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3从速度的倍数到数乘向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要求学生掌握实数与向量积的定义及几何意义.
(2)了解数乘运算的运算律,理解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3)要求学生掌握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能用两个不共线向量表示一个向量;或一个向量分解为两个向量。
(4)通过练习使学生对实数与积,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教材利用同学们熟悉的物理知识引出实数与向量的积(强调:1.“模”与“方向”两点) 2.三个运算定律(结合律,第一分配律,第二分配律)),在此基础上得到数乘运算的几何意义;通过正交分解得到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定理的本身及其实质)。为了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相应的知识,教材设置了几个例题;通过讲解例题,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同学们对实数与向量积以及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有了较深的认识,让学生理解和领悟知识将各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了,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实数与向量积的定义及几何意义.
2.平面内任一向量都可以用两个不共线非零向量表示
难点: 1. 实数与向量积的几何意义的理解.
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1)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法:
(2)反馈练习法:以练习来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存在的差距.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机.
四.教学设想
【探究新知】
1.思考: (引入新课)已知非零向量 作出++和()+()+()
==++=3
==()+()+()=3
讨论:① 3与方向相同且|3|=3||
② 3与方向相反且|3|=3||
2.从而提出课题: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λ与向量的积,记作:λ
定义:实数λ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
①|λ|=|λ|||
②λ>0时λ与方向相同;λ<0时λ与方向相反;λ=0时λ=(请学生自己解释其几何意义)
[展示投影]例题讲评(学生先做,学生评,教师提示或适当补充)
例1.(见P96例1)略
[展示投影]
思考:根据几何意义,你能否验证下列实数与向量的积的是否满足下列运算定律(证明的过程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决定)
结合律:λ(μ)=(λμ) ①
第一分配律:(λ+μ)=λ+μ ②
第二分配律:λ(+)=λ+λ ③
结合律证明:
如果λ=0,μ=0,=至少有一个成立,则①式成立
如果λ0,μ0,有:|λ(μ)|=|λ||μ|=|λ||μ|||
|(λμ)|=|λμ|| |=|λ||μ|||
∴|λ(μ)|=|(λμ)|
如果λ、μ同号,则①式两端向量的方向都与同向;
如果λ、μ异号,则①式两端向量的方向都与反向。
从而λ(μ)=(λμ)
第一分配律证明:
如果λ=0,μ=0,=至少有一个成立,则②式显然成立
如果λ0,μ0,
当λ、μ同号时,则λ和μ同向,
∴|(λ+μ)|=|λ+μ|||=(|λ|+|μ|)||
|λ+μ|=|λ|+|μ|=|λ|||+|μ|||=(|λ|+|μ|)||
∵λ、μ同号 ∴②两边向量方向都与同向
即:|(λ+μ)|=|λ+μ|
当λ、μ异号,当λ>μ时 ②两边向量的方向都与λ同向
当λ<μ时 ②两边向量的方向都与μ同向
还可证:|(λ+μ)|=|λ+μ|
∴②式成立
第二分配律证明:
如果=,=中至少有一个成立,或λ=0,λ=1则③式显然成立
当,且λ0,λ1时
1当λ>0且λ1时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 = =λ =λ
则=+ λ+λ
由作法知:∥有OAB=OA1B1 ||=λ||
∴λ ∴△OAB∽△OA1B1
∴λ AOB= A1OB1
因此,O,B,B1在同一直线上,||=|λ| 与λ方向也相同
λ(+)=λ+λ
当λ<0时 可类似证明:λ(+)=λ+λ
∴ ③式成立
【探究新知】(师生共同分析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若有向量()、,实数λ,使=λ 则由实数与向量积的定义知:与为共线向量
若与共线()且||:||=μ,则当与同向时=μ;当与反向时=μ
从而得: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
[展示投影]例题讲评(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动手做)
例2.
例3.如图:,不共线,P点在AB上,求证:存在实数
使
(证明过程与P97例3完全类似;略)
思考:由本例你想到了什么?(用向量证明三点共线)
【巩固深化,加强基础】
1.见P85练习1、2、3、4题.
2.如例3图,,不共线,=t (tR)用,表示.
【探究新知、展示投影】
1.思考:
①.是不是每一个向量都可以分解成两个不共线向量?且分解是唯一?
②.对于平面上两个不共线向量,是不是平面上的所有向量都可以用它们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设,是不共线向量,是平面内任一向量
= =λ1 ==+=λ1+λ2
= =λ2
得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λ1+λ2.
[注意几个问题]:
① 、必须不共线,且它是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② 这个定理也叫共面向量定理.
③λ1,λ2是被,,唯一确定的数量.
④同一平面内任一向量都可以表示为两个不共线向量的线性组合.
[展示投影]例题讲评(教师可从中选择几个例题让学生先做,学生评讲,教师提示或适当补充;)
例4.1kg的重物在两根细绳的支持下,处于平衡状态(如图),已知两细绳与水平线分别成30, 60角,问两细绳各受到多大的力?
解:将重力在两根细绳方向上分解,两细绳间夹角为90
=1 (kg) P1OP=60 P2OP=30
∴=cos60=1 =0.5 (kg)
=cos30=1 =0.87 (kg)
即两根细绳上承受的拉力分别为0.5 kg和0.87 kg
例5.如图 ABCD的两条对角线交于点M,且=,=,
用,表示,,和
解:在 ABCD中
∵=+=+
==
∴==(+)=
==()= ==+
===+
例6. 如图,在△ABC中,=, =,AD为边BC的中线,G为△ABC的重心,求向量
解法1:∵=, = 则==
∴=+=+而=
∴=+
解法2:过G作BC的平行线,交AB、AC于E、F
∵△AEF∽△ABC ∴ ==
== == ∴=+=+
例7.设,是两个不共线向量,已知=2+k, =+3, =2, 若三点A, B, D共线,求k的值.
解:==(2)(+3)=4
∵A, B, D共线 ∴,共线 ∴存在λ使=λ
即2+k=λ(4) ∴ ∴k=8
【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1.在 ABCD中,设对角线=,=试用, 表示,
2.已知 ABCD的两条对角线AC与BD交于E,O是任意一点,
求证:+++=4.
3.见P85练习1、2题.
[学习小结](学生总结,其它学生补充)
①数乘向量的几何意义理解.
②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
③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及注意的问题.
五、评价设计
1.作业:
2.(备选题)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AB∥CD且AB=2CD,M, N分别是DC, AB中点,设=, =,试以, 为基底表示, ,
解:== 连ND 则DC╩ND
∴===
又∵==
∴===
=(+)=
3.体会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
六、课后反思:
w.w.w.k.s.5.u.c.o.m
www.
B
A
O
C
P
Q
M
N
O
A
B
B1
A1
A
O
B
B1
A1
P
B
A
O
O
N
B
MM
CM
P1
P
P2
30
60
D
M
A
BM
CM
a
b
D
A
BM
CM
a
b
D
A
EM
CM
a
b
BM
FM
GM
O
D
A
MM
CM
BM
N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