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英国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长诗《公主》(1847) 中,对19世纪女性的地位有清晰的描述:
男人在田间劳作,女人在家中操持;
男人弄刀舞枪,女人缝制衣裳;
男人用脑思考,女人用心体量;
男人发号施令,女人惟命是听;
若不是这样,一切都将陷入混乱。
《玩偶之家》
易卜生
指供儿童玩耍的人形玩具。
剧中喻指女主人公娜拉在家庭中“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
文学常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此处实指剧本,是一种文学体裁
文学常识
戏剧的种类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 独幕剧
多幕剧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 历史剧
现代剧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 悲剧
喜剧
正剧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话剧
歌剧
舞剧
音乐剧
文学常识
悲剧
往往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矛盾冲突、展示善恶两种社会力量的严重斗争。
主要表现主人公所追求的理想、所从事的事业,由于邪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不能实现,并以其悲惨遭遇或自身毁灭引起人们的怜悯、同情、悲愤、崇敬。
基调庄重,气氛严肃。
喜剧
以讽刺、幽默为特点,以揭露、嘲笑社会生活中的落后丑恶现象,从而肯定歌颂美好事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戏剧。
正剧
又称“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因素,能够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戏剧。
正剧既可表现重大、严肃的社会事件,也可以表现富有社会意义的日常生活;既有对正面人物的歌颂,又有对反面人物的批判。
文学常识
三要素
01
02
03
舞台说明
戏剧冲突
人物台词
地点一致
三一律
时间一致
情节一致
戏剧要素
文学要素
音乐要素
美术要素
舞蹈要素
易卜生(1828—1906),挪威剧作家。一生中创作了26部戏剧作品。他把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搬上了舞台,遵循还原生活本来面目的原则来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他以家庭、社会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品,如《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被称为“社会问题剧”,代表了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在欧洲的最高成就,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戏剧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易卜生也被称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
现代戏剧之父
作者简介
易卜生
四大社会
问题剧
《社会支柱》(1877年)
《玩偶之家》(1879年)
《群鬼》(1881年)
《人民公敌》(1882年)
易卜生在四大社会问题剧中用犀利的笔锋饱含着愤激的热情,戳穿了道德、法律、宗教、教育以及家庭关系多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社会问题剧”现今也泛指反映现实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的戏剧形式。
它侧重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正如易卜生所言“我的工作是提出问题,我对这些问题没有答案”。讨论又是社会问题剧的一大特点,剧本里往往包含了大量的讨论和争论问题的对白,所以社会问题剧又叫“讨论剧”。
易卜生所处的挪威,地处欧洲边陲,经济发展比较迟缓,资本主义出现较晚,而且也没有封建的农奴制度,所以受封建的压迫和冲击较少,眼界虽然狭小,但“还有性格以及独立的精神”。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出现更加分工明确的部门,整个社会需要更多劳动力支持。
在这样独特的政治、经济、历史条件下,多方长期处于男权社会的挪威,关于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随后,挪威社会上发动的强大女权运动,给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己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
在易卜生的内心深处,仍保有对“真正的人”的美好回忆。
这就使他在早中期作品中:
一方面,对资本主义人性丧失的现实进行无情地批判,呼唤“真正的人”的复归;另一方面,又塑造具有人的尊严、道德、情感和期盼以及精神尚未枯萎的正面人物。
创作背景
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正是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易卜生先后结识了两位妇女解放运动活动家——卡米拉·科莱特和奥斯塔·汉斯泰。
前者激发了他写《玩偶之家》这个剧本的热情,如1879年他给妇女解放运动活动家的信中所说:“您开始通过您的精神生活道路,以某种形式进入‘我’的作品。”随后,她们发动的强大妇女解放运动,给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己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
