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探险与科幻-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专项训练(统编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探险与科幻-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专项训练(统编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4 15:2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
思维导图
二、课文内容
《伟大的悲剧》课文通过对英国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们在南极探险归途中悲壮罹难的描写,本文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太空一日》本文借助四个小标题,条理分明地讲述了“我”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一日中遇到的各种意外并最终顺利完成任务返回地球的经历,表现了航天工作者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可贵的敬业精神,表达了“我”对亲友、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骄傲、自豪之情。
《带上她的眼睛》小说叙述了“我”带着一位被困地心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女地航员的“眼睛”(即传感眼镜),去草原呼吸新鲜空气,看小花,嗅花香,感受小溪的清凉,看月亮等,表现了这位女地航员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呼唤人们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珍视生命,珍爱所拥有的一切。
《活板》本文详细介绍毕昇发明的活板印刷术的制作经过、使用方法及优越性,突出其“活”的主要特征,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及卓越的创造精神。
三、阅读考点
考点1 科幻小说阅读
【知识储备】
刘慈欣:1963生,山西阳泉人。1985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同年在山西娘子关电厂任计算机工程师,利用业余时间出版了13本小说集,连续数年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2015年凭借《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2018年获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
作为中国科幻小说界的领军人物,在科幻的软与硬方面,刘慈欣的作品大多数时候都呈现出一种“外壳坚硬,内芯深软”的状态。与其他作家笔下冰冷、理性的科学世界不同,他笔下的科学世界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深邃浩淼的宇宙、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出神入化的技术都成为他描绘科学美感的抒情意象,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同时他又塑造出一大批愿意为科技事业献身的“英雄人物”,体现出一种崇高意蕴。科学与人性使他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
【解题思路】
科幻小说: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非妄想)而创作出的文艺作品。当下以叙事为重点,追求人文思考已成为科幻小说的主流。
分类:
软科幻小说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软科学”(即人文科学)的科幻小说分支。
2.硬科幻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硬科学”(即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
特点:
科幻小说具有科学性、文学性、幻想性等特点。要注意故事情节、幻想色彩、科学成分对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要能够从奇妙的情节中看出文章的核心内涵。
科幻小说的阅读指导注意要点:
1.在主题上有明确的认识, 即思索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关注与猜测人类社会未来命运。
2.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3.强调科学幻想的合理性。
4.人与外星智能生命或智能机械的关系实质仍是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折射。
四、课内阅读
阅读《伟大的悲剧》选段,回答问题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什么?
2.“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为什么?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请说说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做证的任务?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太空一日(节选)杨利伟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①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②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
③“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④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⑤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⑥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却另有原因。
⑦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并在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
⑧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⑨我的汗出来了,这时候舱内的温度也在升高,但并没有高到让我瞬间出汗的程度,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紧张。
⑩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飞船急速下降,跟空气摩擦产生的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利的呼啸声;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还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当时我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吗?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大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先是右边舷窗有裂纹,当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过头一看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大问题!因为如果是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并不高。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
以前每次进行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黑乎乎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而如果不是在飞船体内亲眼看到,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此时,飞船正处在黑障区,距离地面大约80公里到40公里。当飞行到距离地面40公里时,飞船飞出黑障区,速度已经降下来,上面说到的异常动静也已减弱。
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
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6时14分,距离地面10公里,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这是一个剧烈的动作。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我在里边感觉被狠狠地一拽,瞬间过载很大,对身体的冲击也非常厉害。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快速动作。引导伞出来后,紧跟着把减速伞也带出来,减速伞使飞船减速下落,16秒之后再把主伞带出来。
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述这个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我回来却讲了,每一个步骤都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
我们航天员是很重视这段过程的:伞开得好等于安全有保障,至少保证生命无虞。所以我被七七八八地拽了一通,平稳之后心里却真是踏实——数据出来了,速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我知道,这伞肯定是开好了!
距离地面5公里时,飞船抛掉防热大底,露出缓冲发动机。同时主伞也有一个动作,它这时变成双吊,飞船被摆正了,在风中晃悠着落向地面。
飞船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
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5.本文段运用具体的数字介绍飞船返回的过程,有何表达效果?
6.结合选文,说说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原因有哪些?
7.“我”为什么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呢?
8.选文末尾非常详细地记录了落地的时间,有什么意义?
的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带上她的眼睛(节选) 刘慈欣
①……
②这是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大草原从我面前一直延伸到天边,背后的群山覆盖着绿色的森林,几座山顶还有银色的雪冠。
③我掏出她的眼睛戴上。
④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它还能通过采集戴着它的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现在,每个长时间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在地球上都有了另一双眼睛,由这里真正能去度假的幸运儿带上这双眼睛,让身处外太空的那个思乡者分享他的快乐。
⑤“这里真好!”她轻柔的声音从她的眼睛中传出来,“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
⑥我从眼睛中真的听到她在做深呼吸,我说:“可你现在并不封闭,同你周围的太空比起来,这草原太小了。”
⑦她沉默了,似乎连呼吸都停止了,但几秒钟后,她突然惊叫:“呀,花,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
⑧是的,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我蹲下来看。“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我只好趴到地上闻,一缕淡淡的清香。“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
⑨我在草原上漫步,很快来到一条隐没在草丛中的小溪旁。她叫住了我说:“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我蹲下来把手伸进溪水,一股清凉流遍全身,她的眼睛用超高频信息波把这感觉传给远在太空中的她,我又听到了她的感叹。
⑩“你那儿很热吧?”我想起了从屏幕上看到的她那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
“热,热得像……地狱。呀,天啊,这是什么?草原的风?!”这时我刚把手从水中拿出来,微风吹在湿手上凉丝丝的,她让我把双手举在草原的微风中,直到手被吹干。
……
我带着她的眼睛在草原上转了一天,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日落前,我走到了草原中一间孤零零的白色小屋,那是为旅游者准备的一间小旅店,只有一个迟钝的老式机器人照看着旅店里的一切。
夜里我刚睡着,她就通过眼睛叫醒了我:“请带我出去好吗?我们去看月亮,月亮该升起来了!”
我睡眼蒙胧中很不情愿地起了床,到外面后发现月亮真的刚升起来,月光下的草原也在沉睡。
我伸了个懒腰,对着夜空说:“你在太空中不也一样能看到月亮吗?喂,告诉我你的飞船的大概方位,说不定我还能看到呢。”
她没有回答我的话,而是自己轻轻哼起了一首曲子,哼了一小段后,她说:“这是德彪西的《月光》。”直到一个小时后我回去躺到床上,她还在哼着《月光》,那轻柔的旋律一直在我的梦中飘荡着。
第二天清晨,阴云布满了天空,草原笼罩在蒙蒙的小雨中,我从眼睛中听到了她轻轻的叹息声。
“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听,这是今天的第一声鸟叫,雨中也有鸟呢!”
9.请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
10.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她”(小姑娘)有哪些奇怪的地方。
11.第 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2.这篇小说一大特点是善于制造悬念。请你举一个具体的语句或语段为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文言文阅读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活板
沈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石油
沈括
鄌延①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②,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③而出,土人以雉尾裛④之,乃采入缶⑤中。颇似淳⑥漆,然之如麻⑦,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⑧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⑨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鄌延:鄌州、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带。②水际:水边。③惘惘:缓慢涌流的样子。④雉尾裛(yì):雉,野鸡;,此处指蘸取。⑤缶:古代瓦器,泛指瓦罐类的器具。⑥淳:同“纯”。⑦麻:此处指麻秆。⑧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⑨识(zhì)文:标上名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②然之如麻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为活板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B.则以纸帖之 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C.未知石烟之利也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D.惘惘而出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4)填空。
沈括的《梦溪笔谈》这部作品,广泛地记载了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活板”解决了雕版效率低、不易修改的难题,体现了“①”的优势;在沈括看来,如果“石油”能广泛使用,就能改变“②”被砍伐殆尽的命运。无论是发明“活板”,还是发现“石油”,我们都可以在阅读文章后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③。(①②空用原文中的字词回答,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糖城时代(节选)
刘慈欣
①入夜,狂欢达到了高潮,城市开亮了全部的街灯,夜空中烟花怒放,使玫瑰星云黯然失色。
②在信息大厦中,小领导人们默默地看着外面灿烂的灯海和绚丽的焰火,看着大街上一群群欢呼雀跃的孩子,眼镜说:“孩子世界这才真正开始。”
③晓梦轻轻叹息,“以后会怎么样呢?”
