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统编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统编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4 19:10:09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统编版)
一、【安徽省宣城市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③,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期年:一年。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 (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
(3)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 (4)反以报君 反______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食之不能尽其材。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14. 结合语境,用原文回答问题。
(1)【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结合文本,谈谈甲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乙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12. ①. (1)有时 ②. (2)面对 ③. (3)马鞭,这里动词,用马鞭驱赶 ④. (4)同“返”,返回
13. (1)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2)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
14. ①.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15. 甲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乙文启示我们:①办事情要讲究方法策略;②重视人才,善待人才,才能得到人才。(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1)句意: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或:有时;
(2)句意: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临:面对;
(3)句意:鞭打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鞭打;
(4)句意: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反:同“返”,返回。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食(喂),材(才能)”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且(尚且),况(何况),生马(活马),乎(呢)” 要理解正确。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不知马也”可知,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饲养马的人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故【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
结合【乙】文“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知,涓人对君王说:“死马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现在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
来了好几匹。据此可知,【乙】文中“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的原因是“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情感主旨与阅读启示。
结合【甲】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表面上是在围绕“伯乐”和“马”行文,实则作者想表达的是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讽刺了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寄托了自己不受重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结合【乙】文可知,通过涓人悬赏千金求千里马,花了五百金的买一匹病马,最后却使国君达成心愿,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千里马的故事;
据此启示我们:办事情要讲究方法策略;人们不要总是看到眼前利益,应该要为长远作考虑.;要重视人才,善待人才,才能得到人才;吸引人才,就应该做出爱才惜才的姿态,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使群贤毕至,事业兴旺。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我听说古时的一位人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打扫清洁宫廷的人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死,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国君大怒,道:“所要购求的是活马,要死马做什么还花去了五百金?”涓人答道:“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现在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
二、【北京市怀柔区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虽有嘉肴
《礼记》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②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③功在不舍。【乙】锲④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于荀子《劝学》有删改)
①已:停止。②骐(qí)骥(jì):骏马,千里马。③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④锲(qiè):用刀雕刻。⑤镂(lòu):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7. 请根据短文内容,给《劝学》中的画线句准确划分停顿,以“/”隔开。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学”的意思与“是故学然后知不足”中的“学”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教学相长也 B. 弗学,不知其善也
C. 学不可以已 D. 学学半
9. 下列对文中【甲】【乙】两句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菜肴,不吃,也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理解:类比引入。由“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引出“弗学至道,不知其善”,强调了吃饭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B.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翻译:雕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理解:用雕刻过程中不放弃才能成功,来类比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论述了持之以恒对学习的重要性。
10. 这两篇短文都是有关“学习”的论述。不同的是《虽有嘉肴》侧重论述①______ 的关系,强调②______(用原文回答); 《劝学》侧重论述持之以恒和③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对学习的重要性,并借用大量的类比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证明。
【答案】7.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8. D 9. A
10. ①. 教与学 ②. 教学相长也 ③. 专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分析,“骐骥一跃”中“骐骥”是主语,“一跃”是谓语,故在“跃”后断句;“不能十步”是“骐骥一跃”的结果,故在“步”后断句;“驽马十驾”中“驽马”是主语,“十驾”是谓语,故在“驾”后断句;再结合句意“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可断句为: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句意: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学:学习。
A.句意: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学:学习;
B.句意: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学:学习;
C.句意:学习不可以停止。学:学习;
D.句意: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教导。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与理解文言语句。
A. “强调了吃饭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理解不正确。由“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引出“弗学至
道,不知其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虽有嘉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之后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之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据此可知,《虽有嘉肴》侧重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强调“教学相长也”;
结合《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可知,作者借用大量的类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持之以恒和专心(用心专一)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点睛】参考译文:
虽有嘉肴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之后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之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劝学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用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三、【广东省东莞市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7.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语 理解词义的方法提示 解释
悉如外人 查阅词典法:①详尽、详细;②尽;③全、都 (1)____(填序号)
处处志之 词类活用法:一狼洞其中 (2)____
及郡下,诣太守 课内迁移法:及鲁肃过寻阳 (3)____
8.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乙】
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jì)水。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鸟耘①,人甚知礼。野鸟名鸲(qú),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服,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②,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 ”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置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节选自顾况《仙游记》)
【注释】①象耕鸟耘:耕者以象行为法,耘者如乌之啄食,早期吴越之地的耕作方式。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②袁晁贼平未:袁晁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762年,次年被平定,至这位老者问话的时候已经过去8年。
9. 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便舍船/人舍中唯祭得杀 B. 此人——为具言所闻/为众所服
C. 具答之/具以实告 D. 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以容
10. 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
11. 比较【甲】【乙】两文,从内容与形式上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
【答案】7. ①. ③ ②. 做标记 ③. 等到,到了……的时候
8. (1)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课下注释: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2)他们(村中人、桃源中人也可)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9. C
10. 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
