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怀仁一中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掘,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姜寨聚落遗址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部分。其中居住区有一百多座房屋,分成五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所有房屋均围绕中心广场(集会和祭祀的场所),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这种聚落格局 ( )
A.蕴含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B.可佐证长江流域先民的定居生活
C.基于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 D.体现了手工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
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汉代的征兵制度“一个壮丁,二十受田,可以独立谋生,但要他为国家服兵役,则应该顾及他的家庭负担。所以当时规定,从二十三岁起,照理他可以有一年储蓄来抽身为公家服役了”。钱穆意在强调该制度 ( )
A.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B.具有强制性和义务性
C.保障了农民的生活 D.兼具经济性和道德性
3.《魏晋南北朝史》中记载:谢氏(谢灵运)庄园“蔚蔚丰秫,芯芯香粳(稻米)”“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可做到“供粒食与浆饮”,又“生产蚕桑麻纶,酝山清”。这可以用来说明魏晋庄园 ( )
A.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 B.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
C.集体劳作提高了产量 D.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4.《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一书中有如下记载:“晚唐以来商业中心的兴起至两宋而大盛,更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下列关于“商业镇”的说法合理的是 ( )
A.两宋时期商业镇出现专业分工 B.具有政治、军事、宗教等功能
C.为人们的定居繁衍提供了保障 D.随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而产生
5.17世纪前期,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写道:“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卵,肉白皮黄 煮食,亦可蒸食。”这段记载可用来说明 ( )
A.东西方的物品交流速度加快 B.海上丝绸之路得到稳步发展
C.我国可用食物种类更加丰富 D.中国与美洲开始了直接往来
6.据美国某学者统计,1843—1893年的50年中,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7.4%增加到10.6%。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晚清 ( )
A.贸易和工业的发展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帝国主义经济侵略 D.太平天国的冲击
7.下表是民国初期关税自主运动的情况统计。据此可知 ( )
时期 内容 结果
临时政府时期 外务部照会各国公使,要求修订税则,提高税率 各国公使以民国政府尚未被列强承认为借口加以拒绝
袁世凯时期 筹划成立税则修订委员会,准备修改税则 列强并不同意修订税则,后因一战爆发,该计划化为泡影
段祺瑞时期 颁布“国家关税条例”,提高对无约国进口商品的关税标准 遭到列强的强烈反对
A.中国开始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 B.民族独立是实现关税自主的根本前提
C.民国政府积极推动关税法制化 D.收回关税自主权已成为社会普遍诉求
8.1945年10月,中共中央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应“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 纯粹蒙古区域可以自治政府的形式出现,在蒙汉杂居地带则以蒙汉联合政府的形式出现”,并建立统一的内蒙自治筹委会。这一政策 ( )
A.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是维系内蒙持久抗战的重大举措
C.宣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建立 D.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9.1954年国庆节,中国邀请法中友好协会代表团、英国文艺、科学界代表团、日本学术文化访华团、日本工人代表团、意大利妇女代表团等民间团体,及文化、科学领域的国际著名人士等参加国庆观礼活动。中国此举 ( )
A.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要求
C.有利于拓展外交活动的舞台 D.推动了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
10.2021年的春运,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主要体现在自驾的比例增加。为适应这一变化,交通运输部上线“c路畅通”微信小程序,帮助人们查询高速公路实时状态等信息,如果遇到事故,也可通过小程序“一键呼救”。根据材料可知 ( )
A.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一 B.信息革命成果已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C.汽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D.微信小程序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11.有学者研究指出,西亚地区农业先于陶器而出现,相应地其食物加工方式以粉食和烘焙为主;东亚地区陶器先于农业出现,开启了该地区以粒食和蒸煮为主的食物加工方式。这表明( )
A.东方的文明优于西亚的文明 B.生产活动影响文明多元发展