④眼镜显得十分平静,“放宽心,历史像一条大河,会沿着它该流的河道流,谁都挡不住。”
⑤“那要我们干什么?”华华问。
⑥“我们是历史的一部分,是大河中的几滴水,顺着流呗。”
⑦华华也叹息了一声,“我也是刚刚明白这点,想想以前的感觉,还以为我们这儿是国家这艘大船的驾驶舱呢,真可笑。”
⑧第二天,虽然像电力、交通、电信这样关键系统的孩子们仍在坚守岗位,但大部分孩子已不去工作了,继悬空时代之后,孩子国家再次陷入瘫痪。
⑨华华走出信息大厦后,找了一辆自行车,径直沿着大街一路骑去。今天街上的孩子跟昨天一样多,但看上去比昨天更兴奋。
⑩华华看到一辆电动玩具车吱吱地叫着,钻到了一个柜台下面。那里聚集的孩子最多,各种玩具摊了一地:小小的汽车坦克和机器人在那个小天地中四处乱窜,撞开一群群东倒西歪的洋娃娃,不时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欢笑声。
华华又转到食品柜台去,那里,一群小美食家正在尽情地享受。
他们忙着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但每样只咬一口,以留着肚子装别的东西。柜台和地上撒满了被咬了一个缺口的精美的巧克力;饮料大都被打开了盖,但每瓶只喝过一口就扔了;一大堆启封的罐头,每听也都只被尝过一勺……
华华向商场外走去,一出门,迎面撞在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儿身上,那女孩儿抱着的一大堆洋娃娃蓦地全掉到地上,足有十几个。真不知这小丫头要那么多洋娃娃干什么。
华华回去的路上骑得很慢,因为孩子们都在马路中间玩耍,有的在踢足球,有的围成一圈打扑克,好像城市大街突然变成了学校的操场。华华遇到孩子开动的汽车,全都是喝醉酒似的走着S形路线,其中有一辆高级奔驰轿车,车顶上坐着三个男孩儿,路中间的孩子们都小心地躲着它,轿车没开多远就撞到了路边的一辆面包车上,车顶上的几个孩子都掉了下来……
华华回到信息大厦,眼镜和晓梦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讲了在外面的见闻后,才知道这种事现在在其他地区也有发生。
晓梦说:“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外面的孩子想拿什么就拿什么,似乎所有的东西都像空气和水一样可以随意取用。由于旷工,国有财产无人保护,但最奇怪的是,非国有财产被随意取用时也无人声明拥有权,所以孩子在随便拿取东西时,没有发生任何冲突。”
眼镜说:“这也不难理解:如果失去的私人财产能很快从别处得到,那也就不存在私人财产了。”
华华则感到非常震惊,“这就是说,大人时代的经济规则和所有制形式在一夜之间都崩溃了?”
眼镜说:“现在的情况十分特殊: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物质财富最丰富的时期,这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锐减,另一方面,在超新星爆发后的这一年中,大人社会一直在超量生产,以便给孩子们留下尽可能多的东西。如果按人均算,现在社会上的物质财富等于在一夜之间猛增了五到十倍!在如此丰富的物质财富面前,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们的所有制观念都会发生惊人的变化,我们突然处于了一种很原始的共产主义状态。”
晓梦问:“你是说我们提前进入了未来?”
眼镜摇摇头,“这只是个暂时的假象。大人们留下的东西再多也会消耗完,那时,社会的经济规则和所有制形式又会恢复原样甚至倒退,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可能要付出血的代价!”
华华拍案而起,“应该让军队立刻采取行动,保卫国有财产!”
晓梦点点头,“我们已经和总参谋部研究了这事,大家一致认为,应该首先让大城市中的部队撤出来。”
“为什么?!”
“现在情况紧急,但军队也是由孩子组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处于松懈的状态。要想保证行动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使部队进入最佳状态,这要花时间,但别无他法。”
“那好吧,但要快!这一次比公元钟熄灭时还要危险,国家会被吃光的!”
以后的三天时间里,孩子们一直很吃惊:大人们居然留下来了那么多东西——那么多好吃的,那么多好玩的!随即又感到不解:理想世界是这么近,为什么过去我们没有走进它呢?现在,孩子们忘记了一切,即使在新世界大会上多少有一些理智的大孩子,对未来的忧虑现在也被狂欢冲得烟消云散。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无忧无虑的时刻,整个国家成了孩子肆意挥霍的一个乐园。
孩子们很快就玩儿累了,他们发现,世界上原来并没有什么永远好玩儿的,也没有永远好吃的,当一切都能轻而易举地得到时,一切很快就变得乏味了。孩子们累了。渐渐地,游戏和宴会成了一种工作而他们是不想工作的。
三天以后,孩子军队进入城市,担负起保卫国家财产的职责,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实行定量分配,无度的挥霍很快被制止住了。对局势的控制比预想的要顺利,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流血冲突。
选自《超新星纪元》(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超新星纪元》采用大历史的手法,展示了当时整个文化体系被清零后,人类社会将面临的重创。
B.文中孩子们肆意挥霍大人们留下来的各类资源,展现了孩子们“爱玩”的天性,也体现了刘慈欣对孩子思维的深刻理解。
C.文章是作者想象的孩童世界,同时也探讨了一个现实而严肃的话题:人类的延续。
D.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始终围绕孩子,并总是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衡量孩子的世界。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有人说:“‘糖城时代’看似荒诞,却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一部分人的生活状态。”请结合选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体现了乐观的科学态度,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分析。
5.进入糖城时代,孩子国家再次陷入瘫痪,如果你是领导人,你会如何带领孩子们摆脱这种混乱的局面?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②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③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④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⑤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⑥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⑦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⑧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⑨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⑩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伟大的宏纪元,美丽的宏纪元,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作者:刘慈欣。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想象第②段“那事已经发生过了”中“那事”可能会是什么事?“发生过”后的地球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请梳理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2.在整个故事中,先行者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条概括。
3.十几岁姑娘的出现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科幻小说将科学和幻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选文与《带上她的眼睛》一样,都体现了这样的特点。请从选文分别找出“科学”与“幻想”的细节,并谈谈你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地球上有生命吗?(节选)
【美】阿特 布奇沃德
①佐格教授将视力辅助器上的旋钮调动了一下。这是他说话前的习惯动作,就像有的人说话前先要清清嗓子一样。他又将旋钮调动了一下,开口说道:“女士们,先生们,在你们提问前,我要先告知你们一件事。那就是,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地球上丝毫没有生命的迹象。”
②这句话刚出口,台下立刻骚动了起来。一名《金星晚报》的自然专栏记者激动地站起来,向佐格教授发问道:“教授先生,您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③“首先,”佐格教授又调动了一下视力辅助器上的旋钮,似乎他是用眼睛说话,“地球的表面——至少在曼哈顿地区——是由坚固的水泥构成,这种土质是无法生长植物的。其次,我们发现,地球的大气中充满了诸如一氧化碳之类的致命气体,我想没有生命能在这种空气里幸存吧。”
④“那么这对我们的飞碟计划意味着什么呢?”另一名记者问道。“我们将不得不携带氧气,这将令飞碟重量比计划中增加不少。”
⑤他话音未落,又一名记者迫不及待地向他发问:“除了你刚才所说的外,你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了什么危险吗?”佐格教授微微一笑,按下显示钮,一幅激光全息影像展现在大家眼前:“请看这里,你看到这片环绕地球上空的黑云了吗?我们称呼它‘爱迪生联合带’,爱迪生联合公司是美国一家大型电力公司,它制造了大量烟尘污染。我们不清楚它的构成,但它很可能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所以在我们把第一个金星生物送到那里之前,我们将会做进一步的研究。
⑥“请注意这看起来像河的区域,卫星发回的资料显示,它已经被严重污染了,而且里面的水完全不适宜饮用。这意味我们须携带饮用水,这又大大增加了飞行器重量。”
⑦这时,一位记者打断他,问道:“对不起,教授,请问照片上这些黑色微粒是些什么东西?”
⑧“关于这点我们还不能确定,它们看起来像是一些沿着固定路线移动的金属微粒,它们放出气体,发出噪音并且不断地互相冲撞。鉴于如此多的路线和金属微粒,简直不可能避免在飞船降落时撞上一个两个。”
⑨“那么这些石笋般挺立着的又是什么东西呢?”
⑩“这些是某种夜晚能发光的花岗岩形成物,格拉姆教授管它们叫‘摩天者',因为它们看起来像要触到天空似的。”“佐格教授,如果这些都是事实,那么飞碟计划不是会被迫延迟吗?”
