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沉默的竹笛
①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寥。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②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支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③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幕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儿留在身后。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④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⑤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勇敢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
⑥后来,那枝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
1.“竹笛”融注了“我”的情感,请将“我”心理变化的过程梳理完整。
渴望→→ →→失望→→ →→平静
2.文章围绕“竹笛”写了哪几件事,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1)愁闷忧伤听竹笛; (2) ; (3)回家途中吹竹笛;
(4) ; (5)班会课上演吹笛。
3.结合上下文,根据要求品析语言。
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从描写的角度)
4.如何理解结尾段“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
阅读下面选文,文成各题。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黄亚果
①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两千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②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而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③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④。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贤们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吗。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人民日报》)
5.根据选文内容,给第④段补充一个恰当的分论点。
6.阅读选文第②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的分析。
首先提出观点① ,紧接着解释幸福在典籍中也被称为“乐”,接着② ,最后总结③ 。
7.选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8.下面是《谁的幸福谁知道》一文中的片段,它与选文中哪一段的观点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呢?它们阐述的角度又不完全相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享受幸福不能盲目地追求物质享受,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除了物质需求,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谎言”
①“手术很成功,都是良性的!”随着电话里父亲声音的落下,这些日子以来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下来。两个月前,母亲所在的单位组织员工体检。母亲被查出甲状腺和乳腺两处都有结块,然而她并没有打算告诉我。
②她是位满分的母亲,而我是个不及格的女儿。从小,她便将一切都为我打理好,衣食住行事无巨细。记忆中的她似乎永远都是忙碌的,忙着上班,忙着为我做饭,忙着给我洗衣服,就连休息时也是忙着学几样新菜式给我改善口味。
③“你什么都不要管,学习就行了!”这是母亲说得最多的话。在她的教导下,我顺顺利利地考上了不错的大学。“要洗衣服就从最下面的架子里拿,洗衣服用洗衣液,洗袜子用洗衣皂,洗外套用洗衣粉,刷鞋子可以用洗衣膏……”大一那年,她把这些分门别类地放在了我的架子上。大四那年,我毕业离校收拾时才发现有些东西我都没有用完。
④我是在省内上的大学,从学校坐高铁回家只需要半个小时。四年来,只要超过两天的假期,我都会拉着行李箱回去。回时,箱子是满的,里面是我穿脏的外套;来时,箱子还是满的,里面是母亲准备的吃食。四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毕业那年,我考上了省外一所高校的研究生。母亲开心又担心,她有些迟疑,“这回可是真的要你一个人了,你可要好好照顾自己。”
⑤上课,写论文;查资料,写论文……我的生活被无数的论文填满。记得刚考上硕士时,壮志满怀、颇为得意地表示将来想去读博。可现在,现实扑灭了我的热情,打破了我的幻想,而这一切是母亲不知道的,她还在兴冲冲地告诉我,她会供我读博,只要我愿意。
⑥“烦死了,我现在都快累死了!我才不要往上读了!”我满满的烦躁和怒火,一股脑地浇灭了电话那端母亲的兴奋。
⑦“妈妈,我五一假期回去。”我不愿为之前的话低头,可又抵不过内心的愧疚,便出此下策,想着弥补一二。
⑧“好,回头把车票信息发过来,我和你爸去接你!”手机的那边很嘈杂,母亲似乎是边走边说。“你在哪?”我随口一问,却让那边沉默了一瞬。“……没事,在街上呢。”母亲的口吻有些慌张,“有点忙,晚上再打给你吧。”这是母亲第一次主动挂断我的电话。
⑨有些莫名的不安涌上心头,可随即又释然了。“没事,反正马上就放假回去了。”而在千里之外,坐在诊室里的母亲和父亲正在和医生商量着推迟手术的相关事项……
⑩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直到我回家后的第三天,一张报告单戳破了母亲“高明”的谎言。熟悉的CT图纸,熟悉的形状,这样的报告我曾在一年前,表舅妈那里见过,而后表舅妈被确诊为乳腺癌!顾不得细想,我拿着报告打通了正在上班的父亲的电话。
“你妈妈本来上周该动手术的,但是怕你过不好节,就推迟了。”父亲沉默了片刻,说出了全部。我一直都知道自己任性,可却还是仗着母亲的包容而肆意妄为,这是第一次感觉到被后悔淹没的痛苦。
还好手术很成功,还好命运是垂怜我的,它没有夺走母亲的健康。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世间种种悲剧中最为痛苦的一种。我不愿也不敢去品尝它一分一毫,感谢所有的所有,甚至感谢那一块血肉模糊的肉块,感谢它没有生长得太快,成长得太焦急,让医生可以把它切除,也把无尽的痛苦从我的体内切除。
我怀着满心的温暖继续温习之前的功课,这一次,我不再烦闷,不再抱怨。因为纵使前路漫漫,可只要身边人安好如初,即使前路渺茫,也不会孤单。
9.请简要概括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做了哪些事。
(1)
(2)刚上大学时,妈妈分门别类准备好了洗漱用品。
(3)大学四年妈妈帮“我”洗脏衣服,准备吃食带去学校。
(4)
10.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没事,在街上呢。”母亲的口吻有些慌张,“有点忙,晚上再打给你吧。”
11.文章第④段写“我”考上省外的研究生后,母亲既“开心”又“担心”,还有些“迟疑”,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母亲复杂的心理。
12.本文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生命中的灯光
夏正平
①有关童年的记忆,总是和一盏煤油小灯联系在一起。这盏灯就摇曳在故乡小镇一个叫广昌和的杂货铺里。
②小店不大,两间门面,八尺柜台,盛放油盐酱醋的粗黑陶缸放在柜台前面,微胖圆脸的掌柜就站在柜台后面。“买一斤盐。”有客进来,坐在柜台后面的胖掌柜就走出来。他从货物架上拿出一只马粪纸袋,撮了一撮子白盐倒进去,放在柜台上的天平秤上一丢,不多不少,刚好一斤。然后,又从盐缸里撮了一些盐放进袋里,这才微笑着把盐袋包扎好。
③当夜幕低垂,浓稠的黑暗落在小街的屋背和小巷子的时候,广昌和油盐杂货铺的胖掌柜就会从货柜的角落里摸出这只煤油灯,用抹布轻轻擦拭下油灯的玻璃灯罩,然后擦燃火柴,点亮灯芯,这时,灯光便如莲花般盛开在夜色里。
④“买8分钱甜酱。”
⑤我走进店门,把手里端着的一只天蓝色铁皮小碗放在柜台上,眼睛骨碌碌盯着柜台边的玻璃瓶,瓶里有花花绿绿的弹子糖。
⑥“再买两分钱弹子糖。”
⑦老马拍了拍我,“揩下酱钱买糖吃,小心我告诉你娘去。”
⑧嘴上虽这样说,老马手却接过我手上的天蓝铁皮碗,仍是给我盛了足足一斤的甜酱,然后又从玻璃瓶里拿出6粒花花绿绿的弹子糖,递到我黑乎乎的手上,“路上别尽顾着吃糖,把酱碗翻了。”
⑨“谢谢阿公。”我接过甜酱和弹子糖,一路甜蜜地往家走。此时,狭长的鹅洲小街上已经是灯光一片。
⑩十三四岁的年纪,我特别喜欢看戏看电影,不管多远的路都要赶去。那夜,在镇上的学堂里看电影《洪湖赤卫队》,没想到,电影放到一半,就打起了雷下起了雨。电闪雷鸣中,我随着四散的人群跌跌撞撞地往家跑。
从学堂到我家有三四里地,要过一座桥,还要经过一片荒坟地。当我跑到这片荒坟地时,一道闪电劈开夜空,一座座坟茔闪亮在眩目的惨白中,我吓得哇地大叫,瘫倒在泥水里。就在这时,娘呼唤我的声音穿过隆隆的雷声,传进我的耳孔,落进了我心里。远方,黑暗的雨夜里,娘高擎着一只风雨灯,喊着我的名字。她的身子在狂风暴雨中微微打颤,手上的风雨灯却拎得高高的,摇曳的灯光让我不再恐惧。
18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可我18岁的天空却布满了阴霾。在一次偶然的事故中,我从高空坠落,身体严重受伤,双腿再也不能自由行走。
静静地坐在乡村夜色里,无边无际的黑暗如潮水一点点把我淹没。父亲给我买来了一只收音机,红灯牌,放上两节电池,就能听到外面的世界。这声音如同飘荡在黑暗河流上的一根纤细的线,一会儿把我带到黑暗,一会儿又把我带进光明。在这光亮和黑暗之间,我听到了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沉沉的黑暗被劈开了一道缝隙,一丝光亮从黑暗里。透出来,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广阔原野,看到生长在原野上的一株株小草,它们经受风吹雨打,霜冻雪压,可它们还是在顽强地生长着。
灯光下,我笔下的文字爬满了一页页稿纸。窗外,黑夜如墨,一盏盏小灯却散发着人间温情的光晕,它们让黑暗不再黑暗,寒冷不再寒冷,孤单不再孤单,恐惧不再恐惧,它们在我的生命里永恒不灭。
13.文章以《生命中的灯光》为题,文中写到了哪些与“光”有关的情景?
