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新高考卷)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96年至2000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进行考古遗址遗物的发掘研究;而2004年至2016年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则把相关考古发掘与研究的范围扩展到长城以北的红山文化、石峁文化,向南扩展到淮河流域的凌家滩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区域。上述研究反映了( )
A. 对多元一体文明认识程度加深 B. 区域文明多样化发展轨迹
C. 华夏文明具有不断创新的特征 D. 历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考古发掘与研究,不仅扩展了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认识,还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性。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长城以北的红山文化、石峁文化,向南扩展到淮河流域的凌家滩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区域,这进一步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一体性,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发掘与研究的范围扩展,与区域文明多样化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到文明的创新性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华夏文明具有不断创新的特征”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涉及到的主要领域是考古学,没有反映历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排除D项。故选A项。
2. 公元前167年,齐国太仓令淳于意因罪到长安受刑,女儿缇萦上书皇帝:“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汉文帝“怜悲其意”,下《除肉刑诏》:“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与!吾甚自愧”“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这体现了( )
A. 舆论对皇权有限制作用 B. 仁民爱物的治国理念
C. 天人感应思想影响扩大 D. 以法为教的法律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怜悯百姓废除了肉刑,这体现了仁民爱物的治国理念,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舆论对皇权的限制,排除A项;天人感应思想是指天意和人事的相互感应,认为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天,上天也能影响人事。材料未体现天人感应思想,排除C项;以法为教是指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材料未涉及以法为教的法律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3. 据唐宪宗时《元和国计簿》记载:全国分为48个方镇,有15道不申户口,每岁赋入仅有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8道49州144万户。8道赋役户是天宝时的四分之一,需要供养的军队比天宝时增加了三分之一。这反映出安史之乱以后( )
A. 南方财政强度减弱 B. 江南经济发展迅速
C.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北方饱受战乱摧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宪宗时期有15道没有纳入赋役范围,国家财政区域缩小,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正确;材料反映南方财政强度增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下降,未体现江南经济发展迅速,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北方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乱,排除D项。故选C项。
4. 欧阳修《新五代史》关于“皇后储立”叙述称:得其正者,称“以某妃某夫人为皇后”;立不以正,称“以某氏为皇后”。这一叙史方式( )
A. 展现了修史者的客观立场 B. 真实再现了历史原貌
C. 严格贯彻纲常伦理的原则 D. 详实记载了典章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把纲常名教放在核心地位,因此在编修五代史的过程中,效仿《春秋》笔法,叙事、褒贬用字皆有特定的含义,从中体现自己的观点,C项正确;史官修史往往带有个人主观色彩,排除A项;“真实再现了历史原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新五代史》对于典章制度记载不详,排除D项。故选C项。
5. 明初学者的笔下,“华夏”一词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
魏校 “我太祖再造华夏”
黄珣 “皇明之兴,高皇帝以神灵睿圣,不阶尺土而统一海宇,再造华夏”
胡应麟 “元都平,四海清,鬼神受职,万方庭列。大藩置神京,汛扫风烟,混一区寓,再造华夏开文明”
A.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 体现儒家思想的影响扩大