“是的,不过一旦‘格拉布贷款基金会'追加投资,我们将立刻继续研究。”
“可是,教授,难道我们要花费数以亿计货币,只是为了在一个没有人的地球上降落飞船吗?”“因为只要我们金星人能够学会在地球上存活,那我们就能在任何地方生存了!”
1.金星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研究地球的?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2.根据佐格教授描述的黑色金属微粒的样子,说说那是什么?为什么用微粒来形容它?
3.怎样理解“因为只要我们金星人能够学会在地球上存活,那我们就能在任何地方生存了”这句话?
4.透过这篇近似不合理的科幻小说,我们明白了什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小坪使用批注法对《山在那儿》进行了自主阅读,请你协助其完成批注。
山在那儿
刘慈欣
①冯帆站在救生艇上,目送着蓝水号远去,他原准备在其上度过一生的。另一边,在太空中的巨型飞船下面,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仿佛亿万年来它一直就在那儿。
②当感觉到救生艇的甲板在水坡上倾斜时,冯帆纵身一跃,跳入被外星飞船的光芒照得蓝幽幽的海中。
③他要成为第一个游泳登山的人。
④现在,已经看不到海山的山顶,冯帆在水中抬头望去,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面一望无际的海水大坡,坡度有45度仿佛是一个巨人把海洋的另一半在他面前掀起来一样。
⑤冯帆用最省力的蛙式游着。他大概算了一下,从这里到顶峰有13公里左右,爬坡不比平地,不进则退,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冯帆不后悔这次努力,能攀登海水珠峰,本身已是自己登山梦想的一个超值满足了。
⑥这时,冯帆有某种异样的感觉。他已明显地感到了海山的坡度在增加,身体越来越随着水面向上倾斜,游起来却没有感到更费力。回头一看,看到了山脚的已经落下了帆的救生艇,仍然稳稳地停在水坡上,没有滑下去。【A】他试着停止了游动,发现自己也没有下滑,而是稳稳地浮在倾斜的水坡上!冯帆一砸脑袋,骂自己是白痴:既然水坡上呈流体状态的海水不会下滑,上面的人和船怎么会滑下去呢?现在冯帆知道,海水高山是他的了。
⑦外星飞船的引力与地球引力相互抵消,使得斜坡面方向的重力逐渐减小,这种重力的渐减抵消了坡度,使得重力对水坡上的物体并不产生使其下滑的重力分量。
⑧冯帆继续向上游,随着重力的减小,身体变轻了,游动变得更轻松。冯帆游泳时溅起的水花下落的速度变慢了,水坡上海浪起伏和行进的速度也在变慢。
⑨随着风力的增长,水坡上开始出现排浪。在低重力下,海浪的高度增加了许多。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变得薄如蝉翼,在缓慢的下落中自身翻卷起来,像一把无形的巨刨在海面上推出的一卷卷玲珑别透的刨花。海浪并没有增加冯帆游泳的难度,浪的行进方向是向着峰顶的,推送着他向上攀游。随着重力的进一步减小,更美妙的事情发生了:【B】薄薄的海浪不再是推送冯帆,而是将他轻轻地抛起来,有一瞬间他的身体完全离开了水面,旋即被前面的海浪接住,再抛出,他就这样被一只只轻柔而有力的海之手传递着,快速向峰顶进发。峰顶就是风暴眼,是平静的!
⑩冯帆已经掌握了在浪尖飞跃的技术,他从一个浪峰跃向另一个浪峰,又“攀登”了20分钟左右,已经走过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浑圆的峰顶看上去不远了,它在外星飞船撒下的光芒中柔和地闪亮,像是等待着他的一个新的星球。
冯帆进行了最后的一次飞跃,他正在被吹向气旋的中心。当冯帆飘进风暴眼时,风力突然减小,托着他的无形的气流之手松开了,冯帆向着海水高山的峰顶坠下去,在峰顶的正中扎入了蓝幽幽的海水中。
冯帆在水中下沉着,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上浮,这时周围已经很暗了。当窒息的恐慌出现时,冯帆突然意识到了他所面临的危险。入水前的最后一口气,也支撑不到自己浮上水面。一种熟悉的感觉向他袭来,他仿佛又回到了珠峰的风暴卷起的黑色雪尘中,死亡的恐惧压倒了一切。就在这时,他发现身边有几个银色的圆球正在与自己一同上浮,最大的一个直径有一米左右,冯帆突然明白这些东西是气泡!低重力下的海水中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气泡。他奋力游向最大的气泡,将头伸过银色的泡壁,立刻能够顺畅地呼吸了!冯帆乘着上升的气泡升上天空,升上了海面。在低重力下他冲上了水面近一米高,再缓缓落下来。
不管怎么样,冯帆想,我登顶成功了。
(节选自《刘慈欣作品集 山》有删改)
(1)【概括式批注】请你根据提示帮助小坪完成冯帆挑战活动思维导图。
跳入水中(满足) ①(困惑) 继续游泳(愉悦) 上沉下浮(②) 登顶成功(释然)
(2)【发现式批注】《带上她的眼睛》中有多处伏笔,《山在那儿》中也有伏笔,我发现前文①这句话为后文【A】“发现自己也没有下滑,而是稳稳地浮在倾斜的水坡上!”埋下了伏笔,我觉这处伏笔有如下作用:②。
(3)【赏析式批注】科幻小说,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它把这种美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以文学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以下是我对文中画线【B】句的鉴赏:
(4)【理解式批注】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我阅读了原著《山》这部小说,其中有一段话写到“登山是智慧生命的一个本性,他们都想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这并不是生存的需要。进化赋予智慧文明登高的欲望是有更深的原因的。”这让我对文中的“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觉得文中的“山”有以下含义:
(5)【探究式批注】同样是因探险陷入困境,选文在情节设置上让冯帆化险为夷;《伟大的悲剧》描述的是人们慷慨赴死的情节,两部作品的结局能互换么?请结合作品的文体特征,谈谈你的理解。
时空再现
陈淮贵
①四周黑不见人。鲁尔捏着钥匙的双手不住地颤抖,过了好一会,才终于将钥匙对准匙孔,别扭地插了进去。门悄悄地打了开来。
②鲁尔生硬而熟练地走进了实验室。
③作为费教授特地从外市聘来的年轻助手,鲁尔谨小慎微,极其认真负责地完成各项任务,从数据公式的反复推演、零件工具的精细打磨,到研制过程的守口如瓶,鲁尔都让费教授极为满意。
④费教授的实验整整进行了10年,鲁尔之前的助手已经换了7个,最长的工作时间不超过2年,其中不乏比鲁尔更加努力、更为谨慎的,但无不被炒了鱿鱼。据猜测,这与教授研发内容的秘密性、重要性相关,教授从不让助手参与重要环节的研究,也不会让一个助手长期跟着自己,尽管他们都是不可多得的专业顶尖博士。
⑤令鲁尔受宠若惊的,是教授竟然让自己跟着做了近3年!这在助手中绝无仅有,充分说明了鲁尔在教授心中的地位,也让鲁尔更加感恩戴德地尽力工作。当然,所有的助手都只是先后从事着教授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环节的研发,对研发目的、研发成果、研发流程均知之不详,就算鲁尔,也不例外。——而明天,一切都将在设备安装完成时揭开谜底!
⑥计算机不知疲倦在工作着,几台仪器的显示屏上不停地跳动着数字。鲁尔仔细检查了门窗,在确保不会有光线泄漏的情况下,小心地打开灯。其实就算打开门窗也没关系,以前不是常常晚上做实验吗?
⑦鲁尔走到保险箱前,蹲下身子,回头戒备地看了一下,然后迅速按下密码。3年的时间,窥探一个密码并不难。
⑧这完全是被逼的。鲁尔这么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每次到了技术上有所突破的时候,教授都会立即辞退助手,更何况这次是整个工程的完工,说不定明天自己就要离开。虽然雇佣合同写得很明确,助手只是从事辅助性工作,不享有任何成果,不得打探任何技术秘密,但鲁尔并不甘心3年的光阴就这么付之流水,在离开前,他强烈希望能搞清楚教授研制的是什么,整个研制流程是什么样,物理学上的难题是如何突破。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终于驱使着他铤而走险打开了这个珍藏着多年秘密的神秘箱子。
⑨一直神往的核心图纸、核心部件就这样真实地显露在面前,他竟一时难以置信。
⑩根据以往的生活规律,教授晚饭后会先到公园散步一小时,9时前准时睡觉,鲁尔选择在午夜时分到实验室,可以说绝无危险。——今天,可是最后一次机会。
鲁尔激动地拍完照片,将一切恢复原状,心满意足地悄然离开。
第二天一早,他像往常一样来到实验室,忐忑不安地等着教授。
教授比以往提早了几分钟,他一见到鲁尔,就兴奋地说:“今天我们就要成功了!我们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
“恭喜教授!”鲁尔恭敬地说。
“恭喜你!”教授笑道。
“恭喜我?”鲁尔吓了一跳。
教授点点头,随即转身打开保险箱,拿出里面的图纸和零件,耐心给鲁尔讲解起来,并指挥着他安装机器。
“好了,”教授满意地看着所有零件安装就绪、犹如整装待发似的机器,“现在到了见证奇迹的时刻!鲁尔,你大概还不清楚我们研制的机器是做什么的吧?”