(1)小时候帮妈妈去买甜酱, ;
(2)十三四岁时去看电影, ;
(3)十八岁我双腿瘫痪,父亲给我买的收音机播放《平凡的世界》带给我内心的光亮。
14.结合语境,根据具体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1)这时,灯光便如莲花般盛开在夜色里。(从修辞角度赏析)
(2)远方,黑暗的雨夜里,娘高擎着一只风雨灯,喊着我的名字。她的身子在狂风暴雨中微微打颤,手上的风雨灯却拎得高高的,摇曳的灯光让我不再恐惧。(从描写角度赏析)
15.从文中来看,广昌和的杂货铺的老板是一个怎样的人?。
16.文章的结尾段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创产业”是指文化创意产业。第一个提出“文创产业”概念的国家是英国。英国的文创产业能够领跑全球,其中一大秘诀就是让“文创”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般而言,优秀的文创产品是 ① 相结合的产品。“文创”一词虽是新名词,实则在我国古已有之。西汉鎏金虎镇可以说是古代重量级的“文创”。虎在民间习俗中,寄托了消灾辟邪等美好寓意。这只卧虎身上布有虎斑花纹,虎颈戴着“项圈”,身体灌满了铅,重达3600克,它是用来镇压席子的。在秦汉或更早以前,“席地而坐”的人们为了避免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便设计席镇来固定席子的四角,使坐席保持平整。这款虎头虎脑却细节生动的虎镇堪称席镇界的“天花板”。
材料二
①据我国各大博物馆数据显示,2023年博物馆文创市场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仅6—7月份,湖南省博物馆的吴王夫差剑毛绒玩具单品销售额就高达52.3万元。故宫文创的成立,让神秘的故宫文物以另一种形象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等产品,还有比着剪刀手的雍正、挤眉弄眼的康熙等表情包,使600多岁的故宫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变得“年轻”。博物馆是将文创产品托举到今日高度的最为坚固的基底。博物馆中陈列的每一件文物、文物背后的故事、具有历史感的建筑,甚至是一只猫,都能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带有创意的书签、扇子、T恤、胸针、丝巾、杯垫、拼图、雨伞等井喷而出的文创产品,带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引领人们与古人亲密接触。
②自2008年我国实行公共博物馆线下免费开放政策以来,参观博物馆的人数显著增多。很多人被文创产品吸引走进了博物馆,也因为使用文创产品,对冰冷的文物产生温情,对深邃的历史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探索的激情。在文创产品影响下,趋向年轻态、娱乐化的博物馆变得愈发亲切、包容、有趣!
材料三
①科技的进步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现如今,设计者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文物的复制,而是开始尝试将馆藏资源与科技元素相结合,打造更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产品。数字技术的注入,为文创产业开创出新的展现空间和表现形式,使传统文创逐步跃升为文创新经济产业。如3D打印的故宫吉祥物,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敦煌动画剧、“敦煌诗巾”小程序等数字产品广受欢迎。
②跨界联名也成为了文创“破圈”的另一新形式。在2022年西安“双创”成果展上,以秦兵马俑、不倒翁小姐姐、秦腔人物、面游人物、古代“四美”等为人物原型打造的动漫艺术品时尚感爆表。各种文化“黑科技”助阵文创产品扩展新赛道。
③在传播购买渠道上,博物馆应用VR、AR、AI等前沿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
(取材于微信公众平台“宁波社科”)
17.结合上下文,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个恰当的短语。
18.阅读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英国率先提出“文创产业”概念,但中国的文创产品自古有之。
B.博物馆内陈列的珍贵文物才是文创产品灵感的来源。
C.很多人因为使用文创产品对文物产生了感情,对文物背后的历史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探索的激情。
19.从上面三则材料中可以看出,要使博物馆文创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 ,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艾香悠悠溢端午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总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透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作者:钟芳。有删改)
2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围绕端午节的“艾香”回忆了儿时的几件往事。(每空限18个字以内)
①
②母亲清晨采艾草为我们缝制香包
③
21.结合语境,谈谈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有什么作用。
22.文章结尾写“艾香馥郁而绵长”,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3.“美文共赏”栏目邀请你作为特约撰稿人,给这篇文章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请完成这个任务。(写作提示:①从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或语言表达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来写;②结合文章内容;③不少于8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消失的年声
①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②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③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④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⑤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①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⑥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②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⑦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⑧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⑨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24.文章题目“消失的年声”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5.文章围绕两种消失的年声写了哪两种民俗活动?这两种活动有什么含义?
26.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指出加点词的含义,谈谈我的心理。
①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
②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
27.文章结尾说“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联系全文内容,作者认为年的含义是什么?
28.你认为过年应不应该燃放鞭炮?谈谈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株赶考的麦子
洛水
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见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惊讶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要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
⑦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麦田挥毫泼墨。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⑧阳光烘烤着麦田,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身滚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吧。
⑨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因为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
⑩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院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选自《意林》
29.请结合选文内容,完成表格。
情节 “我”的心理或表现 父亲的心理或表现
回家 惊讶 ①
② 力不从心 游刃有余
交流 羞愧 ③
考试 ④ 挥汗如雨
3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别样的期待”是指父亲期望“我”回家跟他一起并肩作战,打好麦收战役。
B.第②段中“我”“措手不及”,既是感叹时间过得快,也是感叹父亲变化大。
C.文章叙述了高考前,“我”和父亲一起割麦的情形,写出了“我”的感受和启示。
D.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朴实的劳动者的形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树立了榜样。
3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32.本文的标题“一株赶考的麦子”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体细胞如何发“电报”
王欣
①“滴……滴滴……”,寂静的深夜里,情报人员在聚精会神地发报,把紧急军情传递给战友。这种谍战片中的场景,也在我们的身体中发生——数以亿计的细胞,通过传递信号使构成人体的60万亿个细胞团结一心。
②细胞们是如何“发报”的呢?