C. 体现出专制皇权的强化 D. 具有革故鼎新的政治寓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学者强调“再造华夏”,其目的在于凸显明代鼎革所具有的超越朝代更迭的重大意义,反映了革故鼎新的政治寓意,D项正确。“华夏”思想无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华夏思想不属于儒家思想的内容,排除B项;本题材料强调强调明初学者的主张,不能得出“专制皇权的强化”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6. 下表反映了汉口开埠的协商过程。章程的内容变化有利于( )
A. 维护清政府对海关的主导权 B. 促进汉口进出口贸易发展
C. 密切汉口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D. 抵制列强对华的商品倾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长江税收章程》规定江汉关对外洋直入汉口的船只有完整的征税权,这为汉口与海外市场直接贸易提供了制度基础,有利于汉口进出口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维护清政府对海关的主导权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海外贸易,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对列强商品倾销的抵制作用,排除D项。
7. 从1890年代中期开始,具有西方中心与线性发展特征的“文明”观念迅速传播,清末兴起了一股“文明史”翻译、书写之风潮。1910年代后期至1920年代初期,聚焦于中国自身特质的“文化”概念日益兴盛,催生了文化民族主义。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近代民众思想启蒙逐渐加深 B. 中国共产党掀起爱国救亡热潮
C. 民族经济发展催生民族意识 D. 一战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10年代后期至1920年代初期,国人从学习西方文明到聚焦自身文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引起了国人的反思,D项正确;近代民众思想启蒙并非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掀起爱国救亡热潮是在30年代后期,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族经济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了创作旧体诗的热潮,创作了《太行春感》(朱德)、《满江红·悼左权同志》(叶剑英)等名篇,这些作品宣扬了中共或誓死抗战、或顾全大局、或一心对外的形象。根据地旧体诗的创作旨在( )
A. 宣泄抗日军民的个人情感 B. 塑造全新的政党形象
C 提高根据地民众文化素养 D. 宣传全民族抗战路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创作旧体诗的目的在于勾画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描绘军民关系,展示延安面貌与精神,B项正确;宣泄抗日军民的个人情感和提高根据地民众的文化素养并非创作主旨,排除A、C项;材料主旨并非宣传全面抗战路线,而是宣传党在抗战中积极形象,排除D项。故选B项。
9. 1959至1960年间,毛泽东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75年,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指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 对现代化建设战略的思考 B. 积极主动调整工作重心
C. 对紧张的国际环境的关注 D. 努力纠正“左倾”错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9至197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断发展完善,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战略的思考,A项正确;1959至1975年这个时间段内工作重心没有调整,排除B项;对紧张的国际环境的关注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纠正“左”倾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有学者指出,20世纪80年代,《人民日报》中关于中国援外的相关报道明显下降,外国援华的相关报道有所增加,中外相互援助的报道亦有所增加。这一变化( )
A. 折射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 体现出媒体对社会民生高度关注
C. 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D. 顺应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对外援助更加务实并偏向国内经济发展需求,政治偏向有所减少,从而使有关对外援助事由的报道也相应地发生转变,体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新闻媒体对民生高度关注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20世纪80年代,我国尚未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1. 罗马法规定获得过荣誉奖励的人可以在其葬礼上摆出标志此等荣誉的荣冠(如下表)。这反映了古罗马( )
金冠:表彰在单人决斗中杀死敌人或坚守阵地到战斗结束的军官 市民冠:表彰在战斗中拯救了战友生命的战士 海军冠:表彰在海战中第一个登上敌船的战士 首登冠:表彰在攻城战斗中第一个攻上敌人城头的战士 壁垒冠:表彰那些第一个登上了敌人堡垒的战士 凯旋冠:表彰取得重大胜利的将军
A. 等级制度推动海外扩张 B. 军事征服巩固共和制度
