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的方法讲义
快乐猜猜猜
1.什么动物坐也是坐,站也是坐,走也是坐?
学习目标
读懂文章的内容。
清楚并记忆六要素。
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考察范围。
能否读懂文章内容。
能否复述清楚文章内容的六要素。
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写和文章有关的字和读准字音。
可以回答简单的和文章内容有关的小问题。
专题讲解。
乌鸦和百灵鸟
乌鸦真不明白,百灵鸟为什么能够唱出那么动听的歌来。人们一谈起百灵鸟,都会称赞它。
乌鸦想:我要是能像百灵鸟那样,有一副好嗓子,那该有多好啊!乌鸦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去找百灵鸟请教,求百灵鸟帮它达到目的。
百灵鸟告诉乌鸦:“要想有一副好嗓子,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得每天清早起得早早的,不管春夏秋冬都要坚持练习,这样长期不断地练下去,一定会获得成功。”
乌鸦还没听完百灵鸟的话,就怏怏(不服气,不满意)地飞走了。
害怕困难的人,什么也不会得到。
1、短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
2,乌鸦的目的是 。
3、怎样才能有副好嗓子呢?百灵鸟是怎么说的,用“ ”在文中画下来。
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冼(xiǎn)星海在巴黎
一九二九年,二十四岁的冼星海,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了。他在远洋轮船上找了一个工作,就趁(chèn)这个机会到法国巴黎去,实现他学习音乐的愿望。
在巴黎,冼星海的生活很艰难(nán)。他在饭店洗碗,在理发店扫地,还给别人看孩子、守电话、抄乐谱(pǔ),甚至拉着提琴到街头和咖啡店去卖艺(yì)。
在那饥寒交迫的日子里,他好几次在楼梯上晕(yūn)倒,在马路上饿倒。但这都动摇不了他学习音乐的意志。
后来,冼星海的音乐天才和苦学精神,得到了巴黎音乐家的赏识,他们给冼星海很多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冼星海终于考进了巴黎音乐高级作曲班。他是第一个考进这个班的东方人。
1、课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
2、填空。(动词)
( )工作 ( )地(dì) ( )孩子 ( )电话 ( )乐谱 ( )提琴
3、思考下列词语的含义:
“艰难”的“难”在短文中的意思为
①不容易; ②不大可能; ③使人不好办; ④不好。
“卖艺”的“艺”:在短文中的意思为
①才能、技能; ②限度。
4、用“ ”画出写冼星海生活艰难的句子。
小试牛刀
猫是捉老鼠的能手。它的耳朵很灵敏,能转来转去,哪怕是极小的声音,它也能及时辩出。猫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狡猾的老鼠逃不过它的眼睛。猫的胡须像把尺,能测出各个洞的大小。猫的脚爪上有锋利的爪子,能爬树、跳墙、追捕老鼠。
1、短文有______句话。
2、短文写了猫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3、用“ ”划出描写猫的耳朵的句子。
4、这篇文章主要写:(选择正确的“√”)
①猫的耳朵很灵活。……………………………………( )
②猫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
③猫的脚趾上有锋利的爪子。…………………………( )
生活大观园——让我们一起讲讲生活中的趣事吧!
老师:为何考得这么烂?
小丸:眼镜度数不够……
小叶:我脖子扭伤了。
小芳:前面同学个子太高。
小蓝:隔壁同学用铅笔,我看不清楚……
老师:那小新你呢?
小新:因为我坐他们四个中间。。。
课后作业
(一)
几个孩子在大树旁边拍皮球,皮球一跳,跳到一个树洞里去了。
小马说:“我有办法。”他伸手到树洞里去掏,掏了一会儿,掏不着。
小石说:“我有办法。”他用两根树枝去夹,夹了一会儿,也夹不住。
小叶说:“我有办法。”他拿一把钩子去钩,钩了一会儿,也钩不起来。
小文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叫人都去打一盆水来,你一盆,我一盆,把水倒到树洞里。树洞里的水满了,皮球就浮上来了。
1、本文共有____个自然段。
2、皮球掉到树洞里去了,小马______,小石_____,小叶______,可是都不行。
3、在文中用 划出小文的办法
(二)
小花猫看见人会出汗,觉得奇怪:“咦,我怎么没汗呢?”它去问老牛。老牛指着自己汗淋淋的鼻子说:“汗?在鼻子上。”小花猫摸摸鼻子,没汗!
小花猫再去问小马。小马在凉快的地方打滚。它指着自己的身体说:“汗?在身上。”小花猫舔舔全身,没汗!
小花猫又去问小狗。小狗正吐着舌头乘凉。它说:“汗?在舌头上。”小花猫看不清舌头。
小花猫去找小猪帮忙看舌头。小猪笑了:“你又不是狗,汗怎么会在舌头上?”小猪把脚掌翻开,又叫小花猫把脚掌翻开。哈!两个都笑了:“原来,我们的汗藏在这里!”
