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马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4《马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4 16:1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专题14《马说》
文本解析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本文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二、文章结构
1段:提出论点,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
2段:分析问题,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3段:归纳中心,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三、内容理解
1.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阐述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然后阐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论证“世无伯乐”的危害性,接着刻画食马者浅薄无知的丑态;最后点明主旨“不知马”。
2.主旨:
本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明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3.作者借千里马提出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4.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
第一段末“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反问,对人才被埋没现象的愤怒、谴责。
第三段末“也”,即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
7.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政治主张?
“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人才。“食马者”是指愚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抨击的社会现象是:统治者不识和埋没人才。
政治主张: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8.这篇短文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1)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3)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9.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
10.文章第②段结尾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反问句式,揭示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传达出作者的委屈和愤激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11.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无知、愚妄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1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刻画出食马者不识马的丑态,表达对封建统治者愚昧无知的辛辣讽刺,同时也表达了对千里马的深切同情。
13.“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样结尾有何作用?
结构上:总结全文,画龙点睛。
内容上:揭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4.“不知马”这个结论有何含意?
揭露封建制度下人才受压抑的不合理状况;
说明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
说明识拔人才的重要性。
15.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
要有展示的机会;
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16. 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实现“中国梦”,人才是关键。当今社会需要知识型人才、高科技人才、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才……作为个人,应当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国家应当为培养、造就和使用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基础练习
一、名句名篇默写
1.默写
(1)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原文填空。
(1)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2)写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B.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C.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D.“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文章第一段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遗憾之情。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公等遇雨
B.其真无马邪 其视下也
C.虽有千里之能 安知鱼之乐
D.执策而临之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5.文章结尾的“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6.结合本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分析两文对人才问题分别持有怎样的观点。
【阅读链接】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①之河;盈握之璧②,不必采于昆仑③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注】①孟津:在今河南省内,是古代黄河有名的渡口。②盈握之璧:大玉璧。③昆仑:古代盛产美玉的山。
7.如果你也像韩愈一样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除了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外,还有哪些更好的做法?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①,犹若弗取。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譬之若枹②之与鼓。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也。能使士待千里者,其惟贤者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良工:善于相马的人。②枹:鼓槌。
_______________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才美不外_______________ ②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
③是马也 _______________ ④相得则然后成_______________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其真无马邪 帝感其诚 B.而伯乐不常有 温故而知新
C.不以千里称也 以刀劈狼首 D.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为
10.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
11.甲文中,“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刻画出统治者怎样的形象?
12.比较甲乙语段的内容,它们有什么共同的人才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麟之为灵,昭昭也。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节选自韩愈《获麟解》)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 )
(3)其为形也不类 ( )
(4)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 )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伯乐不常有 感极而悲者矣
B.骈死于槽枥之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麟为圣人出也 天子为动
D.以德不以形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15.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
16.【乙】文中麟被认为“不详”的原因是什么?这与【甲】文中的哪句话对应?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村,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曰:“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隽不疑断以蒯聩之事①。昭帝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木明于古义者,此则因非刀笔俗吏“所可比拟。’”②上曰:“信如卿言。”
(《贞观政要》)
【注释】①隽不疑断以蒯喷之事:大臣隽不疑按照《春秋》中记载的卫太子蒯(kuǎi)聩的事迹来断案。②刀笔俗吏:指低级官员,只能处理日常工作而不能担任瓜要事务。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_
②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_
③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
④太宗谓侍臣曰_____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3)文言本来没有标点,是后人所加。请你说说【甲】文画线句使用问号和感叹号的表达作用。
(4)【甲】文中的“食马者”和【乙】文中的唐太宗,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王孙圉①聘于晋,定公飨②之。赵简子鸣玉以相③,问于王孙围曰“楚之白珩④犹在平?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
曰:“末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⑤,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⑥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赛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焉?圣⑦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
(选自《国语·王孙圉论楚宝》,有删改)
【注释】①王孙圉(yǔ)聘于晋:王孙圉访问晋国。聘,访问。②飨(xiǎng):用酒食款待;宴享。③鸣玉以相:弄响身上的佩玉给王孙圉看。相,本意察看,这里指给……看。④珩(héng):系在玉佩上部的横玉。⑤观射父:楚国大夫。⑥倚相:人名,楚国史官。⑦圣:通达事理。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 策_______________
(3)定公飨之 之_______________ (4)未尝为宝 为_______________
1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楚之白珩犹在乎?
