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测试 (含解析)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测试 (含解析)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5 12:4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医疗与公共卫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905年,在借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立“卫生科”,次年升格为“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这表明( )
A.晚清改革都受到了日本影响
B.清政府国家治理理念有一定进步
C.近代社会动荡导致疾病流行
D.清末新政实现了中央机构近代化
2.1911年4月,国际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这是在中国召开的首次国际卫生会议,来自英、日、俄、德、法等12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专家聚集一堂,确立了很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该会议的召开( )
A.推动了国际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
B.标志着中西医结合进入新阶段
C.使得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
D.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西医人才
3.南北朝时期的“六疾馆”,有学者认为可用以隔离患病之人。南宋真德秀知泉州时,鉴于“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这说明中国古代( )
A.中国最早出现了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
B.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防和治
C.疫情导致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
D.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的经验
4.下表为1912—1937年上海、广州、南京、杭州、北京、天津、重庆西医报刊创刊量比较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城市名称 期刊总数 1912—1927年 1928—1937年
上海 135 33 62
北京 58 17 27
南京 32 2 22
杭州 26 9 12
广州 22 8 10
天津 10 1 8
重庆 18 0 1
A.西医传播呈现多中心格局
B.口岸与内地医疗水平差距大
C.西医东渐的风气日益繁盛
D.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隐蔽化
5.(2023·成都)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的18幅“劳度叉斗圣变”壁画中(如下图局部),大都绘有佛徒们洗浴、剃头、刮脸、揩齿、刷牙等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
A.已有重视个人卫生的意识
B.僧侣生活十分奢靡
C.疫病防治受古代政府重视
D.佛教宣扬讲究卫生
6.1910年东北爆发鼠疫,清政府任用伍连德运用近代公共卫生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防治,清朝各级政府设立了疗病院、防疫院及隔离所等救治染疫者,仅用四个月就扑灭百年不遇的大瘟疫。这反映了( )
A.当时已经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B.防治疫病离不开科学理念的普及
C.中国从清朝末年开始重视防疫工作
D.政府治理能力影响疫病的防治效果
7.14世纪四五十年代发生的鼠疫至少造成欧洲2500万人死亡,包括很多神父也染病死亡。受疫情影响,人们把目光转向了享乐;劳动力市场得以解放,城乡流动性变大;科学技术取得进步;卫生观念得到更新。由此可见,这场疫情( )
A.证明了神学理论的荒诞
B.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C.奠定了工业革命的基础
D.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兴起
8.19世纪以来,以霍乱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在德国呈现频发态势。为此,德国政府于1876年成立了帝国卫生委员会,以负责流行病学调查工作;1883年颁布了《疾病保险法》,规定投保市民在生病期间可以获得免费的医疗服务。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消除贫富差距 B.完善福利制度
C.稳定社会秩序 D.构建医疗体系
9.1920年,湖南长沙出现霍乱传染事件,长沙卫生局与当地商会、妇女会、青年会、学生联合会的志愿者联手,沿街张贴标语,挨家发放传单。这些标语和传单上的文字都很接地气:“没烧开的水不要喝”“不要吃生冷水果”“杀老鼠的赏他长生不老”“我们不杀苍蝇,苍蝇就杀我们”……由上述材料可知( )
A.民族资本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
B.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抗疫主要手段
C.落后导致了疫病传染猛烈
D.疫情促使当地民众改善生活习惯
10.下面为陕甘宁边区防疫工作统计表(节选)。这些措施反映出当时( )
时间 具体措施
1941年11月 《解放日报》开设“卫生专栏”,重点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和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1942年4月 边区设立防疫总委员会,分区、县先后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
1942年5月 通过《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分类,并规定相应的报告和防治制度
1944年7月 开办了规模庞大的卫生展览会,历时八天,参观者万余人
A.陕甘宁边区疫病泛滥
B.探索建设近代医疗卫生体系
C.近代卫生体系更加成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壮大
11.《周礼·夏官》中有关于“傩”(音挪,驱逐疫鬼的仪式)的描述:方相士披着熊皮戴着面具,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在房间里驱逐疫鬼,还会在埋葬死人前进入坟墓驱逐疫鬼。材料表明了( )
A.商代迷信思想盛行
B.当时已具有防疫意识
C.礼乐文明逐渐普及
D.统治者对民众的愚弄
