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5课 边城(节选)》2024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泅水(qiú) 茶峒( tòng) 镂空(Iòu)扛枪(káng)
B.接壤(rǎng)傩送(nuó) 棕榈(lǘ) 涎皮赖脸(xián)
C.悖时(bèi) 掂着(diān) 睨着(nì) 翘首以待(qiào)
D.角隅(yú) 喧阗(tián) 踪迹(jì) 喁喁私语(ǒu)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风华绝代女子,锦心绣口文章。《才女文章》收录了10位作家61篇文章。主要选择的是能够体现女性独特视角的作品。
②江时学当天表示,欧洲一体化不是金瓯无缺的,但欧盟的改革还没有真正起步,尚未取得成效
③同样都是携款外逃,有人花钱买岛,有人却落拓不羁。今年4月,中央纪委网站登载了外逃腐败分子忏悔录,以作警示。
④理想中是“铿锵玫瑰”,现实里是无人关心的“野草花”,女子3大球缺关注判若云泥。这已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了。
⑤流金铄石,热浪滚滚。避暑纳凉只能待在空调间吗?显然不是,在南京,想要纳凉,那就是防空洞。
⑥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以其独特的城市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为世人展现出了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沈从文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B.“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沈从文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C.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得奖者是沈从文。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原因是因为诺贝尔奖只颁授给在世的人。
D.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后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4.下面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句子是( )
A.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B.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C.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地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的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
D.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二、填空题
5.语境辨析法
(1)性格执拗 的他,因说不好拗 口令,气得把竹裘子都拗 断了。
(2)你这着 真绝,让他干着 急,又无法着 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 。
6.单音字。
(1)接壤
(2)蘸酒
(3)伶俐
(4)老鹳河
(5)泅水
(6)傩送
(7)闭气氽
(8)蚱蜢
(9)鞶鼓
(10)踹水
(11)碧溪岨
(12)悖时
(13)喧阗
(14)棕榈
(15)俨然
(16)角隅
(17)睨着
(18)糍粑
7.写准字形。
(1)安jí
舟jí
jī 捕
yī 让
(2)茶dòng
dòng 吓
dòng 族
dòng 体
(3)chuài 水
chuǎi 测
tuān 急
zhuì zhuì 不安
(4)欺wǔ
懊huǐ
huì 气
8.易混辨析。
警告VS警示
课本原句 湿淋淋地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 水中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几声,表示这里有人
辨析 警告:通常指对错误或不当行为的告诫和处分,对象是特定的人或组织,具有相对的时间限制警示:通常是提醒,使警惕,对象是不特定的人,使用范围也相对广泛。
即境活用 虽然只是10万美元的罚款 ,但对于其他球队的高层来说绝对起到了 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
9.阅读《边城》选文及相关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取材于《边城》第十一章)
来人把话说完后,就问祖父的意见怎么样。老船夫笑着把头点着说:“大老想走车路,这个很好。可是我得问问翠翠,祖父在船头叫翠翠下河边来说话。
翠翠拿了一簸箕豌豆下到溪边,上了船,娇娇的问他的祖父:“爷爷,只偏着个白发盈颠的头看着翠翠,看了许久。翠翠坐到船头,耳中听着远处竹篁里的黄鸟叫。翠翠想:“日子长咧,爷爷话也长了。”翠翠心轻轻地跳着。
过了一会祖父说:“翠翠,翠翠,先前来的那个伯伯来作什么
翠翠说:“我不知道。”说后脸同颈脖全红了。
祖父看看那种情景,明白翠翠的心事了,便把眼睛向远处望去,老船夫心中异常柔和了。轻轻的自言自语说:“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巢。”他同时想起那个可怜的母亲过去的事情,却勉强笑着。
祖父说:“翠翠,船总顺顺家里请人来作媒,想讨你作媳妇,人老了,再过三年两载会过去的,你自己想想,自己来说。愿意;不愿意,也好。”
翠翠不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装作从容,怯怯地望着老祖父。又不便问什么
祖父又说:“大老是个有出息的人,为人又正直,又慷慨,算是命好!”
翠翠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地跳着,①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
见翠翠总不作声,祖父于是笑了,且说:“翠翠,要日子咧……”
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祖父再说下去,沉默了。翠翠悄悄把头撂过一些,祖父眼中业已酿了一汪眼泪。翠翠又惊又怕,你怎么的?”祖父不作声,用大手掌擦着眼睛,跳上岸跑回家中去了。翠翠心中乱乱的,②想赶去却不赶去。
选文二(取材于《边城》第十九章)
翠翠向竹林里跑去(注),老船夫半天还不下船,这件事从傩送二老看来,前途显然有点不利。虽老船夫言词之间,但那畏畏缩缩的说明,极不得体,便把这件事曲解了。他有一点愤愤不平,有一点儿气恼。回到家里第三天,想明白二老是不是还有意接受那座新碾坊,顺顺就转问二老自己意见怎么样。
二老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
探口风的人把话记住,回中寨去报命,到碧溪岨过渡时,想起二老说的话,不由得不眯眯的笑着。老船夫问明白了他是中寨人
那心中有分寸的中寨人说:“什么事也不作,只是过河街船总顺顺家里坐了一会儿。”
“无事不登三宝殿,坐了一定就有话说!”
