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6《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4 16:2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专题06《记承天寺夜游》
文体解析
一、作者作品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二、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三、内容理解: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
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写出竹柏之影参差交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充满诗情画意。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作者称自己为“闲人”是因为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他落寞,当然也是他自我排遣的旷达胸襟的体现。这体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3.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
4.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 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记承天寺夜游》
宋代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1、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2、欲:想要,准备。
3、月色:月光。
4、入:照入,映入。
5、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6、起:起身。
7、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8、行:出行。
9、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10、遂:于是,就。
11、至:到。
12、寻:寻找。
13、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14、亦:也。
15、寝:睡,卧。
16、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
17、于:在。中庭,庭院里。
18、空明:清澈透明。
19、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20、交横(héng):交错纵横。
21、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22、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23、为:动词。做。
2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耳”同“尔”,语气词,罢了。
25、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26、耳:语气词,“罢了”。
基础知识
一、名句名篇默写
1.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5)《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友共赏中庭月色,“,”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澄碧中竹影斑驳的幽静迷人夜景。
(6)《记承天寺夜游》中“,,”包含着作者能尽赏这清虚冷月仙境之快意,又隐隐有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
(7)《记承天寺夜游》中“,,”极写月光清凉明净之美,描绘出冰清玉洁的空灵境界,也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8)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9)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2.《记承天寺夜游》
(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
(2)《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而想到了与自己共同境遇的老朋友的句子是“。”
(3)《记承天寺夜游》中,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5)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6)《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
(7)《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的句子是“,。”
(8)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9)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10)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11)《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感情的句子是:??。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四季交替 B.阡陌交通 C.交口称赞 D.君子之交
5.文中的“闲人”意蕴丰富。下列对“闲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雅趣的人。以“闲人”自称,隐含着豁达的人生态度。
B.有闲暇的人。以“闲人”自称,透露出两人夜游的情致。
C.被闲置的人。以“闲人”自称,反映了两人的政治处境。
D.被贬谪的人。以“闲人”自称,表现了空虚的精神状态。
6.根据《记承天寺夜游》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
(李白《杂题》其一)
材料二
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人声既绝,楼台灯火,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子瞻有云:“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取材于徐釚《词苑丛谈》)
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美感与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同样是“乘兴踏月”,苏轼在空灵澄澈的月色下,自适其适,自乐其乐;李白在月光中以酒助兴,产生了“①”的世外之感;月明如洗,“予”在西湖夜饮,觉得此刻的西湖“独为吾有”、产生了“②”的感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③民:指汉族人。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7.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 B.盖竹柏/影也
C.舍中/掩关熟睡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 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1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有所语 语:告诉
B.佛印绝类弥勒 类:像
C.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到
D.怀民亦未寝 寝:睡觉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足肤皲裂而不知
B.左臂挂念珠倚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相与步于中庭 行者休于树
D.何处无竹柏 水何澹澹
1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A.他们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B.那些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C.那些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D.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14.下列内容属于两文都写到的一项是( )
A.景色之美 B.朋友之乐 C.赏水之趣 D.贬谪之苦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茸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完:大致完备。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④瀹(yuè):煮。
15.解释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狱讼充斥 (4)予弟子由适在济南
16.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17.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臣自颍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夫君子之行 B.何夜无月/百姓何由安生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病终 D.水中藻、荇交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9.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
21.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
22.【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湖中/人鸟声/俱绝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念,思念
B.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C.拥毳衣炉火 拥:裹、围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尽力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仅用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了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第二句和第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互为知音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突出了雪景的迷人。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会桃花之芳园,序①天伦②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③,飞羽觞④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节选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注释:①“序”通“叙”,叙说。②天伦:指兄弟间的亲属关系。③坐花:赏花。④羽觞:一种酒器。
23.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会桃花之芳园
2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25.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6.【甲】【乙】两文对月夜的描绘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张孝祥《观月记》,有删改)
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怀民亦未寝( ) (2)念无与为乐者( )
(3)尽却童隶而登焉( ) (4)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
2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蹴尔而与之
C.介胄之士不拜 D.马之千里者
2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30.同是赏月,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甲】文表达了
【乙】文表达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3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解衣欲睡 欲: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3)但少闲人 但:(4)富民争出避水 避:
(5)卒全其城 卒:
3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33.【甲】【乙】两文体现了苏轼不同的形象,你读出几种?