③细胞间传递的竟然也是电。不同于发报机发出的无线电波,这是一种微弱的可通过细胞膜传导的生物电。早在18世纪,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就发现了生物电。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把剥了皮的青蛙挂在铜钓上,铜钩又挂到凉台的铁栏杆上。铁栏杆和蛙腿接触的瞬间,蛙腿就跳动了一下。家人惊恐地以为是闹鬼,伽伐尼却认为这是生物电的作用。他设计了一个实验:三制备两个蛙腿,其中A蛙腿的肌肉划开一个伤口,B蛙腿的坐骨神经被放到伤口部位,B蛙腿与坐骨神经相连的肌肉在那个瞬间发生一次跳动,说明肌肉跳动可以不依赖于铜铁等金属,由生物体内的电流造成。这个实验引起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的兴趣。伏特认为不同的金属接触会产生电流,电流作用于肌肉会引起肌肉收缩。伏特通过实验发明了原电池,他的名字也成为电压的单位。
④生物体可以产生电流,产生电流的原理过了一百多年才逐渐被科学家知晓。20世纪50年代,英国生理学家霍奇金等人通过枪乌贼实验发现了静息电位。霍奇金将直径为0.1毫米、内部充满海水的毛细玻璃管,纵向插入枪乌贼的巨大神经轴突,作为细胞内电极,将另一电极置于浸泡细胞的海水中,并在细胞内外电极之间记录到约60毫伏的电位差。霍奇金的发现为电生理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⑤过了20多年,科学家才确认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的跨膜流动引起的。钾离子主要分布在细胞内,即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上有一种“漏钾通道”,只允并钾离子通过。因此,带正电荷的钾离子会顺着浓度差向细胞外流动,从而形成一种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并使电位差在负60毫伏左右达到平衡。
⑥当细胞受到其他细胞传来的电流刺激,细胞上的钠离子通道就会开放。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远高于细胞内,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通过通道流入细胞内,使细胞出现一次快速的电位波动。如果通过仪器来观察,它就像一个尖峰,好比发报机传出的那一声短促的“滴”声。接下来,它可以传遍整个细胞膜,再通过细胞间的突触传递给下一个细胞。该电位因其接受刺激的大小而表现为不同的频率,形成一连串类似莫尔斯电码的“滴……滴滴……滴滴滴……”将信号不断传递开去。
⑦并非所有细胞都具有发“电报”功能,比如血细胞、骨细胞、表皮细胞、毛发细胞都不会产生生物电,也就无法发“电报”。人体中具有发报功能的是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它们是非常活跃的“情报员”,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机体的内外环境,忠实执行着“情报工作”。如果说神经细胞是消息灵通的“高级特工”,那么肌细胞和腺细胞这些“基层特工”除了收发情报还要执行任务,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心跳、呼吸、走路、说话、思考问题和新陈代谢,等等。
⑧下一次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它们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把它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可以做出各种行为、执行各种功能的生命有机物的物质,就是肉眼看不见的永不消逝的电活动。
(选自《科普时报》有删改)
33.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描述谍战片中的场景,类比我们身体细胞信号的传递,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
B.人体所有细胞都具有发“电报”功能,它们是活跃的“情报员”,忠实执行“情报工作”。
C.第⑦段在说明不同细胞所扮演的角色时,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各自的功能。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形式,介绍人们的实验过程,说明了人体细胞发“电报”的知识。
34.选文③~⑥段从生物电的发现、 的发现、 的形成、 的方式四个方面依次介绍了人体细胞发“电报”的原理。
35.文章以“人体细胞如何发‘电报’”为题目,请你分别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上谈谈此标题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三,荠菜胜灵丹
舒飞廉
①大年初二,我姐姐、我、我妹妹,三家人乘坐K1561次火车,由武汉到南宁探视住在我弟弟家的父母。虽然在线上常常碰面,但几天下来,祖孙三代十余口人在弟弟新居的聚会,仍然令我父母如腾云驾雾的齐天大圣,又忙碌又兴奋。母亲跳五行健身操给我们看,父亲钻研二胡,已经拉得有模有样了。晚上吃饭的时候,姐姐在表扬了我弟媳妇做的柠檬鸭之后,说要是有一盘麻油炒地菜多好,我妈跟着说,在南宁过年,也没什么不好,就是吃不到地菜包饺子。
②是啊,过去几十年,我们都是在湖北的故乡过年。腊月腊,正月正,年味浓。餍饫了大鱼与大肉之后,大家的兴趣转向了田埂上的野菜,地菜当然是首当其冲。有时候,大年初一的午后,姐姐和妹妹都会不顾初一不能动刀剪、不能干农活的规矩,穿着过年的新衣服,提着提篓,提篓里放着小镰刀,去野外挖地菜。还远未到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地步,田园里,去年的积雪都还未消融,在麦苗与油菜的缝隙里找到一棵一棵的地菜,将一点一点的喜悦汇聚起来,达到“乃盈顷筐”,总得花小半天的工夫。往一桌的年菜里加上一盘麻油炒地菜的愿景是如此强烈,能够将穿得花花绿绿的小丫头们由火坛边上引出来,羊群一般,放到春风多厉的田野上。
③我们所说的“地菜”,其实就是荠菜。王磬编《野菜谱》,提到荠菜有好几种,其中常见的是“荠菜儿”,他的介绍是:“春月采之,生熟皆可食。”配上他自作的谣曲:“荠菜儿,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今年才出土眼中,挑菜人来不停手。而今狼藉已不堪,安得花开三月三?”地菜大概就是在腊月的霜雪里“出土眼”的,十来片嫩嫩的叶子披成两三层,在寒风里簇拥在一起,与菠菜和白菜比起来,它就是一个愧对白富美的灰姑娘。为将这些藏在作物与荒草间的灰姑娘们请出来穿水晶鞋(包成饺子,做春卷与春盘),大锄、小锄、长镰刀都派不上用场,只能用打猪草的小镰刀,姐姐她们称作“挖”地菜、“撬”地菜、“挑”地菜,而不说“割”与“采”,也是因采集它们的不容易。
④立春雨水之后,田野很快就会变得百草丰茂、千花万卉,如此繁多的植物,为什么单单将“地”这样皇天后土般朴实而有力量的名字赋予地菜呢?以我的猜想,大概是因为它是冬去春回、岁月更新之后,除越冬作物之外,田园里出现的第一种菜蔬,所谓一阳来复,这生命的“阳气”就包含在它纤弱的外形与清韧的滋味里。乡下人将之加入到饺子、春卷、春盘这些春天的食物里,恐怕也是为此。等到“花开三月三”,寒食节来到,抽出细薹、开出细密白花的老地菜已不堪食用,但还是会被母亲们由田头地脑里扯一把回来,煮毛壳子鸡蛋给孩子们吃,更讲究一些的祖母与外婆,还要在地菜煮鸡蛋的沸水里加入香油。地菜也好,鸡蛋也好,香油也好,都在象征着生命的“阳气”与“热力”。我老家的方言说到地菜,一般还会加一个修饰词,叫“麻地菜”,一方面是因为地菜外围茎叶跟蒲公英一样,有些微的褐色,一方面,由“麻雀”“麻子”(那些聪明而脸上有麻子的人)、“麻城”(我们将梦乡叫麻城)、麻姑、麻将那里得来的“麻”字,也有一种只可言传、不可意会的乡土的活力。
⑤地菜的这种“神话学意义”,不仅为它换来了“地”这个厚重的名字,也让“挑地菜”这种活动,由乡下人的农家乐变为节日,村里的灰姑娘们喜欢,城里的白富美也愿凑趣,词客骚人,也愿意为它写诗。周密《武林旧事》里讲皇宫里二月初二办“挑菜御宴”,将“生菜、荠花诸品”放到“朱绿花斛”中,由后妃、婕妤们“以金篦挑之”,已经是将“挑菜”弄成繁复的行为艺术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在城市之外,习习春风里,诗人们描述的“挑菜节”的情形是:“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白居易),“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郑谷),“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张耒),“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史达祖)。地菜也因此与故园,与游子们的舌尖联系在一起。
⑥晚上酒席间,我对父亲讲,他与母亲大半辈子都生活在故乡的村庄,我们兄弟姐妹,辗转到这个国家的东西南北,等到他的孙子一辈,恐怕就会在世界的角角落落了,到时候,不知道他们能否遇到拉二胡、跳五行健身操的人,除旧布新的辰光,他们也会想念麻油炒地菜,地菜煮饺子?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36.初读本文后,小深认为标题“三月三,荠菜胜灵丹”夸大了事实,小圳却认为这个说法很恰当。小圳从②~⑤段中筛选出了四个理据,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① ②采集不易尤显珍贵
③ ④
37.小圳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雅得诗意”,但小深认为它“土得可爱”,也有人认为它“既雅得诗意,又土得可爱”,对于以上三种看法,你赞同哪一种?请你以第④段划线句为例,阐明你的观点。