胡适《终身大事》
那时候,易卜生这个名儿,萦绕于中国青年的胸中,传述于青年的口中,不亚于今日的马克思和列宁。——茅盾
娜拉是一代中国人的精神榜样,“出走”是一个历史性的“动作”,具有深广的文化意义。
作者简介
易卜生对中国的影响
1923年12月26日,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发表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揭示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他的短篇小说《伤逝》中,通过涓生、子君始以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终却落到悲剧结局的描写,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冲突: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个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无法实现的。
在《玩偶之家》的影响下 ,胡适首先创作了《终身大事》。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冰心的《斯人独憔悴》、曹禺《北京人》、茅盾《虹》也不同程度低受到《玩偶之家》的影响。
《新青年》曾出版“易卜生专号”,胡适推崇并介绍过“易卜生主义”;甚至一些有志于创造中国现代戏剧的青年,如洪深、田汉等,均把“做中国之易卜生”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
欧阳予倩、田汉和洪深称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三大奠基人。
故事梗概
第一幕
时间:圣诞节前一天
娜拉兴冲冲地赶回家准备过节,她与孩子们玩游戏。娜拉的老同学林丹太太来找她。林丹太太为生活所迫,她急需找个工作。娜拉同情林丹太太的遭遇,答应说服丈夫海尔茂,在银行里为林丹太太安排个职位。
阮克医生是海尔茂的朋友,极度消沉的他常常到海尔茂家来寻找精神寄托,并暗恋着活泼热情的娜拉。
品行不正的银行小职员柯洛克斯泰曾冒犯过新升任银行经理的海尔茂,海尔茂便抓住他的过错,想借此把他辞退。
作为曾经借钱给娜拉,帮助她挽救丈夫生命的债主,柯洛克斯泰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以揭露娜拉背着海尔茂,假冒父亲签名借款,来要挟娜拉在丈夫面前为他说情,但海尔茂并不听娜拉的劝说。
故事梗概
第二幕
时间:圣诞节当天
被海尔茂辞退了职位的柯洛克斯泰终于把揭露真相的信件投进了邮筒,再次对娜拉进行威胁、恐吓。
娜拉内心不安,但她对海尔茂还存在幻想,她相信一旦海尔茂知道了真实情况,必定会出现奇迹:他将主动承担全部责任。
但她做好准备,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愿丈夫的名誉受到损害,于是娜拉想到自杀。
得知真相的林丹太太决定帮助娜拉摆脱柯洛克斯泰的威胁,同时鼓励娜拉将偷偷借钱给丈夫养病与假冒父亲签名借款的事情,告诉丈夫海尔茂。
故事梗概
第三幕
时间:圣诞节第二天
海尔茂表面上也很爱娜拉,装出一副愿意为妻子牺牲一切的模样,然而,当他看到柯洛克斯泰的威胁信,得知自己的名誉地位受到威胁时,便暴跳如雷,辱骂娜拉“犯罪”葬送了他一生的幸福,却丝毫不考虑娜拉那样做正是为了给他治病,不得已而为之的。
柯洛克斯泰在旧日情人林丹太太的劝告下,为了自己的生计,把娜拉签了字的借据退还给了海尔茂。
当海尔茂看到这第二封信时又化悲为喜,快活地叫起来:“没事了,我没事了。” 冷酷的现实教育了娜拉,使她看透了海尔茂自私、卑劣、虚伪的灵魂,也认识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宗教、道德等问题。
最终,娜拉和海尔茂决裂,毅然离开了那个“玩偶之家”。
人物关系
海尔茂
娜拉
阮克医生
柯洛克斯泰
林丹太太
夫妻
老朋友
同学
同学
现为同事
昔日恋人
戏剧研读
★ 戏剧手法介绍
悬念 突转 发现
在舞台上上演的戏剧作品,观众对将要发生什么事,剧情如何发展,剧中人命运如何,都会产生一种“欲知后事如何”的期待心情。这种心情就叫做“悬念”。
剧作家为了调动观众的兴趣,让人物的命运走向牢牢抓住观众的情绪,从而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引发观众的深思,就必须要善于设置悬念。
舞台上表演的戏剧,因为受到表演场地和演出时长的限制,往往需要将故事发生的时空、人物高度凝练集中,不能散漫、拖沓,这就是戏剧的集中性特征。为了实现集中性,戏剧就成为了激变的艺术。剧中常常需要有剧情的“突转”。
所谓“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是指剧情意外之转变,主人公的处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或由逆境转入顺境。随着命运的突转,人物的内心感情也会随之发生剧烈的转变。
“发现”这一戏剧手法常和“突转”相伴而生。所谓“发现”,是指人物由“不知道”到“知道”的转变。它可以是主人公对自己的身份或是对与其他人的关系的新的发现,也可以是对某些重要事实的发现,会对人物命运、处境、前途和成败产生重大影响。
戏剧研读
★ 戏剧手法介绍
悬念 突转 发现
“突转”和“发现”在戏剧创作中常常联用,可以是情节的“突转”引发了人物的“发现”,也可以是人物的某种“发现”引发了情节的“突转”。“悬念”、“突转”与“发现”的戏剧手法,都可以起到使情节起伏转折的作用。好的戏剧作品,不会为了悬念而悬念,为了突转而突转,一定会在偶然性中表现必然性,让人物在情节的起伏中更为充分地展现出独特的性格特征,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立体。
娜拉的发现:
自己的玩偶身份
突转一:
海尔茂即将升迁,柯洛克斯泰以借据为要胁,海尔茂收到信后对娜拉的辱骂
突转二:
柯洛克斯泰竟然归还了当年的借债,危机解决后,丈夫迅速转变,言谈中只有自己的快意与轻松
突转三:
娜拉的出走
首先我是一个人,
不是玩偶。
文本中有哪些“戏剧性事件”,发生了几次“突转”?