“不知道。”鲁尔不安而又期待地说。
“这机器我们就叫时空再现机,就是说,它可以将某个地方某个时候的场景再现。”
“好神奇!”鲁尔惊叹道。
“是啊,”教授自豪地说,“这个发明非同寻常,有了它,公安破案易如反掌,未解之迷再无神秘,但也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所以,我一直保密。”
“原来如此!”鲁尔恍然大悟,“确实应该保密。”
“你理解就好!”教授欣慰地说,“之前的助手没一个让我满意,你是唯一一个人品让我放心的助手,所以,我决定把这个发明向你公开,让你做我的学术继承人!”
“我……谢谢……”鲁尔激动地哽咽起来。
“好了,现在我们正式开始实验,”教授郑重地说,“时空再现的地点就选实验室,时间么……不要太早,那样能量耗费太大,就选昨天午夜时分吧,我们很快就可以看到昨天午夜时的实验室场景。”
教授将时间调到午夜零时,满怀期待地按下了“开始”键。
(选自《科幻世界》)
(1)请以费教授的视角概括小说情节。
(2)鲁尔左右摇摆的心理让你联想到了谁?请任选一个人物,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A.奥楚蔑洛夫(《变色龙》)
B.林冲(《水浒传》)
C.方鸿渐(《围城》)
D.祥子(《骆驼祥子》)
(3)读完本文后,有同学对科幻小说“把人物置于极端环境中”这种写法的作用不太理解。请结合本文和《带上她的眼睛》,向他简要说明。
以下是《带上她的眼睛》的片段,供参考: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4)小文想把这个故事作为“诚信”主题班会的演讲材料,请发挥想象,帮他续写小说结尾。(100字左右)
充满神奇想象的科幻小说,吸引了小林和小蕾的目光,请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感受小说的魅力!
信使
刘慈欣
①这些天老人的心绪很不好,除了拉琴,很少向窗外看。他想用窗帘和音乐把自己同外部世界隔开,但做不到。
②有两件事使他不安:一是量子理论,他不喜欢那个理论中的不确定性,“上帝不掷骰子”,他最近常常自言自语。另一件事是原子弹。广岛和长崎的事已过去很长时间了,甚至战争也过去很长时间了,但他的痛苦在这之前只是麻木的伤口,现在才痛起来。
③老人是昨天才发现楼下的那人在听他的音乐。是个年轻人,穿着现在很流行的尼龙夹克。
④后来的三天,每当老人在傍晚开始拉琴时,那人总是准时到来,静静地站在普林斯顿渐渐消失的晚霞中。
⑤第四天傍晚,老人的琴声刚刚响起,外面下起雨来。老人放下提琴,迈着不灵便的步子走下楼,穿过雨雾走到年轻人面前。
⑥“你如果……哦,喜欢听,就到楼上去听吧。”
⑦老人转身走回去,音乐又在楼上响了起来,年轻人慢慢转过身,恍惚地走进门,走上楼去,好象被那乐声牵着魂一样。对于如此迷恋于自己琴声的这个人,老人心中有一丝歉意。他拉得不好,特别是今天这首他最喜欢的莫扎特《回旋曲》,拉得常常走调。还有那把价格低廉的小提琴,很旧了,音也不准,但年轻人在静静地听着。时间过得似乎比往常快,又到九点了。老人停下了琴,想起了那个年轻人,抬头见他正向自己鞠躬、然后转身向门口走去。
⑧“哦,你明天还是上来听吧。”老人说。
⑨“不,明天我还在下面听。”
⑩“明天好像还会下雨、这是连阴天。”
“是的,明天会下雨,但在您拉琴的时候不下:后来还会下一天,您拉琴时也下,我会上来听;雨要一直要下到大后天上午十一点才会停。”
老人笑了,觉得年轻人很幽默,但看着他离去的背影,他突然预感到这未必是幽默。
以后的天气精确地证实着年轻人的预言:第二天晚上没雨,他在楼下听琴;第三天外面下雨,他上来听;普林斯顿的雨准确地在第四天的上午十一点停了。
这天晚上,年轻人来到老人房间,拿着一把小提琴。他没说什么,用双手把琴递给老人。
“这是借给您的,过一段时间您再还给我。对不起教授,我只能借给您。”
老人接过琴来,这是一把看上去很普通的小提琴,没有弦!再仔细一看,弦是有的,但是极细,如蛛丝一般。老人不敢把手指按到弦上,那蛛丝似乎一口气就可吹断。他抬头看了看年轻人,后者微笑着向他点点头。
老人拉起了《回旋曲》,立刻把自己溶入了无边的宇宙。他看到光波在太空中行进,慢得像晨风吹动的薄雾;无限宽广的时空薄膜在引力的巨浪中轻柔地波动着,浮在膜上的无数恒星如晶莹的露珠;能量之风浩荡吹过,在时空之膜上激起梦幻般的霓光……
老人被那把小提琴迷住了,每天都拉琴到深夜。这样过了十多天,老人的琴突然拉得少了起来,而且有时又拉起了他原来那把旧提琴。这是因为他突然产生了一种忧虑,怕过多的演奏会磨断那蛛丝般的弦。但那把琴所发出的声音的魔力让他无法抗拒,特别是想到年轻人在某一天还会来要回那把琴,他又像开始时那样整夜地拉那把琴了。每天深夜,当他依依不舍地停止演奏时,总要细细地察看琴弦,琴弦丝毫没有磨损的痕迹,它的表面如宝石一样光滑晶莹,在黑暗中,它还会发出蓝色的荧光。
这天入睡前,老人像往常那样最后看了看那把琴,突然发现琴弦有些异样。他拿起放大镜仔细察看,肯定了自己的判断。
琴弦越磨越粗。
第二天晚上,当老人刚把弓放到琴弦上时,年轻人突然出现了。
“你来要琴吗?”老人不安地问。
年轻人点点头。
“哦……如果能把它送给我的话……”
“绝对不行,真对不起教授,绝对不行。我不能在现在留下任何东西。”
老人沉思起来,他有些明白了。双手托起那把琴,他问:“那么这个,不是现在的东西了?”年轻人点点头。老人现在明白了更多的事。他想起了年轻人神奇的预测能力,其实很简单,他不是在预测,是回忆。
“我是信使,我们的时代不想看到您太忧虑,所以派我来。”
“那么你给我带来什么呢,这把琴吗?”
“不是的,这把琴只是一个证明,证明我来自未来。”
“怎么证明呢?”
“在您的时代,人们能够把质量转化为能量:原子弹,还有很快将出现的核聚变炸弹。在我们的时代,已可以把能量转化成质量。您看,”他指着那把提琴的琴弦,“它变粗了,所增加的质量是由您拉琴时产生的声波能量转化的。”
沉默了一会儿,老人宽容地笑了:“好吧,孩子。你给我带来了什么信息?”
“两条信息。”
“那么第一条是—-—”
“人类有未来。”
老人宽慰地仰躺到扶手椅上。像每一个了却了人生最后夙愿的老者一样,一种舒适感涌遍了全身,他可以真正休息了。“孩子,见到你我就应该知道这一点的。”
“投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是人类最后两颗用于实战的核弹……”
年轻人拿起了那把他要收回的小提琴:“我该走了,为了听您的音乐,我已耽误了很多行程。”
“你带来的第二条信息呢﹖”
年轻人已拉开房门,他转过身来微笑着,似乎带着歉意:“教授,上帝确实掷骰子。”
老人从窗口看着年轻人来到楼下,已是深夜,街上没什么人。年轻人开始脱下衣服,他也不想带走这个时代的东西。几秒钟后,他就消失在群星灿烂的夜空之中。
爱因斯坦默默站了一会儿,慢慢地转身,又拿起了他那把旧小提琴。
(选自《科幻大王》2001年第11期,有删改)
(1)请根据小说内容,从“悬念→结局”的角度补全下面的故事情节流程图。
悬念1:老人为什么心绪很不好,甚至连窗帘和音乐都不能把他同外部隔开? 结局:两件事使他不安:量子理论的不确定性和原子弹将毁灭人类。 悬念2:年轻人为什么痴迷于老人的琴声? 结局:②
悬念3:①
悬念4年轻人送给老人的琴为何如此特殊?
