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5 16:14:09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怀仁一中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考古发掘,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姜寨聚落遗址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部分。其中居住区有一百多座房屋,分成五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所有房屋均围绕中心广场(集会和祭祀的场所),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这种聚落格局( )
A. 蕴含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B. 可佐证长江流域先民的定居生活
C. 基于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 D. 体现了手工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其中居住区有一百多座房屋,分成五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所有房屋均围绕中心广场(集会和祭祀的场所),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可知,居住区每个单元的房屋均围绕中心广场,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而中心广场是举行集会和祭祀这些公共活动的场所,反映重视集体生活,A项正确;姜寨聚落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区,处于黄河流域,排除B项;材料图中河流、围沟具有防御功能,但基于军事防御功能的布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布局中有窑场只能说明存在手工业生产,材料未反映与其他生产的地位比较,排除D项。故选A项。
2. 汉代的征兵制度“一个壮丁,二十受田,可以独立谋生,但要他为国家服兵役,则应该顾及他的家庭负担。当时规定,从二十三岁起,他可以有一年储蓄来抽身为公家服役了”。该制度( )
A.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B. 具有强制性和义务性
C. 保障了农民的生活 D. 兼具经济性和道德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汉代征兵制度将男丁开始服兵役的年龄确定在23岁,既满足的国家需要,又考虑了个人的家庭负担,兼具经济性和道德性,D项正确;材料中肯定服役年龄的确定有合理性,而非批评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具有强制性”,排除A项、B项;材料本意是汉代征兵制度一定程度上考虑百姓的生活需要,但服役仍然是百姓的负担,而非保障农民生活的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3. 《魏晋南北朝史》中记载:谢氏(谢灵运)庄园“蔚蔚丰秫,苾苾香粳(稻米)”,“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可做到“供粒食与浆饮”,又“生产蚕桑麻纻,酝山清”。这可以用来说明魏晋庄园( )
A. 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 B. 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
C. 集体劳作提高了产量 D.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从材料中看出庄园可以生产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品,体现了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A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多种经营,排除B项;材料中只能看出自给自足,看不出产量是否提高了,排除C项;魏晋时期庄园是自给自足模式,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4.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一书中有如下记载: “晚唐以来商业中心的兴起至两宋而大盛,更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 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下列关于“商业镇”的说法合理的是( )
A. 两宋时期商业镇出现专业分工 B. 具有政治、军事、宗教等功能
C. 为人们的定居繁衍提供了保障 D. 随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而产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等信息可得出,商业镇的出现是由于工商业者的经营活动与定居,D项正确;明清时期商业镇出现专业分工,排除A项;商业镇以经济功能为主,排除B项;村落为人们的定居、繁衍提供了条件和保障,排除C项。故选D项。
5. 17世纪前期,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写道:“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这段记载可用来说明( )
A. 东西方的物品交流速度加快
B. 海上丝绸之路得到稳步发展
C. 我国可用食物种类更加丰富
D. 中国与美洲开始了直接往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和17世纪的中国。明朝《农政全书》记载了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的形态特征和食用方式,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美洲 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 洲、非洲等地。马铃薯传入中国,增加了食物种类,C项正确;马铃薯传入中国体现物种交流,但没有与此前进行对比,不能得出“交流速度加快”,排除A项;马铃薯是因为新航路开辟而非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排除B项;马铃薯由西 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并非直接从美洲传入中国,不能断定“中国与美洲开始了直接往来”,排除D项。故选C项。
6. 据美国学者SkinneV统计,1843—1893年50年中,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7.4%增加到10.6%。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晚清( )