“话倒说了几句。”
“说了些什么话?”那人不再说了。老船夫却问道:“听说你们中寨人想把河边一座碾坊连同家中闺女送给河街上顺顺,这事情有不有了点眉目?”
那中寨人笑了,“事情成了。我问过顺顺,顺顺很愿意同中寨人结亲家
“小伙子意思怎么样?”
“他说:我眼前有座碾坊,有条渡船,我本想要渡船渡船是活动的,不如碾坊固定。这小子会打算盘呢。”
中寨人是个米场经纪人,话说得极有斤两,他明知道“渡船”指的是什么,想要说话,中寨人便又抢着说道:
“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可怜顺顺家那个大老,相貌一表堂堂
老船夫被这句话在心上戳了一下,把想问的话咽住了。中寨人上岸走去后,老船夫闷闷的立在船头,心中大不快乐。
……
老船夫到河街顺顺家里,见到顺顺正同三个人打纸牌,不便谈话,老船夫又不想即走,④顺顺似乎并不明白他等着有何话说,却只注意手中的牌。后来老船夫的神气倒为另外一个人看出了,就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老船夫方忸忸怩怩照老方子搓着他那两只大手,说别的事没有
那船总方明白在身后看牌半天的理由,回头对老船夫笑将起来。
“怎不早说?”
“没有什么,只是三五句话,我不便扫兴,笑着向后房走去了,老船夫跟在身后。
“什么事?”船总问着,神气似乎先就明白了他来此要说的话,显得略微有点儿怜悯的样子。
“我听一个中寨人说,你预备同中寨团总打亲家,是不是真事?”
船总见老船夫的眼睛盯着他的脸,想得一个满意的回答,就说:“有这事情。”那么答应
老船夫说:“真的吗?”
那一个又很自然的说:“真的。”意思却依旧包含了“真的又怎么样?”
老船夫装得很从容的问:“二老呢?”
船总说:“二老坐船下桃源好些日子了!”
二老下桃源的事,原来还同他爸爸吵了一阵才走的。船总性情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子,这是很明白的事情。若照当地风气,这些事认为只是小孩子的事,二老当真欢喜翠翠,翠翠又爱二老,老船夫对于这件事的关心,使二老父子对于老船夫反而有了一点误会。船总想起家庭间的近事,心中却有个疙瘩。
船总不让老船夫再开口了,就语气略粗的说道:“伯伯,算了吧,莫再只想替儿女唱歌!你的意思我全明白,你是好意。可是我也求你明白我的意思,不适宜于想那些年青人的门路了。”
老船夫被一个闷拳打倒后,还想说两句话,但船总却不让他再有说话机会
(注)二老从川东押物回茶峒需要坐渡船,翠翠因为害羞
(相关资料)
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原因较为复杂,经常被提及的有命运、性格、社会等三个方面,据此悲剧可以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
命运悲剧体现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人的一生已在冥冥中注定,人很难改变要发生的事情;同时,也展示出人试图对抗命运的坚定意志和英雄主义气概,命运悲剧就被阐释到了极致:俄狄浦斯一次次的反抗、逃避自己的命运,却一步步地落入了命运的陷阱。
性格悲剧的起因是人物性格的弱点,性格的弱点会使行为方式存在缺憾,并最终导致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是这类悲剧的典型代表:哈姆莱特的性格优柔寡断,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戏剧的曲折性,使悲剧意味表现得更为充分。
社会悲剧是指由于社会的原因而造成的悲剧。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将造成悲剧的原因仅仅归于主人公自身的过失或性格缺陷等主观方面,或不可知的神灵命运,认为要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来分析悲剧原因。中外名著中表现社会悲剧的作品很多,他纯朴善良,热爱劳动,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一次次地失望和一步步地堕落。作品展示了淳朴而美好的人性在那个污浊的社会里逐渐被毁灭的过程,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
当然,有很多悲剧并不是由一种原因导致的,而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船夫希望翠翠有个幸福的归宿,虽然认为翠翠的婚事应该由她自己做主,但因为翠翠年纪还小,所以想由长辈代为包办,促成婚事。
B.因为对大老的死亡心怀愧疚,也因为在婚事上和父亲有分歧,还因为对老船夫心生不满,二老便坐船下了桃源,留下翠翠默默等待。
C.坐渡船的中寨人不想伤害善良的老船夫,因此说话吞吞吐吐甚至沉默不语;最后在老船夫的追问下才说出了顺顺与中寨团总结成亲家的事实。
D.中寨的团总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二老,陪嫁是一座碾坊;顺顺嫌贫爱富,这说明顺顺是个贪财而寡情的人。
(2)下列对选文中四处画线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句:翠翠听说是大老来提亲,感到既甜蜜又羞涩,因此借剥豌豆、抛豆荚、望豆荚来掩饰自己的内心。
B.第②句:翠翠想问明白母亲的事情,因此“想赶去”;但又怕爷爷想起以前的事情而伤心
C.第③句:二老觉得翠翠的心思难捉摸,因此说“渡船是活动的”;而中寨的姑娘态度明确
D.第④句:“似乎”二字表明顺顺可能已知道老船夫的来意,但对老人有点不满,因此装作不知道老人等自己说话。
(3)“相关资料”认为很多悲剧“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请你结合选文或《边城》中的其他内容,根据“相关材料”,从两个方面分析翠翠的故事带有悲剧色彩的原因。
(4)“选文二”的相关情节,在某版本的《边城》电影剧本中被改编为如下对话:
顺顺早估出了老船夫的意思,带着点怜悯的神色,问道:“有什么事?”
