“这娃精神得很呐!”
④记忆里,父亲手里有一把银色的呈倒V字形的手动推子,不大不小,握在父亲手里刚刚好。我很好奇,对这样一个奇形怪状的家伙,父亲是如何驯服它,使它在手里乖巧听话,创作出一个又一个人生“杰作”的?父亲让它往东,它绝不敢往西。父亲让它勤快而麻利,它绝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偷奸耍滑。
⑤印象中,父亲特别珍爱那把银色的手推子。每次理发前,他总要做一番认真的准备工作先拿起推子在阳光下看看它是否完好无损,再把推子放到耳边聆听它咬合时发出的声音是否清脆悦耳接着,在推子的部件衔接处滴上几滴缝纫机油,待到悉心调试无误后,这才换上一件早已褪色的白色困裙,开始他的理发工作。每次理完发,他都要用刷子把推子上的头发渣认真清扫干净,还要仔细检查推子的各个部件是否牢固,性能是否良好。当发现推子有卡顿现象或遂驳的锈迹时,他会马上拆开推子的零部件,逐一检查、擦拭和上油,做好深度润滑和保养,待一切完好如初,才悉心擦拭干净,用毛巾认真包好,小心翼翼地放进壁橱顶层的拐角里。并一再叮嘱我们小孩子不要乱动,以免不小心摔坏。
⑥而一旦拿起推子,父亲便像一个卓越的指挥家,和推子浑然一体,密切配合。―会儿上下翻飞、精耕细作,犹如一位勇敢的攀登者。一会儿左右逢源、翩翩起舞,仿佛一只辛勤的蜜蜂,表现得无比忠实而欢快。或者,他就是一个优秀的音乐家,时而节奏欢快、一路高歌,发出咯咯的欢笑。时而婉转悠扬、抑扬顿挫,发出嗒嗒的低鸣,宛若一首首优美的乐曲,伴随着我们度过无数难忘的少年时光。
⑦父亲除了给我们几个孩子理发,也经常给外公、舅爷和几个叔叔、舅舅理发,还给村里一些贫困家庭的老人和孩子们免费理发。只要他有时间,不管谁来上门找他理发,他都不会推辞。可父亲是个倔脾气,他往往根据来人的年龄和长相设计发型,他想怎样理就怎样理,不喜欢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左邻右舍或村里的熟客们知道父亲的脾气,每次都乐意来找他聊天,顺便请他理个发,也不提任何要求,每每都是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⑧在我脑海里,记得最清的就是父亲给外公理发的情景。
⑨外公脾气大、要求高、好面子,想啥时候理就啥时候理,想理啥样的发型就理啥样的发型,父亲从不敢有半点马虎。而且外公有特殊待遇,每次理发都要坐沙发、晒太阳、听秦腔,在阳光下享受剪发、剃须、洗头和听戏的一条龙服务。
⑩后来,外公去世后,父亲用收音机放上外公平时最爱听的秦腔选段《三娘教子》,亲自为他理发、剃须、修眉、洗头、洗脚,为他换上崭新的寿衣……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幼年丧父,寄人篱下,幸有外公将他视为己出,并将年轻貌美的母亲嫁给他,使他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家。在他心里,他一直敬爱着外公,每次伺候外公理发,就像孝敬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啊!