11. ①内容上:两篇文章都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的理想乐土;②形式上:两篇文章的结构形式非常相似,都是“发现乐土——辞别乐土——再寻乐土而不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动荡;都借所遇理想乐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寄予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悉:全、都;根据查阅字典法可知,选③;
(2)句意:处处都做了记号。“一狼洞其中”意为: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根据词类活用法可知,志的意思是:做记号;
(3)句意: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及鲁肃过寻阳”意为: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及的意思是:等到。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2)今:现在。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舍弃/屋舍;
B.给,把/被;
C.都是“详细”的意思;
D.值得/足够;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有好的农田、泉水、竹林、果树和草药,在连着的横木上架设桥梁(廊桥),(村落)有三百余户人家。
“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分别从自然环境、交通设施和村落人口数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故断句为: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两篇文章的情节非常相似,【甲】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写“发现桃花源——(处处志之)
辞别桃花源——再也找寻不到桃花源”;【乙】文以温州李庭等人的行踪为线索,写“发现隐秘美好的村落——(斫树记道)辞别——再也找寻不到隐秘村落”;可见两文都有“发现乐土——辞别乐土——再寻乐土而不得”的情节;
根据【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资源丰富,百姓安居乐业;根据“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人是为躲避战乱才来到这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的;可见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反衬出当时那个社会的腐败,民不聊生,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根据【乙】文“有好田泉竹果药之属,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还深映。有象耕雁耘,人甚知礼,野鸟名鸲,飞行似鹤”可知,温州李庭等人所见村落资源丰富、环境美好,民风古朴,百姓守礼节;可见描绘的处所是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的;“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时政何若”,写老人询问战乱是否平定,询问国家的形式;侧面反映这里的人们是为了拥有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避世于此;暗示外面的世界是动乱的,暗示外面社会的黑暗和动荡;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寄予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
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温州李庭等人,在大历六年,到深山老林里伐木取材,(由于山林密集而)迷了路,遇见了漈水(瀑布)。漈水在东越的地方语言中称山上的泉水为漈。当中有人烟鸡犬的声音,(于是李庭他们)寻找声音,渡过溪水,忽然到了一个村落,(村落) 大约坐落在温州与福建的中间,天地之间有草木茂盛的地方,有好的农田、泉水、竹林、果树和草药,在连着的横木上架设桥梁(廊桥),(村落)有三百余户人家。(村落)四面环绕着高山,道路曲折,掩映在茂林之中。这里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人们非常懂得礼节,野鸟叫做鸲(亦称“八哥”),飞起来很像鹤。人们的家中只有祭祀时才宰杀,没有原因不能杀生,杀生就会发生地震。有一个老人,被众人所信服,容貌很祥和,每年收几百匹布,用来为寒暑做准备。突然见到李庭一行后,也深感惊异。问他们从何而来,袁晁之乱是否已经平定,现在国家形势如何,当时的朝政怎么样。(李庭)详细地据实回答。(李庭)于是说:“愿意来此居住,可以不可以 ”(老人)说:“这里的地方狭窄,住不下。”(接着),老人招待他们吃饭,其间被当作主客敬重对待。然后辞行,砍树做记号。回到家,(李庭)再次入山寻找上次的踪迹,但群山万壑,再也寻找不着上一次到过的村落。
四、【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段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 学记篇》)
文段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①,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选自《礼记 大学篇》)
①有定:确定志向。
8.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虽有至道/止于至善
B. 教然后知困/困兽犹斗
C. 虑而后能得/深思熟虑
D. 静而后能安/静以修身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10.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南宋朱熹取《礼记》之《大学》《中庸》篇,分章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B.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断句是对的。
C. 《礼记》中提及的“大学之道”,“大道之行”都是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中的具体实践。
D. 两文都论述了与学习相关的道理,文段一强调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性,文段二则提到知道至善的的境界后就要确定志向,进而心无杂念地学习。
11. 请结合“学习金字塔”的图例谈谈为什么“学学半”是一种主动且高效的学习。
【答案】8. B 9. ①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10. C
11. “学学半”的意思是: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根据“学习金字塔”的图例可知,这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学习之后的知识留存率达到了90%,可见这种学习方式是主动且高效的。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A.相同,都是“极”的意思;
B.不同,困惑/陷入困境;
C.相同,都是“考虑”的意思;
D.相同,都是“宁静”的意思;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故,所以;长,促进。
②重点词:本,根本;末,枝末。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
C.有误,“大学之道”“大道之行”都是儒家思想的最高理想,在当时社会中是无法做到的;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拓展。
“学学半”的意思是: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从“学习金字塔”的图例中可以看出,“教授给别人”即“学学半”的学习方法,属于主动学习,就是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教授给他人,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为75%至90%,在各种方法中是最高的,可见“学学半”是一种主动且高效的学习。
【点睛】参考译文:
文段一: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文段二: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五、【河南省濮阳市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父因以为名。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17. 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怒而飞”,“怒”是“振奋”之意,这里指大鹏用力振动翅膀。
B. 乙文中“未冠”是“尚未加冠”,说明岳飞还未满二十岁就力大无穷。
C. 乙文中“诵习达旦不寐”的“不寐”是“不睡觉”的意思,表现岳飞学习勤奋刻苦。
D. 甲文中“野马也,尘埃也”,“野马”指山野中的雾气,庄子把大鹏与“野马”“尘埃”相比,突出大鹏的硕大无比,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1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9. 甲文想象奇特,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本文想象手法的运用。
20. 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岳飞名和字的由来及寓意。
【答案】17. D 18. (1)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2)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19. ①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之大的描绘;②在想象中对比:列举野马、尘埃和鲲鹏进行对比来阐述道理;③在想象中寄寓情感:追求逍遥的境界。(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20. 乙文中说岳飞出生时,正好有一只大鸟落在屋顶。为此,其父为儿子起名“岳飞”,取字“鹏举”,希望他能像甲文中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向远大、善借长风的大鹏一样,展翅高飞、鹏程万里。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D.作者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凭借的道理;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重点词语:抟(tuán):鸟类向高空盘旋飞翔。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
盘旋而上的暴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以:凭借。息:风。
(2)重点词语:苍苍:深蓝。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抑,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极:尽。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他善于通过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如“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展现了鲲鹏硕大无比、气势磅礴的形象,显现出广阔的意境;在对比中突出事物的形象,展现出非凡的想象力。如“野马也,尘埃也”,把“野马”“尘埃”与“鲲鹏”对比,一小一大,对比强烈,突出了鲲鹏硕大无比的形象;庄子善于通过虚构的寓言讲述道理,表达情感,把抽象的思想情感形象化。本文通过讲述鲲鹏的“逍遥游”的故事,表达了庄子渴望脱离现实、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的志趣,同时也阐述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得依附一定的条件,他们的活动都有所凭借的道理。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形象分析。
结合甲文中“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从形体上看,大鹏硕大无比;结合“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可知,大鹏振翅而非,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看出大鹏必然力大无穷;结合“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可知,大鹏要从北冥飞到南冥,看出大鹏志存高远;结合“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大鹏善借长风。
结合乙文中“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父因以为名”可知,岳飞出生时,有大雁般的鸟,在屋顶上飞鸣,其父母便为他取名“岳飞”。希望他能像甲文中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向远大、善借长风的大鹏一样,展翅高飞、前程远大。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
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有生命的万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代务农。岳飞出生时,有大雁般的鸟,在屋顶上飞鸣,其父母便为他取名“岳飞”。岳飞年少时就很有气节,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家里比较清贫,却努力学习,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捡木柴作为火烛照明,背诵复习一直到天亮都不睡觉。(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能挽起三百斤的弓剑和八石重的硬弩。(岳飞)跟着周同学习射剑,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能左右开弓。周同死去,岳飞十分悲痛,每逢夏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必定会准备酒肉,到周同墓前祭奠,岳和认为儿子为人仗义,说:“时下你应该去报效国家,即使为国捐躯也是大义凛然。”
