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5 22:58:43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历史科段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2024年春,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开展。如图是其中的部分展出文物。由此可见( )
①龙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 ②龙的形象始终代表中国古代皇权
③龙文化的载体多样广泛 ④龙的形象逐步成为中华文明象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从石器时代的玉龙,一直发展到清代的宫廷金漆雕龙纹宝座,这一历程体现了龙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①正确;龙的形象只有在封建社会代表着皇权,石器时代并未有皇帝,②错误;根据图片信息可知,龙文化的载体有玉、青铜器、瓷器、漆器,从而可以看出是多样广泛的,③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进程中,龙的形象逐步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史墨在筮占实践中推究人事变化规律,提出“火胜金”“水胜火”之论;战国时期的邹衍以五德(金木水火土)相胜之说解释王朝更替;战国时期儒家思孟学派将“五行”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内容。这些思想( )
A. 传承了“敬德保民”为政理念 B. 反映了思想分化的社会现实
C. 彰显了对自然和人文关系的探索 D.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据题意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将五行学说与人事变化规律、王朝兴替融合研究,甚至赋予其伦理道德的内容,这就对自然和人文关系进行了探索,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内容与五行学说有关,不能体现“敬德保民”的为政理念和思想分化的社会现实,排除AB项;这些思想是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无法体现,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 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华文化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辉煌,并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 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C. 普及中华文化智慧 D. 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宋(中国)。据本题材料“中华文化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辉煌,并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发展,D项正确;“辐射其他国家文化”只是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不全面,排除A项;“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只体现了外来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B项;“普及”表述过于绝对,材料说的是文明间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4. 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场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
A. 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B. 强化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C 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冲击 D. 促进了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在茶马交易地点设置茶马机构,元朝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司制度,设置驿站,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主导和管理茶马交易,A项正确;对茶马交易的管理不能体现政府对边疆地区垂直管理的强化,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基本经济政策,茶马交易活动主要在西南地区进行,对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冲击,排除C项;材料体现政府主导和管理西南地区茶马交易,没有强调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5. 现存的绝大多数祠堂类建筑都是明清两代建成的,其分布特征被人戏称为“南方祠堂遍地,北方所剩无几”。乾隆时,有大臣上奏称,造祠之风“闽中、江西、湖南”尤盛。明清时期的祠堂建设( )
A. 证明了宗法制度的存续 B. 可研究农村的经济形态
C. 深刻改变基层治理模式 D. 受到了建筑材料的束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祠堂类建筑的修建与维护,需要大量物质和金钱的持续投入。往往需要一个家族数代人保持繁盛,祠堂的宏观地域分布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南北土地流转频度的差别,南方丘陵地区的灌溉难以如同平原旱作农业那般可以靠单门独户解决,聚族而居是必然的,B项正确;祠堂建设能够体现一定的宗法观念,但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排除A项;祠堂作为农村宗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对基层治理有一定的影响,但建设祠堂的行为并不能深刻地改变基层治理模式,排除C项;虽然南北地区的主要建材有所不同,但北方亦有大量明清时期乃至更早以前的建筑得以保留,这说明建材并非影响祠堂分布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6. 19世纪后期,晚清政府通过承认华侨国民身份、引导华侨回国投资、设置领事馆保护与管理侨民、运用外交手段保护华工权益、发展海外华文教育、筹建海外总商会等举措,推动由禁侨、轻侨向重侨、护侨的政策转变。这一变化( )
A. 表明奴隶贸易规模空前 B. 提升了侨民的国家认同感
C. 标志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D. 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世纪后期的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19世纪后期,晚清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由禁侨、轻侨向重侨、护侨政策转变,从而提升了侨民的国家认同感,B项正确;侨民不是奴隶贸易,排除A项;材料反映晚晴政府对待侨民政策的变化,但不能得出晚晴政府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C项;材料反映晚晴政府重侨、护侨的各种举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因此不仅仅是中华文化方面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7. 历史地图反映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一定的事态空间分布情况。它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环境及其空间联系提供了鲜明的概念。下列地图中箭头线路所示意的是( )