思考:
突转的作用
1.使戏剧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获得出奇制胜的戏剧效果。
2.促使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使人物性格得到最充分的揭示。
3.显露主旨,传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必要条件。
整体感知
分角色表演并思考:
1.故事发展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在不同的阶段,从什么细节鲜明地体现了海尔茂怎样的性格特点?
不同时期 人物语言 舞台说明 性格特点
看信前
看第一封信后 (威胁)
看第二封信后 (借据退回)
当温情的面纱被揭下
整体感知
线索:信
发现借据之前
发现借据之后
(看第一封信)
借据问题解决
(看第二封信)
当温情的面纱被揭下
海尔茂沉浸节日舞会的兴奋中
娜拉担心丈夫知道借据的事
一、(开头至P106 “好让我拼着命,牺牲一切去救你”)
二、(到P108“娜拉,你快藏起来,只推脱有病。(娜拉站着不动。海尔茂走过去开门)”)
娜拉在海尔茂的责骂之后突然觉醒
柯洛克斯泰突然退还借据使海尔茂在“转危为安”之后再显恩爱,丑态百出
三、(至P110“可是,娜拉——”)
四、(至结尾)
娜拉出走,对海尔茂提出独立宣言
不同时期 人物语言 舞台说明 性格特点
看信前 我的鸟儿
迷人的小东西 我一个人的亲宝贝 我的娜拉 娇滴滴的小宝贝儿 小娜拉,不懂事的孩子 心里好像觉得咱们偷偷地恋爱……把披肩搭上你肩…… 好让我拼着命牺牲一切去救你 我什么都没想,只是想你一个人……我的心也跳得按捺不住了 搂着她
把身子凑过去
跟过来
声音放低些
亲她的前额
对她看了一会儿
柔情蜜意
深情款款
深情体贴
不同时期 人物语言 舞台说明 性格特点
看第一封信后 (威胁)
你这坏东西
伪君子
撒谎的人 犯罪的人
下贱女人
别这么花言巧语不用装腔作势给我看……真是可恶极了
你父亲的坏德行你全都沾上了……披肩摘下来,摘下来!
……你把我一生幸福全都葬送了……少说骗人的话……孩子不能再交到你手里
拉住她惊慌倒退
把出去的门锁上
走来走去
吓了一跳
恶毒冷酷
自私怯懦自私无情
不同时期 人物语言 舞台说明 性格特点
看第二封信后(退回借据并 致歉)
我的可怜的娜拉
受惊的小鸟儿
我可怜的小宝贝儿
我的好娜拉
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我已经饶恕你了。我知道你干那件事都是因为爱我…可是难道因为你自己没主意,我就不爱你了吗?我决不会……我可以保护你……只要你老老实实……他老婆越发是他私有的财产
把信抢过来慌忙拆信
快活得叫起来朝着借据瞟了一眼把借据和信撕掉,烧掉……
自私虚伪
假仁假义虚伪善变
不同时期 人物语言 舞台说明 性格特点
当温情的面纱被揭下
你真不讲理,不知好歹,你在这的日子难道不快活?你疯了,你怎么疯到这步田地。
像你这么没经验…
丢了家,丈夫儿女,不怕人家说什么话!把你最神圣的责任扔下不管了?
