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专题0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 之一。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二、知识梳理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答案】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答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答案】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 | 孟子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②,七里之郭②,环③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④非不深也,兵革⑤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⑥,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教材注释】
①选自《孟子译注》。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ē),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本课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②[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③[环]围。
④[池]护城河。
⑤[兵革]泛指武器武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⑥[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基础训练
一、名句名篇默写
1.默写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占有地利的守城一方却不具有“人和”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君主施行“仁政”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那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1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1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君主施仁政达到“人和”的局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作者以进攻一座小城打比方,来说明“天时”的好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成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草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①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运:转,意思是老百姓就会转变念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B.或谓寡人勿取 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C.以迎王师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D.城非不高也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下面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气势充沛,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B.文章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比较,中间两个“不如”相连,一个比一个重要,层层递进,观点鲜明。
C.“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正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D.文章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6.【甲】文画线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7.阅读【甲】【乙】两文,概括孟子对战争的看法。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十一月,召诸县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且吾所以居霸上,待诸侯至而定要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享于军士。沛公让不受,曰:“仓粟多,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选自《汉书·高帝纪》有删改)
【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遂西入咸阳 西( )
(2)还军霸上 军( )
(3)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苦( )
(4)先入关者王之 王(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固以能宽容 徒以有先生也
B.杀之不祥 辍耕之垄上
C.为父兄除害 天子为动
D.争持牛、羊、酒食献享于军士 谤讥于市朝
10.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吾所以居霸上,待诸侯至而定要束耳。
11.结合【乙】段文字,谈谈沛公之所以能够“王”关中的原因有哪些?
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2.下列各句中,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环/而攻之 B.米粟非不/多也
C.可以/一战 D.策之/不以其道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B.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之,结构助词,的)
D.委而去之(而,连词,表转折)
1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B.本文论述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时,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C.文章最后“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突出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影响。
D.全文语句整齐、流畅,气势充沛,说服力强。
15.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列举一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时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功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共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以为西河守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B.若君不修德 静以修身
C.顾而谓吴起曰 顾野有麦场
D.魏文侯以吴起善用兵 择其善者而从之
1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B.《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甲文体现了这一点。
C.“城”和“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大都分为大城和小城两部分,或称内城与外城,内城为郭,外城为城。
D.魏文侯的“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侯爵为“超品”,即为超过一品之意。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及功臣的封赐。
19.翻译句子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20.乙文中的名将吴起是一个怎样的人?
21.甲乙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乙文相当于论证了甲文的哪一观点?请写出具体语句(限一句),并结合乙文的内容和思路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 (2)委而去之 (3)亲戚畔之
2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乙】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
2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则非其上矣(2)然而不王者
2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6.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孟子认为君王能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①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②,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③。然耳目股肱④,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⑤,实为国之大害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弥:更加。②兢慎:兢兢业业,小心谨慎。③虽休勿休:即使做好了也不自夸。④股肱:大腿和胳膊。这里与前面的“耳目”,都是比喻左右辅佐之臣。⑤备尽肝膈:做到推心置腹,坦诚相照。
2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域:(2)亲戚畔之 畔:
(3)治国亦然 然: (4)若便骄逸 骄逸:
2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病人觉愈,弥须将护。
29.两文都是围绕“仁政”展开论述,【甲】文中强调(1)“”(用原文词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怎样体现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①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②,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③。然耳目股肱④,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傥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⑤,实为国之大害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弥:更加。②兢慎:兢兢业业,小心谨慎。③虽休勿休:即使做好了也不自夸。④股肱:大腿和胳膊。这里与前面的“耳目”,都是比喻左右辅佐之臣。⑤备尽肝膈:做到推心置腹,坦诚相照。