20.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
21.甲文中作者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22.甲、乙两文都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甲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乙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人才之所以成为国宝的原因。(请用原句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有删改)
【注】①涓人:官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词。
(1)才美不外见 见:
(2)反以报君 反:
(3)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市:
24.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买其首五百金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其真不知马也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26.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以“食马者”寓。
27.《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写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②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③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④席而起,曰:“趣⑤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⑥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⑦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选自韩婴《韩诗外传·颜渊论御马》)
【注释】①佚(yì):通“逸”,逃跑。②谮(zèn):说人坏话,诬陷别人。③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④躐(liè):超越。⑤趣:同“促”。⑥造父:周穆王的车夫,驾车能手。⑦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
28.下面加点字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乡寡人曰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B.然犹策之不已 转转不已(《河中石兽》)
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D.造父不极其马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2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善哉,东野毕之御也!
(2)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
3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
31.【甲】文看似说马,实则论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A,韩愈希望统治者的用人之道是B;【乙】文看似说马,实则论政,颜渊认为东野毕佚马的原因是C,他希望统治者的为政之道是D。(ABD用自己话回答,C用原文回答。)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②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节选自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
[注]①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②贵臣:朝廷的重臣。
3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遇其叱咄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有高猿长啸
C.安求其能千里也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D.策之不以其道 伐竹取道
33.翻译下面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4.【甲】文写千里马,【乙】文写劣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35.千百年来,怀才不遇之士常常感慨万千,孟浩然发出了“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苦吟。如果你是一个不被重用的人才,你会怎么做?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岁久木大而花繁也。俗目为“琼花”,不知实何木也。世以为天下无之,惟此一株。孙冕①使访之,山中甚多。但多苦樵斧、野烧,故木不得大,而花不能盛,不为人贵。孙伤之,作诗曰:“可怜遐地产,常化燎原灰。”或曰:“此诗乃李文饶②赋玉蕊③也。”
(宋·王辟之《扬州后土庙琼花》)
【注】①孙冕:字伯纯,北宋初人。②李文饶:李德裕,字文饶,唐武宗时宰相,诗人。③玉蕊:又名西番莲,暮春开花,白色,蕊如冰丝。
3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执策而临之
③孙冕使访之
④或曰
3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故木不得大,而花不能盛,不为人贵。
38.甲文中跟“常化燎原灰”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39.甲乙两文都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请作简要分析。
40.对上述两则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与乙文“惟此一株”两个加点字的意思是相近的。
B.甲文写“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突出了“常马”跟千里马的不平等待遇。
C.甲乙两文都侧重围绕问题展开论述,有正面的阐述,也有反面的说理。
D.甲文“骈死于/槽枥之间”与乙文“岁久木大/而花繁也”的断句都正确。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③。
(节选自《汉书》)
【注释】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英俊;杰出人物。
4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中人皆可使为君子
4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 策: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3)殆开之不广 殆:
(4)赦小过 赦:
4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
44.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
45.甲文用什么写法?乙文用什么论证方法?