六、【湖北省黄石市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记游定惠院
苏轼
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今年复与参寥禅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③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缘⑥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
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围,乞其藂橘⑦,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⑧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释】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②参寥禅师:僧人道潜,苏轼友人。③崔成老:庐山道士,精古琴,苏轼的挚交琴友。④鬻(yù):卖,这里作“买”讲。⑤瀹(yuè):浸渍。⑥夤(yín)缘:循沿。⑦藂(cóng)橘:一丛橘树,藂同“丛”。⑧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苏轼友人。
8.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A.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B.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C.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D.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9.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记游小品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记录了他游定惠院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B. 开头即写海棠每岁盛开,必去观赏,可见作者对这株海棠喜爱之深。
C. 虽然“园已易主”,但以苏轼之故,主人对定惠院东小山上的海棠、枳木仍加意保存、爱护。
D. 本文是作者应徐得之之请而作,以作为日后回忆时的谈资。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
(2)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
【答案】8. B 9. A
10. (1)这个新主人虽说是市镇人,然而因为我的缘故,所以对这园子还能培育整治。
(2)当时姓何的人家正在竹林间盖房子,地基已开辟好了,于是在竹园下摆起了酒席。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句意是:园子里有很多年老的枳木,木性瘦瘠而坚韧,树的筋脉都显露在外面,好像老人的头颈。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四个分句:“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因此可断句为: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有误,应为“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1)虽,虽然;市井人,指商贾,城市中流俗之人;然,连词,表转折;以,因为;故,缘故。
(2)时,当时;作,建造;既,已经;遂,于是,就。
【点睛】参考译文:
黄州定惠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枝叶特别繁荣茂盛。每年花开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客人前去喝酒,已经五次醉在这海棠树之下了。
今年又和参寥禅师以及其他两三个人去访赏,然而那个园子已经换了主人。主人虽然是个市井之人,但因为我的原因,他也稍稍地培育治理了这个园子。园子里有很多年老的枳木,木性瘦瘠而坚韧,树的筋脉都显露在外面,好像老人的头颈。花为白色且很圆,好像很多颗大粒的珍珠,香气和颜色都很不平凡。这种树不讨人喜欢,主人本来想过一阵砍去,也是因为我的缘故,没有被砍掉。喝过酒之后,我们去姓尚的人家休息。尚氏也是个平凡的人,但居住的地方干整洁,好像吴越之地的人,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我醉躺在小板阁上,一会醒了,听见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琴,琴声像悲鸣的风和微亮的月光,铮铮有声,得到的享受是人间所没有的。到了晚上徒步来到城东,买了一个大木盆,心想可以注入清水,浸泡瓜和李子,于是沿着小沟,走进了姓何与姓韩人家的竹园。
那时何氏在竹林之间修筑大堂,已经把地方都腾出来了,于是把酒放在竹荫下。有一个叫刘唐年的主簿,送给我们一种油炸的小吃,名字叫“甚酥”,味道很好。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直接回家了。路上拜访了姓何人家的小园子,跟他要了一丛橘子,移植到了雪堂的西边。客人徐得之马上就要启程到闽中去,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于是恳请我记下今天之事,作为以后的谈资。那个时候参寥是唯一一个不喝酒的人,于是用枣汤代替了酒。
七、【湖北省武汉市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恩传
王恩字泽之,开封人。以善射入羽林①。神宗阅卫士,挽强中的,且伟其貌,补供备库副使。为河州巡检,羌人②寇兰州。恩搏战城下中两矢拔去复斗意气弥厉。
迁泾原将。尝整军出万惠岭,士饥欲食,恩倍道兼行,众将士汹汹。已而遇敌数万,引兵先入壁,井、灶皆具,诸将始服。羌扣壁③愿见,恩单骑径出,遥与语,一夕羌引去。
哲宗召见,语左右曰:“先帝时宿卫人④,皆杰异如此。”留为龙、神卫都指挥使⑤“,迁都虞候。契丹使来,诏陪射。一使者问:“闻泾原有王骑将,得无是乎?”应曰:“然。”射三发皆中,使相视皆叹。
尝汰禁卒⑥数十人,枢密都承旨请命覆视⑦,恩言:“朝廷选三帅,付以军政,今去数十冗卒而不足信,则其他无可为者。”帝立为罢之。眷顾甚宠,赐居宅,又赐城西地为园圃。薨,年六十二,追封开府仪同三司。
【注】①羽林:一般指禁军。禁军,是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国都警备任务的军队。②羌人:指羌族,古代少数民族。③壁:旧时兵营四周的墙壁,泛指防御、戒备的工事。④宿卫人:贴身护卫。⑤龙、神卫都指挥使:与后文中的“枢密都承旨”“开府仪同三司”都是宋代所设的官职。⑥禁卒:牢房看守。⑦覆视:复查。
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羌人寇兰州 寇:侵犯
B. 井、灶皆具 具:齐全
C. 语左右曰 语:告诉
D. 今去数十冗卒而不足信 信:诚信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恩搏战城下中两矢拔去复斗意气弥厉
A. 恩搏战城下/中两矢/拔去复斗/意气弥厉
B 恩搏战/城下中两矢/拔去复斗/意气弥厉
C. 恩搏战城下/中两矢拔去/复斗意/气弥厉
D. 恩搏战/城下中/两矢拔去/复斗意气弥厉
1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恩在神宗检阅卫兵时,施展过人的射箭技艺,再加上他身材魁梧高大,而受到了神宗赏
识。
B. 王恩在泾原任将领时,为立威号令士卒不得进食加速行军,才得以抢占先机,终为人所信服。
C. 王恩奉哲宗之命陪同契丹使者射箭时,射出三箭,发发命中,博得契丹使者异口同声地称赞。
D. 王恩面对枢密都承旨请求朝廷复查几十个禁卒被清退一事,三言两语就说服了哲宗停止复查。
14. 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羌扣壁愿见,恩单骑径出,遥与语,一夕羌引去。
【答案】11. D 12. A 13. B
14. 羌人敲打兵营围墙表示想要面谈,王恩一个人骑着马径直出来,远距离地与羌人对话,一个夜晚羌人就收兵离开了。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
D.句意:现在清退几十名多余无用的士卒还不能被朝廷充分地信任。信:信任。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王恩在兰州城下与羌人交战,身中两箭,他拔出箭继续作战,斗志更加昂扬。“恩搏战城下”点明人物和战斗地点,应断开;“中两矢”是说受伤情况;“拔去复斗”是中箭后的举动,应断开;正确划分:恩搏战城下/中两矢/拔去复斗/意气弥厉;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为立威而号令士卒不得进食加速行军”理解有误。王恩率领军队向万惠岭进发途中,是出
于形势危急刻不容缓,才不顾及士兵饥饿想要进量的诉求,而下令以加倍速度赶路;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扣,敲打;壁,围墙;愿,想要;径,径直;出,遥,远距离;语,对话;夕,夜晚;去,离开。
【点睛】参考译文:
王恩字泽之,是开封人。王恩凭借擅长射箭进入羽林军,神宗检阅卫兵时,见他拉开强弓射中目标,并且看中他身材魁梧高大,于是补授他为供备库副使。王恩担任河州巡检时,羌族进犯兰州,王恩在兰州城下与羌人交战,身中两箭,他拔出箭继续作战,斗志更加昂扬。
王思升任泾原将领。他曾经率领军队向万惠岭进发,士兵饥饿想要进食,王恩却下令以加倍速度赶路,一众将士都骚乱不宁。不久遇到几万敌军,王恩率军抢先进入壁垒,水井、炉灶都很齐备,各位将领这才对他心服口服。羌人敲击壁垒求见,王恩单枪匹马径直从营垒中冲出,远远地与羌人谈判,一夜之间羌人就引兵退去了。
哲宗召见王恩,对身边的人说:“先帝时候的随身卫兵,都是这般卓越不凡。”哲宗留下他担任龙、神卫都指挥使,升任为马军都虞侯,契丹使者到来,哲宗下诏令王恩陪射。使者问道:“听说泾原有位姓王的骑兵将军,莫非就是您吗?”王思回答说:“正是。”王思射出三箭,都命中目标,使者都相对注视异口同声地称赞他。
王恩曾经清退了几十个牢房看守,枢密都承旨请求朝廷复查,王恩说:“朝廷擢选三帅,授以军政大权,现在清退几十名多余无用的士卒还不能被朝廷充分地信任,那么其他的事情就没有什么能做的了。”皇帝因此立即停止复查。皇帝对他倍加关照优遇宠幸,赐予住宅,又将京城西边的一块地赐给他做园圃。王恩逝世,享年六十二岁,追封开府仪同三司。
八、【江苏省泰兴市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水从壁罅①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②,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登望瀑搂,见飞瀑之半,不甚畅。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③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④,侵其趾而去。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僧曰:“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极。”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少进,石愈嵚⑤。白日蒸崖如行热冶⑥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既至半,力皆惫,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第,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
(节选自袁宏道《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
【注】①罅:缝隙。②森竖跃舞:耸立舞动。③啮:咬。④敛狂斜趋:收敛狂态,斜着快速流过。⑤嵌:高险。⑥冶:熔炉。
7. 参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表格中加点字。
原文词句 方法 解释
横偃侧布 成语推测法:偃旗息鼓 (1)______
侵其趾而去 语境推测法 (2)______
见飞瀑之半,不甚畅 课内迁移法:渔人甚异之 (3)______
而开先为绝胜 查阅工具法:①能承担②美好③超越 (4)______(填序号)
8.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巨石当其下
A.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 其真无马邪(《马说》)
C. 其视下也(《北冥有鱼》)
D. 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9.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10. 翻译下列句子。
(1)且与其死于床第,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1. 【甲】【乙】两文两篇游记,写景手法多样,极富情趣,请结合提示填空。
【甲】文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写游鱼与潭水相映成趣,来表现潭水①_____。【乙】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之水从好胜到妥协的变化,表现它②_____的一面。山水本无情,却被历代文人士大夫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心中的苦闷难以排遣,只能寄情山水。文中“③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与久谪荒远的孤寂、凄凉的心情相吻合。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十一年赋闲,四处游山玩水。游庐山瀑布,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瀑布之景的④______之情。可见山水寄情,因人而异。
【答案】7. ①. 倒下 ②. 离开 ③. 很 ④. ② 8. C
9. 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10. (1)况且与其死在床上,哪里比得上死在一片冷石上? (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11. ①. 清澈澄静 ②. 刚柔并济(意思对即可) ③. 凄神寒骨 ④. 悄怆幽邃 ⑤. 痴迷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1)成语“偃旗息鼓”的意思为:放倒旗子,停止敲鼓。由此可知,这里“横偃侧布”的“偃”应解释为“放倒,倒下”;
(2)“侵其趾而去”意思是:漫过石的底部而离开,根据语境推测可知“去”解释为“离开”;
(3)“渔人甚异之”中“甚”解释为“很”,由课内知识迁移可知,“不甚畅”中“甚”也解释为“很”;
(4)字典的三个意思分别是“能承担”“美好”和“超越”,联系文言文翻译:而开光寺(那里的瀑布景观)是最美的。“美好”更符合语境。故选②。
【8题详解】
考查一词多义。例句:其:代词,它。
A.助词,放在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B.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C.代词,指代“它”;与例句中“其”相同;