30.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2)亲戚畔之 畔:
(3)治国亦然 然:
(4)若便骄逸骄 逸:
31.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2)病人觉愈,弥须将护。
32.两文都是围绕“仁政”展开论述,【甲】文中强调“_____”(用原文词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怎样体现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33.阅读回答问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居鄛①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②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注】①居鄛:古邑名。②心:人名。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七里之郭_____________
②攻亲戚之所畔_____________
③素居家_____________
④故楚南公曰 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3)你对【甲】文中的“道”如何理解?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4)【甲】文和【乙】文都阐释了怎样共同的道理?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
3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 B.得道者多助/道不通,度己失期
C.丈夫之冠也/亦免冠徒跣 D.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5.把“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翻译成现代汉语。
3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用了攻城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中心论点中的“地利不如人和”,从而强调了人和的重要。
B.甲文的论证从战争推及治国,道理由浅入深,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C.乙文探讨了“何谓大丈夫”,景春提出观点后,孟子先反驳,再提出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D.《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甲乙两文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颜渊》)
37.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_____________
②委而去之 去:_____________
③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是:_____________
④亲戚畔之 畔:_____________
3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9.用“/”标出乙文中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断三处)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0.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①!”慎夫人②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其后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③廪庾④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 食货志上》)
(注释)①何以台为:还要露台干什么呢!②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③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④廪庾:粮仓。
4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 ②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
③吏弗能纪_____________ ④慎夫人衣不曳地_____________
4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分二处)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
4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
44.结合甲乙两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汉文帝治国做法体现了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
甲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选自《论语·颜渊》)
4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池非不深也 池: (2)亲戚畔之 畔:
46.翻译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7.下列两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地利不如人和/春和景明
B.子帅以正/三军可夺帅也
C.多助之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是天时不如地利/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8.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9.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谈谈儒家学者的为政观。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三章》)
【乙】斗且廷见令尹子常①,子常与之语。归以语其弟,曰:“今子常相②楚君,蓄财货如饿豺狼,无令名③于四方。民之羸馁④,日已甚矣,道殣相望⑤,盗贼司目⑥,民多有离叛之心。是之不恤⑦,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不亡何待!”期年,乃有柏举之战⑧,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选编自《国语》)
【注释】①斗且:楚国人。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子常:子囊的孙子,名囊瓦。②相:辅佐君王。③令名:好名声。④馁(něi):饥饿。⑤道殣(jìn)相望: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⑥司目:伺机。⑦恤:顾念;救济。⑧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孙武率领3万吴军,奔袭千里攻破楚国都城,在柏举击败20万楚军。⑨昭王:楚国君主。随:随国,在今湖北随县。
50.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中的“池”意为护城河,池挖得深,敌军进攻困难,是“地利”的体现。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为安定,作者写“域民”意在表现“人和”的重要性。
C.“亲戚畔之”中的“畔”是通假字,同“叛”,意为背叛,表现了彻底失去“人和”的后果。
D.“而蓄聚不厌”中的“厌”意为满足,突出表现了子常贪得无厌的丑态和斗且对其的痛恨。
51.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52.如何理解甲文段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
53.柏举之战中楚国失败的内部原因是什么?请你运用甲文段的观点进行探究。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译注》)
【乙】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子房:即张良,表字子房。②馈饷:粮饷。
5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委而去之( )
(2)亲戚畔之( )
(3)镇国家( )
(4)连百万之军( )
5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里之城 有功者害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战胜而不予人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D.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斯是陋室
56.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57.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58.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填空。
根据【乙】文我们可以概括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和①;我们也可以用【甲】文原句②“”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刘邦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9.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委而去之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亲戚畔之
60.翻译句子。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乙】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①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②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怵:(chù触)这里用为恐惧害怕之意,怵惕:恐惧警惕之意。②要:通“徼”。这里用为探求、求取之意。
61.解释下列各句的加点词语。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②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6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63.乙文段中孟子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具备什么道德标准?请结合甲文联系实际谈谈施行“仁政”有什么好处?