在班级学习活动“古风雅韵”环节,大家共同阅读学习以下材料,请你参与。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46.辨其音·走进文本:与“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中“食”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食古不化
B.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可享。(《送东阳马生序》)
C.余人各复征至比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47.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句子的翻译。
(1)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8.悟其理·丰富思想:“说”这种文体往往是作者对某种社会现象或问题做出回应和思考。请摘录下面诗中作者对社会现象做出的“回应和思考”的诗句,并批注在相应的位置。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句
批注
49.感其情·深味其妙: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批注下面句子任选一句,体会作者述说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由”是“因为”的意思,“遂”是“于是”的意思,两关联词表现作者因感念先帝的礼贤下士而甘愿鞠躬尽瘁的情感,语气真挚,情感浓烈。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宁戚①欲干②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③商旅,赁车④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⑥赁车,执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⑥。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⑦。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⑧之曰:“客,卫人也。去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当⑨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选自《新序·杂事》)
注释:①宁戚:春秋时期卫国人。②干:求见。③为:替。④赁车:载货物之车,古时多用牛拉。⑤辟:通“避”,使……离开。⑥商歌:悲凉的歌。后以“商歌”比喻自荐求官。⑦请:安置、安顿。⑧争:同“诤”,劝谏。⑨当:得当。
50.选出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才美不外见/明日复见 B.执策而临之/执其仆之手曰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此歌者非常人也 D.骈死于槽枥之间/宁戚饭牛于车下
51.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以其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5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当 此 举 也 桓 公 得 之 矣 所 以 霸 也。
53.甲文中的统治者是如何对待人才的?乙文中的齐桓公能够成就霸业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①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②,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潜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③,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注释】①事:侍奉。②轻战:奔赴前线杀敌。③北:败走为北,指败兵。
54.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不以千里称也 以雪先王之耻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王必欲致士
C.太守谓谁 谓郭隗曰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事之
55.请翻译选文中的划线语句。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5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57.【甲】文中的食马者与【乙】文中的燕昭王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何不同?他们的做法所产生的结果有何不同?请分别概括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其长。古之致治③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大臣的名字。③致治:治理国家达到大治。
5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安求其能千里也( )
(3)久无所举( ) (4)正患己不能知( )
5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其真无马邪 D.各取其长
60.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61.【甲】【乙】两文中统治者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袄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全,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时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
6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才美不外见 见: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
(3)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市:
63.翻译下列语句。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64.【甲】【乙】两文中。同为千里马有着怎样不同的遭遇?
65.作者认为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之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韩愈)
(乙)
猫虎说
农民将有事①于原野,其老曰:“遵故实②以全,其秋庶可望矣。”乃具所嗜,为兽之羞③,祝而迎曰:“鼠者吾其猫乎,豕④者吾其虎乎!”其幼戚曰:“迎猫可也,迎虎可乎?豕盗于田逐之而去虎来无豕馁⑤将若何?抑又闻虎者不可与之全物,恐其决之之怒也;不可与之生物,恐其杀之之怒也。如得其豕生而且全,其怒滋甚。射之擭⑥之,犹畏其来,况迎之邪?噫!吾亡无日矣。”
或有决于乡先生,先生听然而笑曰:“为鼠迎猫,为豕迎虎,皆为害乎食也。然而贪吏夺之,又迎何物焉?”由是知其不免,乃撤所嗜,不复议猫虎。
(文/来鹄)
【注释】①有事:指祈求丰年的祭祀活动。②故实:成例。③羞:同“馐”,美味的食物。④豕:猪,这里指野猪。⑤馁:饥饿。⑥擭(wò),捕取。
6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执策而临之 (3)或有决于乡先生
6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故虽有名马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B.策之不以其道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C.吾亡无日矣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D.抑又闻虎者不可与之全物 一老河兵闻之(《河中石兽》)
68.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豕盗于田/逐之可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
B.豕盗于田逐之/可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
C.豕盗于田/逐之可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
D.豕盗于田逐之/可去/虎来/无豕馁将若何?