12.1894年香港腺鼠疫流行期间,清政府根据两广总督的奏折,对港英政府的隔离、消毒等“洋法”提出异议。而且,多数香港华人情愿在家里采用中医药治疗,也不愿被送往西医医院疗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B.传统医学逐渐式微
C.中英民族矛盾尖锐 D.公众卫生意识匮乏
13.1881年,意大利人将牛瘟传入非洲之角,严重破坏了非洲东部和南部的社会经济结构。19世纪20年代,英国军队和军舰将霍乱从印度带到东非,使得当地人在面对欧洲殖民征服时更为脆弱。由此可知( )
A.欧洲殖民扩张纯属偶然
B.疫病流行影响区域文明发展
C.欧洲医疗水平更为先进
D.三角贸易导致疾病全球传播
14.(2023·南通)1952年初,中共中央开展了以反对美国“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华医学会出版《防御细菌战常识》供各地学习采用;教育、文艺界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一致声讨侵朝美军撒布细菌的罪行并进行科学防疫治疫宣传。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形成了完备的国家卫生防疫体系
B.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正不断扩大
C.将疫病防治与政治运动结合起来
D.抗疫防疫是对美斗争的主要方式
15.(2023·长沙)1958年,苏联提议发起一项由世界卫生组织领导的“根除天花项目”,1959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该提议。随后,美国不甘落后于对手,表示希望支持该项目。1980年,世卫组织正式宣布消灭天花。材料表明( )
A.美苏力量的变化影响抗疫成效
B.天花蔓延弱化意识形态对立
C.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
D.疫情防控需要跳出冷战思维
16.1997年,英国出台新政策:允许患者在转诊时挑选医院;扩大医院经营自主权,允许医院赚钱,允许医院改善员工待遇和福利。这反映出,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上英国( )
A.公立医院受到冷落
B.强化市场竞争机制
C.政府财政压力减轻
D.民众医疗得到保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第20题15分,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
14世纪 黑死病横行欧洲时,部分医生佩戴鸟嘴面罩,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疾病的传播
19世纪末 巴斯德用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有细菌存在之后,莱德奇建议医护人员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结果大幅度减少了伤口感染率,口罩在欧洲医学界逐渐流行开来
1918到 1919年 西班牙流感蔓延期间,人们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口罩成了疫病出现的象征性影像
1952年 长期的污染以及高气压滞留导致伦敦大雾围城,伦敦人染上了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肺部疾病,口罩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21世纪初 2003年中国“非典(SARS)”期间,口罩的使用和普及达到新高潮。此后,除了防毒、防霾、防过敏、防病毒之外,各色各款的口罩还成为年轻人展示个性与耍酷的工具
——据欧阳晓黎《口罩从历史中来》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已经产生“注病”观念,这是一个进步。病情久延,反复发作,或注易旁人者,均被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称为注病。
《诸病源候论》卷24生注、死注、殃注、食注一览表
注名 候 传染途径
生注 人有阴阳不调和,血气虚弱,与患注人同共居处,或看侍扶接,而注气流移,染易得上,与病者相似,故名生注 生者——生者
死注 人有病注死者,人至其家,染病与死者相似,遂至于死,复易傍人,故谓之死注 死者——生者
殃注 人有染疫疠之气致死,其余殃不息,流注子孙亲族,得病症状,与死者相似,故名为殃注 死者——子孙
食注 人有因吉凶座席饮啖,而有外邪恶毒之气,随食饮入五脏,沉滞在内,流注于外,使人肢体沉重,心腹绞痛,乍瘥乍发,以其因食得之,故谓之食注 食物——人
——摘编自于赓哲《弥漫之气:中国古代
关于瘟疫“致”与“治”的思维模式》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霍乱等瘟疫的频繁爆发,推动了政府干预公共卫生。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流行病肆虐的恐慌中,开始出现政府干预控制疫情的迹象。《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干预公共卫生,明确国家和政府在维护公共健康中的职责与作用,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的必要性。英国从1841年就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政府直接参与推广,这是英国首次开展的持续性公共卫生活动。为了规范防疫制度,1867年英国制定新的《防疫法》。1865年,英国开始着手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该研究着眼于疾病病因理论和化学原理。这种科学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赵玉兰、吴俊《英国公共卫生
运动的领导者:约翰·西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瘟疫及其传播的认识。(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及主要举措。(6分)
19.(13分)1894年是世界鼠疫流行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阅读关于广州和香港鼠疫防治的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疫情一起,广州市民开始抬神巡游,驱疫免灾。实际上,广州地方政府也卷入此类游戏中。……在《申报》大量有关广州疫情的报道中,见有酬神、施药、施医、施棺等公共活动,却始终没有公共卫生活动。这是因为,在中国的医学思想中,疫病是由天气不和所引起的。大多数论者都将华南的疫情当作天气亢旱,雨水不调的产物。
——曹树基《1894年鼠疫大流行
中的广州、香港和上海》
材料二 西人则不然。地方一有时疫,即由洁净局派人逐户查察。如屋中有不洁之物,必令洗涤净尽,更以药水遍洒室中,使无污秽之气。凡患疫者,则另设一地以处之,免致传染他人。街衢秽物,亦必辟除使尽,其有患疫而毙者,亦另择一地而葬之。随毙随葬,不少停留,以免秽气熏蒸。各厕所每日洗涤,投以生灰,以辟秽恶。
——《申报·论中西治疫之不同》
(1894年5月25日)
材料三 对于鼠疫,1890年代西方的治疗并不很有效。华人居民不仅反对他们认为荒谬的医疗,也反对非常具有侵略性的国家政策,尤其是强制性的逐户检查、强迫入院以及毁坏房屋。