“我听一个过渡的中寨人说:你预备同中寨团总打亲家,是不是真有其事?”说罢,死死地盯着顺顺的脸。顺顺的心里起了疙瘩
“是真的吗?”
“真的!”顺顺眉头打结,斩钉截铁地答道。
老船夫装得很从容地问:“二老呢?”
“二老坐船下辰州出府去了……说是要自己赚一份家业。年青人这样好,辛亥那年,我在那年纪已在陆军四十九标做什长了。”
“可是,二老他的意思……”老船夫打断话头还想问下去。
顺顺沉下了脸,语声略粗地说道:“伯伯,那事算了吧,莫再只想帮儿女唱歌!”
小说中只写了一次老船夫关于二老的问话,该剧本中又增加了一次(即画线的句子),你认为这个改动好不好?请根据语境
四、语言表达
10.以“翠翠”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但不能改变原意。人既醉倒后,无从入城,留在城中河边的翠翠,便不能不着急了。
五、解答题
11.如图是《阿Q正传》的插图。请分别概括图1、图2对应的事件,并比较两幅插图,简析阿Q前后遭遇发生变化的原因。
12.你认为《边城(节选)》中的二老会回来吗?为什么?
六、作文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勒内 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七、语言文字应用
14.下面是某校的一则家长会邀请函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贵校定于本月29日上午10时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家长会,希望您准时聆听校长报告,然后与犬子的任课老师碰头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5课 边城(节选)》2024年同步练习卷(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泅水(qiú) 茶峒( tòng) 镂空(Iòu)扛枪(káng)
B.接壤(rǎng)傩送(nuó) 棕榈(lǘ) 涎皮赖脸(xián)
C.悖时(bèi) 掂着(diān) 睨着(nì) 翘首以待(qiào)
D.角隅(yú) 喧阗(tián) 踪迹(jì) 喁喁私语(ǒu)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结合词语的意思和词性来判断作答。
【解答】A.错误。“茶峒”的“峒”应读作“dòng”。
B.正确。
C.错误。“翘首以待”的“翘”应读作“qiáo”。
D.错误。“喁喁私语”的“喁”应读作“yú”。
故选:B。
【点评】字音积累:
趿拉 tā 鞭挞 tà 纷至沓来tà 拓本tà(落拓tuò不羁) 叨扰tāo 叨陪鲤对tāo 丝绦tāo 熏陶 táo
挑剔 tī 体已 tī 孝悌 tì 倜傥 tì tǎng 恬不知耻 tián 暴殄天物 tiǎn 轻佻 tiāo 妥贴(帖) tiē
请帖 tiě 字帖 tiè 恸哭 tòng 如火如荼 tú 湍急 tuān 蜕化 tuì 朝暾 tūn 囤积 tún (粮囤 dùn)
臀部tún。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风华绝代女子,锦心绣口文章。《才女文章》收录了10位作家61篇文章。主要选择的是能够体现女性独特视角的作品。
②江时学当天表示,欧洲一体化不是金瓯无缺的,但欧盟的改革还没有真正起步,尚未取得成效
③同样都是携款外逃,有人花钱买岛,有人却落拓不羁。今年4月,中央纪委网站登载了外逃腐败分子忏悔录,以作警示。
④理想中是“铿锵玫瑰”,现实里是无人关心的“野草花”,女子3大球缺关注判若云泥。这已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了。
⑤流金铄石,热浪滚滚。避暑纳凉只能待在空调间吗?显然不是,在南京,想要纳凉,那就是防空洞。
⑥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以其独特的城市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为世人展现出了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
【解答】①锦心绣口:心里口中都像锦绣一样的绚丽多彩;形容文思巧妙;词藻华丽;根据语境“风华绝代女子,此处用“锦心绣口”来形容“文章”不恰当;
②金瓯无缺:金瓯没有残缺,比喻国土完整,欧洲一体化不是金瓯无缺的”可以看出;
③落拓不羁:形容行为放浪,不受拘束,行为散漫,有人花钱买岛,语句强调的是“有的人落魄”;
④判若云泥:云在天,泥在地;根据语境“女子3大球缺关注,此处用“判若云泥”来形容“男女收入差别大”符合语境;
⑤流金铄石: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气炎热 能使金石熔化;根据语境“…热浪滚滚?”可以看出;
⑥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以其独特的城市个性,为世人展现出了卓尔不群的风格魅力”可以看出;
根据分析可知成语运用正确的是:②④⑥;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运用,能力层级为D,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本题采用的是独立辨析形式,指向明确,所选成语皆是常用常见易误成语,难度不大。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沈从文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B.“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沈从文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C.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得奖者是沈从文。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原因是因为诺贝尔奖只颁授给在世的人。
D.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后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分析】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解答】A项,搭配不当,应把“丰富”改为“扩大”;
B 项,没有语病;
C项,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或者“因为”;
D项,不合逻辑,应把“前者”和“后者”领起的内容互换。
故选:B。
【点评】病句辨析的几种方法:
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
