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爱莲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3《爱莲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4 16:3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文言文03 《爱莲说》
文本解析
一、作者作品
《爱莲说》选自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了解体裁。
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古代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内容概说。
《爱莲说》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文章共两个段落:第一段,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四、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
五、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六、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七、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
八、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爱莲说⑴
唐 |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⑵。晋陶渊明⑶独⑷爱菊。自李唐⑸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⑹而不染⑺,濯清涟而不妖⑻,中通外直⑼,不蔓不枝⑽,香远益清⑾,亭亭净植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⒀焉⒁。
予谓菊,花之隐逸⒂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⒃!菊之爱,陶后鲜⒄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⒅?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⒆!
【教材注释】
⑴选自《周敦颐集》。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⑵[蕃(fān)]多。
⑶[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诗人。
⑷[独]只。
⑸[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⑹[淤(yū)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⑺[染]沾染(污秽)。
⑻[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洗。涟,水波。妖,艳丽。
⑼[中通外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⑽[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⑾[香远益清]香气远闻更加清芬。
⑿[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的样子。植,坚立。。
⒀[亵(xiè)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⒁[焉]语气词。
⒂[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⒃[噫(yī)]叹词,表示感慨。
⒄[鲜(xiǎn)]少。
⒅[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⒆[宜乎众矣]应当人很多了。宜,应当。
基础训练
一、名句名篇默写
1.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1)《陋室铭》一文中暗示陋室不陋,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陋室铭》一文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爱莲说》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莲说》总括莲的品格的句子:___________。
(5)《爱莲说》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爱莲说》文中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爱莲说》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爱莲说》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爱莲说》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爱莲说》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要求默写。
(1)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比,集中表现莲的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借莲表达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莲表现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
(2)《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表意与之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最能体现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品格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2)《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甲文】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文】
君子亭记
(明)王守仁
阳明子①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②而出,遇伏③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④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⑤,而列于堂隆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受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节选自《王阳明散文选译》)
【注】①阳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被贬至贵州龙场,自建居所,命名为何陋轩。②蛰:二十四节气之“惊蛰”。③伏:暑天。④洙、泗:二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孔子与弟子习礼之地。⑤正笏:恭敬地拿着上朝的笏板。
5.用“/”给乙文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6.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濯清涟而不妖(洗) B.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四季)
C.陶后鲜有闻(新鲜) D.无所不宜(合适)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
8.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请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至少提出三点)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吴中梅花,玄墓、光复二山为最胜:入春则游人杂沓①,舆②马相望。洞庭梅花不减二山,而僻远在大湖之中,游屐③罕至,故余年来多舍玄墓,光复,而至洞庭。园中梅百余株,一望如雪,芳气在襟袖。
(节选自归庄④《洞庭山看梅花记》
【注释】①杂沓:聚集的样子 ②舆:车 ③游屐:指游人。 ④归庄:明末清初文学家,明代学者归有光曾孙,明亡后抗清。事败逃亡隐居江苏昆山一带。
9.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人甚爱牡丹”中的“甚”是很、非常的意思,写出了牡丹的受欢迎程度。
B.“不蔓不枝”中的“蔓”“枝”指生藤蔓,长枝节,写出了莲挺拔秀丽的姿态。
C.“陶后鲜有闻”中的“鲜”指少,感叹爱菊花的人少,实则叹息真正的隐士大少。
D.“玄墓、光复二山为最胜”中的“胜”在这里有盛开的意思,表现了玄墓、光复二山梅花盛开的美景。
10.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根据甲文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君子”应具有的美好品质。
12.两文段都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用陶渊明“独爱菊”、唐朝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来衬托作者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乙文段用玄墓、光复二山游人如织的场景衬托作者______,表现了作者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周敦颐传((节选)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
[注]①任:被任用。②手版: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故人不独亲其亲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敦颐独与之辩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
14.下面对《爱莲说》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题中的“说”明确了此文为议论性文章,作者借说爱莲的缘由来表明人生志趣。
B.文章以花“可爱者甚蕃”开篇,为下文要说到的对三种花的爱张本,做入题准备。
C.作者从自然环境、色彩形态、风度气质等多个角度层层展开,由此塑造莲的形象。
D.本文句式骈散结合,以散句为主,长句、短句相间,读起来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1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
16.【甲】文篇首强调“可爱者甚蕃”,文末分评三花。既然可爱之花甚多,为什么作者特别选中“菊花”和“牡丹”来作衬托呢?
17.请联系以上两个文段内容,说说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
1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君子比德于玉①
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②,知也;廉③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④,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⑤,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⑥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⑦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注:①选自《礼记 聘义》,有删改。题目是临时加上的。②栗:坚硬。③廉:有棱角。④队:同“坠”。⑤诎(qū)然:指声音戛然而止。⑥孚尹:指玉的光彩。⑦圭璋(guī zhāng):一种用做凭信的玉器。
(1)请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完成“文言字词积累卡”。
文中加点词 理解词义的方法 释义
廉而不刿 字形推断:“刿”形声字,从“刂”。意义与刀有关语境推断:“而”表转折,与“不”连用。 ①
孚尹旁达,信也 联系课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 学而》) ②
(2)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比较甲乙两文,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和孔子所说的“君子”有哪些相同点?用相关语句加以印证。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阳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①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②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人使昼呜乎?
