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80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4 21:1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
2023-2024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高 二 语 文
本试卷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命题单位:辽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孟子论性善,与一种道德责任意识有关,严格地说是对自己的道德责任,然后推己及
人,扩充为对他人、社会的道德责任。因此,孟子的性善论立足于人自身,表明一个人对
自己生命应负有道德责任,他称之为“尽心”。
性善说的基本意思是,人人有天生的善性,但这个善性是“四端”“萌蘗”,不是成熟
的品质,需要生长。善的生长需要努力。“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心上》),“尽心”才
能“知性”,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这是自我努力才有的结果。“尽心”就是道德上对自己承
担责任,不放任,不随波逐流,然后可以使善的天性成为自身主流、主宰。
关于道德生长,《论语》说“学”“修己”,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尽心”“存心”,
虽然“尽心”有内在的根源和动力,但“尽心”要养“大体”戒“小体”,“小体”就是自
身弱点、欲望,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似乎是寻常词,含义却非同小可,
意味自我节制,近于苦行。
天性之善是萌芽,生长要靠人的努力,人要对自己负责,性善论的这一层意思是确定
无疑的。性善论在儒学思想后来的发展中影响巨大,一个重要之点,就是激发道德的激情
和责任感。可是明确了性善与道德责任的关联,内含的问题就出来了。性善引申的道德责
任,是谁的责任?所有人的责任,还是部分人的责任?
孟子说性善是对所有人的判断,“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从人人皆有善性似乎会得出
人人应该尽心的结论,但是涉及具体论述,孟子未必是这个意思。
孟子多次说到,许多人事实上是难以尽心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离娄下》)人之异于禽兽就是善性,可是“庶民”就丢掉了。也就是说,虽
然有善性,“庶民”却未能使善性生长成熟。其他还有类似说法:“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
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梁惠王上》)由此可知,孟子认为事实上能够
“尽心”的是士,未能“尽心”的则是“民”。
那么可否认为这是一个社会阶层的问题,能够尽心的是上层社会,底层社会则不行?
不能说没有这样的意思,但完全这样理解就有问题,肯定与孟子思想不符。所有人不分阶
级、出身,只要愿意努力,就能成为君子圣贤,这应该是孟子的本意。为避免社会阶层问
高二语文 第 1 页,共 8 页
{#{QQABZYQAggAgAJJAARgCUQXQCEEQkBCAACoGgAAMMAAAyQFABCA=}#}
题可能引出的分歧,本文取一稳妥的说法:不是社会上层与下层,而是人群中的少数与多
数,愿意“尽心”的是少数人,无此意愿的是多数人。事实上《孟子》一些章的叙述表明,
上层阶级的人未必能“尽心”,所以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划分,简略的意义上是稳妥的。
人群中许多人不能“尽心”是事实,对这个事实的态度,可以看出孟子的观念,他并
不认为所有人都该“尽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放辟邪侈”无所不为,这当然不能放任不
管。但是孟子没有批评“民”,也没有提到教育“民”,而说制民之产,这是仁政思想,包
含了人性意识。教育“民”向善,与“制民之产”然后导“民”向善是不一样的。从人性
意识说,前者是认为“民”应该在道德上对自己负责,后者是认为“民”受社会环境影响,
向善还是向恶,要看外部条件。有恒产,生活有保障,导以向善即容易;无恒产,生活困
顿艰难,教他们在道德上自立几乎做不到。
“尽心”作为“性善”内含的道德责任,从道理上说,是当下立决的。不能说,等有
了恒产,吃饱穿暖再来尽心,也不能说,等政治社会环境变好以后再来尽心。这样不受外
因干扰的道德责任,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也不该要求所有人都承担,而是个人的自觉、
自愿。这个问题,虽然在《孟子》中不是一个明确显现的问题,但是看后来儒家思想的发
展,可知其中有严峻的含意,理论上一旦有偏差,可能导出严重的后果。清代戴震疏解孟
子字词,对宋明理学猛烈批评,斥理学“天理”“人欲”说荒唐,禁锢日常欲望,乃至“以
理杀人”。这个批评后世反响甚大,现代学者大体认为这个批评击中理学要害,但清人方东
树写《汉学商兑》,曾激烈批评戴震故意混淆:
程朱所严辨“理”“欲”,指人主及学人心术邪正言之,乃最吃紧本务,与民情同然好
恶之欲迥别。
这个批评确实点出问题的关键,理学“天理”“人欲”说原本不是针对普通民众的,指
责其“以理杀人”是混淆了对象。不过,理学在成为官学之后,确实一定程度上变成对民
众的要求(如妇女守节之类),所以戴震的批评在一定意义上是有道理的。但也只能是“一
定意义上”,这要结合理学在历史上的发展来分析。我们关注的是理论源头上的理学,其