C. 法律制度强化国家意识 D. 战争促进公民意识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罗马法规定获得过荣誉奖励的人可以在其葬礼上摆出标志此等荣誉的荣冠”可知,罗马法通过法律制度保障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所获得的荣誉,说明古罗马通过法律制度强化国家意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等级制度的相关信息,且与海外殖民扩张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军事征服与巩固共和制度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爱国将士授予荣誉的信息,体现不出战争与公民意识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形成于13世纪60年代后期的《骑士规则全书》指出,骑士应该不惜重金打造精良的武器和盔甲,还要用自己所持有的财产大力投入战争。骑士在战争过程中不可因贪财而实施掠夺和抢劫。骑士不应该过度积累财富,“因为积累财产越多,人越不愿意赴死,越怕死”。上述骑士信条旨在( )
A. 维持国王与封臣的契约关系 B. 保障骑士履行封建义务的能力
C. 强化封建制度对王权的支撑 D. 提高封建骑士阶层的道德修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中世纪骑士按照所持采邑规模自理各项军事装备和费用,限制财产的数量以保持勇武的特征,是为了保障骑士履行封建义务的能力,B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的是骑士制度而非封君封臣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王权,排除C项;对骑士职责的强化无法提高骑士阶层的道德修养,排除D项。故选B项。
13. 下表是1575—1630年英国不同阶层参与大西洋贸易投资的比例表。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 社会阶层流动性强 B. 民众海外创业热情高涨
C. 社会商业氛围浓郁 D. 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75—1630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参与大西洋贸易投资的社会阶层具有广泛性,这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商业氛围的浓郁,C项正确;材料并不涉及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英国民众热衷于投资并不代表民众热心于创业,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民众的海外创业热情高涨,排除B项;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政府的政策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众多知名人士组建“反帝主义联盟”,抗议美国政府吞并菲律宾的计划。同时,耶鲁大学社会学家萨姆纳将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称为“理性扩张”;1899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吉丁斯称美国侵占菲律宾是在“延续领土扩张传统”;1904年,法学家约翰·比奇要求美国实行“符合宪政的扩张”。上述言论说明美国社会( )
A. 反思建国后殖民掠夺历程 B. 构建新的对外扩张话语体系
C. 用商业发展取代领土扩张 D. 尝试推动菲律宾近代化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期(美国)。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社会反对使用“帝国主义”字眼,而热衷于使用“扩张”言论,以掩饰自身对外扩张的野心,塑造不同于欧洲列强的对外扩张话语体系,B项正确;美国的意图是扩张领土而非反思殖民掠夺,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对外扩张话语体系”,而美国的商业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美国旨在对菲律宾进行领土扩张,排除D项。故选B项。
15. 由于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边界地区至今仍是一片片“雷区”,地雷数目极其惊人。据不完全统计,仅秘鲁和厄瓜多尔边界就有三万多枚反人道主义地雷。为了彻底清除地雷,美洲国家组织出台了“扫雷工程”,向那些地雷隐患较大的国家提供专家、技术和资金支持,使美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雷区”。“扫雷工程”( )
A. 稳定了拉丁美洲社会秩序 B. 利于推进区域贸易自由化
C. 强化美国对拉美社会控制 D. 有效缓和了国际冷战局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美洲)。根据材料可知,西半球区域贸易自由化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美洲国家间开放程度的提升和开放格局的扩大, “扫雷工程”推动了美洲国家之间的边界走向开放,B项正确;稳定了拉丁美洲社会秩序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美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雷区”,强化美国对拉美社会控制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有效缓和了国际冷战局势与拉美贸易自由化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6. 15世纪,雕刻家马萨乔提倡把“愈接近自然就愈完善”的信念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他的画无论人物神韵还是风景意境皆力求逼真生动,笔下的人物皆雄伟强壮而又自然纯朴。据此可知,马萨乔的艺术创作理念是( )