38.本文开头和结尾都提及“拉二胡、跳五行健身操的人”是作者的匠心之举,请你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9.《人民日报》论坛提到:“我们需关注的是蕴藏在民俗背后的深厚的知识与智慧,及其中展现的中华民族固有的情感和思想。”请你简要描述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种家乡民俗,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或情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______
杨辉素
①升初三那年,父亲托关系把我从农村弄到城市去上学,为此,还特意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房子。白天父亲去打工,晚上爷俩就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母亲和妹妹留在乡下,父亲每天早出晚归,我基本上过着无人管教的生活。渐渐地,我迷上了网络游戏,每天放学就泡在网吧里,后来索性发展到连课也不上。
②老师多次规劝无效后,叫来了父亲。那天,父亲走进老师办公室,脸上满是拘谨和不安。当老师一桩一桩向父亲数落我的“罪行”时,父亲黑黢黢的脸上青一阵,白一阵,他向老师连连鞠躬,满怀歉疚地说:“老师,对不起,对不起。”好像犯错的不是儿子而是他。
③父亲推搡着我走出校门,一言不发,脸色出奇地难看。突然,他站定,挥手一巴掌打在我脸上。这一掌来得那么突然,我毫无防备,一个趔趄,差点跌倒。父亲蹲在马路边上,颤抖着手点燃一根劣质香烟。
④我木木地站着,一动不动,我知道父亲的倔脾气,轻易不发火,发起火来必然是一场狂风暴雨。抽完第三根烟,父亲说了三个字:“跟我走。”我不敢多问,乖乖地跟在后面,心里猜测着父亲要带我去哪里,难道要让我休学?我知道为了进这所学校,父亲花了很多钱,托了很多关系,一丝隐隐的内疚涌上我的心头。
⑤顶着炎炎的烈日,我跟着父亲七拐八绕来到一座18层大厦前。父亲说:“给你两条路选择,要么好好上学,要么和我一起工作,今天你先上岗试试。”
⑥我抬眼向上望去,几根绳索挂着几个工人,他们在清洗大厦的玻璃外墙。父亲一直做的就是这种被称作“蜘蛛人”的高空清洗工作。“试就试,有什么不敢。”我梗着脖子赌气说。
⑦来到楼顶,父亲拿来一块木板,上面穿着三根绳子,像小时候荡过的秋千。正在我发愣的时候,父亲已经把安全带系到我腰上,递给我一把刷子一个吸盘,吸盘上系着一截短绳。父亲收拾好后命令我:“浑小子,跟着我做。”说着,就把我推到楼口。
⑧我一阵眩晕,只往下看了一眼,就不敢再看,18层啊,要是绳子断了,还不粉身碎骨?我双腿打战,话也说不利索了。“爹,我,我能不能不下去?”我哀求道。
⑨父亲看了我一眼,对身后的工友说:“放绳吧。”正在我向后退缩时,父亲猛地把我推下去,我只觉得头脑里一片空白,等我睁开眼睛,才发现那块木板正载着我缓缓下降。
⑩我哆嗦着把吸盘吸在玻璃上,可头顶的那根绳子却不听控制,像秋千似的摇来荡去,每荡一次,都让我胆战心惊。好容易让身体固定下来,我也开始用刷子刷玻璃,可脚下踩空的感觉让我忍不住向下望去,这一望我又剧烈地哆嗦起来。
正当我分心之际,手中抓吸盘的绳子掉落,身体失去了支撑,我又开始晃荡。我努力镇定身体,想阻止晃荡,可越挣扎,绳子晃得越厉害。猛然,我的身体不晃了,刚刚松一口气,抬头一看,妈呀,绳子在刚才的摇晃中已紧紧地卡在一座空调外机的缝隙里了。由于摇晃,绳子和固定空调的一块锐利的角铁产生了摩擦,如果我不赶紧上去,绳子一断,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吓得哭起来:“爹,对不起,我错了,我一定好好学习,再也不去网吧了。”
父亲也发现了异常,他双手抓住吸盘上的绳子,双脚把我的那根绳子钩过来,“你快抓住我的绳子,坐上来。”
我不敢再有丝毫的犹豫,上面的人早已发现了险情,几分钟后,我就被平安地摇了上去。
从此,我再也不去网吧、游戏厅那些地方了,埋头刻苦地学习。几年后,我考上了一所大学,毕业后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现在,每当我坐在明亮的办公室里,看着窗外那些辛苦的“蜘蛛人”,看到他们那维系一线的生命之绳,我就禁不住热泪盈眶。
亲爱的父亲啊,您用一根生命之绳,挽救了我的生命,也端正了我的人生之路。
(摘自《意林》2023年第4期,有改动)
40.通读全文,梳理选文的故事情节和“我”的感情变化。
“我”逃课上网让父亲感到不安→“我”跟着父亲离开学校,心生① →“我”② ,吓得大哭,向父亲认错→“我”在父亲帮助下脱险,刻苦学习,感激父亲
41.请结合语境,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我知道父亲的倔脾气,轻易不发火,发起火来必然是一场狂风暴雨。(从修辞角度赏析)
(2)他双手抓住吸盘上的绳子,双脚把我的那根绳子钩过来,“你快抓住我的绳子,坐上来。”(从描写角度赏析)
42.选文第 段中写道:“我再也不去网吧、游戏厅那些地方了,埋头刻苦地学习。”请联系上下文,用第一人称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50字左右)
43.读完文章后,老师要求同学们从《“蜘蛛人”父亲》和《父亲,我一生的感动》中选择一个作为这篇文章的题目,你会选择哪一个?请填写在文章开头的横线上,并简述理由。(理由回答三点即可)
44.同学们对文章中的父亲带儿子进行危险的高空清洗工作的行为产生了争议,小华赞同父亲的这种行为,小秦不赞同父亲的这种行为。对此,你怎么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爆花
梁刚
①儿子成了众人眼中的差生,这是王莉没料到的。都说儿子遗传妈,但王莉是个学霸,名牌大学的硕士。即便基因遗传出现错误,也不该走得太远。
②但儿子偏偏就偷工减料了,就少了好学、勤奋的染色体。从小学到中学,儿子一直与王莉对峙着,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全班“第一”,只是王莉在这头,儿子在另一头。这种极端,仿佛太极的阴阳,让王莉喟然长叹。
③真是奇迹!——这是王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又是不及格。这道题目已教你N遍了,怎么还是错?或者说,复习时,看你都懂了,怎么一到考试又都忘了。你这个脑子是不是设置了删除程序?
④王莉常对同事说:说他笨吧,他三岁就能背几十首唐诗,学前就识五百来个汉字。但读书后,他突然就一泻千里,啥都不会了。小时候沉迷在自己设想的“恐龙战队”里,大了就偷偷玩“死亡游戏”。
⑤眼看就要中考了,王莉非常认真地对儿子说:你读书不是为了我,是为你自己,读书好了,你的人生就能多一次选择,这是给自己机会。
⑥儿子抬头看一眼王莉,说:看你认真的份上,我也认真地对你说,我不需要这种选择。我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
⑦王莉顿时紧张起来,问:你想怎么选?
⑧儿子从妈手里拿过手机,非常熟练地在屏幕上划拉了几下,选出一段抖音视频,说;看看这段。
⑨王莉接过看了一下。抖音录制了一名地铁流浪汉,他自称自己也是一名大学生,还是媒体记者,但他厌倦了职场,便选择四处流浪。按他的话,只要不偷不抢,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虚度,恰是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
⑩王莉看了尚在发呆,儿子却理直气壮地说:你不用担心我,我也可以像他一样,做个自由的乞丐,浪漫而刺激。
王莉顿时警觉起来,说:这完全是哗众取宠的制作。对,虚度也许是人性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如果每个人都在虚度中生活,那这个民族离灭种就不远了。强大,才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法则。
儿子扭过头,鼻子哼了一声说:我不管什么民族,我是个小人物,我只为自己活着。
那一次谈话的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
之后的一天,王莉买来四盆三角梅。儿子见了就说,我来帮你搬。
好。王莉应道。她抬头看一眼儿子蹿高的背影,心想:儿子干活很勤快,以后做点体力活也能养活自己。但她还是希望儿子有更好的成长空间,就问:养花喜欢吗,儿子?
儿子放下花盆说,喜欢。
王莉说:那这四盆花,我们各养两盆。明年春季,看谁的花开得好。
好。儿子爽快地答应了。他喜欢做除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
然后,他们就各自打理自己的花了。
儿子查了电脑,知道三角梅喜欢水和阳光,不耐寒,其它并没什么特别。
但第二年春季,王莉打理的两盆三角梅,爆花了。而儿子养的三角梅,却郁郁葱葱,长满了叶子,花却少得可怜。
儿子奇怪了,就问王莉,同在一个院里养花,为什么我长叶子,你爆花?
王莉笑说:为什么?想知道答案吗?
当然想,儿子说,肥料我没少加,光照也充足,又没干到它,但它就是懒花。
王莉说:三角梅喜欢水和阳光。但水分充足了,它就会“懒”在成长期,形成懒花。在这个舒适区里,它拼命长叶子,把自己茂盛得一塌糊涂。逍遥够了,才稀稀拉拉开几朵花。在舒适区虚度时光,不仅是人的本性,也是三角梅的。但我给它控水,让它干到叶子凋零,生存面临危机,它便迅速进入生殖期,以大量开花的方式来谋求再生。这时如果施肥得当,加水适中,再加上阳光充足,便会爆花。另外,还要给它修枝,除了木本部分,其它统统剪掉。
儿子听得很仔细,问得也仔细:什么是木本部分?
就是主干部分,已经老了的那部分,就像你在校学习,其它的电脑游戏等统统必须修剪掉。
妈,儿子打断道,讲养花就围绕主题,别旁敲侧击行吗?
王莉说:这两者之间的道理是一样的。爆花,美丽的是自己。儿子,给自己一次美丽的机会吧,人这一辈子不长,美丽更不多。
好吧,我想想。儿子道。
那一年的夏季,儿子给王莉发来一条微信:妈,我爆花了,我没想到自己也能考上好高中。
王莉看了,嗓子突然一堵,眼泪顿时“暴”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4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爆花”前的儿子确实“走得太远”的理解。
46.请你根据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将“认同”和“反对”两个词语分别填到下图对应的位置,然后分析妈妈和流浪汉的观念分别是什么?