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
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
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
4.下面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句子是( )
A.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B.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C.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地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的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
D.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比喻的特点结合句子分析作答。
【解答】A.将弯曲的溪流比作弓背,将蜿蜒的山路比作弓弦,使用了比喻。
B.将眸子比作水晶,写出了眸子的清亮澄澈。
C.“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这句话中没有本体和喻体,这句话说说爷爷的声音和竹管声振荡起来,没有使用比喻。
D.将翠翠比作山头黄麂,写出了翠翠的天真纯洁,使用了比喻。
故选:C。
【点评】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二、填空题
5.语境辨析法
(1)性格执拗 niù 的他,因说不好拗 ào 口令,气得把竹裘子都拗 ǎo 断了。
(2)你这着 zhāo 真绝,让他干着 zháo 急,又无法着 zhuó 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 zhe 。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生僻字、多音字、形似字容易读错。
【解答】答案:
(1)niù ào ǎo
(2)zhāo zháo zhe
【点评】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6.单音字。
(1)接壤 rǎng
(2)蘸酒 zhàn
(3)伶俐 líng lì
(4)老鹳河 guàn
(5)泅水 qiú
(6)傩送 nuó
(7)闭气氽 tǔn
(8)蚱蜢 zhà měng
(9)鞶鼓 pán
(10)踹水 chuài
(11)碧溪岨 jū
(12)悖时 bèi
(13)喧阗 tián
(14)棕榈 lǘ
(15)俨然 yǎn
(16)角隅 yú
(17)睨着 nì
(18)糍粑 cí bā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生僻字、多音字、形似字容易读错。
【解答】答案:
(1)rǎng
(2)zhàn
(3)líng lì
(4)guàn
(5)qiú
(6)nuó
(7)tǔn
(8)zhà měng
(9)pán
(10)chuài
(11)jū
(12)bèi
(13)tián
(14)lǘ
(15)yǎn
(16)yú
(17)nì
(18)cí bā
【点评】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7.写准字形。
(1)安jí 戢
舟jí 楫
jī 缉 捕
yī 揖 让
(2)茶dòng 峒
dòng 恫 吓
dòng 侗 族
dòng 胴 体
(3)chuài 踹 水
chuǎi 揣 测
tuān 湍 急
zhuì zhuì 惴惴 不安
(4)欺wǔ 侮
懊huǐ 悔
huì 晦 气
【分析】本题考查字形。结合教材知识和平时的积累解答,要写对字形。
【解答】故答案为:
(1)戢 楫 揖
(2)峒 恫 胴
(3)踹 揣 惴惴
(4)侮 悔
【点评】安戢:安定、平静。
8.易混辨析。
警告VS警示
课本原句 湿淋淋地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 警告 水中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几声,表示这里有人
辨析 警告:通常指对错误或不当行为的告诫和处分,对象是特定的人或组织,具有相对的时间限制警示:通常是提醒,使警惕,对象是不特定的人,使用范围也相对广泛。
即境活用 虽然只是10万美元的罚款 警告 ,但对于其他球队的高层来说绝对起到了 警示 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和正确选用,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好的问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实词的使用与辨析;虚词的使用与辨析;熟语的使用与辨析。词义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需要了解词语的意义,并能够结合语境辨别。
【解答】语境是黄狗仿佛告诫水中人,故选“警告”。
第一处,语境是罚款处分。第二处,故选“警示”。
故答案为:
警告;警告
【点评】辨析词义可以从词的意义方面来辨析: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词义的轻重不同;可以从色彩方面来辨析,分清词的褒、贬、中的感彩;可以从语法规范辨析;可以从使用对象进行辨析;可以从前后照应方面进行辨析。
三、现代文阅读
9.阅读《边城》选文及相关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取材于《边城》第十一章)
来人把话说完后,就问祖父的意见怎么样。老船夫笑着把头点着说:“大老想走车路,这个很好。可是我得问问翠翠,祖父在船头叫翠翠下河边来说话。
翠翠拿了一簸箕豌豆下到溪边,上了船,娇娇的问他的祖父:“爷爷,只偏着个白发盈颠的头看着翠翠,看了许久。翠翠坐到船头,耳中听着远处竹篁里的黄鸟叫。翠翠想:“日子长咧,爷爷话也长了。”翠翠心轻轻地跳着。
过了一会祖父说:“翠翠,翠翠,先前来的那个伯伯来作什么
翠翠说:“我不知道。”说后脸同颈脖全红了。
祖父看看那种情景,明白翠翠的心事了,便把眼睛向远处望去,老船夫心中异常柔和了。轻轻的自言自语说:“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巢。”他同时想起那个可怜的母亲过去的事情,却勉强笑着。
祖父说:“翠翠,船总顺顺家里请人来作媒,想讨你作媳妇,人老了,再过三年两载会过去的,你自己想想,自己来说。愿意;不愿意,也好。”
翠翠不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装作从容,怯怯地望着老祖父。又不便问什么
祖父又说:“大老是个有出息的人,为人又正直,又慷慨,算是命好!”