3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齲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④皆可以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
上①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③抵④法,与帝王徇⑤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徵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 ,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 ,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贾(gǔ)胡:胡商。③赇(qiú):贿赂。④抵:触犯。⑤徇:顺从。
(5)在君臣的对话中,唐太宗提出的警示有哪些?用自己的话简述。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 木兰当户织 夜不闭户
B.念无与为乐者 如鸣珮环,心乐之 乐不思蜀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迷,不复得路 功遂身退
D.相与步于中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安步当车
36.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7.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心情的微妙变化。
38.选文语言简洁凝练,下面链接材料的语言通俗平淡,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链接材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①,纵步松风亭② 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③,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④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⑤,退则死法⑥,当恁么时⑦也不妨熟歇⑧。
(选自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嘉祐(yòu)寺:故址在白鹤峰以东,明代改建城隍庙。②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区东弥陀寺后山岭上。③木末:树梢,这里指高处。④兵阵:两军对阵。⑤死敌:死于敌手。⑥死法:死于军法。⑦恁(nèn)么时:那时候。③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与章子厚书
苏轼
某①启:仆②居东坡③,作陂④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⑤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⑥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④陂(bē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疖。⑥黑牡丹:牛的戏称。
【丙】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C.昨日一牛病几死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D.勿谓仆谪居之后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4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B.乙文中“言此发公千里一笑”不仅是苏轼为妻子能医好病牛而笑,也为自己对乡村生活充满乐趣而笑。
C.乙文中“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D.丙词在选材、语言、情感及人物形象上都展现出作者的豪放词风。
42.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3.请结合选文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甲文 丙词
关键词 “闲” “狂”
内容主旨 文章对庭中月色的描写,营造了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结尾透露出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上片密州出猎时的壮阔场面是词人豪放英勇的体现;下片①(写作手法)委婉表达出词人期盼得到朝廷重用和渴望②的坚定决心。
44.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子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而其变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完:大致完备。③秫(shú):黏黄米。④(yuè):煮。
(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狱讼充斥:
④撷园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乙】文中“乐哉!游乎!”这句话?
(5)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4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尝:
(4)虽兵阵相接 虽:
4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47.【甲】【乙】两文均出自苏轼之手,但流露出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①,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②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③,此岂无得而然哉?
【注释】①矍:吃惊注视。②环堵:室内空无所有。③穷山中:荒僻的山中。
(节选自苏轼《方山子传》,有删改)
48.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说明没有人能理解苏轼。
B.“庭下如积水空明”中的“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突出月光的皎洁美好。
C.“盖竹柏影也”与“盖追先帝之殊遇”两句中的“盖”字具体意思不同。
D.“此岂无得而然哉?”中的“岂”字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所作所为的赞赏之情。
49.请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相与步于中庭。
50.有人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修改成“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51.甲、乙两个文段都写于作者谪居黄州期间,在情绪的抒发上具有一致性。请分别结合两个文段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对作者心境的认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2.下列选项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呼尔而与之 与众不同
B.庭下如积水空明 于我如浮云 如火如荼 巧言如簧
C.盖竹柏影也 盖勤且艰若此 盖追先帝之殊遇 盖不由己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寻病终 无迹可寻 耐人寻味
5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4.从全文看,作者的夜游之乐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55.选文和链接材料同是作者赏月所写,请简要分析两位作者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
吾辈始舣舟①近岸,断桥石磴②始凉,席其上③,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④,向⑤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杯箸安⑥,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
【注释】①舣(yǐ):通“移”,移动船使船停靠岸边。②石磴(dèng):石头台阶。③席其上:在石磴上摆设酒筵。④靧(huì)面:洗脸。⑤向:方才,先前。⑥安:放好。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①,筋脉②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③,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注释】①瘦韧:细瘦但柔软坚实。②筋脉:指树的纤维皮层。③修洁:高洁。
(节选自《记游定惠院》)
56.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在这里是考虑、想到的意思。
B.“寻张怀民”中的“寻”字表现出作者渴望与好友赏月的急切心理。
C.“盖竹柏影也”中的“盖”这里是大概的意思。
D.“必携客置酒”中的“置酒”是放酒的意思。
57.请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8.请结合文段【甲】的相关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甲】文寥寥数语,却把苏轼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浓缩其中。作者心情富于变化,皆可在文中找到对应词句。作者用“欣然”描摹的欣喜,用“”转入忧虑孤寂的慨叹,用“相与步于中庭”道出的悠闲,用“”突出人生失意的感慨。
