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新课导入
1856年4月14日,流亡在伦敦的马克思面对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发表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即席演讲,这篇演讲至今仍闪耀着睿智的光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演讲,学习伟人是如何将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论表达得鲜活生动的?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
1856年4月14日在伦敦
学习目标
1.通过梳理文章的结构,能分析作者缜密的逻辑思维。
2.通过分析重要语句,能准确理解语言含义,从而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3.通过向伟人学习,来汲取精神力量,树立远大理想。
根据标题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演讲 人 演讲 时间 演讲 地点 演讲 对象 演讲
缘由
马克思
1856年4月14日
《人民报》举办的宴会上
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
《人民报》创刊4周年
解 题
作者简介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时代背景:
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的代表参加《人民报》创刊四周年宴会。他利用请他讲话的机会,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演说。1852年至1856年这段时期,《人民报》始终是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马克思参加《人民报》创刊纪念会这件事明确说明了马克思极力在思想上影响英国无产阶级并且帮助宪章运动的领袖,以使英国工人运动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复兴起来。
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字音。
①自动纱锭( )纺纱机
②气氛( )
③衰颓( )
④卑劣( )
⑤愚昧( )
⑥毋( )庸争辩
⑦狡狯( )
⑧雇佣( )
dìng
fēn
tuí
liè
mèi
wú
kuài
yōng
2.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①微不足道:
②不可思议:
③显而易见:
④惊慌失措:
⑤毋庸争辩:
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原为佛教用语,指思想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后形容对事物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
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
因为惊惧而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
毋庸:不用。不用争辩。
学习任务一:梳理结构,理清思路
活动1:速读文章,采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概括每段段落大意。
段落 关键词 段落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秘密
欧洲1848年革命将引发无产阶级革命
革命气氛
类比1848年革命前的欧洲社会氛围
事实
概述革命发生的原因:19世纪工业社会矛盾的现实
事实
无产阶级将成为历史审判的执行者
“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下蕴藏的革命力量。
通过分析工业和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巨大对抗,阐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
做出无产阶级就是资本主义灭亡的“执刑者”的预言。
写作思路: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学习任务二:把握特点,学习严密的逻辑思维。
活动1:文章第三、四段的写作思路是提出社会矛盾-分析社会矛盾-提出解决方法。请四人一小组,对此进行具体分析。5分钟后,每小组组长负责展示本组答案。
答案展示:
第三段提出社会矛盾是工业和科学发展与现代社会的衰颓。
第四段(从开头到 “毋庸争辩的事实” )具体分析这种社会矛盾的表现和性质。
表现:机器力量的神奇,技术在胜利,同时带来贫困、道德败坏、人的异化。
性质: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对抗(矛盾)。
第四段(从“有些党派”至结尾)提出解决办法:发动社会革命,由工人阶级掌握“社会的新生力量”。
学习任务二:把握特点,学习严密的逻辑思维
活动2:再读文章第三段,回答: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指出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已经具备了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
②承接第一二段的内容,开启文章第四段的论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任务二:把握特点,学习严密的逻辑思维
活动3:读文章第四段,思考:马克思在文中总结出了怎样的历史结论?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阐释了这场社会革命的阶级力量,指出无产阶级是社会革命的阶级力量,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执行者。
学习任务三:赏析语句,品味含义
活动:分析下面句子的手法、含义以及表达效果。
1.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2.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3.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
1.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①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坚硬的外表”比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貌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汪洋大海”比喻“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比喻“依然强大的资产阶级统治势力”。
②整句话多处运用比喻,说明无产阶级革命一旦发动起来,将会产生强大的力量,从而彻底摧毁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创立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③表明作者对无产阶级的赞美之情和超前的预见性。
2.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①把“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比拟成“革命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把“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与“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进行对比;
③生动形象地指出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变革给当时的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3.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
文章用简短的、层层递进的短句,用坚定的雨具表明了19世纪的时代特征——衰颓的征兆。
总结
在这篇演讲词中,作者马克思通过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阐释了这场社会革命的阶级力量,指出无产阶级是社会革命的阶级力量,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执行者,无产阶级革命最终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
讨论归纳:作为一篇号召革命的演讲词,本文是如何将革命的主张和信念传递给听众并感染他们的?
提示:结合演讲的特点和语言上的要求来组织答案。
演讲的特点:1.针对性。2.鼓动性。3.条理性
4.适当的感彩 5.临场性。
演讲语言的要求:
1.简明扼要,不说废话。
2.通俗易懂无歧义。 3.语言口语化
①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以此来对照反衬由它宣布预示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
接着,马克思列举了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
最后,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阐释了这场社会革命的阶级力量,指出无产阶级是社会革命的阶级力量,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执行者,无产阶级革命最终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
②以事明理,以理服人。
在阐述自己的理论时,作者注意运用典型的贴合生产和革命实践的事实进行论证,使得演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是当时无产阶级熟悉的生产资料,而“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是1848年革命的参加者,作者在对比中,表明现在的无产阶级是更有力量的革命者。
③善用修辞,形象生动有吸引力。
作者在演讲中,运用比喻、对比和用典等手法,把抽象深刻的理论深入浅出地讲出来,便于听众接受与理解。如运用比喻,将“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让听众很容易地接受无产阶级的宏伟气势,也震撼听众的心灵。
当堂训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我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人应当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结合今天所学内容,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