而他的理发手艺,是他在年轻时修水库大坝时,跟临时到大坝上来给工人理发的一位老师傅学的。那把银色的推子,则是当年来村里的一位朋友在临别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在水库劳动的两年时光里,他曾帮这位朋友完成了繁重的劳动任务,朋友则帮他学文识字,两人又一起学习理发技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为友谊的见证,父亲将这把银色的推子视作宝贝一般,伴随他走完生命的最后时刻……
1.文中父亲对待不同的服务对象,他的理发标准或者服务态度是不一样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父亲理发服务对象 理发标准或服务态度
我们几个孩子 ①
村里的其他人 ②
外公 ③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父亲让它勤快而麻利,它绝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偷奸耍滑。”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推子工作勤快而麻利”,从侧面表现父亲高超的理发技艺。
B.“时而婉转悠扬、抑扬顿挫,发出嗒嗒的低鸣,宛若一首首优美的乐曲,伴随着我们度过无数难忘的少年时光。”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父亲很享受为别人理发的快乐。
C.父亲心里一直敬爱着外公,每次伺候外公理发,就像孝敬自己的亲生父亲,这个细节表现了父亲的一丝不苟、善良淳朴、孝亲敬老。
D.文章最后一段交代了父亲推子和理发手艺的由来,塑造了父亲热爱学习、重视友谊的形象。
3.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
他会马上拆开推子的零部件,逐一检查、擦拭和上油,做好深度润滑和保养,待一切完好如初,才悉心擦拭干净,用毛巾认真包好:小心翼翼地放进壁橱顶层的拐角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欢杨梅
宫凤华
①梅雨季节,江南天色靛青,饱满诱人,天地如一轴水墨淋漓的倪瓒山水。
②东坡喜荔枝,尤赞江南吴越杨梅:“客有言闽广荔枝何物可对者,或对西凉葡萄,予以为未若吴越杨梅。”杨梅和荔枝齐名,素有“果中玛瑙”之誉。
③黄梅天,燠热闷湿,南方人易犯风湿、脚气病症。《本草纲目》载,“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愤恶气。”可见杨梅是上苍的馈赠。
④初夏时节,清荫匝地,天地简静,乡下小院时光缓慢,青瓦渗出令人恍惚的幽绿。屋后杨梅树枝斜倚墙头,影投灰墙,似古画,留白写意,自生风雅。
⑤院中柿樹下,二三旧友,品茶叙旧,促膝而谈,夕光濡染,鸡鸣犬吠,乡音土韵。院角梀花轻扬,青梅依次叠放青花盘里,圆润青碧,村姑样羞涩,内敛且忧伤。
⑥梅雨淅沥,杨梅开始挂满树枝。杨梅溜圆,形如枇杷,通体长满纤细小刺,日渐成熟后,细刺变得柔软绵滑。杨梅肉丰质糯,酸甜可口,汁多味甜,果核细小,入口清香。
⑦故乡老屋前后都长有杨梅。枝干虬曲,树姿孤高峻挺,绿叶间,一颗颗或紫或红、晶莹透亮的杨梅,映射阳光,凝翠流碧,玲珑诱人,赏心悦目。轻风吹拂,酸甜青涩的香味扑面而来。满目的杨梅果,在青色天幕下呈现透明质感,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
⑧我喜欢驻足凝望,禁不住摘一颗杨梅入口,轻轻一嚼,齿颊间顷刻弥漫一股甜汁。酸涩清甜的滋味堪称一绝,爆浆的果汁让味蕾陷入鲜美的沼泽中。酸甜之间,让人沦陷,不能自拔。
⑨淋几场透雨,新鲜成熟的杨梅红里透黑,远望去总是让人浮想联翩,惹人垂涎。雨后初霁,暮色清凉而欢悦,古旧庭院中,置古拙桑木桌,取一捧色泽光鲜的杨梅来泡酒,或做冰镇杨梅汤,不失为村居消暑佳品。
⑩杨梅吃在嘴里,甜如蜜糖,缝绻温馨。乡野生活,竞也雅致而有禅意。
杨梅除了鲜吃、冰镇,还可腌制成酸甜可口的杨梅干。母亲喜欢把杨梅洗净放在竹匾里,曝晒数日。再配以白糖,蒸透晾干,便制成杨梅干。母亲做的杨梅干味道甜美,有一种醉人心田的滋味,还有色彩、光亮和无尽的乡愁。
杨梅浸于米酒,兑少量红糖,堪称消暑佳酿。抿上几口杨梅酒,令人气舒神爽。喝杨梅酒,吃塘鳢鱼,嚼青蚕豆,嘬青螺蛳,最是暖心熨帖,顿觉天地宁静,不由忘却喧嚣尘事。梅酒入胃,甜润的果肉顷刻化作酽酽汁水,满口酸甜,沁人肺腑。乡愁和亲情的味道,被重新构想与唤醒了。
杨梅酱也是乡间的佳馔,作家郑逸梅赞之:“梅酱为家厨隽品,涂面包啖之,味绝可口。”村妇采来青梅,盐水浸泡后,在土灶上柴火熬煮,去核搅拌,果酱由黄绿转深褐,完成蜕变。凉拌黄瓜或西红柿时,淋上新制杨梅酱,美味可口。灵动的蔬果,如幅幅水墨小品,隐逸着一份轻盈和厚重,令人顿生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杨梅亮艳于庸常生活里;温婉清美,恣意安然,倚风自笑。啜一口故园冰镇梅汤,尝一口青梅佳酿,一如东坡眼中雪沫乳花,蓼茸蒿笋,都是清欢。咀嚼乡愁,尘世渐远,岁月绵软而悠长。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杨梅的?