难道你不信仰宗教?道德?你不了解咱们的社会。
跳起来
勉强管住自己
处于支配地位的父权思想拥护者
污名
打压
道德绑架
抹除独立人格
人物形象
海尔茂的形象分析
表面上
在外:奉公守法的公民、“敬业”的职员;
在家:好丈夫、好父亲。
实际上
冷酷、自私、虚伪、专制、没有担当。
控制家庭经济权,在家庭中掌控着一切,将妻子视作自己的附属品、玩物,在婚姻中不尊重自己的妻子。对妻子的“爱”,仅是获得自我满足的生活调剂品。
父权社会背景下典型的男性形象
《玩偶之家》的思想性集中表现为对“法律”“道德”“名誉”等一系列“父权社会的主导信念”的批判。作为“一家之长”“社会中坚”的海尔茂,是这些观念的化身,是剧作主要的批判对象。
《玩偶之家》不只是批判海尔茂这个具体的人物,而是通过这个形象,批判他维护的这些观念,以及以这些观念为基石的社会秩序。
人物形象
你最欣赏她的哪句话,为什么?
她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人物描写相关分析手法以及戏剧文体特色思考)
娜拉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
在家庭关系里,娜拉原先处于一个怎样的角色和地位呢
海尔茂(在书房里):我的小鸟儿又唱起来了?
娜拉(忙着解包):嗯。
海尔茂:小松鼠儿又在淘气了?
娜拉:嗯!
海尔茂:小松鼠儿什么时候回来的?
娜拉刚回来(把那袋杏仁饼干掖在衣袋里,急忙擦擦嘴):托伐,快出来瞧我买的东西。
海尔茂:我还有事呢。(过了会儿,手里拿着笔,开门朝外望一望):你又买东西了?什么!那一大堆都是刚买的?我的乱花钱的孩子又糟蹋钱了?
(选自《玩偶之家(第一幕)》)
人物形象
思考:圈出表示时间的词句,体会娜拉的变化过程。
娜拉:全是真的。我只知道爱你,别的什么都不管。
娜拉(眼睛盯着他,态度越来越冷静):嗯,现在我才完全明白了。
娜拉:我们从来没坐下来正正经经细谈过一件事。
娜拉: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
娜拉:不快活。过去我以为我快活,其实不快活。
娜拉:等我离开这儿一个人过日子的时候,我也要把宗教问题仔细想一想。
娜拉:托伐,现在我不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娜拉:改变到咱们在一块儿过日子真正像夫妻。
人物形象
思考:找一找被怒斥后,能表现娜拉思想发生变化的舞台说明。
竭力想脱身——眼睛盯着他,态度越来越冷静——冷静安详——她在桌子一头坐下——顿了一顿——摇头——满不在乎——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她从门厅走出去。
人物形象
是,我很累,我就要去睡觉
你做的事情都不错
我知道你的心都在我身上
一个人如果到了非死不可……
现在你可以看信了
再见,托伐,再见,孩子们…
我只知道爱你,别的什么都不管
我做的坏事不用你担当!
嗯!现在我才完全明白了。
我死了你就没事了。
你们爱我只是拿我消遣,把我当作一件玩意儿
(满不在乎)玩偶老婆、玩偶女儿…你不配教育我……我会努力去吸取…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我对自己的责任。我真不知道宗教是什么。
我不信那些法律是正确的。(穿外套、戴帽子、拿起手提包、)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你的戒指……
我不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痛苦不安
伤心绝望
清醒冷静
娜拉说的“奇迹中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这句话向海尔茂表达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奇迹中的奇迹: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娜拉通过这句话向他表示出自己已不相信与海尔茂之间的婚姻能有美好的结果;建立真正平等的夫妻关系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幻想已经破灭。
人物形象
娜拉形象分析
以觉醒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觉醒前
无忧无虑,单纯任性
瞒着丈夫偷吃杏仁饼干
善良,富有同情心
对失业的林丹太太,身患绝症的阮克医生,真诚地予以关怀帮助。
性格坚毅,勇于担当
丈夫身患重病,她铤而走险,仿冒她父亲的签名来借钱。
被揭发后,为了不连累丈夫,她准备自杀来挽救海尔茂
觉醒后
唤起了对尊严的需求,冷静,追求平等、独立和个性解放,具有勇敢坚毅的品格和反抗精神。
思考:既然娜拉不会因为假签名事件而受到惩罚,海尔茂也最终宽恕她了,那她为什么要离家出走?