A. 贸易和工业的发展 B. 洋务运动的兴起 C.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 D. 太平天国的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材料表明,1843-1893年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化发展迅速。这和当时长江下游地带开放通商口岸多、贸易和工业的迅速发展有关,A项正确;洋务运动兴起于1861年,推动了东部沿海等地贸易和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目的是掠夺中国财富,而非推进中国城市化,且列强在上海大规模发展工业开始于甲午战争后,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不利于城市化,排除D项。故选A项。
7. 下表是民国初期关税自主运动情况统计。据此可知( )
时期 内容 结果
临时政府时期 外务部照会各国公使,要求修订税则,提高税率 各国公使以民国政府尚未被列强承认为借口加以拒绝
袁世凯时期 筹划成立税则修订委员会,准备修改税则 列强并不同意修订税则,后因一战爆发,该计划化为泡影
段祺瑞时期 颁布“国家关税条例”,提高对无约国进口商品的关税标准 遭到列强的强烈反对
A. 中国开始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 B. 民族独立是实现关税自主的根本前提
C. 民国政府积极推动关税法制化 D. 收回关税自主权已成为社会普遍诉求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民国初年,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努力都被列强以各种借口拒绝,体现了半殖民地的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前提是民族独立,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时间上与材料不符,且材料信息不体现丧失,而体现收回失败,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相关法律的出台,看不出法制化的趋势,排除C项;民众对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态度在材料中未做说明,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应“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纯粹蒙古区域可以自治政府的形式出现,在蒙汉杂居地带则以蒙汉联合政府的形式出现”,并建立统一的内蒙自治筹委会。这一政策( )
A.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 是维系内蒙持久抗战的重大举措
C. 宣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建立 D. 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945年10月(中国)。据材料“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纯粹蒙古区域可以自治政府的形式出现……”,可知在1945年,中共就已对内蒙的自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是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D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排除A项;此时抗战已经结束,排除B项;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于1947年5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54年国庆节,中国邀请法中友好协会代表团、英国文艺、科学界代表团、日本学术文化访华团、日本工人代表团、意大利妇女代表团等民间团体,及文化、科学领域的国际著名人士等参加国庆观礼活动。中国此举( )
A.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要求
C. 有利于拓展外交活动的舞台 D. 推动了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根据材料“1954年国庆节,中国邀请法中友好协会代表团、英国文艺、科学界代表团、日本学术文化访华团、日本工人代表团、意大利妇女代表团等民间团体,及文化、科学领域的国际著名人士等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邀请外国文艺、科学界等各类代表团来华参加国庆观礼活动,以此为媒介加强与国外的友好往来,这有利于拓展外交活动的舞台,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C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外交封锁,排除A项;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在当代,多边外交尤其是指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各类国际组织,或者以组织整体的名义,或者在组织内部成员国之间形成和进行的外交活动方式,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 2024年的春运,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主要体现在自驾的比例增加。为适应这一变化,交通运输部上线“e路畅通”微信小程序,帮助人们查询高速公路实时状态等信息,如果遇到事故,也可通过小程序“一键呼救”。根据材料可知( )
A. 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一 B. 信息革命成果已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C. 汽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D. 微信小程序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4年中国。据材料可知,2024年春运时期因人们自驾出行比例增加,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交通运输部上线“e路畅通”微信小程序方便人们高速出行的需要,可见信息革命成果已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B项正确;材料仅反映2024年春运时期我国自驾出行比例增加,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一的认识,排除A项;C项表述符合现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D项表述符合逻辑,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革命成果已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有学者研究指出,西亚地区农业先于陶器而出现,相应地其食物加工方式以粉食和烘焙为主;东亚地区陶器先于农业出现,开启了该地区以粒食和蒸煮为主的食物加工方式。这表明( )
A. 东方文明优于西亚的文明 B. 生产活动影响文明多元发展