(2)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老人宽慰地仰躺到扶手椅上,像每一个了却了人生最后夙愿的老者一样,一种舒适感涌遍了全身,他可以真正休息了。(老人觉得“他可以真正休息了”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老人的形象。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小提琴有来自现实世界的旧小提琴与来自未来的新的小提琴之分,通过描绘老人拉起旧小提琴的困惑,年轻人借予的未来小提琴的奇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没有选取爱因斯坦在理论物理上的重要贡献,而是选取量子理论和原子弹使他不安,通过拉琴和信使之间的交往来展开叙述,从中显示出独具慧眼的选材能力。
C.刘慈欣的笔触常常呈现诗意,使他的科幻作品富有浪漫色彩。《信使》较为完美地展现科幻的奇美、星河的瑰丽、宇宙的神秘和人类的无知,让读者读来心生敬畏之心。
D.小说最后结束时才点出这位老人就是一代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故事在读者惊讶之时戛然而止,悬念的使用,让作品充满奇异色彩,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卡门线
①2069年5月20日,这一天,注定不平凡。希尔太太和丈夫,还有7年级的女儿,住在星际联盟分配的三层小楼里。事情的发生毫无预兆:希尔太太双脚突然离地,像“提线木偶”一样保持着站立姿势,悬停在一楼客厅。她试图挣扎落地,但无济于事。丈夫连忙叫来医生,可是几名壮硕的医生无论怎样都无法将希尔太太拉回地面。更奇怪的是,她还在不断升高。
②她,越升越高,越升越高……
③希尔太太吃饭睡觉只能在空中完成了。尽管很不舒服,可也是她最开心的时光了,因为所有的家人都在围着她。在这之前,女儿嫌她烦,不愿意理她;丈夫现在是那么的细心和耐心。不久,星际联盟的专家,预计希尔太太上升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会穿越“卡门线”,脱离地球升到外太空。到时候她只能穿上宇航服,带上充足的食物和水……专家也无法阻止她升高,只建议她要过得舒适一些。
④她,越升越高,越升越高……
⑤希尔太太很快到了一楼的天花板,脖子被天花板压迫着侧弯得越来越严重,丈夫把天花板砸开,希尔太太露出了半截身子,“立”在二楼女儿的房间里。第二天,女儿发现妈妈腿上绑了根绳子,原来是爸爸不想让妈妈离开。直到希尔太太的脚差点被拉脱臼,丈夫痛哭着割断了绳子。
⑥她,越升越高,越升越高……
⑦希尔太太已经升到小楼外面了,穿着厚厚的冬装,高高的悬停着,俯瞰着自己的家,还有凿开了一个大洞的房顶。所有的家人们坐着升降机给希尔太太送来了氧气、食物和水,四面八方聚来的家人们一一和她交谈、道别……女儿带来了一张“全家福”照片,丈夫在离开时紧紧的抱住她不愿意松手,女儿难过得背过身不敢看妈妈。希尔太太不断安慰着他们,让他们不要担心。
⑧她,越升越高,越升越高……
⑨来到云端,空气变得稀薄,越来越冷了,希尔太太在云端收获了绝美的日升与日落,穿上了更加厚的棉衣,脸颊被冻得通红,但比起这些更令她难受的是,对家的牵挂如今用望远镜也看不到家了。希尔太太拿出那张已经有点皱巴巴的“全家福”照片,边看边笑,然后哭了。然而,一个不小心,没拿稳,照片被高空强劲的风裹挟着卷走了。
⑩没了照片的希尔太太,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痛苦的呐喊着,用力的踢踹、抓搡着,崩溃大哭。突然鸟群从夕阳落下的方向飞来,鸣声嘹亮,越来越近,越来越快,掠过她周身,她慌了,捂住眼睛,感觉没危险又忍不住张开一道缝,看向鸟群。红紫芳菲的晚霞之中,无数只黑色鸟儿扑扇翅膀,这一时刻有若神启,又如此有趣。她继而像个小孩子一样傻里傻气地大笑、尖叫……
她,越升越高,越升越高……
下雨了,希尔太太无法躲避那肆意的雨打风吹,任凭不远处一道道闪电撕裂着厚黑的云层。丈夫焦虑的望着空中,女儿也在心里默默的为妈妈祈祷。
很快,希尔太太就升到了云层之上。她只能靠吸氧来保持呼吸。此刻,希尔太太也知道这可能是打给家人的最后一通电话了,于是她拿掉氧气面罩,拨通了家里的电话,通话中满是对女儿的担心和对丈夫的想念,还不断鼓励女儿好好学习。这时,她上升得越来越快,丈夫撕心裂肺的吼叫着,让她戴上氧气面罩,要她坚持着活下去
“我到卡门线了……”丈夫握着电话努力辨认妻子说了什么,妻子的手机从屋顶的洞里摔了下来,丈夫颓唐瘫倒,和女儿相拥哭泣。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门线”是指地球与外太空的界线,穿越“卡门线”便会脱离地球,升到外太空。以此为标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文章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主要人物和文章的主要事件。以希尔太太全家三口为主要人物的故事震撼人心、发人深省。
C.文章结构清晰,以“她,越升越高,越升越高……”,营造紧张气氛,串联各个故事场景,结构严谨。
D.文章结尾虽未明写希尔太太的结局,但结局属于意料之中,文章主题深远。
2.请按照希尔太太为叙事主体,完成下面表格。
地点/位置 希尔太太
一楼客厅
二楼女儿房间 打通楼板、立在二楼房间内
小楼外面
收获美景,情绪波动。释怀面对
云层之上
卡门线 手机从云端摔落
3.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1)她慌了,捂住眼睛,感觉没危险又忍不住张开一道缝,看向鸟群。
(2)希尔太太无法躲避那肆意的雨打风吹,任凭不远处一道道闪电撕裂着厚黑的云层。
4.文章最后希尔太太说“我到卡门线了……”,请你以第一人称,写出希尔太太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5.下面是同学们对本文的讨论,请你将对话补充完整。
大东:这篇文章好玄妙,不合逻辑啊!希尔太太怎么会越升越高,冲出地球呢?
小姿:这就是科幻小说的特征啊,科学与幻想的巧妙结合!
苗苗:会不会有更深刻的主题啊?你觉得不合逻辑的地方,可能有深意哦!
大奎:我赞同苗苗的观点,觉得这是一篇关于“生死离别”的文章。“卡门线”是生命线,生与死的界线,整篇文章写的是希尔太太医治无效,告别亲人、逝去的过程以及亲人的无能为力。我们一起来找找吧,在这篇文章里有很多暗示和伏笔在印证我的观点,比如:
①丈夫叫来医生,无法将希尔太太拉回地面,她越升越高,指的是医生无法医治希尔太太,且她的病情越来越重。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任务。
答案
[美]弗雷德里克·布朗
①德万·伊夫庄重地用黄金焊上了最后一个连接。十来个摄像头注视着他,把现场画面通过超光速通讯传到整个宇宙。
②他站直身体,对德万·雷恩点了点头,然后来到一个开关旁边,这个开关一旦合上,会瞬间连通宇宙中所有有智慧生物居住的行星——九百六十亿颗行星——把它们连接成一个超级计算机,一个综合了所有星系全部知识的智能机器。
③德万·雷恩对万亿观众和听众发表了简短讲话。片刻安静之后他说,“是时候了,德万·伊夫。”
④德万·伊夫合上了开关。浩瀚的蜂鸣声响起,那是来自九百六十亿颗行星的能量涌动。数英里长的控制面板上灯光闪动,然后安静下来。
⑤德万·伊夫后退了一步,然后深呼吸。“第一个提问的荣耀属于你,德万·雷恩。”
⑥“谢谢,”德万·雷恩说道,“应该问一个智能机器从来没能回答的问题。”
⑦于是他问机器:“存在上帝吗?”