翠翠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地跳着,①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
见翠翠总不作声,祖父于是笑了,且说:“翠翠,要日子咧……”
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祖父再说下去,沉默了。翠翠悄悄把头撂过一些,祖父眼中业已酿了一汪眼泪。翠翠又惊又怕,你怎么的?”祖父不作声,用大手掌擦着眼睛,跳上岸跑回家中去了。翠翠心中乱乱的,②想赶去却不赶去。
选文二(取材于《边城》第十九章)
翠翠向竹林里跑去(注),老船夫半天还不下船,这件事从傩送二老看来,前途显然有点不利。虽老船夫言词之间,但那畏畏缩缩的说明,极不得体,便把这件事曲解了。他有一点愤愤不平,有一点儿气恼。回到家里第三天,想明白二老是不是还有意接受那座新碾坊,顺顺就转问二老自己意见怎么样。
二老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
探口风的人把话记住,回中寨去报命,到碧溪岨过渡时,想起二老说的话,不由得不眯眯的笑着。老船夫问明白了他是中寨人
那心中有分寸的中寨人说:“什么事也不作,只是过河街船总顺顺家里坐了一会儿。”
“无事不登三宝殿,坐了一定就有话说!”
“话倒说了几句。”
“说了些什么话?”那人不再说了。老船夫却问道:“听说你们中寨人想把河边一座碾坊连同家中闺女送给河街上顺顺,这事情有不有了点眉目?”
那中寨人笑了,“事情成了。我问过顺顺,顺顺很愿意同中寨人结亲家
“小伙子意思怎么样?”
“他说:我眼前有座碾坊,有条渡船,我本想要渡船渡船是活动的,不如碾坊固定。这小子会打算盘呢。”
中寨人是个米场经纪人,话说得极有斤两,他明知道“渡船”指的是什么,想要说话,中寨人便又抢着说道:
“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可怜顺顺家那个大老,相貌一表堂堂
老船夫被这句话在心上戳了一下,把想问的话咽住了。中寨人上岸走去后,老船夫闷闷的立在船头,心中大不快乐。
……
老船夫到河街顺顺家里,见到顺顺正同三个人打纸牌,不便谈话,老船夫又不想即走,④顺顺似乎并不明白他等着有何话说,却只注意手中的牌。后来老船夫的神气倒为另外一个人看出了,就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老船夫方忸忸怩怩照老方子搓着他那两只大手,说别的事没有
那船总方明白在身后看牌半天的理由,回头对老船夫笑将起来。
“怎不早说?”
“没有什么,只是三五句话,我不便扫兴,笑着向后房走去了,老船夫跟在身后。
“什么事?”船总问着,神气似乎先就明白了他来此要说的话,显得略微有点儿怜悯的样子。
“我听一个中寨人说,你预备同中寨团总打亲家,是不是真事?”
船总见老船夫的眼睛盯着他的脸,想得一个满意的回答,就说:“有这事情。”那么答应
老船夫说:“真的吗?”
那一个又很自然的说:“真的。”意思却依旧包含了“真的又怎么样?”
老船夫装得很从容的问:“二老呢?”
船总说:“二老坐船下桃源好些日子了!”
二老下桃源的事,原来还同他爸爸吵了一阵才走的。船总性情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子,这是很明白的事情。若照当地风气,这些事认为只是小孩子的事,二老当真欢喜翠翠,翠翠又爱二老,老船夫对于这件事的关心,使二老父子对于老船夫反而有了一点误会。船总想起家庭间的近事,心中却有个疙瘩。
船总不让老船夫再开口了,就语气略粗的说道:“伯伯,算了吧,莫再只想替儿女唱歌!你的意思我全明白,你是好意。可是我也求你明白我的意思,不适宜于想那些年青人的门路了。”
老船夫被一个闷拳打倒后,还想说两句话,但船总却不让他再有说话机会
(注)二老从川东押物回茶峒需要坐渡船,翠翠因为害羞
(相关资料)
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原因较为复杂,经常被提及的有命运、性格、社会等三个方面,据此悲剧可以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
命运悲剧体现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人的一生已在冥冥中注定,人很难改变要发生的事情;同时,也展示出人试图对抗命运的坚定意志和英雄主义气概,命运悲剧就被阐释到了极致:俄狄浦斯一次次的反抗、逃避自己的命运,却一步步地落入了命运的陷阱。
性格悲剧的起因是人物性格的弱点,性格的弱点会使行为方式存在缺憾,并最终导致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是这类悲剧的典型代表:哈姆莱特的性格优柔寡断,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戏剧的曲折性,使悲剧意味表现得更为充分。
社会悲剧是指由于社会的原因而造成的悲剧。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将造成悲剧的原因仅仅归于主人公自身的过失或性格缺陷等主观方面,或不可知的神灵命运,认为要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来分析悲剧原因。中外名著中表现社会悲剧的作品很多,他纯朴善良,热爱劳动,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一次次地失望和一步步地堕落。作品展示了淳朴而美好的人性在那个污浊的社会里逐渐被毁灭的过程,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
当然,有很多悲剧并不是由一种原因导致的,而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老船夫希望翠翠有个幸福的归宿,虽然认为翠翠的婚事应该由她自己做主,但因为翠翠年纪还小,所以想由长辈代为包办,促成婚事。
B.因为对大老的死亡心怀愧疚,也因为在婚事上和父亲有分歧,还因为对老船夫心生不满,二老便坐船下了桃源,留下翠翠默默等待。
C.坐渡船的中寨人不想伤害善良的老船夫,因此说话吞吞吐吐甚至沉默不语;最后在老船夫的追问下才说出了顺顺与中寨团总结成亲家的事实。
D.中寨的团总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二老,陪嫁是一座碾坊;顺顺嫌贫爱富,这说明顺顺是个贪财而寡情的人。
(2)下列对选文中四处画线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D
A.第①句:翠翠听说是大老来提亲,感到既甜蜜又羞涩,因此借剥豌豆、抛豆荚、望豆荚来掩饰自己的内心。
