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辽宁卷)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期,“义”具有公、正、善、节、分等内涵。关于其中的“公”,墨子提出:“举公义,辟私怨。”荀子提倡:“公义明而私事息。”韩非子提倡:“所谓直者,义必公正。”由此可见( )
A.新兴地主阶级强调等级秩序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
C.百家争鸣的局面越来越盛大 D.诸子追求公正的社会准则
2.骑竹马作为一种儿童游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儿童通过模仿骑马一蹦一跳的样子锻炼腿部力量和上下肢的协调性。下图是敦煌佛爷庙湾36号魏晋墓《骑竹马》画像砖石。该图体现了( )
A.市民娱乐和休闲生活的情趣 B.胡汉民众的生活存在差异
C.民间体育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社会稳定繁荣的时代风貌
3.郊祀是我国古代君主履行祭天祈福特权的一种宗教行为,唐代是郊祀制度趋于完善的重要阶段。如表所示为唐代郊祀活动中的部分重要内容。这些可用于印证唐代郊祀活动( )
时间 内容
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 升坛行事官及供奉官,三品以上,赐爵一级,四品以下,加一阶。诸献官并准升坛列
天宝十年(752年) 天下侍老,百岁以上赐绵帛,粟五石。八十以上绵帛三段,粟三石。丈夫七十五以上,妇人七十以上,绵帛二段,粟二石
宪宗元和二年(807年) 天下应有逋欠在百姓腹内者,及京畿今年夏青苗钱,并放免。官酤酒及杂榷率并同禁断,淮南江南去年以来水旱疾疫,其税租节级蠲放
A.适应了国家治理策略的需要 B.反映出基层治理渗透官方意识形态
C.加速了儒家伦现宗教化进程 D.折射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逐步加强
4.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到任湖州后在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宋神宗通过中书门下下令将苏轼逮回京城严加审理。其审理大致流程如图所示。这一史实说明( )
A.重文抑武方针贯彻 B.文化控制严密 C.中央机构运行有序 D.合谏趋向合一
5.有学者将明清的城市分为开封型和苏杭型,开封型城市“工商业是贵族、地主的附庸,充满着腐朽、没落、荒淫、腐败的一面”;苏杭型城市“工商业是面向全国的,出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氛。”据此可知( )
A.苏杭型城市存在经济转型的趋势 B.明清政治腐败严重
C.地理条件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模式 D.封建经济日益衰落
6.上海轮船招商局采取了下图管理形式,这反映该企业( )
A.兼具近代性与传统性 B.受外来资本控制
C.避免了官商利益冲突 D.有较强的独立性
7.1919年5月9日杭州之江大学建立“劝用国货会”,抵制日货。12日起,杭州、永嘉、乐清、瑞安等处师生陆续发表宣言、组织罢课游行。6月初,一些温州知识人创办《救国讲演周刊》,以利当地的“救国”宣传。这说明( )
A.爱国救亡运动有所创新 B.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
C.抵制日货运动开始出现 D.长三角成为五四运动中心
8.下表为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抗战文件,这主要说明( )
时间 文件 主要内容
1931年9月20日 《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严重危害。
1935年8月1日 《八一宣言》 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红军愿意与之携手抗日救国,呼吁全体同胞总动员共同抗日。
1936年12月19日 《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 积极斡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A.国共两党根本矛盾已经消弭 B.国民党对日本侵略实行消极政策
C.中国共产党坚定抗战的决心 D.日本帝国主义企图迅速灭亡中国
9.下表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领土”“主权”“完整”“干涉内政”等词汇的使用频率统计。由此可见( )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领土、主权、完整 45 63 21 21 7 206 194 132
干涉内政 7 10 18 15 8 122 154 127
A.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发展壮大 B.抗美援朝提升了中国影响力
C.新中国的外交环境发生变化 D.“一边倒”外交政策得到贯彻
10.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内涵的阐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对“现代化”内涵的阐释
1964年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9年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日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2022年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A.上述的阐释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B.该理论推动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C.“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反映三线建设的成果
D.改革开放推动了“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
11.亚述的浮雕较少宗教色彩,其主体通常是国王。下图刻画了亚述国王在战车上用弓箭射杀雄狮,面对雄狮凶猛进攻,国王无所畏惧,沉着迎战。这些浮雕意图表现亚述( )
A.人民尚武好战传统 B.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C.军队战术配合熟练 D.对外征服成果丰硕
12.下图是反映16世纪欧洲社会状况的漫画。画中右边是新教徒,左边是天主教徒,中间是一架天平,天平右侧托盘中的物品是圣经,左侧为教皇。该漫画意在( )
A.宣扬教皇至高无上的神圣权威 B.说明新教的势力已远超天主教
C.强调灵魂获救要靠自己阅读圣经 D.呼吁教会主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13.近代国际体系自发端以来,从西方渐次向东方推进,不断容纳新独立的国家,从主权国家投射出近代国际体系,最终演化成具有环球史意义的世界秩序,其演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对该图解读合理的是( )
A.尊重国家主权与独立是近现代国际体系的基本原则
B.维也纳体系开创了“大国一致”的国际体系的先例
C.凡尔赛体系形成了具有环球史意义的世界秩序
D.维护当今世界秩序的前提是尊重西方国际体系
14.19世纪,英国政府实施了从本土向地广人稀的殖民地移民计划。当国内经济景气时,向海外移民减少;当国内经济陷入危机时,向海外移民增如。移民计划的实施( )
①有利于缓解英国本土社会危机 ②改变了殖民地的人口结构
③导致了经济危机波及世界各地 ④推动了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下图反映了1750—1900年东西方主要国家(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比变化。据此可知( )
A.英国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比持续增长成为世界工厂