A. 复兴古代希腊和罗马的传统 B. 人文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C. 运用近代科技改革雕刻技艺 D. 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结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马萨乔艺术创作注重写实,追求人性的塑造和解放,体现了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特色,B项正确;“复兴古代希腊和罗马的传统”与材料“笔下的人物皆雄伟强壮而又自然纯朴”不符,排除A项;“运用近代科技改革雕刻技艺”与材料“愈接近自然就愈完善”不符,排除C项;理性主义产生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传世文献和近百年出土的秦汉简牍看,当时“文书行政”空前发达,官文书在制作、收发、办理、保管等各个环节都有严密的制度,其种类和数量都甚为可观,由此成为重要的行政工具,承担着庞大帝国各项事务的管理职能。正如东汉王充所云:“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秦汉特别是汉代官文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诏、策、敕、玺等皇帝下行文书;二是章、表、奏、议等官吏上行文书;三是一般官府往来文书。此外,秦汉还有各类司法律令,以保证社会各种关系、各项事务的处理有可遵循的标准。
——摘编自郗文倩《秦汉以文书治天下》
材料二 宋代朝廷与地方之间有多种沟通途径。朝廷决策,既建立在地方信息基础之上,也依靠地方官员去执行。
朝廷信息下达,除政令文书外,重要途径之一是邸报,也就是政府公报。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情报,皇帝的诏敕命令、起居言行,中央政府的法令、公报,官员的任命、赏罚,地方、部门与臣僚的章奏文报等。许多地方官员都是通过邸报知晓中央信息。宋代的地方体制,最高层级是作为监察区划的路;下面有州郡和县两个地方行政层级。朝廷、路分、州郡,都会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和监督。考察结果上报至中央,人事部门汇总比对,决定奖惩。
——摘编自李全德《信息与权力:宋代的文书行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文书治国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文书行政发展的影响。
【答案】(1)特点:文书覆盖面广;文书行政制度严密。
背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官僚制度和选官制度的完善。
(2)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合理决策;完善了基层治理和边疆治理;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秦汉时期的中国。特点:由材料一中“秦汉特别是汉代官文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诏、策、敕、玺等皇帝下行文书;二是章、表、奏、议等官吏上行文书;三是一般官府往来文书”可知,文书覆盖面广;由“官文书在制作、收发、办理、保管等各个环节都有严密的制度”可知,文书行政制度严密。
背景:结合所学可以政治和经济等角度分析,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官僚制度的建立,选官制度的完善;经济上,道路交通体系和邮驿制度的完备。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影响:由材料一中“当时‘文书行政’空前发达……由此成为重要的行政工具,承担着庞大帝国各项事务的管理职能”可知,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行政文书能够使得行政行为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文文书行政会涉及到基层和边疆的管理,这完善了基层治理和边疆治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时期武汉地区的展会
——摘编自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趋势研究:湖北省,1860—1916)
材料二 从1861年至1890年,汉口的国内贸易额约占总贸易额的60%。1912年至1932年,汉口港的对内贸易货物总值占港口内外贸易的比重为73%,1933年至1936年间,约占85%左右。从进出口货值来看,1928年与1912年相比,土货进口货值增长了408%,洋货间接进口增长了56%,土货出口至国内各埠增长了128%,洋货在出口至国内其他口岸则增长了50%。据调查,经汉口港中转的大宗土货包括茶叶、牛羊皮、棉花、豆类、烟叶、苎麻、猪鬃、桐油、柏油、生漆、芝麻、米谷、小麦、矿产等等,这些大宗商品的原产地主要是湖北、湖南、四川、河南、陕西等省。
——摘编自郑少斌主编《武汉港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时期武汉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武汉地区商业发展的趋势及其特点。
【答案】(1)商品种类多,市场繁荣;进出口贸易发展;促进商业发展的展会较多;商业团体和会馆分布广泛;政府重视工商业发展。