59.【甲】【乙】两个文段都写到了作者携友出游,却又有所不同。请分别结合两个文段中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欣然起行解衣欲睡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以下字形特别容易写错:庭、荇、者耳等。
2.庭下如积水空明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欣然起行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遂、藻、荇、耳”等字词容易写错。
3.(2023·江苏·九年级专题练习)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感情的句子是:??。
【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庭、藻、荇、柏。
4.B 5.D 6.物我两忘留恋徘徊,似在仙境
【解析】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是“交错”的意思。
A.交接;B.交错;C.一齐,同时;D.交往;故选B。
5.本题考查概念的理解。
D.“空虚的精神状态”表述错误,文章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精神;故选D。
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①结合“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句可知,产生了“物我两忘”的世外之感。
②结合“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句可知,产生了“留恋徘徊,似在仙境”的感觉。
【点睛】参考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材料一
趁一时高兴踏着月色,向西进入酒家。不知不觉忘却了自己,好像置身在人世之外。
材料二
五月十四夜晚,湖风舒畅,月光明亮得像洗过一样,繁星都消散了,天像水一样碧绿。在寄居的房屋处带着妻子在小艇子游玩,剥煮菱芡,喝酒到天亮。人声已经消失了,楼台灯火,环顾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苍翠的青山,时时倒映杯底,千百年的西湖,今晚才只为我拥有,徘徊顾念留恋,不像是在人间啊。子瞻曾说:“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我则认为什么地方没有闲人,没事找事像我们俩这样的,也不容易多得啊。
7.C 8.A 9.B 10.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今晚月亮正美,夜色很好,先生您能和我一起出去吗?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A.句意为: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句子中“庭下”是主语,故停顿为:庭下/如积水空明;
B.句意为: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句子中“盖”是句首发语词,“竹柏影”是句子主体,故停顿为:盖/竹柏影也;
D.句意为: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句子中“不知走海者”是主语,“者”表示句中停顿,故停顿为: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故选C。
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寻:动词,寻找/动词,寻找;
B.之:代词,指代老书生/结构助词,的;
C.归:动词,回去/名词,归宿;
D.而:助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但,却;
故选A。
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A.有误,根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夸张”表述不正确;
C.有误,根据乙文“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可知,乙文中苏轼是被邀请的一方;
D.根据乙文“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可知,苏轼借韩愈的诗歌内容表示不赞同他强求多得的做法,“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表述有误;
故选B。
10.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有:亦,也;相与,一起;
(2)重点词有:良,美好的;嘉,美好的;一,一起;出,外出。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已卯年上元之夜,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一起出去吗?”我很高兴地跟从他们。步行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了小巷,看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百姓聚居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已经响起了鼾声。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醒来)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11.A 12.C 13.D 14.B
【解析】1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有误,句意为: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语:说话;故选A。
12.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
A.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之:代词,代指左膝/助词,的;
C.于:均为介词,在;D.何:疑问代词,哪里/副词,何其,多么;故选C。
13.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其,他们;两膝相比者,互相靠近的两膝(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故选D。
14.考查内容理解。《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A.乙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描写景色之美,甲文未涉及“景色之美”;
B.甲文“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是朋友一起出游共读之乐;乙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与朋友一起赏月漫步之乐;
C.“赏水之趣”两文均未涉及;
D.乙文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甲文未涉及“贬谪之苦”;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5.(1)念:考虑,想到;(2)相与:共同,一起;(3)狱:诉讼事件(案件);(4)适:恰好,正好。 16.(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17.(1)闲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夜游赏月,悠游自如,富有闲情雅趣;含有自嘲自慰之意。
(2)超然:一方面指弟弟为他游玩之地取名为“超然台”;另一方面指苏轼被调任之后,还能修整花园,打扫庭院,与朋友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是因为他有着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考虑到。
(2)句意: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3)句意:案件也多不胜数。狱,诉讼事件(案件)。
(4)句意: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适,恰好,正好。
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2)因,靠着,就是;为,建造;葺,修整;新,使……新。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甲文“闲人”一词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蕴含着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作者直言自己是“闲人(贬谪之人)”,先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胸。
由乙文“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可知,一方面“超然”是指弟弟子由为苏轼游玩之地取名“超然台”。由“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可知,苏轼在被调任的地方,与朋友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一起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体现了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
18.D 19.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20.(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旱灾更厉害。 21.“乐天派”的理解:作者在写作甲文时,是被贬黄州期间,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文中无一处有悲凄可怜之态,反而随缘自适,“欣然”邀友赏月,透露出豁达乐观的天性。