A. 抗战时期工业和高校内迁 B. 国民大革命的北伐进军方向
C. 解放战争时国民政府的败退 D. 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发生顺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地图中的箭头渐次指向西南的重庆和昆明等,符合抗战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和北方高校的内迁路线情况,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的北伐是由南向北,与地图不符,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自南京败退至广州临时办公,后至重庆、成都,最终至台北,排除C项;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从1949至1952年底,不存在自北向南的发生顺序,排除D项。故选A项。
8. 下列文字节选自1986年12月国务院颁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及简介》。与之相匹配的名城是( )
·尧封彭祖于此,称大彭氏国,春秋有彭城邑,战国时为宋都,项羽亦曾在此建都……自古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文物古迹有汉代戏马台遗址、兴化寺、大士岩、淮海战役烈士陵园,还有汉墓多处,出土有汉画像石、兵马俑、银缕玉衣等。
A. 武汉 B. 淮安 C. 徐州 D. 安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材料中“春秋有彭城邑”“战国时为宋都”“淮海战役烈士陵园”以及结合所学可以得知徐州古名“彭城”,C项正确;武汉与“淮海战役烈士陵园”项矛盾,据所学可知,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排除A项;淮安古称淮阴等,没有彭城称谓,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安阳古代有很多称谓,殷、邺城等,但是没有彭城这种称谓,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下表中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汉谟拉比法典》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法典的正文共282条 《汉谟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巴比伦封建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B 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创作于12世纪,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 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C [美]伯恩斯、拉尔夫著《世界文明史》第3卷说到:“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 美洲当时文化发展水平居于世界首位
D 《高丽史》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等,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历史;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古代朝鲜和日本吸收中华文化,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朝鲜和日本。根据所学可知,《高丽史》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日本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这些说明古代朝鲜和日本吸收了中华文化,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D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巴比伦奴隶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而非封建社会,排除A项;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反映的是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不能说明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较高的文化,无法判定美洲当时文化发展水平居于世界首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如图是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 线路①主要通过“沙漠之舟”骆驼转运东方的香料
B. 线路②也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西迁的必由之路
C. 线路③加强了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
D. 线路④的开通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的世界。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古代丝绸之路有中国西北与中亚连通的东西方道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可知,线路③是西南丝绸之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斓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线路,加强了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C项正确;线路①是草原丝绸之路,是匈奴、突厥等游牧西迁的必由之地,排除A项;线路②是中国西北与中亚的通道,通过骆驼转运商品,排除B项;线路④是海上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排除D项。故选C项。
11. 15世纪末,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博物馆的建立( )
A. 源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B. 推动了启蒙运动不断深入