(1)① ② ③ ④
(2)妈妈的观念:
流浪汉的观念:
47.请结合语境,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但她还是希望儿子有更好的成长空间,就问:养花喜欢吗,儿子?(划线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并请说明理由。)
(2)王莉看了,嗓子突然一堵,眼泪顿时“暴”了。(试着从王莉眼泪顿时“暴”了中,揣测人物的心理活动)
4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如何理解文章题目“爆花”的含义。
49.小说《爆花》涉及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乃至人一生需要思考和面对的许多命题。语文老师准备围绕“摆脱困境有赖于他人拯救还是依靠自我救赎”的辩题组织一次辩论会,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人生、走好成长之路。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列出你的观点和辩论要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传 灯
曹文军
①裴先生教我的时候,已经五十多了,膝下似无儿女,常年穿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冬天裹条黑色的围巾。布鞋白袜,走路慢腾腾,很轻,总像在思考什么问题。苍白的脸上架了一副黑框眼睛,不怎么爱笑,颇有些落拓书生的样子。
②裴先生早年毕业于名校,他那时教两个班的语文,最喜欢两个大文人:苏东坡和鲁迅。上课时,讲着讲着,就讲到东坡居士和迅哥儿那里去了。久而久之,我也爱看鲁迅,半懂不懂地读《呐喊》《彷徨》。
③裴先生是城里人,他的普通话极标准、流利,没有一点点方言的尾子。仅这一点,就足以让我们这些乡下的少年佩服不已了。
④总之,裴先生就是与其他老师不太一样。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似乎还有些风度翩翩的感觉,这感觉,说不上来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我心中,就是觉得他与众不同。
⑤我总是满心欢喜地期待着语文课。
⑥记得裴先生第一次布置我们写作文,写家乡的树,我就写了柿子树。文章的构思模仿鲁迅的《秋夜》,开头便是:“我家屋前有一棵柿子树,还有一棵也是柿子树……”,如此等等。隔了一天,作文批改发下来了,我先小心翼翼打开,想看看究竟得了多少分。要知道,在裴先生任教之前,我的作文总在班上排名第一。
⑦而这次,我只看见一个刺眼的“58”分,我不敢相信,但红笔写的分数,像块图章那样印在那里,赫然在目,确凿无疑。那是我自从上学写作文以来,绝无仅有的分数。那个博学而有风度的裴先生,那个说普通话曼妙地像蝴蝶飞舞的裴先生,竟这样无声地给我了一巴掌。我的脸腾地一下子很烫,心仿佛跳到了嗓子眼。整整一堂语文课,裴先生像往常那样讲得抑扬顿挫,也许,比以前讲得还要好,他似乎又提到了“痛打落水狗”的鲁迅,因“乌台诗案”下狱的苏东坡……我恍恍惚惚,挨过了漫长的一课。
⑧放学后,我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拿着作文本,硬着头皮敲开了裴先生宿舍的门。那是一间低矮的平房,门前搭了一个花坛,里面种了一排凤仙花,还有金鱼草。旁边是一棵很大的柿子树,果实熟了,高处无人采摘,上面停了几只啄食的鸟雀。
⑨裴先生听我结结巴巴说明了来意,却不作声,只见他拿出上衣口袋挂着的钢笔,转身在旁边的纸上写了一个题目,用中指敲敲那几个字,然后点点头,盯着我。我立刻明白了,他要我现场重写一篇。我又羞又气,觉得自取其辱,但急中生智,打好提纲之后,略加思索便一挥而就。写完天已向晚,夕光从西边流进来,照在裴先生冷冷的脸上。他依旧不说话,却从窗前的方几上拿了一只火红的柿子递给我。我拿了,头也不回一直走,快到家时,才发现手上还捏着软软的柿子。柿子已经裂开了,手上全是汁水,我心头顿起无名火,一气之下,将那柿子扔得老远。
⑩第二天语文课,我故意迟到了一会儿,及至推进门去,先吃了一惊,裴先生早已站在讲台前,他通常会稍晚到的。我低着头,故意不去看他。想不到,耳边忽然传来他那抑扬顿挫的嗓音,他喊住我,我以为又要挨批了,但也不再紧张,慢慢镇定下来。想不到,他很平静地说了一段让我终生难忘的话。“在上课之前,先说明一件事,上次布置了一篇文章让大家回去做,这位同学的文章,我在批阅时以为是抄袭哪本书上的,所以给了不及格的分数,后来这位同学主动来找我,我当场命题,让他重写了一篇,待我仔细读了第二篇后,方才知道错怪了他,为此我向他道歉!”
说完,他竟对我作了一揖,那是我生平唯一的一次接受这样的古礼。接着,他将我那篇文章在班上当场朗读起来,读得声情并茂。我恨不得将头埋到书桌里。同窗轻轻碰了我一下,我不知道是因为心情激动还是没坐稳,整个人一下子跌倒在地,顺带把桌上堆得高高的书本全拉了下来……
那次误会之后,我却因祸得福,得以经常出入裴先生的宿舍,在他的鼓励和指点下,我的文章经常出现在学校板报上,有时还被作为范文贴在橱窗里。每每在天黑无人之时,我悄悄溜到那儿,借着路灯,瞅上一眼,然后心满意足地走回去。毕业后,我总记得裴先生那抑扬顿挫的声调和临别时的嘱咐,“人不吃饭会饿得慌,人不读书会浮得很!”
离开学堂后,与裴先生联系并不多,但常常午夜梦回,想起他上课时,原本平静的神情瞬间被点亮的样子,他目光炯炯有神,像是要穿透窄小的教室,走到极远的地方去。
工作以来,我一直保持着读书写作的习惯,这都是受裴先生影响。我常想起裴先生那堆满书的宿舍。他其实并不藏书,只是热爱读书,而且愿意借给我们读。很多书上,都有他用铅笔写下的批注,不用说,这些书他都精读过。有的书,他还会在扉页写上一整页的读后感。我日后也养成了裴先生的读书习惯,喜欢在书上写写画画。
(选自《美文》,有删改)
50.你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传灯”的深刻含义?
51.文章第 段画线句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对裴先生以古礼且当面道歉的形式,让“我”感到意外又惊异;裴先生肯定与认可 “我”的作文能力,让“我” ; 消除误会后,“我”对裴先生 。
52.从全文看,裴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53.文章结尾说:“这都是受裴先生影响。”结合全文,说说“我”从裴先生身上受到了哪些影响。
54.文中“我”因与裴先生的一次误会而从中得福。生活中常常会发生误会,那么文中“我”和裴先生的哪些做法值得借鉴?