B.第②句:翠翠想问明白母亲的事情,因此“想赶去”;但又怕爷爷想起以前的事情而伤心
C.第③句:二老觉得翠翠的心思难捉摸,因此说“渡船是活动的”;而中寨的姑娘态度明确
D.第④句:“似乎”二字表明顺顺可能已知道老船夫的来意,但对老人有点不满,因此装作不知道老人等自己说话。
(3)“相关资料”认为很多悲剧“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请你结合选文或《边城》中的其他内容,根据“相关材料”,从两个方面分析翠翠的故事带有悲剧色彩的原因。
(4)“选文二”的相关情节,在某版本的《边城》电影剧本中被改编为如下对话:
顺顺早估出了老船夫的意思,带着点怜悯的神色,问道:“有什么事?”
“我听一个过渡的中寨人说:你预备同中寨团总打亲家,是不是真有其事?”说罢,死死地盯着顺顺的脸。顺顺的心里起了疙瘩
“是真的吗?”
“真的!”顺顺眉头打结,斩钉截铁地答道。
老船夫装得很从容地问:“二老呢?”
“二老坐船下辰州出府去了……说是要自己赚一份家业。年青人这样好,辛亥那年,我在那年纪已在陆军四十九标做什长了。”
“可是,二老他的意思……”老船夫打断话头还想问下去。
顺顺沉下了脸,语声略粗地说道:“伯伯,那事算了吧,莫再只想帮儿女唱歌!”
小说中只写了一次老船夫关于二老的问话,该剧本中又增加了一次(即画线的句子),你认为这个改动好不好?请根据语境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2)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其效果要从情节、人物、主旨几个方面赏析。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和结构上的特点,分析其含义和用意。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思想主旨色彩等定向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从小说整体上把握,注意环境交代、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利用知识积累和相关材料分析。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阅读与题干相关文段,理解情节结构,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人物形象,进行比较阅读。最后对比原文和改文,按要求说明理由。
【解答】(1)A.理解恰当。由“老船夫笑着把头点着说:‘大老想走车路。可是我得问问翠翠,船总顺顺家里请人来作媒,问我愿不愿,人老了,我没有不愿意的事情,你自己想想。愿意;不愿意,不应该由长辈包办”,为人又正直,你嫁了他。’”可知老船夫“觉得大老不错”。
B.“最后在老船夫的追问下才说出了顺顺与中寨团总结成亲家的事实”理解错误。从文中内容看。
C.“顺顺嫌贫爱富”“这说明顺顺是个贪财而寡情的人”理解错误。文中说:“船总性情虽异常豪爽,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再加上之前“中寨有人来探口风,顺顺就转问二老自己意见怎么样”的记叙,寡情。
D.“对老船夫心生不满”理解有误。“二老坐船下辰州出府去了……说是要自己赚一份家业,辛亥那年。”联系文意,其间并未对老船夫心生不满。
故选A。
(2)A.“甜蜜”理解不对。可由“仍然”“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可以看出,联系后文“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和后文翠翠对二老有意的情节看出。
B.曲解文意。从文中看。“想赶去”是想追着爷爷回家,是想再静一静。
C.无中生有。二老说“渡船是活动的”和“碾坊固定”是自己中意翠翠的表示、中寨姑娘的心思无关。
D.理解正确。
故选D。
(3)根据“相关材料”,悲剧原因主要有三:命运悲剧。要求结合选文或《边城》中的其他内容,需要认真阅读所给文字,半点不由人。“一切皆是命。可怜顺顺家那个大老,会淹死在水里,大老的意外死亡是命中注定,说“船总想起家庭间的近事。虽不见诸形色,顺顺觉得老船夫和大老的死亡有间接关系,不太赞成翠翠和二老的婚事。从情节上看,但是因为生性腼腆,容易错失机会,“翠翠向竹林里跑去,这件事从傩送二老看来,可见。从“翠翠向竹林里跑去”的注解看,翠翠因为害羞,二老是误以为翠翠拒绝摆渡,才最后决定离开茶峒,所以悲剧与翠翠的害羞的性格有关,茶峒原本民风淳朴的社会发生变化。比如下面这段描写:“我听一个中寨人说,是不是真事,想得一个满意的回答。”那么答应?”从话中看预备同中寨团总打亲家不是真事,而这个结果会让让老船夫觉得翠翠的婚事无望而受到打击。根据以上分析、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是三方面分别简要回答即可。
(4)小说中只写了一次老船夫关于二老的问话,这句话是老船夫到顺顺家问顺顺“预备同中寨团总打亲家,顺顺眉头打结,老船夫装得很从容地问的?”表明他并没有绝望。船总说:“二老坐船下桃源好些日子了。在某版本的《边城》电影剧本中被改编的对话中?”但在顺顺说“二老坐船下辰州出府去了……说是要自己赚一份家业,辛亥那年。在看到顺顺并没有说二老对婚事的态度后,二老他的意思……”,因为如果二老喜欢翠翠。改文的划线处句子可以更好地体现老人为翠翠争取幸福的急切的心情,原文是小说,有些话让电影中的人物自己说出来,因此增加这句问话有利于在电影中表现老人此时的心情,比较原文和改文看。从另外一个人物顺顺的表现角度看?”,明白老船夫想了解二老的态度。他已经估计到老人会追问下去,用一番话提前堵住了老船夫的嘴,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不愿意和老人多谈。从如果增加老船夫的这句问话就不能体现顺顺的这些心理、眼神,可以让演员“演出来”而不是“说出来”,让表演更具观赏性,照顾各个人物的表现。根据以上理解,自圆其说为好。
答案:
(1)A
(2)D
(3)原因一:命运悲剧。选文中的中寨人说:“一切皆是命。”在当时的人看来,顺顺觉得老船夫和大老的死亡有间接关系,不太赞成翠翠和二老的婚事。
原因二:性格悲剧。翠翠生性腼腆。如选文二中提到翠翠因为害羞而拒绝给二老摆渡,因而决定离开茶峒。
原因三:社会悲剧。茶峒原本民风淳朴的社会发生变化。比如中寨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公然对老船夫撒谎,并导致翠翠的悲剧。
(4)示例一:这个改动好。就二老的婚事问题,认为如果二老喜欢翠翠,因此问“二老呢?”,没有说二老对婚事的态度,因此肯定会追问下去。