1、短文共有___个自然段。
2、读了短文,我知道老牛的汗在______,小马的汗在______,小狗的汗在______,小花猫和______的汗都在 。
3、在文中找出恰当的动词填在下面括号里
( )鼻子( )脚掌
( )舌头( )全身
初唐四杰之骆宾王
骆宾王(约638—684),汉族,字观光,生于义乌(今浙江义乌),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他的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咏鹅
[唐]骆宾王[1]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①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②项:颈的后部。这里指鹅的脖子。
③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④拨:划。
原文大意
鹅,鹅,鹅,弯曲着脖子对天唱着歌。一身雪白的羽毛浮在绿水上,红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创作背景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
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简译]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解 释: 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舒克贝塔历险记》
作品:舒克和贝塔全传
作者:郑渊洁
内容简介:
舒克和贝塔是童话大王郑渊洁笔下最著名的童话形象,舒克和贝塔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郑渊洁花费十几年时间写作长达一百多万字的《舒克和贝塔全传》。大多数读者只看过《舒克和贝塔》前100集,而《舒克和贝塔》总共366集。这是郑渊洁首次授权出版社出版366集全本《舒克和贝塔全传》。悬念迭起,扣人心弦,故事精彩,想象奇特是这部巨著的特色。《舒克和贝塔全传》是成年人回到童年、未成年人享受童年的灵丹妙药,是馈赠孩子和朋友的礼品精神大餐。
正文
第1集
舒克生在一个名声不好的家庭里
舒克驾驶直升机离开了家
舒克吃了有生以来最香的一顿饭
“舒克,你都大了,可以自己出去找东西吃了。”一天,妈妈对小老鼠舒克说。
“真的吗?”舒克高兴了。
舒克是一只生活在中国的小老鼠,他从生下来以后就一直憋在洞里,从来没有出去玩过。
“今天晚上,我带你出去,先认认路,以后你就可以自己去了。”妈妈一边说,一边磨牙。
舒克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磨牙。他爱吃好东西。每次妈妈给他带回来好吃的.他都吃个没够。
夜里,舒克跟在妈妈身后出了洞。
“好大的屋子!”舒克惊叫道。
“小声点儿!”妈妈告诫舒克。
“为什么不能大声说话?”舒克问。
“对于咱们老鼠来说,在外边小声说话安全。”妈妈说。
妈妈告诉舒克,那是衣柜,那是写字台,那是电脑,那是床。舒克把眼睛都看累了,他觉得这个世界很有意思。
“这个柜子对咱们最有用,里面全是好吃的,叫冰箱。”妈妈把舒克带到一个柜子跟前。“可它的门总是关着,得找机会。现在,咱们到餐桌上去,那里有一盘花生米。”
一听有花生米,舒克的口水快流出来了,他跟着妈妈爬上了餐桌,果然,桌上有一盘香喷喷的花生米。
舒克和妈妈大吃起来。
“小偷!这么小就学偷东西!”黑暗里传来一个声音,吓了舒克一跳。
“偷吃人家的东西,真不要脸!”又是一声。
舒克借着月光一看,窗台上有一个鸟笼子,笼子里有两只鹦鹉,一蓝一绿,刚才的话,就是他俩说的。
听人家管他叫“小偷”,舒克脸红了。他看看妈妈,妈妈就像没听见一样,继续吃着。
“你吃饱了?”妈妈看见舒克不吃了,问。
“妈妈,咱们这叫偷吗?”舒克小声问。
“傻孩子,什么偷不偷的,咱们老鼠世世代代就是这样活下来的。别理他们,贩卖正直的人最不正直。快吃吧。”
舒克又吃了两颗花生米,他觉得,今天的花生米不如以往的香。
第二天夜里,舒克自己出来找吃的了。他又来到写字台上,可那盘花生米不见了。舒克正准备下去,蓝鹦鹉喊起来:“小偷又来了!”