C.农业是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 D.文明的多元特征具有偶然性
12.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11世纪的欧洲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多方面获得进步 正如有的史学家所说的“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材料中的“进步”表现为 ( )
A.教权削弱和王权开始加强 B.民族国家和民主理性思想
C.市民崛起和城市自治运动 D.经济发展和工厂制度出现
13.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北极圈内邻近挪威的斯瓦巴德群岛,之后该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不断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规定挪威享有该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享有自由进出、居住以及开采矿产等权益。这反映了 ( )
A.国际联盟权威性加强 B.北极资源开发实现和平共享
C.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 D.民族自决原则得到国际认同
11.1609年,荷兰开始实行“工业关税保护政策”。据此,荷兰政府一方面向从英国和南尼德兰等地进口的毛麻织品征收高关税,另一方面向国产羊毛的出口和外来毛麻原料的再出口征以高关税。这一政策 ( )
A.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B.适应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体现欧洲商贸中心转移 D.推动贸易顺差局面的形成
15.进入19世纪,英国食品掺假现象日益严重。19世纪20年代,英国化学家阿库姆首次采用化学方法分析食品成分,发现几乎每一种食品都存在掺假行为,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造成当时英国食品掺假行为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 )
A.工业化加剧了生产商之间的竞争 B.现代化学工业严重污染生产环境
C.代议制不利于对造假行为的监督 D.科学技术与实验方法的进步巨大
16.20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实施新经济政策,从对采矿和农业的依赖转向制造业,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并以出口贸易推动经济增长;新加坡实行工业技术升级,建立高技术、高工艺、高附加值。有出口竞争能力的新兴工业企业。这说明当时两国 ( )
A.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 B.自身经济结构存在严重问题
C.强调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 D.重视宏观调控以建设现代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17题14分,18题13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 周代设司盟掌管契约活动。从战国到西晋时期,契约主要用于土地买卖,祖佃、民间财物借贷等领域,该时期民事契约通常被称为“春”。唐代改文券(即是一种官府税契讫后盖有官师的契约)为市券,市券不仅盖有官印,还需官府审批,并制定了统一的市券格式。 发展至宋代,出现了官版契纸和契尾,官版契纸由官府印制,税契时用印,这样的契约才有效。到了元明时代,“契”的范围逐渐被固定在具有处分重大财产,人身权益的协商场合。在秦朝以前,契约法被来缚于“礼”之中,到了西汉以后,契约制度往往只能存在于刑事法律和统治者所发出的令,教之中,到了明清时期,契约制度则更多地散见于各地的民间习俗里了。同时,封建统治者颁布的各种律典对契约的成立、实施和完成的规定往往是非常简单的,一些重要的契约法律制度不能在律典中得到体现。在各个朝代一些涉及重要标的的契约的成立还必须要得到官方的认可才能得以有效成立,即使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契约,它的成立也应该要有一些重要的见证人才能成立和有效。
摘编自帮利锋《论中国古代契约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建立的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有人告诉我各种职员曾采用了如此不正当的手段,以至于下班时用走得最快的钟来计算,而且在他们下班时间到来前就打铃,上班时则让钟走得很慢而铃在他们上班时间过去后才响。那两个黑心的内奸福韦尔和斯凯乐恩故意允许这样做。 有鉴于此,这里命令:除了告诫员的钟,任何人因此之故不得以其他的钟,铃、表或日晷来计算时间;除了营钟人,这个钟指的时间决不允许任何人变动……”
18世纪英国克劳利铁厂制订的《手则读本·监察员守则》
材料二 “我在布雷德先生的工厂里工作 在那儿,夏天我们得干到天黑得看不见的时候。我说不出我们是在几点钟停止工作的。除了主人和他的儿子,谁都没有表,所以我们不知道时间。有一个人有表……但被人拿走了交给主人保管,因为他曾把白天的时间告诉其他工人……” 18世纪一个英国工人的证词
材料三 “字林报云,江海关新装大钟,业已校拨准确,定于元旦子正为始,正式报时。 从此上海一埠对于沿海区标准时刻,复得有所准则,中外人士同蒙利口;该钟计时非常准确,制造者保证每月时差不逾十五秒,即每日不逾半秒;而其鸣声亦殊宏亮,若在静夜,几可闻于全埠,所以海关税务司深望本埠各公共处所时钟,成能以该钟为标准,使全埠时刻得以划一,不爽分秒云。”
——《海关大钟今晨校准》,《申报》1928年1月1日
(1)材料一与材料二在时间问题上有何分歧 请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这一分歧产生的社会根源。(7分)