(2)趋势:国内中转贸易和对外贸易显著增长;武汉逐渐发展为重要区域经济中心。 特点: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商业发展受到局限。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展会创办时间、展会展陈内容可概述商业发展的表现主要有商品种类多,市场繁荣;进出口贸易发展;促进商业发展的展会较多;商业团体和会馆分布广泛;政府重视工商业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汉口的国内贸易额约占总贸易额的60%”可知武汉逐渐发展为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根据材料二“支撑汉口港中转地位的正是当时中国出口的大宗土货”可得出趋势是国内中转贸易和对外贸易显著增长。 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出口的产品土特产等原材料较多,说明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较为单一;根据材料一可知,展会的创办者多数是封建的官员,说明商业发展受到局限。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的帝国权利意识源于法国早期作为一个殖民强国身份的记忆。尽管拿破仑的失败损害了法国的扩张主义政治,但重新点燃了帝国的扩张野心和荣誉感。许多自由主义者转而相信法国应当在世界大国占据恰当的位置。“文明使命论”为法兰西帝国的海外殖民事业蒙上一层道德想象和理论基础。正如维克多·雨果所言:“我们来到这片古老的罗马土地,不是为了给我们的军队灌输野蛮,而是为了给整个民族灌输文明;我们来到非洲不是为了带回非洲,而是为了把欧洲带到那里”。
——摘编自刘文明《自我、他者与欧洲“文明”观念的建构》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以后,将非洲人从“贵族暴政”中解放出来,奴隶的废除成为第三共和国在西非重新进行殖民扩展的重要理由。随着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扩张加剧,现代化的道路、诊所、学校、农业等建设被打上“文明使命”的新愿景。欧洲的殖民统治也借此加以合法化。随着殖民教育事业和精英主义政策的开展,法国在西非和北非的殖民统治逐步稳定下来。20世纪,殖民地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运动迅速瓦解了法国的殖民体系,迫使殖民者调整殖民宗主国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重塑一种全新的殖民形式。
——摘编自张玉友等《法国“文明使命”的话语霸权及其历史陷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国“文明使命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宣扬“文明使命论”带来的影响。
【答案】(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法国积极参与殖民扩张进程;法国具有殖民强国的历史记忆和愿景;拿破仑的征服推动了法国的海外殖民扩张;法国自由主义者对海外扩张推动和“文明使命论”的宣扬。
主要内容:欧洲对亚非国家的殖民扩张承担了传播先进文明的使命。
(2)影响:加速了法国对非洲地区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非洲的近代化进程;促进了非洲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第一小问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法国的帝国权利意识源于法国早期作为一个殖民强国身份的记忆”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后,法国积极参与殖民扩张进程;法国具有殖民强国的历史记忆和愿景;根据材料一“尽管拿破仑的失败损害了法国的扩张主义政治,但重新点燃了帝国的扩张野心和荣誉感”可得出:拿破仑的征服推动了法国的海外殖民扩张;根据材料一“许多自由主义者转而相信法国应当在世界大国占据恰当的位置。‘文明使命论’为法兰西帝国的海外殖民事业蒙上一层道德想象和理论基础”可得出:法国自由主义者对海外扩张推动和“文明使命论”的宣扬。第二小问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我们来到这片古老的罗马土地,不是为了给我们的军队灌输野蛮,而是为了给整个民族灌输文明;我们来到非洲不是为了带回非洲,而是为了把欧洲带到那里”可得出:欧洲对亚非国家的殖民扩张承担了传播先进文明的使命。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影响:根据材料二“随着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扩张加剧,现代化的道路、诊所、学校、农业等建设被打上‘文明使命’的新愿景”可得出:加速了法国对非洲地区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非洲的近代化进程;根据材料二“殖民地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运动迅速瓦解了法国的殖民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促进了非洲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进程的多元性的内涵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性。持全球史观的史学家们注重研究历史发展的空间维度的横向改变,他们认为,历史就是“世界一体化”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向全球辐射扩散的过程。“由分散到整体”最能说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但是,世界的碎裂同样也是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必然现象。庞大帝国的解体释放出来的政治能量而弹射出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殖民主义的瓦解引发的第三世界运动导致了众多民族国家的兴起;现代化浪潮中涌现出了社会形态转型的不同模式和不同发展道路;民族矛盾、文化隔阂、宗教对立、文明冲突,形成了巨大的裂变张力。
人类历史是在全球一体化以及世界秩序和运行规则的合理化这两种力量或运动的冲突和协调的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的。