C. 农业是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 D. 文明的多元特征具有偶然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亚洲。据材料,西亚和东亚地区农业和陶器出现先后顺序不同,造成了食物加工方式上的差异,说明生产活动影响文明发展,B项正确;不同文明各有其特点和价值,“东方的文明优于西亚的文明”说法武断,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农业对于文明产生发展的重要性,而是东亚和西亚文明发展的差异,排除C项;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 的多元特征是因为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 响,而非偶然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2. 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11世纪的欧洲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多方面获得进步……正如布罗代尔说的“11一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材料中的“进步”表现为( )
A. 教权削弱和王权开始加强 B. 市民崛起和城市自治运动
C. 民族国家和民主理性思想 D. 经济发展和工厂制度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世纪—12世纪的西欧。材料提到11世纪欧洲社会出现很多变化,西欧已经进入到它的青春期,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市民阶层逐渐崛起,城市自治运动开展,B项正确;王权开始加强是在14世纪后,排除A项;民主理想思想盛行于17——18世纪,排除C项;工厂制度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北极圈内邻近挪威的斯瓦巴德群岛,之后该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不断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规定挪威享有该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享有自由进出、居住以及开采矿产等权益。这反映了( )
A. 国际联盟权威性加强 B. 北极资源开发实现和平共享
C. 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 D. 民族自决原则得到国际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96年,1920年(挪威)。根据材料“之后该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不断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并结合所学可知,关于斯瓦巴德群岛由开始的引发国际争议到后来国际联盟积极倡导协调,达成条约,说明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C项正确;国际联盟权威性加强在材料中没有对比,不能得出,排除A项;材料仅仅指的是斯瓦巴德群岛,并不代表整个北极资源,排除B项;材料和民族自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609年,荷兰开始实行“工业关税保护政策”。据此,荷兰政府一方面向从英国和南尼德兰等地进口的毛麻织品征收高关税,另一方面向国产羊毛的出口和外来毛麻原料的再出口征以高关税。这一政策( )
A. 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B. 适应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 体现欧洲商贸中心转移 D. 推动贸易顺差局面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荷兰。据题意可知,17世纪初的荷兰,无论是进口产品还是出口产品,都要征收高额的关税,这一措施增加了荷兰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适应了荷兰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B项正确;这一政策主要是对荷兰有影响,并不能说明引发欧洲的价格革命,排除A项;荷兰的这一政策主要是适应了荷兰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并不能体系那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排除C项;虽然荷兰进出口商品都要征收高额关税,但并不能说明推动了贸易顺差局面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5. 进入19世纪,英国食品掺假现象日益严重。19世纪20年代,英国化学家阿库姆首次采用化学方法分析食品成分,发现几乎每一种食品都存在掺假行为,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造成当时英国食品掺假行为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业化加剧了生产商之间的竞争 B. 现代化学工业严重污染生产环境
C. 代议制不利于对造假行为的监督 D. 科学技术与实验方法的进步巨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英国食品掺假现象日益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食品需求量大,生产商之间的竞争加大,食品市场出现不良竞争现象,使食品掺假问题日益严重,A项正确;现代化学工业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代议制度下政府仍可对造假行为进行监督,排除C项;科学技术进步与食品掺假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6. 20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实施新经济政策,从对采矿和农业的依赖转向制造业,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并以出口贸易推动经济增长;新加坡实行工业技术升级,建立高技术、高工艺、高附加值、有出口竞争能力的新兴工业企业。这说明当时两国( )
A. 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 B. 自身经济结构存在严重问题
C. 强调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 D. 重视宏观调控以建设现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国都从国家政策层面实施经济发展方略,以促进本国经济现代化,即国家重视宏观调控以促进经济现代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排除A项;材料笼统地述及了两国经济发展方略,但是并不能据此倒推其经济结构“存在严重问题”,排除B项;传统文化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17题14分,18题13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代设司盟掌管契约活动。从战国到西晋时期,契约主要用于土地买卖、租佃、民间财物借贷等领域,该时期民事契约通常被称为“券”。唐代改文券(即是一种官府税契讫后盖有官印的契约)为市券,市券不仅盖有官印,还需官府审批,并制定了统一的市券格式。发展至宋代,出现了官版契纸和契尾,官版契纸由官府印制,税契时用印,这样的契约才有效。到了元明时代,“契”的范围逐渐被固定在具有处分重大财产、人身权益的协商场合。在秦朝以前,契约法被束缚于“礼”之中,到了西汉以后,契约制度往往只能存在于刑事法律和统治者所发出的令、敷之中,到了明清时期,契约制度则更多的散见于各地的民间习俗里了。同时,封建统治者颁布的各种律典对契约的成立、实施和完成的规定往往是非常简单的,一些重要的契约法律制度不能在律典中得到体现。在各个朝代一些涉及重要标的的契约的成立还必须要得到官方的认可才能得以有效成立,即使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契约,它的成立也应该要有一些重要的见证人才能成立和有效。
