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选择题
1.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作“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这一革命( )
A.导致英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
B.促成英国实现粮食自给
C.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D.揭开英国圈地运动序幕
2.1902年,清朝海关规定,国内各通商口岸或铁路沿线城市“无论东西南北,凡兵船、商船、海关、铁路”,皆以上海所在时区的时间为准。其他地区仍使用各自的地方时。这表明当时( )
A.市民时间观念普遍加强
B.近代化进程存在时空差异
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清政府日益重视海关主权
3.下表呈现了中国近代后期城市化发展的状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中国( )
统计时间 城市化率 文献依据
民国初年 21% 卜凯《中国土地利用》1941年
20世纪30年代 28% 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1946年
1949年 17.4% 罗时凡《中国国情大事典》1993年
A.城市化未引起社会关注
B.缺乏城市化的物质基础
C.民国时期研究结论失实
D.城市化受阻于政治环境
4.曼彻斯特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城市之一,也是英国的第二大城市。下表两则材料反映了曼彻斯特城市发展进程,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材料一 “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1801年已发展到9.5万人,1841年有35万人,成为当时英国第二大城市”
材料二 “曼彻斯特在1794年至1811年,19岁以下的财产类犯罪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26%,到了1820年至1822年,这一数字则上升为48%”
A.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B.经济发展导致财产类犯罪猛增
C.城市化进程与社会问题并行
D.曼彻斯特城市管理严重滞后
5.英国内城问题,即所谓英国内城困境,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大量制造业工厂关闭,大批住宅房屋被遗弃,城市中心人口大量迁移到城镇或城市边缘地带的小城镇,城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等。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内城遭到彻底废弃
B.工业结构发生转变
C.人才外流十分严重
D.城市交通根本改变
6.下表为1978—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 )
年份 1978 1980 1990 2000 2010
城市化率(%) 17.9 19.4 26.4 36.2 47.5
A.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已基本消失
B.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C.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D.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7.1790年,美国拥有8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1820年,城市人口比重为7.2%。到1870年,城市数量增加到663个,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到25%。这反映了( )
A.美国城市化水平领先欧美
B.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C.工业化提高了人口增长率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效
8.1935年,英国政府组建田园城市审核评估委员会,提出开发“卫星新城”的政策建议;1940年,英国政府一专门委员会出台报告指出,应疏散伦敦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1943年编制的《伦敦郡规划》,从交通、住房及市郊化等方面为伦敦的重建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政策建议,意在( )
A.应对日益严重的战争危机
B.解决工业时代的大城市病
C.扩大基建规模以刺激内需
D.改变自由放任政策的积弊
9.如下图所示,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从B阶段到D阶段只用了不到50年。其原因是(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B.处于动荡不安时期
C.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D.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比重上升
10.(2023·重庆沙坪坝)如表所示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流行新的城市用语。城市流行用语的变化反映出( )
时间 新的城市用语
1872年 租界、洋房、礼拜、女王、啤酒、香水、电表
1893年 电气灯、电报、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
1906年 领事、公司、洋务局、制造局、招商局、师范学堂、银行
A.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B.近代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C.物质生活取得巨大进步
D.中西方文明对抗与融合
11.据学者研究,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如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化( )
英国总人口与城市总人口(万人)
年代 全国总人口 城市总人口 城市人口所占比例
1520年 240 12.5 5.25%
1600年 411 33.5(伦敦22万人) 8.25%(伦敦占5%)
A.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
B.受制于城市人口的缓慢增长
C.政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
D.催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12.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口的非农化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洋务企业的兴办造成了一定的人口非农化转移,一部分农民变成了工厂工人。由此可知,洋务运动( )
A.保证了社会人员的有序流动
B.利于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
C.促使小农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D.打破了城乡人口结构均衡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比例 5.25 8.25 13.50 17.00 21.00 27.50 52.00
材料二 英国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体现为以牺牲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代价,农业增长率低,反过来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英国的城市化是在一种没有准备、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于诸多社会变革,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是被动的参与者。而企业家们全神贯注于生产、追逐利润,却忽视了人们生存与生活最基本的要求。这种放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病”。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嘉汉《统筹城乡背景下
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研究——以全国统筹
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化在18世纪后期实现“起飞”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某学习小组以“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为课题展开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1—1839年英国农村地区的死亡率约为18.2‰,而城市则高达26.2‰,尤其是新兴的工业城镇死亡率更高。1831—1841年间,伯明翰每千人的死亡率从14.6上升到27.2,曼彻斯特从30.2上升为33.8。
——摘编自赵秀荣《19世纪英国公共
卫生发展与国家权力》
材料二 1832年,曼彻斯特棉纺织家詹姆斯·菲利普·凯出版了《曼彻斯特棉纺织厂工人阶级的道德和身体状况》一书,认为劳工阶层集中居住的这些贫民窟则成为疾病流行的中心。很多工厂的空间里充满灰尘、湿热与有毒气体。
——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英国
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材料三 英国查德威克被认为是“公共卫生观念之父”和英国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1843年发表了《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认为环境卫生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事关全社会每一个人。从1844年开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向社会宣传倡导公共卫生的观念,并且成立了一些机构,如促进清洁协会、城市卫生健康协会等群众卫生组织。1848年,议会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同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卫生机构——中央卫生署。1875年,英国议会通过《公共卫生法》,标志着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开始建立。政府在各城市建立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并拆除贫民窟建筑,改善工人住房。政府对公共卫生的管理逐渐放弃自由放任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干预,这对20世纪以后英国实施福利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英国
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1)围绕课题,研究材料一,可得出什么结论?并指出其运用的研究方法。
(2)材料二是从什么视角进行课题研究的?