⑧回答的声音强大有力,毫无迟疑:“是的,现在有上帝了。”
⑨德万·伊夫的脸上突然闪现出恐惧。他赶紧去抓电源开关。
⑩无云的天空发出一道闪电将他击倒,并将电源开关熔合。
(选自《弗雷德里克·布朗作品精选集》)
(1)根据小说内容,填写下表。
科幻小说特点分析表
科学内容 幻想内容 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摄像头 把现场画面通过超光速通讯传到整个宇宙 ①
超级计算机 ②
控制面板 数英里长
电源开关 九百六十亿颗行星的能量涌动产生蜂鸣声
(2)上文的哪一个细节让你觉得出乎意料?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理由。
①机器毫无迟疑:“是的,现在有上帝了。”
②德万·伊夫的脸上突然闪现出恐惧。
(3)《答案》这篇小说体现了哪一种主题?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理由。
科幻小说的主题分类:
A.激发人们开展科学探索 B.对灾难的忧虑
C.对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关注与反思 D.对传统道德伦理的哲学反思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幸运的副产品
星新一
①前些日子,我做了一次环宇旅行。
②我到了若拉星。这个崇尚清洁的星球处处清新明快,地球上许多家庭用的室内小型自动清扫消毒器,就是该星的产品。
③我到了罗普星。这个艺术星球一切都伴着悠扬的旋律,举目都是高雅的曲线,和谐的色彩,令人赞叹不已。此外,我还游览了其他星球。
④能够环游宇宙,古人想都不敢想。谁知道突然之间地球就向宇宙开放了呢!
⑤最近有人说:“今年该是开放一百周年了吧?说是开放,其实更准确些,应该说是被迫开放。”但不管怎么说,由于开放,地球幸运地吸收了外星的优秀文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最更要的是,地球上持续已久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⑥不过,当初看见那巨大的宇宙飞船不宣而至、降落在地球上时,人们是多么的惊慌恐惧啊!但是后来,人们和飞船上的外星人接触后,知道了他们是和平友好的使者,心中便释然了。
⑦是什么原因使外星人成了地球的来客呢?
⑧原来,很早以前,宇宙联盟就把一颗“文明侦察卫星”运送到了土星轨道的外侧。这个卫星能侦察到太阳系产生的文明,并自动地把这一信息发回本部。当然,他们也期待着地球派出的宇宙飞船能发现这颗卫星,把它带走或同它联系。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实现。相反,它侦察到了地球上的核爆炸——原子弹试验,并把这个信息发回了本部。于是,宇宙联盟向地球派出了使团。
⑨使团会见人类,当时,多数的国家都隐瞒了核武器的数量,提供的数字比实际要少。但是在使团精密灵敏的仪器来探测中全部暴露无遗了,结果让使团非常惊疑,双方进行了深入的会谈。
⑩“你们企图用这些东西征服宇宙吗?”
地球方面慌忙辩解:“这是从何谈起!谁也没有想过干那种胆大包天的事!”
“但是,你们却实实在在地拥有核武器,那是做什么用的?”
“那是地球人之间作战用的。”听了地球方面的辩解,使团内部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却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同一星球的居民怎么会自相残杀呢?
会谈重新开始,使团方面说:“你们的意思,是不是说地球的居民都想自杀?如果是那样,虽然极其罕见,倒也并非绝无仅有。但这还是不能令人信服。”
“到底还有什么疑点呢?”
“还是不要佯装不知吧。把你们的核武器加起来,足可以摧毁地球好几十次。如果是为了自杀,有够推毁一次的量就行了嘛。所以我们认为,你们的核武器是为了攻击其他星球生产的。”
“不,这真是用于地球战争的!”地球方面竭尽全力地解释,声嘶力竭地呐喊。但是使团并不相信,他们说:“这不过是个巧妙的骗局。就算是用于地球战争,也不该有这么大的数量。一定是眼看征服宇宙的阴谋暴露了,才编造出这样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理由对付我们。”
地球方面哑口无言,无计可施。使团暂且不予计较,让地球迅速加入了宇宙联盟,向宇宙开放。我们得以和任何星球通商,到任何星球留学旅游。然而外星人看我们的目光充满了偏见,而且唯有地球人,在任何星球的航天港都必须接受行星检查。
地球方面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所培养了好几万的专家,夜以继日地攻关,研究怎样解释才能使一直等看答案的使团明白:虽然我们拥有大量的核武器,却毫无征服宇宙的念头。
投入这项研究的经费之多,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十年,五十年,一百年过去了,却依然没有结果。
——译自1983年版星新一著《稀有的未来》,有删改
1.【理情节】请细读⑦— 段,梳理这篇科幻小说的内容。明晰外星人成为地球来客的过程。
①:→宇宙联盟派使团到地球会谈;②:→使团要求地球加入宇宙联盟,向宇宙开放;③:→地球方面研究使团等待的解释答案。
2.【通结构】这篇科幻小说的记叙顺序是_____,请分析作者这样叙述的妙处。
3.【析标题】这篇科幻小说的标题很值得品味,请分析其妙处。
4.【品语言】科幻小说的语言往往集科学性和文学性于一身,请你细读 — 段划线句子,自选词句,品析科幻小说语言特色。
5.【悟主题】如果向《科幻世界》杂志社投稿,你认为本文是否会录用?结合下面的材料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思想性是科幻小说的灵魂,对未来要有自己的思考。”——《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姚海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朝闻道(节选)
刘慈欣
①“你把宇宙的终极奥秘告诉我,然后毁灭我。”
②三天前,当排险者答应了丁仪的要求后,事情的发展令世界恐慌:在短短一天时间内,有几百人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这些要求用生命来换取真理的人,都是他们所在学科的刀锋,是科学界精英中的精英。
③真理祭坛下面的草地上聚集了上万人,除了这些即将献身的科学家和世界各大媒体的记者外,还有科学家们的亲人和朋友,两天两夜无休止的劝阻和哀求已使他们心力交瘁,精神都处于崩溃的边缘,但他们还是决定在这最后的时刻做最后的努力。
④“你怎么把孩子带来了?!”丁仪盯着方琳问,在他们身后,毫不知情的文文正在草地上玩耍,她是这群表情阴沉的人中唯一的快乐者。
⑤“我要让她看着你死。”方琳冷冷地说,她脸色苍白,双眼无目标地平视远方。
⑥“你认为这能阻止我?”
⑦“我不抱希望,但能阻止你女儿将来像你一样。当她亲眼看到父亲的下场,长大后至少会远离物理学这种毒品!”
⑧“琳,把物理学称为毒品,你也就从最深处认识了它。看,在这两天你真正认识了多少东西,如果你早些理解这些,我们就不会有现在的悲剧了。”
⑨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开始了。
⑩第一批八位数学家沿着长长的坡道向真理祭坛上走去。这时,沙漠上没有一丝风,仿佛大自然屏住了呼吸,寂静庞罩着一切,刚刚升起的太阳把他们的影子长长地投在沙漠上,那几条长影是这个凝固的世界中唯一能动的东西。
“请提出问题。”
接着是一位数学家的声音:“我们想看到费尔玛和哥德巴赫两个猜想的最后证明。”
“好的,但证明很长,时间只够你们看关键的部分,其余用文字说明。”
真理祭坛上隐隐传来了多个人的交谈声,只能听清只言片语,但能清楚地感受到那些人的兴奋和喜悦,像是一群在黑暗的隧道中跋涉了一年的人突然看到了洞口的光亮。
“……这完全是全新的……”,“……怎么可能……”,“……我以前在直觉上……”,“……天啊,真是……”
当时间就要结束时,真理祭坛上响起了一个清晰的声音:“请接受我们八个人真诚的谢意。”真理祭坛上闪起一片强光,强光消失后,下面的人们看到八个等离子体火球从祭坛上升起,轻盈地向高处飘升,它们的光度渐渐减弱,由明亮的黄色变成柔和的桔红色,最后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在蓝色的天空中,整个过程悄无声息。
“下一批!”排险者高声说。
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走上真理祭坛,完成了生命和真理的交换,在强光中化为美丽的火球飘逝而去。
物理学家们开始走向祭坛,他们是人数最多的一批,有八十六人。就在这一群人刚刚走上坡道时,从日出时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寂静被一个童声打破了。
“爸爸!”文文哭喊着从草坪上的人群中冲出来,一直跑到坡道前,冲进那群物理学家中,抱住了丁仪的腿,“爸爸,我不让你变成火球飞走!!”
丁仪轻轻抱起了女儿,问她:“文文,告诉爸爸,你能记起来的最让自己难受的事是什么?”