69.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由是知其不免,乃撤所嗜,不复议猫虎。
70.两篇“说”都借助动物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请分别写出愤懑的原因。
参考答案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食、策、鸣、伯。
2.(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粟、祗、见”等字词容易写错。
3.D 4.C 5.“呜呼”一词写出了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形象,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是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和控诉。 6.《马说》中的统治者不懂得发现人才,任用人才;链接材料表明人才不一定生长在固定的地方,即英雄不必问出处。 7.示例:继续深造自己;善于推销自己;另寻明主或自起炉灶。(答出两点,合理即可)
【解析】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文章第一段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故选D。
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形容词,相等,一样/用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复数;B.语气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代大鹏;
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D.动词,面对/动词,居高面下;故选C。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文章内容看,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情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食马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综上分析,全文借物喻人,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由此可知,“呜呼”一词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和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的愤懑和控诉之情。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6.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从《马说》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知,作者认为,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希望统治者能够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
【阅读链接】中“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目的是引出“圣贤所出,何必常处”的观点,作者认为,英雄不问来处,不问出身,告诫人们不要有地域、门第偏见,成才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和勤奋。
7.本题考查拓展延伸。答案不唯一。
示例: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使自己更完美;寻找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善于推销自己;树立新的人生观,少抱怨,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努力顺应时代的发展。
【点睛】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食马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阅读链接】:夜明珠,不一定出产在孟津河里;满握的壁玉,也不一定非要采自昆仑山中。大禹生在东夷,文王生在西羌,圣贤的诞生地,不必是一个固定的地方。
8.通“现”表现马鞭这这样这样 9.C 10.①想要与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如今有千里马在这里,但没有善于相马的人,就等于得不到这匹好马。 11.此人是一个愚昧无知,自以为是的人。 12.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希望封建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解析】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
(2)句意为:拿着鞭子面对它。策:马鞭;
(3)句意为:这样的马。是:这,这样;
(4)句意为:需相互依赖,然后才的成名。然:这样。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
A.难道,表反问语气/代词,指愚公;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C.均为介词,用;
D.副词,有时/副词,或许;故选C。
1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
(1)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
(2)今:如今,现在。于此:在这里;非得良工:但没有善于相马的人。犹若弗取:就等于得不到这匹好马。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由“执策”和“曰:‘天下无马’”可知,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食马者”并不识千里马,但自以为识,体现了“食马者”愚昧、无知,只以为是的特点。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马说》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结合乙文中“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如今有千里马在这里,但没有善于相马的人,就等于得不到这匹好马)”“能使士待千里者,其惟贤者也(能够使这些像千里马的人全能发挥的,大概只有贤能的人才能够做到)”的内容可知,作者同样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希望封建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如今有千里马在这里,但没有善于相马的人,就等于得不到这匹好马。善于相马的人和千里马需相互依赖,然后才能成名,就像鼓槌和鼓一样。士人中也有像千里马一样的,他们气节高尚,能为正义而死,这就是存立在世人中的千里马。能够使这些像千里马的人全能发挥的,大概只有贤能的人才能够做到。
13.同“衹(只)”,只,仅。完,穷尽。像,相似。果真,果然。 14.D 15.(1)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
(2)不被家庭所畜养,自然界也不常有。 16.麟被认为“不详”是因为人们“不可知”,对应甲文中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祗:同“衹(只)”,只,仅;
(2)句意: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尽:完,穷尽;
(3)句意: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类:像,相似;
(4)句意:麟终究并非不祥之物啊。果:果真,果然。
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承接;B.介词,在/介词,到;C.介词,因为/介词,被;D.都是动词,凭借;故选D。
1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足:足够;才:才能;美:美: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2)畜:饲养;恒有:常出现。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乙】文中“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句可知,麟被认为“不详”是因为人们“不可知”。结合【甲】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句可知,与【甲】文中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对应。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乙】麟是象征灵异、祥瑞的动物,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是麟是野生动物,不被家庭所豢养,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马、牛、犬、猪、豺狼、麋鹿那样。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犬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犬猪豺狼麋鹿,只有麟没法认得。不认得,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虽然这样,有麟出现,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谋政,麟是因为圣人才现形于世。圣人一定能认识麟。麟终究并非不祥之物啊。
又听说:“麟之所以被称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现,而没有圣人在世能够认得,那么说它不吉祥也是合适的。
17.(1) 两马并驾同“现”,表现马鞭对……说
(2)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治国的关键,在于使用合适的人才。
(3)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
