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考生必须把所有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选项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选项框,不要填涂和勾划无关选项。其他试题用黑色碳素笔作答,答案不要超出给定的答题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梅山文化”最早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据《五帝本纪》记载:楚湘地区盛行“驱邪赶鬼”、“收魂收吓”等梅山教习俗,这与东汉道教中“驱邪捉鬼”“算命风水”等义理相互印证。由此可见古代( )
A.梅山文化历史渊源深厚 B.文化认同意识已经具备
C.宗教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D.古代文明神秘色彩浓厚
2.董仲舒不认同孟子、荀子等人的性善论或性恶论,他将人性比作是董政师,曾比作是丝戏缝。如同蔗和卵需要加工、孵化才能成为丝和懷一样,人性只有经过改造,才能臻于曾。这表明董仲舒( )
A.为封建等级秩序进行辩护 B.背离了先秦儒学核心思想
C.发扬了孔子的人性主张 D.重视对民众的外在教化
3.唐律规定,诸市司每旬按三等(精、次、粗)估定物价,使物价在政府要求的范围内波动。从发掘的文书来看,唐代有关物价的各种规定在西域地区也得到了贯彻执行。这反映出唐代( )
A.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发展 B.传统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C.朝廷重视规范商业秩序 D.价格变动影响市场秩序
4.据《元史》记载:“诸内都官仕云南者,有罪依常律,土官有罪,罪而不废。诸左右两江所部土官,辄兴兵相仇杀者,坐以叛逆之罪。其有妄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由此可知( )
A.土司犯罪在民族聚居区处理上的差异 B.土司与元朝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紧张
C.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D.元朝对西域地区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5.如图为明代各防区海防所城总量示意图。这种海防布局反映出( )
注:北直隶约为今京津冀地区;南直隶约为今苏、皖、沪地区。
A.政府放松海外贸易的限制 B.东南地区海防形势严峻
C.政府海防意识开始增强 D.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6.清朝中期的科学家阮元在其编撰的《畴人传》中,不仅辑录了275位中国优秀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历法家等的资料和主要研究成果,还对41位西洋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来华传教士的科研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主要缘于( )
A.西学东渐的强烈冲击 B.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
C.异域文化的强势崛起 D.经世致用学说的影响
7.清代漕运以跨区域调度粮食供应京师,用于发放军队、官员的俸饷之米。咸丰三年,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省遵旨将所征漕粮按1.3两/石变价解京,随即河南也加入其中。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动 B.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C.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白银货币化趋势的加强
8.严复在翻译孟德斯鸠政体学说时,用“德”翻译共和制的原则“virtue”,用“礼”翻译君主制的原则“honour”,用“刑”翻译专制的原则“fear”。此做法反映出他( )
A.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B.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C.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D.推崇西方共和体制
9.有人指出,从重庆谈判至政协会议召开,中国上演了战与和的变奏,但和只是插曲,而战才是主旋律。战与和的地位不同,主要是因为( )
A.各民主党派附和国民党政策 B.抗战巩固了国民党统治
C.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 D.广大民众政治上的觉醒
10.1952年的全国高等院系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这次调整( )
A.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适应了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C.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 D.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基础
11.下面所示为1996—2021年香港八大院校招收内地学生人数变化统计情况。这一变化( )
A.得益于“一国两制”的实施 B.消除了两地间的经济壁垒
C.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12.16至17世纪期间,非洲古国贝宁的青铜雕像作品主要是王室成员的塑像,这些雕像常会雕刻一些动植物,体现尊天敬祖的传统宗教思想。例如,鸟的形象寓意着国王是人们命运的监管者和主宰者。这反映当时( )
A.青铜制造业以国有为主 B.教会严格控制民众思想
C.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D.王权统治理念较为落后
13.在马匹传入美洲后,幸存的印第安人很快发现了马的价值,驾驭着骏马、追逐射杀美洲野牛等大型猎物的游牧生活,远比艰辛的农耕生活来得容易,于是大量的印第安部落随后开始转型游牧。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 )
A.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 B.改变了新大陆的生活方式
C.扩大了国内消费市场 D.中断了美洲传统社会生活
14.17世纪的思想家洛克认为: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形态的确立来自立法权的规定,其他国家机关应视为立法机关的授权机关,在必要的情况下,立法机关可以收回其授权或者对其他机关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这一主张( )
A.为三权分立理论打下了基础 B.是民主共和体制的理论基础
C.体现了反对君主制度的精神 D.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15.如图名为《卢德运动》,反映了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人以破坏机器为手段反对工厂主压迫和剥削的自发运动。当时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反对工厂主、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手段。卢德运动反映了当时( )