C. 反映了科学革命迅猛发展 D. 折射出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17-18世纪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欧洲国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主要和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从世界各地带回陈列品有关,D项正确;博物馆的建立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才是博物馆建立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博物馆建立与启蒙运动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博物馆展现科学革命成果,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的现代化过程中,“泛西方化”是指西方文化内部资本主义的实现与资本主义的批判这对基本矛盾通过“海洋途径”(在一些非西方国家衍生出一种畸形殖民资本主义形态)和“大陆途径”(使另一些非西方国家从封建制度和殖民体制下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垒。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美苏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 B. 世界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俄确立 D. 世界各民族的独立冲击了西方文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整个非西方世界,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其现代化历程都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度过的,B项正确;“美苏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属于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社会主义在中俄确立只是西方文明衍生的体制之一,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独立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3. 根据联合国的资料,2005年世界移民的总数达到1.91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与此同时,移民接纳国对吸引技术移民更加重视,共有30个国家推出了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的政策。这可用于说明( )
A. 联合国主导人才的有序流动 B.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C. 移民文化认同感的普遍增强 D. 国际性移民策略的创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5年。据题意可知,移民吸纳国通过推出政策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向本国移民,体现了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对高端技术的重视,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内容无法说明联合国主导,排除A项;移民吸纳国是通过制定政策吸纳高端技术人才,而非通过文化认同,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
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14. 藻井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顶棚特有的一种装饰形式。早期多以藻纹作为装饰,“井者,束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隋代纹饰吸收了波斯图案花纹,《唐会要》中提到“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棋藻井”。明清时期造型多上圆下方,合乎古代宇宙观。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古代藻井装饰的发展( )
A. 遵循了较为严格的等级礼制 B. 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的穹顶式建筑风格
C. 反映了古代大一统宇宙观念 D. 体现了中国文化包容性和时代性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明清时期造型多上圆下方,合乎古代宇宙观。”“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棋藻井”“隋代纹饰吸收了波斯图案花纹”可知,明清时期的藻井融合了传统文化和外来风格,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包容性和时代性特点,D项为最佳选项;仅从题中所涉及的“《唐会要》中提到‘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棋藻井’”,确实无法判断古代藻井装饰的发展遵循了较为严格的等级礼制,但可以肯定的是唐代的藻井装饰体现了封建等级观念,A项次佳;根据材料“隋代纹饰吸收了波斯图案花纹”可知,古代藻井装饰的发展吸收波斯的文化,B项错在“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排除;根据材料“明清时期造型多上圆下方,合乎古代宇宙观。”无法判断古代藻井装饰的发展反映了古代大一统宇宙观念,可以确定在明清时期藻井装饰造型反映了古代大一统宇宙观念,C项有一定的道理。故答案为A项(1分);B项(0分);C项(1分);D项(3分)。
15.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下半叶是大西洋奴隶贸易最兴盛的时期。奴隶成为非洲可供输出的单一货物,欧洲许多国家蜂拥而至,把非洲西岸地区变成了他们掳掠、买卖、贩运黑人奴隶的竞争场所,众多的奴隶专卖公司应运而生。这一时期奴隶贸易兴盛主要是由于( )
A. 交通工具大变革 B. 奴隶专卖公司的建立
C. 高额利润的刺激 D. 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类题目,时空是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下半叶的非洲。根据材料“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下半叶是大西洋奴隶贸易最兴盛的时期。……把非洲西岸地区变成了他们掳掠、买卖、贩运黑人奴隶的竞争场所,众多的奴隶专卖公司应运而生。”可知,欧洲国家将非洲西岸地区变为其贩卖黑奴的竞争场所,主要是美洲种植园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从非洲大量贩运黑奴到美洲的种植园中,D项正确;交通工具大变革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与17世纪的时间并不符合,排除A项;奴隶贸易的发展催生了奴隶专卖公司的建立,因果关系倒置,排除B项;“高额利润的刺激”并不是奴隶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5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示意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3-6世纪我国民族迁徙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和世界近代相关知识,围绕“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1)特点:少数民族从游牧区迁往汉族农耕区(从边疆迁往内地)迁徙的少数民族数量众多;少数民族迁徙后在北方广泛分布(在迁徙中各民族彼此混居)迁徙过程与建立政权相结合(迁徙至汉族政权都城附近)北方汉族人民大量南迁。