——摘编自郝利锋《论中国古代契约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建立的意义。
【答案】(1)主要特点:起源早,具有阶段性;国家对契约管制严格;主要用于民事范围,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缺乏独立且完善的契约法律;重视多方参与。(任答两点即可)成因: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任答两点即可)
(2)意义:利于促进交易活动的有序进行;有利于建构和维系社会秩序;有利于国家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发挥了沟通国家与社会的桥梁作用;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周代设司盟掌管契约活动。”与“从战国到西晋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源早,具有阶段性;根据材料“在各个朝代一些涉及重要标的的契约的成立还必须要得到官方的认可才能得以有效成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对契约管制严格;根据材料“‘契’的范围逐渐被固定在具有处分重大财产、人身权益的协商场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用于民事范围,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根据材料“ 西汉以后,契约制度往往只能存在于刑事法律和统治者所发出的令、敷之中,到了明清时期,契约制度则更多的散见于各地的民间习俗里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缺乏独立且完善的契约法律;根据材料“在各个朝代一些涉及重要标的的契约的成立还必须要得到官方的认可才能得以有效成立,即使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契约,它的成立也应该要有一些重要的见证人才能成立和有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视多方参与。
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材料“ 从战国到西晋时期,契约主要用于土地买卖、租佃、民间财物借贷等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根据材料“在秦朝以前,契约法被束缚于‘礼’之中,到了西汉以后,契约制度往往只能存在于刑事法律和统治者所发出的令、敷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契’的范围逐渐被固定在具有处分重大财产、人身权益的协商场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从战国到西晋时期,契约主要用于土地买卖、租佃、民间财物借贷等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于促进交易活动的有序进行;根据材料“到了明清时期,契约制度则更多的散见于各地的民间习俗里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建构和维系社会秩序;根据材料“在秦朝以前,契约法被束缚于‘礼’之中,到了西汉以后,契约制度往往只能存在于刑事法律和统治者所发出的令、敷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国家实现对社会的控制;根据材料“ 在各个朝代一些涉及重要标的的契约的成立还必须要得到官方的认可才能得以有效成立,即使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契约,它的成立也应该要有一些重要的见证人才能成立和有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挥了沟通国家与社会的桥梁作用并且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18. 时间既是一种自然存在,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时间的掌控也是权利的表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人告诉我各种职员曾采用了如此不正当的手段,以至于下班时用走得最快的钟来计算,而且在他们下班时间到来前就打铃,上班时则让钟走得很慢而铃在他们上班时间过去后才响。那两个黑心的内奸福韦尔和斯凯乐恩故意允许这样做。有鉴于此,这里命令:除了告诫员的钟,任何人因此之故不得以其他的钟、铃、表或日晷来计算时间;除了管钟人,这个钟指的时间决不允许任何人变动……”
——18世纪英国克劳利铁厂制订的《手则读本·监察员守则》
材料二 “我在布雷德先生的工厂里工作……在那儿,夏天我们得干到天黑得看不见的时候。我说不出我们是在几点钟停止工作的。除了主人和他的儿子。谁都没有表。所以我们不知道时间。有一个人有表……但被人拿走了交给主人保管,因为他曾把白天的时间告诉其他工人……”
——18世纪一个英国工人的证词
材料三 “《字林报》云,江海关新装大钟,业已校拨准确,定于元旦子正为始,正式报时。从此上海一埠对于沿海区标准时刻,复得有所准则,中外人士同蒙利□,该钟计时非常准确,制造者保证每月时差不逾十五秒,即每日不逾半秒,而其鸣声亦殊宏亮,若在静夜,几可闻于全埠,所以海关税务司深望本埠各公共处所时钟,咸能以该钟为标准,使全埠时刻得以划一、不爽分秒云。”
——《海关大钟今晨校准》,《申报》1928年1月1日
(1)材料一与材料二在时间问题上有何分歧?请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这一分歧产生的社会根源。
(2)根据以上材料,以“从传统到现代”为角度说明1928年江海关新装大钟的历史意义。
【答案】(1)分歧:材料一种工厂主认为职员采取不正当手段调整上下班时间,导致上班时间不足;材料二认为工厂主调整时间导致上班时间从早到晚,并不允许工人清楚时间。