1.性格基础,娜拉出走并非偶然,她是个坚毅、勇敢、聪慧、刚烈的人。P105“快让我走!让我出去! (投水自杀)”“别拦着我!我做的坏事不用你担当!”“我死了你就没事了”
01
02
3.她追求独立的人格,她的平等意识自我意识觉醒了。PII1“我实在不明白,......父亲病得快死了,法律不允许女儿给他省麻烦。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允许老婆想法子救他的性命。
03
2.认清了海尔茂的本质,美好的爱情婚姻理想破灭,以及自己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她感到的那种幸福生活事实上并不真实,是虚伪的。P109页对话“你们何尝爱过我”“玩偶老婆”
课堂小结
在这场家庭关系的矛盾冲突中,娜拉自我意识一步步觉醒,从此家中少了一个依附服丈夫的玩偶,门外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娜拉。
矛盾冲突
全剧的中心冲突发生在海尔茂和娜拉之间,起因是一张借据。
对情节的推动作用。假若没有柯洛克斯泰以公布娜拉伪造签证的事相要挟这个突发事件,娜拉的家庭可能永远不会爆发冲突,这个家庭就会“平静地”存在下。
对人物的塑造的作用。这个戏剧冲突更加鲜明地表现了海尔茂的虚伪、自私、善变等形象,也表现了娜拉坚毅倔强、诚恳善良、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追求人格独立的特点。
对主题的呈现的作用。这个冲突通过普通家庭夫妻关系的不平等引发的家庭矛盾,以小见大地揭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附庸地位,凸显了呼吁社会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让女性的尊严受到保障的思想主题。
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有何特点
戏剧冲突尖锐激烈。海尔茂自私自利,男权思想根深蒂固,娜拉追求妇女解放,不安于“玩偶”地位,于是双方发生了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高度集中。在剧中,作者把海尔茂和娜拉的冲突安排在一个地点(家中)、围绕一件事(借据事件)而展开,戏剧冲突高度集中。
戏剧冲突紧张曲折。在剧中,海尔茂“变色龙”般的变化,娜拉性格、情感的前后变化,构成了紧张曲折的戏剧冲突,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拓展探究
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中加入了大量“讨论”,使得易卜生戏剧与传统戏剧区分开来,传统戏剧也有对话也有争议,但是区别在于讨论内容是大家都关心的社会问题。
课文中的对话都“讨论”了哪些方面的社会问题?娜拉是如何看待的?这些问题又将如何解决呢?
社会问题 如何看待 如何解决
拓展探究
P113 娜拉:“……我真不知道宗教是什么……我也要把宗教问题仔细想一想。我要仔细想一想,牧师告诉我的话究竟对不对,对我合用不合用。”
……
质疑
宗教
道德
法律
我要想一想,对我合用不合用。
我不相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
我实在不明白。这些事情我摸不清。
我一定要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
这是娜拉对宗教合理性的大胆质疑。
——这已经远远超越了婚姻与家庭问题,是人的自由与权利的问题.
娜拉反抗的不仅是传统的婚姻家庭道德,更是西方社会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
拓展探究
P113 海尔茂规劝娜拉:
“那还用我说?你最神圣的责任是你对丈夫和儿女的责任。”
“别的不用说,首先你是一个老婆,一个母亲。”
“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男女平等的人格尊严、婚姻规范、家庭道德
娜拉提出的不仅是妇女地位的问题,更是人的自由与解放的问题。
娜拉的觉醒不仅是妇女的觉醒,更是人的觉醒。
拓展探究
社会问题 如何看待 如何解决
妇女问题
人的自由
与权利问题
法律宗教问题
打破“玩偶”身份
首先不是一个老婆、母亲
首先我是一个人。
法律不讲理
牧师的话究竟对不对
娜拉出走?