6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甲子日,纣兵败。
(选自《史记 殷本纪》,有删减)
(1)按要求完善下面字词积累表。
字词积累表
分类收集 加点字词 词义理解
通假字 亲戚畔之 ①畔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域
一词多义 A.汝心之固(顽固)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必,一定) ③错误的一项是,应解释为。
课外字词 A.诸侯以此益疏(更加,越发) B.乃强谏纣(尽力,极力) C.乃详狂为奴(详尽,仔细) D.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投奔) ④加点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2)将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
(4)根据甲文对战争获胜要素的论述,结合乙文分析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的原因。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凌②上犯禁③,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节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凌: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6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 (2)亲戚畔之
(3)奚以知其然也 (4)故治国常富
6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
6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注一处)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68.甲乙两文都论述了(用乙文中四字短语概括),都强调人的重要性。但两文论述的角度有不同,甲文强调要(原文中两字概括)乙文强调要(原文中两字概括)
69.甲文说的“得道者多助”和乙文说的“凡治国之道”,这两个“道”意思一样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委而去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本题中的“委、寡、戚、畔、粟、域、封、疆、溪”等字容易写错,要加强注意。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详解】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要依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选择符合题意的内容填写作答。其中“寡、域、封疆、溪、威”等字词容易写错。
3.B 4.C 5.(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 6.对比。将“得道者”与“失道者”进行对比,再次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破。 7.孟子认为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人和”,即人心向背,希望统治者能够施行仁政。甲文主要强调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乙文则强调发动战争要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
【解析】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都意为“有的人”;C.来/因为;D.城墙/城池;故选B。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从反面论证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故选C。
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故:所以;君子:指能实行仁政的君主。
(2)岂……哉:难道……吗?避:避免,摆脱。
6.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作用。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成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意为: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这句话将“得道者”与“失道者”进行对比,运用对比的写法,强调“人和”的重要性,进而论证“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中心论点。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探究。
【甲】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强调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文章最后以得“得道者多助”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即实际仁政,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取胜最主要的条件。
【乙】文中,由“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可知,燕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由“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可知,燕国当地百姓不高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因此“取”与“不取”,是由燕国百姓决定的,而不是齐宣王决定的,要根据燕国百姓的意志来决定是否兼并他们的国家,发动战争要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这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重视民心的思想。
两文都强调了老百姓的意愿,认为战争的起点和支点都是“仁政”。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能攻克下来,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吞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吞并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吞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王就是这样。吞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人这么做过,文王就是这样。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带着酒食来迎接大王的队伍,难道有别的要求吗?只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8.向西驻扎 “受……苦”或“为……所苦” 称王 9.A 10.况且我将军队驻扎在霸上的原因,就是为了等待诸侯们到来,制定军纪法规啊。 11.(1)善于察纳雅言、听取下属的意见;