B.优先发展重工业推动了原苏联地区制造业的发展
C.1750—1900年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不断萎缩
D.工业革命重新塑造了近代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
16.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8条款“关于经济项目自由兑换”的金融开放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国际金融投机猖獗等问题,但IMF仍然致力于第8条款的推行,对抑制、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这表明( )
A.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B.国际经济秩序亟需调整
C.“滞胀”引起通货膨胀 D.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第Ⅱ卷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论语》 —— 人类文明的瑰宝
材料一 汉唐时期,有记载的研究《论语》专著约百部。而两宋时期有250余部。《论语》是北宋文人必读经典之一。深受重视。他们虔心研治儒学,成就了北宋《论语》注疏的辉煌局面。两宋对于《论语》的注解。不再局限于此前的章句、训诂、名物等。而 开始注重对其义理的阐发与分析。都体现出诠释义理的深度。代表作有程颐《论语解》、朱熹《论语集注》及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等。《论语》学的发展蔚为壮观。
——摘编自刘亚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流传研究》
材料二 4世纪后期。《论语》传入日本。7世纪。日本最早的宪法中多条目直接出自 于《论语》。大化改新时的教育机构中《论语》被定为必修书目。《万叶集》《源氏物语》 等作品均引用了《论语》的话语。9世纪。祭拜孔子与孔庙合法化,宫廷首开“论语讲 筵”。18世纪,朱子学在日本取得官学独尊地位。政府和民间初等教育都以《论语》为教 材。近代日本企业家利用儒家伦理。为其追求利润找到合理的理论依据。从17世纪开始 《论语》等中国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儒家不依靠宗教力量、以伦理道德支撑社会发展 的思想体系,成为欧洲思想家们学习的对象。其中伏尔泰尤其引人瞩目,他认为中国“在 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对《论语》译介 与研究兴盛,译本越来越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论语》也在当时成为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摘编自馆冈邦雄《<论语>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朝《论语》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简述《论语》对外传播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经济、金融工作,领导革命政权发行了一系列货币,这些货币被称为“红色货币”。大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中,浙江萧山,湖南衡山、刘阳、醴陵,湖北黄冈、麻城等地的农民协会纷纷开办了自己的金融机构,如黄冈县农民协会信用合作、浏阳金刚公有财产保管处等,用以发行流通券或纸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根据地建立财政金融机构并发行货币。这些货币往往印制质量较差,材质多样。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江西瑞金叶坪成立,同年7月开始发行纸币,面值有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壹圆共五种,实行银本位制,纸币与银元等值兑换。另外还发行了壹分、伍分铜币及贰角银币。国家银行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改名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1937年10月,西北分行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
——摘编自马静《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货币》(中国钱币博物馆视频讲解文案)
(1)根据材料.指出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色货币”发行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行“红色货币”的共同目的: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马法复兴运动,通常指12~16世纪欧洲各国兴起的罗马法研究风潮,对近代欧洲影响深远。意大利凭借优越的经济与地理条件,成为罗马法复兴的绝佳之地。在该运动中,人文主义法学派应运而生。他们回溯历史,如洛伦佐·伐拉追溯法律制度、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他们要求回到原始的罗马法文献,主张恢复经典文本的原貌,通过考察原作探讨罗马法对当时社会的用途。人文主义法学派承认地方习俗,具有民族意识,这促使当时社会进行习惯法的研究,例如法学家杜莫林编纂了《巴黎习惯法》。该学派还认为,法律可以成为一门科学,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他们引进了当时所能掌握的哲学、文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各种科学方法,为法律成为一门科学奠定了基础。在人文主义法学家的努力下,之前长期沿用的《学说汇纂》这种相对松散、碎片化的模式逐渐体系化,法律的研究形成了一种相互关联的综合性体系。
——摘编自何勤华、祝檀吉《罗马法复兴与欧洲法律教育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意大利成为罗马法复兴绝佳之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文主义法学派的特点。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工业建设布局图
——选自陆大道主编《中国工业分布图集》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步伐,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创造新的奇迹。把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工业建设布局图建立起关联,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价值正确,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墨子提出的“举公义,辟私怨”,强调了公共利益和私人恩怨之间的对立关系,这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诉求。