2.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喝杨梅酒,吃塘鳢鱼,嚼青蚕豆,嘬青螺蛳,最是暖心熨帖,顿觉天地宁静,不由忘却喧嚣尘事。(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灵动的蔬果,如幅幅水墨小品,隐逸着一份轻盈和厚重,令人顿生不知今夕何夕之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句)
3.文中第 段,写母亲腌制杨梅干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4.清欢,意为清雅恬适之乐。请你谈谈《清欢杨梅》这一标题有何妙处?
参考答案
四、1.通过对比,突出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品质。 2.写出了实验环境的恶劣,衬托出邓稼先等先烈不怕艰难、坚守岗位,献身祖国的顽强意志和奉献精神。 3.示例:我心中的“明星”是钟南山,在疫情肆虐中国大地时,八十高龄的钟南山挺身而出,在恐慌的人们心中打下一针镇定剂,带领人们与疫情作斗争。
【解析】1.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这里通过对奥本海默的描写, 段“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与邓稼先形成对比,联系 段“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可知,在对比中,突出邓稼先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品质,也是对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的赞美。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通过《吊古战场文》 段中的“平沙无垠”“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等环境描写,突出实验环境的恶劣,表现了邓稼先等人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等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坚守工作岗位执着精神的赞美和歌颂。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性试题。解答时应围绕“明星”人物的贡献进行解答。
示例:我心中的“明星”是袁隆平,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在数年的时间内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领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4.B 5.①起稿政治传单;②在群众大会上演说;③参加游行示威 6.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我们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比作“一剂文化药方”,道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救国 7.不矛盾。前者指他做学问时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的精神。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方面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
【解析】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B.有误。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故选B。
5.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根据第 段“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概括得出:起稿政治传单。
根据第 段“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概括得出:在群众大会上演说。
根据第 段“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概括得出:参加游行示威。
6.本题考查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
这个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将我们民族比喻成一个病人,形象地表现闻一多先生要从研究民族文化来拯救我们的民族,体现出他的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句中“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指的就是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
7.本题考查对关键句子的理解与感悟。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不矛盾。
结合第⑦段“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可分析可知,前者指他做学问时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的精神。
结合第⑧段“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第 段“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 ‘做了也不一定说’了。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分析。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方面的表现。宣传革命真理,当然要说。
8.不可以。本段不断出现具体的时间和“陪着”,既写出鲁迅先生家里客人多,又表现出鲁迅先生的热情好客和陪客的劳累。流露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心疼。并不是重复啰嗦。 9.显示出鲁迅先生深夜伏案工作、一动不动,体现鲁迅先生的专著和辛劳,给人以雕塑之感,体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10.“总”字说明保姆一直在提醒海婴走路轻点,说明鲁迅先生睡得总是很迟,连保姆都知道要体恤鲁迅先生。 11.选段对太阳的描写显示出鲁迅先生睡时已经很晚,已经是大白天了,书桌“整整齐齐”表现鲁迅先生认真细致的性格特点,体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解析】8.考查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需分析原句与改句的区别,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及主旨分析两个句子不同的表达效果,进而判断是否可以更改。
第①段中“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这个句子与改句的区别在于,原句中反复出现了“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等具体的时间,起到了一个强调的作用,强调了鲁迅先生家来的客人之多,鲁迅先生陪客人的时间之长。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一直陪着,有可看出鲁迅先生的热情好客及劳累,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心疼。如果改为“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起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没有反复出现具体的世界,就无法强调鲁迅先生陪客人的时间之长,也就无法突出鲁迅先生热情好客的特点及劳累。据此可分析不可以改。
9.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主旨及个性化阅读探究能力。“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一句写的是鲁迅先生深夜伏案工作的情形,犹如特写镜头,表明此时已是黎明了,此时的鲁迅先生工作了整整一夜。通过这些具体的描绘,展现出鲁迅先生工作的艰辛,突出其一天之内的工作状态和起居特点,展现出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的精神特点。这一背景让人觉得:鲁迅先生就像一个斗土,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由此可看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10.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作为小孩来讲,天性活泼,喜欢吵闹和蹦跳。结合“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可知,保姆是因为怕吵醒了彻夜工作、刚刚才睡下的鲁迅先生,由此可看出保姆对鲁迅先生的体恤。“总是”意思是经常,表现鲁迅工作一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通过保姆的话从侧面赞扬了鲁迅长期废寝忘食、忘我工作的态度。