——摘编自王玮《世界历史进程的悖论:整合与碎裂》
请以“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整合与碎裂”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标题:世界历史在整合与碎裂中发展前进。
世界历史的多元性在于其本身具有矛盾性,整合与碎裂都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又在现代化的发展浪潮中形成局部的碎裂,这种整合与碎裂的动态发展推动着历史发展前进。
世界文明的起源是独立而又多元的,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条件的进步,世界各地的交流联系逐渐增多。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更是将世界各大洲大洋直接联系在了一起,世界真正从分散走向了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推动世界各地区文明在交流联系中发展进步。随着各地区文明交流的不断扩大,冲突与摩擦也不断增多。广大亚非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长期的交流中也催生了近代经济因素,促进当地社会不断进步,民族解放运动迎来高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第三世界逐渐崛起成为新的政治力量,推动世界历史进程新发展。
整合与碎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动态演变,这是生产力发展、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最终必然会推动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诞生与不断发展,推动世界历史走向新的时代。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世界。根据材料“‘由分散到整体’最能说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但是,世界的碎裂同样也是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必然现象”可知,有学者认为世界历史在整合与碎裂中发展前进。所谓“整合”指的是世界“由分散到整体”,所谓“碎裂”的例子主要是帝国分裂、国家独立、不同发展模式道路的差异、冲突和矛盾等。可从整合、碎裂、整合与碎裂动态发展三方面中任选一个角度,以“世界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的碎裂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世界的整合与碎裂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等为主题,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如以“世界历史在整合与碎裂中发展前进”为题,首先阐述基本观点:整合与碎裂都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整合与碎裂的动态发展推动着历史发展前进。接着结合史实进行论证:整合方面,据材料“历史就是‘世界一体化’的过程”,可列举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形成、经济全球化等;碎裂方面,据材料“庞大帝国的解体……殖民主义的瓦解……众多民族国家的兴起……社会形态转型的不同模式和不同发展道路……民族矛盾、文化隔阂、宗教对立、文明冲突”,可列举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美苏冷战等。最后作总结:整合与碎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动态演变,推动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推动世界历史走向新的时代。绝密★启用前(新高考卷)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96年至2000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进行考古遗址遗物的发掘研究;而2004年至2016年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则把相关考古发掘与研究的范围扩展到长城以北的红山文化、石峁文化,向南扩展到淮河流域的凌家滩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区域。上述研究反映了( )
A. 对多元一体文明认识程度加深 B. 区域文明多样化发展轨迹
C. 华夏文明具有不断创新的特征 D. 历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
2. 公元前167年,齐国太仓令淳于意因罪到长安受刑,女儿缇萦上书皇帝:“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汉文帝“怜悲其意”,下《除肉刑诏》:“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与!吾甚自愧”“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这体现了( )
A. 舆论对皇权有限制作用 B. 仁民爱物的治国理念
C. 天人感应思想影响扩大 D. 以法为教的法律思想
3. 据唐宪宗时《元和国计簿》记载:全国分为48个方镇,有15道不申户口,每岁赋入仅有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8道49州144万户。8道赋役户是天宝时的四分之一,需要供养的军队比天宝时增加了三分之一。这反映出安史之乱以后( )
A. 南方财政强度减弱 B. 江南经济发展迅速
C.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北方饱受战乱摧残