D.语气词,表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大概”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作答此题,要根据句意及句子结构划分。句子意思是:白天的阳光蒸着山边,人好像行走在烧热的熔炉中,隐约听到这些客人都发出叹息声。“白日蒸崖”描写阳光晒着崖边,表达完整的意思,“如行热冶中”写人的感觉,“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描写客人的叹息声,故正确的断句为: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1)且而:况且;孰若:哪里比得上。
(2)可:大约;皆:全;依:依傍。
【11题详解】
考查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一空,联系甲文,结合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内容可知,第二段正面写鱼,侧面写水,运用侧面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所以可以填:清澈澄静。
第二空,联系乙文,结合第一段“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的内容可知,这里运用拟人,赋予了水人格化特征。水遇石,咬石与之斗争,相持不下,只能收敛狂态斜着快速流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之水从好胜到妥协的变化,表现了它刚柔并济的一面。
第三、四空,联系甲文,由“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眼前的景象触发了作者被贬谪外放的孤独悲凉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就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第五空,联系乙文,由“水从壁罅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可知,作者先去开先寺登楼望瀑布之盛景。“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则写出瀑布水流形态多种多样,气势磅礴壮观;“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极”则是写作者第二天去看黄岩峰瀑布。“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和“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写出了登黄岩峰山路的坎坷难走和天气的酷热难当。“恋躯惜命,何用游山?”则写出了作者对登黄岩峰观瀑布的兴致极高,不惜冒险登顶观瀑布。这里表现的是作者对瀑布美景的痴迷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乙】庐山的一面,朝着南康,几十里都是峭壁。水从崖壁的缝隙中流出,万仞直落而下,由于山崖的形势流出的水不得不耸立舞动,所以飞瀑很多,而开光寺(那里的瀑布景观)是最美的。登上望瀑楼,见飞瀑跃到一半,不很流畅。瀑水遇到崖石而转,水流到了青玉峡,峡谷苍翠碧绿地耸立着,(瀑水)汇合成潭,下面有巨石,(瀑水)横倒侧淌,掠过潭而前行,与石相遇,水就咬着石而与石争斗。瀑水没有取胜,相持了一段时间就收敛狂态斜着快速流过,漫过石的底部而离开。
第二天早晨起来,再次来到峡谷,观看香炉峰日出时紫烟升腾,心中激动。僧人说:“到黄岩峰的文殊典那里,瀑布的气势壮观至极。”我们就拄杖前行,石级狭窄而且多转弯,芒草叶(象刀一样)割人脸。稍往前走,崖石更加高险。白天的阳光蒸着山边,人好像行走在烧热的熔炉中,隐约听到这些客人都发出叹息声。
已经走到一半,大家力气都用尽很疲惫了,游客昏昏然害怕跌下去,一个客人头晕想返回。我说:“你如果爱惜你的性命,为何要来游山?况且你与其死在床上,哪里比得上死在一片冷石上?”客人大笑,勇气增了百倍。
九、【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儿、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是说也,尝窃疑之。而李太白以山有莲花峰,改九子为九华。予舟过江上。望数峰空翠,约略如八九仙人云。
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阳①西南行,则峰攒岫复②,环奇百出;而入其中,则旷以隐。由山麓褰裳③,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奥④以静。盖岩壑龙旋,白云蓊郁,道士⑤之所族处者,是为化城⑥。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
……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其上有堆云洞僧屋数间刻王守仁手书。天柱峰最高,俯视
化城为一盂。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者。迷离莫辨,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青则结绿⑦,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目夺。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惜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
——(清)施闰章《游九华记》,有删改。
【注释】①青阳:即今安徽青阳。②峰攒岫复:峰峦聚集繁复。③褰(qiān)裳:撩起衣裳,涉水而行。④奥(yù):幽深。⑤道士:这里指和尚。⑥化城:指化城寺,在九华山西南部。⑦结绿:宝玉名。
阅读这篇游记,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行踪 所见 赏析精彩 质疑解惑
(1) 望数峰空翠,约略如八九仙人云。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左边的句子。
入九华山 由青阳西南行,则峰攒山由复……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 (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字词。 ①外峻中夷( ) ②盖岩壑龙旋( ) (5)划波浪线的两句话都运用了①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突出了九华山山内的②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的特点,说明九华山是建造寺庙的胜地。
登上东岩 其上有堆云洞僧屋数间刻王守仁手书 (3)请用“/”给上面这句话断句,限2处。 东岩,曾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聚徒讲学之处,如今虽遭冷落,但对出身于理学世家的作者来说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对王守仁踪迹的探寻,显示出高雅的情趣。
攀天柱峰 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意眩目夺。 (6)作者观景至此早已情有所动,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答案】(1)舟过江上
(2)①平,平坦②像龙一样
(3)其上有堆云洞/僧屋数间/刻王守仁手书
(4)远望群峰高耸青翠,形状大约像八九个仙人。
(5)①对比②宽广隐蔽 ③幽深静谧
(6)表达作者对九华山景色的赞美,对古代高人雅士的追慕,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清高自赏之意。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根据“望数峰空翠,约略如八九仙人云”可定位在第一段,结合上文“予舟过江上”可知,行踪为:舟过江上。
(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翻译注意结合句子含义理解。
①句意:外观山形峻峭,山中土地平坦。夷:平坦;
②句意:山岩沟壑像龙一样盘旋往复。龙:名词作状语,像龙一样。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注意结合句子翻译及语法分析。句意:东岩上有堆云洞、几间僧房,刻着王守仁的亲笔书法。“堆云洞”“僧屋数间”是“有”的宾语,故在“数间”后断句。“堆云洞”“僧屋数间”又是并列关系,在“洞”后断句;故断句为:其上有堆云洞/僧屋数间/刻王守仁手书。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望:远望;约略:大致,大体上。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画波浪线的两句意为:青阳县西南出发,峰峦聚集繁复,沿路环绕许多奇峰,纷纷出现。进入其中,地势宽广而隐蔽。沿着山麓撩起衣裳,涉水而行,几十几百道清凉的泉水,喷涌激射在沙石上,水珠雪白,飞溅如玉,发出哀伤如弦乐的声音。进入其中,就显得幽深而静谧。“旷以隐”与“奥以静”形成对比,突出了九华山山内的宽广隐蔽和幽深静谧的特点。
(6)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分析。“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表现出作者对九华山景色的赞美;“惜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表现出对古代高人雅士的追慕,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清高自赏之意。
【点睛】参考译文:
以前刘禹锡曾经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等到看到九华山,才后悔自己不该说出这样的话。这种说法,我曾经有所怀疑。而李白认为山上有莲花峰,改九子山为九华山。我从江上乘船经过,远望群峰,高耸青翠可数,隐约像八九个仙女。
九华山外观山形峻峭,山中土地平坦。从青阳县西南出发,峰峦聚集繁复,沿路环绕许多奇峰,纷纷出现。进入其中,地势宽广而隐蔽。沿着山麓撩起衣裳,涉水而行,几十几百道清凉的泉水,喷涌激射在沙石上,水珠雪白,飞溅如玉,发出哀伤如弦乐的声音。进入其中,就显得幽深而静谧。山岩沟壑盘旋往复,白云繁盛浓郁,道士 (和尚)所聚集居佳的地方,这就是化城寺。一座山峰屹立,四面山峰的云彩聚合而来,像群龙抓取明珠,这就是金地藏塔。沿着房檐纵目眺望,澄澈明朗的吉祥之气,飘向远方连接了江海。
……于是选择值得游览的地方,人称东岩。东岩上有堆云洞、几间僧房,刻着王守仁的亲笔书法。王守仁收徒讲学时,在此游玩休息过,写有《东岩燕坐诗》。如今寻求他的讲堂所在,已经没有人再知道了。天柱峰最高,(站在山顶)俯视化城寺就像一个钵孟。峭壁高耸,有无数高低不一的山峰,就是所说的“九十九峰”了。山峰模糊不清,难以分辨,像海潮涌起,掀起层层波浪。青翠的山峰如同绿宝石,紫色的山峰如同珊瑚,夕阳的余热蒸发水气上升,诗人意乱眼花。大约到了这里九华山的胜境才算具备了。可惜我不是闲散之人,不能在此休息十几天,招呼李白、刘禹锡等人在云雾间互相交谈。
十、【江西省赣州市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①武风子者,滇南之武定州人也。性好闲,不谋荣利。嗜酒,箪瓢屡空,晏如①也。凡游艺杂技,过日即知之。
②滇多产细竹,坚实可为箸。武生以火绘其上,作禽鱼花鸟、山水人物、城门楼阁,精夺鬼工。人奇之,每得其双箸,争购钱数百。于是武生之交戚贫者,因以为利。生顾未尝售也,颇自矜重,一箸成,辄把玩不释,保护如头目。或醉后痛哭,悉焚之,醒复悔,悔而复作。然靳不轻与人。好事者每瞷②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顷刻完数十箸,挥手不顾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属,则怒,拂衣出,终身不与之见。或遇贫士及释道者流,告以困穷,辄忻然为之,虽累百不倦。于是滇之士夫或相馈遗,皆以武生箸为重。王公大人游于滇者,不得武生箸即不光。
(节选自《虞初新志》,有删改)
【注】①晏如:安定的样子。②(jiàn):窥视,窥探。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尝 _______②造 _____③或 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奇之,每得其双筹,争购钱数百。
②或于酒中以著相属,则怒,拂衣出。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武风子的人物形象。
【答案】(1) ①. 曾经 ②. 到 ③. 有人
(2)①人们对之感到惊奇,每每为求得他的一双筷子。
②有人在喝酒过程中以做筷子的事来嘱托他,他就发怒,终身不再与他相见。
(3)技艺精湛,特立独行,乐于济贫。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词义。
①句意:武生却不曾出售。尝,曾经。
②句意:他一到必定喝得尽兴。造,到。
③句意:有人在喝酒过程中以做筷子的事来嘱托他。或,有人。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字词:奇,对……感到惊奇;数,几。
②重点字词:或,有人;属,嘱托。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依据“武生以火绘其上,作禽鱼花鸟、山水人物、城门楼阁,精夺鬼工”可见,他技艺精湛;
依据“生顾未尝售也,颇自矜重,一箸成,辄把玩不释,保护如头目。或醉后痛哭,悉焚之,醒复悔,悔而复作”可见,他特立独行;
依据“或遇贫士及释道者流,告以困穷,辄忻然为之,虽累百不倦”可见,他乐于济贫。
【点睛】参考译文:
①武风子,是滇南武定州人。生性喜好闲散,不求荣华名利。喜欢喝酒,每天只图醉,箪瓢每每是空的,(却)也淡定。凡是游艺杂技之类,他过目就知道了(原理)。
②滇地多产细竹,(细竹)坚硬扎实可做筷子。武恬用火烫的方法在上面绘画,作禽鱼花鸟、山水人物、城门楼阁,精妙绝伦,巧夺天工。人们对之感到惊奇,每每为求得他的一双筷子,争相用数百钱购买。于是武恬的那些贫穷的朋友、亲戚,(常常)借此来谋利。武恬却不曾出售,颇为矜持,一根筷子做成了,就把玩不放手,像保护自己的性命一样。有时(他)醉酒后痛哭,(把筷子)都烧毁了,酒醒后又后悔,后悔而后又再做,但是不轻易给人。有好事的人趁他买醉时,拿酒招待他,他一到必定喝得尽兴。酒喝得酣沉了,人们把火和筷子错杂地放在(他)面前却不说话。他伸出双臂站起,顷刻之间就制作完成几十双,挥挥手头也不回(就走了)。有人在喝酒过程中以做筷子的事来嘱托他,他就发怒,披衣而去,终身不再与其相见。有时遇到贫士以及佛门、道家之人,把穷困情况告诉他,他就欣悦地为他们做筷子,即使做上百双也不厌倦。于是滇地士大夫有时相互之间赠送礼品,都把武恬做的筷子看得很珍重。王公大人到滇地游玩,没能得到武恬做的筷子就算是不风光的事。
十一、【江西省九江市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玉不琢,不咸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①于学”,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①典:经常。
9.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旨( ) (2)琢( )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1. 关于学习方面,甲、乙两段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