示例二:这个改动不好。在小说里?”,明白老船夫想了解二老的态度。他已经估计到老人会追问下去,用一番话提前堵住了老船夫的嘴,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不愿意和老人多谈。如果增加老船夫的这句问话就不能体现顺顺的这些心理。
示例三:这个改动好。老船夫想知道二老对婚事的想法?”,但顺顺没有正面回答,则翠翠的婚事还有一线希望。这种内在的,而让电影中的人物自己说出来是较好的选择。因此增加这句问话有利于在电影中表现老人此时的心情。
示例四:这个改动不好。老船夫想知道二老对婚事的想法?”,但顺顺没有正面回答,心里是冷冷的。这是一场心理活动丰富的戏,就显得有点直白、眼神,可以让演员“演出来”而不是“说出来”,让表演更具观赏性。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四、语言表达
10.以“翠翠”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但不能改变原意。人既醉倒后,无从入城,留在城中河边的翠翠,便不能不着急了。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句式变化的基本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题意分解原句的要点,然后将每个要点整合成分句,最后将几个分句合理排序,组成排比句,以确保语意连贯,符合题目要求。
【解答】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注意分析原句的层次关系。原句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其实是要求从结果说到原因,不出现语病。
故答案为:翠翠留在城中河边便不能不着急了,因为人既醉倒后,祖父为了责任又不便与渡船离开。
【点评】句式变换主要有长短句互换、整散句互换、变式句和常式句互换,整散句互换多为散句变整句,主要是构成排比句会对称句,注意选好陈述对象和构成排比句或对称句的相同的要素。
五、解答题
11.如图是《阿Q正传》的插图。请分别概括图1、图2对应的事件,并比较两幅插图,简析阿Q前后遭遇发生变化的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菩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对名著进行整体阅读,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并对精彩片段反复阅读,深入理解,能结合生活,体会其现实意义。然后根据题干提出的具体问题分析,准确概括即可。
【解答】图1,根据阿Q抱头等动作,应该是阿Q说自己姓赵,遭到赵太爷的责打,如“阿Q!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阿Q不开口;赵太爷跳过去!——你那里配姓赵。图2,有人出来迎接的,受到了赵太爷的主动逢迎,在小说的描述当中,一个最具有权势的人。因为有钱、有大房子,所以可以有身份、有剥削他人的可能。在小说当中,比如;对假洋鬼子的假辫子表现出了反感。但是关于革命,又为了赚取自身的利益而反而“投身革命”,也是赵太爷具有强烈封建意识的表现之一,赵太爷却对革命深恶痛绝,作为封建势力的残余势力,会给他的地位带来实质性的威胁。
答案:
图6:阿Q说自己姓赵,与赵太爷家攀转折亲;图2:阿Q大叫“造反了”。底层人民地位的低下。
【点评】名著阅读的不同题型及应对策略:
①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了解每一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辨别,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
②理解概括类题型。要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就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题目,就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切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复习备考中,应该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概括归纳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
③赏析评点类题型。这类题一般有人物评述、内容评析、人物思想评析等类型。考查用简要的文字对作品的意义作赏析。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名著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识的积累;注意审清题目的要求,是评价人物还是主要内容、思想意义或语言特点等;注意答题的切入点,是内容角度、人物角度还是艺术手法角度等。
12.你认为《边城(节选)》中的二老会回来吗?为什么?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主要涉及对作品基本内容、主旨的整体把握;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设题角度主要从名著故事、经典情节、场景、人物性格、作品主题、结局等方面入手,侧重于对名著内容的分析鉴赏,如对名著的人物形象、结构模式、思想主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作简要的鉴赏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鉴赏评价能力。它要求考生在识记作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做出相应的评判。
【解答】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小说《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也许明天会回来!”,推测二老会回来吗,也可以回答不会回来。如果回答会回来,结合自己对小说的理解来回答,可以结合傩送和天宝的兄弟感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观点一:会回来的。我认为,因为傩送对她有情有义,又有可盼之人和可盼之情,在令人叹息之余又留有一种温柔的美丽,有了爱,有了灯塔,照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样,傩送还会回来!