社会根源: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以后,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2)历史意义:有利于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第一小问分歧,根据材料一“有人告诉我各种职员曾采用了如此不正当的手段,以至于下班时用走得最快的钟来计算,而且在他们下班时间到来前就打铃,上班时则让钟走得很慢而铃在他们上班时间过去后才响”可知,材料一中工厂主认为职员采取不正当手段调整上下班时间,导致上班时间不足;根据材料二“夏天我们得干到天黑得看不见的时候。我说不出我们是在几点钟停止工作的”可知,材料二认为工厂主调整时间导致上班时间从早到晚,并不允许工人清楚时间。第二小问社会根源,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以后,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字林报云,江海关新装大钟,业已校拨准确”可知,有利于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根据材料二“ 中外人士同蒙利”可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根据材料二“使全埠时刻得以划一、不爽分秒云”可知,使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仅10.6%,城市化进程缓慢。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城乡之间的藩篱开始松动。1982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加之1985年国家进一步放开农民进城的限制,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但仍表现为传统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越农村人口,占比达到51.27%,农业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2018年的城市人口占比近60%。1978—2017年的40年间,我国城市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10%以上,产业结构也实现了同步升级,2012年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在城市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转型的新信号。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1978—1995年形成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化,1996—2013年形成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化,2013年以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化。
——摘编自刘家强等《新中国70年城市化演进逻辑、基本经验与改革路径》
(1)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演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演进。
【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城市化进程加速;阶段性特征明显;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具有现代性。
(2)评价:密切了城乡关系,推动了城乡人口流动;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逐渐与国际接轨,缩小城市化发展的国际差距;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要求。
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城市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方面;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还需要加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实现城市和农村两个层面突破。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由“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可知,政府主导;由“加之1985年国家进一步放开农民进城的限制,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可知,城市化进程加速;由“1978—1995年形成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化,1996—2013年形成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化,2013年以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化”可知,阶段性特征明显;由“1978—2017年的40年间,我国城市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10%以上,产业结构也实现了同步升级,2012年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在城市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转型的新信号”可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具有现代性。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由“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可知,政府主导;由“加之1985年国家进一步放开农民进城的限制,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可知,城市化进程加速;由“1978—1995年形成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化,1996—2013年形成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化,2013年以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化”可知,阶段性特征明显;由“1978—2017年的40年间,我国城市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10%以上,产业结构也实现了同步升级,2012年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在城市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转型的新信号”可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具有现代性。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边疆治理自古以来就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或者相关政策来加强管理。
材料 1989~2018年30年边疆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
聚类主题词 高频关键词
边疆重点地区 新疆、清代新疆、新疆建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云南省、云南边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西藏、拉萨、日光城、噶厦政府、达赖喇嘛、十三世达赖喇嘛、蒙古、内蒙古、蒙古地区、黑龙江、黑龙江流域、黑龙江省、广西、海南岛、海南
