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
1.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司马迁把这些从平民中兴起的专业生产交换商品而不是自己享用的商人,称之为“素封”。“素封”出现的影响是( )
A. 商人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B. “工商食官”受到冲击
C. 农耕经济的衰退 D. 社会结构的变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把这些从平民中兴起的专业生产交换商品而不是自己享用的商人,称之为‘素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从平民中兴起的专业生产交换商品的商人的出现,冲击了中国古代的由政府控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工商食官”制度,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一直不高,排除A项;C项“衰退”表述错误,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我国农耕经济得到发展,排除C项;D项不是其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 从12世纪起直到15世纪,阿拉伯商人联系着东非海岸和印度西海岸,在两边都有商站。他们把中国丝绸、瓷器,南洋的香料,印度的棉布、象牙、宝石、珍珠等,经波斯湾或红海,辗转运往欧洲。材料主要说明( )
A. 阿拉伯商人推动了东西方商品贸易往来
B. 阿拉伯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
C. 阿拉伯自然环境使之农业发展缓慢
D. 阿拉伯只是起到桥梁的作用,没有创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到15世纪的阿拉伯。材料表明阿拉伯商人联系着东非海岸和印度西海岸,在两边都有商站可知阿拉伯在推动中西方贸易往来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桥梁,A项正确;阿拉伯不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排除B项;阿拉伯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的相关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能得出阿拉伯自然环境使之农业发展缓慢,排除C项;根据所学阿拉伯既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也有自己的创新,不能说没有创新,排除D项。故选A项。
3. 1845年以后,在印度的英国银行家将业务拓展到中国,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出现的外国银行是丽如银行,其总部设在印度,原名为西印度银行。这时期外国银行的开设( )
A. 是列强资本输出时期的要求· B. 满足鸦片贸易合法化的诉求
C. 改变了中国传统金融业格局 D. 使中国的“买办”开始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是,鸦片战争后,英国银行家将近代银行业务拓展到中国,使中国在传统金融基础上,出现了近代银行业,改变了中国传统金融业格局,C项正确;据所学,列强进入资本输出时期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项;近代银行业的出现与鸦片贸易合法化的诉求无关,排除B项;据所学,“买办”是鸦片战争后,列强在华兴办洋行、从事商品输出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C项。
4.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致使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可能导致多达6000万人陷入赤贫,某国际组织承诺在15个月内提供1600亿美元赠款和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新冠疫情。这一国际组织是( )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亚太经合组织
C.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D. 世界银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二战后世界银行成立,贷款对象主要是发达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涉及文教卫生等方面,D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国际收支平衡。排除A项;亚太经合组织是经济合作论坛,没有贷款能力,排除B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及地区多边开发,不涉及卫生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5. 唐代,海上贸易货物中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大量增多。输入的货物除了象、犀牛,古贝(棉布)等外,西方人士还把波斯工艺,伊斯兰教和阿拉伯的星历、医药传入我国。出口的除丝织品外,还有大量的瓷器以及茶叶、铜镜、文具、书籍等。由此可知,唐代海上贸易( )
A. 丰富了中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B. 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
C. 推动了中西方民间海外贸易的兴盛
D. 以追求政治目的为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中西海上贸易既有日常生活生产用品,也包括一些科学技术知识等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外之间的物质和精神生活,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唐朝政府对海上贸易的严格限制,排除B项;C项是材料的表现,而不是唐代海上贸易兴盛的影响,并且题目也没有点明这是民间海外贸易,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海上贸易是政治目的为主,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是以政治目的为主,排除D项。故选A项。
6. 1935年8月,美国加重对高收入者和大公司的课税,把5万美元以上收入的附加税提高为31%,把50万美元以上收入的附加税提高为75%,还增加了财产税和赠款税,公司交纳的税额也有所增加。这些措施旨在( )
A.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B. 限制私人垄断
C. 加强联邦政府权力 D. 克服经济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类题目,时空是1935年的美国。根据材料时间“1935年”可知,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相关信息,此时主要目的是为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矛盾,D项正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是材料中做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克服经济危机,并不是限制私人垄断,排除B项;材料中措施主要目的不是加强联邦政府权力,是通过国家采取的措施缓和经济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
7. 新航路开辟后,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
A. 促使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B. 促进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 导致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D. 推动股份制与金融业的结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商品交易所”“粮食交易所”“银行”“证券交易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商业革命中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而非商贸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世界贸易多中心格局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C项;股份制与金融业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排除D项。故选B项。
8. 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前期,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如果一年内投入百万巨资,就可以收获二十万利息。由此可以推知,西汉前期( )