原因:游牧民族的扩张;汉族农耕区物质、文明较富饶发达;各民族间交融加强;北方自然环境的变化: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稳(南方自然条件适宜农业生产)汉族政权颁行有利于少数民族内迁的政策;东晋政权制定政策吸引北民南迁。
(2)示例: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融。
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法、汉制,在姓氏、制度、习俗等各方面向汉族学习;而此时期少数民族的饮食如烙饼、服饰如胡服、制度如均田制等也为汉族所接受。近代以来,欧亚非大量人口移入美洲,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文化交融。欧洲白人、非洲黑人带去了他们的宗教、语言等,与当地土著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新的美洲文化;美洲的食物如土豆、玉米、辣椒等传到旧大陆,深刻改变了旧大陆的饮食文化。综上,人口大迁徙过程中各族群杂处相融,不同族群相互学习与影响,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3—6世纪(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少数民族从游牧区迁往汉族农耕区(从边疆迁往内地)迁徙的少数民族数量众多;少数民族迁徙后在北方广泛分布(在迁徙中各民族彼此混居)迁徙过程与建立政权相结合(迁徙至汉族政权都城附近)北方汉族人民大量南迁等角度说明。
原因:根据材料“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游牧民族的扩张;汉族农耕区物质、文明较富饶发达;各民族间交融加强;北方自然环境的变化: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稳(南方自然条件适宜农业生产)汉族政权颁行有利于少数民族内迁的政策;东晋政权制定政策吸引北民南迁等角度进行说明。
【小问2详解】
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中国古代和世界近代。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首先,明确论题,根据材料设问,围绕“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提炼论题为: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融。
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融”,结合所学知识,从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新航路开辟后人口的迁徙以及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如: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法、汉制,在姓氏、制度、习俗等各方面向汉族学习;而此时期少数民族的饮食如烙饼、服饰如胡服、制度如均田制等也为汉族所接受。近代以来,欧亚非大量人口移入美洲,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文化交融。欧洲白人、非洲黑人带去了他们的宗教、语言等,与当地土著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新的美洲文化;美洲的食物如土豆、玉米、辣椒等传到旧大陆,深刻改变了旧大陆的饮食文化。
最后,总结升华,再次说明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人口大迁徙过程中各族群杂处相融,不同族群相互学习与影响,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7. 蒙古自13世纪初崛起之后,先后发动三次西征,对中国,对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世界的征服者成吉思汗,他是征服寰宇的战士和世界舞台上敏捷的骑兵,用威严之足登上时运的马镫,用权力之手击打傲慢的君主。她的钢矛上的火花像风一样,把世界上的歹徒从国土上消灭。”
——施都丁《波斯文〈史集·成吉思汗序言〉译注》,魏曙光译
(注:《史集》是14世纪成吉思汗后裔统治的伊利汗国宰相施都丁主编的世界通史著作)
材料二 “那暴君啊,人家都称他为王中之王,就是成吉思汗呀,就是他逞着豪强,把个雄伟的亚洲变成了一片坟墓……这个专灭人之国,杀人之君的凶汉”
——摘自伏尔泰《中国孤儿(全译本)》,范希衡译
(注:《中国孤儿》是1755年伏尔泰改编自元代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的作品,在法国演出后取得了巨大反响)
材料三 蒙古人对贸易的重视在世界历史上的贡献也不应该被忽视。蒙古人不仅鼓励和推动贸易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地扶植新产品和新商品……在蒙古人提供的保护之下,商品变得更加便宜,也更加充足……蒙古人在欧亚大陆上的商人及其他旅人的休息之处建起了大量旅店,也设置了巡逻兵,在丝绸之路上维持治安。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安全性降低,成本提高,导致一些欧洲人开始寻找新的商路。其中之一便是热那亚航海家哥伦布。
——摘编自【美】梅天穆《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二者展现的成吉思汗形象有何不同?
(2)相比材料二、材料三中的西方学术界对蒙古征服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1)材料一中成吉思汗的形象是世界的征服者;材料二中成吉思汗的形象是暴君。
(2)变化:由认为成吉思汗是暴君到认可蒙古西征对贸易的贡献。
原因:蒙古人自身对贸易的重视;欧洲能够获得更多更便宜的商品;西方学术界对蒙古西征研究的深入。
【解析】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世界的征服者成吉思汗,他是征服寰字的展示和世界舞台上敏捷的骑兵,用威严之足登上时运的马镫,用权力之手击打傲慢的君主”可知成吉思汗的形象是世界的征服者:根据材料二“那暴君啊,人家都称他为王中之王,就是成吉思汗呀”可知成吉思汗的形象是暴君。
(2)本题第一小问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二“那暴君啊,人家都称他为王中之王,就是成吉思汗呀”和材料三“蒙古人对贸易的重视在世界历史上的贡献也不应该被忽视。蒙古人不仅鼓励和推动贸易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地扶植新产品和新商品”可知变化是由认为成吉思汗是暴君到认可蒙古西征对贸易的贡献。原因:根据材料“蒙古人对贸易的重视在世界历史上的贡献也不应该被忽视。”可知原因是蒙古人自身对贸易的重视;根据材料“在蒙古人提供的保护之下,商品变得更加便宜,也更加充足”可知原因是欧洲能够获得更多更便宜的商品;从史学研究角度分析原因是西方学术界对蒙古西征研究的深入。
18. 咖啡与咖啡馆
材料一 咖啡传播简表
时间 咖啡的传播
— 咖啡起源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
6—8世纪 咖啡传入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禁止喝酒,于是咖啡迅速成为阿拉伯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
15—16世纪 奥斯曼帝国强势崛起并不断向巴尔干半岛以及中欧地区进军,咖啡也随之传播到欧洲。被一些宗教人士视为“魔鬼饮料”的咖啡得到教皇克雷芒八世的喜爱和推崇,咖啡从此顺利在欧洲得到推广。