海尔茂希望娜拉回心转意,但是结尾的关门声意味着海尔茂期待的奇迹不过是一种幻想。
娜拉出走后会怎么样呢?易卜生为我们画了一个伟大的问号,等待我们去解答。
拓展探究
娜拉出走的社会意义:
有西方文学史家评论,《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时“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
这部剧上演之后,立即在当时的欧洲社会激起了轩然大波。娜拉抛却家庭和孩子、毅然出走的选择,对家庭地位平等的追求,对婚姻感情甚至信仰的反思,都尖锐地戳到了当时欧洲保守又伪善的社会道德痛点,因此受到了上流社会暴风雨般的抵制与指责。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了超越时代的经典之作。对妇女解放运动起到了激发和推动的作用。
拓展探究
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 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著名演讲
《娜拉走后怎样》
所以,鲁迅《伤逝》里的子君只有回家
曹禺《日出》里的陈白露只能堕落。
拓展探究
对于鲁迅先生的观点,你赞同吗?说说理由。
观点一:认同
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还没有为妇女的独立生存提供充分的空间。
从主观条件来看,娜拉没有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
从娜拉出走时的状况来看,她没有可以立足于社会的条件。
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来看,娜拉很可能成为女权运动的牺牲品。
观点一:不认同
社会已有娜拉出走以争取独立和人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娜拉具备出走后走向自立和成功的主观条件。娜拉有着刚烈的性格,有敢于质疑法律、宗教的勇气,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决定了她不会向困难屈服,有勇气战胜出走后的一些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追求。
娜拉周围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成功的榜样。
理性反思
我们的社会要保护娜拉的出走权,更要增加娜拉的“出走能力”,使她们出走之后有处可去,并且可以迅速稳定下来。
“当整个社会没有给女性提供支持和社会保障的时候,就不要去质问她为什么不离开施暴者。” ——撒贝宁
无路可走的娜拉们
娜拉出走仍面临困境
还需要继续披荆斩棘
娜拉是一个理想化了的形象,所以《玩偶之家》只能写到娜拉的出走,如果要接下去写娜拉出走以后的事情,那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拓展思考
20年前,星爷在《喜剧之王》中说的那句“我养你啊”,感动了无数纯情少女,觉得这是一个看上去非常美的诺言。
但处理过几千起婚恋官司的吴杰臻律师,却有不同的看法。
以前,他太太也问过这个问题:“我如果没有工作的话,你会不会养我?”
他的回答是:“最好不需要我养你,因为我养你的话,你会很危险。”
在吴律师看来,全职太太压根就不算一个职业,没有劳动法保护,婚姻法的保护也非常有限。社畜最多996,但全职太太可是007全年无休,而且还没有工资。
她们完全没有承担风险的能力,一旦婚姻破裂,连重返职场都非常艰难。
婚前说“我养你”,婚后很可能变成“我养的你”。
张桂梅校长反对自己的学生当全职太太,不是因为她看不起全职太太,而是因为这些学生好不容易从大山里走出来,获得了一点对自己生活的选择权,如果把这种权利拱手让人,那实在是太可惜了。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斯蒂芬·茨威格《断头王后》
课堂总结
认同全职太太工作的价值,并不代表不认清全职太太这个工作毫无保障得不到社会尊重的事实。
女性要“活”着,还要懂“生活”
在现实的社会中,一个没有经济独立能力的女子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婚姻和爱情上的平等是必须建立在经济平等的基础上的。所以在《伤逝》中才会有“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样的寓言,注意,不仅仅是活着,而是生活着。
“生活”还包括了你有足够融入社会的能力,你有独立的思想等各方面的内涵,如果像涓生和子君那样“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那结果不是爱毁灭人,就是人毁灭爱。
推荐阅读 鲁迅《伤逝》
拓展素材
“一位1960年代出生的普通女性走入婚姻,某种意义上是在进行一场豪赌。56岁的我实在不属于幸运的那个。回头观望自己的人生,判断这场持续了30多年的婚姻就像「从一个隧道进入另一个隧道」,昏暗、无声、压抑。在2020年的某一时刻,我下定决心要为自己活一次:离开家庭,开车自驾去。”
在苏敏的口中,那个跟她结婚几十年的丈夫,非但对金钱看得特别重,还对她毫无温暖和爱意,对他自己花钱大手大脚,对她却总是斤斤计较,冷漠自私挑剔大男子主义,甚至还对她有家庭暴力。
女儿赞助了三万块加上她自己的钱首付买了辆polo车,丈夫给车子装了ETC,由于绑的是他的卡,苏敏偶尔过一次高速,丈夫都会问她要钱。
现实版娜拉出走
——苏敏:56岁开车逃离婚姻
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西蒙娜·德·波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