“天理”“人欲”说,是士人群体的自我戒律,而不是施于普通民众的普遍规范。
事实上,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是孟子“尽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孟子所说的“养心
莫善于寡欲”“体有贵贱”“从其小体为小人”与宋代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一个路子,
表述有轻重。如果不区分理论的对象是士君子还是民众,说“灭人欲”是“以理杀人”,犹
如可以说孟子是“以尽心杀人”。这听起来十分荒唐,可里面的道理就是这样。如果普通民
众衣食无着,饥寒交迫,仍被要求承担“尽心”责任,那这样的理论真的就是以某种道德
观杀人了。
(摘编自冯洁、颜世安《士与民:性善的不同意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的“尽心”的意思是个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不断推广,要求他人也如同
自己一样积极承担起道德责任。
B.关于道德生长,《孟子》主张要戒“小体”,要“寡欲”,这是其在继承《论语》
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C.在尽心的问题上,孟子将人分为“君子”“士”与“庶民”“民”两个群体来阐述,
本文则将其分为少数人和多数人。
D.孟子的性善论包含了人性意识,他对于“民”“无恒心”的情况,不主张批评教育
“民”,而要考虑到“民”所处的外部环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提到的善性的“四端”就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论述的“恻隐之心”“羞
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高二语文 第 2 页,共 8 页
{#{QQABZYQAggAgAJJAARgCUQXQCEEQkBCAACoGgAAMMAAAyQFABCA=}#}
B.“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是一致的,《孟子》指出人人
皆善,是因为人人都“尽心”。
C.在孟子看来,个体的自觉向善是很高的道德要求,百姓如果无恒产就难以做到,但
是统治者可以通过施行仁政,使之有产,进而引导其向善。
D.“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是对《孟子》性善论的进一步发展,把《孟子》学说
中的隐性问题明确出来。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对“尽心”“知性”“小体”“天理”等概念作出了清楚的阐释,使读者更易
理解。
B.第四段承上启下,在总结上文的内容之后,用疑问句引出下文的论述,使文章行文
流畅。
C.第七段采用驳论法,先用问句引出靶子观点,再彻底否定该观点,然后论述自己观
点。
D.文章通过对比戴震和方东树关于《孟子》性善说的论述,明确了“尽心”责任的主
体。
4.根据原文,下列选项中填入图表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有恒产 ②不能尽心 ③能尽心 B.①有恒产 ②能尽心 ③不能尽心
C.①能尽心 ②无恒产 ③有恒产 D.①能尽心 ②有恒产 ③无恒产
5.本文中戴震和方东树的观点各是什么?本文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请简要说明。(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弦歌
李骏虎
也许是云贵高原的托举,昆明这座城距离天空更近一些,那些平日里擦着树梢闲荡的
云,无心地聚拢在西南联大校园的洋铁皮屋顶上,就急急地落下一阵暴雨,轰鸣声之强度
不弱于日军飞机的轰炸。这是午后时光了,正午时分日本飞机曾光顾过。 学生们等不及日
本飞机远去就纷纷跑上街去游行,分不清哪些是清华的,哪些是北大的,哪些是南开的,
满城都是歌唱的浪潮:“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今天我们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这场雨来得急,砸着教室屋顶的洋铁皮,仿佛全世界都在轰鸣合奏。而在这满世界的
轰鸣声中,闻一多先生却感到了莫大的宁静。此刻,昏暗的教室中,他伫立在小小的讲台
上,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
①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
他转回身,把粉笔头丢到讲桌上,拍拍手上的粉笔屑,掸掸袍袖,单单忽略了粉笔灰
落得最多的蓬乱的胡须。他蓄起这胡须,是为了表示抗战的决心。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
他仿佛是向着混沌和虚空在讲自己所发现的中国文学史——一部尚未成形的诗的史,或者
高二语文 第 3 页,共 8 页
{#{QQABZYQAggAgAJJAARgCUQXQCEEQkBCAACoGgAAMMAAAyQFABCA=}#}
史的诗。它以神话为源头,实际上却是一部探寻这民族、这文化的力量的唯物史观的文学
史。他正要把他的发现慢慢地讲给青年们听,他们却纷纷离开了教室。除了眼前和他对坐
在昏暗里的这个学生,其他人并没有再回来。
雨住后,天空复亮,头顶的铁皮渐渐沉默下来,而城里更加沸腾了。他们也该回司家
营了。
满城草木都被雨水洗得发亮,人们的脸上也洋溢着一种新生般的光芒。出城走一段路,
路面开始泥泞,闻先生索性脱去鞋袜,赤脚踩进温热的软泥里去。感受到红土地那温柔的