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即生,俾③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⑤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释】①动:萌发。②尧:传说中上古帝王名。③俾:使。⑤肮脏:读音kǎng zǎng,意为不屈不厄。
19.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濯清涟而不妖”中的“妖”妖艳的意思,象征了君子的庄重、质朴。
B.“不蔓不枝”中的“蔓”是藤蔓的意思,象征了君子的正直不苟。
C.“亭亭净植”中的“植”是树立的意思,象征了君子美好的姿态和气质。
D.“可强鸡人使昼鸣乎”中的“强”是强迫、强令的意思,表达出作者对武则天贬牡丹到洛阳一事的不满。
20.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1.甲文对莲进行形象和品质的具体描写,有何用意?
22.甲乙两文都提到了牡丹,但写作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①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②。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张子宗范有行、有文,其居,背山而面水。山之麓构亭,甚清静。予偶至而爱之,因题曰“养心”。
(节选自周敦颐《养心亭说》)
【注释】①不存:存不住,有所失去。②诚立、明通:立真诚,明事理。
2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人甚爱牡丹”中的“甚”是“很”的意思,说明世人很喜爱牡丹。
B.“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不染”是指莲花从淤泥中不沾染任何污秽,表现莲花的洁身自好。
C.“不蔓不枝”中的“蔓”是名词,意思是“藤蔓”。
D.“养心莫善于寡欲”中的“莫”是“没有”的意思,表现了作者坚定地认为节制欲望才能修心养性。
24.把文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5.文段甲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请你结合内容简要说明。
26.“说”作为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是为了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看法。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的内容,谈谈你对“说”这种文体的认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爱莲说》)
【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⑨斯。
——李绅《寒松赋》
【注释】①芊眠:茂密状。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③盘簿:牢固状。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⑤叶:相合。⑥隆:高。⑦谅:确实。⑧固:鄙视。⑨取:取法。
27.下列加点字意思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宜乎众矣 事不宜迟 权宜之计
B.乱曰 丝竹乱耳 猿鸟乱鸣
C.可远观 远走高飞 深谋远虑
D.徒观其贞枝肃矗 徒劳无益 家徒四壁
28.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断3处)
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
29.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彼众尽于玄黄,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
30.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相同之处,请指出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唐时有书生旅宋州①。时李勉少年贫苦,与此书生同店②。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治,临绝语勉曰:“某家住洪州③,将于北都④求官,于此得疾且死,其⑤命也。”因出囊⑥金⑦百两遗勉,曰:“足下为余毕死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任开封尉⑧,书生兄弟寻问至,诘勉金之所,勉携之至墓所,出金付焉。
(选自《尚书谈录》)
【注释】①宋州:古州名,今河南商丘。②店:客店。③洪州:古州名,在今江西境内。④北都:指开封。⑤其:大概。⑥囊:袋子。⑦金:黄金。⑧尉:官名。
3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濯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2)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
(3)临绝语勉曰 语:______(4)因出囊金百两遗勉 遗:______
3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B.出淤泥而不染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C.将于北都求官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足下为余毕死事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3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治
3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的美好品德。甲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体现了君子(四字词语)的传统美德;从乙文中的“勉携之至墓所,出金付焉”能看出李勉君子(三字词语)的好品质。
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时李勉少年贫苦,与此书生同店。
[甲]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中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丙]
秋莲
(元)刘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①全晚节,岂知白露②已秋风。盛衰老眼③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释]①青房:指莲蓬。②白露:节气名,这里亦可解释为露水。③老眼:这里借指阅历多有经验。
36.[甲]文作者是北宋的。
3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益:增加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C.每履之,足苦踬中焉 履:踩 D.不堪翠减红销际 堪:忍受
38.用“/”给《习惯说》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
39.[甲][乙]两文体裁都是“说”,[甲]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乙]文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40.[甲][丙]两文作者都运用了“莲"这一物象来表达感情。[甲]文作者通过描写莲抒发对莲的之情;[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通过描写莲抒发对莲的之情。
41.请分别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噫!习之中人,甚矣哉!
(3)瘦影亭亭不自容。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大抵松之为物,极地气不能移,历岁寒不为改。大类有道君子,顾当其始生,困蓬蒿,阨①牛羊,摧折于斧斤者,往往而是。惟托根深山大壑,苏之以风雨,照之以日月,笼之以轻烟薄雾,而又饱饫雪霜,延历岁时,然后翠蕤②摩空,铁干拂汉,虬③掀鳞射,夭矫④扶疏,为故国伟观,良亦不易矣。爱松者,当何如珍护耶?