(4)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唐太宗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详解】(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①句意为:(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②句意为: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见:同“现”,表现。
③句意为:拿着鞭子面对它。策:马鞭子。
④句意为: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谓:对……说。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可采取直接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特殊句式。注意重点字词:
①且:况且;欲:想要;常马:普通的马;得:实现;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
②为:治理;要:关键;惟:只是;得:获得。
(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依据③段“其真不知马也!”句意可知,如果使用问号,是作者为下文自己的这个论断蓄势,增强讽刺意味。如果使用感叹号,依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村,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可知,则是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这种愚蠢无知行为的嘲讽,以及无力改变现状的愤慨之情。
(4)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甲】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全文通篇刻画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在现实生活中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这种现象的极端愤慨和无奈之情。依据【乙】段“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可知,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依据“‘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可知,主张唐太宗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贞观二年,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知识在于如何用人。使用这些人,如果不能使他们竭尽才能,就很难治理好国家。现在任用人才,必须把德行、学识作为根本条件。”谏议大夫王珪说:“臣子如果没有学问,不能记住前人的言行,怎能担当大任呢?汉昭帝时,有人冒充卫太子,围观的人达到好几万,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大臣隽不疑用古代蒯聩的先例来处理,将那个人逮捕。对此,汉昭帝说:‘公卿大臣,应当由通晓经术、懂得古义的人来担任,这本不是俗吏之辈所能相比的。’”太宗说:“确实像你所说的那样。”
18.有时马鞭代词,代王孙圉当作 19.(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才能而(按照喂养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它。
(2)楚国的白珩还在吗? 20.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 21.体现“要善于辨识、使用、善待、理解人才”之意即可。 22.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
【解析】18.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或:有时。          
(2)执策而临之:拿着鞭子面对着它。策:马鞭。
(3)定公飨之:定公设宴招待他。之:代词,代王孙圉。
(4)未尝为宝:没(将它)当成宝。为:当作。
1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食:通“饲”,喂;者:……的人;其:代词,指千里马;千里:名词动用,能日行千里。
(2)楚:楚国;之:的;珩:系在玉佩上部的横玉;犹:还。
20.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同时运用以下方法:明词性(名词代词一般作主语和宾语,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语气词和连词往往该断句),找句式(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等。
“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意思是:还有左史倚飨,能够说出(先王)的训导和典章,陈述各种事物。“又有左史倚相”动宾结构,应在“相”后停顿;“能道训典”动宾结构,应在“典”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甲】文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这是对统治者错误做法的评判,从反面理解,作者则是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要求用乙文中原句回答。
根据提干“揭示人才之所以成为国宝的原因”的提示,找到乙文“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意思是:圣贤能够掌握和评判万事万物,以辅佐国家的,就将他当做宝。据此可筛选出: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楚国大夫)王孙圉在晋国访问,(晋国国王)定公设宴招待他,(晋国大夫)赵简子弄响身上的佩玉给王孙圉看,问王孙圉说:“楚国的白珩还在吗?”(王孙圉)回答说:“在。”简子说:“它是宝啊,价值多少啊?”
(王孙圉)说:“没(将它)当成宝。楚国所当成宝的,叫观射父,他能发表(上乘的)训导和外交辞令,来和各诸侯国打交道,使我国国君不会有什么话柄。还有左史倚相,能够说出(先王)的训导和典章,陈述各种事物,朝夕将成败的经验和教训告诉国君,使国君不忘记先王的基业。如果说到白珩,这只是先王的玩物,哪称得上是宝啊?圣贤能够掌握和评判万事万物,以辅佐国家的,就将他当做宝。”
23.(1)同“现”,显现(2)同“返”,返回(3)买 24.D 25.(1)驱使千里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死的千里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26.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7.《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从而能够脱颖而出。
【解析】2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把握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1)句意: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见:同“现”,显现。
(2)句意:返回宫向国君复命。反:同“返”,返回。
(3)句意:人们都会相信大王能出高价买马。市:买。
2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其:代词,千里马。
A.代词,千里马; B.代词,千里马; C.代词,千里马; D.副词,表推测;故选D。
2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1)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鞭打,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道:正确的方法。食:同“饲”,喂养。尽:竭尽。材:才能。通:通晓。
(2)且:尚且。况:更何况。生马:活着的马。
26.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理解文章是做题的关键,文中提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的“千里马”能日行千里,比喻人才。假如没有“伯乐”,那“千里马”就“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马者”因为“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导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将其等同于常马对待,故“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7.本题考查文章的比较阅读。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食马者的“不知马”,最终命运是“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才美不外现”,即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
《千里之马》中,千里马比喻贤才,君主在对待千里马尸骨时都可以重金购买,那何况活着的千里马呢?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故“千里马”因为君主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我听说古代的(一个)君王,想用千金重价求购千里马,三年都没有获得。宫里一个主管清洁的人对君王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这人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是这个时候这匹千里马已经死了。这人仍然花费五百金,将死马的头买了下来,回宫向国君复命。国君非常生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你买这死马回来做什么,还白费了五百金。”主管清扫的人说:“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人们都会相信大王能出高价买马。一定会有人自己上门献马的。”后来,不出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千里马。
28.D 29.(1)东野毕的驾车技术真好啊!