舒适。他畅快地走着,问身边的青年:“新之,你知道我心底的想法吧 ”何新之赶上一步,
答:“我知道先生心里有一团火……”
闻先生望着前面的山路说:“今天的我是以文学史家自居的。青年们看见我钻进了故纸
堆里,难免误会我变成了一条蠹鱼,②不晓得我是杀蠹的芸香!我钻进这故纸堆里,为的
是看清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才好开出我的药方!”
他们驻足在山坡上,眺望着脚下雨后势如奔马的盘龙江。③天空忽然放晴,江山鲜亮
夺日。“又没有带画板!”闻一多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切,严肃地表达着遗憾。
……
“青年们都去了哪里?一直都有很多人跟你一起回来,难道真是因你不写诗了吗 ”闻
太太轻声问。闻先生望着眼前那东去的江水,心想:青年如同激流,滚滚入海,大海就是
真理的存在。而他何尝不似那滚滚入海的大江,引领着激流,也受着激流影响。“青年们
总会懂得的,没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我是要抗战,不要内战的。我要从历史中看清这
民族的病症,我已为地开出了药方!”他慢慢地说。
这星月交辉、江山无恙的静夜。闻先生想起了在青岛大学的自己。那时跟着他的青年
们很多。他们高声朗诵他的《死水》《口供》,跟着他从“一沟绝望的死水”向着一个理想
——“咱们的中国”挣扎、呐喊,而自从自己有了“考据癖”并以学者自居后,青年们就
渐渐地离开了他。这时候,独对这万籁俱寂的宇宙,在这仿佛无声的世界里,他听到了自
己胸中又响起战鼓一般沉闷而有力的心跳声。
是放下刻刀。从故纸堆里抬起头来做回一个斗士的时候了。案头这部唯物史观的《中
国文学史稿》还没有完成大纲,而他已经为这民族开出了药方,明白自己应该去做一个披
荆斩棘的实践者了。
日本投降的消息沸腾了昆明。④闻先生剃去那长过胸口的蓬大胡须,再度露出了倔强
的大嘴和下巴,配上刚毅的眼神,一个大家熟悉又陌生的闻一多先生出现了。大家都向他
的决心表示敬意,闻先生却依然不曾展露他的笑容,端着烟斗说:“我们得到了期待中的胜
利,还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和平,我们还面临着更重大的问题。也许我们真正的奋斗才刚刚
开始吧。”这不是他的宣言,但他的确从这一刻起成为一个民主斗士了。
闻先生几乎日日都在演讲,或者是在去演讲的路上。这时候他身边的青年空前多起来。
昆明的青年学生积蓄起海啸般的力量,就要冲垮和消灭这旧世界了。五月,教育部宣
布联大解散,三校师生复原北返。联大走了,昆明的大学也放暑假了,高原上几乎每天都
在落雨,铅灰的彤云笼罩着空荡荡的教室。特务们隔三岔五跑教授们家里吵闹,威胁他们
离开昆明……
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在高原的雨中进行着,面对特务的哄笑和谩骂,闻先生内心的火
山爆发了,他冲上台去拍着桌子,像擂响了战鼓:“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
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他的演讲震惊了中外,现场的一千多名青年注视着他,为
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语气鼓掌。青年们紧盯着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民主斗
士,而他早就准备好为民主而牺牲了。
下午。昆明又响起了枪声。几天前,闻先生还告诉朱自清先生,他正在把屈原的《九
高二语文 第 4 页,共 8 页
{#{QQABZYQAggAgAJJAARgCUQXQCEEQkBCAACoGgAAMMAAAyQFABCA=}#}
歌》改编成歌剧,好叫青年们到舞台上去给大众表演。现在,他无法完成这件事了,那部
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学史稿》也永远成为了残篇。他最后一部光辉的作品,就是当天上午
脱口而出的《最后一次演讲》。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轰炸的日本飞机尚未远去,不同高校的学生就上街游行、高歌,可
以看出青年们抗日救亡的热情。
B.自闻一多研究中国文学史后,学生们渐渐离开了他,表明学生对远离现实的学术研
究不感兴趣,对闻一多心怀怨愤。
C.从“绝望的死水”到“咱们的中国”,闻一多和青年们挣扎、呐喊,表达了他们推
翻旧社会建立新世界的愿望。
D.作者把《最后一次演讲》称作闻一多“最后一部光辉的作品”,既有赞美、崇敬之
意,也有遗憾、痛惜之情。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独立成段,感情强烈、语气坚定,表达了闻一多对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心。
B.句子②中“杀蠹的芸香”运用比喻。闻一多以“芸香”自比,表现出高洁自守的品
质。
C.句子③中暴雨后“江山”“鲜亮夺目”,既写出雨后江山的壮美,也暗含守护家园
之意。
D.句子④照应前文的闻一多著须明志,此时他剃去胡须,是因为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8.面对闻一多不同的革命斗争方式,青年们的反应也有所不同,请加以梳理概括。(5 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弦歌·激流·担当;
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新生。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汉王遣张耳与韩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破代兵,禽夏说。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