(节选自《爱松说》,有删改)
【注释】①阨(è):同“厄”,困苦,灾难,这里指受牛羊践踏。②蕤(ruí):草木茂盛的样子。③虬: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④夭矫(yāo jiǎo):屈曲而有气势。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42.借助方法提示,完成表格。
文言字词 方法提示 词义
中通外直 语境推测法 ①
香远益清 课内迁移法:益慕圣贤之道 ②
43.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一段主要描写莲花,第二段对莲、菊和牡丹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评论。
B.【甲】文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C.【乙】文中的松树刚开始生长时的情形是被困在草丛中,受牛羊践踏,遭受斧子的砍伐。
D.【乙】文中松树遇到极端寒冷的天气也不改变,借“松”比喻在困厄之中不懂得变通的人。
45.【甲】【乙】两文作者分别依托“莲”“松”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46.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问题。
【甲】
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①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栗②初开晓更清。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丙】
丹阳顾方③,笃行④君子也。皇祐⑤末,登进士第,再调明州象山县令。视事⑥之初,召邑⑦中父老,询问民间利害及境内士民之善恶。善者,访而亲劝之,使勿怠;恶者,喻而戒之,使自修。又建学舍,率其子弟之秀者教之。暇日,亲为讲说,掖诱⑧使进于善。逾年,民大化服⑨。俄而病,邑民相率出钱诣塔庙祈祷者数千百人。方竟不起。百里之内,号泣思慕如失父母。与立祠,以岁时祀方。
(选自《渑水燕谈录》,有改动)
【注释】①著:同“着”,附着。②金粟:这里指菊花。③顾方:人名。④笃行:专心践行。⑤皇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⑥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⑦邑:县。⑧掖(yè)诱:扶持引导。⑨化服:感化顺从。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陶后鲜有闻
④喻而戒之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莲,花之君子者也 策之不以其道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学而不思则罔
C.率其子弟之秀者教之 其如土石何
D.以岁时祀方 不以物喜
(3)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季节与《咏菊》中所反映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善者,访而亲劝之,使勿怠。
(5)《咏菊》和《爱莲说》中都写到了“莲”(荷),请结合诗文谈谈作者的用意有何不同?
(6)请结合以上三篇材料,说说君子应具备哪些美好的品质?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陶后鲜有闻”中“鲜”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鲜艳夺目 B.芳草鲜美 C.寡廉鲜耻 D.屡见不鲜
48.结合语境,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理解:在孔子看来,诸葛亮的草庐和扬雄的屋舍,因其主人品德高尚而不显得简陋。
【乙】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理解:周敦颐借世人对三种花的态度,感叹爱莲者少,表达自己的独立坚守。
49.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①竹,莳②之以卉药,琴编③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④焉。因名之曰 “何陋”,以信⑤孔子之言。
(取材于王阳明《何陋轩记》)
材料二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⑥抱材⑦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取材于刘基《尚节亭记》)
注:①[桧]桧柏,树木名。②[莳]移植。③[编]书。④[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⑤[信] 通“伸”,伸张。⑥[中立]会稽人黄中立。他因喜欢竹节而修建尚节亭,刘基看到后很喜欢。⑦[抱材]怀藏才能。
君子不为环境所困。有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高雅的情趣:刘禹锡身处陋室,“调素琴,阅金经”,选择与“①”往来;王阳明居何陋轩,栽树植竹种花,“②”,引来文人学士聚集。也有人③:周敦颐主张“出淤泥而不染”,黄中立在社会道德风尚衰落时“④”。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各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50.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选项是( )
A.嗟夫(jiē) B.微斯人(sī) C.可爱者甚蕃(fán) D.陶后鲜有闻(xiān)
51.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1)先天下之忧而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濯清涟而不妖: (4)不蔓不枝:
52.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3.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和喜爱莲的周敦颐是否是同类人呢?请根据选文内容,说说理由。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褒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莲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54.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中的“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在这里展示了千里马悲惨的现状。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的“见”,同“现”,意为显露、表现,这句话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C.“执策而临之“中的“临”,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中的“临”意思相同,可理解为“居高而下”。
D.“不蔓不枝”理解为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其中的“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与“策之不以其道“的“策”用法相同。
55.翻译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6.两个语段都是“说”的文体,它们借不同事物各表达怎样的观点和情感。
57.两个语段共有三个问句,请解析它们句式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区别。
参考答案
一、名句名篇默写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中注意“惟、馨、淤、濯、涟、蔓、植、亵”等字词的书写。
2.莲花之君子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详解】理解型默写题一般都在题干中给出明确要求,这种题目是对平时阅读背诵能力的巧妙检测。理解型默写题比直接型默写题难度要稍大一些,但答案一般具有唯一性。学生不仅要识记默写的内容,还要对课文有较好的感知能力,要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作答。通常情况下,只要熟悉原文,理解其含意和作用,就不难写出对应的内容。注意“淤泥、濯、涟、妖、蔓、亭亭、植、亵、焉”的书写。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宜、淤、濯、涟。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淤、染、濯、涟、植、亵、焉。