A.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 重农抑商政策被舍弃
C. 商业资本比较活跃 D. 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可以收获二十万利息”可以看出,西汉前期,商业得到发展,商业资本比较活跃,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前期商业资本比较活跃,不能就此说明商人社会地位提高,而且西汉商人地位并不高,排除A项;西汉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舍弃,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长途贩运,而且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31年6月,联共(布)中央《关于莫斯科市政建设和苏联市政建设的发展》的决议中指出:“党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改造旧城市和建设设计新城市……要在农业地区建立新的工业基地,建立新城市。”这一决议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
A. 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B. 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 发展市场扩大生产 D. 致力于推进工业化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党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改造旧城市和建设设计新城市……要在农业地区建立新的工业基地,建立新城市。”可以看出发展城市、以及在农村地区中建立工业基地等,都是为了推进国家的工业化,D项正确;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也意味着斯大林创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确立,排除A项;这一时期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排除B项;苏联模式之下,注重的是国家行政指令,排除C项。故选D项。
10. 2022年美联储在6月、7月以及9月连续3次加息75个基点,利率由1.75%达到了3.25%,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导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国;欧元、英镑、日元等经济体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甚至将重蹈上世纪滞胀的覆辙。这主要反映了( )
A 世界金融体系亟需调整 B. 新兴经济体经济基础薄弱
C. 世界经济危机周而复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2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美元加息,“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导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国,从而导致其他国家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甚至将重蹈上世纪滞胀的覆辙”,这说明了世界金融体系还不完善亟需调整,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受影响的原因主要是外部因素,并非新兴经济体经济基础薄弱,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元不断加息给金融体系带来了不利影响,没有体现世界经济危机周而复始,排除C项;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彻底崩溃,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6世纪,秘鲁商人将白银运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大部分白银被用来换取亚洲商品。马尼拉大帆船从阿卡晋尔科出发将白银运到菲宾,而菲律宾汇集了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印度和波斯的地毯、马六甲的香水、爪唯的丁香、钙兰的肉桂等。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亚洲各国主导国际贸易发展 B. 太平洋沿岸是世界市场中心
C. 自由贸易原则得到普遍运用 D. 西班牙对亚洲贸易逆差严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马尼拉大帆船从阿卡晋尔科出发将白银运到菲宾,而菲律宾汇集了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印度和波斯的地毯、马六甲的香水、爪唯的丁香、钙兰的肉桂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亚洲市场与美洲市场之间有贸易的交流,中国的瓷器、丝绸、地毯等亚洲的商品在美洲大受欢迎,使得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亚洲,而当时的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所以西班牙对亚洲贸易逆差严重,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美洲与亚洲之间的贸易,“主导”表述错误,排除A项;此时世界的中心在大西洋沿岸,排除B项;自由贸易是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思想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2. 1867—1894年,中国仅出口的茶叶价值即大致与进口的鸦片价值相当。1880—1891年, 清政府茶叶关税收入总计5 338.9万两,年均445万两,相当于同期海关出口税收的55.4% 左右。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中国( )
A. 茶叶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突出 B. 茶叶贸易有取代鸦片贸易之势
C. 农村种植结构出现了巨大调整 D. 在对外贸易中由逆差转为顺差
【答案】A
【解析】
【详解】19世纪后期,中国出口茶叶数量巨大,其价值与进口鸦片价值大致相当,税额占海关出口税收一半以上,反映出茶叶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突出,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茶叶贸易有取代鸦片贸易之势,排除B项;仅茶叶出口情况不能说明农村种植结构出现了巨大调整,排除C项;19世纪后期,中国对外贸易并未由逆差转为顺差,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531年,世界上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也办起了综合交易所。1609年,荷兰建立阿姆斯特丹银行和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新型股份贸易公司在欧洲普遍建立 B. 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重大变化
C. 价格革命对欧洲封建经济制度的冲击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1531年”“荷兰”可知此现象的背景为新航路开辟。由“粮食交易所”“综合交易所”“股票交易所”可知欧洲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出现变化,B项正确;材料仅提及荷兰,不能反映新型股份公司在欧洲普遍建立,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商业革命的表现,而非价格革命,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4. 爪哇人原来是“吃食无匙箸……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人口中而食”。中国瓷器传入后,部分爪哇人“采用来自中国的陶器和碗碟”。《东西洋考》记录加里曼丹岛的“文郎马神”人的改变称:“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瓷器。”这表明中国瓷器的输入( )
