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6课
《好的故事》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选用一组与其相关的文章,旨在通过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从多角度展现鲁迅的形象,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接下来,我将立足课程标准,从单元要素、教材、学生三个维度分析本文的学习价值与教学重点。
1.立足单元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该语文要素对应了学段目标中的重要内容。《课标》年段目标第二学段关于借助资料的描述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第三学段中提到“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该语文要素也体现了对本单元选文特质的关照。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当时的语言表达有差异以及鲁迅作品本身的特点,学生需要借助相关资料才能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可以确定本单元的阅读教学重点是如何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也成为了教学目标与活动设计的重要内容。
2.解读教材编排。统编教材在三到六年级的30篇课文的“阅读链接”,其价值在于助力课文学习,补充学习资料,加强单元整合和拓展阅读边界。六年级上册编排了5 篇“阅读链接”,梳理如下:
课文 阅读链接 类型 作用
2.丁香结 带有“丁香结”的四句古诗 拓展阅读类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4.花之歌 宗白华《杨柳与水莲》,有改动 对比阅读类 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
5.七律·长征 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 拓展阅读类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21.三黑和土地 陈晓光《在希望的田野上》 拓展阅读类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26.好的故事 冯雪峰《论<野草>》、李何林《鲁迅<野草>注释》 单元语文要素类(评论与注释)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技能和方法等。
本文是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创作于1925年。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鲁迅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但这一风景刚出现即消逝,表现出他的怅惘和失望,而课文中对梦境里那“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出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根据鲁迅作品本身的特点,学生需要借助相关资料才能理解课文内容。而本课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与其他链接不同,分别选取了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和鲁迅研究奠基者李何林关于此文的论述及注解。这两则材料都挖掘了课文的深刻内涵,点明了作者写作的深层意图,很好地诠释了文中事物的象征意义,能成为学生借助的资料,帮助学生读出文章深意,实现主题理解上的转折。因此充分用好这两则资料可以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和方向。
此外在教材编排上,本单元还有其独特之处:小学阶段唯一一个以作家为主题的单元。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元主旨鲜明,教学重点还需要通过整个单元各个版块的阅读学习,去了解一个人,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思想的熏陶,对学生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凸显出学科育人的功能。因此,本课作为这个单元学生阅读的第二篇鲁迅作品,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学生对文本的品读和深入理解,让学生感受鲁迅文学上的成就造诣,真正感受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致敬鲁迅,传承其精神。
3.基于学生学情。对于借助资料理解本文,纵观统编教材,梳理如下:
单元 要素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单元要素是对五年级上册“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方法的延续与推进,也是为六年级下册“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作铺垫和准备,体现了针对不同难度的文章,资料发挥的作用不同。同时,关于对资料的运用,从“结合资料”到“借助相关资料”,再到“查阅相关资料”,体现了资料运用能力的渐次提高。可见,学生拥有一定的借助资料的经验,并非是零起点,但这是学生第一次借助他人的评论和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因此在如何借助资料上,还需要进行方法的指导和点拨。
对于本文中的字词了解,学生在学习了《少年闰土》后,是有方法和经验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胆放手要学生自主运用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特别有难度的词语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借助相关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初步感受鲁迅作品中的语言特色。
能抓住关键词句,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能借助相关资料,读出梦境背后的象征和寄托,感受鲁迅作品的文学特色,进一步了解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教学重难点】:
1、 能抓住关键词句,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2、 能借助相关资料,读出梦境背后的象征和寄托,感受鲁迅作品的文学特色,进一步了解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教学准备】:PPT、调查表、协作表
【教学过程】:
初读“故事”,理解难词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小说《少年闰土》,认识了鲁迅。本节课,我们一起来读读鲁迅的散文,再次走近他。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26.好的故事”。
初读课文,发现困惑
根据调查表,找到阅读的困惑。
初读课文,理解难词
借助协作表,理解词语,读通文本。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表”掌握六年级学生的学情,更好地突破难点。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借助“协作表”,学生自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词,互助学习。】
品读语段,感受梦境
读好了词语,那就让我们借助它们,去读读这个“好的故事”吧。
整体感知,初识梦境。
根据课后练习第2题提示,理清文脉:快速浏览课文,你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感受鲁迅用词的特别。】
聚焦梦境,感受其美好。
⑴、聚焦“好的故事”。
鲁迅说这个故事怎么样?这个故事是“美丽、幽雅、有趣”的。那么作者是如何描绘的呢?默读“梦境”部分,找一找这个部分中对梦境细致刻画的段落。
以第5自然段为重点,学生感受鲁迅笔下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预设支架:品读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句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不对这些罗列的事物进行描写?这些人、事、物跟“山阴道”以及鲁迅家乡是否有联系?)