4. 欧阳修《新五代史》关于“皇后储立”的叙述称:得其正者,称“以某妃某夫人为皇后”;立不以正,称“以某氏为皇后”。这一叙史方式( )
A. 展现了修史者的客观立场 B. 真实再现了历史原貌
C. 严格贯彻纲常伦理的原则 D. 详实记载了典章制度
5. 明初学者的笔下,“华夏”一词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
魏校 “我太祖再造华夏”
黄珣 “皇明之兴,高皇帝以神灵睿圣,不阶尺土而统一海宇,再造华夏”
胡应麟 “元都平,四海清,鬼神受职,万方庭列。大藩置神京,汛扫风烟,混一区寓,再造华夏开文明”
A.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 体现儒家思想的影响扩大
C. 体现出专制皇权的强化 D. 具有革故鼎新的政治寓意
6. 下表反映了汉口开埠的协商过程。章程的内容变化有利于( )
A. 维护清政府对海关主导权 B. 促进汉口进出口贸易发展
C. 密切汉口与内地经济联系 D. 抵制列强对华的商品倾销
7. 从1890年代中期开始,具有西方中心与线性发展特征的“文明”观念迅速传播,清末兴起了一股“文明史”翻译、书写之风潮。1910年代后期至1920年代初期,聚焦于中国自身特质的“文化”概念日益兴盛,催生了文化民族主义。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近代民众思想启蒙逐渐加深 B. 中国共产党掀起爱国救亡热潮
C. 民族经济发展催生民族意识 D. 一战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了创作旧体诗的热潮,创作了《太行春感》(朱德)、《满江红·悼左权同志》(叶剑英)等名篇,这些作品宣扬了中共或誓死抗战、或顾全大局、或一心对外的形象。根据地旧体诗的创作旨在( )
A. 宣泄抗日军民的个人情感 B. 塑造全新的政党形象
C. 提高根据地民众文化素养 D. 宣传全民族抗战路线
9. 1959至1960年间,毛泽东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75年,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指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 对现代化建设战略的思考 B. 积极主动调整工作重心
C. 对紧张的国际环境的关注 D. 努力纠正“左倾”错误
10. 有学者指出,20世纪80年代,《人民日报》中关于中国援外的相关报道明显下降,外国援华的相关报道有所增加,中外相互援助的报道亦有所增加。这一变化( )
A. 折射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 体现出媒体对社会民生高度关注
C. 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D. 顺应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11. 罗马法规定获得过荣誉奖励的人可以在其葬礼上摆出标志此等荣誉的荣冠(如下表)。这反映了古罗马( )
金冠:表彰在单人决斗中杀死敌人或坚守阵地到战斗结束的军官 市民冠:表彰在战斗中拯救了战友生命战士 海军冠:表彰在海战中第一个登上敌船战士 首登冠:表彰在攻城战斗中第一个攻上敌人城头的战士 壁垒冠:表彰那些第一个登上了敌人堡垒的战士 凯旋冠:表彰取得重大胜利的将军
A 等级制度推动海外扩张 B. 军事征服巩固共和制度
C. 法律制度强化国家意识 D. 战争促进公民意识形成
12. 形成于13世纪60年代后期的《骑士规则全书》指出,骑士应该不惜重金打造精良的武器和盔甲,还要用自己所持有的财产大力投入战争。骑士在战争过程中不可因贪财而实施掠夺和抢劫。骑士不应该过度积累财富,“因为积累财产越多,人越不愿意赴死,越怕死”。上述骑士信条旨在( )
A. 维持国王与封臣的契约关系 B. 保障骑士履行封建义务的能力
C. 强化封建制度对王权的支撑 D. 提高封建骑士阶层的道德修养
13. 下表是1575—1630年英国不同阶层参与大西洋贸易投资的比例表。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 社会阶层流动性强 B. 民众海外创业热情高涨
C. 社会商业氛围浓郁 D. 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众多知名人士组建“反帝主义联盟”,抗议美国政府吞并菲律宾的计划。同时,耶鲁大学社会学家萨姆纳将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称为“理性扩张”;1899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吉丁斯称美国侵占菲律宾是在“延续领土扩张传统”;1904年,法学家约翰·比奇要求美国实行“符合宪政的扩张”。上述言论说明美国社会( )
A. 反思建国后殖民掠夺历程 B. 构建新的对外扩张话语体系
C. 用商业发展取代领土扩张 D. 尝试推动菲律宾近代化进程
15. 由于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边界地区至今仍是一片片“雷区”,地雷数目极其惊人。据不完全统计,仅秘鲁和厄瓜多尔边界就有三万多枚反人道主义地雷。为了彻底清除地雷,美洲国家组织出台了“扫雷工程”,向那些地雷隐患较大的国家提供专家、技术和资金支持,使美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雷区”。“扫雷工程”( )
A. 稳定了拉丁美洲社会秩序 B. 利于推进区域贸易自由化
C. 强化美国对拉美社会控制 D. 有效缓和了国际冷战局势
16. 15世纪,雕刻家马萨乔提倡把“愈接近自然就愈完善”的信念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他的画无论人物神韵还是风景意境皆力求逼真生动,笔下的人物皆雄伟强壮而又自然纯朴。据此可知,马萨乔的艺术创作理念是( )