A. 提升了中国在东南亚政治影响力 B. 提高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C. 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落后的习俗 D. 推动了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瓷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爪哇人之前的生活方式比较粗糙,中国瓷器和碗碟传入之后,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善,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影响,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排除B项;“根本上改变”表述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5. “走亲串门”是中国传统社会过年时的一大习俗。近些年,随着手机的普及,利用微信视频、短信拜年成为了大众的首选,亲戚之间的走动减少了许多。这表明( )
A 中国宗法社会逐渐瓦解 B. 科技发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C. 手机缩短了人们的距离 D. 传统习俗的价值逐渐被忽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手机的普及,微信视频、短信拜年逐渐取代“走亲串门”,反映了科技发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B项正确;材料表明科技发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并未体现中国宗法社会逐渐瓦解,排除A项;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16. 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白银货币化推动了( )
A. 国家货币体系的完备 B. 银钱矛盾的激化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与铜钱兼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银货币化可以推动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D项正确;明清时期的国家货币体系并不完备,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白银货币化的积极作用,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在白银货币化之前就已经实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7. 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区域性贸易同东方的商业活动相联系,一个贸易网络已经显现轮廓,形成了当时已知世界的“世界市场”。据此推知当时(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 区域市场为近代世界市场奠定基础
C. 欧洲国家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D. 东西方贸易主要通过民间途径开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世界市场”包括“旧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在近代,随着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这意味着区域市场为世界市场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A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推知当时的欧洲国家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排除C项;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东西方贸易以官方途径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
18. 从1929年开始,欧美国家奄奄一息,有能力贷款的客户越来越少,西方银行家愁得头发都快掉光了,巴不得苏联多贷点。据统计,西方国家至少向苏联提供了7亿美元的贷款,大大加快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其主要目的是( )
A. 协助苏联建设 B. 建立世界市场 C. 获取垄断利益 D. 缓解金融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欧美国家,为了缓解金融危机,西方国家加大了对苏联的贷款,D项正确;A项不是西方国家对苏联贷款的目的,排除;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就已经建立,排除B项;材料现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金融危机,不是为了获取垄断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
19.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对外贸易区法案”,提出的非歧视最惠国原则,后来成为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这反映出( )
A. 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 B. 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C. 国家力量的发展变化 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提出的非歧视最惠国原则,后来成为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可以看出美国实力的增强,逐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一国所提出的基本原则成为国际组织的基本原则,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贸易,不是金融,排除A项;“实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20. 在大萧条时期(1929-1933年),美国的结婚率显著下降,到1934年才逐渐上升。同时,离婚率也呈下降趋势,从1928年到1933年下降了43%。这反映了( )
A. 重情轻利思想影响深远 B. 经济危机冲击了婚姻观
C. 世风日下享乐主义盛行 D. 政府积极调整婚姻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前期即大萧条时期,结婚率和离婚率显著下降,反映出经济危机恶化了美国的经济和生活环境,冲击了婚姻观,B项正确;重情轻利思想影响深远与美国人结婚率下降不符,排除A项;美国人对婚姻和生活的保守态度不能说明世风日下享乐主义盛行,排除C项;政府积极调整婚姻政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1. 17-18世纪英国、荷兰、瑞典、法国等国的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回的瓷器总量高达3亿件以上。欧洲人在痴迷瓷器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复制和仿制并将中国元素融入到瓷器的创作中。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 西学东渐传播了科学知识 B. 全球性贸易网络已经形成
C. 商品流动推动文化的传播 D. 跨国公司促进经济全球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欧洲人在痴迷瓷器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复制和仿制并将中国元素融入到瓷器的创作中。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知,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了商品流动推动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东学西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性贸易网络就已经形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2. 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不是“国际法人”,算不上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具有国际法人资格条件,其地位对所有成员国家和地区均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
A. 弱化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B. 有利于国际贸易更加有序发展