“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乙文中作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亦不觉流涕”,并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以解百姓之忧,和“黎民百姓”忧戚与共,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
A.行走/操守、品德;B.哪个/怎么;C.寻找/随即、不久;D.都是“交错”的意思;故选D。
1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本句句意: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天灾流行”与“民虽乏食”,结构一致,“缩衣节口”动宾动宾短语,与“犹可以生”构成假设复句。故断句为: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20.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
(1)重点词:庭下,院子里;如,像;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大概是。
(2)重点词:而,然而,却;畏,害怕;乃,竟然;甚,比……厉害,超过。
2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根据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如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作者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流露出词人赏月的欣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少”是作者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闲人”,体现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也是词人用自嘲排遣情绪的一种方式;结合前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又表现出自己与朋友高雅情趣的自得之意。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据此可知,他是一个“乐天派”。
根据乙文“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臣亦不觉流涕”可知,苏轼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他也落泪。根据"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可知,苏轼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据此分析,苏轼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和我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从颍州到扬州,经过濠、寿、楚、泗等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丰收景象)。我常常摒退身边的人,亲自进入村庄。(我)询问父老乡亲,(他们)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年头还不如灾荒的年头。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如果是丰收的年头,(官府)催缴积累的欠债,一群宫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一家人就求死不能。”说完流下眼泪,我也忍不住落泪。(我)又到别的地方,看到很多流亡的百姓。
我听过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情形)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水灾早灾伤害百姓,比老虎凶猛百倍;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早灾更厉害。我私下揣测,每州催缴欠债的土卒,不少于五百人。拿整个天下的情况来说,这就是有二十多万的虎狼散落在民间,百姓怎么能够安心生活呢?朝廷的仁政怎么能够实现呢?
22.(1)C(2)A(3)B(4)D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A.有误。句意为: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庭下”是主语,“如积水空明”是谓语,主谓之间应断开。应断句为:庭下/如积水空明;
B.有误。句意为: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闲人:闲散的人。“如吾两人者”是宾语,应断句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有误。句意: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陈述句,有两层意思,一是“一个童子正在烧炉温酒”,二是“炉子上的酒正沸腾”。按两层意思划分,应断句为: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故选C。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解释有误。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而非“想念,思念”。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于:介词,在/介词,对于;
B.耳:都是语气词,罢了;
C.而: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转折;
D.焉:疑问代词,哪里/兼词,相当于“于之”;故选B。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湖心亭看雪》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故“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不正确。写与金陵人饮酒的场面,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惊喜。故“突出了雪景的迷人”不正确。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23.(1)高兴的样子;(2)考虑、想到;(3)只,只是;(4)相会。
24.(1)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 25.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6.甲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具体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悲凉境遇的感慨及对苦闷情绪的排遣;乙文注重写月夜下的人的活动,月夜作为背景,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欢快的情绪。
【解析】2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析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我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欣然:高兴的样子。
②句意: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③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
④句意: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会:相会。
2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但,只是;如,像;耳,罢了。
(2)伸:抒发。雅怀:高雅的情怀。
25.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同积水洒满院落般清明澄澈,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相与步于中庭”是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比喻的修辞,生动描绘庭下月色;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据此断句为: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6.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结合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作者生动形象、具体的描绘了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借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被贬的落寞,但是被贬时却能够有时间和朋友一起欣赏到自然的美景,表现出被贬中的随缘自适、自我开解、感慨深微的洒脱。
结合乙文“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可知,作者描写月夜下的人的活动,认为人生短暂,欢乐事少,故而应该秉烛夜游,并且细致的描绘了夜宴的欢乐画面,在短暂的人生中去寻找欢乐、创造欢乐,表现出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表现了一种旷达洒脱的情怀。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照入门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同积水洒满院落般清明澄澈,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清雅的赏玩兴致正浓,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