A.工人阶级力量觉醒登上了历史舞台 B.工人阶级认识到了自身贫困的根源
C.工人运动的目的在于维护经济权益 D.工人运动已有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
16.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苏维埃国家管理应由人民群众直接参与。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所通过的决议则强调,“俄国共产党既然掌握了政权……自然应当使自己数以万计的党员去管理国家”。这说明苏俄领导人( )
A.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B.支持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探索符合国情的民主道路 D.反思苏联模式产生的弊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2分,请考生务必作答于答题纸上)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太祖时,虽听缘边市易,而未有官署。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雍熙三年,禁河北商民与之贸易。时累年兴师,千里馈粮,居民疲乏,太宗亦颇有厌兵之意。端拱元年,诏曰:“朕受命上穹,居尊中土,惟思禁暴,岂欲穷兵?至于幽蓟之民,皆吾赤子,宜许边疆互相市易。自今缘边戍兵,不得辄恣侵略。”未几复禁,违者抵死,北界商旅辄入内地贩易,所在捕斩之。……景德初,复通好,请商贾即新城贸易。诏北商赍物货至境上则许之。二年,令雄、霸州、安肃军置三榷场,北商趋他路者,勿与为市。遣都官员外郎孔揆等乘传诣三榷场,与转运使刘综并所在长吏平互市物价,稍优其直予之。
——摘自《宋史》卷第一百八十六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互相市易”发生在北宋与哪个民族政权之间,并给出判断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与上述民族政权贸易交往发生的变化;指出北宋“令雄、霸州、安肃军置三榷场”的考量因素。
18.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棉花产业发展编年简史
(1)古代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中世纪时,许多欧洲人想象棉花是植物和动物的混合——一种“植物绵羊”。
(2)宋代,棉花由海路传入内地并在南方推广;元朝,在农村广为普及,松江府成为棉纺织业中心;到1433年,中国臣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天工开物》中记载,“棉布,寸土皆有”、“织室,十室必有”。
(3)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1500—1760年间,大约500万非洲奴隶被贩卖到新世界的种植园中去工作。
(4)1750年,中国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
(5)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812年,利物浦出现棉花期货交易,英国成为世界棉花网络中心。
(6)
(7)1889年,由李鸿章主持筹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正式投产,是为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1899年,张謇在南通投产大生纱厂。
(8)2012年,中国的工厂拥有世界上近一半的纱锭和织机,消耗世界原棉产量的43%(亚洲占82.2%),而北美和西欧仅分别使用全球棉花产量的4.2%和0.7%。200多年后,全球棉花的大部分使用再次集中在1780年以前的棉花产业中心地带。
——摘编自【美】斯文 贝克特《棉花帝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3月
阅读上述关于棉花产业发展编年简史,提取相互关联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一批脱离乡村而没有成为政治统治中心的城镇兴起,打破了旧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城镇。从明朝初期,城镇主要发挥政治控制功能。永乐以后,沿运河逐渐形成了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城镇。明前期,城镇居民统一编户,阶级结构相对简单。明中叶以后,城市中不事生产的消费者、寄生者大量增加,旧的社会等级受到挑战,金钱成为决定社会地位主要因素,商人成为独立而特殊的群体。十大商帮中有九个是在明中叶兴起,商人为取得政治地位,保证自身利益,于是,官商结合成为必然途径。
——摘自商传《论明代中后期是半等级社会》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业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一批国际商业中心城市建设兴起,并一直居于欧洲最重要城市的行列。伦敦以它为核心形成了英国国内市场网络,并在此与国际贸易体系连接,控制了英国进出口贸易的80%以上。伦敦在1500-1750年间膨胀性发展,人口从5万人增至65万人。阿姆斯特丹是西欧最大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荷兰人作为“海上马车夫”,驱动着世界总吨位一半以上的航海商船。新航路开辟后,里斯本迅速成为西欧至印度洋航路贸易体系的中心,是东方产品输入欧洲的主要口岸,每年从里斯本转运至西欧各地的香料多达7000吨,1700年人口发展到近20万人。塞维利亚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贸易中心和行政中心。16世纪西班牙航海探险活动多从这里出发,随着大西洋贸易兴旺以及美洲金银矿开采,塞维利亚成为西班牙贵重商品贸易的唯一港口,其财富令人艳羡。
——摘编自刘景华《欧洲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中叶以后的城市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新兴城市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主要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际法”一词最早是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国际法”是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就已形成的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样的国际法最初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体现出来的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的欧洲国际法。……国际法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殖民主义和所谓文明优越的原罪。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权,甚至以“欧洲中心论”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力。