边疆关注时段 汉(秦汉、西汉、西汉王朝、汉武帝、两汉、东汉)、唐朝(唐代、唐王朝、唐前期、隋唐时期)、元(元代、成吉思汗)、明代(嘉靖、万历、明初、明廷、朱元璋)、清朝(清代、清朝、乾隆、清政府、清代前期、清廷、明清时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朝)。
边疆治理策略 设置都护府、册封、和亲、改土归流、宗藩关系、治边思想、屯田(制)、经略、土司制度、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理藩院、羁縻州府、西藏地方政府、安西四镇、策略、黑龙江将军、朝贡关系、朝贡贸易、卫所、天下观。
——改编自朱尖《中国边疆研究学术热点、特征与边疆内涵认知》
根据材料,请从表中选取相关关键词进行组合,以边疆治理为核心,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历史具体史实予以阐释。(要求:写出组合,主题明确,史实清楚,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论述合理)
【答案】例一:组合:唐朝、边疆治理。
论题:唐朝边疆治理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繁荣唐朝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统治者对边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繁荣。
阐述:唐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于唐太宗时设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南路,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北路,使得西域地区道路畅通社会安定。其次,在西南地区,唐政府不仅册封了皮罗阁为云南王,还在7世纪前期,唐太宗以和亲的方式让文成公主入藏,加强同吐蕃的联系,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融合和社会繁荣。最后,唐玄宗时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以后,粟末部以渤海为号接受唐王朝的管辖,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繁荣。
综上所述,唐朝在西北、西南及东北地区进行的治理,不仅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还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以及民族的融合。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设问是以边疆治理为核心,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历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释。首先,根据材料“唐朝(唐代、唐王朝、唐前期、隋唐时期)”“羁縻州府、安西四镇”及所学可得出论题:唐朝边疆治理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繁荣唐朝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统治者对边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唐太宗时设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南路;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北路;唐政府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时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唐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于唐太宗时设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南路,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北路,使得西域地区道路畅通社会安定。其次,在西南地区,唐政府不仅册封了皮罗阁为云南王,还在7世纪前期,唐太宗以和亲的方式让文成公主入藏,加强同吐蕃的联系,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融合和社会繁荣。最后,唐玄宗时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以后,粟末部以渤海为号接受唐王朝的管辖,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繁荣。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唐朝在西北、西南及东北地区进行的治理,不仅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还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以及民族的融合。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23~2024学年怀仁一中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考古发掘,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姜寨聚落遗址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部分。其中居住区有一百多座房屋,分成五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所有房屋均围绕中心广场(集会和祭祀的场所),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这种聚落格局( )
A. 蕴含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B. 可佐证长江流域先民的定居生活
C. 基于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 D. 体现了手工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
2. 汉代的征兵制度“一个壮丁,二十受田,可以独立谋生,但要他为国家服兵役,则应该顾及他的家庭负担。当时规定,从二十三岁起,他可以有一年储蓄来抽身为公家服役了”。该制度( )
A.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B. 具有强制性和义务性
C. 保障了农民的生活 D. 兼具经济性和道德性
3. 《魏晋南北朝史》中记载:谢氏(谢灵运)庄园“蔚蔚丰秫,苾苾香粳(稻米)”,“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可做到“供粒食与浆饮”,又“生产蚕桑麻纻,酝山清”。这可以用来说明魏晋庄园( )
A. 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 B. 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
