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5 01:15:29

文档简介

玉溪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学科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卡对应的题号内,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个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考古发现,我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址里,几乎都有刻画符号发现。据史学家研究,这些符号对汉字形成做出了贡献。据此可知( )
A. 汉字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B. 汉字起源于黄河流域
C. 汉字的起源具有多元性 D. 汉字的发展由繁至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 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多个文化遗址里,都有刻画符号发现,都对汉字形成做出了贡献,反映汉字的起源具有多元性,C项正确;刻画符号并不等同于图画艺术,偷换概念,排除A项;良渚文化、松泽文化属于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址,表明长江流域的文化也对汉字形成做出了贡献,排除 B项;材料讲的是刻画符号,并非真正成熟的汉字,不能反映汉字的发展趋势,排除D项。 故选C项。
2. 秦朝的“乡野聚落”,由政府委任里正进行严格管辖,以建立规划整齐、空间封闭的闾里为主,闾里建有闾门和垣墙。西汉的“乡野聚落”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而且大多没有间门和垣墙,闾内建筑呈现自然发展的态势。由此可知,西汉
A. 农村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 国家基层治理能力下降
C. 社会治理理念发生转变 D. 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秦朝的‘乡野聚落’,由政府委任里正进行严格管辖,以建立规划整齐”及“西汉的‘乡野聚落’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而且大多没有闾门和垣墙,闾内建筑呈现自然发展的态势”可以从中对比看出,秦朝时期采用法家治国,对“乡野聚落”严格管辖,而汉初采用黄老学说,实行予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采用儒家治国,所以西汉的“乡野聚落”大多没有闾门和垣墙,闾内建筑呈现自然发展的态势,C项正确;材料中农村村落数量增多和规模扩大,体现了农村的发展,主要是农业的发展,但并不能体现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秦汉治理方式的变化并不能体现出是治理能力下降,而是根据基层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的政策而有所变化,排除B项,村落的管理方式变化并不能体现出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如果豪强地主势力膨胀的话,国家应该是加强控制与管理,而不是题中的放任自然状态,排除D项。故选C项。
3. 《隋书·食货志》记载“(北)周时(公元557—580年),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萨珊银币和东罗马金币成为结算主要货币,中原的五铢钱仅作为辅币。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 币制混乱导致铜钱缺乏国际竞争力 B.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C. 五铢钱不适用于大规模的商贸活动 D. 国际货币兑换体系发展滞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周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北周时期,萨珊银币和东罗马金币成为北周的结算主要货币,而本国的货币反而沦为辅币,说明中原的五铢钱与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相比没有没有竞争力。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周时期币制混乱,导致出现材料中的情况,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本地货币国际竞争力弱的问题,没有体现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和国际货币兑换体系发展滞后,排除BD项;C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A项。
4. 开元十一年(723年),经中书令张说提议,唐玄宗将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并设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其具体的行政机构,这实际上就是将尚书省管辖的六部迁移到了政事堂。这一调整( )
A. 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 B. 促使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C. 造成了官员冗余现象 D. 导致了六部职能完全丧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将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将尚书省管辖的六部迁移到了政事堂”可知,唐玄宗将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并将尚书省管辖的六部迁移到了政事堂,这一调整使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推动了相权再次集中,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唐朝中枢行政机构的调整,三省六部制正常情况下应为分权制约,而材料主旨却是出现一体化趋势,刚好与之相反,因此“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只是调整中枢行政,未表明官员数量增多而造成冗而有余的现象,排除C项;从材料看,六部的职能只是调整到政事堂,并未丧失,而且“完全”二字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
5. 1283年,元朝开通海上漕运航道,发展迅速,至1309年,通过海运输入大都的粮食达到246万石。此后,海运发展过程中虽然不时有低潮出现,但整体上仍呈持续发展之势。延续至元末,岁运粮数一般持续维持在300万石以上。这( )
A. 反映出元朝造船技术的先进 B. 有利于北方地区政治军事的稳定
C. 推动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D. 推动了沿岸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据材料“延续至元末,岁运粮数一般持续维持在300万石以上”,可知元代通过海运持续向北方地区运送大批粮食,这有利于北方地区的社会稳定,B项正确;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造船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排除A项;从海上漕运航道的开通和发展,可以看出对南方经济的重视,并不能得出南北之间经济差距持续扩大,而且元朝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交通对经济发展有影响,因此元朝开通海上漕运航道有利于元朝漕运沿岸经济的发展,但是“迅速发展”不一定,排除D项。故选B项。
6. 下图是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据图可知当时中国城市( )
A. 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 B. 布局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