(2)根据以上材料,以“从传统到现代”为角度说明1928年江海关新装大钟的历史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 194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仅10.6%,城市化进程缓慢。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城乡之间的藩篱开始松动。1982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加之1985年国家进一步放开农民进城的限制,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但仍表现为传统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越农村人口,占比达到51.27%,农业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2018年的城市人口占比近60%。1978—2017年的40年间,我国城市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10%以上,产业结构也实现了同步升级,2012年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在城市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转型的新信号。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1978—1995年形成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化。1996 -2013年形成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化,2013年以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化。
摘编自刘家强等《新中国70年城市化演进逻辑、基本经验与改革路径》
(1)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演进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演进。(7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边疆治理自古以来就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或者相关政策来加强管理。
材料 下表为1989—2018年边疆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
聚类主题词 高频关键词
边疆重点地区 新疆、清代新疆、新疆建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云南省、云南边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西藏、拉萨、日光城、噶厦政府、达赖喇嘛、十三世达赖喇嘛、蒙古、内蒙古、蒙古地区、黑龙江、黑龙江流域、黑龙江省、广西、海南岛、海南
边疆关注时段 汉(秦汉、西汉、西汉王朝、汉武帝、两汉、东汉)、唐朝(唐代、唐王朝、唐前期、隋唐时期》、元(元代、成吉思汗)、明代(嘉靖、万历、明初、明廷、朱元璋)、清朝(清代、乾隆、清政府、清代前期、清廷、明清时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朝)
边疆治理策略 设置都护府、册封、和亲、改土归流、宗藩关系、治边思想、屯田(制)、经略、土司制度、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理藩院、羁縻州府、西藏地方政府、安西四镇、策略、黑龙江将军、朝贡关系、朝贡贸易、卫所、天下观
改编自朱尖《中国边疆研究学术热点、特征与边疆内涵认知》
根据材料,请从表中选取相关关键词进行组合,以边疆治理为核心,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历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释。(要求:写出组合,主题明确,史实清楚,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论述合理。)2023~2024学年怀仁一中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
1.A [姜寨聚落遗址格局说明该聚落有一个领导核心,全部成员都有一定的向心力,所以蕴含着
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故选A项;姜寨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属于黄河流域,所以不
能佐证长江流域先民的定居生活,排除B项;如果基于防御外敌入侵需要,聚落周围应该有壕沟
或者坚固的围墙作为防御的工事,但是题干没有相关信息,排除C项;题干只提到了居住区、窑
场和墓地,并未涉及手工业与其他产业比较的信息,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手工业生产占据主导地
位的结论,排除D项。]
2.D [据材料“二十受田,可以独立谋生”“二十三岁起……可以有一年储蓄来抽身为公家服役了”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壮丁个人及其家庭的关怀,既保证了壮
丁在服役前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又确保了他们在为国家服务时,家庭生活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体
现了该制度的经济性和道德层面的关怀,故选D项;材料更多侧重该制度对家庭负担的考虑,是
减轻而非加重负担,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有关征兵的强制规定及惩处措施,排除B项;兵役
一定程度上能够确保国家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进行必要的军事行动,并不能
直接保障农民生活,排除C项。]
3.B [据材料可知,谢氏庄园,稻米、麻、麦、粟、菽等各种农作物一应俱全,还生产蚕桑和酒水,体
现出了庄园经营的多样性,故选B项;A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未涉及庄园产品用途,排除;材料没
有涉及劳作方式和产量,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庄园经济具有明显的自给自足的特
点,其产品一般不进入市场,不会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4.D [据材料可知,“商业镇”在交通交汇处随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而产生,其发展主要依托于自
身的经济功能,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业镇”兴起的原因,没有涉及专业分工的内容,且明
清时期商业镇出现专业分工,排除A项;据材料“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可知,“商业镇”主要
具有经济功能,并不具有政治、军事、宗教等功能,排除B项;村落为人们的定居、繁衍提供了条
件和保障,排除C项。]
5.C [据材料可知,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了土豆的特性及食用方法,结合所学可知,土豆原