二、文言文阅读
5.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6.C 7.(1)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2)竹子有这四方面特点,因此命名为“君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 8.坚定正直;洁身自好;虚心好学;淡泊名利;胸怀天下(任选三点即可)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而我的亭子种了许多竹子,因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无愧于亭名的。“吾亭有竹焉”是完整的一个短句,焉在句末作语气词,故此处后边应断开一处,“而”表顺承,第一个“名”是动词,意思是命名,省略了“吾亭”,故在第一处“名”后停顿,第二个“名”是名词,意思是名字,“名不愧于吾亭”是一个完整的短句,应放在一处,故断句: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C.有误,句意: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少;故选C。
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益:更加;清:清香;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
(2)是:这;而:连词,表顺承;其:代词,它的。
8.本题考查拓展延伸。开放性试题。既可以从文中理解分析,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君子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若从文中分析:
结合甲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和乙文中“中虚而静,通而有间”“外坚而直”可知君子应该坚定正直;
结合甲文“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和乙文“清风时至,玉声珊然”可知君子应该洁身自好;
结合甲文“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和乙文“挺然特立,不挠不屈”可知君子应该不屈不挠,庄重典雅。
也可以结合课外知识
示例:君子应该内心坦荡。也就是从容的面对外界和自己,做到心中无愧。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应该不苛责,内心丰富。一个人在物质极度匮乏中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丰盈和充实,这就是君子,这就是贤能。
君子应该和而不同。君子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要求自己融入群体,但也时刻保持警惕,不和那些违背自己意愿和内心的人们同流合污。
君子应该自行反思。反省内求,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从而使自己的道德人格达到完美的境界,这正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点睛】甲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条。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文:王阳明建起何陋轩后,又就着轩的飞檐,在其前面的空地上打桩立柱,盖了所亭子,并在亭子四周种上翠竹,取其名为“君子亭”。因为竹有君子的四种品质:其内部虚极静笃,互相通透而有间隔,具备君子的德性。其外部坚韧正直,无论春夏秋冬,均不改变颜色,具备君子的操守。惊蛰时节,便破土而出,三伏夏天,便暂缓进长,风霜雨雪,或明或暗,它都能调节适应,具备君子的明睿。清风时来,则如玉佩珊珊声响,像好听的音乐,又俯俯仰仰,仿佛孔门弟子在练习礼仪;风停下来,便寂然无声,挺拔特立,好像虞舜的大臣们整齐庄严地列于朝堂之侧,有君子的容表。竹子有这四方面特点,因此命名为“君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而我的亭子种了许多竹子,因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无愧于亭名的。
9.D 10.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11.①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②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③正直不苟,豁达大度。④美好的姿态、气质。 12. “独爱莲”( “爱莲、对莲花的喜爱等,大致意思对即可)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不慕名利,或对追名逐利的厌恶”)多年以来远赴游屐罕至的洞庭山观梅的习惯超然物外的孤高品质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D.句意:要数玄墓、光复两座山最为出名。胜:出名;指玄墓、光复两座山上的梅花很有名;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亵玩,靠近赏玩;焉,语气词。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出淤泥而不染”可知,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表现其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
根据“濯清涟而不妖”可知,经过清水洗涤却不妖艳,展现自己;表现其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
根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知,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表现其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根据“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知,莲花香气远播,笔直洁净;可见其有美好的姿态、气质。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知,甲文段用陶渊明“独爱菊”、唐朝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来衬托作者“独爱莲”,只喜欢莲花(对莲花的喜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生长姿态、香气远播、拒绝赏玩等角度,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以莲喻人,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根据乙文“吴中梅花,玄墓、光复二山为最胜:入春则游人杂沓,舆马相望”“故余年来多舍玄墓,光复,而至洞庭。园中梅百余株,一望如雪,芳气在襟袖”可知,乙文段用玄墓、光复二山游人如织的场景衬托作者多年以来远赴游屐罕至的洞庭山观梅的习惯,不追求大家喜爱的景致,而失去洞庭湖中观赏梅花,芳香盈袖,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孤高品质。
【点睛】【甲】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参考译文:
江苏吴中的梅花,要数玄墓、光复两座山最为出名,刚进入春天的时候游人便会纷纷而至,车马中的人都可以相互看到。洞庭梅花不必这两座山差,而且又在偏远的洞庭湖之中,很少有游人到达那里。所以啊,我会避开玄墓、光复这两个地方,专门到洞庭湖中观赏梅花。花园中有梅花百余株,一眼看去如雪一般,芬芳的花香就飘荡在袖间。
13.A 14.C 15.(1)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2)周敦颐于是丢下手版回家,打算弃官离开。 16.选材上,“菊”“牡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强,与“莲”更具可比性。内容上,菊花是“隐逸者”,逃避现实;牡丹是“富贵者”,以富贵媚人,从俗从众;能为“莲”做衬托。效果上,能凸显“莲”的君子品质,寄予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意对即可) 17.周敦颐崇尚莲之品质,是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高洁君子;他明断积案,处事公正、果断,德才兼备;他不愿杀人以媚人,正直不苟。(意对即可)