C. 体现保守封闭的布局 D. 世俗化和商业化气息浓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展示了城市中不仅有传统的商业区,还有西式新中心、工业区以及便于商贸的商阜区,特别是商阜区位于铁路和河流交汇处,这些都便利了商品流通和商业活动,反映出城市布局调整中加强了世俗化和商业化功能,D项正确;从图中的工业居住混合区、商埠区、新市区推知,该城市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经济功能十分突出,排除A项;材料更多体现的是功能区的多样性和商业活动的繁荣,而非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排除B 项;材料展示的该城市多元化和开放性而非保守和封闭,排除C项。 故选D项。
7.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在这个时期里有许多相互联系的偶然性,而偶然性的背后则是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根源于( )
A.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无产阶级的壮大和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必然性的根源,排除A项;俄国十月革命是外因,不是根源,排除C项;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39年,边区政府积极鼓励社会广大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展示自我风采与魅力;1942年,在“九一”扩大运动会上,工人群体第一次出现在运动赛场,获得参加体育比赛的资格;1943年,延安在开展骡马大会期间举行赛马比赛,参赛选手几乎全是业余水平的普通群众。这说明了( )
A. 体育活动日益政治化的演变态势 B. 人民群众在抗战中的作用被重视
C. 战时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化改造 D. 根据地民众生活丰富多彩的现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全面抗战时期的边区政府,政府鼓励妇女才加体育活动,鼓励工人群体参加运动会,让普通群众参加赛马比赛,这体现了边区政府对妇女、工人群体、普通群众的重视,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这种对人民群众的重视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说明了人民群众在抗战中的作用被重视,B项正确;“参赛选手几乎全是业余水平的普通群众”体现了体育活动的非政治化,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体育项目为传统体育活动、赛马等,并没有现代化改造体育项目,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运动会和体育活动的项目,并非日常生活,不能反映民众普通生活的丰富多彩,排除D项。故选B项。
9. “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问世后,获得国际上极高的关注和赞扬。茅盾先生观看后即兴赋诗:“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情,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这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 )
A. 突出情节的曲折性 B. 服务于国际市场
C. 摆脱强烈政治性 D. 探索民族化道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小蝌蚪找妈妈》以水墨画的形式展现,兼具哲情,画意与诗情,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探索民族化道路,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动画情节内容,不能体现情节的曲折性,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探索民族化道路,“服务于国际市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探索民族化道路,并未体现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摆脱强烈的政治性,材料依据不足,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下表是1985—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部分食品人均消费量比较表。据此判断,这一时期我国城乡居民( )
年份 食用油 猪牛羊肉 家禽 水产品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1985 4.0 5.8 11.0 18.7 1.0 3.2 1.6 7.1
1995 5.8 7.6 11.3 19.7 1.8 4.0 3.4 9.2
2005 6.0 9.3 17.1 23.9 3.7 9.0 4.9 12.6
A. 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B. 饮食习惯高度一致
C. 饮食结构日趋合理 D.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据表格数据可知,在1985年到2005年,城乡居民食用油、猪牛羊肉、家禽、水产品的消费都呈现出上升趋势,表格数据总体上反映了1985年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日益缩小,排除A项;据材料数据可知,食用油、猪牛羊肉、家禽、水产品在城乡居民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并非完全相同,饮食习惯并非“高度一致”,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蔬菜在饮食中的比例,不能体现饮食结构“日趋合理”,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0世纪以前,基辅罗斯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木结构。10世纪末,由希腊和罗斯的建筑师共同建造了石砌教堂,之后陆续建造了多个同名的圣索菲娅大教堂,它们的基本结构与东欧传统教堂类似,都由三个侧廊、四道间墙和一个穹顶组成。这说明基辅罗斯( )
A. 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强化 B. 教权与王权的二元并立
C. 是东西文明交往的桥梁 D. 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世纪末(俄罗斯)。根据材料“由希腊和罗斯的建筑师共同建造了石砌教堂,之后陆续建造了多个同名的圣索菲娅大教堂,它们的基本结构与东欧传统教堂类似”及所学可知,俄罗斯在接受基督教前,基辅罗斯教堂由希腊工匠建造,之后建造新的圆锥顶、柱状的圣索菲亚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和艺术的结晶),这说明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皇帝,采取了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在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竞争共存,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明交往的桥梁,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关于下图所示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
A. 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B. 确立了民族自决的基本原则