“真是的,有什么样的妈妈就有什么样的儿子。”绿鹦鹉也跟着说。
“胡说!我妈妈说,我们不是小偷!”舒克要争这口气,他大声对鹦鹉们说。
“这些吃的东西是你劳动得来的么?”蓝鹦鹉问舒克。
“这……”舒克说不出话来了。
“不是你劳动换来的,就是偷!”绿鹦鹉耸耸鼻子。
“哼,你妈妈不但偷,还净搞破坏,衣柜里的衣服就是被她咬坏的!”蓝鹦鹉说。
舒克愣住了。
“你出去打听打听,谁不知道你们老鼠是坏蛋!你敢大白天出去吗?人家都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绿鹦鹉说。
舒克没想到自己家的名声这么坏,他委屈极了,自己干吗生下来就是只老鼠呢!舒克哭了。
舒克不愿意当小偷,他决定离开家,到外面去闯闯,通过劳动换取食物。
舒克看中了床头柜上那架米黄色的电动直升机,它有一副红色的塑料螺旋桨。舒克曾经从洞口里看见直升机在屋里飞过,很酷。
天清晨,窗户大开着,直升机静静地停在床头柜上。舒克悄悄地钻进了飞机,这架直升机的机舱挺大,除了驾驶员坐的地方以外,后面还有两排皮椅子。
舒克想起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话,他决定化装一下,让人家看不出他是老鼠。
舒克忍着疼,把胡子都拔下来。他穿上飞行服.将尾巴缠在腰里。舒克看见床头柜上有一筒牙膏,他跑过去打开盖,挤出许多牙膏涂在脸上。
一切都准备好了,舒克坐进驾驶舱,戴上飞行帽。
“现在我已经不是老鼠了,是飞行员舒克。”舒克兴奋地想。他打开了启动器,红色的螺旋桨转了起来,它越转越快,不一会儿,直升机就离开了床头柜。
舒克驾驶着直升机在屋里盘旋了一圈,他还故意擦着鸟笼飞过去,当他看见鹦鹉们认不出他时,得意极了。
小老鼠舒克,不,飞行员舒克驾驶着直升机,从开着的窗户飞出了屋子。
外面是碧绿的田野,起伏的丘陵,还有宽阔的河流和盛开的花丛……舒克驾驶直升机尽情地在天上飞,他很兴奋。
舒克觉得肚子有点儿饿,他决定去找点儿吃的。舒克操纵直升机下降高度,他把头探出飞机,注意观察地面。
“救命!救命呀!’
舒克忽然听到地面上传来呼救声。
舒克一看,是一只蚂蚁掉进水洼里,他正在拼命挣扎。
舒克急忙将直升机开到了水洼上空,然后操纵飞机垂直下降。
“我来救你!”舒克把头探出飞机,大声喊。他将飞机悬停在空中,离水面只有两寸远。可飞机上没有绳子,蚂蚁怎么上来呢?
眼看小蚂蚁不行了,舒克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尾巴。他急忙解开裤子,把尾巴从腰上解下来,打开飞机舱门,将尾巴伸向水面。
“你抓住绳子爬上来,快!”舒克大声喊。
小蚂蚁抓住舒克的尾巴,爬上了直升机。
舒克关上舱门,操纵直升机拉起了高度。
“谢谢你,谢谢你!'’小蚂蚁一边擦身上的水,一边感激地说。
活这么大,舒克头一次听到别人谢他。
“你叫什么名字?”小蚂蚁问。
“我叫飞行员舒克。”舒克说。
“这架直升机真漂亮。”小蚂蚁打量着机舱说。他忽然看见了舒克的尾巴,“哟,你的绳子真像老鼠的尾巴。”
“啊,是吗?”舒克一惊,这才想起忘了将尾巴藏起来,他一边把尾巴往裤子里塞,一边说:“直升机上的绳子都是这样的,有弹性。”
小蚂蚁仔细地打量舒克,笑了。
舒克担心小蚂蚁认出他是老鼠来.看样子没有,要不,小蚂蚁肯定不会再对他笑了。
“你家在哪儿?我送你回家。”舒克说。
小蚂蚁把头贴在玻璃上,给舒克指路:“就在那棵大树后面。对,再往前飞,绕过那个土坡。看见了吗?就是那个洞口。”
这是舒克第一次操纵直升机着陆,他聚精会神。
直升机平稳地降落在蚂蚁洞旁边。
舒克给小蚂蚁打开舱门,小蚂蚁跳了下去。
舒克赶紧把尾巴缠在腰里。不一会儿,小蚂蚁领着一大群蚂蚁走到飞机旁边。
“舒克,这是我们蚁王,她来谢你了。”小蚂蚁对舒克说。
一听是蚁王,舒克赶紧从飞机上下来。
“谢谢你救了我的孩子,我能为你做点儿什么吗?”蚁王和蔼地问舒克。
“不用谢,”舒克心里美滋滋的,“我,我有点儿…饿。”
“快去拿最高档的食物。”蚁王命令。
很快,几百只蚂蚁抬着许多米饭粒、面包渣放到舒克面前。舒克大吃起来,真怪,他觉得,这些东西比花生米还香。
“你们以后有什么事,就来找我帮忙,我经常在这一带飞。”舒克吃饱以后对蚁王说。
“我们也欢迎你经常来!”蚁王笑眯眯地回答。
“你可经常来呀!”小蚂蚁眼圈红了。
舒克心里也挺酸,可他不敢哭,要是眼泪把牙膏冲掉了,人家认出他是老鼠来,谁还理他!
舒克钻进直升机,冲大家招招手,起飞了。
国学名言背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