1607年 咖啡被引入北美。
1652年 第一家英国咖啡馆诞生,开启了咖啡饮用的风潮。
1690年 荷兰成为第一个咖啡栽种和出口的国家,主要栽种地位于锡兰和爪哇。
1730年 英国人把咖啡树移植到牙买加、古巴和中美洲,西班牙人把咖啡树移植到哥伦比亚。
18世纪 印度咖啡源源不断地销往欧洲,后来荷兰和法国在拉丁美洲殖民地先后种植咖啡,并逐渐向拉美赤道附近地区发展。
1773年 波士顿爆发“茶叶事件”,当地人由喝茶转向喝咖啡,咖啡成为北美普遍的饮料。
材料二 17世纪的英国咖啡馆成为了人们聚会的首选场所,咖啡的支持者宣称咖啡是“文明的象征”,可以使英国“成为一个自由而清醒的国家”。咖啡馆中对王室批评指责的言论引发了保皇派的强烈不满,他们将咖啡馆看作是阴谋的策源地与异端分子的避难所。除了贵族等上层人士之外,包括商人、律师在内的大量中等阶层也是咖啡馆的常客,甚至小手工业者和贫民都流连其中。人们经常在咖啡馆中开展各项业务,商业买卖和金融活动便是其中最常见的一项,伦敦第一家咖啡馆就设在离皇家交易所不远的小巷中。咖啡馆同时为顾客提供报纸、手稿、书籍、小册子等各式各样的读物,不仅组织书籍和艺术品展览会和拍卖会,还创造“好奇心橱窗”,吸引有识之士参与咖啡馆里的各种讨论。在这里,文学领域的话语自由得到了充分体现,咖啡馆被英国民众形象地称作是“一便士大学”。
(1)阅读材料一、概括表中所列咖啡传播所涉及的时代与社会的相关主题。
(2)结合上述材料和时代背景,阐释咖啡馆对近代英国社会的历史影响。
【答案】(1)古代文明的冲突与交融;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近代殖民扩张与文明交流;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的发展;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的丰富
(2)17世纪英国政局动荡并爆发革命,在克伦威尔执政、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以及光荣革命等一系列事件中,咖啡馆逐渐成为公众活动及舆论形成的重要场所。民众在咖啡馆中交谈、阅读、讨论传播了民主平等理念,间接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发展。
随着英国在国内外贸易和殖民地的扩张,参与到商品交易和金融投机中的人数不断增多,商业人群对信息的需求增加,咖啡馆成为商业消息交流场所,对英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在文艺复兴、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下,咖啡馆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在信息交流、思想传播、文化普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咖啡馆反映了英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向近代化的演进需求,对英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变产生了积极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和近代世界。根据“咖啡起源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咖啡传入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禁止喝酒,于是咖啡迅速成为阿拉伯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可知体现了古代文明的冲突与交融;根据“奥斯曼帝国强势崛起并不断向巴尔干半岛以及中欧地区进军,咖啡也随之传播到欧洲”得出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根据“咖啡被引入北美”得出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根据“荷兰成为第一个咖啡栽种和出口的国家,主要栽种地位于锡兰和爪哇”、“英国人把咖啡树移植到牙买加、古巴和中美洲,西班牙人把咖啡树移植到哥伦比亚”得出近代殖民扩张与文明交流;根据“度咖啡源源不断地销往欧洲,后来荷兰和法国在拉丁美洲殖民地先后种植咖啡,并逐渐向拉美赤道附近地区发展”得出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的发展;根据“第一家英国咖啡馆诞生,开启了咖啡饮用的风潮”、“当地人由喝茶转向喝咖啡,咖啡成为北美普遍的饮料”得出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的丰富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英国。咖啡馆对近代英国社会的历史影响根据“17世纪的英国咖啡馆成为了人们聚会的首选场所”、“他们将咖啡馆看作是阴谋的策源地与异端分子的避难所。除了贵族等上层人士之外,包括商人、律师在内的大量中等阶层也是咖啡馆的常客,甚至小手工业者和贫民都流连其中”可知,17世纪英国政局动荡并爆发革命,在克伦威尔执政、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以及光荣革命等一系列事件中,咖啡馆逐渐成为公众活动及舆论形成的重要场所。民众在咖啡馆中交谈、阅读、讨论传播了民主平等理念,间接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发展。根据“人们经常在咖啡馆中开展各项业务,商业买卖和金融活动便是其中最常见的一项,伦敦第一家咖啡馆就设在离皇家交易所不远的小巷中”可知,随着英国在国内外贸易和殖民地的扩张,参与到商品交易和金融投机中的人数不断增多,商业人群对信息的需求增加,咖啡馆成为商业消息交流场所,对英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根据“咖啡馆同时为顾客提供报纸、手稿、书籍、小册子等各式各样的读物,不仅组织书籍和艺术品展览会和拍卖会,还创造‘好奇心橱窗’,吸引有识之士参与咖啡馆里的各种讨论”可知在文艺复兴、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下,咖啡馆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在信息交流、思想传播、文化普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所以,咖啡馆反映了英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向近代化的演进需求,对英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变产生了积极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初,美国教会掀起向海外传教的热潮,很多传教士在自己传教地区建立教会学校,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教育。美国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既然上帝选择了美国,美国就有向世界传播自身文明的天赋使命,用美国的民主自由去改造世界。在拉丁美洲诸多国家里,教育的控制权都属于国家。传教士组建美国学校之初,所有教师都由传教士担任,以培养出更多教徒。学习课程都照搬美国本土。二战前后,美国政府开始重视美国学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课程内容也从单一的语言课程、神学课程、美国本土课程扩大到了拉美国家历史、地理、公民学等。在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英语虽然不是教学语言,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拉美的美国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日渐增多,相互了解的需求增多,双语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本质都围绕着扩大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而展开。对拉美国家的人才培养和文化渗透,被包装在“慷慨”的教育援助中。曾任国防部长助理的罗伯特·布卢姆认为:“为了有效地执行我们的国家政策,对有关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为了使我们的政策有效,这种环境也是我们必须加以影响的要素之一。”