C. 欧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构 D. 重建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地图信息“1805年”“反法联盟”和法军进攻路线等信息可知,该战争是拿破仑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战争使得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C项正确; 材料涉及拿破仑战争时期,“协约国的胜利”是一战时期,时间不符,排除A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了一系列声明、宣言等,在 政治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重建欧洲大陆封建秩序的不是拿破仑战争而是维也纳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最主要的济贫举措是济贫院济贫,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济贫院却成为关押社会上最弱势群体的监狱系统,被称为“穷人的巴士底狱”。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济贫措施发生了变化,此后英国的贫困问题开始有了很大改善。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人阶级的抗争 B. 自由放任政策的实施
C. 英国政策的转变 D. 济贫法律的不断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以来,工人阶级不断壮大,一直在为工人的待遇等问题抗争,使得英国政府不得不重视工人阶级,济贫措施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B项是经济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C项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C项;济贫法律的不断完善是表象,不属于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4. 下表为国际法发展的历程表。据此可知( )
年代 国际法内容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1919年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参会主权国家形成决议时实行“全体一致”原则。
1945年 《联合国宪章》确定通过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A. 各国的独立主权得到尊重 B. 集体安全体制不断完善
C. 国际法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减弱 D.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得到根本遏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48年-1945年。据本题材料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国联形成全体一致原则,联合国形成大国一致原则,这体现国际社会在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方面的集体安全体制不断完善,B项正确;材料强调集体安全体制不断完善,并不涉及单个国家的主权独立,排除A项;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排除C项;“根本”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有学者指出,现代拉美文明是一种多元混合的文明,具有和谐性与不平等并存、开放性与依附性并存、多元文明与不平衡性并存的“悖论”。这主要是由于( )
A. 新的美洲文化趋于形成 B. 近代殖民侵略及人口跨地域转移
C. 美洲人口及族群变动 D. 拉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拉美。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欧洲列强的殖民入侵及人口跨地域转移,印第安文明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它原有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经历了欧洲文明、非洲文明与印第安文明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之后,拉美形成了一种新的混合文明结构,B项正确;题意强调的是现代拉美文明的形成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美洲人口及族群的变动主要受近代殖民的影响,不属于导致材料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现代拉美文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近代殖民侵略及人口跨地域转移,与拉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 1950年,印度宣布独立时把英语和印地语共同作为官方语言。后来印度国内曾有过废除英语官方地位的意见,但因为印地语在印度国内的接受程度始终不高,如果把英语废除,印度会面临国内真正没有通用语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印度( )
A. 在二战后民族意识高涨 B. 被英国殖民扩张改变了族群结构
C. 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性 D. 由受过英式教育的上层精英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印度。材料“因为印地语在印度国内的接受程度始终不高,如果把英语废除,印度会面临国内真正没有通用语的局面”体现的是受英国殖民影响,印度本土语言印地语在国内通用度并不高,强调的是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印度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问题,非民族意识高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印度族群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与印度的统治阶层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其中17题13分,18题12分,19题13分,20题14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不仅是经济革命,更是政治整合。一是通过清匪反霸打击实际掌握乡村统治权和压迫普通农民的地主势力或其他黑恶势力,将分散在乡村社会的社会权利收归到国家政权体系中来,实现了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整合;二是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末端建立起基层政权组织,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将土地分配给无地、缺地、少地的农民。由此,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先生称土地改革是“农民取得土地、党取得农民”。
——摘编自李华胤《我国乡村治理的变迁与经验探析》
材料二1980年,四川广汉向阳公社率先重建乡政府,开始了政社分开,废止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的进程。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乡镇政府作为基层国家政权的政治地位,村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的建立使得农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农村环保、民生事业的发展,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也成为了乡村治理的主体。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各项工作提出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要求。十八大之后,新型城镇化战略更明确地站在统筹城乡的角度上,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对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