——[美]班凯乐《十九世纪中国的鼠疫》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广州和香港应对鼠疫方式的异同,并从制度和文化上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9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香港华人居民反对政府防疫行动的原因。(4分)
20.(15分)(2023·青岛)爱国卫生运动是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卫生领域的体现,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与我国当时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紧密结合。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活动(部分)
时间 主要活动
1952年 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同时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动了以反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制定了以“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
1955年 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指示,各地委员会“应配合工业生产和国家经济建设,在农村应与春耕施肥、防止畜病等相结合,以改进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1966—1976年 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两管五改”工作(管理饮水、管理粪便和改良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
1981年 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起“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并明确爱国卫生运动要以搞好城乡清洁为主要任务。
1989年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改善城市卫生面貌,提高人民健康,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决定在全国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行动。此后,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城市符号成为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落脚点。
——摘编自王鑫《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历史沿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史实,以“时代·使命”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5分)
医疗与公共卫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905年,在借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立“卫生科”,次年升格为“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这表明( )
A.晚清改革都受到了日本影响
B.清政府国家治理理念有一定进步
C.近代社会动荡导致疾病流行
D.清末新政实现了中央机构近代化
解析:清政府借鉴日本等国家的卫生行政管理制度,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国家卫生,说明清政府国家治理的理念有一定的进步,B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与题无关,排除;题干仅仅涉及卫生机构的变化,不能表明整个中央机构近代化,排除D项。
2.1911年4月,国际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这是在中国召开的首次国际卫生会议,来自英、日、俄、德、法等12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专家聚集一堂,确立了很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该会议的召开( )
A.推动了国际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
B.标志着中西医结合进入新阶段
C.使得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
D.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西医人才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1911年国际卫生会议的召开,确定了很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推动了国际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西医结合,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已经把近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只是影响有限,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该会议为中国培养了大量西医人才,排除D项。
3.南北朝时期的“六疾馆”,有学者认为可用以隔离患病之人。南宋真德秀知泉州时,鉴于“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这说明中国古代( )
A.中国最早出现了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
B.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防和治
C.疫情导致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
D.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的经验
解析:南北朝时期出现用以隔离患病之人的“六疾馆”,南宋地方官员为防范水灾引发疠疫,兴工清理沟渠等,说明中国古代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防和治,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最早”出现了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A项错误;“疫情导致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的经验”,D项错误。