(2)我根据从政的道理推知这一点的,从前舜帝擅长于用人,造父擅长于用马。 30.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 31. A贤才难遇明主 B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C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 D仁爱、宽厚
【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名词,从前;B.动词,停止;C.介词,凭借;D.动词,把力气用光/名词,尽;故选D。
2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御(驾车)”“以(根据)”“工(擅长)”等。
3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现在东野毕驾车,上车拿起缰绳,马的勒口和身体都很端正了。因此断句为: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
3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甲】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希望统治者的用人之道是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不要埋没人才。
【乙】文,结合“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可知,颜渊认为东野毕佚马的原因是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
由“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可知,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为政者要关爱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可知,他希望统治者的为政之道是仁爱、宽厚。
【点睛】参考译文:
【甲】(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颜回陪鲁定公坐在台上,东野毕在台下御驾马车。定公说:“东野毕驾车(的技术),很好啊!”颜回说:“好是好,但是他的马将会有纰漏了!”定公(听后)不高兴,对旁边的人说:“我听说君子不中伤别人。难道君子也中伤别人吗?”颜回退下后,不大一会儿,管理马棚的人就报告说东野毕的马出了纰漏了。定公从座位上站起来,说:“马上催促车去召回颜回!”
颜回到,定公说:“刚才我说:‘东野毕驾车技术很好。’您说‘好是好,但是他的马将会有纰漏了!’不知道您是如何知道的呢?”颜回回答说:“我以治理国家的道理知道的。从前舜帝擅长于用人,造父擅长于用马。舜帝不使民力用完,造父也不让马把力气用光。因此舜帝时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也没有逃跑的马匹。现在东野毕驾车,上车拿起缰绳,马的勒口和身体都很端正了;转圈驰骋,调教得合乎规范了;经历险阻,跑了很远的路了,耗尽了体力。但仍然不停地鞭打它们,根据这些我就知道马逃跑的原因了。”
32.A 33.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4.【甲】文写千里马、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批判;【乙】文写劣马,寄寓了为人处世要淳朴、诚信,多为他人着想的道理。(意思对即可) 35.我会努力完善自己,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同时学会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分析合理亦可。)
【解析】3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有时/有时;B.普通/常常;C.怎么/安适;D.方法/道路;故选A。
3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策,鞭打。以,按照。道,方法。食,喂养。尽,竭尽。而,却。通,通晓。
34.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写千里马,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批判;【乙】文结合“‘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句可知,写劣马,寄寓了为人处世要淳朴、诚信,多为他人着想的道理。
35.本题考查阅读的拓展能力。
甲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以及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由此可知,如果自己是个不被重用的人才,会努力完善自己,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同时学会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了很多人。一天,他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没有一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尧咨)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
36.①一食:吃一次(顿)②临:面对③使:派,让④或:有人 37.(1)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所以树木不能长得高大,花儿开得也不繁盛,因而不被人珍视(重视)。 38.才美不外见 39.甲文借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达对优秀人才被埋没的愤懑和痛惜之情。
乙文借山中琼花多苦樵斧、野烧而“木不得大,而花不能盛,不为人贵”的事实,表达对美好人、事受到摧残的的痛惜和伤感之情(或:抒发了对人生命运无常的深深慨叹)。 40.A
【解析】3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一食:吃一次(顿)。
②句意:拿着鞭子面对它。临:面对。
③句意:孙冕让人去探访它。使:派,让。
④句意:有人说。或:有人。
3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同“饲”,喂养;尽:使……竭。
②重点词:故,所以;为,被;贵,认为……贵重。
