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何为“冷战”?
为何“冷战”?
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杜鲁门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斯大林
二战后战时同盟的基础瓦解
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严重冲突,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为何“冷战”?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斯大林1945年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严重冲突,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美国确立全球扩张战略,希望称霸世界
苏联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力,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如何形成?
极:一般是指“强势大国或者国家联盟”
(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国际政治影响力)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政治
杜鲁门主义 1947
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1947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北约 1949
华约 1955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标志冷战开始
标志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在世界历史的现阶段,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这种选择大都不是自由的选择。
一种生活方式是基于多数人的意志,其特点为自由制度,代议制政府,自由选举,个人自由之保障,言论与信仰之自由,免于政治压迫。
第二种生活方式基于强加予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它所依靠的是恐怖和压迫,操纵下的报纸和广播,内定的选举和对个人自由之压制。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
我相信,我们必须帮助自由民族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命运。
我相信,我们的帮助主要是通过经济和财政的支持,这对于经济安定和有秩序的政治进程来说,是必要的。
——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
杜鲁门主义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但是,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
不对称
不完全
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尼)
美国及其盟国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美苏对抗与缓和
1958年11月,苏联要求美英法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1961年8月东德在西柏林建起水泥墙。美国派装甲部队来到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但双方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第二次柏林危机
从表面上来看,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态度都很强硬,剑拔弩张,然而在行动上却表现出相当的克制和谨慎。他下令海军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不得拦截任何苏联船只……赫鲁晓夫也极力避免同美国正面相撞,命令苏联船只暂时避开美国海军的拦截区。……期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共通了25封信,就危机的解决进行谈判。
——《古巴导弹危机的启示:危机需要理智管控》
古巴导弹危机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美苏对抗与缓和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陷入战争泥潭。
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1989)
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提出并开始实施的以空间定向能和动能武器技术为主的长远研究计划,是一种使核武器失效的反弹道导弹多层综合战略防御系统。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美苏对抗与缓和
1985年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美苏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德国统一
苏联阿富汗撤军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多极力量的成长
(1)西方阵营分化
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欧洲
共同体
(1952年)
(1958年)
(1958年)
(1967年)
1987年度日本的《经济白皮书》宣布:“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供应国”,日本要起到“19世纪的英国和战后美国所起的作用”。1993年4月,日本发表外交蓝皮书,提出“日本应在国际上发挥与国力相称的领导作用”。
欧共体成立与发展
日本经济的“起飞”并积极追求“政治大国”地位
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多极力量的成长
(2)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苏联干涉波兰内政
苏联军事镇压匈牙利人民游行示威活动
苏联武力镇压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政治体制改革
中苏关系恶化
苏联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苏联还在东欧各国进行了大清洗,将包括共产党著名领导人在内的几十万人清除出党,以保证苏联政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执行。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多极力量的成长
(3)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两弹一星
尼克松访华
1955年万隆会议
(4)第三世界的兴起
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阅读材料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材料一:20世界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但后来逐渐僵化,弊端日益暴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材料二: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其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路线。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材料三:从外部条件来说,东欧剧变和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苏联解体,起了推动作用。
①历史(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②直接(主要):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
③外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2020年7月23日,美国国务卿彭培奥于尼克松图书馆进行演讲。BBC将蓬佩奥的此次演讲视为开启“第二次冷战的铁幕演讲”。
总结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的概念、原因
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特点
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美苏对抗与缓和
多极力量的成长
两极格局的瓦解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