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写作《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4 13:2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审题立意
教科书 书 名:统编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 理解审题立意的要求。 2. 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的审题立意的方法。 3. 能够根据审题立意的结果,按要求完成写作活动。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理解审题立意的要求。 2. 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的审题立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2.能够根据审题立意的结果,按要求完成写作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语文中,作文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审题立意》的写作训练课,助力大家写出优秀作文。 审题就是审查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不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写作文,审题为先;好作文,立意为贵。现在,老师邀请你们尝试“三审四立”写作法,学会审题立意,接下来将我们的课堂学习设计为三个任务。 二、任务一 跟着课文审命题 学校文学社拟举办一场“题好一半文”为主题的审题经验分享会,9(1)班同学决定从大家最熟悉的课文题目入手,探究审题的奥秘,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面的活动。 任务一总结:审题三重奏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关,是把握写作指向的重要一步。审题准了,文章写起来就能紧扣题目要求,不枝不蔓;这一关把不准,就会跑题,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危险。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1.审关键词,把握立意。作文题也是有“题眼”的。所谓的“题眼”,就是题目中那些昭示、启示或暗示写作关键的词语。在审题时如果能够借助题目中的某些关键字词来准确理解题意,写作时就能够紧扣话题,突出重点,切中肯繁,自然也就能够避免离题、扣题不紧等常见失误。 2.审限制词,确定方向。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但不能置其他于不顾,导致偏离题意。题目中的副词,往往是审题时容易忽略的,考生要重视作文题目中诸如“最”“也”“还”“更”“其实”“原来”等副词所隐藏的信息和要求。如作文题“我也是一束阳光”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副词——“也”,这个副词规定了文章应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与他人相比,“我”自己“也”很重要,“也”奉献了“阳光”。又如作文题《原来还在》,“原来”这个副词就强调了其实某事物一直都在,只是之前设有发现而已,引导我们从发现或顿悟的角度来写作。只有审读时抓住了这些限制词,我们的作文才能切准题意。 3.审深层义,提升内涵。有的题目用的是比喻义或象征义。在理解题目时不能只停留在其本义上,要仔细推敲,挖掘出题目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如下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海的深处也许隐藏着美丽的珊瑚,目光的深处也许饱含着浓浓的爱意,记忆的深处也许沉淀着生活的真谛,文字的深处也许寄寓着丰厚的意蕴……请以《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2)文体不限,文章不少于500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初看这个题目,是一个极容易发挥写作的题目。但仔细揣摩,命题老师的用意并不会那么简单,我们要仔细品读题目,挖掘出新意,这样作文才更有价值。 首先,从常规思路看,同学们极易走上已有老题目的思路,如在审题时,将题目补为《心灵深处》《记忆深处》《细微深处》《我心深处》《深处的风景》《深处的爱意》《深处的真谛》等,很容易写深处那些美好、感动、富有正能量的人和事。这样的思考和理解,也切题,但显得非常常规化。 细细品味题目背后给出的材料,“大海的深处也许隐藏着美丽的珊瑚,目光的深处也许饱含着浓浓的爱意,记忆的深处也许沉淀着生活的真谛,文字的深处也许寄寓着丰厚的意蕴……”,这里只是“也许”有,那么怎么样知道确实“有”呢?就要敢于挖掘深处,题目的侧重点就放到了“行动”上。 因此,《深处》不是简单地写某种存在,而是要通过自己发现深处“宝藏”的经历,告诉读者,要懂得生活的真谛,就要付诸行动,用心感知深处,在过程中感受真谛的价值。如要懂得母爱、父爱、师爱,就要让心灵开始旅行,在点滴生活中,挖掘深深的爱意。不再注重表象,而要追求实质。不再简单告知生活中的美,而是要挖掘美深处的故事。 简单地讲,“深处”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二)了解了基本的方法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限制条件等来做审题立意的练习,以形成能力。 活动一:完成下表,总结限制性标题审题立意的方法,选代表发言。 审题立意题目关键内容限制条件《无言的褒奖》
活动二:完成下表,总结比喻性标题的审题立意的方法。 题目《翻过那座山》 审题“山”的比喻义 (多重解读)“翻过”的意思“翻过那座山”的意思 立意素材选择立意(主旨确定)