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 说成
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
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
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
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
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
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之。’令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
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
我。”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大破虏赵
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材料二:
战失其道,未有不败者;战得其道,未有不胜者。胜则破竹之势成,迎刃之机顺矣。
自此招揽豪杰,部署长吏,抚辑人民,收按.图籍,颁布教章。所谓略地也,顾其策何先?
曰:是有机焉!蹈之而动耳,不烦兵也。

李左车之对淮阴 也,曰:“将军虏魏王、禽夏说,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余万众,威震天
高二语文 第 5 页,共 8 页
{#{QQABZYQAggAgAJJAARgCUQXQCEEQkBCAACoGgAAMMAAAyQFABCA=}#}
下,此将军之所长也。然众劳卒疲,其实难用。今以罢弊之卒,屯之燕坚城之下,燕若不
服,齐拒境以自强,此将军之所短也。为将军计,莫若按甲休兵,遣辩士奉咫尺之书于燕,
暴将军所长,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
(节选自《乾坤大略》)
【注】①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
为广武君。赵亡后,韩信对他以礼相待,虚心求教。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使
韩信收复燕、齐之地。②淮阴:指淮阴侯韩信。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3 分)
今 A 韩信兵 B 号 C 数万 D 其实不过 E 数千 F 能千里而袭 G 我 H 亦已罢极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爨,指灶,《项脊轩志》中的“迨诸父异爨”指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
B.麾下,文中指部下,其中的“麾”与“麾之即去”中的“麾”意思不同。
C.儒者,指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以后泛指一般的读书人。
D.按,文中指收拾、放下,与成语“按图索骥”中的“按”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左车认为韩信进攻的锋芒锐不可当,他请求成安君一定不要出来应战,而是由他
率领三万奇兵对敌。
B.李左车的建议未被成安君采纳,成安君认为韩信军队势弱,如不出战,诸侯会认为
赵国胆怯,进而轻视并讨伐赵国。
C.李左车认为韩信很快就打败了赵国二十多万大军,威震天下,但是士兵们已经疲惫
不堪,实际上难以再战。
D.李左车建议韩信按兵不动,派能言善辩的人带着书信到燕国去,展示自己的长处,
燕国一定不敢不听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4分)
(2)今以罢弊之卒,屯之燕坚城之下,燕若不服,齐拒境以自强,此将军之所短也。(4
分)
14.李左车分别为成安君和韩信献策,这两种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文本一: 文本二:
书愤 书喜①
陆游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宠辱元知不足惊,退居兀兀饯余生。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冰鱼可钓羹材足,霜稻方登籴价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邻媪已安诸子养②,园丁初葺数椽成。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乡闾喜事吾曹共,一醉宁辞洗破觥。
【注】①《书喜》为诗人嘉泰四年(1204)冬作于家乡山阴。②陆游于此句自注:“闵氏
媪以贫甚,弃诸子而去,今始得复归。”
15.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愤》首联“那”为“哪”,以问开篇,“早岁”之志与现实之艰,暗含对比,
引人深思。
高二语文 第 6 页,共 8 页
{#{QQABZYQAggAgAJJAARgCUQXQCEEQkBCAACoGgAAMMAAAyQFABCA=}#}
B.《书愤》中的“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所写的《出师表》,诗人追忆先贤,
矢志不渝。
C.《书喜》尾联诗人与邻居共饮,醉而归家,留下热情的乡邻收拾酒桌,洗净酒杯,