阅读《飘入新春的雪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飘入新春的雪花
张景云
①立春之后,大地渐渐回暖,雪的影子便难寻觅了。不过“天有不测风云”,我从气象预报中受到了鼓舞:未来几天要有一场大雪莅临。于是,我欣喜着,期待着,将目光投向天空,盼望着那漫天飞舞的精灵。这一天,气温突然下降,天空中聚集了浓密的云。到了晚上,天上飘下零星的雪花,一场大雪正向新春悄悄走来……
②雪是大自然最美妙的恩赐。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天地间白茫茫一片,松软的大雪覆盖了整个世界,雪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像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一场雪,让世间的每一个角落都变得可爱起来。我捧起厚厚的雪,闻了闻,感到有一种“清香”的味道,沁人心脾。踩在厚厚的积雪上,身后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这悦耳的声音,如美妙的音乐。同时,它也覆盖住了记忆中的那些惆怅,留下了生命的美好……我从心里感激这场大雪的馈赠。
③雪为人们带来春天的讯息。我驻足林间,抬头望去,漫天的雪花穿过粗细不一的树枝,纷纷扬扬地落下,扑面而来。刹那间,我觉得这满天的飘雪像灵动多姿的花儿一样在空中开放。我想,这正如唐朝诗人韩愈在《春雪》里描绘的情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大唐:在新春里,人们都在盼望春天的身影,就连雪都嫌春天来得太晚,装作落花的样子,从树上飘落下来。冰冷的雪花本无生命,可在韩愈的笔下,却成了富有灵魂的花朵。盼望春天的诗人,面对冰雪的世界,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穿树而过如飞花一样的春雪,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让人陶醉。
④雪是浪漫的诗意。雪依然下着,片片相连。哦,好大的一片雪啊!我想起立春这天冬奥会开幕式上,人们借用李白《北风行》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诗句,以大如“席”的雪花作为艺术造型,呈现出美轮美奂的精彩场面。这句诗,把传统的诗歌元素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连在一起,宛如神来之笔,让世人再次领略华夏悠久的历史沉淀和传统文化恒久不息的魅力,为冬奥会增添了浪漫的诗意。遥想当年站在燕山脚下的李白,见到又大又密的雪,用“大如席”来比喻,意境壮阔,气象雄浑。我们感叹李白的想象力,那场大雪穿越千年,不仅在冬奥会的开幕式上“飘扬”,也在我们记忆中一直飘扬……
⑤雪渐渐地停了,为这个冬天缓缓拉上帷幕。春日渐暖,融化的雪默默渗入地下,化作汩汩清泉,慰藉着干渴的土地,滋养着世间万物。当飘入新春里的雪化尽,暖阳尽出,温暖的春天就会来到身边。要不了多久,枝头上重新吐出新芽,到那时,我们会在田野里蓦然开放的花朵中闻到雪花的芳香……
⑥感谢你,这飘入新春的雪花!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55.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56.请结合第④段内容,分析“雪是浪漫的诗意”表现在哪里。
57.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刹那间,我觉得这满天的飘雪像灵动多姿的花儿一样在空中开放。我想,这正如唐朝诗人韩愈在《春雪》里描绘的情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58.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感谢“飘入新春的雪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盛开的盐花
张风奇
①“好漂亮啊!”我第一次看见玉雕般晶营剔透的盐花,是在青藏铁路的格尔木工务段察尔汗线路车间。一排再普通不过的平房里,形态各异的盐花,如雪莲、如牡丹、如珊瑚、如蘑菇……成了独特的盆景。
②这些神奇的盐花生长于察尔汗盐湖,是盐在结晶后凝成的美丽形态。我信步湖上,见脚下就盛开着大片的盐花。这些固化的雪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幻化着赤橙黄绿青蓝紫,呈现出霓虹般的绚丽色彩。我环顾四周,举目遥望,只见湖天一色,不禁惊叹于这面“天空之镜"上倒映着如此浩瀚的美景。车间马主任告诉我,这里以“万丈盐桥”之名著称。盐湖上厚十五至十八米的盐盖构成了天然盐桥,全长超过三十公里。而这段青藏铁路,就铺设在盐湖之上。那一刻,我受到了强烈震撼。我不曾想到,在列车飞奔的滚滚车轮之下,是不惧艰难的建设者深入盐湖,奋力打下五万七千根支撑的挤密沙桩……
③察尔汗线路车间有九十一名职工,管辖着青藏铁路一百一十八公里线路。“万丈盐桥”就包括在其中,由车间下属的达布逊线路工区负责日常检修养护。工区在十三公里外,那里处于察尔汗盐湖腹地,是自然环境更严酷的地段。乘汽车一路颠簸到达工区,放眼皆是空旷,白茫茫的盐湖上不生长任何植物。这里被称作“生命禁区”。当年铁道兵留下的家当有三排平房、一个菜窖和一个水窖,工友们重新整修一番继续使用。地下都是盐卤水,不能做日常用水。粮、菜、水等生活必需品,都要由格尔木运送过来。一周送一次,蔬菜码放在菜窖里,淡水储存在水窖中。在这里能吃上新鲜菜,洗上个热水澡,就像是过年。
④工区任工长说,生活上的艰苦都不算艰苦,工作的艰难才是艰难。达布逊线路工区守护的这段铁路,冬天是冻土地带,夏天会翻浆冒泥,春秋有沙尘暴。而最不好对付的,还是盐湖。“万丈盐桥”上有二十公里铁路,路基上大大小小的溶洞不计其数。盐碱凌厉的侵蚀力无孔不入,不时改变着线路及设备的几何尺寸。工人们说最怕下暴雨,肆虐的雨水容易形成大的溶洞,会使盐桥融化塌陷,严重威胁铁路运行安全。
⑤在盐湖上检修维护铁路,都是些硬碰硬、实打实的活儿。比如养护铁路抡大镐捣固,一个枕木头上要砸十八下镐,接头处砸二十二下镐,男女职工每天分别要完成一百一十个和八十个枕木的工作量,干起来繁重而枯燥,手掌上先起血泡后生茧。暴雨过后盐湖水泛滥,平时坚硬的盐壳子就像沼泽一样,一脚踩下去能陷到膝盖。这个时候,要抢修铁路,把十六组道岔挪个位置再架好,谈何容易。那既是粗活儿也是细活儿,既是力气活儿也是技术活儿。要跳进盐湖里测量、定位、定桩,必须穿越三股道;还要打围堰,抽盐卤水,需用大量的片石填垫地基;要一鼓作气,二十四小时不停工,争取抢修时间;要等太阳照射三天,把盐湖水晒硬了,硬成了盐壳子,再铺上鹅卵石、沙子、黏土碾压加固,然后平铺上水泥、道砟……反复多层工序之后,再铺设钢轨。这样一通干下来,一周的时间,一人能穿坏三双胶靴,手上全是血口子……但这些大伙儿都习以为常。他们说最爱听的歌就是《天路》,每当歌声与这壮美的青藏铁路联系在一起,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苦呀累呀都不在话下。
⑥我想,这青藏铁路一路延伸出的是伴随海拔不断升高的精神高地啊。在海拔两千六百七十米的察尔汗盐湖,就有这样一段不同凡响的铁路,有这样一群平凡而高尚的人。他们就像赴汤蹈火的勇士,奋不顾身,敢于担当,令人敬佩。他们置身于盐湖上,不觉苦涩,任劳任怨,乐观向上,令人感慨。他们还喜欢读书看报、钻研业务,爱好书法、绘画、音乐、刺绣、篮球……工作生活充实。他们还从格尔木运来了土,建起了蔬菜大棚,吃上了自己种的新鲜菜,还饲养了鸡、鹅等家禽……他们以路为家,坚守在这个鸟儿都无枝可栖的地方,安居乐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⑦又到隆冬时节,察尔汗盐湖上一片银白。穷极视野,除了盐碱还是盐碱。人的嗅觉器官是咸涩的,腾起的雾是咸涩的,连过路的风都是咸涩的。年复一年,飘雪凝霜,养护铁路的工人,眉毛、胡须上都挂着盐粒的微雕,如果放大若干倍,就是肉眼可见的盐花。察尔汗盐湖上盛开的盐花,仿佛也是拟人化的,犹如这铁路人绽放的青春,纯洁美丽,永不枯萎……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2月30日,有删改)
59.通读文章,依照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我”初见晶莹剔透的盐花,不禁惊叹——① ——② ——③
60.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要跳进盐湖里测量、定位、定桩,必须穿越三股道;还要打围堰,抽盐卤水,需用大量的片石填垫地基:要一鼓作气,二十四小时不停工,争取抢修时间;要等太阳照射三天,把盐湖水晒硬了,硬成了盐壳子,再铺上鹅卵石、沙子、黏土碾压加固,然后平铺上水泥、道砟……反复多层工序之后,再铺设钢轨。
61.在选文第⑥段找出与第③段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62.文章以“盛开的盐花”为题,有什么妙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成功
①艾斯山上,有一头凶猛异常狡猾异常的野猪。据村里老人讲,艾斯山上密林丛中的老虎、黑熊、野狼等猛兽统统都不是这头野猪的对手!在村民的眼中,这头野猪简直就是妖精的转世和恶魔的化身,因为还从来没有哪个猎人能够成功猎杀这头野猪。两位血气方刚的年轻猎人桑克和杰西偏就不信这个邪。
②这一次,两个小伙子执意上山要与这头野猪“真刀实枪”地较量一番,他俩倒要看看:到底是那头凶猛异常狡猾异常的野猪更胜一筹,还是两位枪法和胆识均是一流的年轻猎人技高一招?
③脸上写满了沧桑的老首长劝他们:“孩子们,不要冲动了!村子里有多少猎人雄心勃勃地去狩猎,都是有去无还。你们何必去冒这个险呢?”
④桑克和杰西都微笑着摇了摇头,很明显,他们并没有接受老酋长的意见。
⑤巧舌如簧的媒婆劝他们:“你们还没有结婚,何必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牵挂操心呢? 再说了,你们要是死了,年轻貌美的姑娘们到哪里去嫁像你们这样英俊威猛的勇士呢?”