(2)沛公废除秦朝酷法,宽容的对待秦朝旧吏和百姓;
(3)他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让百姓安定。
【解析】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于是,向西进入咸阳。西:向西;
(2)句意为:引兵驻扎在霸上。军:驻扎;
(3)句意为:父老乡亲们苦于苛酷的秦法已经很久了。苦:“受……苦”或“为……所苦”;
(4)句意为:谁先攻入关中就可以称王。王:称王。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均为连词,因为;B.代词,他,他们/动词,到、到达;C.介词,为了/介词,被……;
D.介词,给/介词,在;故选A。
1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且,况且;居,驻扎;霸上,待,等待;定要束,制定军纪法规。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沛公想停歇于咸阳宫舍,樊哙、张良谏言于他,他才封闭了秦珍藏珍宝的府库,引兵退到霸上)”可知,沛公善于察纳雅言、听取下属的意见;
结合“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父老乡亲们苦于苛酷的秦法已经很久了,说秦坏话的一家人都要被杀死,偶然相聚悄悄讲话就会犯弃市死罪。我曾经同各路诸侯相约定,谁先攻入关中就可以称王,现在我理当在关中一带称王。我今天同各位商约,定出这样的三条法规:杀人的人要处以死刑,伤害人的、盗窃他人财物的要酌情治罪。其余秦朝的一切苛法都要废除。各位官员都请照原位安于职守)”可知,沛公废除秦朝酷法,宽容的对待秦朝旧吏和百姓;
结合“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且吾所以居霸上,待诸侯至而定要束耳(自从我起兵以来,所到之处都为民除害,没有任何侵扰、暴虐的行为,请大家不必惧怕!况且我之所以把军队退驻在霸上,就是为了等待各路诸侯到齐后再来制定重要法规)”“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享于军士。沛公让不受,曰:‘仓粟多,不欲费民’(秦地的人听了很高兴,都争先恐后地送牛羊酒食来犒劳军中的将士。沛公又表示谦让不肯接受,说:“官仓里的粮食很多,不能再使百姓破费。”)”可知,他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让百姓安定。
【点睛】参考译文:
(甲)诸位将领中有人说杀了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遣我攻取关中,原本认为我能够宽厚容人,况且他们已经投降,杀了他们是不吉祥的。”于是,按沛公的话嘱咐官吏。于是,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停歇于咸阳宫舍,樊哙、张良谏言于他,他才封闭了秦珍藏珍宝的府库,引兵退到霸上。萧何则全部收纳秦丞相府的图书资料、户籍文献。汉元年十一月间,沛公召集各县乡管理公务和有威望的人士,说:“父老乡亲们苦于苛酷的秦法已经很久了,说秦坏话的一家人都要被杀死,偶然相聚悄悄讲话就会犯弃市死罪。我曾经同各路诸侯相约定,谁先攻入关中就可以称王,现在我理当在关中一带称王。我今天同各位商约,定出这样的三条法规:杀人的人要处以死刑,伤害人的、盗窃他人财物的要酌情治罪。其余秦朝的一切苛法都要废除。各位官员都请照原位安于职守。自从我起兵以来,所到之处都为民除害,没有任何侵扰、暴虐的行为,请大家不必惧怕!况且我之所以把军队退驻在霸上,就是为了等待各路诸侯到齐后再来制定重要法规。”于是沛公就派人同秦地的官员到县乡里去宣传,使大家都知晓。秦地的人听了很高兴,都争先恐后地送牛羊酒食来犒劳军中的将士。沛公又表示谦让不肯接受,说:“官仓里的粮食很多,不能再使百姓破费。”秦地的人更是欢喜,只担心沛公不在秦地称王。
(乙)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12.D 13.D 14.A 15.(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2)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16.理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
事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却以酷刑残害臣民,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相关事例还有:秦朝末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英美等抗战国得道多助,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举一个事例即可)
【解析】12.本题考查断句。
A.句意: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夫”为句首发语词,在其后断一处;故断为:夫/环而攻之。
B.句意: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米粟”为主语,在其后断一处;故断为:米粟/非不多也。
C.句意: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以”为古今异义词,“可”指可以,“以”指凭借;故断为:可/以一战。故选D。
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D.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而:表修饰,不译。故选D。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小,采用“环而攻之”的方法,得“天时”却不能取胜,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故选A。
1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重点词有:
(1)之至:到极点;亲戚:畔:同“叛”,背叛;顺:归顺;
(2)故:所以;君子:能实行仁政的君主。
16.本题考查语句理解及拓展延伸。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就能够得民心,得到百姓拥护,否则将会失去民心。这一主张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考虑“人和"的因素,顺应民心。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和支持越多,力量越大,胜算越大;反之亦然。楚汉之争的事例就能有力地证明这一观点。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昧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突围后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点睛】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17.D 18.C 19.如果君主不修治德政,这只船中的人都会成为敌国的人了。 20.名将吴起是一个文韬武略兼备的人物。(意思相近即可) 21.乙文论证了甲文“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乙文先通过吴起提出“在德不在险”的论点,(这里的“德(仁德)”和“险(险要的地势)”分别相当于甲文的“人和”与“地利”,“在德不在险”就是“地利不如人和”。)然后举出历史上的三个反面事例对魏武侯进行劝谏,强调统治者如果不培育仁德,实行仁政,后果很严重。最后重申论点,并发出警告。