——摘编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法体系不断经历着艰难嬗变和逐步发展,逐渐形成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从传统的国家领土逐步扩展到外层空间、海床洋底、南北极地甚至网络空间等,新涌现出诸如国际行政法、国际旅游法、核法和极地法等数十个新分支(部门法)。《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现代国际法越来越多地体现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通价值,日益成为维护人类普遍价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国际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的新发展,并分析这种新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
1-16 BDCAB AACCB ADBAC C
17.(1)辽或契丹建立的辽。 辽与北宋长期对峙;雄州、霸州、安肃位于宋辽边界附近;宋辽和议发生在宋真宗景德年间。
(2)变化:最初没有正式场所和管理机构、时开时闭,到设置管理机构和固定场所。
因素:边地稳定与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维护双方友好关系(澶渊之盟的签订、宋辽停战议和);弥补双方物资不足。
18.示例1:
论题:世界棉纺织中心的变迁折射出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
论述:新航路开辟前,棉花产业相对独立发展,速度较慢。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分工也逐步出现。18世纪中期,亚洲成为世界棉花生产中心,印度棉布主要销往欧洲。
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的出现带来棉纺织技术革命。世界棉纺织中心从亚洲转移到欧洲,尤其是英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向亚洲大量出口棉布。中、印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原棉产地和棉布倾销市场。
20世纪末,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殖民体系的崩溃,世贸组织的建立,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有所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有所提升。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将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棉纺织中心重新回归亚洲。
综上所述,棉纺织中心的变迁反映了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今棉花产业仍在推动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应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积极推动世界经济新秩序构建。
示例2:
论题:一部棉花发展史是资本主义扩张史,也是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经济独立发展史
论述: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国家通过东印度公司、三角贸易等加强了对亚洲、美洲棉纺织生产的控制,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在棉纺织领域广泛运用。为获取廉价原棉和倾销棉纺织品,英国通过武力侵略方式打开中国和印度国门。中、印两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客观上激发了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斗争。尤其是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后的内忧外患之下,开展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综上所述,棉花的发展帮助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化,赋予其长期主宰世界经济秩序的权力,但是客观上也开启了新兴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因此,棉花发展史是资本主义扩张史,也是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经济独立发展史。
示例3:
论题:棉花产业变革折射中国社会发展
论述:我国有着种植棉花的悠久历史。内地植棉始于宋朝,元朝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广泛种植棉花。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提高产量,松江地区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明代,棉花生产的区域化、商品化趋势不断加强,推动江南地区出现新的经济因素。棉布成为主要衣料,提高了百姓的生活质量。18世纪下半叶,中国棉纺织品大量销往欧洲等地,有利于白银流入中国。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机制棉纺织品涌入中国,传统手工纺织业受到冲击,渐趋衰败。19世纪末,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棉纺织业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棉纺织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棉纺织业的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伴随着世界棉花产业回归亚洲,21世纪初,中国成为世界棉纺织中心。
综上所述,棉花产业伴随中国国运兴衰,国兴则棉兴,棉兴带国富。
19.(1)变化:城乡一体化格局被打破;城镇的政治功能减弱;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增多;城市阶级结构出现变化,市民阶层扩大;商帮形成,商人地位上升。(任答四点,意思对即可赋分)
影响:传统儒家正统思想开始受到批判和质疑,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城市出现;社会娱乐活动增多,小说戏曲得到发展;市民文化的繁荣;传统等级制度受到冲击。(答出两点,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赋分)
(2)特点:聚集在大西洋沿岸;商业高度发达;人口众多;海外贸易兴盛;长期繁荣。(任答四点,意思对即可赋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商业中心转移;地理位置优越;殖民活动的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海外贸易发展的促进。(任答四点,意思对即可赋分)
20.(1)特点:源于欧洲,由欧洲国家主导形成;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
(2)新发展:国际法主体增加;国际法的适用范围(领域和内容)扩大;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国际法理念和原则更加多元。意义:有利于国际法朝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有利于国际社会进行更广泛的合作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