【答案】9. ①. 味美 ②. 雕琢
10. (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因此古代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兴办教学放在首要地位。
11. ①学习能够让人明理;②学习能使人知道自身不足,使人进步;③教学相长,教人和学习可以相互促进;④要经常不忘学习;⑤要把学习放在首位。(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不知其旨也”意为: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
(2)“玉不琢”意为:玉石如果不加琢磨。琢:雕琢。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虽:虽然;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善:好。
(2)是故:因此;为:作为;先:首要。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启示道理。
结合【甲】“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知,学习能让人明白事理,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自我反省、自我勉励;由“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教人和学习可以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结合【乙】“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念终始典于学”可知,要时刻不忘学习,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菜,(如果)不品尝(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注:然后,这样以后。然,这样。后,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别人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可用之器;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种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国家、统治百姓的时候,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尚书》的《兑命》篇说:“要始终如一地注重学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十二、【青海省西宁市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虽有嘉肴》)
【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明理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节选自刘开的《问说》)
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 旨:
(2)《兑命》曰“学学半” 学: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弗学,不知其善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 好学而不勤问 潭西南而望
C. 其此之谓乎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D.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11.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2. 选文【甲】论述了_____ 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______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 (1)味美
(2)“学”同“敩”,教导 10. A
11.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
12. ①. 教与学 ②. 问与学 ③. 教学相长,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④. 学习要勤学善问,只有真正的好问者,才能学到知识。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注意结合语境。
(1)句意: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2)句意:《兑命》说:“教人占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A.它的,代词/它的,代词;
B.却,连词,表示转折/不译,连词,表示修辞;
C.不译,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思/的,助词;
D.不译,语气词,表示肯定语气/啊,呢,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注意重点词语有:
是故:所以。困:困惑。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①从甲文主旨句“教学相长也”,可知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可概括出甲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
②从乙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可知,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可概括出乙文论述的是问与学的
关系;
③甲文的中心句“教学相长也”,说的是教人与学习是互相促进的,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实际可以得出: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启发;
④乙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说的是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可以得出:学习要勤学善问,只有真正的好问者,才能学到知识的启发。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占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十三、【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公一女,嫁为畿辅①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②而语女曰:“而③翁长铨④,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⑤僧保⑥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⑦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⑧。”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节选自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注】①畿辅: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②恚:怨怒。③而:你,代词。④长,长官。这里是
“做……长官”之意。铨(quán),“铨部”是吏部别称,其长官称尚书。⑤颁:赏赐。⑥僧保:人名,不详。⑦内:同“纳”,放入。⑧贾:同“价”,钱。
10.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公固知某不贪
②若翁廉
11. 下列每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B. 寄言于母/鹏之徙于南冥也(《北冥有鱼》)
C. 与公甚相得也/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D. 是非贿得之/是鱼之乐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2. 下面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翱的女婿因不满岳父官居吏部尚书却不肯将他调任京城,所以不让妻子回娘家。
B. 王翱对女婿的无礼行为很生气,女婿最终受到感召,不再要求调任。
C. 太监某临别之际将御赐的四枚西洋珠赠与王翱,但王翱还朝后寻得太监某的两个贫苦侄儿,将四枚西洋珠原封不动地资助给了他们。
D. 本文表现出王翱为官刚正廉洁、不徇私情,为人真诚善良、重情重义的高尚品质。
13. 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
②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答案】10. ①本来;②你们。 11. D 12. B
13. 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14. ①太监的两个侄子心里盘算,王公无法办到,只不过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罢了。
②王公拆开披袄,取出宝珠交给他们,那包裹的记号,仍然是原来的样子。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是贪财的人啊。固,本来。
②句意:你们的老人很廉洁。若,你、你们。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况且/将近;
B.给/到;
C.投缘/找到;
D.这/这;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B.“婿竟不调”只强调了结果:女婿最后没有调任,本项“女婿最终受到感召,不再要求调任”有误;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子意思:王公接受了宝珠,放进自己所穿的披袄,把它缝在里面。
“内所著披袄中”“纫之”与前文“公受珠”为顺承的关系;
正确断句为: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①计,盘算;无从,无法;特,只;故人,老朋友。
②授,给予、交给;识,同“志”,记号;宛然,依然,原来样子。
【点睛】参考译文:
王公有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做官的某人为妻。王公的夫人十分疼爱女儿,每当接女儿回娘家,女婿坚决不让走,他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做京城的官职,那么你就可以时时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像摇下正在凋落的树叶罢了,可是你父亲硬要这样
吝惜力气,是何道理?”女儿托人带话给母亲。夫人一天晚上摆上酒,跪着禀告王公。王公十分生气,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走出门外,坐车到朝房里住宿去了,十天后,才回到自己的府第。女婿终于没有调进京城。
王公做都御史时,同太监某人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奉公守法,同王公相处得很好。后来王公改调两广任职,太监哭着送别,赠送四枚大宝珠。王公坚决辞谢不接受。太监哭着说:“这大宝珠不是受贿得到的东西。以前先皇把僧保所买来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今天拿一半给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是贪财的人啊。”王公接受了宝珠,放进自己所穿的披袄,把它缝在里面。后来回到朝廷,寻找太监的后代,找到了他的两个侄子。王公安慰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为贫穷所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公说:“如果你们要有所经营,我帮你们出钱。”太监的两个侄子心里盘算,王公无法办到,只不过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罢了。都假装答应说:“是。”王公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就假造了一张买房子的契约,开列的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公。王公拆开披袄,取出宝珠交给他们,那包裹的记号,仍然是原来的样子。
十四、【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区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③,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④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⑤,眼如望羊⑥,如王四国⑦,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⑧也。”
(选自《史记 孔子世家 孔子学琴》,有删改)
【注释】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几然而长:身材高大。⑥眼如望羊:眼睛深邃远望。⑦如王四国: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⑧《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
②教然后知困__________
③丘已习其曲矣__________
④有所穆然深思焉__________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不知其善也”中“其”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此之谓乎
B. 丘未得其志也。
C.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D.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17.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18. 【甲】【乙】两文都是关于_________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 ①. 甘美。 ②. 困惑。 ③. 熟悉。 ④. ……的样子。 16. B
17. ①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②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
