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教学目标
1. 阅读时能积极思考,尝试从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对问题进行初步筛选和整理。
2. 能初步借助问题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能初步体会提问对理解文本的积极意义并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初步借助问题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初步体会提问对理解文本的积极意义并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前交流:初次见面,每个人可以用一个问题来了解老师。
2.出示篇章页:我们先一起看看单元导读页的这句话——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谁来读读这句话?
3.师总结:我们想要有进步的话最关键的是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提问,本节课要学习的本领:从不同角度提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检查生字词
豆荚 豌豆 按照 僵硬 预感 的确 恐怕
揭晓 青苔 囚犯 窗框 水笕 曾经 洋溢
(1)认识青苔,看图识记词语。
(2)理解窗框,延申门框、相框。
(3)拓展水笕,联系生活识记。
2.预习反馈
交流预习单中针对课题所提出的问题。
3.概括课文内容
(1)找到五粒豌豆愿想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2)找到五粒豆最后结果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3)完成作业本第4题
三、精读课文,学习提问
1.出示课后题,阅读问题以及泡泡提示,明确提问的角度。
2.师明确:一、二两个问题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提出来的,而第三个问题是针对全文的内容提的。我们也可以学习从这两个角度提问。
3.围绕四个关键词,集中介绍针对全文提问的方法。
内容: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道理: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比较:我们学过《陶罐与铁罐》,有人提了一个针对全文的问题--“陶罐和铁罐,你喜欢谁?”这个问题就是对陶罐和铁罐进行比较。前面提到的“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也属于这类问题。
变化:为什么最后铁罐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 方法运用
(1)请你用以上方法,再次快速默读课文,尝试提出一两个针对全文的问题,把问题写在便利贴上。
(2)小组整合问题,删掉重复的问题。
(3)将所提的问题贴在相应的角度。
方式:小组代表到黑板上摆贴,将筛选后的问题贴在“内容”“道理”“比较”“变化”对应的位置。
[内容类问题枚举]
为什么妈妈把一粒豌豆说成了“一个小花园”?
为什么豌豆开花的那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归类原因:
这类问题根据文中的关键词句提问,或有助于体会人物的情感。
[道理类问题枚举]
为什么小女孩最后痊愈了?
为什么只有第五粒豌豆能生根、发芽、开花,其他几粒都不行呢?
归类原因:
这些问题有助于理解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揭示生活的道理。
[比较类问题枚举]
只有第五粒豌豆的结局才是最好的吗?
到底哪一粒豌豆飞得最远呢?
归类原因:
这些问题需要思考比较不同豌豆的选择和结局才能解答。
[变化类问题枚举]
为什么随着豌豆的生长,小女孩觉得好了一些?
为什么小女孩会发生这么明显的变化?
归类原因:
这类问题有助于了解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
1.自主交流,梳理方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吗?又能怎么解决问题呢?
2. 结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全文”和“部分”两个角度来提问。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在解答有价值的问题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反思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围绕“提问”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编排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这四篇题材不同的课文,且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本课中一个豆荚里同时蹦出来的五粒豆却拥有不同的命运,故事结尾温馨又富有深意,耐人寻味,给读者极大思考空间。课后第一题就明确指向读完课文后,写下自己的问题;课后第二题通过对学习伙伴“小组问题清单”的整理,发现提问可以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大胆进行,是将学生无意识地提问,转变有意识地提问。
在教学的过程中,先通过回顾预习单,让学生初步明白如何针对课题进行提问。再结合课后题的泡泡提示,引入针对全文提问和针对部分内容提问的概念,接着再具体地给学生四个关键词,结合已学过的旧知,传授给学生针对全文提问的几个角度。然后,让学生阅读全文尽可能多提问,在阅读中催生问题,反过来在提问中催化阅读的深入。
当然,这针对全文的四个提问角度,还存在互相包含、分类标准不明晰的问题,却能拓展学生提问的思路。这一部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