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03月历史阅读任务与读后检测(17-18)(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03月历史阅读任务与读后检测(17-18)(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4 22:2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级高三历史学科跟踪读测卷(17)
2024年3月(11—17)
【阅读任务】
二轮微专题1: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
历史阶段 文化遗存 时间 地域 文明表现 社会形态 社会特征
新石器 时代 早期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黄河中上游 ①彩绘陶器 ②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大汶口文化 距今6500—4500年 黄河下游 养猪较普遍
河姆渡文化 距今7000-5000年 长江流域 种植水稻;修建村落 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新石器 时代 晚期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4000年 黄河流域 黑陶(蛋壳陶) 父系氏族社会 贫富分化 私有制; 阶级分化; 部落联盟 向国家过渡
红山文化 距今约五六千年 辽河流域 精美玉器 大规模祭坛神庙
良渚文化 距今约5000年—4000年 长江下游
一、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与“一体”的认识
1.多元性(数量多、各具特色)
(1)空间: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均有分布。
(2)代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3)特征:不同文化遗存有各自的特征。
2.一体性
(1)空间:中原核心,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主干,对周边产生深刻影响。夏、商、西周早期王朝国家都是在这一区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2)共性:各文化区域相互影响、交融,形成一些相似的特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
二、中华文明的特点
1.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2.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百花齐放,多元并进,而后又汇聚于中原黄河流域,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3.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导致了不同区域间的互补关系,是中华文明产生汇聚和向一体发展的动力因素。
4.中华文明是兼容并蓄的,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真题感悟】
【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
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示例:
地域:黄河流域
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论述: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先民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有丁村人、蓝田人等,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动,刻画出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
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工具,开创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创造了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生活逐渐稳定,由此进入农耕文明。农耕的发展促进了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精美的陶器代表:彩陶和黑陶。生产的发展还催生了文字的出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就表达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
由于农耕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化随之出现。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传说中的黄帝就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成为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核心。
因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扮演了中心的地位。
【读后检测】
1.(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4)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2.(2023.山东高考.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3.(2023.浙江6月高考.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A.黑陶 B.彩绘陶器 C.玉器 D.骨器
4.(2023.湖南高考.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5.(2023.湖北高考.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6.(2022.天津高考.1)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A.良渚文化的传承 B.红山文化的传承C.龙山文化的传承 D.巴蜀文化的传承
7.(2022.海南高考.1)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8. (2021.辽宁高考.1)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A. 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统 B. 社会组织的复杂
C. 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 等级秩序的确立
9.仰韶文化濮阳西水坡遗存、龙山文化的陶寺遗址以及西周何尊铭文中都发现了“天下之中”的理念,只是“中”由原来的南北居中,发展为东西南北的四方之“中”,从而使“居中而治”不再限于同族内部。这反映了( )
A.政治制度的创新发展B.中华文明的扩展C.早期国家的雏形显现 D.“家天下”的形成
10.考古发现,在距今约7000年姜寨遗址的公共墓地里,没有夫妻合葬墓,每个人都单独地按辈分高低、血缘关系远近以及去世的先后顺序埋葬。这反映出( )
A.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力状况 B.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当时氏族聚落的社会风貌 D.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具备
11.新石器时代,江淮地区用玉器随葬比较常见,玉器中除珠、管、饰外,镯、环、璜、玦较多,此外还有鱼、龙、鹰等特殊器形。在凌家滩、薛家岗遗址中出土大量玉器,其墓葬中存在随葬用玉不等的现象。据此可知( )
A.崇玉佩玉葬玉深受先民喜爱 B.江淮玉器制作技艺领先其他地区
C.新的社会行为规范正在形成 D.遗址应处于早期奴隶制国家时代
12.近年在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了多组距今5100年至4900年的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植物考古显示该区域存在史前稻田。这可以用来说明该地区( )
A.农业发展优于黄河流域 B.进行史前治水的最早尝试
C.具备早期农业文明特征 D.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13.张家口市尚义县四台遗址出土陶器上,压印纹饰中的类“之”字纹、网格纹、窝点纹、编织纹等文化因素,在西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哈民文化、太行山东麓北福地一期文化中,均得到延续和发展,可能是“之”字纹等纹饰的源头之一。由此说明( )
A.该区域文化对周边的辐射作用强 B.该区域草原文明发达
C.该区域和西辽河流域文化同源 D.该区域制陶工艺较其他区域先进
2021级高三历史学科跟踪读测卷(18)
命题:周莹 2024年3月(11—17)
【阅读任务】
二轮微专题2:中国共产党历次会议(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初创及国民革命时期
中共一大【一大建党】
①时间、地点:1921年7月,上海—嘉兴南湖
②内容:大会通过的纲领,首先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会还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③意义、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二大建纲】