4.下表为1912—1937年上海、广州、南京、杭州、北京、天津、重庆西医报刊创刊量比较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城市名称 期刊总数 1912—1927年 1928—1937年
上海 135 33 62
北京 58 17 27
南京 32 2 22
杭州 26 9 12
广州 22 8 10
天津 10 1 8
重庆 18 0 1
A.西医传播呈现多中心格局
B.口岸与内地医疗水平差距大
C.西医东渐的风气日益繁盛
D.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隐蔽化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12—1937年,西医报刊创刊量在中国主要城市越来越多,这体现了当时西医东渐的风气日益繁盛,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这些城市都成为西医传播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是关于西医报刊创刊量的信息,无法说明内地与口岸医疗水平差异大,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隐蔽化,排除D项。
5.(2023·成都)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的18幅“劳度叉斗圣变”壁画中(如下图局部),大都绘有佛徒们洗浴、剃头、刮脸、揩齿、刷牙等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
A.已有重视个人卫生的意识
B.僧侣生活十分奢靡
C.疫病防治受古代政府重视
D.佛教宣扬讲究卫生
解析:根据材料“大都绘有佛徒们洗浴、剃头、刮脸、揩齿、刷牙等内容的壁画”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人对个人健康卫生比较重视,已有个人卫生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卫生生活习惯,不能等同于僧侣生活十分奢靡,排除B项;材料是卫生生活习惯,不是疫病防治受古代政府重视,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佛教宣扬讲究卫生,排除D项。
6.1910年东北爆发鼠疫,清政府任用伍连德运用近代公共卫生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防治,清朝各级政府设立了疗病院、防疫院及隔离所等救治染疫者,仅用四个月就扑灭百年不遇的大瘟疫。这反映了( )
A.当时已经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B.防治疫病离不开科学理念的普及
C.中国从清朝末年开始重视防疫工作
D.政府治理能力影响疫病的防治效果
解析:根据材料“清政府任用伍连德运用近代公共卫生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防治,清朝各级政府设立了疗病院、防疫院及隔离所等救治染疫者”可知,清政府任用抗疫人才,建立抗疫医疗设施,对迅速扑灭疫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说明政府治理能力影响疫病的防治效果,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就医学理念对抗疫的作用进行具体说明,排除B项;我国古代就高度重视防疫抗疫工作,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排除C项。
7.14世纪四五十年代发生的鼠疫至少造成欧洲2500万人死亡,包括很多神父也染病死亡。受疫情影响,人们把目光转向了享乐;劳动力市场得以解放,城乡流动性变大;科学技术取得进步;卫生观念得到更新。由此可见,这场疫情( )
A.证明了神学理论的荒诞
B.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C.奠定了工业革命的基础
D.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兴起
解析:根据“受疫情影响,人们把目光转向了享乐;……科学技术取得进步;卫生观念得到更新”可知,这场疫情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科技进步、卫生观念更新等,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故选B项;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1765年开始工业革命,C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兴起,排除D项。
8.19世纪以来,以霍乱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在德国呈现频发态势。为此,德国政府于1876年成立了帝国卫生委员会,以负责流行病学调查工作;1883年颁布了《疾病保险法》,规定投保市民在生病期间可以获得免费的医疗服务。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消除贫富差距 B.完善福利制度
C.稳定社会秩序 D.构建医疗体系
解析:据材料可知,19世纪以来德国政府针对“以霍乱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在德国呈现频发态势”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其目的是加强传染病的救治,稳定社会秩序,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传染病的救治工作,未涉及贫富差距的消除,排除A项;材料与“福利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医疗体系的构建”,只是强调成立“卫生委员会”“颁布立法”,排除D项。
9.1920年,湖南长沙出现霍乱传染事件,长沙卫生局与当地商会、妇女会、青年会、学生联合会的志愿者联手,沿街张贴标语,挨家发放传单。这些标语和传单上的文字都很接地气:“没烧开的水不要喝”“不要吃生冷水果”“杀老鼠的赏他长生不老”“我们不杀苍蝇,苍蝇就杀我们”……由上述材料可知( )
A.民族资本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
B.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抗疫主要手段
C.落后导致了疫病传染猛烈
D.疫情促使当地民众改善生活习惯
解析:由材料“出现霍乱传染事件……这些标语和传单上的文字都很接地气……‘我们不杀苍蝇,苍蝇就杀我们’”可知,疫情影响下的政府和部分社会团体开始积极地去宣传一些卫生知识,这种接地气的宣传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故选D项;材料不仅仅强调了当地商会在抗疫中的贡献,还包括其他社会团体,A项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并未提及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在抗疫中的作用,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没有提及疫情发生的原因,且落后与疫情传播速度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