文文抽泣着想了几秒钟,说:“我一直在沙漠里长大,最……最想去动物园,上次爸爸去南方开会,带我去了那边的一个大大的动物园,可刚进去,你的电话就响了,说工作上有急事,我也只好跟你回去了,后来你再也没时间带我去。爸爸,这是最让我难受的事儿,在回来的飞机上我一直哭。”
丁仪说:“但是,好孩子,那个动物园你以后肯定有机会去,妈妈以后会带文文去的。爸爸现在也在一个大动物园的门口,那里面也有爸爸做梦都想看到的神奇的东西,而爸爸如果这次不去,以后真的再也没机会了。”
文文用泪汪汪的大眼睛呆呆地看了爸爸一会儿,点点头说:“那……那爸爸就去吧。”
方琳走过来,从丁仪怀中抱走了女儿,眼睛看着前面矗立的真理祭坛说:“文文,你爸爸是世界上最坏的爸爸,但他真的很想去那个动物园。”
丁仪两眼看着地面,用近乎祈求的声调说:“是的文文,爸爸真的很想去。”
方琳用冷冷的目光看着丁仪说:“冷血的基本粒子,去完成你最后的碰撞吧,记住,我绝不会让你女儿成为物理学家的!”
物理学家们走上了真理祭坛那圆形的顶面。宇宙大统一模型缓慢而庄严地从物理学家们的上空移过。
当八十六个火球从真理祭坛上升起时,方琳眼前一黑倒在草地上,她隐约听到文文的声音:“妈妈,那些哪个是爸爸?”
1.请从丁仪一家人的角度,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语言描写,有何表达作用?
3.丁仪是怎样解开女儿文文的心结的?
4.小说标题化用了孔子的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作者以此为标题,有什么用意?
5.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既依据科学大胆猜想和假设,又有充盈丰沛的人文关怀精神。小说是如何体现“充盈丰沛的人文关怀精神”这一艺术特色的?
命运(节选)
刘慈欣
【阅读导引】
①“我”和妻子爱玛租了一艘小飞船在太空中度蜜月,返航时,发现一颗小行星正在撞向地球,为了拯救地球,我们将一台发动机射向小行星,让其偏离了轨道。没想到,飞船在此之前误入时间蛀洞,来到了白垩纪的地球,“我”毁灭的这颗小行星正是当初撞击地球使恐龙灭绝的那颗。地球文明会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②再次穿过时间蛀洞时我们感觉到了,宇宙消失又出现,这过程极其短暂,像是太空眨了一下眼,难怪上次穿过时我们没有觉察到。在穿过蛀洞的一瞬间,一直寂静无声的地球方向立刻传来了嘈杂的无线电信号,但我们的兴奋马上转为失望——那些信号听上去是一阵阵低沉的鸣叫声,我们和计算机都完全无法理解。我们向地球呼叫,仍然没有回答。
③由于燃料不足,我们的小飞船降落在靠近澳洲的太平洋上,飞船很快沉了下去,我们靠一个小救生筏浮在海面上。海是熟悉的海,天是熟悉的天,这世界似乎没什么变化。
④我们在海上漂了半个小时后,远远看到了一艘大船,通过打信号弹呼救,一艘外形很古老的大船驶到我们近前,停了下来。我们看到船员都皮肤黝黑,看不出是什么人种,穿着粗糙的很有沧桑感的衣服。
⑤“啊,还真有人类!”爱玛喊道,眼中涌出激动的泪花。
⑥“我说过人类是万物之灵,总会登上地球文明之巅的。”我说。
⑦那名船员把我们领到一位体格强壮、有着银色胡须的老人面前,并向我们说了一句话,我们听不懂他的语言,但我戴在胸前的计算机告诉我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是我们的船长。”船长也向我们说了一句话,计算机翻译道:“你们怎么敢独自在海里漂?不怕被吃掉吗? !”
⑧“吃掉?被什么?”我不解地问,计算机把我的话翻译过去。
⑨船长指指前面的海面,我注意到,刚才还十分平静的海面上涌现出一个个大浪包,浪包很快破裂,一头体形巨大的怪兽跃出海面,接着又钻出一头,随着哗哗的水声,海面上很快出现了一大群怪兽。现在,我和爱玛都明白了我们在6500万年前干的那件事的后果。
⑩恐龙一直活到现在。
一只恐龙向我们的船游来,在船边停住了,用一双巨大的怪眼直勾勾地盯着我们,在那阴冷的目光下我们的血液几乎凝固了。爱玛浑身颤抖着紧紧贴住我。
“不要怕,它不会伤人的,这儿是动物园。”船长说。
果然,这条恐龙盯着我们看了一会儿,转身游走了,它激起的涌浪轰轰地拍打着船帮,使船摇晃起来。这时我们看到远方的海面上也有一条这样的大船,有两只恐龙正向那条大船游去。
“你们驯化了恐龙?!真了不起!”爱玛兴奋地说。
我也十分激动:“是啊,我们原以为,恐龙生存下来会对人类的进化造成威胁,现在看来这反而使人类文明更加强大!”
当我们正兴奋地赞叹着人类文明如何强大时,计算机把我们的话都翻译了,船长呆呆地看着我们,似乎有些迷惑。“这儿是动物园,它们不伤人的。”他又喃喃地说。
这时我又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在天海连接处,有一片高大的柱状物,那些巨柱的高度是惊人的,白色的云层在它们的半腰处飘浮。我们从这里看去,像是蚂蚁看着一片大森林,我问船长那是什么。
“楼群,岸上的高楼群。”船长淡淡地说。“那些高楼是游客建的。”
“游客?是啊,您说这里是动物园,可是游客呢?你们显然不是游客。”我问。“可能是时间还早,动物园还没有开门吧。”爱玛说。
船长用惊诧的目光看看我们,又转头看看远处海面上那些恐龙。他这个动作使我们有了一种不祥的感觉,面前这些人类的这种木讷的表情也使我们迷惑。
这时,从那群恐龙那边发出了一阵吼叫声,这声音我们感觉很熟悉,这是我们在太空中从地球发出的无线电波里听到的声音;再看看那上万米高的巨楼,我的脑海中炸响了一声惊雷,爱玛在旁边惊叫一声瘫倒在地,她也一定同我一样明白了这一切。
宇宙并没有选择人类,在我们的时间里人类文明在地球上达到巅峰,不过是一次偶然的机遇,而我们以人类的自负把偶然当成了必然。现在,大自然掷出的进化硬币翻到了另一面。
我们确实处于地球文明的动物园里,但恐龙是游客。
(有删改)
【故事尾声】
《命运》采用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面对恐龙所统治的世界已陷入绝望的时候,主角夫妻又看到了希望:原来恐龙在纪念推开魔星的救世主。与恐龙碰面之后,主角夫妻想要要证明自己是救世主,结果却未尝可知。
小语在文学沙龙中分享了这篇科幻小说,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请你一同加入讨论,完成科幻小说的学习任务单。
【任务一:聚焦情节之“变”】
1.阅读小说,梳理我和爱玛的心理变化过程,完成思维导图。

【任务二:赏析手法之“悬”】
2.参考下表,选择这篇小说设置悬念所采用的方法,并分析效果。
设置悬念的方法 示例
方法一:叙事的延迟 《故乡》中母亲与“我”的谈话一开始就提到闰土,却一再延迟闰土的出现,设置悬念,给作者造成了一定的阅读期待。
方法二:叙事视角的选择 《带上她的眼睛》中从“我”的角度叙述,一开始作为见证者的“我” 对小姑娘的身份一无所知,随着“我”的发现,逐步揭示落日六号的秘密,小姑娘的身份就是最大的悬念。
【任务三:品析形象之“异”】
3.作者认为“与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传统文学不同,科幻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像一个符号”,你认为小说中的“我”是符号人物吗?请你结合知识卡片,谈谈你的理解。
人物符号化 小说中的人物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形象,个性特征被冲淡,被当做一种意象来经营,具有象征性。
【任务四:聚焦科幻之“核”】
在讨论中,有同学提出质疑:《命运》中的想象世界确实挺吸引人的,但作者写的这些在现实中都不会发生,都是空洞的幻想。针对疑惑,语文老师推荐大家阅读郭爽的《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
郭爽
①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科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②对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脱口而答“预言未来”。但人们也知道,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并非科幻的目的。
③尽管早期科幻作品中提到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已逐步变成现实,但即使是重量级的科幻作品,对未来的想象也有大半没有实现。
④也许有人会回答“激发想象力”或者“激励人类探索未知”。的确,在这些方面,科幻的作用堪称显赫。
(A)
⑤美国“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坦言,正是经典科幻小说激发自己探索未知。⑥但科幻的作用又不仅如此。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于“人”。
⑦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将科幻定义为“关注科技进步对人类影响的文学分支”。在西方,科幻作品开始盛行的年代,正是人类最初进入太空的时代,也是人类开始逐渐意识到地球正面临环境、资源等种种严峻挑战的时代。
(B)
⑧不少科幻名作拥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对人类情感的描摹。
⑨该如何避免陷入“我们会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乐观,或者“反正灾难终将到来”的盲目消极?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和挑战?人类疆界不断拓展,我们该何去何从……这些都是科幻探讨的重要议题。
⑩科幻的“硬核”,并非预言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而从荧幕回归现实,科幻同样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挑战。
(有删改)
4.科幻不仅仅是幻想,是以虚构未来的方式思考现实。请你结合本文内容,探讨《命运》的现实意义。
小语打算通过演讲,向其他同学分享本文的观点。请你帮助她一起构思,完成下面的“听众分析单”。
听众分析单
听众是谁:校园文化沙龙的七年级同学们,
5.完善演讲提纲:为了能让听众达成理解,可以怎样展开有条理的阐述?