18. ①. 学习; ②. 孔子向师襄学琴,勤学苦练,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故事。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甘美;
②句意: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困:困惑;
③句意: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习:熟悉;
④句意: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然:……的样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不知其善也”中的“其”是代词,“它”的意思;
A.副词,大概;
B.代词,它;
C.加强反问语气;
D.代词,其中;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①故:所以;长:促进。
②学:学习;进:进步。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乙】“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丘未得其志也”“丘未得其为人也”等内容可知,两文都是讲述关于学习的;结合【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等内容可知,【乙】文讲述孔子向师襄学琴,勤学苦练,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故事。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
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的确是《文王操》。”
十五、【四川省泸州市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超然台记(节选)
苏轼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
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①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①瀹(yuè):煮。
16.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B.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C.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D.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7. 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 异:对……感到惊异。
B. 处处志之 志:记号。
C. 出没隐见 见:现。
D. 且名其台曰“超然” 名:命名,取名。
18.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写村中人叮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B. 甲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贯穿各个事情,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C. 乙文写超然台四方胜景和四季美景,表现作者能在既有境况下获得快乐,突出了他超然物外的思想。
D. 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生活图景的共同处在于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和谐、安宁而且富足。
19.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答案】16. A 17. B 18. D
19. (1)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使它焕然一新。
【解析】
【分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刚到之时,这里连年歉收,到处都有盗贼,案件也多得不得了;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始至之日”是时间状语,“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是五种并列的生活状况,“人固疑余之不乐也”是人们对“我”的猜测。故断为: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B.句意: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做标记。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理解和分析。
D.这种说法对甲文是合适。乙文是苏轼到胶西做官时的实际生活情况,根据“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等可知,此时的社会有剥削压迫,人民生活动荡不安,贫困不堪。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语:告诉;云:说;不足:不值得;道:说。
(2)因:靠着;葺:整修;新:使……变新。
【点睛】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以捕鱼为生的人。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溪流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他的树木,花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渔人就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刚开始非常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统编版)
一、【安徽省宣城市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③,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期年:一年。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 (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
(3)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 (4)反以报君 反______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食之不能尽其材。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14. 结合语境,用原文回答问题。
(1)【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结合文本,谈谈甲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乙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北京市怀柔区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虽有嘉肴
《礼记》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②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③功在不舍。【乙】锲④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于荀子《劝学》有删改)
①已:停止。②骐(qí)骥(jì):骏马,千里马。③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④锲(qiè):用刀雕刻。⑤镂(lòu):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7. 请根据短文内容,给《劝学》中的画线句准确划分停顿,以“/”隔开。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学”的意思与“是故学然后知不足”中的“学”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教学相长也 B. 弗学,不知其善也
C. 学不可以已 D. 学学半
9. 下列对文中【甲】【乙】两句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菜肴,不吃,也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理解:类比引入。由“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引出“弗学至道,不知其善”,强调了吃饭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B.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翻译:雕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理解:用雕刻过程中不放弃才能成功,来类比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论述了持之以恒对学习的重要性。
10. 这两篇短文都是有关“学习”的论述。不同的是《虽有嘉肴》侧重论述①______ 的关系,强调②______(用原文回答); 《劝学》侧重论述持之以恒和③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对学习的重要性,并借用大量的类比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证明。
三、【广东省东莞市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7.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语 理解词义的方法提示 解释
悉如外人 查阅词典法:①详尽、详细;②尽;③全、都 (1)____(填序号)
处处志之 词类活用法:一狼洞其中 (2)____
及郡下,诣太守 课内迁移法:及鲁肃过寻阳 (3)____
8.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乙】
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jì)水。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鸟耘①,人甚知礼。野鸟名鸲(qú),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服,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②,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 ”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置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节选自顾况《仙游记》)
【注释】①象耕鸟耘:耕者以象行为法,耘者如乌之啄食,早期吴越之地的耕作方式。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②袁晁贼平未:袁晁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762年,次年被平定,至这位老者问话的时候已经过去8年。
9. 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便舍船/人舍中唯祭得杀 B. 此人——为具言所闻/为众所服
C. 具答之/具以实告 D. 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以容
10. 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
11. 比较【甲】【乙】两文,从内容与形式上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
四、【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段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 学记篇》)
文段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①,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选自《礼记 大学篇》)
①有定:确定志向。
8.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虽有至道/止于至善
B. 教然后知困/困兽犹斗
C. 虑而后能得/深思熟虑
D. 静而后能安/静以修身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10.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南宋朱熹取《礼记》之《大学》《中庸》篇,分章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B.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断句是对的。
C. 《礼记》中提及的“大学之道”,“大道之行”都是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中的具体实践。
D. 两文都论述了与学习相关的道理,文段一强调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性,文段二则提到知道至善的的境界后就要确定志向,进而心无杂念地学习。
11. 请结合“学习金字塔”的图例谈谈为什么“学学半”是一种主动且高效的学习。
五、【河南省濮阳市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父因以为名。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17. 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怒而飞”,“怒”是“振奋”之意,这里指大鹏用力振动翅膀。
B. 乙文中“未冠”是“尚未加冠”,说明岳飞还未满二十岁就力大无穷。
C. 乙文中“诵习达旦不寐”的“不寐”是“不睡觉”的意思,表现岳飞学习勤奋刻苦。
D. 甲文中“野马也,尘埃也”,“野马”指山野中的雾气,庄子把大鹏与“野马”“尘埃”相比,突出大鹏的硕大无比,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1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9. 甲文想象奇特,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本文想象手法的运用。