C. 保证了自由贸易下交易的公平 D. 实现了世界经济秩序的公正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算不上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对所有成员国家和地区均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贸易组织相比关贸总协定,对成员国有更严格的约束力,有利于发挥其作用,有利于国际贸易有序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美国经济是否弱化,排除A项;保证公平这一说法有误,排除C项;D项说法有误,世界经济秩序仍在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3. 19世纪80年代之前,鸦片在印度出口中一直占第一位。19世纪80年代后,粮食在印度出口中上升到首位,1913年占总出口的20%。旁遮普成为生产小麦的专业化地区;马哈拉斯图拉成为生产棉花的专业化地区。这一变化( )
A. 受中国禁烟运动影响至深
B. 加快了印度农业现代化进程
C. 适应了宗主国发展的需要
D. 延缓了印度经济殖民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印度出口的大宗商品中,无论是鸦片,还是粮食棉花,都是适应其宗主国英国等帝国主义的需要,满足他们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求,C项正确;中国禁烟运动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粮食和农作物的出口加快了农业商品化程度和殖民化程度,而非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排除BD项。故选C项。
24. 1997年,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主持下,有关国家和地区相继达成了基础电信协议、信息技术协议、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据统计,1997年,各国间实现商品及服务贸易额合计达6.7万亿美元,这反映出世界贸易组织( )
A. 冲击了区域经济集团的聚合力 B. 缩小了国家地区之间的差距
C. 忽视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主权 D.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有关国家和地区相继达成了基础电信协议、信息技术协议、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等,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故而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D项正确;其余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从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25. 1880年以后,原材料的世界价格不断下跌,而制成品的价格却稳步上升。1880—1938年间,第三世界国家用一定数量的原材料换得的制成品的数量下降了40%。这种“进出口交换比率”的逆差趋势表明( )
A. 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B. 西方列强侵略方式转变
C. 世界殖民体系的进步性 D. 世界市场具有不公平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880年以后,原材料的世界价格不断下跌,而制成品的价格却稳步上升。1880—1938年间,第三世界国家用一定数量的原材料换得的制成品的数量下降了40%。”可得出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出口原料,价格低,而发展国家主要是出口制成品,价格高,说明世界市场具有不公平性,D项正确;A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方式转变,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殖民体系的进步性,而是落后性,排除C项。故选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得到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的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税率,导致出现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摘编自【美】迈克·亚达斯《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简析欧洲贸易地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40年代西方国家在国际贸易和货币领域所采取的措施。
【答案】(1)变化:从边缘到中心。原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交通工具的变革;世界市场的形成。
(2)问题: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在贸易、关税、汇率等方面出现严重争端。解决: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1945年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47年签署关贸总协定)。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的“最初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可得出“从边缘到中心”;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时间跨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交通工具的变革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等角度分析欧洲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转变。
(2)问题:根据材料二中的“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可得出“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在贸易、关税、汇率等方面出现严重争端”;解决:结合所学知识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角度分析可得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结合所学知识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的角度分析可得出“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27. 茶叶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 茶业起源于巴蜀地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业开始向长江中下游传播。汉魏六朝到唐初、茶业持续缓慢发展。唐朝,茶业生产空前发展,贸易日趋活跃,饮茶蔚然成风,茶学与茶文化形成,茶法初步建立起来。两宋,以北苑贡茶为代表的团饼茶制作技术和品饮艺术臻于极致,茶法体制与茶马贸易制度趋于成熟,茶业经济在国计民生中处于注目的地位,元明,制茶技术和茶业品类得到很大进步,传统茶文化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境界,清代,很多地区开辟了新的茶园,设立茶厂,雇工经营的手工作坊日益增多,茶法和茶马互市也继承了明制而有所改进,茶业大量向海外输出,在19世纪20年代,茶叶之输出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三,西方销纳茶量约7万英镑,亦悉数购自中国。
——摘编自郭盂良《中国茶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市场需求激增,运输成本的降低,上海、福州、汉口逐步成为中国三大茶叶出口集散地,出口量进一步增长。1843年为17727750磅,到1860年增加到121388100磅。但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的茶叶出口贸易在受到了印度的激烈打击,中国茶叶出口渐趋衰退,“过去的10年中,由于印度和日本茶叶的竞争,中国茶的地位已经大有改变。15年前中国垄断着茶叶的生产,但是印度阿萨姆的茶叶种植正在萌芽时期,但是由于种植经验的增长以及在制茶方面采用了机器,印度茶叶种植逐年扩大,而现在茶叶输出增加之速度,已经严重地威胁了中国的前途”1877年中国出口茶叶市190万担,1889至1896年之前,总额进退于170万、180担之间,1897年至1916年减至140、150万担,而1918年,则更惨跌落至40万担。
——摘编自闻云峰《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中国茶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茶叶贸易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1)特点:秦汉到唐初,茶业持续缓慢发展;唐朝,茶业生产空前发展,茶学与茶文化形成;两宋茶业经济在国计民生中占重要地位;清朝茶叶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大宗;制茶技术不断进步。