【解析】1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名词,太守/名词,太守;
B.动词,学习、培养/动词,学习、培养;
C.动词,回过头/动词,回头看(这里是往旁边看);
D.动词,擅长/名词,优点;故选D。
18.本题考查有关文学常识。
C.“内城为郭,外城为城”的说法有误,应该是内城为城,外城为郭;故选C。
1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若:如果。修德:培养德行、修治德政。之:的。尽:全,都。敌国:敌国的人。即:如果君主不修治德政,这只船中的人都会成为敌国的人了。
2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由乙文“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共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可知,吴起熟读史书,且能够洞察历史兴衰的真相;由“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可知,吴起善于用兵,具有军事才能;由此可知,吴起是个文韬武略兼备的人物。
21.本题考查论点和论证思路。
论点:根据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作者认为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根据乙文中吴起对魏武侯讲的“在德不在险”可以看出,吴起指出“在德不在险”的治国思想。吴起认为,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这里的“德(仁德)”和“险(险要的地势)”分别相当于甲文的“人和”与“地利”;由此可知,乙文印证了甲文“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
论证思路:根据“在德不在险”可知,吴起提出论点,即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根据“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可知,吴起通过列举三苗氏部落不修好仁德礼义,被大禹所灭;夏桀治理国政不仁,成汤起兵将他放诼;殷纣王修政不仁,被周武王杀死这三个反面事例论证这种思想;根据“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可知,吴起强调统治者如果不培育仁德,实行仁政,后果很严重。这是在重申论点,并发出警告。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魏文候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信任,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修德行,这小舟中的人都会是敌国的人。”武侯回答说:“讲得好。”
22.(1)兵器(2)放弃(3)同“叛”,背叛 23.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4.(1)诋毁,讥议(2)称王 2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6.①实施仁政,人民归顺于他,支持帮助他。②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把人民放在心上。③人和(或得民心)才是得天下的主要原因。
【解析】2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1)句意: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兵:兵器;
(2)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
(3)句意: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2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本题中注意重点字词“域民(使人民定居下来),以(凭借,靠),固国(巩固国防)威(威慑)”要理解正确。
2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1)句意:就会诋毁他们的国君。非:诋毁,讥议;
(2)句意: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王:称王。
2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分析,“乐民之乐者”有标志性词语“者”,故在“者”后断句;“民亦乐其乐”中“民”是主语,“乐”是谓语,“其乐”是宾语,故在“乐”后断句;“忧民之忧者”有标志性词语“者”,故在“者”后断句;再结合句意“国君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可断句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6.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可知,孟子认为君王能得天下的原因是实施仁政,人民归顺于他,支持帮助他;人和(得民心)才是得天下的主要原因;
结合【乙】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知,孟子认为君王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也会以君王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把人民的忧乐放在心上,这样的君王就能得天下。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人民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27.限制同“叛”,背叛这样骄奢怠惰 28.(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病人觉得快要好了,就须要更加细心的护理。(意思对即可) 29.(1)人和
(2)治国应君臣协力同心,直言不讳,肝胆相照,才能避免“国之大害” (意思对即可)
【解析】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域:限制;
(2)句意: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3)句意:治理国家也是这样。然:这样;
(4)句意:若不这样而是骄奢怠惰。骄逸:骄奢怠惰。
2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固国:巩固国防;以:依靠、凭借;险:险要;威天下:震慑天下。
(2)觉愈:觉得快要好了;弥:更加;将护:指细心的护理。
