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导
第8课必备知识
1、春秋至唐朝儒学的发展历程?
2、魏晋玄学盛行的背景、内容?(拓展5)
4、魏晋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原因?佛教、道教发展历程?反佛斗争?
5、儒学复兴运动的背景、内容、作用?(拓展6)
6、列举魏晋至隋唐: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科技的成就?
7、魏晋至隋唐文艺成就辉煌的原因?
8、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表现?
9、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特点?
10、隋唐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文化)?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导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
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可分三个阶段:
一、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图一)
二、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图二)
三、元朝的统一(图三)
本时期突出特点:
1、多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2、民族融合加强;
3、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新变化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新变化。
导
北宋
南宋
北宋建立(定都东京即开封)
南宋建立(定都临安)
南宋灭亡
960—1127
1127—1279
王安石变法
1069年
1127年
960年
1279年
宋初集权
第9课必备知识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2、宋初集权的措施?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3、北宋的统治危机表现在哪两方面?北宋在北部和西北部边防面临的威胁。北宋如何应对的?
4、北宋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
5、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6、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目的、内容?
7、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8、北宋的灭亡时间、事件和南宋的都城?岳飞抗金和绍兴和议的相关史实?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权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评
1、原因: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分散机构权力
(3)抑制武将势力
问题:
1.藩镇割据威胁中央
2.君弱臣强威胁皇权
3.武将专权
措施
(1)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中央禁军
②削实权:派文官任知州,设通判制约知州;
设路级“四监司”监控各州。
③制钱谷:设转运司管理地方财政,将地方赋税上缴中央。
一、防弊之政——宋初集权的加强
评
禁军、厢军、乡兵
措施之一: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安抚使司(帅司)
转运使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文官)
通 判
知县(或县令)
四监司
地方最高行政单位,不设统一的行政长官,四监司分别掌管。
负责军政、民政
负责财政
判定刑狱
管理平常事物、农田水利
互不统属,下辖州府县,直属中央
相互制约
评
评价:
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官僚机构庞大—“冗官”“冗费”
相互牵制——行政效率低下
地方穷困虚弱,缺乏自主性
(1)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地位和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特点: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权。
★【活动设计1】创新设计P52视角1,根据史料二指出,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关系如何?这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
财政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唐:三省六部
尚书省
中书门下(政事堂)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行政
枢密使(执政)
枢密副使(执政)
军政
三司
枢密院
三司使
宋:二府三司
台谏
御史中丞
知谏院
监察
(台谏合一)
御前会议
殿前司
侍卫马军司
侍卫步军司
三衙
更戍法
禁军定期换驻
调兵权
统兵权
统调分离
特点:增设机构,分化事权,崇文抑武。
作用: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相互牵制,降低行政效率
机构臃肿,增加财政支出
军队战斗力减弱,民族战争屡败
(2)措施之二---宋初加强皇权
评
(1)崇文抑武,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2)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评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之三:
——抑制武将势力
宋太祖有言:“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政治。”北宋政治家、书法家蔡襄感叹:“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 宋哲宗 宋微宗 宋钦宗
武职出身正职(人) 3 6 6 7 0 0 0 0 0
文职出身正职(人) 2 1 6 22 5 7 5 10 5
思考1:结合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P50“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回答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特点:①分化事权;
②强干弱枝;
③文官政治。
分地方之权以加强中央集权;
分中央之权以强化皇权.
利:①强化了中央集权,预防内乱;
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弊:①制度僵化(因循保守),权力分割过细,行
政效率低下;
②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三冗、两积”)
评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影响:
1、军事:边防压力
二、北宋的统治危机——军事、财政
五代时期,辽占燕云十六州,威胁中原。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史称“澶渊之盟”。“岁币”, 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1044年,双方不断交兵后,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评
北宋与辽、西夏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以钱财换和平”——见【拓展2】
冗官
冗兵
冗费
2、北宋财政危机
评
养兵、养官和对辽、西夏的战败赔款;
北宋财政危机原因:
募兵政策,军队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
政府机构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导致官僚队伍膨胀;
二、北宋的统治危机——军事、财政
积贫:三冗即积贫,冗官冗兵为因,冗费为果
改革势在必行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2、时间: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了北宋中期三冗两积的社会危机;
②庆历新政提供经验教训
1069年,宋神宗在位期间;
5、主要内容:
富国:(目的: 官府调控经济,开辟财源)
①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②官府从事商业经营。(市易法)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保甲法)
希望恢复 “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6、影响:
①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财政收入;②强兵效果并不明显,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4、目的:
富国强兵
评
7、失败原因:
①新法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用人不当)
②变法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
③变法力度过大,牵涉范围过广,推行操之过急。(P55学思之窗)
3、基本原则:
加强国家管控
★【活动设计2】创新设计P53视角2,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理财思想的特点及基本原则,简评王安石理财思想?
特点:政府干预经济,实行官营专卖政策;重视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开源和节流并重。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经济、军事和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简评: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财思想理念超前,善于创新,为后世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政府垄断经营,与民争利,压抑了社会经济活力,加剧了社会矛盾。
_____年,金攻灭北宋,史称“_________”。康王赵构称帝,后定都 ,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1127
靖康之变
四、南宋的偏安
“岳家军”抗金
1141年绍兴和议:
割地、称臣、
缴纳“岁贡 ”
宋金南北对峙
评
临安
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四、南宋偏安
南宋初年抗金的典型代表:岳飞抗金。
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1141年,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
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评
思考2:宋一度拥有百万军队,但在对外战争中频吃败仗,结合课本第一目和第二目分析原因有哪些?
原因:
①枢密院与“三衙”分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②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③实行募兵政策,军队多而不精,素质低下;
南宋马远《山径春行图》
“马一角”
夏圭《松溪泛艇图》
“夏半边”
四、南宋的偏安
评
判断以下三幅绘画的时间(北宋、南宋)?
南宋偏安对文学艺术产生了什么影响?
北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
2、
3、
北宋
宋初集权的背景、措施、影响
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表现及应对措施
王安石变法
南宋:
南宋偏安
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议、展
固
第9课必备知识
1、北宋、南宋的统治时间?
2、宋初集权的背景、措施、影响?
3、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表现及应对措施?
4、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基本原则、目的、内容、影响?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课堂小结】
北宋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控制地方
分散机构权力
抑制武将势力
巩固统一,强化集权
效率低下,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
达到富国目的,增加收入
没有从根本解决积贫积弱
靖康之变
南宋偏安江南
固
1、宋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的措施?
2、宋初为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和地方各采取的措施?
3、宋初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采取的措施?
4、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特点及影响
6、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基本原则、目的、内容?影响?
7、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5、北宋的统治危机表现在哪两方面?
北宋在北部和西北部边防面临的威胁?北宋如何应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