①时间、地点:1922年7月,上海
②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实际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③意义、影响: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
中共三大
①时间、地点:1923年6月,广州
②内容: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③意义: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八七会议
①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
②内容: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③影响:八七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但是,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左”的思想的出现,使“左”倾情绪在党内滋长起来,给后来的中国革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古田会议【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
①时间、地点:1929年12月,福建上杭县古田村
②内容: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
(2)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①时间、地点:1931年11月,江西瑞金
②内容: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选举产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
③意义、影响: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3)遵义会议
①时间、地点:1935年1月,贵州遵义
②内容: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负总责,并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③意义、影响: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4)瓦窑堡会议
①时间、地点:1935年12月,陕北瓦窑堡
②内容: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
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③意义、影响: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
全面抗战时期
洛川会议
①时间、地点:1937年8月,陕北洛川
②内容:毛泽东作了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③意义、影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中共七大
①时间、地点:1945年4月至6月
②内容: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共七大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③意义、影响: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解放战争时期
重庆谈判
①时间、地点:1945年8月
②内容: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①时间、地点:1946年1月10日
②内容:通过了和平 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③结果: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
全国土地会议
①时间、地点:1947年夏,西柏坡
②内容: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③意义、影响:各解放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废除了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4)七届二中全会
①时间、地点:1949年春,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②内容: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毛泽东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③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①时间、地点:1949年9月21日,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②内容: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③意义、影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日内瓦会议
①时间、地点:1954年4月,瑞士日内瓦
②地位: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③内容: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④结果:朝鲜问题因为美国的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
⑤意义、影响: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3)亚非会议
①时间、地点: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万隆
②地位: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③内容: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
④意义、影响: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②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读后检测】
1.(2023·全国甲卷)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2.(2023·江苏)陈毅在纪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宁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和领导世界革命的意义。指出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此时的“工农阶级”( )
A. 积极声援五四爱国运动B. 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C. 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 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3.(2022·辽宁)毛泽东在1931年3月指出:“农村里头,小市镇里头,小城市里头,都是没有报纸看的。斗争的群众,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在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这一点上讲,是差不得很远的。”该论述强调了( )
A.农村工作的重要性 B.群众斗争热情的重要性C.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D.群众文化水平的重要性
4.(2021·福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建各苏区涌现出大量的民间歌谣并广为流传,如“山歌越唱音越高,二胡来和紫竹箫;苏区山歌像团火,唱得处处红旗飘”。此类歌谣的涌现( )
A.丰富了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 B.展现了民间艺术的地域特色
C.发挥了土地革命动员的作用 D.反映了苏区宣传的巨大成功
5.(2021·河北)下表为中共中央及相关组织颁发的部分文件。这些文件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1935年1月 《关于进遵义城的口号和八项注意通令》《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
1935年8月 《总政治部关于地方工作的指示信》《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1935年11月 《中央关于发展陕甘游击战净的决定》
1936年7月 《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
1936年11月 《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
A.完成革命中心转移 B.高度重视群众工作C.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 D.倡导革命统一战线
6.(2020·天津)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