(3)借助注释,领悟作者通过文字背后表达的对故乡的思念。(板书:思念故乡)
【设计意图:围绕“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展开品读活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谈感受。该学习活动中采用了先由学生自主学习分享交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搭建学习支架,有效支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其中的画面感,感悟鲁迅文字的优美,遣词造句的别具匠心。】
借助资料,读懂鲁迅
这看似简单的描写,却别有用意。那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一个梦呢?。让我们借助“阅读链接”的资料,寻找原因。
借助资料,读懂鲁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板书:追求美好生活)
借助资料,读懂鲁迅对现实社会的厌恶。
读读鲁迅研究奠基者李何林写的关于《野草》的注释,想想,作者直接写希望过这样的生活就好了,为什么非要写梦?
3、借助资料,自主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文章深意。(板书:厌恶现实社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阅读链接”的补充阅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其表达的情感,并继续运用学到的借助资料的方法领悟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的含义。同时,进一步感悟鲁迅作品的深意,不仅能激发阅读鲁迅文章的兴趣,也能成为学生读懂这类文章的可迁移的方法。】
总结课堂,更识鲁迅
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从鲁迅的作品来看,他不是一般的文学家,而是具有原创性的、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这样的作家每一个民族都不多,就像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托尔斯泰和德国的歌德,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源泉。所以,我们的语文课本安排了一个单元去走近鲁迅,去致敬鲁迅。因为,鲁迅,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读一辈子。
【板书设计】
26.好的故事
思念故乡
追求美好生活
厌恶现实社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继续体会梦境“美丽,幽雅,有趣”。
2.结合"阅读链接"体会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深意。
3.对比阅读,体会"好的故事"和"昏沉的夜"的象征意义,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鲁迅先生的梦境,感受这个美好的故事。
二、品读"梦境",畅谈感受
1.回顾第5自然段内容,交流学习的方法。
2.配乐对比朗读课文的第5.7自然段。聚焦这两段文字,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色。
大红花和斑红花……白云织入村女中……
预设:这又是对梦境的一处描写,作者这次写得很有意思。在满目的繁景中,瘦削的一丈红吸引着作者的目光,红花、白云、 绿水,色彩明艳,倒映在河中的事物,伴着水面的浮动晕染,富有 变化。
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以男女生对读的形式,感受一下这样表达的节奏美。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好比一粒茴香豆,需要我们反复咀嚼、细细品味。教学中围绕主问题,抓住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既理解文章内容,又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相得益彰。】
三、对比"现实",体会深意
1.回顾文章开头的写法。
2.补充资料:文章的写作时间,文末是二月二 十四日,其实是一月二十八日,因为这篇文章首 发于二月九日的《语丝》。一月二十八日,这一天 是月初五,农村习俗这一天请财神,别人都热 热闹闹地放爆竹,而他却是孤独的、寂寞的、单 调的、沉闷的、冷寂的、麻木的。这段时间,鲁迅 先生经历着《新生》流产《新青年》解体、兄弟失和等事。
师:种种不如意接踵而至,此时,你能体会到鲁迅怎样的心境?
3.学生交流。
预设1: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昏沉的夜",在写作手法上,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预设2:结合"阅读链接"和写作背景理解 "好的故事"的象征意义,体会鲁迅先生强大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文章深邃,从学生 的困惑出发,提取"有效问题",开展聚焦学习。这样,学生学习有抓手,思考有方向,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四、比较阅读,发现特色
1.《好的故事》和《少年闰土》有什么不同?
2.学生汇报。
3.师总结:《好的故事》这篇课文和《少年闰土》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少年闰土》用生动的事例,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中,却完全没有具体的事例,只是丰富的梦境。但这篇文章读来,却是那么优美,就像一幅幅画,依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板书设计:运用对比阅读的手法,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从文章不同的表现手法中,初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板书设计】:
26.好的故事
现实﹣﹣孤寂、苦闷
内心﹣-追逐美好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