6.明确演讲目的:本次演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7.为了让演讲达到更好的效果,小语打算加入下面两部作品的解说作为例证,请你判断分别插入到文中哪一处比较合适?请说明判断理由。
(1)《纽约时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讲述一个“拯救人类免于灭亡的奋力一搏”的故事。刘慈欣的作品叙事宏大、探索深入,讲述人类在危险宇宙中的境遇时显得愈发真实。
(2)早在公元2世纪,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幻作品的古希腊语小说《真实的故事》中,就已出现关于星际旅行、外星生命、星际殖民和战争、人造生命等内容。
8.近期《流浪地球2》因中国式家国情怀“火”出了国门,下面是海外网友对电影的评论,请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分析《流浪地球2》在海内外大“火”的原因。
这一部作品的信息量非常大,“更容易让人沉浸其中”。它将人类的情感带入了这部特效震撼,有爆炸画面、盛大演讲甚至人类骚乱的电影。
(北美观众)
《流浪地球2》从东方哲学的角度讲述了一个灾难故事,强调了人类作为一个团队应对压倒性危机的重要性,这与西方电影叙事中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单枪匹马拯救地球是大为不同的。这部电影还讨论了人工智能与人之间的关系,主题很深。如果你放弃了所有对中国电影的刻板印象和偏见,那么《流浪地球2》绝对值得一看。
(IMDb上的影评)
这是国际电影,是一部拍给全人类看的科幻电影,在现实世界引领全球共存共荣的中国,在电影中也呈现了这样的包容和奉献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这一点特别打动人心。
(新加坡网友)
参考答案
四、课内阅读
1.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2.示例:不同意这种观点。“第一”仅仅是一种荣誉和肯定,它并不是人生意义的全部所在。成功的体验往往是在拼搏的过程之中而不是在获得荣誉之后。 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听觉描写了斯科特等人到达南极点看到的景象。 4.示例:作为一名优秀的探险家,注重公平公正、客观真实是斯科特的职业素养。他接受为竞争对手获取胜利做证的任务。这一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结合文段“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可作答。
2.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持赞同会不赞同态度,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这是角逐失败后斯科特队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可结合斯科特队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谈看法。
示例:不同意这种观点。“第一”虽然可贵,但并不代表第二就是一种失败。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加可贵,因为我们可以在追逐成功的过程积累更多的经验、获得更多的体验,我们也可以在失败中得到成长,因此,我不赞同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由“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可知,这里赋予“国旗”人的情态“耀武扬威、扬扬得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挪威国旗代表胜利者阿蒙森,在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写出了斯科特和伙伴们角逐失败后的沮丧痛苦的心情。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文段“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可看出,斯科特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做证的冷酷无情的任务,体现了他诚实、守信的性格特点,而斯科特是英国人,英国人讲求绅士风度,他这样做,是英国传统文化和应该绅士风度的体现,说明斯科特受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斯科特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做证的冷酷无情的任务,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从中可看出他能够坦然地面对成功和失败。因此,斯科特具有高尚的人格,正因如此,他才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5.具体介绍飞船返回的过程,增强文章的准确性,同时也说明了操作的科学性,严谨性。 6.①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②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③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7.因为当时飞船舷窗出现裂纹,“我”不知道这是正常现象。联想到“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因为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个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让“我”感到很紧张。 8.“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球,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这一时刻是值得永久铭记的。
【解析】5.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第①段“5时35分”,第④段“6时4分”,第 段“6时14分”,第 段“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具体介绍飞船返回的过程,增强文章的准确性,第①段“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第④段“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第⑧段“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第 段“此时,飞船正处在黑障区,距离地面大约80公里到40公里。当飞行到距离地面40公里时,飞船飞出黑障区”等句子中的数字说明了操作的科学性,严谨性。
6.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⑦段“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可知,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
结合第⑧段“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可知,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7.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 段“当时我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吗?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大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可知,因为当时飞船舷窗出现裂纹,“我”不知道这是正常现象。联想到“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因为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个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让“我”感到很紧张。
8.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第 段“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非常详细地记录了落地的时间,意味着“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球,因为“神舟五号”飞船是首次进入太空,它的成功落地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落地的这一时刻是值得永久铭记的。
9.“我”带她的眼睛去她起航前的草原度假。(意思对即可) 10.①做深呼吸,说自己“太怕封闭了”;②她“看到”草原非常惊喜,还要去“闻闻”花的香味;③想把手伸进小河,让“我”把双手举在草原的微风中,把手上的水吹干;④她说自己所在的地方“热得像地狱”;⑤轻叹看不到日出和想看草原的日出。 11.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将月光下的草原当做沉睡中的人来写 ;生动形象地突出草原之夜的静谧安详。 12.答案示例:第③段,写“我掏出她的眼睛戴上” 。竟然能带上别人的眼睛,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文章设置的悬念。 这样写的作用: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解析】9.考查概括内容。
根据原文中的“连续工作了两个多月,我实在累了,便请求主任给我两天假,出去短暂旅游一下散散心”“主任递给我一双眼睛,指指前面的大屏幕,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好象刚毕业的小姑娘,呆呆地看着我”“那就去我们起航前去过的地方吧”,第②段中的“这是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大草原从我面前一直延伸到天边”可得:“我”带她的眼睛去她起航前的草原度假。
10.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⑤段中的“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和第⑥段中的“我从眼睛中真的听到她在做深呼吸”可得:做深呼吸,说自己“太怕封闭了”;
根据第⑦段中的“但几秒钟后,她突然惊叫:‘呀,花,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和第⑧段中的“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可得:她“看到”草原非常惊喜,还要去“闻闻”花的香味;
根据第⑨段中的“‘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我蹲下来把手伸进溪水,一股清凉流遍全身,她的眼睛用超高频信息波把这感觉传给远在太空中的她,我又听到了她的感叹”,第 段中的“她让我把双手举在草原的微风中,直到手被吹干”可得:想把手伸进小河,让“我”把双手举在草原的微风中,把手上的水吹干;
根据第 段中的“热,热得像……地狱”可得:她说自己所在的地方“热得像地狱”;
根据末段中的“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可得:轻叹看不到日出和想看草原的日出。
11.考查语句赏析。
“沉睡”把草原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人沉睡以后,就不会发出任何声音。用“沉睡”来写草原,突出了月光下的草原静谧安详的特点。
12.考查写作手法。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如:第 段中的“热,热得像……地狱”设置了悬念。按前文的叙述可知,“我”一直认为她是在太空。太空是寒冷的,为什么会这么热呢?这样就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思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3(1)①覆盖;②同“燃”,燃烧
(2)C
(3)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4) 活松木善于发现问题、肯于钻研、敢于创新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冒:覆盖。
(2)句意:燃烧起来像麻秆一样。然:燃烧。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发明/动词。认为;
B.介词,用/介词,凭借;
C.均是助词,均译为:的;
D.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以,用;第一个“帖”:标记;第二个“帖”:标签;贮:贮存。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活板”围绕“活”展开,体现“活板”的灵活便捷,具体体现在:字是活的(每字为一印,取用灵活),排版是活的(密布字印,随时排用),印刷是活的(统筹用板,提高效率),字印数目是活的,字模制作是活的,拆版是活的。“石油”能够代替“松木”进行燃烧,所以如果“石油”能广泛使用,就能改变“松木”被砍伐殆尽的命运。“活板”的发明,“石油”的发现与利用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肯于钻研、敢于创新的聪明智慧。
【点睛】参考译文:
《活板》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根本不会被弄脏。
《石油》鄜州、延州境内有石油,过去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