观点二:不会回来。翠翠的爱情是一出悲剧。如果傩送回来,这不符合沈从文那个人性的美的理想,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悲剧,一个人可以等多少年。边城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傩送就是对翠翠边城永远充满复杂感情的人,傩送自己都不愿回答吧。
【点评】名著阅读的不同题型及应对策略:
①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了解每一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辨别,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
②理解概括类题型。要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就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题目,就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切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复习备考中,应该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概括归纳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
③赏析评点类题型。这类题一般有人物评述、内容评析、人物思想评析等类型。考查用简要的文字对作品的意义作赏析。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名著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识的积累;注意审清题目的要求,是评价人物还是主要内容、思想意义或语言特点等;注意答题的切入点,是内容角度、人物角度还是艺术手法角度等。
六、作文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勒内 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本题材料单一,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深度解读,对于考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要求较高;从命题内容看,本题避开了当下的社会热点,选择了数学家勒内 托姆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的问题,突出考查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实际上是引导考生将逻辑思辨与现实生活构建关联。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由此,考生既可以根据材料先对两种观点进行比较,作出客观评价:实用和审美各自的意义、作用。然后,选择“谈美”的一方,围绕材料引申说理:“人不是只靠吃米活着”。此外,要求“选好角度”,说明考生不管是从材料的哪个角度出发立意,均应视为“符合题意”。行文,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材料的立意,可以从材料引入,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些现象折射出的东西,接着联系现实,最后回扣开头和标题。材料的立意难点:厘清“温饱吃好”属于“物质”实用范畴;“灿烂火光”是“精神之美”的象征。另外,要注意:两种观点不是并列关系,材料中“而托姆说”中的“而”就强调了写作的重心所在;两种观点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关系,而是“不仅要”“更要”的递进关系。
参考立意:
1、从古人类生存学家角度:物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实用,是物质的基本特性。
2、从数学家角度:生活留心皆是美;不懂审美,世界与你无关;做一个“美”的发现者;要面包,更要水仙;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心系大美中;“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中国 巴金)“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法国 罗丹)。
3、从辩证说理的角度:实用诚可贵,求美价更高;追求实用无可厚非,善于审美境界更高。
【解答】
实用诚可贵,审美价更高
对于古人类为何保存火种的问题,这是从实用角度来说的,是最美最美的,托姆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考量。
诚然,物质的实用价值十分宝贵,仅有实用是不够的。因此,实用诚可贵。
物质的一大基本属性便是实用,离不开物质,就这一方面来说。没有实用物质?何谈发展,是我们生存的必备条件。
但仅此就足够了吗,如果仅仅是为生存?我们应该还肩负其他使命,一种高于物质生存的存在形式、审美上等高层次的需求而存在,这使得我们作为生物却具有了与其它物种截然不同的能力﹣﹣创造,因求美而智慧,而引发的思想运动使人类思想更活跃。实用诚然可贵,因为它使人类成为独特的存在,成为精神上的巨人。
求美思想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思考能力自然也是我们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的一大方式,我认为,也最为重要的一步,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对人而言便显得格外重要,潮涨潮落,甚至于灾难前的互相帮助,更是一种可贵是人性之美、人性,才能更为深入地领略生活之道并借此创造更多的生活之美。
除了发现美以外。倘若深陷入功利之中,发现美的双眸极有可能因此而合上。这样的生存方式并非是在求美。在求美的道路上,绝不是我们生活的最终目标,才能追求真善美,就必须尽可能地避免陷入功利的泥潭。
实用诚可贵。生而为人、创造美。
【点评】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七、语言文字应用
14.下面是某校的一则家长会邀请函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贵校定于本月29日上午10时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家长会,希望您准时聆听校长报告,然后与犬子的任课老师碰头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解答】“贵校”是称呼别人的学校,称呼自己的学校应是“本校”、报告等,应改为“听取”,家长的孩子应该称呼为“您孩子”,是口语。“不得”用语直接。
故答案为:
①“贵校”改为“本校”;
②“聆听”改为“听取”;
③“犬子”改为“您孩子”;
④“碰头”改为“交流”;
⑤“不得”改为“请勿”。
【点评】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