27.睡觉想到,考虑使退下写 28.C 29.(1)庭院里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2)(赏月之至),中秋的月亮,靠近水观看,独自前往,距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 30.甲文:作者(苏轼)复杂的感受: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
乙文:表达了悠闲的心境。
【解析】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张怀民也没有睡。寝:睡觉。
(2)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想到,考虑。
(3)句意: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却,使退下。
(4)句意: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书:写。
28.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中“之”:结构助词,的;
A.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代词,代指人;C.结构助词,的;D.定语后置的标志;故选C。
2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交横:交错纵横。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2)盖:大概。于是:在这里。备:齐全,完备。
30.考查比较阅读。
甲:联系写作背景,作者此时被贬黄州,心中郁闷,所以夜不成眠。故有贬谪的悲凉。从“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得漫步的悠闲。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得赏月的欣喜。“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作者发出的感慨,可得人生的感慨。
乙: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洞庭湖金沙堆看到的美好月色。“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作者把自己看到的美好月色比作天上仙境,表现了他对月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悠闲与快乐。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月亮在中秋之夜最明亮,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我大约在八月的时候去看过洞庭,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金沙滩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徒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湖面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31.(1)想要,准备(2)考虑,想到(3)只是(4)躲避(5)最终
32.(1)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出去走走。
(2)自从有文章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33.【甲】贬官悲凉,自我排遣;壮志难酬,旷达乐观。
【乙】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胸怀大志;为国为民,身先士卒。
【解析】3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准备脱衣入睡。欲:想要,准备。
(2)句意: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3)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但:只是。
(4)句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避:躲避。
(5)句意:最终保全了这座城。卒:最终。
3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
(2)盖:大概,表推测;亦:也;鲜:少。
3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等内容可知,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与好友赏月,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结合【乙】“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等内容可知,苏轼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胸怀大志;
结合【乙】“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可知,苏轼积极参与治洪,为国为民,身先士卒。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往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成败之处,就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关键)。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我如果是范滂,母亲能够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道:“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械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参加殿试中乙科。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冲塌,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板。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享年66岁。
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34.(1)想到;一起;大概是;充饥
(2)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②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
(3)示例一:景物特点鲜明,“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
示例二: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
示例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
示例四:“交横”(“空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澈,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
(4)①在苏轼的眼中,月色、竹柏影是美好的。②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中与友人一起漫步闲庭,欣赏月下美景,愁绪得到排遣,感受到快乐。
(5)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君臣要尽力相互帮助,避免被人嘲笑。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②句意: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一起。
③句意: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大概是。
④句意:都可以充饥。饱,充饥。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补、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但,只;闲人,清闲的人;如,像;耳,罢了。
②重点词有:苟,假如;观,欣赏;皆,都。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可以从景物特点、描写角度、修辞手法或词语运用等角度来分析。
示例一: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示例二: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示例三:多种手法的运用。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凡物皆有可观”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月影的清丽淡雅,作者观到其美好,印证了“凡物皆有可观”这句话。
“吾安往而不乐”意思是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写出了作者的随遇而安的达观心境。甲文中,作者虽处被贬谪的境地,但是在“月色入户”时依然“欣然起行”,依然“为乐”,依然与挚友“相与步于中庭”,来欣赏月色的美好。这种旷达的心境验证了“吾安往而不乐”这句话。
(5)本题考查提炼信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结合乙文内容,从“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可总结: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