——摘编自王金兰《二战后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及特点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前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背景:历史渊源与传教士的影响;文化交流与价值观传播;为了抵制德国和日本的宣传活动,保护美国的文化利益,并促进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传播。
(2)特点:传教与教育相结合;通过教育进行文化渗透;利用教育抵制纳粹宣传。
影响:通过教育和文化宣传活动来抵制纳粹宣传,传播美国文化价值观,维护全球霸权;有助于美国了解拉美国家的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至二战前。背景:依据材料“19世纪初,美国教会掀起向海外传教的热潮,很多传教士在自己传教地区建立教会学校,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教育”可知,历史渊源与传教士的影响;依据材料“美国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既然上帝选择了美国,美国就有向世界传播自身文明的天赋使命,用美国的民主自由去改造世界”可知,文化交流与价值观传播;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信息可知,二战前,美国在拉美开办学校的目的之一是服务其全球战略,通过文化宣传活动来抵制纳粹在拉美的宣传活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至二战前。特点:依据材料“很多传教士在自己传教地区建立教会学校,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教育”可知,传教与教育相结合;依据材料“对拉美国家的人才培养和文化渗透,被包装在“慷慨”的教育援助中”可知,通过教育进行文化渗透;依据材料“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本质都围绕着扩大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而展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用教育抵制纳粹宣传。影响:依据材料“。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本质都围绕着扩大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而展开。对拉美国家的人才培养和文化渗透,被包装在“慷慨”的教育援助中”可知,通过教育和文化宣传活动来抵制纳粹宣传,传播美国文化价值观,维护全球霸权;依据材料“传教士组建美国学校之初,所有教师都由传教士担任,以培养出更多教徒。学习课程都照搬美国本土”可知,有助于美国了解拉美国家的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历史科段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2024年春,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开展。如图是其中的部分展出文物。由此可见( )
①龙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 ②龙的形象始终代表中国古代皇权
③龙文化的载体多样广泛 ④龙的形象逐步成为中华文明象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史墨在筮占实践中推究人事变化规律,提出“火胜金”“水胜火”之论;战国时期的邹衍以五德(金木水火土)相胜之说解释王朝更替;战国时期儒家思孟学派将“五行”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内容。这些思想( )
A. 传承了“敬德保民”的为政理念 B. 反映了思想分化的社会现实
C. 彰显了对自然和人文关系探索 D.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3. 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华文化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辉煌,并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 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C. 普及中华文化智慧 D. 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4. 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场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
A. 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B. 强化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C. 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冲击 D. 促进了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5. 现存的绝大多数祠堂类建筑都是明清两代建成的,其分布特征被人戏称为“南方祠堂遍地,北方所剩无几”。乾隆时,有大臣上奏称,造祠之风“闽中、江西、湖南”尤盛。明清时期的祠堂建设( )
A. 证明了宗法制度存续 B. 可研究农村的经济形态
C. 深刻改变基层治理模式 D. 受到了建筑材料的束缚
6. 19世纪后期,晚清政府通过承认华侨国民身份、引导华侨回国投资、设置领事馆保护与管理侨民、运用外交手段保护华工权益、发展海外华文教育、筹建海外总商会等举措,推动由禁侨、轻侨向重侨、护侨的政策转变。这一变化( )
A. 表明奴隶贸易规模空前 B. 提升了侨民的国家认同感
C. 标志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D. 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7. 历史地图反映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一定的事态空间分布情况。它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环境及其空间联系提供了鲜明的概念。下列地图中箭头线路所示意的是( )
A. 抗战时期工业和高校的内迁 B. 国民大革命的北伐进军方向
C. 解放战争时国民政府的败退 D. 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发生顺序
8. 下列文字节选自1986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及简介》。与之相匹配的名城是( )
·尧封彭祖于此,称大彭氏国,春秋有彭城邑,战国时为宋都,项羽亦曾在此建都……自古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文物古迹有汉代戏马台遗址、兴化寺、大士岩、淮海战役烈士陵园,还有汉墓多处,出土有汉画像石、兵马俑、银缕玉衣等