20. 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岳飞名和字的由来及寓意。
六、【湖北省黄石市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记游定惠院
苏轼
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今年复与参寥禅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③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缘⑥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
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围,乞其藂橘⑦,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⑧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释】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②参寥禅师:僧人道潜,苏轼友人。③崔成老:庐山道士,精古琴,苏轼的挚交琴友。④鬻(yù):卖,这里作“买”讲。⑤瀹(yuè):浸渍。⑥夤(yín)缘:循沿。⑦藂(cóng)橘:一丛橘树,藂同“丛”。⑧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苏轼友人。
8.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A.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B.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C.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D.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9.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记游小品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记录了他游定惠院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B. 开头即写海棠每岁盛开,必去观赏,可见作者对这株海棠喜爱之深。
C. 虽然“园已易主”,但以苏轼之故,主人对定惠院东小山上的海棠、枳木仍加意保存、爱护。
D. 本文是作者应徐得之之请而作,以作为日后回忆时的谈资。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
(2)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
七、【湖北省武汉市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恩传
王恩字泽之,开封人。以善射入羽林①。神宗阅卫士,挽强中的,且伟其貌,补供备库副使。为河州巡检,羌人②寇兰州。恩搏战城下中两矢拔去复斗意气弥厉。
迁泾原将。尝整军出万惠岭,士饥欲食,恩倍道兼行,众将士汹汹。已而遇敌数万,引兵先入壁,井、灶皆具,诸将始服。羌扣壁③愿见,恩单骑径出,遥与语,一夕羌引去。
哲宗召见,语左右曰:“先帝时宿卫人④,皆杰异如此。”留为龙、神卫都指挥使⑤“,迁都虞候。契丹使来,诏陪射。一使者问:“闻泾原有王骑将,得无是乎?”应曰:“然。”射三发皆中,使相视皆叹。
尝汰禁卒⑥数十人,枢密都承旨请命覆视⑦,恩言:“朝廷选三帅,付以军政,今去数十冗卒而不足信,则其他无可为者。”帝立为罢之。眷顾甚宠,赐居宅,又赐城西地为园圃。薨,年六十二,追封开府仪同三司。
【注】①羽林:一般指禁军。禁军,是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国都警备任务的军队。②羌人:指羌族,古代少数民族。③壁:旧时兵营四周的墙壁,泛指防御、戒备的工事。④宿卫人:贴身护卫。⑤龙、神卫都指挥使:与后文中的“枢密都承旨”“开府仪同三司”都是宋代所设的官职。⑥禁卒:牢房看守。⑦覆视:复查。
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羌人寇兰州 寇:侵犯
B. 井、灶皆具 具:齐全
C. 语左右曰 语:告诉
D. 今去数十冗卒而不足信 信:诚信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恩搏战城下中两矢拔去复斗意气弥厉
A. 恩搏战城下/中两矢/拔去复斗/意气弥厉
B 恩搏战/城下中两矢/拔去复斗/意气弥厉
C. 恩搏战城下/中两矢拔去/复斗意/气弥厉
D. 恩搏战/城下中/两矢拔去/复斗意气弥厉
1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恩在神宗检阅卫兵时,施展过人的射箭技艺,再加上他身材魁梧高大,而受到了神宗赏识。
B. 王恩在泾原任将领时,为立威号令士卒不得进食加速行军,才得以抢占先机,终为人所信服。
C. 王恩奉哲宗之命陪同契丹使者射箭时,射出三箭,发发命中,博得契丹使者异口同声地称赞。
D. 王恩面对枢密都承旨请求朝廷复查几十个禁卒被清退一事,三言两语就说服了哲宗停止复查。
14. 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羌扣壁愿见,恩单骑径出,遥与语,一夕羌引去。
八、【江苏省泰兴市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水从壁罅①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②,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登望瀑搂,见飞瀑之半,不甚畅。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③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④,侵其趾而去。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僧曰:“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极。”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少进,石愈嵚⑤。白日蒸崖如行热冶⑥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既至半,力皆惫,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第,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
(节选自袁宏道《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
【注】①罅:缝隙。②森竖跃舞:耸立舞动。③啮:咬。④敛狂斜趋:收敛狂态,斜着快速流过。⑤嵌:高险。⑥冶:熔炉。
7. 参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表格中加点字。
原文词句 方法 解释
横偃侧布 成语推测法:偃旗息鼓 (1)______
侵其趾而去 语境推测法 (2)______
见飞瀑之半,不甚畅 课内迁移法:渔人甚异之 (3)______
而开先为绝胜 查阅工具法:①能承担②美好③超越 (4)______(填序号)
8.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巨石当其下
A.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 其真无马邪(《马说》)
C. 其视下也(《北冥有鱼》)
D. 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9.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10. 翻译下列句子。
(1)且与其死于床第,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1. 【甲】【乙】两文两篇游记,写景手法多样,极富情趣,请结合提示填空。
【甲】文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写游鱼与潭水相映成趣,来表现潭水①_____。【乙】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之水从好胜到妥协的变化,表现它②_____的一面。山水本无情,却被历代文人士大夫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心中的苦闷难以排遣,只能寄情山水。文中“③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与久谪荒远的孤寂、凄凉的心情相吻合。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十一年赋闲,四处游山玩水。游庐山瀑布,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瀑布之景的④______之情。可见山水寄情,因人而异。
九、【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儿、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是说也,尝窃疑之。而李太白以山有莲花峰,改九子为九华。予舟过江上。望数峰空翠,约略如八九仙人云。
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阳①西南行,则峰攒岫复②,环奇百出;而入其中,则旷以隐。由山麓褰裳③,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奥④以静。盖岩壑龙旋,白云蓊郁,道士⑤之所族处者,是为化城⑥。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
……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其上有堆云洞僧屋数间刻王守仁手书。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者。迷离莫辨,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青则结绿⑦,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目夺。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惜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
——(清)施闰章《游九华记》,有删改。
【注释】①青阳:即今安徽青阳。②峰攒岫复:峰峦聚集繁复。③褰(qiān)裳:撩起衣裳,涉水而行。④奥(yù):幽深。⑤道士:这里指和尚。⑥化城:指化城寺,在九华山西南部。⑦结绿:宝玉名。
阅读这篇游记,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行踪 所见 赏析精彩 质疑解惑
(1) 望数峰空翠,约略如八九仙人云。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左边的句子。
入九华山 由青阳西南行,则峰攒山由复……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 (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字词。 ①外峻中夷( ) ②盖岩壑龙旋( ) (5)划波浪线的两句话都运用了①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突出了九华山山内的②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的特点,说明九华山是建造寺庙的胜地。
登上东岩 其上有堆云洞僧屋数间刻王守仁手书 (3)请用“/”给上面这句话断句,限2处。 东岩,曾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聚徒讲学之处,如今虽遭冷落,但对出身于理学世家的作者来说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对王守仁踪迹的探寻,显示出高雅的情趣。
攀天柱峰 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意眩目夺。 (6)作者观景至此早已情有所动,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十、【江西省赣州市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①武风子者,滇南之武定州人也。性好闲,不谋荣利。嗜酒,箪瓢屡空,晏如①也。凡游艺杂技,过日即知之。
②滇多产细竹,坚实可为箸。武生以火绘其上,作禽鱼花鸟、山水人物、城门楼阁,精夺鬼工。人奇之,每得其双箸,争购钱数百。于是武生之交戚贫者,因以为利。生顾未尝售也,颇自矜重,一箸成,辄把玩不释,保护如头目。或醉后痛哭,悉焚之,醒复悔,悔而复作。然靳不轻与人。好事者每瞷②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顷刻完数十箸,挥手不顾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属,则怒,拂衣出,终身不与之见。或遇贫士及释道者流,告以困穷,辄忻然为之,虽累百不倦。于是滇之士夫或相馈遗,皆以武生箸为重。王公大人游于滇者,不得武生箸即不光。
(节选自《虞初新志》,有删改)
【注】①晏如:安定的样子。②(jiàn):窥视,窥探。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尝 _______②造 _____③或 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奇之,每得其双筹,争购钱数百。
②或于酒中以著相属,则怒,拂衣出。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武风子的人物形象。
十一、【江西省九江市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玉不琢,不咸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①于学”,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①典:经常。
9.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旨( ) (2)琢( )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1. 关于学习方面,甲、乙两段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
十二、【青海省西宁市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虽有嘉肴》)
【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明理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节选自刘开的《问说》)
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 旨:
(2)《兑命》曰“学学半” 学: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弗学,不知其善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 好学而不勤问 潭西南而望
C. 其此之谓乎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D.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11.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2. 选文【甲】论述了_____ 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______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公一女,嫁为畿辅①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②而语女曰:“而③翁长铨④,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⑤僧保⑥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⑦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⑧。”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节选自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注】①畿辅: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②恚:怨怒。③而:你,代词。④长,长官。这里是“做……长官”之意。铨(quán),“铨部”是吏部别称,其长官称尚书。⑤颁:赏赐。⑥僧保:人名,不详。⑦内:同“纳”,放入。⑧贾:同“价”,钱。
10.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公固知某不贪
②若翁廉
11. 下列每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B. 寄言于母/鹏之徙于南冥也(《北冥有鱼》)
C. 与公甚相得也/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D. 是非贿得之/是鱼之乐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2. 下面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翱的女婿因不满岳父官居吏部尚书却不肯将他调任京城,所以不让妻子回娘家。
B. 王翱对女婿的无礼行为很生气,女婿最终受到感召,不再要求调任。
C. 太监某临别之际将御赐的四枚西洋珠赠与王翱,但王翱还朝后寻得太监某的两个贫苦侄儿,将四枚西洋珠原封不动地资助给了他们。
D. 本文表现出王翱为官刚正廉洁、不徇私情,为人真诚善良、重情重义的高尚品质。
13. 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
②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十四、【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区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③,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④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⑤,眼如望羊⑥,如王四国⑦,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⑧也。”
(选自《史记 孔子世家 孔子学琴》,有删改)
【注释】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几然而长:身材高大。⑥眼如望羊:眼睛深邃远望。⑦如王四国: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⑧《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
②教然后知困__________
③丘已习其曲矣__________
④有所穆然深思焉__________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不知其善也”中“其”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此之谓乎
B. 丘未得其志也。
C.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D.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17.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18. 【甲】【乙】两文都是关于_________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四川省泸州市22-23学年八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超然台记(节选)
苏轼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①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①瀹(yuè):煮。
16.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B.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C.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D.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7. 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 异:对……感到惊异。
B. 处处志之 志:记号。
C. 出没隐见 见:现。
D. 且名其台曰“超然” 名:命名,取名。
18.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写村中人叮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B. 甲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贯穿各个事情,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C. 乙文写超然台四方胜景和四季美景,表现作者能在既有境况下获得快乐,突出了他超然物外的思想。
D. 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生活图景的共同处在于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和谐、安宁而且富足。
19.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
一、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考点透视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是通过阅读提供的两篇文言文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和比较辨析能力。最近两年在很多省市的中考题中都出现这种题型,比较阅读也渐成规模。主要有课内两段的比较阅读、课外两段的比较阅读、一课内一课外的比较阅读,其中尤以一课内一课外的比较阅读较为常见,所以,考生在熟练阅读课内文言文的同时应重视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考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比较阅读材料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异同;(4)领悟两个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的异同;(5)就比较阅读材料的内容谈自己的不同体验或自己从文中所受到的不同启示。
知识讲解
解读命题,点拨解题思路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选文一般以“文段”形式出现,多以指向道德情感、突出人文性,尤其是爱国诚信、敬老爱幼、团结友善的文段为主,同时也有纯说明或写景的文段入选。多为两则,偶有三则。一般情况下,选取的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二是存在“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三是难易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
中考命制“求同辨异”类题目,借以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命题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异中求同
要求考生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筛选和提炼,透过表象上的“异”寻求内质上的“同”,找到两篇文章的相似点。解题时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解答“求同”类试题时,重在将两者做纵横双向比较,弄清两者为什么“同”,这是讲清原因;“同”在哪些方面?这是理清范围。
二、同中求异
要求考生从现象上的“同”探究内质上的“异”,或是在内质“大同”的前提下寻找个性上、表现形式上的“异”,这类题目更能反映考生的探究能力。解题时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
出相应的内容。解答“辨异”类试题时,重在对两者进行辨别、分析,要通过深入分析、多方比较,以彻底弄清两者因何而“异”,“异”在何处。
三、既求同又辨异
解答“求同辨异”之类题目的总体思路是,紧扣“求同”和“辨异”四个字做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探究。先要搞清楚题目的要求,是内容方面的“求同”或“辨异”,还是写法(表现形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求同”或“辨异”。
解读题型,把握解题技巧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题型主要有词语解释题、选择题、句子翻译题、问答题,和单篇文言文阅读的题型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其考查内容涉及到两个文言文语段,尤其是填空、选择题和简答题,一般是对两个文言文语段从语句、语言、内容、人物、写法、主题等方面进行比较。
  一、解释词语题
  要运用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准确写出常见文言虚词和重点实词的含义。解释实词时要考虑词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解释虚词时要辨析词的读音、词性和语气。一般可从两方面切入,一是先了解整个句子的大意(必要时联系整个段或篇),然后用换词法揣摩加点字的意思;二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析文言实(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然后依照句意确定词语含义。
  二、翻译题
  翻译题的题量为1~2个,有两个译句的题目,有的要求2个句子都翻译,有的要求选择其中一个进行翻译。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译文要通畅顺达,富于表现力。文言文的翻译应遵循“信”(忠于原文)“达”(文义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三原则,运用“留”(保留)“删”(删除)“换”(替换)“调”(调整)等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三、选择题
  先仔细读题,认准所要选择的项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这一“要求”辨析所给的各项,找出最切合“要求”的项。
  四、简答题
  求同型题目要通过对不同阅读材料的分析,找到几者间的“联系点”;求异型题目关键是找准有助解题的指向性词语,以免跑题。由于作者的思想、心境和处境的不同,相同的词语用意会不一样。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词语解释题
解释实词的方法: 1.联系课内法2.组词法(单音节组成双音节)3.语境法 4.词性界定法
虚词:要重视积累。
二、句子翻译题
1.三个“遵照” :
遵照原文语气、语义和习惯。
2.四个步骤
①审。审清句中语法要点,找准采分点。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②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释。
③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
④抄。在逐一查对原句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纸上。在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3.文言句子翻译六字歌诀:
留、对、换、调、补、删
“留”: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如:山、石、高、远等。
”对”:即对译法。对应直译,逐字落实。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即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 
误区点拨:绝少有不译的字词。特别是副、介、连三大虚词,翻译时常出现漏译的现象。
“换”:即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 (比如:古今异义的词,词类活用词,通假字等都要相应的替换。)
“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的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
“补”:即补出省略内容。比如主语、宾语和介词“于”等。
(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需要注意的是,增补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不要画蛇添足了。)
“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发语词、衬词、虚词删去。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
三、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