11.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第⑩段“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写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说明鲁迅先生睡时已经很晚,已经是大白天了,体现了鲁迅先生彻夜工作的艰辛和忘我工作的态度。第 段“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这是一个细节描写,从“整整齐齐”“压”等词可看出鲁迅先生认真细致的特点。从中可看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12.(1)A(2)D
(3)①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②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4)主人公是吕蒙,因为他的成长和进步证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文中也写了吕蒙读书学习前和读书学习后的强烈对比,突出了学习的重要。
(5)孙权首先说明学习的必要性,然后运用现身说法说明学习的益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吕蒙信服。孟母以事喻理,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是用“织布”作比,告诫孟子读书不能半途而废。
【详解】(1)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经过/超过;B.均为只,只是;C.均为用;D.均为连词,表示顺承。故选A
(2)考查文言文断句。
D.“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句意: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子之废学”是完整的主谓句,据此断句为: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故选D。
(3)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
①士,读书人;即,就;更,另,另外;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②立,树立;名,名声;广,增长;知,知识。
(4)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分析。
主人公是吕蒙。依据“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吕蒙的成长和进步证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结合“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文中也写了吕蒙读书学习前和读书学习后才能和谋略的变化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学习的重要。
(5)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先通读两个文段,理解文段大体意思,从而进行分析。
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方式是首先说明学习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然后运用现身说法说明学习的益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吕蒙信服。孟母则是以事喻理,结合“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可知,孟母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警告孟子学习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相吕家一起谈论议事,鲁末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乙文: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入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13.①直接抒情 ②间接抒情 14.结构上将颂黄河部分分为三个部分,读起来形成回环往复的音韵美,情感上更充分地抒发了赞颂之情。 15.示例①:推荐B 同学,因为《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的颂诗,赞美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比较适合有力量感的声音朗诵,B同学有演讲的特长,所以我推荐他。示例②:推荐C同学,因为《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的颂诗,赞美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比较适合有力量感的声音朗诵,C同学对黄河的奔涌有过直观感受,能很好地表现出黄河的气魄,所以我推荐他。(言之成理即可) 16.英勇不屈,勇往直前,团结奋进,伟大坚强。
【解析】13.本题考查抒情方式。
①“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直接把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想法表达出来,属于直接抒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②句意为: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通过写宿营地夜晚的空寂荒凉,侧面烘托木兰思亲情切的情景,属于间接抒情,木兰踏上征途,离家越远思亲越深。
14.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啊!黄河”反复出现了三次,这明显是反复的修辞手法。“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先写出了黄河养育中华民族;“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再写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啊!黄河!……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同时间隔反复的运用,一是使诗歌结构清晰,二又使得整首诗的赞颂逐步深入更能体现黄河的精神:“伟大坚强”。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抒情诗,此诗亦是诗人对黄河唱出的颂歌,诗人用澎湃的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全诗语言奔放,意境开阔高远,气势磅礴,充满力量,读来一气呵成,激情澎湃,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有诗歌的风格特点来看,不适合选择A同学,B、C同学均可选择。
示例:我推荐B同学,B同学擅长演讲,并且在革命纪念馆担任过讲解员,对于革命的理念的理解会更加深入,更能够体会到《黄河颂》里面所传达出来的情感,能够以饱满的激情表达出诗歌里面的豪迈情感。
16.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理解。
根据诗歌“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可见,借写黄河的浩浩荡荡,奔涌向前,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英勇不屈、勇往直前;
根据“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可见作者借写黄河的伟大坚强,构成保护中华民族的屏障,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伟大坚强。
17.首先“奇观”指火把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与星光接起来,景象壮观、浪漫。其次,红军队伍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奋勇前进的壮举堪称奇观。 “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18.【A】写听觉时,一是很注意运用对比——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二是将听觉的感觉暗暗与前面视觉的感觉相贯通——星星“跟我们这样地接近”,这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山谷被四围的山“包围得像一口井”,这是“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三是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前两个比喻用动物设喻,后两个用流水设喻,句子短小而又整齐,形象丰富而又生动,能够引发读者的种种联想和想象。【B】环境(景物)描写,以清幽美好的环境烘托了红军翻越老山界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19.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作者将翻越老山界的困难与长征中遇到的其它困难相比,说明在长征中遇到过更多、更大的困难,突出红军克服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的精神,也说明了长征的胜利来之不易。