其乐融融。
D.《书喜》表现诗人赋闲居家的所思所见所感,温情洋溢,与《书愤》悲慨激昂的风
格有所不同。
16.钱锺书指出:“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爱
国”与“爱民”本是无法割裂的情怀。请结合上述两首诗歌,简析陆游“爱国”精神之内
涵。(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王实甫《长亭送别》中“ ? ”两句,采用夸张的手法,
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的“秘籍”是“ , ”,
这既是总括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
(3)古人对荷情有独钟,或描写其绰约身姿,或借助它描绘夏日胜景、抒情言志,古
典诗词中有许多这样的名句,例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
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
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
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菌,
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菌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
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
巴菌。①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
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②可是下点功
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
东西这么好吃?! 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
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18.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叠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有标点
符号的叠用,请分析其效果的异同。(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
取得的?(4分)
20.下面句子都有“一般”一词,说说二者意思上的不同。(4分)
(1)一.般.情况下……。
(2)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汉字构形的学术解释和社会俗解并没有截然的界线,_________学术专著《说文解字》
_________引用了不少俗解。如,“王”字在《说文解字》里没有正面解释,只是引用了几
个不同的说法:一是引东汉班固的《白虎通》,将其释为“天下所归往也”,这是用“往”
释“王”,属于声训;二是引孔子说的“一贯三为王”,主要讲字形;三是引西汉董仲舒
高二语文 第 7 页,共 8 页
{#{QQABZYQAggAgAJJAARgCUQXQCEEQkBCAACoGgAAMMAAAyQFABCA=}#}
的《春秋繁露》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也……”,
分析了形义关系,比孔子更具体。后来,唐代李阳冰对孔子和董仲舒的说法作了进一步补
充:“中画近上。王者,则天之义。”这些解释_________出自大学者,_________都是通
过主观解字来美化王权,可以看作俗解。
又如现代人讲“聪”字:“同学们要用耳朵听讲,用心想问题,用口提问、答问,用
两只眼睛(指右边上面的两点)看黑板,这样你.就会变聪明。”“聪”字从耳总声,构形
理据很清晰,之所以这样讲解,显然是为了教育学生们好好学习。
除了汉字俗解外,猜字谜、写春联以及其他文字游戏等,都是因为有了汉字才产生的
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今天,古老生僻字在现代网络中的流行、年度汉字的评选狂欢等,
也正在形成新的民俗,而它们也是以既有汉字为前提的。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使 也 虽然 但
B.即便 就 非但 也
C.即便 也 非但 且
D.即使 就 虽然 还
22.材料列举了汉字“俗解”的方法,请从以下几个字中任选一个进行合理的“俗解”。
(3分)
信 功 舒 忌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01
365 ≈ 37.8 {1.02
365 ≈ 1377.4 100 1 = 0
365 365 { 0.99 ≈ 0.03 0.98 ≈ 0.0006 100 1 > 100
以上数字等式隐含学习或生存的智慧,请结合你的学习或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体现
你的思考和主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意义,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二语文 第 8 页,共 8 页
{#{QQABZYQAggAgAJJAARgCUQXQCEEQkBCAACoGgAAMMAAAyQFABC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