C. 集体劳作提高了产量 D.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4.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演变》一书中有如下记载: “晚唐以来商业中心的兴起至两宋而大盛,更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 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下列关于“商业镇”的说法合理的是( )
A. 两宋时期商业镇出现专业分工 B. 具有政治、军事、宗教等功能
C. 为人们的定居繁衍提供了保障 D. 随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而产生
5. 17世纪前期,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写道:“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这段记载可用来说明( )
A. 东西方的物品交流速度加快
B. 海上丝绸之路得到稳步发展
C. 我国可用食物种类更加丰富
D. 中国与美洲开始了直接往来
6. 据美国学者SkinneV统计,1843—1893年的50年中,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7.4%增加到10.6%。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晚清( )
A. 贸易和工业的发展 B. 洋务运动的兴起 C.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 D. 太平天国的冲击
7. 下表是民国初期关税自主运动的情况统计。据此可知( )
时期 内容 结果
临时政府时期 外务部照会各国公使,要求修订税则,提高税率 各国公使以民国政府尚未被列强承认为借口加以拒绝
袁世凯时期 筹划成立税则修订委员会,准备修改税则 列强并不同意修订税则,后因一战爆发,该计划化为泡影
段祺瑞时期 颁布“国家关税条例”,提高对无约国进口商品的关税标准 遭到列强的强烈反对
A. 中国开始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 B. 民族独立是实现关税自主的根本前提
C. 民国政府积极推动关税法制化 D. 收回关税自主权已成为社会普遍诉求
8.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应“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纯粹蒙古区域可以自治政府的形式出现,在蒙汉杂居地带则以蒙汉联合政府的形式出现”,并建立统一的内蒙自治筹委会。这一政策( )
A.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 是维系内蒙持久抗战的重大举措
C. 宣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建立 D. 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9. 1954年国庆节,中国邀请法中友好协会代表团、英国文艺、科学界代表团、日本学术文化访华团、日本工人代表团、意大利妇女代表团等民间团体,及文化、科学领域的国际著名人士等参加国庆观礼活动。中国此举( )
A.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要求
C. 有利于拓展外交活动的舞台 D. 推动了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
10. 2024年的春运,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主要体现在自驾的比例增加。为适应这一变化,交通运输部上线“e路畅通”微信小程序,帮助人们查询高速公路实时状态等信息,如果遇到事故,也可通过小程序“一键呼救”。根据材料可知( )
A. 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一 B. 信息革命成果已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C. 汽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D. 微信小程序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11. 有学者研究指出,西亚地区农业先于陶器而出现,相应地其食物加工方式以粉食和烘焙为主;东亚地区陶器先于农业出现,开启了该地区以粒食和蒸煮为主的食物加工方式。这表明( )
A. 东方的文明优于西亚的文明 B. 生产活动影响文明多元发展
C. 农业是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 D. 文明的多元特征具有偶然性
12. 随着西欧封建制度发展,11世纪的欧洲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多方面获得进步……正如布罗代尔说的“11一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材料中的“进步”表现为( )
A. 教权削弱和王权开始加强 B. 市民崛起和城市自治运动
C. 民族国家和民主理性思想 D. 经济发展和工厂制度出现
13. 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北极圈内邻近挪威的斯瓦巴德群岛,之后该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不断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规定挪威享有该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享有自由进出、居住以及开采矿产等权益。这反映了( )
A. 国际联盟权威性加强 B. 北极资源开发实现和平共享
C. 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 D. 民族自决原则得到国际认同
14. 1609年,荷兰开始实行“工业关税保护政策”。据此,荷兰政府一方面向从英国和南尼德兰等地进口的毛麻织品征收高关税,另一方面向国产羊毛的出口和外来毛麻原料的再出口征以高关税。这一政策( )
A. 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B. 适应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 体现欧洲商贸中心转移 D. 推动贸易顺差局面的形成
15. 进入19世纪,英国食品掺假现象日益严重。19世纪20年代,英国化学家阿库姆首次采用化学方法分析食品成分,发现几乎每一种食品都存在掺假行为,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造成当时英国食品掺假行为盛行主要原因是( )
A. 工业化加剧了生产商之间的竞争 B. 现代化学工业严重污染生产环境
C. 代议制不利于对造假行为的监督 D. 科学技术与实验方法的进步巨大
16. 20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实施新经济政策,从对采矿和农业的依赖转向制造业,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并以出口贸易推动经济增长;新加坡实行工业技术升级,建立高技术、高工艺、高附加值、有出口竞争能力的新兴工业企业。这说明当时两国( )
