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爱莲说》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爱莲说》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4 21:1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相传荷花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使玉姬流连忘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把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花期6至9月,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纹、镶边。莲花是道教的象征之一,象征着修行者;莲花也是佛教的象征。所以菩萨要以莲花为座。荷花是印度和越南的国花。
外形特征:荷花、芙蓉、芙蕖、藕花
生长习性、生长环境:水芝、水华/花、水芸、水旦、水目、泽芝、溪客
圣洁高雅的气质品性: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玉环、金芙蓉和草芙蓉
花期:有“六月花神”的雅号
安静娴雅的状态:静客
菡萏为未开的荷花,即花苞;翠钱则是新荷的雅称,红衣是荷花瓣的别称,宫莲是莲花瓣的美称,佛座须是莲花蕊的别名。



一番荷芰生池沼,
槛前风送馨香。
尹鹗《临江仙》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莲池自在香。
秦观《纳凉》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一朵芙蕖,
开过尚盈盈。
苏轼《江神子·江景》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之一,与李宽、韩愈、张拭、黄干、李士真、朱熹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走近作者
这篇文章是周敦颐做南康(今江西庐山市)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名曰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莲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浑浊,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背景链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初中语文匠 出品】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兼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读准字音
周敦颐
甚蕃
淤泥
濯清涟
鲜有闻
不蔓不枝
亵玩


fán

zhuó
xiǎn

xiè
màn
读准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疏通
文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之:结构助词,的。
甚:非常。
蕃:多。
独:只。
李唐:指唐朝。
可爱:值得喜爱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
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
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予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予:我。
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表转折,但、却。
染:沾染(污秽)。
濯:洗。
清涟:清水。涟:水波
妖:艳丽。
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
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中通:指莲的柄中间贯通没有阻隔。
外直:指莲的柄外部挺直而不弯曲。
蔓:名词作动词,横生藤蔓。
枝:名词作动词,旁生枝茎。
(莲花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茎,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亵玩:靠近赏玩。
亵:亲近而不庄重。
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谓:以为,认为。
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之:结构助词,的。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噫:叹词,表示感慨。
鲜:少。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应当。
众:多。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很少
有听到。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文言
现象
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
可爱者甚蕃( )
古义:竖立 今义:栽种。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
名词作动词,生枝蔓,生枝茎。
古义:值得喜爱 今义:天真无邪、讨人喜欢
香远益清( )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闻
一词多义
陶后鲜有闻( )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xiǎn,少
xiān,鲜艳
香远益清(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闻
形容词,表距离。
一般句式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 )淤泥而不染( )
判断句: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也”为判断标志
省略“于/自”

特殊句式
菊之爱( )
“之”为宾语前置标志
“之”的用法
助词,的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陆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宾语前置的标志
菊之爱 莲之爱 牡丹之爱
友人惭,下车引之
代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代词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初中语文匠 出品】
作者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体态
香远益清
香气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风度气质
周敦颐为何独爱莲?
(从文中找处相关词句,探究这份“爱”的缘由)
莲,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之花
古人常将“梅、兰、竹、菊”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们的花朵色淡香清,且多生于幽僻之处,因此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周敦颐却慧眼独具,在“梅、兰、竹、菊”之外,又将莲花奉为君子。请你想一想,莲花之貌、君子之品,有何相似之处?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端庄、令人敬重
心胸豁达,刚正不阿
不趋炎附势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庄重优雅,既不哗众取众也不炫耀自己
美名远扬
清白正直
在文中,我们还发现一个人与周敦颐一样“独具慧眼”,是谁呢?他又独爱什么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
菊,不与桃李争辉,不与群芳斗艳,
酷爱霜秋,独居深山野外,与隐士相类。
菊,花之隐逸者也。

守非凡志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
陶渊明爱菊、赞菊。他爱的是菊的_________________,他赞菊,也是在彰显自身__________________之志。
迎霜怒放
归隐田园、清高自守
由菊见人,由菊知志。
更多的人抱着从众心理,唐朝以来,普罗大众又为哪种花卉而痴狂?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白居易《买花》
牡丹花姹紫嫣红,外形上给人华丽富贵的印象;
唐朝统治者酷爱牡丹,国人竞相附和,牡丹自此便成为“富贵”的代名词。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守非凡志
大唐盛世,全国上下无不为牡丹而倾倒,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长安的狂欢节。
世人爱牡丹,爱的是牡丹带来的_________,世人争相吹捧,可见社会中__________________之风盛行。
荣华富贵
追名逐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牡丹之爱,映射社会病态。

守非凡志
周敦颐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欣赏菊,但不愿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避世。
牡丹
慨叹世人追捧牡丹,鄙弃追名逐利之风。

赞美莲,愿如莲一般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高的操守,独守君子之志。



何谓真君子
莲生长于淤泥之中,仍能保持自己的清白与正直,恰如作者即使身在官场也能坚守自我。真正的君子,既不追名逐利,也不隐逸避世,而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于淤泥中也能开出花来,散播芬芳。
作者写对莲花的喜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衬托
菊花秋天开放,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正衬
反衬
托物言志就是借助事物来抒发感情或志向的表现手法,也就是把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的物上,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


莲花
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拓展延伸
历史上,周敦颐虽然为官三十余载,但他不慕钱财,淡泊名利,他笔下的莲花,既不为淤泥之浊所玷污,又不因清涟之澄而妖媚,堪称君子的理想境界。《爱莲说》也无疑是作者本人理想人格的真实写照。
主旨归纳
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的品质,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之前,诗歌中的莲花是这样的: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南朝《西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因为“莲”和“怜”谐音,所以莲花一般是作为爱情的象征,或者美丽的风景出现在诗歌中。
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之后,诗歌中的莲花是这样的:
所至如君子,草木有嘉声。——苏轼《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
实里中怀独苦心,富贵花非君子匹。——包恢《莲花》
争似泥涂隐君子,褐衣怀玉古人风。——王迈《莲花》
自《爱莲说》后,诗歌中的“莲”开始具有象征“君子”的含义。
如果说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定义了菊花的隐逸,那么周敦颐就用“出淤泥而不染”定义了莲花的君子之风。那么,对于你喜欢的花,你又会给出怎样的定义呢?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梅花
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