3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常化燎原灰”的意思:常常被大火烧成灰烬。句子的意思是说琼花被大火烧过之后,原来的美丽不被人发现。甲文中“才美不外现”写出了千里马因食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也就不被人发现,由此得出相似的甲文的句子是:才美不外见。
39.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分析。
甲文:文章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作者借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乙文写了扬州的后土庙中的一株洁白可爱的“琼花”,洁白可爱,年岁久树木高大而花朵繁多,而山中琼花大多数被砍伐,被火烧,所以都长不高大,花开得也不茂盛,人们不认为贵重,文章借此表达对美好人、事受到摧残的的痛惜和伤感之情(或:抒发了对人生命运无常的深深慨叹)。
40.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甲文没有写“常马”的不平等待遇;
C.乙文没有从反面说理;
D.甲文“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正确断句应为:“骈死/于槽枥之间”,乙文“岁久木大/而花繁也”的正确断句应为:“岁久/木大而花繁也”;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扬州的后土庙,有一株花,洁白可爱,年岁久树木高大而花朵繁多。俗称“琼花”,不知道是什么树木。世人认为天下没有这种树木,只有这一株。孙冕让人去探访它,山中有很多。但大多数被砍伐,被火烧,所以都长不高大,花开得也不茂盛,人们不认为贵重。孙冕感到很伤感,作诗说:“可惜地方遥远,常常被大火烧成灰烬。”有人曰:“这句诗写的就是李文饶赋中的玉蕊花。”
41.中人/皆可使为君子 42.马鞭,这里是“用马鞭驱赶”的意思犹,尚且大概赦免 43.(1)只是辱没在仆役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陛下拥有天下这么广阔的土地,怎么会没有栋梁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 44.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 45.甲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乙文运用了道理论证。
【解析】41.考查文言语句断句。
句意: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君子。
“中人”为主语,“皆可使为君子”是对“中人”为动宾短语,修饰“中人”,二者中间停顿;
因此断句为:中人/皆可使为君子。
42.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马鞭,这里是“用马鞭驱赶”的意思;
(2)句意: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且:犹,尚且;
(3)句意:原因大概在于人才仕进之路开得不广。殆:大概。
(4)句意:赦免小的过错。赦:赦免。
43.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祗:通“只”,只是;辱:辱没;骈:两马并驾;槽枥:马槽;称:著称。
(2)秉:拥有;四海:天下;曾亡:怎么会没有。
44.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和【乙】文“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等内容可知,两文分别借千里马被埋没及孔子和《传书》的语录,阐明只有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人才才能不被埋没的道理。
45.考查写法及论证方法。
结合【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等内容可知,【甲】文借千里马被埋没,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结合【乙】“《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等内容可知,【乙】文引用《诗经》、孔子和《传书》的语录,运用道理论证,阐明只有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广开言路才能政治开明。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诗经》说“因为有众多的贤士啊,文王得以安享天下”,孔子说“只有十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忠信之人”,这些都是实话呀。陛下拥有天下这么广阔的土地,怎么会没有栋梁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原因大概在于人才仕进之路开得不广,选拔任用不明,勉励又不笃厚。《传书》上说:“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养人才。”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君子。陛下应下诏书选拔贤良,赦免小的过错,不要求全责备,从而广聚英才。
46.A 47.(1)(食马者)喂他,却不能让他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2)(我)只想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那里显声扬名。 48.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批注:这两句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愤。 49.(1)“且”是“尚且”的意思,“安”是“怎么”的意思,整个句子运用反问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和理解,也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2)第一个“其”,是“难道”的意思,第二个“其”是“恐怕”的意思,先问后答,突出强调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愤懑、批判之情。
【解析】4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题干“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中“食”:读音是shí,意思是吃。
A.句意为: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食:读音是shí,意思是吃;