【解析】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主旨把握。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筛选概括作答。
第一问:第②段“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中的“奇观”指长征行军路途中夜间翻越大山时战士们手持火把的壮观景象,可直接提取原文第②段“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作为答案。从深层次上分析,夜间行军,又是过老山界这样的高山,后边还有敌人的追兵,处境不可谓不艰难。但是,我们的红军战士能够以苦为乐,红军队伍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奋勇前进的壮举也堪称奇观。
第二问:“奇观”这个词,既有对自然景象的赞叹,但更多的是对红军战士们不怕困难,勇敢攀登山峰、乐观的心态和顽强的意志的精神的赞美和感叹。
18.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注意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1)第 段“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先结合前一句“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可知,运用反衬的手法,衬托出半夜里山间的寂静;再结合第 段划线句“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可知,运用对比,结合第 段“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和“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可知,句中的“远”和“近”是视觉上看星星的奇妙感受,明明天空很渺远,可是因为夜晚在山腰,视野辽阔,看起来星星离自己很近。同样地,“洪大”和“细切”也是在形容对山峰的描绘,山峰明明很高大险峻,可是却又被包围的“像一口井”,又感觉很细小。
再结合 段“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可知,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作者充满想象力,将耳边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野马奔驰”,这是用动物作比喻,比作“山泉呜咽”“波涛澎湃”,是用流水作比喻,句式整齐,富有感染力,引起读者美好的想象。
(2)第 段语句“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叙写了翻越大山时所看到的景致,是景物描写或者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浓密的树林”“银子似的泉水”写出了景色的美好,翻越老山界本来是非常困难的事,这里却描绘了清幽美好的自然环境,以此来衬托翻山越岭后红军战士内心的轻松喜悦。
19.本题考查文章线索和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理解。
第一问:结合文章第①段“天黑了才到山脚”可知,开头写第一天晚上队伍到达山脚;结合第⑨段“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第 段“半夜里”可知写第一天半夜队伍在山腰驻扎休息;
再结合第 段“黎明的时候”和第 段“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以及第 段“这很陡的山爬完了”和第 段“快要到山顶”,第 段“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和第 段“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倾斜的。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可知,写的是第二天从黎明开始,一直到下午两点多钟,队伍到达山顶,再下山回到宿营地。所以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为线索进行描写的。
第二问:文章结尾段写到“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说明战士们翻越老山界的困难,又叙写比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说明长征途中遇到困难更多,更困难,运用对比的手法,这里说的“还是小得很”,是与整个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比较而言的,这更能突出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进而表明长征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更能表明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人民军队。内容上,深化了文章主旨;结构上,与文章的标题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据此概括作答。
20.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志愿军战士在战斗(松骨峰战斗)中的杀敌的狠,引出下文写马玉祥英勇救朝鲜小孩的故事。 21.句子运用了外貌描写。形象写出了马玉祥淳朴可爱和战斗过后疲劳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马玉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2.这个句子是环境描写。写出了当时火势之大、环境的危险和救小孩的紧急,衬托了马玉祥对朝鲜人民有着国际主义深厚的情感的形象。 23.示例:邱少云烈火烧身岿然不动;黄继光舍身堵枪眼;杨根思拉响炸药包浑不怕;孔庆三身体当炮架。
【解析】20.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根据第④段“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可知第⑤段“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承接上文写志愿军战士在战斗(松骨峰战斗)中的杀敌的狠;根据第⑥段“有一天夜里,他被一阵哭声惊醒了,出去一看,是一个朝鲜老妈妈坐在山冈上哭……”,第⑦段“我就端开门,扑了进去。呀!满屋子灰洞洞的烟,只能听见小孩儿哭,看不见人……”,可知第⑤段“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引出下文马玉祥申请步兵连杀敌,英勇救朝鲜小孩的故事。故第⑤段有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
21.本题考查人物描写。
“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儿”“高高的个儿”“眼里的红丝还没有退净。”运用的是外貌描写,其中关键语句“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儿”“高高的个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形象的写出了马玉祥的淳朴可爱,流露出作者对马玉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眼里的红丝还没有退净。”形象的写出了马玉祥战斗过后疲劳的样子。
2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屋门口的火苗呼呼的,已经进不去人,门窗的纸已经烧着。”,“滚滚的浓烟”,可知运用的是环境描写,写出了当时火势之大、环境的危险。“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滚滚的浓烟传出来”,表现出救小孩的迫切,结合后文“我就端开门,扑了进去。”等内容,写出马玉祥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要救出朝鲜人民,衬托了马玉祥对朝鲜人民有着国际主义深厚的情感的形象。
23.本题考查拓展阅读。开放性试题,概括介绍三个英雄事迹(课文讲述的除外),内容简洁,表达清楚即可,
示例:王兆才在身负重伤、战友全部战死的情况下,孤身一人固守了阵地两天一夜;杨连第徒手攀上45米高的桥墩,高空点燃炸药,连续实施爆破百余次;在上甘岭战役中,中国“狙击王”张桃芳单兵作战长达32天,击毙敌人214人。
24.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