⑥桑克和杰西还是微笑着平静地摇了摇头,然后扛起了猎枪,头也不回地向着艾斯山进发了。
⑦两位年轻的猎人越过了峡谷沟壑,穿过了原野丛林,又攀过了陡峭绝壁……在走入一片黑漆漆密林深处的时候,已近黄昏。正当疲惫不堪的两人准备休息一下的时候,那头野猪竟如旋风般猛冲过来,还没等两人举枪,顷刻间就将桑克撞翻在地,用灵活的蹄子狠狠地蹬向桑克的左腿。接着,又将杰西拱翻在地,随即用獠牙豁开了杰西右腿的小腿肚子。
⑧当桑克和杰西彼此搀扶着,呻吟着,再次出现在艾斯村的时候,村民们的嘲笑声和奚落声瞬间便将两个人淹没了。两位年轻的猎人此时灰头土脸,遍身血污,出发前的意气风发和威风八面早已荡然无存。
⑨上帝似乎对桑克和杰西很公平。这次狩猎经历,让桑克失去了左腿,让杰西失去了右腿,可谓是不偏不倚。
⑩此后,心灰意冷的桑克彻底放弃了猎人这个职业,改行做了木匠,过上了平淡庸常的日子。而杰西一心想要复仇,他开始更加疯狂地练起了左腿的腿力、臂力、体力、耐力以及枪法,并在一年后如愿以偿为自己的右腿装上了假肢。
转眼三年时间过去了。在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狩猎失败和继续努力后,有一天,杰西终于举起了猎枪,聚焦,瞄准,“砰”,将那头野猪一枪爆了头。看到野猪头顶那朵绽放的殷红殷红的血花,杰西如同国王般得意地笑了。
成功后的杰西回到了村里,经常一边喝着酒,一边嘲笑桑克是个懦夫和胆小鬼。
一天,杰西又在奚落桑克的时候,实在听不下去的老酋长对杰西说:“桑克这三年为村民不知打了多少越来越成型的好家具,盖了多少越来越结实牢固的新房子。而你呢?花了三年的时间,最后也不过战胜了一头蠢猪而已……”
(摘编自《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63.阅读全文,请从“杰西”的角度,梳理小说情节。
执意上山→ → →成功猎杀→
64.文中第④段和第⑥段画线句写了两位年轻猎人面对老酋长、媒婆劝说后的反应,请你分别品析他们的心理状态。
65.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位年轻的猎人越过了峡谷沟壑,穿过了原野丛林,又攀过了陡峭绝壁……(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2)杰西终于举起了猎枪,聚焦,瞄准,“砰”,将那头野猪一枪爆了头。(从句式角度赏析)
66.小文读完这篇小说后说:“桑克是最终的成功者,杰西也是成功者。”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小文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乡间的母亲
李勇
①记忆里,母亲总是与各种庄稼待在一起,不管是菜园里的,还是田野上的。她站在田埂、钻进青纱帐,就为了与庄稼在一起,只有夜幕拉开或炊烟升腾,才会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老屋。
②我常常想念一个人住在乡下的母亲。电话那头的母亲絮絮地陈述着一天的劳作:菜园里的葡萄架剪了枝,仓房上换了新瓦,菜园里的秸秆割了……忙了一天,才烧火蒸几个地瓜吃。电话这头的我,却早已泪流满面。
③母亲一辈子离不开土地,宛如大地的一株庄稼,从萌芽到生长到成熟。岁月的艰辛,慢慢压弯了母亲的腰板。我还从未见过有谁的手像母亲那样,除了坚硬的老茧就是裂纹,侍弄完土地,喂鸡喂鸭,还要洗衣做饭,把几个孩子拉扯成人。
④我仿佛看到母亲劳动的场景:弯着腰,两脚跨在两个垄沟里,左脚略微向前,左手将一束玉米秆拢在怀中,右手扬起割草镰刀由远及近砍在一棵棵倔强的玉米根部。“咔嚓咔嚓”声中,玉米秆歪斜,母亲顺势将它们放在垄台上。捆好玉米,又艰难地扛起两捆玉米秆小步挪着,小心翼翼地避开围栏、墙头的瓦片,迈出菜园,将玉米秆靠在墙角。几趟下来,汗涔涔地坐在条石上喘着粗气,双手交替捶打着佝偻的老腰。
⑤最胆战心惊的是给仓房换瓦。由于年久失修,加之肆意生长的葡萄架爬满整个房脊,部分瓦片或断裂或脱落。母亲架好梯子,先将新瓦一片一片运到需要更换的地方,再折返回来,一手攀爬,一手抱着宽木板,将木板铺在旁边。然后脱下鞋子跪在木板上,掀开压在碎瓦上部的瓦片,抽出碎瓦扔在地面,将新瓦推进去,再把凹槽对齐、勾头搭好,与旧瓦严丝合缝搭接在一起。靠近屋脊处还会压上一块玻璃,母亲说这是“天窗”。
⑥在母亲眼里,一片瓦、一根柱、一堵墙、一棵菜,都是泛着生命的孩子。孤独的母亲终日与这些沉默不语的物什接触交流,土地上的一切都成了她的亲朋好友。
⑦远隔百里,临窗而立,我依然能够清晰地看见土地里的母亲。也许她的心已经扎根在乡下,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地扎根泥土。我所有的怀念都飞奔百里——母亲割稻用过的镰刀、扬粪用过的铁叉还挂在老屋檐下,像一声声沉闷的叹息,在岁月深处黯然老去。
67.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
68.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1)母亲一辈子离不开土地,宛如大地的一株庄稼,从萌芽到生长到成熟。(从修辞角度)
(2)几趟下来,汗涔涔地坐在条石上喘着粗气,双手交替捶打着佝偻的老腰。(从描写角度)
69.结尾“远隔百里,临窗而立,我依然能够清晰地看见土地里的母亲”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70.第②段中,作者没有写“我”打电话时的话语。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在听完母亲的电话之后,会说些什么呢?展开联想,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7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横线上的语句。
乡间的母亲,她,站在田埂,钻进青纱帐,就为了与庄稼在一起。
她像一艘悠悠的木船,承载着世间的劳苦悲欢。她是 , 。
72.有人说本文题目改为“怀念母亲”更好,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勋 章
马新亭
①爷爷晚年喜欢晒太阳,他总是叫孙子给他拖来那把磨得光滑的椅子,那时候孙子还没有椅子高。脸上布满老年斑的爷爷,沐浴着阳光,眺望着门前饱经沧桑的世界,一脸天真幼稚的孙子,依偎在爷爷身旁,眼睛远望着门外未知迷蒙的天空。晚上,爷爷喜欢叫孙子陪着看电视,爷爷拿着遥控器不断调频道,调地方频道、省频道、央视频道……每逢“六一”“七一”“八一” “十一”,爷爷拿着遥控器调频道的次数最多。久而久之,孙子发现爷爷最爱看讲勋章的电视节目。
②有一天,孙子好奇地问,爷爷,你为啥爱看讲勋章的电视节目
③爷爷咳嗽着说,本来,你二爷爷也可以成为一个胸前佩戴勋章的人物。
④孙子歪着头说,爷爷,你给我讲讲好吗
⑤那时候咱这里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⑥冬季的一天,你二爷爷冒着狂风暴雪出门要饭,却很久都没有回来。几个月后,他托人捎回口信,说他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之后,你二爷爷不断往家捎口信,天天在战场上打仗……我想,兄弟快回家吧,天天在枪林弹雨里钻,家里人天天提心吊胆。盼望了一天又一天,但你二爷爷一直没有回来。突然有一天,他拄着一条棍子拖着一条腿走进家门,说:“鬼子从东北打进来了,国民党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弃城丢地,兵败如山倒,往南败逃……”我一边听着一边感到恐慌,感觉鬼子明晃晃的刺刀向我胸口刺来。
⑦几个月后,你二爷爷伤势痊愈,只是右脚失去了一个脚指头。他与村里几个人商量着“走西口”讨生活,不能在家坐以待毙。不料,半路上,钱和干粮都被土匪劫掠。听人说济南有厂子招工,你二爷爷他们几个人一商量,别舍近求远,上济南吧。到了济南才知道,招工的是日本人的厂子。鬼子看到你二爷爷人高马大、有点军事素质,强迫他当汉奸,威胁说不干或干不好就枪决。你太爷知道后,想办法给你二爷爷捎信,让他赶紧逃回来,不要当辱没祖宗的汉奸,让家族世世代代抬不起头。其实你二爷爷一直琢磨着逃走,不逃走早晚是死,不是被鬼子弄死,就是被国人铲除。他瞅准一个大户人家出殡的机会,躲藏进装死尸的棺材出城,混过了路卡,连夜逃回家,只是左手少了一根手指。
⑧春天的一天,村里出现工作队,发动群众抗日,告诉人们再不能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你二爷爷找到工作队的郭队长,态度坚决地参加了八路军,奔赴前线。从此,家里经常收到他的来信,信上说他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冲锋陷阵出生入死……
⑨你二爷爷在一个夏夜披星戴月走进家门,我惊讶地问:“你咋回来啦 ”他一边扇着凉帽一边说:“鬼子投降滚回老家,部队在离这里不远的地方休整,连长准我几天假,让我回来看看。”不久,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你二爷爷奔赴炮火连天的战场,从北方一直往南打。
⑩一个红叶布满群山的晌午,我扛着锄头在去田间的路上碰到你二爷爷。回到家中,我问: “还去打仗吗 ”他笑笑说: “没有仗打了。”我又问: “你的战友都回来啦 ”他说: “不知道。我在被轰炸了好几轮的阵地上昏死过去,等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深坑里,身上压着敌人的尸体,阵地上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个人还活着,都以为我被炸碎了。”
20世纪70年代的一天,我和你二爷爷去孤岛卖芦苇,路上我说:“你当初要是去找部队接受表彰,还受这份罪吗 说不定能成为一位将军!”他低下头,沉默一阵子说: “我一点都不后悔,年龄已大,又没文化,回家干点力所能及的事岂不更好 ”
改革开放后的一年,我和你二爷爷说:“去上面找找吧,真找下来,待遇可高啦!”他看着远处说:“不找,想想战友们,我还活着!”