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甲文强调“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根据乙文“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可知,治国应君臣协力同心,直言不讳,肝胆相照,不能相互猜忌。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贞观五年,太宗对侍臣说:“治国和养病没有分别。病人觉得快要好了,就须要更加细心的护理,如果稍有触犯,病人就一定会死亡。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天下稍微安定的时候,更加须要小心谨慎,若不这样而是骄奢怠惰,一定会丧命失败。现在天下的安危,和我联系在一起,所以一天比一天谨慎(慎重),即使做好了也不自夸,然而我的耳朵、眼睛、手脚,却委托给你们,从道义上你们和我是一体的。所以我们应该同心协力,如果遇到不安定的事可以直言不讳,不应隐瞒。倘使君主和臣子相互猜疑,不能坦诚相对,相互信任,这实在是对治理国家的最大害处呀。”
30.(1)限制;(2)同“叛”,背叛;(3)这样;(4)骄奢怠惰 31.(1)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2)病人觉得快要好了,就须要更加细心的护理。(意思对即可) 32.人和;治国应君臣协力同心,直言不讳,肝胆相照,才能避免“国之大害”。(意思对即可)
【解析】30.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句意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域:限制。
(2)“亲戚畔之”的句意是:亲戚都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3)“治国亦然”的句意是:治理国家也是这样。然:这样。
(4)“若便骄逸骄”的句意是:若不这样而是骄奢怠惰。逸:骄奢怠惰。
3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句中的“城(内城)、郭(外城)、环(环绕,包围)、攻(进攻)、而(却)”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愈(痊愈)、弥(更加)、将护(细心的护理)”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2.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的重要性。从乙文“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可知,唐太宗与侍臣探讨“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现在天下的安危,和自己联系在一起,所以一天比一天谨慎(慎重),君与臣治国要兢兢业业、小心谨慎、直言不讳、同心协力、肝胆相照。据此理解分析作答,意对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攻打内外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贞观五年,太宗对侍臣说:“治国和养病没有分别。病人觉得快要好了,就需要更加细心的护理,如果稍有触犯,病人就一定会死亡。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天下稍微安定的时候,更加须要小心谨慎,若不这样而是骄奢怠惰,一定会丧命失败。现在天下的安危,和我联系在一起,所以一天比一天谨慎(慎重),即使做好了也不自夸,然而我的耳朵、眼睛、手脚,却委托给你们,从道义上你们和我是一体的。所以我们应该同心协力,如果遇到不安定的事可以直言不讳,不应隐瞒。倘使君主和臣子相互猜疑,不能坦诚相对,相互信任,这实在是对治理国家的最大处呀。”
33.(1) 外城同“叛”,背叛。一向所以
(2)①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②立他为楚怀王,这是为了顺应楚国民众的愿望。
(3)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道”理解为“正义”,“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
(4)顺应民心,施行仁政。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七里的外城。郭,外城。
②句意: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畔,同“叛”,背叛。
③句意:一向家居不仕。素,一向。
④句意:所以楚南公说。故,所以。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道,仁政;寡,少。
②重点词:从,顺应;望,愿望。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道”理解为“正义”,“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乙文结合“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意思为:于是,项梁认为范增的话有道理,就到民间寻找楚怀王的嫡孙熊心,这时熊心正在给人家牧羊,项梁找到他以后,就袭用他祖父的谥号立他为楚怀王,这是为了顺应楚国民众的愿望。可知,项梁找到他以后,就袭用熊心祖父的谥号立他为楚怀王,这是为了顺应楚国民众的愿望。由此可知,甲文和乙文都阐释了共同的道理:顺应民心,施行仁政。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乙
居鄛人范增,七十岁了,一向家居不仕,喜好琢磨奇计,他前来游说项梁说:“陈胜失败,本来就应该。秦灭六国,楚国是最无罪的。自从楚怀王被骗入秦没有返回,楚国人至今还在同情他;所以楚南公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有,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如今陈胜起义,不立楚国的后代却自立为王,势运一定不会长久。现在您在江东起事,楚国有那么多将士如众蜂飞起,争着归附您,就是因为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大将,一定能重新立楚国后代为王。”于是,项梁认为范增的话有道理,就到民间寻找楚怀王的嫡孙熊心,这时熊心正在给人家牧羊,项梁找到他以后,就袭用他祖父的谥号立他为楚怀王,这是为了顺应楚国民众的愿望。
34.D 35.(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36.A
【解析】3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A.不同,固:使……巩固/顽固;B.不同,道:指仁政/道路;C.不同,冠:行冠礼,指成年/帽子;
D.相同,诚:两个都是“的确,确实”的意思;故选D。
3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居住。第二个“居”,居所,住宅。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立:站,站立。正:正大。大道:光明的大道。
3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根据甲文中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可知,甲文用了攻城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中心论点中的“天时不如地利”,从而强调了地利的重要。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7.兵器离开这通“叛”,背叛 38.①所以(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②自古以来谁都会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3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0.【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因为“民信”是“人和”的重要条件。意即“得民心者的天下”。
