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把握作者的立足点、观察角度,欣赏枯水季壶口瀑布的独特之美。
2. 揣摩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理解《壶口瀑布》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揣摩品味语言,欣赏作者笔下枯水季瀑布的独特之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融情入景的巧妙手法及深邃的理性思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大家好,请问同学们在假期里头都去过哪些地方游玩呢?去过我们雄安新区最著名的“白洋淀”或者“郊野公园”吗?
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眼前有景道不得,不知何处来下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壶口瀑布》,看它能不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示。
二、欣赏风景之美
在课文第四段中有这样一句话“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瀑布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在这个浓缩的世界中都有哪些风景呢?
1. 分任务朗读课文,圈点批注
(男生读)黄河在这里由宽变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老师读)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女生读)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齐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瀑布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2. 学生分享交流壶口瀑布中的风景
预设:有各种形态的黄河水,有蜂窝杂陈般的石头,有七色的彩虹,有青灰的山,有蓝蓝的天......
三、品析表达之美
如此多姿多彩的风景,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种美感的呢。首先,我们看作者梁衡是怎样走近这个浓缩的世界以其独到的观察角度看到这些风景的呢?
(一)美在其独到的观察角度
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分析作者独到的观察角度(借助文中插图,画出作者的落脚点以及观察视角)
作者梁衡又是如何将这风景描写得美轮美奂的呢?
(二)美在其独特的描写方法
分组探讨描写之美,分享交流
预设:
1. 修辞之美(比喻、拟人、排比)。
2. 动静之美(冲去,跌下去.....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3. 反复之美(六次用跌,三次用碎)。
4. 声色之美(声:轰然、汩汩、交响乐;色:山青、天蓝、水黄、浪白)。
5. 层次之美(由大到小:大部分水、一小部分水、一点水)。
6. 过渡之美(突然、当然、尽管这样、还有、而这一切......)。
四、感受情感之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美丽的景色与优美的表达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一)默读第五段,思考作者脚下的石与情感抒发有何关系。
预设:
1. 壶口瀑布是水和石相互碰撞创造出的奇观。
2. 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将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3. 作者在上文中所陷入的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乐怨——人的各种情感。这正是因为石头对水的约束所造成的。
4. 以石衬水,展现了黄河水的真正力量,为下文的感情抒发做了铺垫。
(二)请同学们根据《黄河颂》诗歌内容,对《壶口瀑布》进行诗文变形。
(三)朗诵诗文变形,感受黄河精神的伟大
啊,黄河!
你博大宽厚,柔中有刚。
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遇强则抗;
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历经磨难,练就刚强。
你被山石所逼,
忽上忽下,
忽左忽右,
铸就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化为了我们精神的力量。
你的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闪现,
你的精神值得我们祖祖辈辈传颂歌唱。
五、课堂小结
这就是壶口瀑布,这就是梁衡先生笔下的壶口瀑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游记的三要素是——所至、所见和所感,所至是骨架,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是不是也学会了一些写作游记的方法呢?
六 、作业设计
请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我们身边的一处胜景,如郊野公园,白洋淀,请将作品发送到邮箱254810388@
七、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浓缩的世界
——所至(游踪)
所见:风景之美,表达之美
所感:情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