——摘编自刘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乡村治理的历程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改革对乡村治理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治理发展的特点。
【答案】(1)作用:实现了国家政权对乡村治理权力的整合;推动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增强农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了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为后来的乡村治理积累了经验。
(2)特点:始终坚持党领导;重视法制保障;治理主体多元;逐渐系统化,更注重整体布局;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结合。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作用:据材料“将分散在乡村社会的社会权利收归到国家政权体系中来,实现了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整合”可知,实现了国家政权对乡村治理权力的整合;推动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据材料“农民取得土地、党取得农民”可知,增强农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据材料“将土地分配给无地、缺地、少地的农民”可知,调动了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乡村治理为后来的乡村治理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特点: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据材料“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乡镇政府作为基层国家政权的政治地位”可知,重视法制保障;据材料“村委会的建立使得农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农村环保、民生事业的发展,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也成为了乡村治理的主体”可知,治理主体多元;据材料“对农村各项工作提出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要求”可知,逐渐系统化,更注重整体布局;据材料“1980年,四川广汉向阳公社率先重建乡政府,开始了政社分开,废止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的进程”及所学知识可知,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结合。
18.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贸易是其重要表现之一。下面是14世纪以来的三幅国际贸易示意图,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任选其中两幅图或三幅图进行比较,至少提炼其中一点变化并加以说明。(要求:围绕所选图片和所学知识展开,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一:图一与图二
变化:世界贸易的范围从欧亚大陆扩展到美洲非洲等地区。(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兴起;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
说明:变化的原因:15世纪,传统商路受阻;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黄金白银需求量增加,欧洲人渴望到达东方;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航海造船技术和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
变化的影响:结束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各文明开始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使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给非洲美洲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客观上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示例二:图二和图三
变化: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世界各地为英国提供原料,英国工业制成品行销各地(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可以答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转移到英国)
说明:变化的原因: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衰落下去;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大力发展海军,通过数次殖民战争,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等殖民国家,占领了广阔的殖民地;最早进行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到19中后期处于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任意三点)
变化的影响: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其“日不落大帝国”的地位;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不断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造成了东方从属西方的世界格局。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14世纪以来的世界。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可任意选择图片与角度进行说明。例如首先根据所学及材料信息,可选择图一与图二的内容,观察图片可得知,其主题主要涉及的是世界贸易范围,因此得出变化为世界贸易的范围从欧亚大陆扩展到美洲非洲等地区。(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兴起;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
其次论述时,可从世界贸易范围变化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理解与概括。变化的原因:15世纪,传统商路受阻;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黄金白银需求量增加,欧洲人渴望到达东方;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航海造船技术和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 变化的影响:结束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各文明开始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使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给非洲美洲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客观上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再例如可选择图二和图三,观察图片可得知,其主要涉及的变化为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世界各地为英国提供原料,英国工业制成品行销各地(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可以答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转移到英国)