(2)变化:由出口贸易激增到渐趋衰退。原因:受到了印度和日本茶叶的竞争;印度种植经验的增长,采用机器制茶,种植面积扩大;中国制茶技术落后。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汉魏六朝到唐初、茶业持续缓慢发展”得出秦汉到唐初,茶业持续缓慢发展;根据“唐朝,茶业生产空前发展,贸易日趋活跃,饮茶蔚然成风,茶学与茶文化形成”得出唐朝,茶业生产空前发展,茶学与茶文化形成;根据“茶业经济在国计民生中处于注目的地位”得出两宋茶业经济在国计民生中占重要地位;根据“茶叶之输出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三”得出清朝茶叶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大宗;根据“制茶技术和茶业品类得到很大进步”得出制茶技术不断进步。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出口量进一步增长”“中国茶叶出口渐趋衰退”得出由出口贸易激增到渐趋衰退。原因:根据“由于印度和日本茶叶的竞争”得出受到了印度和日本茶叶的竞争;根据“由于种植经验的增长以及在制茶方面采用了机器,印度茶叶种植逐年扩大”得出印度种植经验的增长,采用机器制茶,种植面积扩大;还可从中国制茶技术落后等方面分析总结。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的许可以后,澳门开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重要商埠。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这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而是越过大半个地球,由亚洲通向美洲的远程贸易。这就是持续了二百多年的沟通马尼拉与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葡、西两国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无疑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
——摘编自《文明的彷徨——晚明历史大变局》
材料二 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原产墨西哥的玉米传入中国,此外,西红柿、花生、向日葵、马铃薯乃至南瓜等今天我们的日常食物也都起源于美洲。勤劳的中国人还远渡重洋,为拉丁美洲带来了生产技术和中国文化。前往美洲的华人到达墨西哥、秘鲁并在那里定居。当时的阿卡普尔科因华侨众多而被誉为“唐人城”,在墨西哥城甚至16世纪就出现了“唐人街”。
——摘编自韩晗《试析16—19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及其对拉丁美洲与中国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大帆船贸易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比呈现出的主要不同,并说明大帆船贸易的历史影响。
【答案】(1)历史条件:环球航行的成功;美洲盛产金银;巨额的利润刺激;美洲与中国经济结构的差异与互补性;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提升了中国商品知名度;美洲对东方商品的市场需求;中国东南沿海工商业发达。
(2)主要不同:贸易范围更广,以太平洋为中心;行程远及中南美洲;航线自西向东;西班牙殖民者主导;属于垄断性贸易的一种;白银等贵金属发挥了重要作用;促成更大规模的华人外迁。
历史影响:密切了亚洲与美洲间的联系;促使大量白银流入亚洲特别是中国;有利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玉米等物种在亚洲的传播;提高了华侨华人的地位;推动了华人向美洲的迁徙。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的许可”得出环球航行的成功;根据材料一“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得出美洲与中国经济结构的差异与互补性;根据材料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得出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提升了中国商品知名度,美洲对东方商品的市场需求;根据材料一“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得出中国东南沿海工商业发达;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美洲盛产金银,巨额的利润刺激等分析总结。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而是越过大半个地球,由亚洲通向美洲的远程贸易”得出贸易范围更广,以太平洋为中心;根据材料二“到达墨西哥、秘鲁”得出行程远及中南美洲;根据材料一“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得出西班牙殖民者主导,属于垄断性贸易的一种;根据材料一“‘丝—银’对流”得出白银等贵金属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二“前往美洲的华人到达墨西哥、秘鲁并在那里定居”得出促成更大规模的华人外迁。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材料二“原产墨西哥的玉米传入中国”“勤劳的中国人还远渡重洋,为拉丁美洲带来了生产技术和中国文化”,从对中国的影响、物种传播、对菲律宾的发展、工商业发展、人口流动等角度作答。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开放政策源于秦汉,推行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唐朝在广州等地建置了掌管对外贸易的市舶机构.并作为一项制度延续千余年;同时开辟了南海、印度洋贸易航线;对外商采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常加存问”“以示绥怀”的宽弛政策。大都市和商邑蕃货入市,外商云集,国外使节、商人、留学生、僧侣等,住唐者数十万人。宋朝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基本国策,京师置榷易院为管理对外贸易的中央机构,并颁布市舶条例。元代继续奉行“诸蕃国……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的开放政策并扩置市舶。
——摘编自沈光耀著《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清政府统治晚期,于既有的被迫开放的“条约口岸”之外,主动开辟埠头三十多处,称为“自开商埠”。面对甲午战争之后的财政困难,总理衙门奏说:“计惟添设通商口岸,藉裨饷源。”相对于“约开”口岸中各种主权的丧失,自开商埠“由我自握其权……以期振兴商务而保主权。”自开商埠的发展,带动了近代工业、金融、通讯、城市建设等经济部门的兴起,从而使这些传统的封建商业性城市转变为具有近代经济行业的新型城市。自开商埠逐渐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刘文俊《自开商埠及城市近代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自开商埠出现的原因。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中外往来频繁;政府的规范和管理;贸易路线南移(或由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到以海上市场之路为主)经贸往来的同时伴随文化交流。
作用:增加了政府的税收;促进了国内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原因:“条约口岸”带来开放态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通商口岸对商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维护国家主权的冀望;解决财政困难的需要。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开放政策源于秦汉,推行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得出历史悠久;依据材料“宋朝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基本国策”,得出中外往来频繁;依据材料“唐朝在广州等地建置了掌管对外贸易的市舶机构”,“京师置榷易院为管理对外贸易的中央机构”,得出政府的规范和管理;依据材料“唐朝在广州等地建置了掌管对外贸易的市舶机构.并作为一项制度延续千余年;同时开辟了南海、印度洋贸易航线”,得出贸易路线南移(或由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到以海上市场之路为主)经贸往来的同时伴随文化交流。
作用:从政府财政收入分析,得出增加了政府的税收;从促进经济的发展分析,得出促进了国内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从对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分析,得出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对科技的发展分析,得出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原因:依据材料“条约口岸……”,得出“条约口岸”带来开放态势;依据材料“由我自握其权……以期振兴商务而保主权。”,得出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通商口岸对商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维护国家主权的冀望;依据材料“面对甲午战争之后的财政困难”,得出解决财政困难的需要。