10.下面为陕甘宁边区防疫工作统计表(节选)。这些措施反映出当时( )
时间 具体措施
1941年11月 《解放日报》开设“卫生专栏”,重点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和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1942年4月 边区设立防疫总委员会,分区、县先后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
1942年5月 通过《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分类,并规定相应的报告和防治制度
1944年7月 开办了规模庞大的卫生展览会,历时八天,参观者万余人
A.陕甘宁边区疫病泛滥
B.探索建设近代医疗卫生体系
C.近代卫生体系更加成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壮大
解析:表格中的防疫措施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发展完善,这体现了抗日根据地探索建设近代医疗卫生体系,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陕甘宁边区对疫病的预防,并未提及疫情,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近代卫生体系包含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仅由陕甘宁边区的疫病预防工作无法反映这一体系的成熟,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1.《周礼·夏官》中有关于“傩”(音挪,驱逐疫鬼的仪式)的描述:方相士披着熊皮戴着面具,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在房间里驱逐疫鬼,还会在埋葬死人前进入坟墓驱逐疫鬼。材料表明了( )
A.商代迷信思想盛行
B.当时已具有防疫意识
C.礼乐文明逐渐普及
D.统治者对民众的愚弄
解析:“傩”的仪式目的是为了驱逐疫鬼,说明当时人们有一定的防疫意识,B项正确;《周礼》是西周典章制度著作,不能说明商代迷信思想盛行,排除A项;题干内容与礼乐文明无关,排除C项;“傩”的仪式目的性较强,驱逐疫鬼与愚弄百姓不同,排除D项。
12.1894年香港腺鼠疫流行期间,清政府根据两广总督的奏折,对港英政府的隔离、消毒等“洋法”提出异议。而且,多数香港华人情愿在家里采用中医药治疗,也不愿被送往西医医院疗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B.传统医学逐渐式微
C.中英民族矛盾尖锐 D.公众卫生意识匮乏
解析:中国与英国在防疫思想和行为上存在的巨大差异甚至对立,是当时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反映,故A项正确;香港华人更愿意采取中医药治疗疫病,说明传统中医仍然是中国人的重要选择,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中国与英国在疫病防治上的对立,将其上升为中英民族冲突的层面,属于过度解读,故C项错误;多数香港华人虽然拒绝了西医的治疗方式,但仍然选择了中医治疗方式,说明其并不缺乏公共卫生意识,故D项错误。
13.1881年,意大利人将牛瘟传入非洲之角,严重破坏了非洲东部和南部的社会经济结构。19世纪20年代,英国军队和军舰将霍乱从印度带到东非,使得当地人在面对欧洲殖民征服时更为脆弱。由此可知( )
A.欧洲殖民扩张纯属偶然
B.疫病流行影响区域文明发展
C.欧洲医疗水平更为先进
D.三角贸易导致疾病全球传播
解析:根据材料“严重破坏了非洲东部和南部的社会经济结构”“使得当地人在面对欧洲殖民征服时更为脆弱”可得,疫病流行影响区域文明发展,B项正确;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经济扩张性的必然结果,欧洲殖民扩张纯属偶然说法错误,排除A项;欧洲医疗水平先进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三角贸易导致疾病全球传播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14.(2023·南通)1952年初,中共中央开展了以反对美国“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华医学会出版《防御细菌战常识》供各地学习采用;教育、文艺界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一致声讨侵朝美军撒布细菌的罪行并进行科学防疫治疫宣传。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形成了完备的国家卫生防疫体系
B.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正不断扩大
C.将疫病防治与政治运动结合起来
D.抗疫防疫是对美斗争的主要方式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初,中共中央倡导开展以反对美国“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得到中华医学会、教育、文艺界和中国红十字会的积极响应,表明当时我国将疫病防治与抗美援朝、巩固政权的政治运动结合起来,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当时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国家卫生防疫体系,排除A项;“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正不断扩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抗疫防疫与对美斗争的关系,而且也不能说这是主要方式,毕竟当时处在抗美援朝阶段,军事斗争才是主要方式,排除D项。
15.(2023·长沙)1958年,苏联提议发起一项由世界卫生组织领导的“根除天花项目”,1959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该提议。随后,美国不甘落后于对手,表示希望支持该项目。1980年,世卫组织正式宣布消灭天花。材料表明( )
A.美苏力量的变化影响抗疫成效
B.天花蔓延弱化意识形态对立
C.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
D.疫情防控需要跳出冷战思维
解析:依据材料“1959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该提议。随后,美国不甘落后于对手,表示希望支持该项目”可以看出,虽然处于冷战时期,但是美苏两国就“根除天花”达成了一致,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美苏对根除天花所作的努力, A、B、C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16.1997年,英国出台新政策:允许患者在转诊时挑选医院;扩大医院经营自主权,允许医院赚钱,允许医院改善员工待遇和福利。这反映出,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上英国( )
