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学科跟踪读测卷(15)
2024年(1月29日—2月4日)
【阅读任务】
选必一聚焦点整理
1、夏朝建立了(世袭制),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2、秦统一后确立了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3、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为断调整中。
4、雅典和斯巴达分别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代表。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演变。
5、中古时期,法国形成了(等级君主制);英国形成(议会制度),国王借助(议会)进行统治。
6、近代英国、美国、法国等国的政治制度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
7、(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尝试遭到失败。国民政府坚持“训政”,实为(独裁统治)。
8、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10、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11、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清末新政和民国时期的改革,也大多没有(成功)。
1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是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13、(重法吏)、(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是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和用人特点。(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人范围),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元朝恢复(科学制),明清时期(科学制)仍是选官的主要途径。这一时期考核与监察制度也更趋严密。
14、(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高效的(官员)录用制度。(19世纪中后期),英国首先建立了(文官)制度。后来,西方各国纷纷效仿。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有(考试录用)、(中立)、(常任)等,对政府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15、废除(科举制),设立(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
(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16、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唐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
17、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又称为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又称民法系)。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立法)和(司法)独立,强调(保障个人的)权利。(基督教的宗教理论)不仅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18、(法制建设)为依法治国及(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19、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元朝)结束了长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统一的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转变。
20、(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17-19)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并得到发展,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在(20世纪)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2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此项制度的发展重点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建立和健全与此相配套的法规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如中共十八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中共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
22、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23、中共十八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如形成(习近平外交思想,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
24、G20峰会的宗旨是(推动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与此峰会有何关系?(中国领导人参加了历次二十国集团峰会,在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世界经济复苏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2016年9月,中国在杭州成功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这是中国首次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25、中国古代货币以(铜钱)为主,后来出现了纸币,白银也为(法定)货币。民国时期,货币发行较为紊乱。(如有银元、法币、金圆券)。人民币于(1948年12月1日)由(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并发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发行原则:经济发行、计划发行、集中统一)。二战后货币体系的名称 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它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同时也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26、从唐朝租庸调到清朝摊丁入亩,赋役征发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中国古代赋役制度趋势:由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
27、中国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1937年)中国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1980年)全国人大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28、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明朝户籍管理制度有(黄册和户贴制度)。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社会稳定)历代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29、(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发展。)中国日益建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读后检测】
1.中世纪后期,封建贵族的骑士仍占据着军事上的垄断地位。从14世纪初开始,国王们就力图摆脱这种封建军队,建立自己的军队。他们在城市和自由农民中间,甚至于从其他国家招募步兵。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君主国家的建立 B.是市民阶层斗争的完全胜利
C.强调了主权国家的地位 D.标志着封建贵族统治的终结
2.明代士人在宣讲太祖圣谕时,经常呼吁人们依“高皇帝六言”,成就“极好的风俗”。为此高攀龙等士人宣讲时说:“人人有父母,人人随分孝顺他;人人有长上,人人随分尊敬他:人人有乡里,大家要和气些,人人做自家该做的事。”由此可知,明代士人的圣谕宣讲( )
A.强化了等级观念 B.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C.倾注了儒家理想 D.注重结合法律法规
3.据1903年时人对江南地区的调查,当地各界人士都竞言开学堂,却“不知学堂为何事”;南京、苏州、上海等地“最著名大学堂”还出现了由武备学堂毕业生、八股专家充任教师,将理学章句作为教材的情况。这说明清末( )
A.戊戌变法缺乏人才支持 B.教育新政转型艰难
C.新式学堂遭遇社会抵制 D.军人地位显著提高
4.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指出,教会的职能在于宣传“基督教信仰”,并将宗教信仰“结合在一个主权者的人格中的一群人,他们应当在主权者的命令下聚会”。霍布斯的主张( )
A.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C.旨在打击罗马教廷权力 D.奠定了政教合一理论的基础
5.嘉庆年间,安徽桐城祝氏宗族将订立的族规“呈县请批”,县批文说:“祝姓户族人等知悉,尔等务须……听从户尊长等开列规条,共相遵守。如有不遵约束者许该户长据实指名赴县具禀,以凭惩治。”这体现了当时基层治理的特点是( )
A.家国双重治理结构升级 B.慎刑罚而重教化
C.以弥合官民矛盾为核心 D.严控基层自治权