荀子提倡的“公义明而私事息”,以及韩非子提倡的“所谓直者,义必公正”,都强调了公正和公平的重要性,这体现了他们对于社会公正的追求,D项正确;材料主旨为“追求公正的社会准则”,而“等级秩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社会影响力有限,没有到得到广泛的认同的程度,排除B项;“百家争鸣的局面越来越盛大”体现为各家思想的激烈冲突与融合,但是材料主要讲述战国思想家对于社会公正的追求,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由材料“骑竹马作为一种儿童游戏,通过模仿骑马一蹦一跳的样子锻炼腿部力量和上下肢的协调性”可知画像砖石描绘了民间的游戏活动,将体育活动与艺术表达有机融合,C项正确;宋朝市民阶层逐渐兴起,排除A项;画像中不能体现出胡汉民众生活的差异,排除B项;“稳定繁荣”不符合魏晋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唐代郊祀活动在敬天法祖的同时,通过升迁百官、抚恤贫困、免除租税等政治、经济活动,丰富了国家管理手段和形式,适应了唐朝国家治理策略的需要,A项正确;“基层治理渗透官方意识形态”与郊祀是我国古代君主履行祭天祈福特权不符,排除B项;加速了儒家伦现宗教化进程只是部分信息,并不是整个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将郊祀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相结合的做法,体现的并非国家对社会控制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从乌台诗案的审理流程来看:第一步由御史台推勘后形成苏轼有罪供状,第二步是大理寺量刑定罪,第三步是审刑院复核并上奏,第四步是中书门下接受审刑院的复核结果和上奏,并将此上奏皇帝,第五步是由皇帝最终给予定性结案,这可用来说明中央机构运行有序,C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对武将的抑制,排除A项;此案最后,宋神宗并未严厉治罪苏轼,并不是文化控制严密,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台谏趋向合一”,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苏杭型城市‘工商业是面向全国的,出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氛。’”及所学知识可知,苏杭型的城市工商业繁荣,存在着经济由农耕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类型,没有涉及政治是否腐败,排除B项;决定城市发展模式的是经济,而非地理条件,排除C项;材料中的开封型体现的是传统经济,苏杭型反映的是经济存在转型的趋势,通过材料信息不能得知封建经济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是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采用了股份制形式,同时官僚也参与进来以达到其政治目的,体现了企业兼具近代性与传统性双重特点,A项正确;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没有描述受外来资本控制信息,排除B项;避免了官商利益冲突,“避免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官督商办的企业,其独立性较弱,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中,斗争形式先后出现学生倡导的抵制日货到师生组织罢课游行,再到知识人创办报刊宣传救国思想,斗争空间范围由杭州到永嘉、乐清、瑞安等处,再发展到温州,这些都说明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B项正确。抵制日货、罢课游行和创办报刊等斗争方式不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才创新的,排除A项;材料无法“开始出现”的说法,同时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比,不能说明五四运动的中心,同时说法的空间范围扩大化,是上海成为五四运动中心,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严重危害”“红军愿意与之携手抗日救国,呼吁全体同胞总动员共同抗日”“积极斡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子1931年以来就通过各种方式呼吁抵抗日本侵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抗战决心,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的根本矛盾没有“消弭”,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共产党对抵抗日本侵略的态度,而非国民党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共产党面对日本侵略,坚定抗战的决心,没有涉及日本的企图,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195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953年以后《人民日报》上“领土”“主权”“完整”、“干涉内政”等词汇出现频率增多,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材料说明中国外交强调领土和主权完整,这从一个侧面证明,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我国外交战略出现重大调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逐步成熟,这是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做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环境发生变化,C项正确;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相对稳定,材料不能体现发展壮大,排除A项;“抗美援朝提升了中国影响力”只是外交环境发生变化之一,排除B项;“一边倒”指的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结论:从1964年,“四个现代化”到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再到21世纪,可以看出我国现代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动,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我国对现代化的探索,并不是外交方针,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反映三线建设的成果,符合20世纪60、70年代的特点,但并不符合21世纪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述)。根据材料“亚述的浮雕较少宗教色彩,其主体通常是国王”“国王无所畏惧,沉着迎战”可知,亚述的浮雕多描述国王英勇,故浮雕意图表述亚述统治者的威严,B项正确;材料浮雕未体现亚述人民,排除A项;材料强调国王英勇世纪,未涉及亚述军队,排除C项;材料浮雕表现的是亚述国王与野兽的斗争场面,与对外征服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从漫画中可知,天平右边重于左边,说明新教徒和圣经比教皇和天主教徒重要,结合时间16世纪,说明宗教改革强调信仰圣经和上帝的重要性,即宣扬因信称义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因信称义,非宣扬教皇至高无上的神圣权威,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新教和天主教会的力量对比,排除B项;材料与呼吁教会主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近代国际体系自发端以来,最终演化成具有环球史意义的世界秩序,但都是以主权国家是核心,因此尊重国家主权与独立是近现代国际体系的基本原则,A项正确;联合国开创了大国一致原则,排除B项;凡尔赛体系主要解决的是战后欧洲社会秩序的,并不具有环球史意义,排除C项;维护当今世界秩序的前提是尊重西方国际体系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对于英国本土来说,当国内经济陷入危机时,增加向海外的移民可以帮助缓解本土的社会危机,如失业、贫困等问题。