A.公立医院受到冷落
B.强化市场竞争机制
C.政府财政压力减轻
D.民众医疗得到保障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在医疗事业上自主权扩大,这反映出,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上英国强化市场竞争机制,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公立医院受到冷落,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政府财政压力减轻,排除C项;民众医疗得到保障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第20题15分,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
14世纪 黑死病横行欧洲时,部分医生佩戴鸟嘴面罩,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疾病的传播
19世纪末 巴斯德用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有细菌存在之后,莱德奇建议医护人员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结果大幅度减少了伤口感染率,口罩在欧洲医学界逐渐流行开来
1918到 1919年 西班牙流感蔓延期间,人们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口罩成了疫病出现的象征性影像
1952年 长期的污染以及高气压滞留导致伦敦大雾围城,伦敦人染上了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肺部疾病,口罩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21世纪初 2003年中国“非典(SARS)”期间,口罩的使用和普及达到新高潮。此后,除了防毒、防霾、防过敏、防病毒之外,各色各款的口罩还成为年轻人展示个性与耍酷的工具
——据欧阳晓黎《口罩从历史中来》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口罩的使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阐述:古代中国宫廷中献食之人用绢布遮住口鼻体现的是身份等级的差别,是皇权至上、等级森严的体现。19世纪末,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科技进一步发展,近代生物医学获得长足进步。受此影响,口罩的制作工艺更为科学,普及程度也因有了科学理论的支撑大大增加。20世纪以来,一方面随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受疫情的影响,口罩使用率上升;另一方面,随城市化与工业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防霾”成为口罩使用的又一特色功能,同时也彰显了因社会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人们更为关注自身健康的诉求。
总之,口罩从历史中来,沾染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风尘,小小的口罩,也是一份史料,以一个特殊的视角记录着历史。
其他论题:科技和文化的进步影响着口罩使用的普及程度;口罩功能的变化,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口罩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象征。
解析:首先按照题意,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如根据材料中“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19世纪末,巴斯德用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有细菌存在之后,莱德奇建议医护人员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1952年,长期的污染以及高气压滞留导致伦敦大雾围城,伦敦人染上了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肺部疾病,口罩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等信息,可得出论题“口罩的使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确定论题后,围绕这一问题,梳理相关信息和所学知识,展开论述,如对比古今中外戴口罩的原因、特点、本质及其作用;接着在论述基础上总结规律,说明认识,如指出口罩从历史中来,沾染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风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还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研究历史的新视角、新方法;解题过程中,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已经产生“注病”观念,这是一个进步。病情久延,反复发作,或注易旁人者,均被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称为注病。
《诸病源候论》卷24生注、死注、殃注、食注一览表
注名 候 传染途径
生注 人有阴阳不调和,血气虚弱,与患注人同共居处,或看侍扶接,而注气流移,染易得上,与病者相似,故名生注 生者——生者
死注 人有病注死者,人至其家,染病与死者相似,遂至于死,复易傍人,故谓之死注 死者——生者
殃注 人有染疫疠之气致死,其余殃不息,流注子孙亲族,得病症状,与死者相似,故名为殃注 死者——子孙
食注 人有因吉凶座席饮啖,而有外邪恶毒之气,随食饮入五脏,沉滞在内,流注于外,使人肢体沉重,心腹绞痛,乍瘥乍发,以其因食得之,故谓之食注 食物——人
——摘编自于赓哲《弥漫之气:中国古代
关于瘟疫“致”与“治”的思维模式》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霍乱等瘟疫的频繁爆发,推动了政府干预公共卫生。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流行病肆虐的恐慌中,开始出现政府干预控制疫情的迹象。《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干预公共卫生,明确国家和政府在维护公共健康中的职责与作用,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的必要性。英国从1841年就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政府直接参与推广,这是英国首次开展的持续性公共卫生活动。为了规范防疫制度,1867年英国制定新的《防疫法》。1865年,英国开始着手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该研究着眼于疾病病因理论和化学原理。这种科学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赵玉兰、吴俊《英国公共卫生