再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影响等角度阐述,变化的原因: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衰落下去;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大力发展海军,通过数次殖民战争,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等殖民国家,占领了广阔的殖民地;最早进行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到19中后期处于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任意三点) 变化的影响: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其“日不落大帝国”的地位;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不断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造成了东方从属西方的世界格局。
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茶是作为一种神奇的“药用饮品”进入英国社会的。到1650年,饮茶风气开始传到英国咖啡馆。中国茶在英国立足后,1660年开始进入茶文化的本土化发展轨道。真正把喝茶习惯带到英国的是查理二世的妻子凯瑟琳王后。这位出身于葡萄牙的公主尤其爱好中国的功夫茶,认为饮茶不仅能提神,还能保持苗条身材,她的陪嫁就包括中国的红茶和精美茶具。王后的饮茶嗜好必然引起贵族们争相效仿,对茶文化推广起到表率作用。从1689年开始,英国直接从中国购买茶叶,是世界上茶叶进口和人均消费最多的国家。茶叶在进入英伦岛屿200年后开始流行于普通家庭,饮茶之风席卷整个英国。欧洲殖民者又将饮茶习俗传入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殖民地。到19世纪,中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
——摘编自赵淑萍、邵小红《中茶西渐——西方文化里的茶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茶在英国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茶广泛传播的影响。
【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茶叶的药用和保健等功效;本土茶文化的发展;王室贵族的引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导致社会经济的进步、生活方式的变化、茶叶价格的下降。
(2)影响: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影响深远;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中国茶在英国流行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信息“中国茶是作为一种神奇的药用饮品进入英国社会的”“认为饮茶不仅能提神,还能保持苗条身材”,得出茶叶的药用和保健等功效;根据“1660年开始进入茶文化的本土化发展轨道”,得出本土茶文化的发展;根据“王后的饮茶嗜好必然引起贵族们争相效仿,对茶文化推广起到表率作用”,得出王室贵族的引领;根据“英国直接从中国购买茶叶,是世界上茶叶进口和人均消费最多的国家”得出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导致社会经济的进步、生活方式的变化、茶叶价格的下降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英国)。中国茶广泛传播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茶叶大量进入欧洲市场,这使得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据材料“这位出身于葡萄牙的公主尤其爱好中国的功夫茶”及所学知识可知,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影响深远;据材料“欧洲殖民者又将饮茶习俗传入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殖民地。到19世纪,中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可知,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23年英国外交大臣乔治·坎提出与美国一道阻止“神圣同盟”在美洲的殖民扩张。但在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的建议下,美国总统门罗甩开英国,在1823年12月2 日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单独发表了美国对美洲政策的门罗宣言,警告欧洲国家不再将美洲视为未来殖民的对象、反对欧洲将其制度扩展到美洲,表示不会对欧洲任何形式的干预无动于衷。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实力的增长以及将主要大国排除在西半球之外后,美国基本确立了在拉美的霸权地位。基于门罗主义的美国对拉政策从领土扩张转向对拉美内政的干涉。美国对拉美的干涉成为此后门罗主义最重要的特征或是代名词。1991年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全球霸权使门罗主义实现了真正的“美国人之世界”,美国和西方国家在后冷战时期推行的以人道主义和捍卫普世价值观为借口的新干涉主义实质上就是扩展版的门罗主义。
——摘自贺双荣 思特格奇《“门罗主义”的演进与美国对拉美战略》
(1)根据材料概括“门罗主义”的演进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门罗主义”的实质及影响。
【答案】(1)19世纪初期:反对欧洲干预美洲事务;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向干涉拉美内政;冷战结束后“门罗主义”扩张到世界,美国争夺全球霸权。(3点)
(2)实质:维护和巩固美国的世界霸权
影响:“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对美洲)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经独立的拉美国家再度沦为欧洲列强殖民地的作用;美洲被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对美国)有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世界)影响世界局势的稳定(3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20世纪美国。演进历程:根据材料“在1823年12月2 日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单独发表了美国对美洲政策的门罗宣言,警告欧洲国家不再将美洲视为未来殖民的对象、反对欧洲将其制度扩展到美洲,表示不会对欧洲任何形式的干预无动于衷。”可得出19世纪初期:反对欧洲干预美洲事务;根据材料“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实力的增长以及将主要大国排除在西半球之外后,美国基本确立了在拉美的霸权地位。基于门罗主义的美国对拉政策从领土扩张转向对拉美内政的干涉。美国对拉美的干涉成为此后门罗主义最重要的特征或是代名词。”可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向干涉拉美内政;根据材料“1991年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全球霸权使门罗主义实现了真正的‘美国人之世界’”冷战结束后“门罗主义”扩张到世界,美国争夺全球霸权。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20世纪美国。第一小问实质,根据材料“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实力的增长以及将主要大国排除在西半球之外后,美国基本确立了在拉美的霸权地位。基于门罗主义的美国对拉政策从领土扩张转向对拉美内政的干涉。美国对拉美的干涉成为此后门罗主义最重要的特征或是代名词。”结合门罗主义演变历程和所学可知其实质就是维护和巩固美国的世界霸权。