30. 【古代城市的商业管理】
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经济结构是同业公会所有制结构。封建庄园经济结构是以对地产的所有权为基础的,城市经济结构却是以对工具的所有权为基础的。在这里工具与土地不同,工具已经是劳动的产物,社会已经是由劳动者自己生产的社会,它不再处于天然状态,而是处于商品经济状态。在城市经济结构中,无论手工业资本还是商业资本都归个人所有,可是它的周转无一例外地受到同业公会的控制,但这也阻止了工商业利润转化为地产,从而保证了货币资金向商业方向发展。所以,西欧“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可以看作是资本和地产的分离,看作是资本不依赖于地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始,也就是仅仅以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所有权的开始”。同业公会成员是一个特权等级,他们具有对某一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封建特权。这种特权是由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庄园经济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造成的,因而等级资本尚不具备真正的资本职能。西欧城市经济结构既不同于封建庄园经济结构,有某些未来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又与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具有很多封建经济的特点。它是封建地产所有制下的庄园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结构过渡的一种经济结构。
——摘编自任奇正《中世纪西欧城市经济结构的演变》
材料二 大体在宋代之前,中国城市一直实行坊市制度。在坊市制度下,城市中的住宅区与市场严格分开。市场由官方设立,被限制在四周由围墙圈定的区域内,市场交易活动也只能在白天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当城市商业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对交易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就会越来越束缚城市商业的发展,而最终被商业经济的发展所冲破,并且管理体制也随着城市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发生改变。
——摘编自林成西《中国古代城市的商业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城市经济结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代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答案】(1)特点:以劳动者对工具的所有权为基础;城市资本与封建地产相分离;存在等级资本这一特殊的资本形式;是未来社会的潜在经济结构(或答为经济结构带有过渡色彩亦可)。
(2)表现: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早市、夜市合法化;官府不再直接监管交易活动;出现娱乐场所“瓦子”。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从材料“城市经济结构却是以对工具的所有权为基础的”可以得出以劳动者对工具的所有权为基础;据“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可以看作是资本和地产的分离”可以得出城市资本与封建地产相分离;据“因而等级资本尚不具备真正的资本职能:可以得出存在等级资本这一特殊的资本形式;据“它是封建地产所有制下的庄园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结构过渡的一种经济结构”可以得出是未来社会的潜在经济结构(或答为经济结构带有过渡色彩亦可)。
【小问2详解】
表现:据材料“当城市商业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对交易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就会越来越束缚城市商业的发展,而最终被商业经济的发展所冲破,并且管理体制也随着城市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发生改变。”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城市商业发展出现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早市、夜市合法化;官府不再直接监管交易活动;出现娱乐场所“瓦子”等现象。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
1.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司马迁把这些从平民中兴起的专业生产交换商品而不是自己享用的商人,称之为“素封”。“素封”出现的影响是( )
A. 商人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B. “工商食官”受到冲击
C. 农耕经济的衰退 D. 社会结构的变动
2. 从12世纪起直到15世纪,阿拉伯商人联系着东非海岸和印度西海岸,在两边都有商站。他们把中国丝绸、瓷器,南洋的香料,印度的棉布、象牙、宝石、珍珠等,经波斯湾或红海,辗转运往欧洲。材料主要说明( )
A. 阿拉伯商人推动了东西方商品贸易往来
B. 阿拉伯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
C. 阿拉伯自然环境使之农业发展缓慢
D. 阿拉伯只是起到桥梁的作用,没有创新
3. 1845年以后,在印度的英国银行家将业务拓展到中国,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出现的外国银行是丽如银行,其总部设在印度,原名为西印度银行。这时期外国银行的开设( )
A. 是列强资本输出时期的要求· B. 满足鸦片贸易合法化的诉求
C. 改变了中国传统金融业格局 D. 使中国的“买办”开始出现
4.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致使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可能导致多达6000万人陷入赤贫,某国际组织承诺在15个月内提供1600亿美元赠款和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新冠疫情。这一国际组织是( )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亚太经合组织
C.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D. 世界银行
5. 唐代,海上贸易货物中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大量增多。输入的货物除了象、犀牛,古贝(棉布)等外,西方人士还把波斯工艺,伊斯兰教和阿拉伯的星历、医药传入我国。出口的除丝织品外,还有大量的瓷器以及茶叶、铜镜、文具、书籍等。由此可知,唐代海上贸易( )
A. 丰富了中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B. 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
C. 推动了中西方民间海外贸易的兴盛
D. 以追求政治目为主
6. 1935年8月,美国加重对高收入者和大公司的课税,把5万美元以上收入的附加税提高为31%,把50万美元以上收入的附加税提高为75%,还增加了财产税和赠款税,公司交纳的税额也有所增加。这些措施旨在( )
A.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B. 限制私人垄断
C. 加强联邦政府权力 D. 克服经济危机
7. 新航路开辟后,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
A. 促使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B. 促进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 导致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D. 推动股份制与金融业的结合
8. 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前期,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如果一年内投入百万巨资,就可以收获二十万利息。由此可以推知,西汉前期( )
A.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 重农抑商政策被舍弃
C. 商业资本比较活跃 D. 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