运动的领导者:约翰·西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瘟疫及其传播的认识。(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及主要举措。(6分)
答案:(1)认识: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与病人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会传染;接触生病死者会传染;通过饮食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染。
(2)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城市化引发公共卫生问题;瘟疫频繁爆发;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日益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举措:政府干预建立国家防疫体系(或通过立法建立卫生管理机构);开展持续性公共卫生活动;实行免费疫苗接种;组建公共卫生研究体系。
解析:(1)认识:根据材料“流注子孙亲族,得病症状,与死者相似”可知,古代中国人们已经认识到瘟疫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根据“与患注人同共居处,或看侍扶接,而注气流移,染易得上”可知,古代中国人们已经认识到与病人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会传染瘟疫;根据材料“人有病注死者,人至其家,染病与死者相似,遂至于死,复易傍人”可知,古代中国人们已经认识到接触生病死者会传染瘟疫;根据材料“随食饮入五脏,沉滞在内,流注于外,使人肢体沉重,心腹绞痛,乍瘥乍发,以其因食得之”可知,古代中国人们已经认识到瘟疫可以通过饮食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染。
(2)背景:根据材料“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可知,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城市化引发公共卫生问题;根据材料“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霍乱等瘟疫的频繁爆发”可知,瘟疫频繁爆发、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根据材料“《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干预公共卫生”“1867年英国制定新的《防疫法》”等信息可知,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日益重视;根据材料“1865年,英国开始着手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该研究着眼于疾病病因理论和化学原理”可知,科学技术的发展。举措:根据材料“《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干预公共卫生,明确国家和政府在维护公共健康中的职责与作用,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的必要性”可知,政府干预建立国家防疫体系,通过立法建立卫生管理机构;根据材料“1841年就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政府直接参与推广,这是英国首次开展的持续性公共卫生活动”可知,开展持续性公共卫生活动、实行免费疫苗接种;根据材料“1865年,英国开始着手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该研究着眼于疾病病因理论和化学原理”可知,组建公共卫生研究体系。
19.(13分)1894年是世界鼠疫流行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阅读关于广州和香港鼠疫防治的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疫情一起,广州市民开始抬神巡游,驱疫免灾。实际上,广州地方政府也卷入此类游戏中。……在《申报》大量有关广州疫情的报道中,见有酬神、施药、施医、施棺等公共活动,却始终没有公共卫生活动。这是因为,在中国的医学思想中,疫病是由天气不和所引起的。大多数论者都将华南的疫情当作天气亢旱,雨水不调的产物。
——曹树基《1894年鼠疫大流行
中的广州、香港和上海》
材料二 西人则不然。地方一有时疫,即由洁净局派人逐户查察。如屋中有不洁之物,必令洗涤净尽,更以药水遍洒室中,使无污秽之气。凡患疫者,则另设一地以处之,免致传染他人。街衢秽物,亦必辟除使尽,其有患疫而毙者,亦另择一地而葬之。随毙随葬,不少停留,以免秽气熏蒸。各厕所每日洗涤,投以生灰,以辟秽恶。
——《申报·论中西治疫之不同》
(1894年5月25日)
材料三 对于鼠疫,1890年代西方的治疗并不很有效。华人居民不仅反对他们认为荒谬的医疗,也反对非常具有侵略性的国家政策,尤其是强制性的逐户检查、强迫入院以及毁坏房屋。
——[美]班凯乐《十九世纪中国的鼠疫》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广州和香港应对鼠疫方式的异同,并从制度和文化上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9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香港华人居民反对政府防疫行动的原因。(4分)
答案:(1)同:都有政府行为,都把死者安葬等。
异:广州主要是迷信活动和治疗患者等医疗活动。香港主要是清洁患者的家居卫生、清洁公共场所、清洁厕所、隔离患者等公共卫生活动。广州的迷信活动是政府和民间的共同行为,香港的卫生活动主要是政府行为。
原因:制度上,清政府尚未建立起近代的防疫制度,香港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防疫机构,承担相关职能;文化上,广州仍从神秘主义的角度解释鼠疫,而西方人已经从近代科学的角度去认识鼠疫。
(2)当时西医防治效果并不显著;对西医的不认同思想;中西方文化对疾病认识的差异;对政府的强制措施的不认可;在心理上对西方人有抗拒心理(抵触情绪)等。
解析:(1)异同:依据两则材料信息“广州地方政府也卷入此类游戏中”“施棺等公共活动”“由洁净局派人逐户查察”“亦另择一地而葬之。随毙随葬”可知相同点有:都有政府行为,都把死者安葬等。依据材料一信息“广州市民开始抬神巡游,驱疫免灾”可知不同点有:广州主要是迷信活动和治疗患者等医疗活动;依据材料二信息“即由洁净局派人逐户查察。如屋中有不洁之物,必令洗涤净尽,更以药水遍洒室中,使无污秽之气”“街衢秽物,亦必辟除使尽”“凡患疫者,则另设一地以处之,免致传染他人”“各厕所每日洗涤,投以生灰,以辟秽恶”可知香港主要是清洁患者的家居卫生、清洁公共场所、清洁厕所、隔离患者等公共卫生活动;依据材料一信息“广州市民开始抬神巡游,驱疫免灾。实际上,广州地方政府也卷入此类游戏中”还可知不同之处有广州的迷信活动是政府和民间的共同行为;依据材料二信息“地方一有时疫,即由洁净局派人逐户查察”可知香港主要是政府行为。原因:注意作答角度“制度和文化”,需结合近代广州和香港的政治、文化的不同分析。广州虽是通商口岸,但主要是传统的社会形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影响,而香港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已经深受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故可作答为:制度上,清政府尚未建立起近代的防疫制度,香港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防疫机构,承担相关职能;文化上,广州仍从神秘主义的角度解释鼠疫,而西方人已经从近代科学的角度去认识鼠疫。