A. 复兴古代希腊和罗马的传统 B. 人文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C. 运用近代科技改革雕刻技艺 D. 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结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传世文献和近百年出土的秦汉简牍看,当时“文书行政”空前发达,官文书在制作、收发、办理、保管等各个环节都有严密的制度,其种类和数量都甚为可观,由此成为重要的行政工具,承担着庞大帝国各项事务的管理职能。正如东汉王充所云:“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秦汉特别是汉代官文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诏、策、敕、玺等皇帝下行文书;二是章、表、奏、议等官吏上行文书;三是一般官府往来文书。此外,秦汉还有各类司法律令,以保证社会各种关系、各项事务的处理有可遵循的标准。
——摘编自郗文倩《秦汉以文书治天下》
材料二 宋代朝廷与地方之间有多种沟通途径。朝廷决策,既建立在地方信息基础之上,也依靠地方官员去执行。
朝廷信息下达,除政令文书外,重要途径之一是邸报,也就是政府公报。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情报,皇帝的诏敕命令、起居言行,中央政府的法令、公报,官员的任命、赏罚,地方、部门与臣僚的章奏文报等。许多地方官员都是通过邸报知晓中央信息。宋代的地方体制,最高层级是作为监察区划的路;下面有州郡和县两个地方行政层级。朝廷、路分、州郡,都会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和监督。考察结果上报至中央,人事部门汇总比对,决定奖惩。
——摘编自李全德《信息与权力:宋代的文书行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文书治国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文书行政发展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时期武汉地区的展会
——摘编自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趋势研究:湖北省,1860—1916)
材料二 从1861年至1890年,汉口的国内贸易额约占总贸易额的60%。1912年至1932年,汉口港的对内贸易货物总值占港口内外贸易的比重为73%,1933年至1936年间,约占85%左右。从进出口货值来看,1928年与1912年相比,土货进口货值增长了408%,洋货间接进口增长了56%,土货出口至国内各埠增长了128%,洋货在出口至国内其他口岸则增长了50%。据调查,经汉口港中转的大宗土货包括茶叶、牛羊皮、棉花、豆类、烟叶、苎麻、猪鬃、桐油、柏油、生漆、芝麻、米谷、小麦、矿产等等,这些大宗商品的原产地主要是湖北、湖南、四川、河南、陕西等省。
——摘编自郑少斌主编《武汉港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时期武汉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武汉地区商业发展的趋势及其特点。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的帝国权利意识源于法国早期作为一个殖民强国身份的记忆。尽管拿破仑的失败损害了法国的扩张主义政治,但重新点燃了帝国的扩张野心和荣誉感。许多自由主义者转而相信法国应当在世界大国占据恰当的位置。“文明使命论”为法兰西帝国的海外殖民事业蒙上一层道德想象和理论基础。正如维克多·雨果所言:“我们来到这片古老的罗马土地,不是为了给我们的军队灌输野蛮,而是为了给整个民族灌输文明;我们来到非洲不是为了带回非洲,而是为了把欧洲带到那里”。
——摘编自刘文明《自我、他者与欧洲“文明”观念的建构》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以后,将非洲人从“贵族暴政”中解放出来,奴隶的废除成为第三共和国在西非重新进行殖民扩展的重要理由。随着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扩张加剧,现代化的道路、诊所、学校、农业等建设被打上“文明使命”的新愿景。欧洲的殖民统治也借此加以合法化。随着殖民教育事业和精英主义政策的开展,法国在西非和北非的殖民统治逐步稳定下来。20世纪,殖民地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运动迅速瓦解了法国的殖民体系,迫使殖民者调整殖民宗主国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重塑一种全新的殖民形式。
——摘编自张玉友等《法国“文明使命”的话语霸权及其历史陷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国“文明使命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宣扬“文明使命论”带来的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进程的多元性的内涵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性。持全球史观的史学家们注重研究历史发展的空间维度的横向改变,他们认为,历史就是“世界一体化”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向全球辐射扩散的过程。“由分散到整体”最能说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但是,世界的碎裂同样也是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必然现象。庞大帝国的解体释放出来的政治能量而弹射出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殖民主义的瓦解引发的第三世界运动导致了众多民族国家的兴起;现代化浪潮中涌现出了社会形态转型的不同模式和不同发展道路;民族矛盾、文化隔阂、宗教对立、文明冲突,形成了巨大的裂变张力。
人类历史是在全球一体化以及世界秩序和运行规则的合理化这两种力量或运动的冲突和协调的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的。
——摘编自王玮《世界历史进程的悖论:整合与碎裂》
请以“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整合与碎裂”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