(3)依据材料三,归纳推动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的因素。
(4)通过本课题研究,谈谈你的收获。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选择题
1.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作“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这一革命( )
A.导致英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
B.促成英国实现粮食自给
C.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D.揭开英国圈地运动序幕
解析: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农业技术的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和技术积累,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故答案为C项;A、B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圈地运动在15世纪晚期就开始了,排除D项。
2.1902年,清朝海关规定,国内各通商口岸或铁路沿线城市“无论东西南北,凡兵船、商船、海关、铁路”,皆以上海所在时区的时间为准。其他地区仍使用各自的地方时。这表明当时( )
A.市民时间观念普遍加强
B.近代化进程存在时空差异
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清政府日益重视海关主权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国内各通商口岸或铁路沿线城市……皆以上海所在时区的时间为准。其他地区仍使用各自的地方时”,中国各地时区有差异,B项正确;材料与时间观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资产阶级无关,排除C项;通过材料看不出清政府重视海关主权,排除D项。
3.下表呈现了中国近代后期城市化发展的状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中国( )
统计时间 城市化率 文献依据
民国初年 21% 卜凯《中国土地利用》1941年
20世纪30年代 28% 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1946年
1949年 17.4% 罗时凡《中国国情大事典》1993年
A.城市化未引起社会关注
B.缺乏城市化的物质基础
C.民国时期研究结论失实
D.城市化受阻于政治环境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民国初年至20世纪30年代城市化率在提高,而1949年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1949年是解放战争关键的一年,战争影响了城市化进程,D项正确;表格中民国初年至20世纪30年代城市化率在提高,表明城市化已经引起相应关注,故A项错误;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为城市化奠定物质基础,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民国前期,民族工商业发展较快,城市化率确有一定提高,故C项说法错误。
4.曼彻斯特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城市之一,也是英国的第二大城市。下表两则材料反映了曼彻斯特城市发展进程,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材料一 “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1801年已发展到9.5万人,1841年有35万人,成为当时英国第二大城市”
材料二 “曼彻斯特在1794年至1811年,19岁以下的财产类犯罪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26%,到了1820年至1822年,这一数字则上升为48%”
A.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B.经济发展导致财产类犯罪猛增
C.城市化进程与社会问题并行
D.曼彻斯特城市管理严重滞后
解析: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可知,随着曼彻斯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财产类犯罪猛增,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说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与社会问题并行,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5.英国内城问题,即所谓英国内城困境,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大量制造业工厂关闭,大批住宅房屋被遗弃,城市中心人口大量迁移到城镇或城市边缘地带的小城镇,城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等。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内城遭到彻底废弃
B.工业结构发生转变
C.人才外流十分严重
D.城市交通根本改变
解析:依据材料“大批住宅房屋被遗弃,城市中心人口大量迁移到城镇或城市边缘地带的小城镇”,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制造业衰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由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这是工业结构发生转变的结果,B项正确;“彻底”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人才的外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城市交通的改变,排除D项。
6.下表为1978—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 )
年份 1978 1980 1990 2000 2010
城市化率(%) 17.9 19.4 26.4 36.2 47.5
A.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已基本消失
B.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C.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D.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解析:表格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率在不断提高,说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促使了城市化进程加快,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乡村发展,无法看出城乡二元结构差别,排除A项;我国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是 “一五”计划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中国城市的地区差别以及产业差别,无法看出是否具有不平衡性,排除D项。
7.1790年,美国拥有8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1820年,城市人口比重为7.2%。到1870年,城市数量增加到663个,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到25%。这反映了( )
A.美国城市化水平领先欧美
B.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C.工业化提高了人口增长率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效
解析: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期美国城市化迅速发展,表现在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迅速,城市数量迅速增长,究其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国城市化与他国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未涉及人口增长率,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未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其他成果,排除D项。
8.1935年,英国政府组建田园城市审核评估委员会,提出开发“卫星新城”的政策建议;1940年,英国政府一专门委员会出台报告指出,应疏散伦敦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1943年编制的《伦敦郡规划》,从交通、住房及市郊化等方面为伦敦的重建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政策建议,意在( )
A.应对日益严重的战争危机
B.解决工业时代的大城市病
C.扩大基建规模以刺激内需
D.改变自由放任政策的积弊
解析:从开发“卫星新城”、疏散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市郊化发展等信息,可知这些政策建议针对的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而出现的“城市病”:产业聚集带来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此时没有战争危机,排除;C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是提出建议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环境等问题,排除。
9.如下图所示,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从B阶段到D阶段只用了不到50年。其原因是(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B.处于动荡不安时期
C.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D.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比重上升