第二小问影响,从门罗主义实质、对美国影响、对美洲影响、对世界影响几个方面回答。如根据所学可知,“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根据材料“单独发表了美国对美洲政策的门罗宣言,警告欧洲国家不再将美洲视为未来殖民的对象、反对欧洲将其制度扩展到美洲,表示不会对欧洲任何形式的干预无动于衷。”可知(对美洲)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经独立的拉美国家再度沦为欧洲列强殖民地的作用;美洲被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根据材料“美国的全球霸权使门罗主义实现了真正的‘美国人之世界’,美国和西方国家在后冷战时期推行的以人道主义和捍卫普世价值观为借口的新干涉主义实质上就是扩展版的门罗主义。”可得出(对美国)有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所学可知(对世界)影响世界局势的稳定玉溪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学科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卡对应的题号内,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个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考古发现,我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址里,几乎都有刻画符号发现。据史学家研究,这些符号对汉字形成做出了贡献。据此可知( )
A. 汉字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B. 汉字起源于黄河流域
C. 汉字的起源具有多元性 D. 汉字的发展由繁至简
2. 秦朝的“乡野聚落”,由政府委任里正进行严格管辖,以建立规划整齐、空间封闭的闾里为主,闾里建有闾门和垣墙。西汉的“乡野聚落”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而且大多没有间门和垣墙,闾内建筑呈现自然发展的态势。由此可知,西汉
A 农村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 国家基层治理能力下降
C. 社会治理理念发生转变 D. 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
3. 《隋书·食货志》记载“(北)周时(公元557—580年),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萨珊银币和东罗马金币成为结算主要货币,中原的五铢钱仅作为辅币。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 币制混乱导致铜钱缺乏国际竞争力 B.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C. 五铢钱不适用于大规模的商贸活动 D. 国际货币兑换体系发展滞后
4. 开元十一年(723年),经中书令张说提议,唐玄宗将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并设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其具体的行政机构,这实际上就是将尚书省管辖的六部迁移到了政事堂。这一调整( )
A. 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 B. 促使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C. 造成了官员冗余现象 D. 导致了六部职能完全丧失
5. 1283年,元朝开通海上漕运航道,发展迅速,至1309年,通过海运输入大都的粮食达到246万石。此后,海运发展过程中虽然不时有低潮出现,但整体上仍呈持续发展之势。延续至元末,岁运粮数一般持续维持在300万石以上。这( )
A. 反映出元朝造船技术的先进 B. 有利于北方地区政治军事的稳定
C. 推动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D. 推动了沿岸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6. 下图是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据图可知当时中国城市( )
A. 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 B. 布局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
C. 体现保守封闭的布局 D. 世俗化和商业化气息浓厚
7.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在这个时期里有许多相互联系的偶然性,而偶然性的背后则是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根源于( )
A.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8. 1939年,边区政府积极鼓励社会广大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展示自我风采与魅力;1942年,在“九一”扩大运动会上,工人群体第一次出现在运动赛场,获得参加体育比赛的资格;1943年,延安在开展骡马大会期间举行赛马比赛,参赛选手几乎全是业余水平的普通群众。这说明了( )
A. 体育活动日益政治化演变态势 B. 人民群众在抗战中的作用被重视
C. 战时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化改造 D. 根据地民众生活丰富多彩的现实
9. “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问世后,获得国际上极高的关注和赞扬。茅盾先生观看后即兴赋诗:“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情,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这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 )
A. 突出情节的曲折性 B. 服务于国际市场
C. 摆脱强烈的政治性 D. 探索民族化道路
10. 下表是1985—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部分食品人均消费量比较表。据此判断,这一时期我国城乡居民( )
年份 食用油 猪牛羊肉 家禽 水产品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1985 4.0 5.8 11.0 18.7 1.0 3.2 1.6 7.1
1995 5.8 7.6 11.3 19.7 1.8 40 3.4 9.2
2005 6.0 9.3 17.1 23.9 3.7 9.0 4.9 12.6
A. 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B. 饮食习惯高度一致
C. 饮食结构日趋合理 D.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1. 10世纪以前,基辅罗斯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木结构。10世纪末,由希腊和罗斯的建筑师共同建造了石砌教堂,之后陆续建造了多个同名的圣索菲娅大教堂,它们的基本结构与东欧传统教堂类似,都由三个侧廊、四道间墙和一个穹顶组成。这说明基辅罗斯( )
A. 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强化 B. 教权与王权的二元并立
C. 是东西文明交往的桥梁 D. 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12. 关于下图所示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
A. 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B. 确立了民族自决的基本原则
