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地球的自转》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是在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和经纬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因此“地球的自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教材设置了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三个目,涵盖了两项“标准”要求,即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一、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正文、思考、活动。正文---简要介绍了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周期。上述三项基本内容,因为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所以教材采取简约的方式呈现。思考---思考1设置的目的是唤起学生的日常观察和生活体验。思考2所提出的问题,是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周期的一种升华。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演示地球自转过程中,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二、昼夜更替
教材正文内含三个知识点,即昼夜现象、昼夜更替和晨昏线。活动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隐含着对地球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的再现。也是模拟演示的基础。活动1,是对昼与夜知识的直观再现。活动2,是对昼夜更替和晨昏线的直观再现。
三、时间的差异
教材包含以下三项内容。首先,教材通过正文简要介绍了地方时的产生原因。其次,教材还以活动的方式,对于因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产生时间差异进行了阐释。活动1旨在通过动手演示,使学生对“地球上同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有所感悟,简单地说,是引导学生明白地方时“东早西晚”的道理。
活动2旨在通过推理过程,使学生明确“在地球上,任何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的同时,知道经度差异与时间差异的关系,为接下来的区时计算做好铺垫。最后一部分,教材对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及世界时区的划分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另外,用“时差”来说明地球的自转,只要将其限定在“时差的产生”,拓展到“时差的推算”即可。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运用自制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感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运用自制地球仪,演示、解释昼夜产生、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现象。
人地协调观:能用简单方法推算时差。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与特点。
2.用自制地球仪演示并同步解释昼夜产生、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现象。
课前准备
1、双手保持清洁。
2、器材:自制鸡蛋地球仪(课前)、手电筒、棉签(两根,黑、红各一)、透明塑料袋(一个)以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为主,辅以小组讨论、提炼总结等方法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问题导入 展示:毛泽东的诗词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教师提问: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能日行八万里呢? 讨论回答:为什么能日行八万里? 问题引入导入新课
环节二模拟演示了解地球自转特点 播放视频:《地球自转视频》布置任务:观察自转的绕转中心、自转方向、周期给出自转的定义(板书)用鸡蛋和筷子自制地球仪 观看视频:《地球自转视频》动手演示: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自转视频,用鸡蛋和筷子自制地球仪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明确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创新思路】学生利用生活物品动手自制地球仪,亲身体验学习过程,易获得自我成就感;同时引领观察意图,提升探究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和体验。 动手体验直观理解
任务指导: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观察实验:学生转动自制地球仪,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通过与时钟转动方向的对比得出结论。 空间观察锻炼思维
课件展示:知识点的相关练习 实践练习: 1.画一画不同角度的地球自转方向。 2.知识点练习 动手实践巩固练习
任务指导:动手模拟 动手模拟:伸展右手,假想大拇指向左下延伸出地轴,四指从左到右弯曲,代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大拇指指向北极星。 动手体验自我感悟
环节三实验探究昼夜更替现象原因 教师提问: 1、白天和黑夜是怎样产生的? 2、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白天和黑夜? 3、白天和黑夜为何不停地交替出现?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做三个实验,引领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共享结论:指导学生完善结论。 操作实验: 实验 1:关于问题 1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射自制地球仪,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产生了昼夜之分。介绍晨昏线 实验 2:关于问题 2用手电筒照射透明塑料袋吹成的球体,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对比实验 透明塑料袋透光,说明全是白天,没有黑夜。地球不透明,所以会有白天和黑夜。 实验 3:关于问题 3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射自制地球仪,在昼半球上用红色的棉签做个标记,转动地球仪,观察红色棉签标记的半球的昼夜变化。得出结论:地球不停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 【创新思路】学生利用身边生活物品(鸡蛋、塑料袋、棉签等),通过“鸡蛋地球”和“塑料袋地球”两种模式的对比实验,自己动手模拟地球自转,可以直观形象得出问题结论,亲眼观察,亲手体验,获得感增强,兴趣点提升,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 身边取材 动手实验 亲眼观察 直观体验
回顾总结:引领学生观察图片、回顾知识点。 观察总结:学生观察静态和动态图。 总结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夯实所学重点比较
播放视频:《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发兔冷知识》 观看视频:直观理解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也与地球自转有关。 视觉刺激直观理解
环节四实验探究 造成时间差异原因课件展示:时差图片展示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时间差异。 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原因 【创新思路】学生学会合作,主动探究。自己动手动脑,在亲手操作中感知,在通力合作中感悟,体味身边小物件起到大作用的意义,对进一步加深学习效果起到积极作用。视频再现知识点 观察图片:时差图片操作实验: 1、两人合作,一人手持自制地球仪,一人用手电筒照射。 2、把实验 3中红签标记的地方转到夜半球。在红签所在的同一条纬线上的西面选取另一个点,用黑签做上标记。 3、自西向东转动自制地球仪,观察哪个位置的棉签先看到日出。得出结论:先看到红签,红签在东,所以位置靠东的先看到日出,时间早;后看到黑签,黑签在西,所以位置靠西的后看到日出,时间晚,从而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动手实验合作探究
环节五读图训练了解地方时的相关规定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意义 顺口溜 学练记忆:学识顺口溜 地球不停在自转,一直自西向东转。运动周期为一天,昼夜更替不间断。背着太阳是黑夜,朝着太阳为白天。地球上面看日出,东边地点最早见 趣味记忆增强理解
提出问题:如何推算时差? 合作练习:和老师一起推算时差。 实践练习
解读概念:180度经线的意义为了避免日期混乱,国际上规定,以 180o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这条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 简称日界线。 读图了解:180度经线的意义。学会分析“东减西加”的原因。 读图训练实践反馈
课堂小结 互动游戏: 1、两组 PK赛 2、全体挑战赛教师总结。 互动游戏:参与互动游戏,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点 寓教于乐参与感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将实验引入课堂,使空间难以想象的问题形象化,借助多媒体,使学生形象的观察到了昼夜更替和时差现象,既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达到突破难点的作用。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此节课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3、这次授课,使我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丰富了我的教育教学方法。 4、需要注意的地方:实验操作较多,要注意学生的纪律和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