B.句意为: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食:读音sì,意思是拿食物给人或牲畜吃;
C.句意为: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食:读音是shí,意思是食物;故选A。
4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食:通“饲”,喂。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鸣:马嘶。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2)重点词语:苟:苟且。全:保全。于:在。求:谋求。闻达:闻名显达。于:在。
48.本题考查批注。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意思是: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49.本题考查加点词语赏析,要求从(1)(2)中任选一句,体会作者述说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我选(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句意是: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加点词“且”意思是“犹,尚且”,表示让步关系;“安”是“怎么”的意思,表反问。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点睛】参考译文
《马说》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出师表》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泊秦淮》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50.A 51.(1)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忽略他的大优点,这是这个君主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 52.当此举也 /桓公得之矣 /所以霸也。 53.(1)不识、埋没、摧残人才;(2)赏识、重用人才,深谋远虑、有主见。
【解析】5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见:通“现”,显现/动词,拜见;B.执:动词,拿,握;C.常:形容词,一般,平常;
D.于:介词,在;故选A。
5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句中重点词有:食:同“饲”,喂养;尽:竭尽;材:才能;鸣:鸣叫;通:通晓。
(2)句中重点词有:以:因为;亡:丢失;此:这。
5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可根据句意断句,该句可翻译为:此举为齐桓公赢得了天下的人心,这就是他称霸的原因啊。阅读句子可知,“也”,“矣”作为句末语气词,应断开,故停顿为: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5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意思是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写出了统治者的昏庸无能;通过统治者说“天下无马”,揭露了统治者的不懂装懂,浅薄无知;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写出了统治者不识、埋没、摧残人才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控诉。
根据【乙】文“桓公曰:‘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其意思是桓公说:“不是这样的,派人去打听的话,恐怕他会有小的缺点,因为他的小缺点而丢掉他的大优点,这就是国君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啊。况且人本来就很难十全十美,我们姑且用他的长处。”于是提拔重用宁戚,授给官职,让他担任卿大夫。在这件事上,齐桓公做得对,这是他称霸的原因啊。)”可知“此举”也就是“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这也揭示了齐桓公称霸诸侯的原因“权用其长者”,因而齐桓公能够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他求贤若渴,善于识别人才;正确对待人才,用人不疑;赏识,重用人才;深谋远虑、有主见。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
宁戚想要向齐桓公谋求职位,因为(求仕不顺)处境困窘,没有办法推荐自己,于是做了商贩,租借牛车到齐国去,晚上在城门外住宿。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晚打开城门,让租车马的商赃避开。(他们)火把燃得很旺,随从(齐桓公)的人很多。宁戚正在车下喂牛,看到桓公而心中悲伤,敲打着牛角,用洪亮激昂的声音唱起商调歌曲。齐桓公听了,拉着他车夫的手说:“奇怪嗬,这位唱歌的不是一般人啊!”(就)命令用侍从乘坐的车子把宁戚载上。桓公返回到了宫廷,随从人员请示(如何安置宁戚)。桓公说:“赐给他衣服帽子,我要接见他。”宁戚拜见(齐桓公),用聚合国内力量来劝说他。第二天再拜见(齐桓公),用治理天下来劝说他。齐桓公非常高兴,想要任用他。群臣劝谏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卫国)距离齐国五百里,(路途)不远,不如派人去打听一下,果真是贤人的话,再任用他也不为晚。”桓公说:“不是这样的,派人去打听的话,恐怕他会有小的缺点,因为他的小缺点而丢掉他的大优点,这就是国君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啊。况且人本来就很难十全十美,我们姑且用他的长处。”于是提拔重用宁戚,授给官职,让他担任卿大夫。在这件事上,齐桓公做得对,这是他称霸的原因啊。
54.B 55.(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何况比我贤能的人,难道还怕远行千里吗? 56.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57.【甲】食马者:埋没、摧残人才,【乙】燕昭王:求贤若渴,厚待人才。【甲】人才遭受屈辱而死,【乙】人才纷至,国家强盛。
【解析】54.考查一词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