C. 欧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构 D. 重建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
13.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最主要的济贫举措是济贫院济贫,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济贫院却成为关押社会上最弱势群体的监狱系统,被称为“穷人的巴士底狱”。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济贫措施发生了变化,此后英国的贫困问题开始有了很大改善。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人阶级的抗争 B. 自由放任政策的实施
C. 英国政策的转变 D. 济贫法律的不断完善
14. 下表为国际法发展的历程表。据此可知( )
年代 国际法内容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1919年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参会主权国家形成决议时实行“全体一致”原则。
1945年 《联合国宪章》确定通过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大国一致”原则。
A. 各国的独立主权得到尊重 B. 集体安全体制不断完善
C. 国际法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减弱 D.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得到根本遏制
15. 有学者指出,现代拉美文明是一种多元混合的文明,具有和谐性与不平等并存、开放性与依附性并存、多元文明与不平衡性并存的“悖论”。这主要是由于( )
A. 新的美洲文化趋于形成 B. 近代殖民侵略及人口跨地域转移
C. 美洲人口及族群的变动 D. 拉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16. 1950年,印度宣布独立时把英语和印地语共同作为官方语言。后来印度国内曾有过废除英语官方地位的意见,但因为印地语在印度国内的接受程度始终不高,如果把英语废除,印度会面临国内真正没有通用语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印度( )
A. 在二战后民族意识高涨 B. 被英国殖民扩张改变了族群结构
C. 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性 D. 由受过英式教育的上层精英统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其中17题13分,18题12分,19题13分,20题14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不仅是经济革命,更是政治整合。一是通过清匪反霸打击实际掌握乡村统治权和压迫普通农民的地主势力或其他黑恶势力,将分散在乡村社会的社会权利收归到国家政权体系中来,实现了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整合;二是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末端建立起基层政权组织,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将土地分配给无地、缺地、少地的农民。由此,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先生称土地改革是“农民取得土地、党取得农民”。
——摘编自李华胤《我国乡村治理的变迁与经验探析》
材料二1980年,四川广汉向阳公社率先重建乡政府,开始了政社分开,废止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的进程。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乡镇政府作为基层国家政权的政治地位,村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的建立使得农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农村环保、民生事业的发展,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也成为了乡村治理的主体。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各项工作提出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要求。十八大之后,新型城镇化战略更明确地站在统筹城乡的角度上,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对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
——摘编自刘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乡村治理的历程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改革对乡村治理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治理发展的特点。
18.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贸易是其重要表现之一。下面是14世纪以来的三幅国际贸易示意图,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任选其中两幅图或三幅图进行比较,至少提炼其中一点变化并加以说明。(要求:围绕所选图片和所学知识展开,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茶是作为一种神奇的“药用饮品”进入英国社会的。到1650年,饮茶风气开始传到英国咖啡馆。中国茶在英国立足后,1660年开始进入茶文化的本土化发展轨道。真正把喝茶习惯带到英国的是查理二世的妻子凯瑟琳王后。这位出身于葡萄牙的公主尤其爱好中国的功夫茶,认为饮茶不仅能提神,还能保持苗条身材,她的陪嫁就包括中国的红茶和精美茶具。王后的饮茶嗜好必然引起贵族们争相效仿,对茶文化推广起到表率作用。从1689年开始,英国直接从中国购买茶叶,是世界上茶叶进口和人均消费最多的国家。茶叶在进入英伦岛屿200年后开始流行于普通家庭,饮茶之风席卷整个英国。欧洲殖民者又将饮茶习俗传入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殖民地。到19世纪,中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
——摘编自赵淑萍、邵小红《中茶西渐——西方文化里的茶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茶在英国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茶广泛传播的影响。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23年英国外交大臣乔治·坎提出与美国一道阻止“神圣同盟”在美洲的殖民扩张。但在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的建议下,美国总统门罗甩开英国,在1823年12月2 日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单独发表了美国对美洲政策的门罗宣言,警告欧洲国家不再将美洲视为未来殖民的对象、反对欧洲将其制度扩展到美洲,表示不会对欧洲任何形式的干预无动于衷。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实力的增长以及将主要大国排除在西半球之外后,美国基本确立了在拉美的霸权地位。基于门罗主义的美国对拉政策从领土扩张转向对拉美内政的干涉。美国对拉美的干涉成为此后门罗主义最重要的特征或是代名词。1991年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全球霸权使门罗主义实现了真正的“美国人之世界”,美国和西方国家在后冷战时期推行的以人道主义和捍卫普世价值观为借口的新干涉主义实质上就是扩展版的门罗主义。
——摘自贺双荣 思特格奇《“门罗主义”的演进与美国对拉美战略》
(1)根据材料概括“门罗主义”演进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门罗主义”的实质及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