因为一部分人会选择离开,寻找新的生活机会,从而减轻了本土的社会压力,①正确;对于殖民地来说,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入会改变其人口结构,这些移民会带入他们的文化、生活习惯和方式,甚至可能改变当地的社会构成,②正确;A项正确;虽然经济危机可能影响移民的数量,但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移民计划的实施会导致经济危机波及世界各地。经济危机的传播更多地与全球贸易、金融市场等经济因素相关,而不是单纯的移民流动,③不符合要求;国际贸易中心转移,与移民计划的实施没有直接的联系。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更多地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技术进步、贸易政策等因素有关,④不符合要求;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50—1900年(东西方国家)。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西欧、北美等国家和地区在1750—1900年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比逐渐加大,欧美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原有的东方主导地位逐渐丧失,重新塑造了近代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D项正确;英国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比并非持续增长,1900年有所下降,排除A项;材料中只能看出原苏联地区制造业比重有所发展,但不能得出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排除B项;1750—1830年间,中国制造业仍占有较大比重,生产能力不断萎缩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根据材料“出现了国际金融投机猖獗等问题,但IMF仍然致力于第8条款的推行,对抑制、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可知,金融投机猖獗,IMF也未发挥应有职能这说明现行金融货币体系存在问题,国际经济秩序需要调整,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美国相关信息,排除A项;“滞胀”引起通货膨胀在材料中也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主旨反映国际经济秩序存在问题,并非反映全球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7.(1)特点:研究作品大量增加;《论语》研究注重诠释义理;成果丰硕;研究风气浓厚。
原因:北宋政府重视文治,社会形成重文读书风气;科举考试考查儒家经典;适应儒学复兴的需要;重塑社会伦理秩序的需要。
(2)影响:对日本:在法律、教育、文学、经济、礼制等方面产生影响,推动儒家文化圈形成。对欧洲:影响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对世界:为当今的全球治理提供借鉴。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而两宋时期有250余部”,可得出研究作品大量增加;根据材料“两宋对于《论语》的注解。不再局限于此前的章句、训诂、名物等。而开始注重对其义理的阐发与分析”,可得出《论语》研究注重诠释义理;根据材料“代表作有程颐《论语解》、朱熹《论语集注》及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等”,可得出成果丰硕;根据材料“《论语》学的发展蔚为壮观”研究风气浓厚。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政府重视文治,社会形成重文读书风气;结合所学知识,宋朝科举规模扩大,可知科举考试考查儒家经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适应儒学复兴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侧重道德修养的作用,可知重塑社会伦理秩序的需要。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4世纪-20世纪80年代。影响:对日本:根据材料“18世纪,朱子学在日本取得官学独尊地位。政府和民间初等教育都以《论语》为教材。近代日本企业家利用儒家伦理。为其追求利润找到合理的理论依据”,可得出在法律、教育、文学、经济、礼制等方面产生影响,推动儒家文化圈形成。对欧洲:根据材料“从17世纪开始《论语》等中国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儒家不依靠宗教力量、以伦理道德支撑社会发展的思想体系,成为欧洲思想家们学习的对象。其中伏尔泰尤其引人瞩目,他认为中国‘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可得出影响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对世界: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对《论语》译介 与研究兴盛,译本越来越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可得出为当今的全球治理提供借鉴。
18.(1)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都成立了金融机构;各地分别发行(主要在南方农村发行);形式多样。(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异:从发行主体看,大革命时期主要是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金融组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主要是根据地政府或政府建立的金融机构;从发行范围看,大革命时期发行时间短、地域范围小且分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行时间较长、地域范围较大且相对集中;从货币制度看,大革命时期缺乏完善的货币制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明确实行银本位制。(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目的:活跃并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群众生产、经营和生活提供便利;应对(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经济制裁和封锁;探索近代金融体制;服务(经济上反封建等)革命斗争;争取人民的支持,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小题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同”,根据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经济、金融工作,领导革命政权发行了一系列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材料“农民协会纷纷开办了自己的金融机构”与“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江西瑞金叶坪成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成立了金融机构;根据材料“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中,浙江萧山,湖南衡山、刘阳、醴陵,湖北黄冈、麻城等地的农民协会纷纷开办了自己的金融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地分别发行,主要在南方农村发行;根据材料“同年7月开始发行纸币,面值有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壹圆共五种,实行银本位制,纸币与银元等值兑换”可知,形式多样。
