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战国策》,记述的是战国末期,秦国消灭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魏国的附属小国安陵国;安陵国的策士唐雎临危受命,出使面见秦王,靠自己的口才和勇气折服秦王,保全了安陵。全文以对话为主,生动塑造了唐雎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扶危之士”形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故事大意,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赏读精彩语段,体会人物的语言技巧,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主人公临危不惧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故事大意、赏读精彩语段是重点,体会人物的语言技巧、分析人物形象是难点。
教法与学法:
朗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以指导朗读、点拨理解、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为主;学生以自学为基础,加强诵读、合作探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链接,新课导入
战国末期,秦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向东方六国展开了强大的攻势。与其临近的韩国和魏国首当其冲,相继亡国。而魏国的附属小国安陵国因为地处偏僻,暂时免于战火。这时候秦国国君想到了另一个解决的办法。安陵国的命运究竟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看看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解决生字,读准字音。
2.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的读音,指名学生朗读、齐读:
唐雎 怫然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韩傀 休祲 缟素
3.检查朗读,针对可能的读音和节奏错误集体纠错,再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轻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遇到疑难字词和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或者请教老师。
2.检查提问重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 虽然,受敌于先王 秦王不说
故不错意也 非若是也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3.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对于说法不恰当的地方,集体纠正或讨论。
四、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独立思考:了解了这个故事,思考一个问题:课文的题目是《唐雎不辱使命》,那么唐唐雎的使命究竟是什么?
探讨事件起因:秦王提出“易地”,想用欺骗手段夺取安陵,安陵君委婉拒绝;秦王不高兴,为了避免战争,保全安陵国,唐雎受命出使。
2.小组合作探讨:唐雎是怎样完成使命的?
首先,秦王再次提出“易地”,提到了“灭韩亡魏”,带有骄横和威胁语气;唐雎继续传达安陵君的婉拒语气,并且说“虽千里不敢易也”不卑不亢。加以研读,体会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技巧。
然后,秦王“怫然怒”,说出“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唐雎针锋相对,但是又适当含蓄,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作答,并“挺剑而起”,以死抗争。这里是研读重点,让学生多个展示,教师适当指导、示范,体会唐雎当时临危不惧的勇气和大义凛然的形象。
3.独立思考:面对“挺剑而起”的唐雎,秦王有什么表现?文中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这些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出秦王的色厉内荏,也衬托了唐雎的高大形象。
4. 合作探讨:唐雎为什么能让秦王屈服?
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已方态度,并未直斥暴泰,义正词严,有理有节,表现了不畏强权和勇敢镇定的外交智慧。
五、拓展延伸,畅谈感悟
台湾省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当前某些国家和台独分子总是挑起事端,意图将台湾从我国分裂出去,如果你出使该国,你将怎样以一个外交官的身份和对方交谈涉台问题?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学生合作品读课文,分角色表演唐雎出使秦国的场景。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奸诈骄横,色厉内荏
唐且:委婉含蓄,针锋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