A. 武汉 B. 淮安 C. 徐州 D. 安阳
9. 下表中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汉谟拉比法典》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法典的正文共282条 《汉谟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巴比伦封建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B 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创作于12世纪,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 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C [美]伯恩斯、拉尔夫著《世界文明史》第3卷说到:“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 美洲当时文化发展水平居于世界首位
D 《高丽史》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等,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历史;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古代朝鲜和日本吸收中华文化,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A A B. B C. C D. D
10. 如图是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 线路①主要通过“沙漠之舟”骆驼转运东方的香料
B. 线路②也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西迁的必由之路
C. 线路③加强了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
D. 线路④的开通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
11. 15世纪末,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博物馆的建立( )
A. 源于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B. 推动了启蒙运动不断深入
C. 反映了科学革命迅猛发展 D. 折射出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12. 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的现代化过程中,“泛西方化”是指西方文化内部资本主义的实现与资本主义的批判这对基本矛盾通过“海洋途径”(在一些非西方国家衍生出一种畸形殖民资本主义形态)和“大陆途径”(使另一些非西方国家从封建制度和殖民体制下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垒。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美苏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 B. 世界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俄确立 D. 世界各民族的独立冲击了西方文明
13. 根据联合国的资料,2005年世界移民的总数达到1.91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与此同时,移民接纳国对吸引技术移民更加重视,共有30个国家推出了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的政策。这可用于说明( )
A. 联合国主导人才的有序流动 B.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C. 移民文化认同感的普遍增强 D. 国际性移民策略的创新
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14. 藻井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顶棚特有的一种装饰形式。早期多以藻纹作为装饰,“井者,束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隋代纹饰吸收了波斯图案花纹,《唐会要》中提到“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棋藻井”。明清时期造型多上圆下方,合乎古代宇宙观。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古代藻井装饰的发展( )
A. 遵循了较为严格的等级礼制 B. 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的穹顶式建筑风格
C. 反映了古代大一统宇宙观念 D. 体现了中国文化包容性和时代性特点
15.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下半叶是大西洋奴隶贸易最兴盛的时期。奴隶成为非洲可供输出的单一货物,欧洲许多国家蜂拥而至,把非洲西岸地区变成了他们掳掠、买卖、贩运黑人奴隶的竞争场所,众多的奴隶专卖公司应运而生。这一时期奴隶贸易兴盛主要是由于( )
A. 交通工具大变革 B. 奴隶专卖公司的建立
C. 高额利润的刺激 D. 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5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示意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3-6世纪我国民族迁徙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和世界近代相关知识,围绕“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7. 蒙古自13世纪初崛起之后,先后发动三次西征,对中国,对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世界的征服者成吉思汗,他是征服寰宇的战士和世界舞台上敏捷的骑兵,用威严之足登上时运的马镫,用权力之手击打傲慢的君主。她的钢矛上的火花像风一样,把世界上的歹徒从国土上消灭。”
——施都丁《波斯文〈史集·成吉思汗序言〉译注》,魏曙光译
(注:《史集》是14世纪成吉思汗后裔统治的伊利汗国宰相施都丁主编的世界通史著作)
材料二 “那暴君啊,人家都称他为王中之王,就是成吉思汗呀,就是他逞着豪强,把个雄伟的亚洲变成了一片坟墓……这个专灭人之国,杀人之君的凶汉”
——摘自伏尔泰《中国孤儿(全译本)》,范希衡译
(注:《中国孤儿》是1755年伏尔泰改编自元代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的作品,在法国演出后取得了巨大反响)
材料三 蒙古人对贸易的重视在世界历史上的贡献也不应该被忽视。蒙古人不仅鼓励和推动贸易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地扶植新产品和新商品……在蒙古人提供的保护之下,商品变得更加便宜,也更加充足……蒙古人在欧亚大陆上的商人及其他旅人的休息之处建起了大量旅店,也设置了巡逻兵,在丝绸之路上维持治安。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安全性降低,成本提高,导致一些欧洲人开始寻找新的商路。其中之一便是热那亚航海家哥伦布。
——摘编自【美】梅天穆《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二者展现的成吉思汗形象有何不同?