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入我国,这段记载说明我国可用食物种类更加丰富,故选C项;材料
只涉及对土豆的记载,东西方物品交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海外贸
易受到严格限制,这不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土豆是从美洲传入欧
洲,再从欧洲传入中国,不能说明中国与美洲开始了直接往来,排除D项。]
6.A [材料表明,1843—1893年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化发展迅速。这和当时
长江下游地区开放通商口岸较多、贸易和工业的迅速发展有关,故选A项;洋务运动兴起于19
世纪60年代,推动了东部沿海等地贸易和工业的发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帝国主义经
济侵略的目的是掠夺中国财富,而非推进中国城市化,且列强在上海大规模发展工业开始于甲
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不利于城市化,排除D项。]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第1页,共4页
{#{QQABAYaAggggAJIAABhCUQGgCkIQkBGACAoGQAAAsAIACAFABCA=}#}
7.B [据材料可知,民国初期,中国政府收回关税自主权的要求都因列强的反对而失败,结合所学
可知,当时中国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民国初期关税自主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故选B
项;“中国开始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是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积极推动关税
法制化”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提及民国初期关税自主运动遭到列强反对后,没有继续积极与列
强进行抗争相悖,排除C项;“社会普遍诉求”与材料仅提及民国初期政府的要求相悖,排除D项。]
8.D [据材料可知,早在1945年10月,中共中央就已对内蒙的自治问题进行了探索,这是处理民
族关系的一次有益探索,为后来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实行,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排除A项;此时抗战已经结束,排除B项;C项是在
1954年宪法颁布后,排除。]
9.C [据材料信息可知,1954年中国邀请外国文艺、科学界代表团和国际著名人士来华参加国庆
观礼活动,以此作为媒介加强对外交往,这有利于拓展外交活动的舞台,故选C项;20世纪70年
代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外交封锁,排除A项;1956年提出“双百”
方针,排除B项;材料中的代表团和中国的交往属于单独交流,不属于多边外交,排除D项。]
10.B [2024年春运时期因人们自驾出行比例增加,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交通运输部上线“e路畅
通”微信小程序以方便人们出行,可见信息革命成果已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故选B项;据材料
信息无法得出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一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人们出行方
式的变化,并没有提及汽车工业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关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信息,排
除D项。]
11.B [据材料,西亚和东亚地区农业和陶器出现先后顺序不同,造成了食物加工方式上的差异,
说明生产活动影响文明多元发展,故选B项;不同文明各有其特点和价值,排除A项;材料并非
说明农业对于文明产生发展的重要性,而是东亚和西亚文明发展的差异,排除C项;古代文明表
现出的多元特征是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而非偶然的,排除D项。]
12.C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1—12世纪欧洲社会出现很多变化,西欧已经进入到它的青
春期,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崛起,城市自治运动开展,故选C项;
随着王权的加强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教会权力被削弱,而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于16世纪初,
排除A项;民主理性思想盛行于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排除B项;工厂制度诞生于
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60年代以后),排除D项。]
13.C [据材料可知,在国际联盟的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解决了斯瓦巴德
群岛的主权归属及资源开采问题的争议,这反映了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故选C项;据所学可
知,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美国及苏俄并未加入,国际联盟
缺乏普遍的权威性,排除A项;该条约规定了斯瓦巴德群岛的主权归属及资源开采问题,但并未
提及后续执行情况如何,无法得出“实现和平共享”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18个国家签订了
《斯瓦尔巴德条约》”解决该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并未体现民族自决原则,排除D项。]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第2页,共4页
{#{QQABAYaAggggAJIAABhCUQGgCkIQkBGACAoGQAAAsAIACAFABCA=}#}
14.B [据材料可知,荷兰对“从英国和南尼德兰等地进口的毛麻织品”和“国产羊毛的出口和外来
毛麻原料的再出口”征收高关税,表明荷兰实行了重商主义政策,意在保护本国的毛麻纺织业,