【解析】1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A.都是“只”的意思;
B.自从/如果;
C.助词,无实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代指王逵;
D.语气助词/哪里;故选A。
1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C. “作者从自然环境、色彩形态、风度气质等多个角度层层展开”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了莲的清高。故选C。
1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予(我),谓(认为)”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乃(于是,就),委(丢下),去(离开)”要理解正确。
1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与写作意图。
结合【甲】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所以,写菊花和牡丹是为了衬托莲花,写菊花是为了正面烘托,以隐士衬君子;写牡丹是为了对比反映,用世俗之人贪图富贵、追名逐利,反衬莲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1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甲】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作者认为莲是花中的君子,作者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对追名逐利的污浊世风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据此可知,周敦颐崇尚莲之品质,是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高洁君子;
结合【乙】文“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可知,周敦颐明断积案,处事公正、果断,德才兼备;结合“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可知,周敦颐不愿杀人以媚人,可见他是一个正直不苟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相互牵连也不长枝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应当就很多了!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18.(1)①割伤。②诚信。
(2)(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3)示例: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
(4)①都有正直的品性。甲文提到“外直”“亭亭净植”,乙文提到“坚刚”“廉”。②都有美好的声名。甲文“香远益清”,乙文“其声清扬而远闻”。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它有棱角而不伤人。刿:割伤。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句意: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信:诚信。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重点词语有:通,贯通;直,挺立的样子;蔓,生蔓;枝,长枝。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意思是: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通过对莲的爱人少和对牡丹的爱人多,表达了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从【甲】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知,周敦颐笔下的“君子”有正直的品性。
从【乙】文“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可知,孔子所说的“君子”有正直的品性。所以,他们都有美好的声名。
从【甲】文“香远益清”和【乙】文“其声清扬而远闻”可知,他们都有美好的声名。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孔子说:“从前君子将玉的品质与人的美德相比。玉温润而有光泽,像仁;细密而又坚实,像智;有棱角而不伤人,像义;悬垂就下坠,像礼;敲击它,声音清脆而悠长,最后夏然而止,像乐;玉上的瑕疵掩盖不住它的美好,玉的美好也掩盖不了它的瑕疵,像忠;玉色晶莹发亮,光彩四溢,像信;玉的光气如白色长虹,像天;玉的精气显现于山川之间,像地;朝聘时用玉制的理璋单独通达情意,像德;天下人没有不珍视玉的,像尊重道。《诗经》说:‘每想起那位君子,他温和的如同美玉。'”
19.B 20.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21.甲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22.甲文提到牡丹,是为了用世人对牡丹的爱与自己对莲的爱进行衬托,并以世人“甚爱牡丹”来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乙文提到牡丹,是为了通过自己对牡丹感情态度的变化,突出牡丹坚贞不屈、不屈不厄的品格,以此表现作者坚守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品格。
【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及内容理解。
B.“不蔓不枝”意思是: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名词作动词,横生藤蔓;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牡丹之爱,指对于牡丹的爱;宜,应该。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生长姿态、香气远播、拒绝赏玩等角度,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以莲喻人,托物言志,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的重点在于通过描写莲的高贵品质来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写牡丹的“富贵”且喜爱的世人众多,写“莲花”有君子的品格,只有作者一人喜欢,目的是以它们作衬托,突出莲的的高洁,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愿隐逸、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乙文“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即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先写自己不认同牡丹是万花之王,后来写读到牡丹见到武则天也不开花,牡丹被贬洛阳,牡丹向阳生长朝其他方向就会死,来写战争被牡丹坚贞不屈、不屈不厄的品格折服,态度转变,通过牡丹来写自己坚守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品格,托物言志。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就有很多人了!
【乙】牡丹能够在群花中称王,我开始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要说牡丹的颜色和香味,比芍药能强多少?选择最好的牡丹和最好的芍药来决一雌雄,还不知鹿死谁手呢?直到我看了《事物纪原》一书,说武则天冬天游后花园,看到所有的花都竞相开放,只有牡丹迟迟未开,于是将牡丹贬到洛阳,我才恍然大悟说:“牡丹像这样刚强不屈,被贬谪本来就是应该的,如果不给他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贬到八千里外的耻辱呢?”韩诗:“夕贬潮州路八千”。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时令季节,如果违反时令季节,那么就算有十个像尧那样的圣贤,也不能让庄稼在冬天长出穗来。武则天虽为人主,但是她能强令公鸡白天打鸣吗?
正面应当向阳,这是种植花卉的共同原理。其他的花还能受点委屈,只有牡丹绝不肯通融。让它朝南就会生长,让它朝其他方向就会死,这是牡丹高亢刚直、不可改变的本性,武则天都不能让它屈服,又有谁能使它屈服呢?