(2)相比材料二、材料三中的西方学术界对蒙古征服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8. 咖啡与咖啡馆
材料一 咖啡传播简表
时间 咖啡的传播
— 咖啡起源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
6—8世纪 咖啡传入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禁止喝酒,于是咖啡迅速成为阿拉伯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
15—16世纪 奥斯曼帝国强势崛起并不断向巴尔干半岛以及中欧地区进军,咖啡也随之传播到欧洲。被一些宗教人士视为“魔鬼饮料”的咖啡得到教皇克雷芒八世的喜爱和推崇,咖啡从此顺利在欧洲得到推广。
1607年 咖啡被引入北美。
1652年 第一家英国咖啡馆诞生,开启了咖啡饮用的风潮。
1690年 荷兰成为第一个咖啡栽种和出口的国家,主要栽种地位于锡兰和爪哇。
1730年 英国人把咖啡树移植到牙买加、古巴和中美洲,西班牙人把咖啡树移植到哥伦比亚。
18世纪 印度咖啡源源不断地销往欧洲,后来荷兰和法国在拉丁美洲殖民地先后种植咖啡,并逐渐向拉美赤道附近地区发展。
1773年 波士顿爆发“茶叶事件”,当地人由喝茶转向喝咖啡,咖啡成为北美普遍的饮料。
材料二 17世纪的英国咖啡馆成为了人们聚会的首选场所,咖啡的支持者宣称咖啡是“文明的象征”,可以使英国“成为一个自由而清醒的国家”。咖啡馆中对王室批评指责的言论引发了保皇派的强烈不满,他们将咖啡馆看作是阴谋的策源地与异端分子的避难所。除了贵族等上层人士之外,包括商人、律师在内的大量中等阶层也是咖啡馆的常客,甚至小手工业者和贫民都流连其中。人们经常在咖啡馆中开展各项业务,商业买卖和金融活动便是其中最常见的一项,伦敦第一家咖啡馆就设在离皇家交易所不远的小巷中。咖啡馆同时为顾客提供报纸、手稿、书籍、小册子等各式各样的读物,不仅组织书籍和艺术品展览会和拍卖会,还创造“好奇心橱窗”,吸引有识之士参与咖啡馆里的各种讨论。在这里,文学领域的话语自由得到了充分体现,咖啡馆被英国民众形象地称作是“一便士大学”。
(1)阅读材料一、概括表中所列咖啡传播所涉及的时代与社会的相关主题。
(2)结合上述材料和时代背景,阐释咖啡馆对近代英国社会的历史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初,美国教会掀起向海外传教的热潮,很多传教士在自己传教地区建立教会学校,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教育。美国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既然上帝选择了美国,美国就有向世界传播自身文明的天赋使命,用美国的民主自由去改造世界。在拉丁美洲诸多国家里,教育的控制权都属于国家。传教士组建美国学校之初,所有教师都由传教士担任,以培养出更多教徒。学习课程都照搬美国本土。二战前后,美国政府开始重视美国学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课程内容也从单一的语言课程、神学课程、美国本土课程扩大到了拉美国家历史、地理、公民学等。在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英语虽然不是教学语言,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拉美的美国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日渐增多,相互了解的需求增多,双语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本质都围绕着扩大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而展开。对拉美国家的人才培养和文化渗透,被包装在“慷慨”的教育援助中。曾任国防部长助理的罗伯特·布卢姆认为:“为了有效地执行我们的国家政策,对有关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为了使我们的政策有效,这种环境也是我们必须加以影响的要素之一。”
——摘编自王金兰《二战后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及特点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前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