有利于荷兰原始资本的积累,故选B项;“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排除 A
项;“欧洲商贸中心转移”在新航路开辟后就逐渐完成了,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荷兰实行重商主
义政策,“贸易顺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5.A [据材料“进入19世纪,英国食品掺假现象日益严重”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随着工业
革命的开展,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食品需求量大,生产商之间的竞争加大,食品
市场出现不良竞争现象,使食品掺假问题日益严重,故选A项;现代化学工业出现于第二次工业
革命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代议制度下政府仍可对造
假行为进行监督,排除C项;科学技术进步与食品掺假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D项。]
16.D [据材料“实施新经济政策”“新加坡实行工业技术升级”可知当时两国政府注重通过国家对
经济的宏观调控为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进出口贸易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故选D项;当时新
加坡和马来西亚都已经完成独立,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当时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排除A
项;材料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并不意味着
经济结构存在严重问题,排除B项;材料与传统文化发展无关,排除C项。]
17.(1)主要特点:起源早,具有阶段性;国家对契约管制严格;主要用于民事范围,与经济发展密切
相关;缺乏独立且完善的契约法律;重视多方参与。(任答两点即可,4分)
成因: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任答两点即可,4分)
(2)意义:利于推动交易活动的有序进行;有利于建构和维系社会秩序;有利于加强国家对社会
的控制;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任答三点即可,6分)
18.(1)分歧:材料一中的工厂主认为,必须由工厂统一计时标准,以防工人偷懒(或时间应该由工
厂主掌控);材料二中的工人认为,工厂垄断时间管理,剥夺工人的时间知情权,从而延长工人的
工作时间(或时间应该由工人来掌控)。(每点2分,共4分;考生如答“在应该由工厂主还是工人
来掌控时间的问题上有分歧”亦同等给分)
社会根源:18世纪英国开展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普遍推
行,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进行压榨,以获取剩余价值;工厂普遍使用自由劳动力,采用计时薪酬
制;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矛盾激化;工厂制产生,对时间、效率与生产纪律的要求提高;现代
计时工具尚未完全普及,时间掌控在少部分人手中等。(每点2分,任答2点,共3分,言之成理
酌情给分)
(2)统一了时间标准,使普通民众获得了时间知情权,促进了社会公平;加强了政府对社会的管
治能力;适应了工业生产和管理的客观需要;使时间管理更为精准和科学,促进了社会经济发
展;推动了社会生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促进了民众的时间观念和思想观念现代化;有利于中国
与世界的接轨等。(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第3页,共4页
{#{QQABAYaAggggAJIAABhCUQGgCkIQkBGACAoGQAAAsAIACAFABCA=}#}
19.(1)特点:政府主导;城市化进程加速;阶段性特征明显;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具有现代性。(6
分,任答3点即可)
(2)评价:密切了城乡关系,推动了城乡人口流动;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逐渐与国际接轨,缩小城市化发展的国际差距;适应了中国经济发展要求。(6分,答出3点即
可)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城市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方面;现代意义的
城市化还需要加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调。(1分,答出1点即可。)
20.示例:组合:唐朝+边疆治理。(2分)
论题:唐朝边疆治理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繁荣。(1分)
阐释:唐朝统治者对边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繁荣。首先,
唐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于唐太宗时设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南路,武则天时设北
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北路,使得西域地区道路畅通、社会安定。其次,在西南地区,唐政府不仅册
封了皮罗阁为云南王,还在7世纪前期,以和亲的方式让文成公主入藏,加强同吐蕃的联系,促
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和社会繁荣。最后,唐玄宗时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
王,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繁荣。(8分)
综上所述,唐朝在西北、西南及东北地区进行的治理,不仅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还促进了
边疆地区的开发,以及民族的交融。(1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第4页,共4页
{#{QQABAYaAggggAJIAABhCUQGgCkIQkBGACAoGQAAAsAIACAF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