6.战国后期,为统一货币重量,三晋使用刻着“市平”的圜钱,充当检验货币重量的“法钱”或砝码;而同一时期的秦国,在货币流通上则呈现“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的现象。这一不同反映了秦国( )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C.放松对经济的管理 D.在集权体制上较为落后
2021级高三历史学科跟踪读测卷(16)
命题:周莹 2024年(1月29日—2月4日)
【阅读任务】
选必二聚焦点整理
一、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线索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农业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畜牧业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
线索2: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的食物物种交流,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丰富了食物的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线索3: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冷冻食品工业和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二、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线索1: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演进。人类的劳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是古代典型的劳作方式。
线索2: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1)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2)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加强,生活节奏加快。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同时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如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和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线索3: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1)二战后,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技术等方面迅速发展。
(2)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上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人们的视野也产生新的变化。
三、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线索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商业兴起;秦汉时期因统治者严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艰难发展;隋唐时期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以及大运河的开通,商业进一步发展;两宋时期商业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地域性商帮兴盛。
线索2:中国古代信贷发展概况
先秦时期是萌芽时期,产生实物借贷和货币信贷;唐朝时期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柜坊、“飞钱”。宋朝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清朝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
线索3:世界市场的形成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线索4: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新型商业经营方式的出现,商品流通的数量和品种增多,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线索5:二战以来的国际金融与贸易
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和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使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体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四、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线索1:村落、集镇和城市的产生
(1)村落:农业出现后。
(2)集镇: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商品交换的发展;因军事目的而设置。
(3)城市:由村落、集镇发展而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线索2:近代以来中外的城市化进程
(1)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2)外国: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总结: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五、交通与社会变迁
线索1:交通的变迁
(1)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2)外国:新航路开辟后,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3)19世纪上半期,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线索2:现代交通对社会的影响
(1)各种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成为了“地球村”。
(2)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出现成群出行、交通拥堵等现象。
六、医疗与公共卫生
线索1:中医药的成就
战国时期扁鹊的四诊法;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明朝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中西医结合为指导方针;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
线索2: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及影响
(1)发展:国家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
(2)影响: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读后检测】
1.在高坎垅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墓中随葬器物的数量、种类、质地有所不同,随葬品大部分是实用陶器,陶器轮制,器体高大厚重,主要器形有簋、碗、盆、豆、瓮、釜、罐等。据此可推知,该遗址( )
A.已出现明显的等级制度 B.呈现出早期农业文明特征
C.陶器制作工艺日臻成熟 D.已出现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2.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小企业在批发业、零售业和服务业都占据绝对地位。1996年,美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中,一半是直接由小企业提供的,另一半的1/3是与小企业的协作配套有关。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助
C.跨国公司的推动 D.政府社会公共开支的剧增
3.在2023年中国国际数字和软件服务交易会上,邮储银行大连分行“助农展区”展示的大连普兰店区鸿萌农业专业合作社1600多份草莓柿子,通过小程序以数字人民币的支付方式销售一空。这体现了(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熟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
C.食品安全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D.以网络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4.20世纪初,公园这一概念首次引入中国,“公园意味着公众所有,大家皆可享用,而花园和园林则蕴涵着它是皇家或私人财产”。1920年广州第一所公园兴建,至1934年共有中央公园、越秀公园、中山公园等八所公园。这种现象可以说明( )
A.自由平等观念成为时代主流 B.广州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C.近代中国建筑风格中西合璧 D.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不断进步
5.并海道是秦汉时期与东部海岸线大致平行的重要陆路交通线,沟通了南北18个郡国、十多个港口,并与其他东西向道路相连。沿线人口约占全国的20%,铁官和盐官数量占全国30%以上。并海道的形成和发展( )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东移 B.得益于盐铁官营的实施
C.促进了国家一体化进程 D.保证了东部海疆的安宁
6.1915年,西伯利亚爆发大规模斑疹伤寒(一种急性传染病),后波及俄罗斯和波兰等国。1942年,美国罗斯福总统创建了一个特别机构——美国斑疹伤寒委员会,以便在任何斑疹伤寒可能影响美国军队行动的地方与斑疹伤寒作斗争。据材料可推知( )
A.斑疹伤寒引发全球疫病流行 B.美国总统试图扩大自己权力
C.斑疹伤寒影响战争发展进程 D.美国政府重视疾控防疫工作
2021级高三历史学科跟踪读测卷(15、16)参考答案
1.A
2.C
3.B
4.B
5.A
6.B
7.B
8.A
9.D
10.D
11.C
1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