9. 1931年6月,联共(布)中央《关于莫斯科市政建设和苏联市政建设的发展》的决议中指出:“党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改造旧城市和建设设计新城市……要在农业地区建立新的工业基地,建立新城市。”这一决议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
A. 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B. 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 发展市场扩大生产 D. 致力于推进工业化进程
10. 2022年美联储在6月、7月以及9月连续3次加息75个基点,利率由1.75%达到了3.25%,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导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国;欧元、英镑、日元等经济体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甚至将重蹈上世纪滞胀的覆辙。这主要反映了( )
A. 世界金融体系亟需调整 B. 新兴经济体经济基础薄弱
C. 世界经济危机周而复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11. 16世纪,秘鲁商人将白银运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大部分白银被用来换取亚洲商品。马尼拉大帆船从阿卡晋尔科出发将白银运到菲宾,而菲律宾汇集了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印度和波斯的地毯、马六甲的香水、爪唯的丁香、钙兰的肉桂等。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亚洲各国主导国际贸易发展 B. 太平洋沿岸是世界市场中心
C. 自由贸易原则得到普遍运用 D. 西班牙对亚洲贸易逆差严重
12. 1867—1894年,中国仅出口的茶叶价值即大致与进口的鸦片价值相当。1880—1891年, 清政府茶叶关税收入总计5 338.9万两,年均445万两,相当于同期海关出口税收的55.4% 左右。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中国( )
A. 茶叶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突出 B. 茶叶贸易有取代鸦片贸易之势
C. 农村种植结构出现了巨大调整 D. 在对外贸易中由逆差转为顺差
13. 1531年,世界上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也办起了综合交易所。1609年,荷兰建立阿姆斯特丹银行和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新型股份贸易公司在欧洲普遍建立 B. 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重大变化
C. 价格革命对欧洲封建经济制度的冲击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4. 爪哇人原来是“吃食无匙箸……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人口中而食”。中国瓷器传入后,部分爪哇人“采用来自中国的陶器和碗碟”。《东西洋考》记录加里曼丹岛的“文郎马神”人的改变称:“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瓷器。”这表明中国瓷器的输入( )
A. 提升了中国在东南亚政治影响力 B. 提高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C. 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落后的习俗 D. 推动了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15. “走亲串门”是中国传统社会过年时的一大习俗。近些年,随着手机的普及,利用微信视频、短信拜年成为了大众的首选,亲戚之间的走动减少了许多。这表明( )
A. 中国宗法社会逐渐瓦解 B. 科技发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C. 手机缩短了人们的距离 D. 传统习俗的价值逐渐被忽视
16. 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白银货币化推动了( )
A. 国家货币体系的完备 B. 银钱矛盾的激化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17. 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区域性贸易同东方的商业活动相联系,一个贸易网络已经显现轮廓,形成了当时已知世界的“世界市场”。据此推知当时(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 区域市场为近代世界市场奠定基础
C. 欧洲国家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D. 东西方贸易主要通过民间途径开展
18. 从1929年开始,欧美国家奄奄一息,有能力贷款的客户越来越少,西方银行家愁得头发都快掉光了,巴不得苏联多贷点。据统计,西方国家至少向苏联提供了7亿美元的贷款,大大加快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其主要目的是( )
A. 协助苏联建设 B. 建立世界市场 C. 获取垄断利益 D. 缓解金融危机
19.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对外贸易区法案”,提出的非歧视最惠国原则,后来成为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这反映出( )
A. 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 B. 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C. 国家力量发展变化 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 在大萧条时期(1929-1933年),美国的结婚率显著下降,到1934年才逐渐上升。同时,离婚率也呈下降趋势,从1928年到1933年下降了43%。这反映了( )
A. 重情轻利思想影响深远 B. 经济危机冲击了婚姻观
C. 世风日下享乐主义盛行 D. 政府积极调整婚姻政策
21. 17-18世纪英国、荷兰、瑞典、法国等国的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回的瓷器总量高达3亿件以上。欧洲人在痴迷瓷器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复制和仿制并将中国元素融入到瓷器的创作中。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 西学东渐传播了科学知识 B. 全球性贸易网络已经形成
C. 商品流动推动文化的传播 D. 跨国公司促进经济全球化
22. 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不是“国际法人”,算不上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具有国际法人资格条件,其地位对所有成员国家和地区均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
A. 弱化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B. 有利于国际贸易更加有序发展
C. 保证了自由贸易下交易的公平 D. 实现了世界经济秩序的公正化
23. 19世纪80年代之前,鸦片在印度出口中一直占第一位。19世纪80年代后,粮食在印度出口中上升到首位,1913年占总出口的20%。旁遮普成为生产小麦的专业化地区;马哈拉斯图拉成为生产棉花的专业化地区。这一变化( )
A. 受中国禁烟运动影响至深
B. 加快了印度农业现代化进程
C. 适应了宗主国发展的需要
D. 延缓了印度经济殖民化进程
24. 1997年,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主持下,有关国家和地区相继达成了基础电信协议、信息技术协议、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据统计,1997年,各国间实现商品及服务贸易额合计达6.7万亿美元,这反映出世界贸易组织( )
A. 冲击了区域经济集团的聚合力 B. 缩小了国家地区之间的差距
C. 忽视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主权 D.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25. 1880年以后,原材料的世界价格不断下跌,而制成品的价格却稳步上升。1880—1938年间,第三世界国家用一定数量的原材料换得的制成品的数量下降了40%。这种“进出口交换比率”的逆差趋势表明( )
A. 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B. 西方列强侵略方式转变