总结:对于比喻性题目,审题立意训练的重点是为题目中的喻体匹配本体。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明确题目的比喻意义,二是根据写作者选定的意义为它匹配恰当的题材。《翻过那座山》,就是一个比喻性题目。 审这个题目,首先要明确“山”的比喻意义,可以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例如,“山”可以是学习、工作实践中的某个障碍、困难,可以是思想上的偏见、狭隘、短视,可以是人际交往中的害羞、胆怯、傲慢,可以是性格上的胆小、自私、偏激、懒惰,也可以是意外发生的误解、差错等;“翻过”的意思可以是超过、克服、消灭、战胜、消除、克制、征服等。这样,学生就能充分理解到,“翻过那座山”的意义是越过障碍、克服困难、战胜懒惰、消除偏激等,据此,再从多个角度罗列材料,然后从中选择最恰当的作为写作题材。 三、任务二 跟着导图审材料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别的地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别的地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仔细阅读故事内容,将下图填写完整。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并将自己归纳的主题与同学交流。 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基本思路可遵循如下步骤。 第一步:分析、归纳材料的基本意义。材料的基本意义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如何分析、归纳材料的意义呢?不同类型的材料有不同的方法。如果材料中有明确的议论性语句,这个议论性语句往往就揭示了材料的意义。如果材料中的故事有因有果,那么由果溯因,由因追果,往往就能发现材料的意义。如果材料是两个或多个,挖掘材料间的异同点所传达出的共同道理,就是材料的意义。例如,上述材料,通过斑鸠的话传达出的基本意义就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才有生存空间”。 第二步: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解析材料的意义,在各种层面上与所积累的材料相结合,得出一个或多个具体认识,选定其中的一个,作为文章的中心思想。解析材料的意义,可以正向思考,直接用其意义作为文章的中心。例如,上述材料,可以立意为与其抱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等。可以为其意义加上合理的限定,得出稳妥、具体的结论。例如,上述材料,可以立意为适应环境的最佳方法是扬长避短、不能改变声音就少说多做等。可以逆向思考。例如,上述材料,可以立意为要勇于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出淤泥而不染、悦纳自己、坚持真理比赢得喜爱更重要等。可以辩证思考。例如上述材料,可以立意为当自己暂时不为大家所接受时要先学会接受别人、改革先要改变人们对待新事物的态度等。可以发散思考,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上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例如上述材料,可以立意为要学会听取难听的批评、夜晚的鸣叫声再美也不受欢迎、劝人何妨直言、要改变的不只是叫声、要改变的不是叫声等。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要注意打开视野,丰富自己的思维。 任务二总结:确定材料作文的中心,既要抓住材料中隐含的某些关键语句,更要从总体上去把握,揣测作者态度是褒是贬,弄清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从总体上去把握,就要研究材料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揣摩好对象,品玩好词句,把握作者隐含的倾向性。对于那些寓意性的材料,就要找出与材料的类比点,这样才能准确地去立意。 四、任务三 循着方法学立意 请你结合“枭逢鸠”的审题思维导图,归纳相关立意的方法。 唐代诗人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文采辞句为之兵卫;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这说明,立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语言的选择,感情的倾向。 “千古文章意为高。”既然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是一篇文章的主题,那么自然就要“意在笔先”了,即下笔之前就确立好主题。好的立意应该力求做到: (一)立意四技巧 1.化虚为实,虚实转换 首先要立足本意,把握特点,理解其基本含义,然后再联想拓展,赋予其现实意义。例如,斑鸠的话传达出的基本意义就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才有生存空间”。 2.变更角度,辩证思维 从事物发展或已有观点的相反方向进行立意。其核心是逆向思考,打破思维定式,标新立异。这样能立意写得好的话,可能会很深刻。猫头鹰不被人接受的叫声——尊重个性,学会包容 3.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猫头鹰难听的叫声——我们身上的某些缺点 猫头鹰改变不了的叫声——人的个性 斑鸠指出猫头鹰的缺点——交友需交诤友 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地看问题,联想到人生道理,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4.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猫头鹰搬家——探讨换个新环境的必要性 探讨改变环境与改变自我的关系 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选取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题材,来表现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二)阅读以下材料,进行审题立意训练。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综合材料内容及内涵,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阅读以下材料,进行审题立意训练之后,完成习作。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综合材料内容及内涵,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