从“朕与公辈宜勠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可总结为:君臣要尽力相互帮助,避免被人嘲笑。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文: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链接材料: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西域的胡商得到美珠,就剖开身体来收藏它,有这样的事情吗?”侍臣说:“有。”太宗说:“人们都知道嘲笑胡商爱珠,却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然而,接受贿赂而触犯法律的官吏和穷奢极欲而亡国的帝王,和那些胡商的可笑之处有什么差别呢?”魏征说:“过去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非常健忘的人,搬家却把自己的妻子给忘掉了。’孔子说:‘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夏桀和商纣贪恋身外之物,竟然把自己都忘掉了。’也像这样的人。”太宗说:“对。我与你们应该同心合力相互辅助治国理政,希望可以避免被人耻笑。”
35.A 36.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意思对即可) 37.①从“欲睡”的百无聊赖到“欣然起行”的兴奋喜悦,②到“念”无同游者的失落,③再到“寻张怀民”,得知其“亦未寝”后与之漫步庭院的悠闲欢喜,④最后到“但少闲人”的豁达。 38.①选文中“念”“遂”“亦”“但”等简洁的词,却概括出作者心情的起伏;写景时“空明”一词高度凝练,点染出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不着修饰,自然有趣;②链接材料中运用“甚么”“挂钩之鱼”和“恁么时”等通俗平淡的语言,写出作者在极度疲乏时获得的随遇而安的人生感悟。
【解析】3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
A.都是“门”的意思;B.游乐/以……为乐/快乐;C.于是,就/最终,竟然/成功,实现;
D.散步/步数/步行;故选A。
3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但,只、只是;如,像;耳,罢了。
37.本题考查人物的心情变化。
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解衣欲睡”写出了作者的百无聊赖,“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写作者因看到美丽月光“欣然起行”的欣喜;“念无与为乐者”写作者想到自身的孤独、悲凉,“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写作者寻到知己一起漫步的悠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此时被贬黄州,有职无权,自称“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38.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语言特点的比较阅读。解答此题时,首先需要根据题干中的要求,从富有特点的词语入手进行分析。《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语言精练,在叙事中通过“念”“遂”“亦”“但”等简洁的词概括作者心情的微妙变化,而在写月色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链接材料通俗平淡,所以很容易锁定“甚么”“挂钩之鱼”“您么时”等词,从“意谓如何得到”作者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
【点睛】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链接材料]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鱼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两军对阵交锋,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死于敌手,逃跑则死于军法,到那时候也不妨好好地休息一番。
39.B 40.①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②有四五十亩稻田,我亲自耕种,我的妻子养殖蚕桑,姑且以此来生活。 41.C 42.苏轼是一个乐观旷达、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的人。同是在贬官境遇中,甲文中苏轼能与同是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乙文中苏轼以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 43.用典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杀敌报国(任写一个)
【解析】3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像/按照;B.只是;C.差一点/表示不确定的数目;D.认为/是;故选B。
4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亦,也。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在。中庭,院子里。
(2)身,亲自。蚕,养蚕。聊,姑且。
41.考查内容理解。
C.“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句意:这只生发的是痘斑疮,按照方法应当用青蒿熬粥喂给它吃。应断句为: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故选C。42.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中的“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可知,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月光的澄澈,也是对自己的心境的隐晦描写,表现了自己内心如同这月光一样澄澈光明,表达了作者的自得与坚守。
根据乙文中的“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也”可知,他以村居生活为乐,把病牛称作黑牡丹,可见他的乐观旷达。
43.考查词句赏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此句用典,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运用天狼星的典故,以天狼星喻指西夏的军队,表现了作者建功立业,为国杀敌的志愿。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章惇公亲启:我居住在东坡之上,放水种植稻子。有五十亩稻田,我亲自耕种,我的妻子种桑养蚕,姑且这样过了一年。昨日有一头生得了疾病几乎死去。兽医不了解症状,可是我的妻子了解生的症状,说:“这只生发的是痘斑疮,按照方法应当用青蒿熬粥喂给它吃。”采用她的方法非常见效。不说我被贬谪之后的日子,(我)总是把自己当作田间的老头。我的妻子还能解决牛的疾病。说到这里,希望博得千里之外的您一笑。
44.(1)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2)①考虑,想到,一起;④采摘(摘取)。
(3)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4)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与友人一起漫步闲庭,感受到快乐。
在苏轼的眼中,欣赏月色(竹柏影)的美好。
(5)闲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夜游赏月,富有闲情雅趣。
超然:一方面指弟弟为他游玩之地取名为“超然台”;另一方面指苏轼被调任之后,打扫庭院,是因为他有着乐观豁达。
“超然台”;另一方面指苏轼被调任之后,打扫庭院,是因为他有着乐观豁达。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分清层次,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予弟子由”是主语,“适在济南”表示地点,“闻而赋之”是“子由”的相关动作,据此断句为: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①句意为: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
②句意为: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
③句意为:案件也多不胜数。狱:诉讼事件(案件)。
④句意为: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撷:采摘(摘取)。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
①中重点词语有: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②中重点词语有:因,靠着。葺,整修。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乙文中“乐哉!游乎!”意思是在这里游玩,多么快活啊!
由甲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与友人一起漫步闲庭,在苏轼看来,像积水充满院落,水中的水藻,这样的夜色美景让人感到快乐。印证了“乐哉!游乎!”。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甲文“闲人”一词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月色入户”,月光难得。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这里面蕴含着被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又是悠闲的,先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而又随缘自适。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自矜,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胸。
乙文由“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可知,一方面指弟弟为他游玩之地取名为“超然台”;由“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可知,另一方面指苏轼被调任之后,打扫庭院,是因为他有着乐观豁达的性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