23.C 24.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意思对即可) 25.①文章开头把世人甚爱牡丹与自己唯独喜爱莲花作对比,突显不良风尚之盛,为下文赞美莲花的君子之风做铺垫。
②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正衬,就自然而然树立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③文章结尾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了花儿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对比突出莲花的君子形象。
(意思对即可) 26.①文段甲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表述,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以及对社会上追名逐利者的厌弃;②文段乙直接表达了要想修身养性必须要清心寡欲、克制自己这一观点。可见这一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明确表达作者的观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2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C.“不蔓不枝”的意思是: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蔓”是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故选C。
2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益:更加;清:清芬;亭亭:挺直的样子;植:竖立;亵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2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结合“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文中把世人甚爱牡丹与自己唯独喜爱莲花作对比,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也为下文赞美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做铺垫;
第二段以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为比较对象,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用世人对待莲和牡丹的态度衬托作者对莲的喜爱,其中用菊花来正衬,用牡丹花来反衬。表达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世态的厌恶;
作者将菊、牡丹、莲拟人化,分别说它们是隐逸者、富贵者、君子的化身,并借此再次表明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26.本题考查文章文言文文体和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结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描写莲花的风姿,隐喻君子的风度,赞美了君子志洁行廉、通达方正。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求名利的生活态度。本文运用象征与衬托的手法。结合文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以莲花象征君子,以菊花象征隐士,以牡丹象征富贵者。结合“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上那些趋炎附势、追求富贵之人的鄙视与批判之意。
乙文:结合“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可知作者表达了要想修身养性必须要清心寡欲、克制自己这一观点。
据此可知:“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的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说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乙文:孟子说:“心性修养最重要的是节制自己的欲望。如果欲望很少,即便天生善良的本性有所失去,那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尽管还能保存本性,但为数也是很少的了。”我以为,修养心性不仅是节制欲望,而且要没有贪欲。能真正没有贪欲,就能立真诚,明事理。有真诚的本性,就能成为贤人;明事理,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圣贤不是天生的,必定要努力修养心性才能达到。修养心性能有这样的良善作用,全在于自己努力而已。
张宗范先生品行文采都不错,他家的房子背靠青山、前临绿水。山脚下修了座亭子,环境很是清静。我偶尔漫步这儿,很是喜欢,把它命名为“养心亭”。
27.B 28.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 29.(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当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别的树木都黄叶凋零,只有它苍翠繁茂。然后人们知道它高峻挺拔,特立独行。 30.都运用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菊和牡丹衬托了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借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衬托寒松卓尔不群的品性;都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解析】2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应当/应当/适宜;B.尾声/扰乱/此起彼伏;C.远远地/远远地/长远;D.只/只/只;故选B。
2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松树生长在岩石的侧面,俗人看不到它,木匠无缘结识它。因此断句为: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
2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染(沾染污秽)”“濯(洗涤)”“玄黄(黄叶)”“茂(繁茂)”等。
30.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甲文,根据“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意思是: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作者写“菊”“牡丹”是为了衬托“莲”,突出莲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运用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乙文,写松树生于岩侧,不被世俗所关心,没被匠人所赏识,但当天气寒冷之时,其他树木都已枯萎,唯独松树冒霜停雪,茂盛苍翠,显示出其“落落高劲,亭亭孤绝”的奇节。都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运用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乙】松树生长在岩石的侧面,俗人看不到它,木匠无缘结识它。它没有宽阔的地势来炫耀自己的外形,只有大自然赋予的本色。它枝干伟岸挺拔肃穆茂盛,或高踞于层岩之上,直插云霄,或藏身于幽涧之中,蓄雾藏云。坚固的穹石埋下它的根系,历经数载;古老的藤蔓缠络它的躯体,不知多少年。白露飘落,凉风吹来;树林田野凄惨颤栗,高山平原愁容憔悴。别的树木都黄叶凋零,只有它苍翠繁茂,然后人们知道它高峻挺拔,特立独行。它的本质是不改变自己的外形,也不改变自己的内心;它的内心甘愿经受霜雪的洗礼。它和隐士君子的志趣气节相投。它坚定不拔,超乎万物,日月不能改变其本性,雨露使它更丰茂。它身影高耸,千年茂盛。它把自己流动的身影编织成梦,相信十八年后定能成材为公。它不学春天的桃李也不学秋天的梧桐。身为栋梁之材却不为人知,顶风冒雪,却没人为它称奇叫绝;实在是空为有用之才,有人鄙视它,却也有人取法它。
31.洗少告诉,对……说给,交给 32.B 33.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治 34.洁身自好不贪婪 35.(1)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2)当时李勉年轻穷困,和这位书生住在同一个客店里。
【解析】3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洗。
(2)句意: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鲜:少。
(3)句意:书生临死时告诉李勉说。语:告诉,对……说。
(4)句意:从口袋里拿出两百两金子给李勉。遗:给,交给。
3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之:助词,的/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B.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转折,却;
C.于:介词,在/介词,比;
D.为:介词,替/介词,为了;
故选B。
3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为:没过多长时间,书生患了病,病情发展到无法医治。“不旬日”是时间状语,“书生疾作”“遂至不治”是书生得病的两个过程,因此可断为: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治。
3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甲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意思是: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赞美了莲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可用“洁身自好”“浩身自爱”等来作答。
乙文中“勉携之至墓所,出金付焉”可以看出,李勉把剩余的金子埋在坟墓里,多年后又归还了书的亲人,体现了他不贪财、不贪婪的好品质。
35.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之,的;宜,应当;
(2)重点词:时,当时;与,和。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应当就很多了!