又一年,我对他说:“还不去找找 找下来,你也可以佩戴上勋章啊!”
你二爷爷直到去世,也不去找,还说戴不戴勋章都一样在为社会做贡献……
爷爷喜欢和孙子一块儿看电视。电视上,有的人身披绶带接受表彰;有的人被学校请去作报告;有的人接受记者采访;有的人胸前佩戴着闪闪发光的勋章;有的人默默守在电视机前看电视……
(选自《河南文学》2023 年第1期, 有删改)
73.请以二爷爷为陈述对象,根据选文内容梳理他的主要人生经历。
(1)二爷爷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回来时失去了一个脚指头;
(2) ;
(3)二爷爷参加八路军,回来时鬼子已投降滚回老家;
(4) 。
74.选文以爷爷的视角讲述二爷爷的故事,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75.有人认为选文最后一段与二爷爷的故事无关,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选文说明理由。
76.某电视台拟制作主题为“身边的英雄”的节目,向社会征集相关素材。请你以选文中“孙子”的口吻写一段话,向电视台推荐“二爷爷”这位“身边的英雄”。要求:结合选文内容,紧扣节目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王(节选)
杨绛
①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②“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
③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④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⑤我忙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⑥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⑦他只说:“我不吃。”
⑧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⑨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⑩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早埋了。”“呀,他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77.作者主要讲述了关于老王的哪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 ② ③
78.从文中选取对老王“语言描写”的一个例句,由此句可以看出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性格特点:
79.下列表述中,最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那么关心、爱护,是因为他们有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B.作者对老王的外貌描写用了“面如死灰”“僵尸”“骷髅”“白骨”等词语,突出老王当时病情严重,样子非常怕人,暗示老王将不久于人世。
C.老王临终前一天给“我”送鸡蛋、香油,是因为他想换几个钱。
D.文末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是因为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
80.杨绛笔下的老王和老舍笔下的祥子,都是在北京为生活而奔波的人力车夫。二者性格特征不同:前者始终 ,后者最终变得 。
81.请简要说说杨绛对老王的态度、老舍对祥子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感悟“闻过”的境界
王冠军
①刘少奇同志说过,“人对错误的态度有三种:改正得快,改正得慢,死而不改。改得慢不好,死而不改更不好”。无论是过错、过失,还是缺点、不足,抑或是缺陷、短板等,皆可称之为“过”。由于工作和生活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意外情况、偶然因素、突发事件也可能不期而遇,所以有“过”在所难免,实属情理之中,但闻过的态度却不尽相同,也彰显不同的修养和格局境界。乐意闻过、善于省过、勇于改过,既是一种气度、胸襟,更是新时代对我们每一位青年提出的要求。
②“闻过则喜”见智慧。孟子以“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来教育弟子们要正确对待批评,“闻过则喜”便由此而来。孔子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把别人能够指出自己的过错看作一件大幸事。《资治通鉴·晋纪》说:“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喜欢闻过,过错就会日渐消除而福分增加;喜欢听赞美之词,声誉就会日渐损伤而祸患降临。“闻喜则喜”是人的一种本性,要做到像孔子、孟子般面对批评而喜是难能可贵的。这就必须和本能较劲,在长期磨炼中,从“闻过不怒”到“闻过不责”,然后才能渐渐达到“闻过则喜”的境界。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体谅别人的善意,拓宽自己的“心量”,真正把批评听到心里去;要诚恳接受批评,虚心接纳意见,不断拓展格局、提升境界。
③“闻过则省”严修身。《庄子·人间世》有一则寓言故事:颜回向孔子请教游说之法,孔子叫他先做到“心斋”。所谓“心斋”,就是一种内省。孔子还补充道,“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即要时常保持戒惧心态,对照高尚道德信念、健康情趣品行审视自己,这样才能练就“百毒不侵”之身。闻过之后做到自省,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不能把毛病当成特点,更不能把缺点看成优点。“闻过则省”既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重要的修身方法。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到“三省吾身,谓予无愆”,自省一直以来备受推崇。然而,真正做到自省并非易事,对照是非标准知道过错不难,但坦荡面对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诚如孔子感慨:“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只有“日日知非,日日改过”,摒弃各种思想“毒素”,才能保持思想“常青”。
④“闻过则改”促成长。《周易》有云:“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论语》指出:“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知错必改是闻过的落脚点和目的所在。歌德说:“最大的幸福在于我们的缺点得到纠正和我们的错误得到补救。”人,最难战胜的敌人是自己,知过而改诠释的是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善待权力,升华的是道德品行,提升的是能力素质。伤口见光易好,捂着易烂。我们要有闻过即改不迟疑,坚定改的决心,不回避、不遮掩,即使遇到再大再多的困难也奋然改之,不达目的誓不休;要行动有力不空谈,从点滴细节改起,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改正过错过失;要持之以恒不懈怠,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经常查漏补缺,在坚持中确保毛病问题清仓见底、整改归零。
⑤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短处,能够改过自新,就是有福的。”我们在向中国梦奋进的征程中,应勇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意志,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82.概括选文的中心论点。
83.阅读选文第③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的分析。
首先, ;接着,列举了《庄子·人间世》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作为事实论据和引用孔子的话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了“ ”;然后,引用名言进一步论证“真正做到自省并非易事”;最后, 。
84.下面的事例最适合充当哪一段的论据?请说明理由。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后,吸取历史的教训,广开言路,鼓励大臣们多提意见,并提高谏官的地位。
85.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对话,请你结合选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也用排比句式写出来。
小文:“闻过”是一种气度、胸襟,我们怎样才能达到选文中“闻过”的境界呢?
小语:面对过错,我们要做到 ;我们要做到 ;我们要做到 。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遂昌街
戴涛
①遂昌街全长五百七十米,隐藏在一片高楼的背后。
②它虽离外滩的大钟还不到三千米,且随着上海行政区域的调整,它原来隶属的南市区整体并入了拥有外滩南京路的黄浦区,可在上海市民的认知里,遂昌街还是那个遂昌街,依旧是一百年前从十六铺码头上来的外省打工者的聚集地。
③李松林出生在安徽六安,一九七零年生人。一九九六年,他二十六岁,刚结婚两年,他对妻子说,我想跟赖宝去上海挣钱。妻子问,儿子才一岁呢,你就不管了?李松林应,可不是不管,是想让他过上好日子。
④赖宝带着李松林还有村里一个年轻人来到了上海,他拿出一张字迹模糊的纸说,我有一个远房舅公住在遂昌街,我们先去找他。
⑤李松林跟着赖宝他们坐了好几趟公交车,问了好些人,终于找到了遂昌街,找到了纸上写的门牌号码,开门的是一个中年的湖北女人,赖宝说出了舅公的名字。
⑥湖北女人摇头,不认识,我房子是向一个浙江人借的。赖宝顿时傻了眼。
⑦没有了方向的赖宝带着李松林他们在上海瞎转悠了两天后说,我想回家了。同村的年轻人说,我也想回去。可李松林摇头,不,我不回去,我和老婆说好了到上海挣钱的,不能说话不算数。
⑧李松林一个人留在了上海,可如何挣钱,却是一片茫然。为了省钱,他每天逛到半夜后就睡到公共浴室里,然后天刚亮就走人。这天凌晨他走出浴室,脑子里未曾想好该上哪,可腿已经迈向了遂昌街。
⑨尽管大马路上还车稀人少,遂昌街上已是一片生机。人们从低矮的二层房子里出来,就在鹅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