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常见的碱)教学设计 (表格式)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常见的碱)教学设计 (表格式)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5-04 15:5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一 常见的酸和碱
第三课时 常见的碱
教材分析:
《常见的酸和碱》是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的内容。这一课题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酸和碱知识点的联系桥梁,也是初中化学中考的考点。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两种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实验把学生轻松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加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碱的化学性质,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 认识两种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 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碱的化学性质
3. 通过设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方案,树立严谨的科学探究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难点:碱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 提出疑问:不加无色液体前鸡蛋不能掉到集气瓶,在加入无色液体氢氧化钠后,鸡蛋为什么会掉到集气瓶中呢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学习一下关于氢氧化钠的知识,接下来我们学习——常见的碱 同学们都表示不知道,语气里满是疑问。 通过实验视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之后的讲解做铺垫。
新课讲授——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及用途 我们先认识氢氧化钠的其他名字,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来。 接着来认识一下它的性质,一般先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入手,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谁能描述一下你所观察的物理性质? 将其放入表面皿上发现固体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试分析为什么? 正确,这就是吸水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并且将氢氧化钠放入水中,会完全溶解在水中,触碰试管外壁,试管外壁发热,这种现象能够说明什么? 很好,同学们分析得很准确。那放热的这个过程属于什么变化呢? 很好 补充;播放视频 除了有以上物理性质外,氢氧化钠还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果不慎沾在皮肤上,需要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我们通过阅读课本找出氢氧化钠有何用途。 仿照上面氢氧化钠的知识点,找出氢氧化钙的相关知识总结出来。 大家总结得很全面,看来搜集信息的能力很强。 教师补充:氢氧化钙如何得到?回顾我们上册知识: CaO+H2O=Ca(OH)2 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后生成熟石灰。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苛性钠、烧碱或火碱 白色固体 可能是氢氧化钠具有吸收空气中水分的能力 说明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于水的过程放热。 我觉得是物理变化,因为这个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 学生们阅读课本,总结用途。 某生回答: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 学生补充:微溶于水,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某生总结好氢氧化钙的用途。 让学生自己查找课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观看鸡爪被腐蚀的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对比记忆,充分把握物质的异同。
新课讲授——两种碱的化学性质 课后总结 常见的碱有哪些化学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你们还记得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遇到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显示什么颜色吗?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那如果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呢? 氢氧化钠是否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请大家开动脑筋,设计实验方案。 对于一些反应不明显实验,可以有以下实验思路: 证明反应物二氧化碳被消耗 证明有新物质碳酸钠生成 播放实验视频,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 总结碱的化学性质: 1、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2、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现在我们能否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鸡蛋为什么会进入集气瓶了吗? 回忆旧知:两种溶液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变红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可以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入氢氧化钠中,无明显现象。 同学们冥思苦想想不到合适的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谈自己的看法。 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压强减小,在大气压额作用下,鸡蛋被压入集气瓶中。 通过回忆旧知总结出碱的第一条性质,第二条性质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得出。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思路,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 利用碱的化学性质解决开始创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有所收获,课程布局完整。
板书设计
常见的碱
一.氢氧化钠 二、氢氧化钙
1 腐蚀性 CaO+H2O=Ca(OH)2
2 白色片状固体
3 易潮解——干燥剂
4 易溶于水,且放热
化学性质
1 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2 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未知的现象入手,引入有关碱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再用碱的相关知识来解释情境中的现象。本节课在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有没有反应时,考虑到学生基础较差,没有给学生时间自己设计探究实验,教学时可以设计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对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能否反应的实验探究,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学生思维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