【乙】唐朝时有书生游学住在宋州。当时李勉年少穷困,和这个书生住在同一个店里。没过多长时间,书生患了病,病情发展到无法医治。书生临死时告诉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我将到北都谋求官职,在这里得病将要死了,这是命啊。”并从口袋里拿出百两金子给李勉,说:“您为我处理后事,余下的钱送给你了。”李勉答应他为他办后事,剩下的金子秘密放在墓里和书生一同埋葬了。几年以后,李勉做了开封县尉。书生的兄弟沿路打听着来到开封,诘问李勉金子的下落。李勉带着他们到了墓地,挖出金子交给了他们。
36.周敦颐 37.A 38.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 39.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40.喜爱赞美惋惜悲伤 41.(1)“众”,即多也,贪慕富贵的人极多,表达作者对这种世风的鄙弃。
(2)叹词,慨叹习惯对人的作用之大,意在警醒人们重视习惯。
(3)“瘦影”二字,写出了“秋莲”枯衰的躯形,虽然“亭亭”竖起,却瘦弱乏力,难以自持。流露出作者自怜自叹、孤立怅惘的辛酸情绪。
【解析】3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甲文《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从莲的生长环境、生长姿态、香气远播、拒绝赏玩等角度,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以莲喻人,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A.句意: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益:更加;
故选A。
3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他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
根据句意断为: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
3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莲的生长环境、生长姿态、香气远播、拒绝赏玩等角度,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以莲喻人,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第二空:乙文首段写刘蓉有处坑洼随着坑洼越来越大,每次刘蓉都会被拌,时间长了便习惯了,后来父亲叫仆人填平整,刘蓉走到以前的坑洼处感觉地面凸起来了,过了很久还是有这样的感觉;进而引发第二段议论,谈及做学问“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强调了开始时要谨慎。
40.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甲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不受淤泥的沾染,笔直生长,香气远播,拒绝赏玩,像君子一样,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赞美;
丙诗首联写秋莲“瘦影亭亭”的情态和“淡香杳杳”的品性,颔联写秋莲“翠减红销”的衰败和“江清月冷”的寂寞环境,颈联写秋莲遭遇白露秋风,身不由己,难全晚节,表现了作者对莲花处境的惋惜悲伤。
4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意思是: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众:多。联系“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知,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人们大都贪恋荣华富贵,作者不禁感叹“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与喜爱莲花的人少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逐利世风的鄙弃,对莲花的赞美。
(2)“噫!习之中人,甚矣哉”意思是: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噫:叹词,哎。联系乙文“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可知,由作者少年在书房中读书的事情引发对做学问的思考,强调习惯对人的作用大,提醒人们重视习惯的养成。
(3)“瘦影亭亭不自容”意思是;盛开在夏季的莲花到了秋天经受不住风霜的侵袭而渐渐凋萎了。“瘦影”在此形容“秋莲”衰败凋零枯萎的状态,虽然身形笔直(亭亭),但是难以支撑其身躯,诗人将秋莲与诗人自己联系起来,反映了诗人坎坷的经历和抑郁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作者自怜自叹、孤立怅惘的辛酸情绪。
【点睛】【甲】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参考译文:
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刘蓉都要被绊一下。起初,刘蓉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坐下,回头看看那处洼坑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什么能治理好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觉得这块地方似乎突然高起来了,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以后踏这块地,仍旧还有这样的感觉。又过了好些日子,才慢慢习惯。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于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时需谨慎。
【丙】参考译文:
盛开在夏季的莲花到了秋天经受不住风霜的侵袭而渐渐凋萎了,淡淡的清香还能引起谁的欣赏兴趣呢?不能让人忍受的是秋莲的花叶已经败落了,更有甚者是还处在江水清凉月色冷漠的环境中。本来还以为莲蓬成长起来可以保持秋莲的晚节,哪里知道白露之时凛冽的秋风已经刮起?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盛衰一样都在我的老眼中历历分明,不要空着小船上的酒杯,珍惜眼前的好时光吧。
42.贯通更加 43.我只喜欢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44.D 45.①【甲】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②【乙】文借描写松树的生长过程历经重重考验,表达了作者历岁寒不为改,清高不屈的气节。
【解析】4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第①空,这句话意思是: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根据语境可知,通:贯通。
第②空,联系“益慕圣贤之道”句意为: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其中“益”意为“更加”。联系“香远益清”句意为:香气传播更加清香。其中“益”意为:更加。
4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重点词:独:只,仅仅;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4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D.根据乙文“大抵松之为物,极地气不能移,历岁寒不为改。大类有道君子”可知,作者认为松树即使在极端的地方经历严寒,也不会改变气节,就如同有道德的君子一般。这里借松树历霜雪艰难、斧斤磨难、 重重考验、坚挺 挠、方得夭矫参天、干耸霄汉、枝叶繁茂,比喻有道君子历岁寒 为改,清高 屈的气节。选项“借‘松’比喻在困厄之中不懂得变通的人”理解有误;故选D。