(2)原因:依据材料信息“对于鼠疫,1890年代西方的治疗并不很有效”可知当时西医防治效果并不显著;依据材料信息“华人居民不仅反对他们认为荒谬的医疗”可知对西医的不认同思想,中西方文化对疾病认识的差异;依据材料信息“也反对非常具有侵略性的国家政策”可知在心理上对西方人有抗拒心理(抵触情绪);依据材料信息“尤其是强制性的逐户检查、强迫入院以及毁坏房屋”可知对政府的强制措施的不认可等。
20.(15分)(2023·青岛)爱国卫生运动是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卫生领域的体现,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与我国当时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紧密结合。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活动(部分)
时间 主要活动
1952年 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同时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动了以反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制定了以“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
1955年 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指示,各地委员会“应配合工业生产和国家经济建设,在农村应与春耕施肥、防止畜病等相结合,以改进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1966—1976年 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两管五改”工作(管理饮水、管理粪便和改良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
1981年 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起“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并明确爱国卫生运动要以搞好城乡清洁为主要任务。
1989年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改善城市卫生面貌,提高人民健康,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决定在全国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行动。此后,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城市符号成为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落脚点。
——摘编自王鑫《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历史沿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史实,以“时代·使命”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5分)
答案:【示例】时代·使命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战乱,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医疗水平低下,美国在朝鲜战场及中朝边境发动“细菌战”,人民群众健康面临着传染病的巨大威胁,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改变落后的卫生状况、保护劳动力,1952年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有效防止了疫病的肆行,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了保障,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而且充分证明了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的优越性;随着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成为国家的中心工作,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1955年爱国卫生运动推动了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改善,配合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卫生防疫能力严重不足,“两管五改”的开展既符合农业的生产需要,又有助于改善农村的卫生条件,有效遏制了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生,促进了卫生习惯的养成,提高了农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紧扣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工作,爱国卫生运动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重点解决因城市化导致的严重卫生污染状况。“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对改善我国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基础卫生设施建设,强化城市卫生管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解析:时代·使命:根据材料“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活动(部分)”表中的信息,可知,从1952年到1989年,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活动都展现了时代发展的特色,都与我国当时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紧密结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个时期的史实对“时代·使命”这一主题进行论述。论述时要结合每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状况及意义等方面的史实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