【解析】3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为: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兵:兵器;②句意为: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去:离开;
③句意为: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是:这;
④句意为: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通“叛”,背叛。
3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字词:
①故:所以;君子:(行仁政)的君主;必:一定;
②皆:全,都;信:信任;立:立足。
3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本句句意为: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域民”指“使百姓安定下来”这个期望,作主语,“不以”作谓语,指不能依靠,“封疆之界”作宾语,指“域民”的方式;故三者之间应彼此断开;故断句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甲文中心论点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接着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地利”重于“天时”,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人和”重于“地利”。然后,作者用“故曰”二字,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乙文孔子回答子贡有关治理国家的办法的问题“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即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在迫不得已去掉两项后,剩下“信”,进而阐明自身的观点“民无信不立”,要取信于民,强调百姓的信任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人和”指人心归一,上下团结。“取信于民”指主张重民意,取得百姓的信任,这样才能实现人心归一,上下团结。因此,“取信于民”是“人和”的重要条件之一。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百姓就对政府信任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但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41.限制极点没有拖 42.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 43.(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2)第二年,就免除了老百姓种田的租税。 44.汉文帝减轻百姓赋税,“遂除民田之租税”;节省宫廷开支,“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富足,国库充盈:“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体现了孟子所提倡的主张:施行仁政。
【解析】41.本题考查文言重点词语解释。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域:限制。
(2)句意为: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至:极点。
(3)句意为:吏员不能全部管理起来。弗:没有。
(4)句意为:慎夫人衣服不拖地。曳:拖。
42.本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曾经想造一座露台,(汉文帝)召见工匠计算露台的花费,价值百金。故断句为: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
4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有:
(1)固:使巩固;国:国防;山溪:山河;险:险要的地理环境;威:震慑;以:凭借,依靠之意;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2)明年:第二年;遂:于是,就;除:免除。
4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甲文中的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其实也就是告诉君主要“施行仁政”。
乙文中汉文帝治国的一些做法“遂除民田之租税”“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汉文帝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生活俭朴,为天下人作表率。结果是:其后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富贵,国库充盈。汉文帝治国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孟子“施行仁政”的主张。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
汉文帝下诏赏赐百姓十二年租税的一半。第二年,免除百姓农田的租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没有任何增加。曾经想造一座露台,(汉文帝)召见工匠计算露台的花费,价值百金。汉文帝说:“白银百两,相当于十户一般人家的家产了。我继承了先帝的宫室,常常担心使他蒙羞,我还要露台做什么呢?”慎夫人衣服不拖地,蚊帐没有刺绣,用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的表率……这以后七十年,国家没有大事发生,除非遇到水灾旱灾,老百姓自给自足,全国粮仓都是满的,府库里面都是多余的钱财。
45.池:护城河畔:同“叛”,背叛 46.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47.D 48.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9.孟子强调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最重要,也就是要赢得民心,“得道”就是统治者要“施行仁政”,才能赢得民心。
孔子认为治国不在于凶残狠戾,专恃刑杀,要以仁厚情怀和道德礼法引导人民向上向善,用“风”“草”的譬喻阐明君民关系,领导者若能以身作则,为民模范,自能收到上行下效、风行草偃的效果。
【解析】4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池:护城河。
(2)句意为: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46.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