第二小问“异”,从材料中两个时期的信息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两个时期发行货币的主体、发行的具体范围以及货币制度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从这些角度逐一加以比较即可。根据材料“ 如黄冈县农民协会信用合作、浏阳金刚公有财产保管处等,用以发行流通券或纸币。”与“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江西瑞金叶坪成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发行主体看,大革命时期主要是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金融组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主要是根据地政府或政府建立的金融机构;根据材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根据地建立财政金融机构并发行货币。”与“国家银行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改名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1937年10月,西北分行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行时间较长、地域范围较大且相对集中;根据材料“这些货币往往印制质量较差,材质多样。”与“同年7月开始发行纸币,面值有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壹圆共五种,实行银本位制,纸币与银元等值兑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货币制度看,大革命时期缺乏完善的货币制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明确实行银本位制。
【小题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经济、金融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跃并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如黄冈县农民协会信用合作、浏阳金刚公有财产保管处等,用以发行流通券或纸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群众生产、经营和生活提供便利;根据材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根据地建立财政金融机构并发行货币。”可知,探索近代金融体制;根据材料“国家银行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改名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1937年10月,西北分行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对(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经济制裁和封锁以及服务(经济上反封建等)革命斗争;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争取人民的支持,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
19.(1)原因:意大利位于东西方商路的重要位置,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意大利位于罗马帝国的疆域,保留了大量古罗马时期的遗存和法律。
(2)特点:回溯历史,追求经典文本原貌;承认地方习俗,具有民族意识;认为法律是一门科学;形成法系体系。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意大利)。原因:据材料“意大利凭借优越的经济与地理条件”及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之所以成为罗马法复兴的绝佳之地,可以从经济和地理两个方面考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方面,意大利位于东西方商路的重要位置,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罗马法中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地理条件方面,意大利在地理位置上属于罗马帝国的疆域,保留了大量古罗马时期的遗存和法律。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意大利)。特点:据材料“他们回溯历史,如洛伦佐·伐拉追溯法律制度、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他们要求回到原始的罗马法文献,主张恢复经典文本的原貌”可知,回溯历史,追求经典文本原貌;据材料“人文主义法学派承认地方习俗,具有民族意识”可知,承认地方习俗,具有民族意识;据材料“法律可以成为一门科学,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可知,认为法律是一门科学;据材料“在人文主义法学家的努力下,之前长期沿用的《学说汇纂》这种相对松散、碎片化的模式逐渐体系化,法律的研究形成了一种相互关联的综合性体系”可知,形成法系体系。
20.论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布局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
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急需恢复,工业建设几乎需要从头开始,华南、西南地区仍有国民党残余势力。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东北地区由于靠近苏联方便接受援助且有着一定的工业基础,在50年代的工业建设中,东北在工业上有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如长春第一汽车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等,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60年代前期,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做出重大战略决策,进行三线建设,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重点发展深处内陆地区的工业,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沿海地区由于地理区位优势,成为了开放的门户,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布局为经济发展服务也逐渐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很大规模,同时为内陆地区提供支持。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布局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50年代至今(中国)。根据材料中新中国不同年代的工业建设布局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布局有典型的年代特征,这种年代特征可以从当时的背景进行分析,并论述其成就和意义。可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布局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这一观点进行论述,分别指出50年代、60年代以及80年代后我国工业布局的背景以及成就、意义,进行论述,史料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最后,总结观点,完成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