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促进了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C项正确;西方国家的城市化与世界政治格局无关,排除A项;西方国家在二战后处于稳定发展时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产业结构,排除D项。
10.(2023·重庆沙坪坝)如表所示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流行新的城市用语。城市流行用语的变化反映出( )
时间 新的城市用语
1872年 租界、洋房、礼拜、女王、啤酒、香水、电表
1893年 电气灯、电报、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
1906年 领事、公司、洋务局、制造局、招商局、师范学堂、银行
A.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B.近代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C.物质生活取得巨大进步
D.中西方文明对抗与融合
解析:依据材料“1872年租界、洋房、礼拜、女王、啤酒、香水、电表”“1893年电气灯、电报、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等信息,结合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城市流行用语反映出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A项正确;“深入人心”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不能得出物质生活状况,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未涉及对抗,排除D项。
11.据学者研究,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如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化( )
英国总人口与城市总人口(万人)
年代 全国总人口 城市总人口 城市人口所占比例
1520年 240 12.5 5.25%
1600年 411 33.5(伦敦22万人) 8.25%(伦敦占5%)
A.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
B.受制于城市人口的缓慢增长
C.政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
D.催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表格中1600年英国城市总人口33.5万人中伦敦占22万,城市人口所占比例8.25%中伦敦占5%,伦敦作为英国政治中心,无论在城市总人口还是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中,都体现了其作为政治中心的优势,即这一时期的城市化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伦敦作为政治中心,城市化速度明显要快些,无法得出受制于城市人口的缓慢增长,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这一时期伦敦作为英国政治中心未摆脱其优先发展的藩篱,没有体现政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没有催生自由主义经济思想,D项错误。
12.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口的非农化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洋务企业的兴办造成了一定的人口非农化转移,一部分农民变成了工厂工人。由此可知,洋务运动( )
A.保证了社会人员的有序流动
B.利于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
C.促使小农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D.打破了城乡人口结构均衡
解析:根据“洋务企业的兴办造成了一定的人口非农化转移,一部分农民变成了工厂工人”可得出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促使部分农业人口转向工业,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B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C项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打破均衡的说法太夸大了,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比例 5.25 8.25 13.50 17.00 21.00 27.50 52.00
材料二 英国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体现为以牺牲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代价,农业增长率低,反过来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英国的城市化是在一种没有准备、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于诸多社会变革,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是被动的参与者。而企业家们全神贯注于生产、追逐利润,却忽视了人们生存与生活最基本的要求。这种放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病”。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嘉汉《统筹城乡背景下
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研究——以全国统筹
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化在18世纪后期实现“起飞”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1)圈地运动导致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业革命是城市化的深刻根源;民主制度建立,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
(2)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各种疾病流行。
解析:(1)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从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和政府政策等角度分析。
(2)问题:依据材料二“英国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体现为以牺牲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代价”“而企业家们全神贯注于生产、追逐利润,却忽视了人们生存与生活最基本的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
14.某学习小组以“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为课题展开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1—1839年英国农村地区的死亡率约为18.2‰,而城市则高达26.2‰,尤其是新兴的工业城镇死亡率更高。1831—1841年间,伯明翰每千人的死亡率从14.6上升到27.2,曼彻斯特从30.2上升为33.8。
——摘编自赵秀荣《19世纪英国公共
卫生发展与国家权力》
材料二 1832年,曼彻斯特棉纺织家詹姆斯·菲利普·凯出版了《曼彻斯特棉纺织厂工人阶级的道德和身体状况》一书,认为劳工阶层集中居住的这些贫民窟则成为疾病流行的中心。很多工厂的空间里充满灰尘、湿热与有毒气体。
——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英国
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材料三 英国查德威克被认为是“公共卫生观念之父”和英国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1843年发表了《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认为环境卫生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事关全社会每一个人。从1844年开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向社会宣传倡导公共卫生的观念,并且成立了一些机构,如促进清洁协会、城市卫生健康协会等群众卫生组织。1848年,议会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同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卫生机构——中央卫生署。1875年,英国议会通过《公共卫生法》,标志着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开始建立。政府在各城市建立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并拆除贫民窟建筑,改善工人住房。政府对公共卫生的管理逐渐放弃自由放任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干预,这对20世纪以后英国实施福利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英国
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1)围绕课题,研究材料一,可得出什么结论?并指出其运用的研究方法。
(2)材料二是从什么视角进行课题研究的?
(3)依据材料三,归纳推动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的因素。
(4)通过本课题研究,谈谈你的收获。
答案:(1)结论:工业革命后,城市死亡率高于农村,工业城镇死亡率更高,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是社会的迫切需要。
方法:案例法、对比法。
(2)视角:从劳工阶层生存环境的角度研究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3)因素:有识之士的呼吁;政府主导(立法);卫生观念提高;城市管理的完善等。
(4)收获: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民生健康(经济发展与民生协调发展);公共卫生发展的重要性;课题研究须选择恰当的方法和视角。(任意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