4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作者借对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独立、不攀附权贵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同时以“莲之爱”和“牡丹之爱”之间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根据乙文“惟托根深山大壑,苏之以风雨,照之以日月,笼之以轻烟薄雾,而又饱饫雪霜,延历岁时,然后翠蕤摩空,铁干拂汉,虬掀鳞射,夭矫扶疏,为故国伟观,良亦不易矣”可知,松树生长过程中,扎根深山忍受孤独,又经历日月暴晒、冰霜雪压,才能够拥有铁一般的枝干,成为枝叶苍翠、茂盛的松树。作者通过描写松树的生长过程中历经重重考验方成材,就如同有道德的君子一般。而文末“爱松者,当何如珍护耶?” 一句,表达了作者历岁寒不为改,清高不屈的气节。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
大概松树这样的树木,极端的地方(也)不能使(它的)气节动摇,经历寒冷(也)不能(使它)改变气节。像那些有道德的人,看他们从出生时候开始,(像松树一样)被困在野地中,被牛羊践踏,遭受斧子的砍伐,到处都是。(他们)只有把根扎在深山沟壑中,在风雨中复苏,受日月暴晒,笼罩在轻烟薄雾中,又饱尝冰霜雪压,经过一年,然后苍翠贴近云空,铁一般的枝干擦过星汉,像龙一样上扬,像鱼鳞一样四射,树枝屈曲而有气势,枝叶茂盛,这是历史故乡的壮丽景象,确实不能改变。喜欢松树的人,应当倍加爱护它啊。
46.(1)①多。②洗(涤)。③少。④了解,明白。
(2)B
(3)C
(4)①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②(对于)善良的人,(他)就拜访并亲自勉励他们,让(他们)不要懈怠。
(5)①《咏菊》中写到荷是为了与菊花形成对比,突出对菊花耐寒,坚韧无畏的品格。
②《爱莲说》中借描绘莲表现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品质。
(6)君子应该有白居易诗中菊花的坚韧顽强的品质:君子应该有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坚持自我,洁身自好的品质:君子应该像顾方一样有教人向善、体恤民情(专心践行、兼济天下造福社会、行大道施仁政等)品质。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
②句意: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濯,洗(涤)。
③句意: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少。
④句意:使他明白告诫他。喻,了解,明白。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助词,的/代词,代指千里马;
B.都是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C.代词,他的/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
D.动词,按照/介词,因为;
故选B。
(3)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咏菊》中所反映的季节是:秋季。
A.句意: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描写的是夏季;
B.句意: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气阴沉,北风送走雁群又吹来纷扬大雪。描写的季节是冬季;
C.句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描写的季节是秋季;
D.句意:高高的柳树长满了嫩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描写的季节是春季;故选C。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①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可,只能;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
②访,拜访;劝,勉励;怠,懈怠。
(5)本题考查写作目的的理解。
《咏菊》中“耐寒唯有东篱菊,金栗初开晓更清”句写到荷是为了与菊花形成对比,突出对菊花耐寒,坚韧无畏的品格。《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借描绘莲表现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品质。
(6)本题考查阅读的拓展能力。
结合“耐寒唯有东篱菊,金栗初开晓更清”可知,菊花耐寒,坚韧无畏的品格。《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句可知莲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品质。由此得出:君子应该有白居易诗中菊花的坚韧顽强的品质:君子应该有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坚持自我,洁身自好的品质:君子应该像顾方一样有教人向善、体恤民情(专心践行、兼济天下造福社会、行大道施仁政等)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乙)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丙)丹阳的顾方,是一位学以致用,认真履行的君子。皇祐末念,考中了进士,然后调到了明州象山相当县令。他刚履职的时候,就召集县里的父老乡亲,询问民间的利害和境内士民的好坏的人他就亲自拜访安抚,让好人不要倦怠;不好的人他就会进行劝诫,让他们自我调歪。他又建设学舍,并带领他子弟中优秀的人才进行教学。空闲的日子亲自进行讲,扶持引诱学生积极向善。过了一年,很多老百姓都被感化。不久他就生病了,老百姓一个接一个出钱到寺庙里去塔庙祈祷,竟有数千百人之多。但是顾方最终重病不起。百里之内的百姓,哭泣思念,就好像失去父母一般。给顾方修了祠堂,并且按时进行祭祀。
47.C 48.乙 49.博学的人琴编图史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高尚的节操以节立志
【解析】4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陶后鲜有闻”中“鲜”的意思是:少。
A.句意为:鲜明美丽,光彩耀眼。鲜:鲜明;
B.句意为:花草鲜艳美丽。鲜:鲜艳;
C.句意为:不廉洁,不知羞耻。鲜:少;
D.句意为:常常见到,并不新奇。鲜:新鲜,新奇;故选C。
4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和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乙】理解不正确。根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周敦颐借陶渊明和世人对菊和牡丹两种花的态度,感叹爱莲者少,而非“借世人对三种花的态度”。
故选【乙】。
4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题干“刘禹锡身处陋室,‘调素琴,阅金经’,选择与……”的提示,找到《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知,刘禹锡选择与博学的人往来;
(2)根据题干“王阳明居何陋轩,栽树植竹种花,……引来文人学士聚集”的提示,找到《材料一》“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可知,此处填“琴编图史”;
(3)根据题干“也有人     :周敦颐主张‘出淤泥而不染’”的提示,找到《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高尚的节操;
(4)根据题干“黄中立在社会道德风尚衰落时‘      ’”的提示,找到《材料二》“中立⑥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黄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非常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可知,此处填“以节立志”。
【点睛】参考译文
陋室铭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材料一
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人们认为我喜欢那个地方,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于是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伸张孔子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