A. 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 B. 自身经济结构存在严重问题
C. 强调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 D. 重视宏观调控以建设现代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17题14分,18题13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代设司盟掌管契约活动。从战国到西晋时期,契约主要用于土地买卖、租佃、民间财物借贷等领域,该时期民事契约通常被称为“券”。唐代改文券(即是一种官府税契讫后盖有官印的契约)为市券,市券不仅盖有官印,还需官府审批,并制定了统一的市券格式。发展至宋代,出现了官版契纸和契尾,官版契纸由官府印制,税契时用印,这样的契约才有效。到了元明时代,“契”的范围逐渐被固定在具有处分重大财产、人身权益的协商场合。在秦朝以前,契约法被束缚于“礼”之中,到了西汉以后,契约制度往往只能存在于刑事法律和统治者所发出的令、敷之中,到了明清时期,契约制度则更多的散见于各地的民间习俗里了。同时,封建统治者颁布的各种律典对契约的成立、实施和完成的规定往往是非常简单的,一些重要的契约法律制度不能在律典中得到体现。在各个朝代一些涉及重要标的的契约的成立还必须要得到官方的认可才能得以有效成立,即使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契约,它的成立也应该要有一些重要的见证人才能成立和有效。
——摘编自郝利锋《论中国古代契约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建立的意义。
18. 时间既是一种自然存在,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时间的掌控也是权利的表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人告诉我各种职员曾采用了如此不正当的手段,以至于下班时用走得最快的钟来计算,而且在他们下班时间到来前就打铃,上班时则让钟走得很慢而铃在他们上班时间过去后才响。那两个黑心的内奸福韦尔和斯凯乐恩故意允许这样做。有鉴于此,这里命令:除了告诫员的钟,任何人因此之故不得以其他的钟、铃、表或日晷来计算时间;除了管钟人,这个钟指的时间决不允许任何人变动……”
——18世纪英国克劳利铁厂制订的《手则读本·监察员守则》
材料二 “我在布雷德先生的工厂里工作……在那儿,夏天我们得干到天黑得看不见的时候。我说不出我们是在几点钟停止工作的。除了主人和他的儿子。谁都没有表。所以我们不知道时间。有一个人有表……但被人拿走了交给主人保管,因为他曾把白天的时间告诉其他工人……”
——18世纪一个英国工人的证词
材料三 “《字林报》云,江海关新装大钟,业已校拨准确,定于元旦子正为始,正式报时。从此上海一埠对于沿海区标准时刻,复得有所准则,中外人士同蒙利□,该钟计时非常准确,制造者保证每月时差不逾十五秒,即每日不逾半秒,而其鸣声亦殊宏亮,若在静夜,几可闻于全埠,所以海关税务司深望本埠各公共处所时钟,咸能以该钟为标准,使全埠时刻得以划一、不爽分秒云。”
——《海关大钟今晨校准》,《申报》1928年1月1日
(1)材料一与材料二在时间问题上有何分歧?请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这一分歧产生的社会根源。
(2)根据以上材料,以“从传统到现代”为角度说明1928年江海关新装大钟历史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仅10.6%,城市化进程缓慢。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城乡之间的藩篱开始松动。1982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加之1985年国家进一步放开农民进城的限制,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但仍表现为传统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越农村人口,占比达到51.27%,农业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2018年的城市人口占比近60%。1978—2017年的40年间,我国城市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10%以上,产业结构也实现了同步升级,2012年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在城市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转型的新信号。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1978—1995年形成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化,1996—2013年形成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化,2013年以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化。
——摘编自刘家强等《新中国70年城市化演进逻辑、基本经验与改革路径》
(1)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演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演进。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边疆治理自古以来就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或者相关政策来加强管理。
材料 1989~2018年30年边疆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
聚类主题词 高频关键词
边疆重点地区 新疆、清代新疆、新疆建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云南省、云南边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西藏、拉萨、日光城、噶厦政府、达赖喇嘛、十三世达赖喇嘛、蒙古、内蒙古、蒙古地区、黑龙江、黑龙江流域、黑龙江省、广西、海南岛、海南
边疆关注时段 汉(秦汉、西汉、西汉王朝、汉武帝、两汉、东汉)、唐朝(唐代、唐王朝、唐前期、隋唐时期)、元(元代、成吉思汗)、明代(嘉靖、万历、明初、明廷、朱元璋)、清朝(清代、清朝、乾隆、清政府、清代前期、清廷、明清时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朝)。
边疆治理策略 设置都护府、册封、和亲、改土归流、宗藩关系、治边思想、屯田(制)、经略、土司制度、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理藩院、羁縻州府、西藏地方政府、安西四镇、策略、黑龙江将军、朝贡关系、朝贡贸易、卫所、天下观。
——改编自朱尖《中国边疆研究学术热点、特征与边疆内涵认知》
根据材料,请从表中选取相关关键词进行组合,以边疆治理为核心,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历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释。(要求:写出组合,主题明确,史实清楚,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论述合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