C. 世界殖民体系的进步性 D. 世界市场具有不公平性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得到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的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税率,导致出现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摘编自【美】迈克·亚达斯《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简析欧洲贸易地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40年代西方国家在国际贸易和货币领域所采取的措施。
27. 【茶叶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 茶业起源于巴蜀地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业开始向长江中下游传播。汉魏六朝到唐初、茶业持续缓慢发展。唐朝,茶业生产空前发展,贸易日趋活跃,饮茶蔚然成风,茶学与茶文化形成,茶法初步建立起来。两宋,以北苑贡茶为代表的团饼茶制作技术和品饮艺术臻于极致,茶法体制与茶马贸易制度趋于成熟,茶业经济在国计民生中处于注目的地位,元明,制茶技术和茶业品类得到很大进步,传统茶文化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境界,清代,很多地区开辟了新的茶园,设立茶厂,雇工经营的手工作坊日益增多,茶法和茶马互市也继承了明制而有所改进,茶业大量向海外输出,在19世纪20年代,茶叶之输出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三,西方销纳茶量约7万英镑,亦悉数购自中国。
——摘编自郭盂良《中国茶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市场需求激增,运输成本的降低,上海、福州、汉口逐步成为中国三大茶叶出口集散地,出口量进一步增长。1843年为17727750磅,到1860年增加到121388100磅。但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的茶叶出口贸易在受到了印度的激烈打击,中国茶叶出口渐趋衰退,“过去的10年中,由于印度和日本茶叶的竞争,中国茶的地位已经大有改变。15年前中国垄断着茶叶的生产,但是印度阿萨姆的茶叶种植正在萌芽时期,但是由于种植经验的增长以及在制茶方面采用了机器,印度茶叶种植逐年扩大,而现在茶叶输出增加之速度,已经严重地威胁了中国的前途”1877年中国出口茶叶市190万担,1889至1896年之前,总额进退于170万、180担之间,1897年至1916年减至140、150万担,而1918年,则更惨跌落至40万担。
——摘编自闻云峰《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中国茶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茶叶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变化的原因。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的许可以后,澳门开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重要商埠。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这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而是越过大半个地球,由亚洲通向美洲的远程贸易。这就是持续了二百多年的沟通马尼拉与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葡、西两国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无疑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
——摘编自《文明的彷徨——晚明历史大变局》
材料二 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原产墨西哥的玉米传入中国,此外,西红柿、花生、向日葵、马铃薯乃至南瓜等今天我们的日常食物也都起源于美洲。勤劳的中国人还远渡重洋,为拉丁美洲带来了生产技术和中国文化。前往美洲的华人到达墨西哥、秘鲁并在那里定居。当时的阿卡普尔科因华侨众多而被誉为“唐人城”,在墨西哥城甚至16世纪就出现了“唐人街”。
——摘编自韩晗《试析16—19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及其对拉丁美洲与中国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大帆船贸易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比呈现出的主要不同,并说明大帆船贸易的历史影响。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开放政策源于秦汉,推行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唐朝在广州等地建置了掌管对外贸易的市舶机构.并作为一项制度延续千余年;同时开辟了南海、印度洋贸易航线;对外商采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常加存问”“以示绥怀”的宽弛政策。大都市和商邑蕃货入市,外商云集,国外使节、商人、留学生、僧侣等,住唐者数十万人。宋朝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基本国策,京师置榷易院为管理对外贸易的中央机构,并颁布市舶条例。元代继续奉行“诸蕃国……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的开放政策并扩置市舶。
——摘编自沈光耀著《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清政府统治晚期,于既有的被迫开放的“条约口岸”之外,主动开辟埠头三十多处,称为“自开商埠”。面对甲午战争之后的财政困难,总理衙门奏说:“计惟添设通商口岸,藉裨饷源。”相对于“约开”口岸中各种主权的丧失,自开商埠“由我自握其权……以期振兴商务而保主权。”自开商埠的发展,带动了近代工业、金融、通讯、城市建设等经济部门的兴起,从而使这些传统的封建商业性城市转变为具有近代经济行业的新型城市。自开商埠逐渐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刘文俊《自开商埠及城市近代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自开商埠出现原因。
30. 【古代城市的商业管理】
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经济结构是同业公会所有制结构。封建庄园经济结构是以对地产的所有权为基础的,城市经济结构却是以对工具的所有权为基础的。在这里工具与土地不同,工具已经是劳动的产物,社会已经是由劳动者自己生产的社会,它不再处于天然状态,而是处于商品经济状态。在城市经济结构中,无论手工业资本还是商业资本都归个人所有,可是它的周转无一例外地受到同业公会的控制,但这也阻止了工商业利润转化为地产,从而保证了货币资金向商业方向发展。所以,西欧“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可以看作是资本和地产的分离,看作是资本不依赖于地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始,也就是仅仅以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所有权的开始”。同业公会成员是一个特权等级,他们具有对某一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封建特权。这种特权是由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庄园经济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造成的,因而等级资本尚不具备真正的资本职能。西欧城市经济结构既不同于封建庄园经济结构,有某些未来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又与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具有很多封建经济的特点。它是封建地产所有制下的庄园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结构过渡的一种经济结构。
——摘编自任奇正《中世纪西欧城市经济结构的演变》
材料二 大体在宋代之前,中国城市一直实行坊市制度。在坊市制度下,城市中的住宅区与市场严格分开。市场由官方设立,被限制在四周由围墙圈定的区域内,市场交易活动也只能在白天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当城市商业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对交易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就会越来越束缚城市商业的发展,而最终被商业经济的发展所冲破,并且管理体制也随着城市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发生改变。
——摘编自林成西《中国古代城市的商业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城市经济结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代城市商业经济发展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