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
A. 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 B. 体现了民族隔阂的消除
C. 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D. 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原文化与周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吸收融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春秋时 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 为“华夏”,华夏认同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排除A项;当时中原地区和周边戎狄蛮夷之间的差异和隔阂仍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只能直接体现文化融合,不能看出民众希望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下表是近代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的一些言论,这些言论( )
言论 出处
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彼使我变,利为彼得;我自欲变,权为我操 王韬《答强弱论》
A. 完全突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B. 体现了传统文化和西学结合
C. 顺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潮流 D. 揭开了近代学习西方的序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早期(中国)。根据表格中近代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的言论可知,早期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主动变革,挽救民族危机,这些主张顺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潮流,C项正确;早期维新派并没有完全突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A项;这些主张没有体现和西学的结合,只是提出向西方学习,排除B项;魏源林则徐等人揭开了近代学习西方的序幕,排除D项。故选C项。
3. 19世纪后期,晚清政府通过承认华侨国民身份、引导华侨回国投资、设置领事馆保护与管理侨民、运用外交手段保护华工权益、发展海外华文教育、筹建海外总商会等举措,推动由禁侨、轻侨向重侨、护侨的政策转变。这一变化( )
A. 表明奴隶贸易规模空前 B. 提升了侨民的国家认同感
C. 标志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D. 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世纪后期的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19世纪后期,晚清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由禁侨、轻侨向重侨、护侨政策转变,从而提升了侨民的国家认同感,B项正确;侨民不是奴隶贸易,排除A项;材料反映晚晴政府对待侨民政策的变化,但不能得出晚晴政府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C项;材料反映晚晴政府重侨、护侨的各种举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因此不仅仅是中华文化方面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4. 《汉谟拉比法典》第117、118、119条铭文的译文如下:117:倘负有债务之公民,交出其妻、其子或其女以抵银,或交出以充债务服役,则他们当在债主家服役三年,第四年应恢复其自由。118:倘他交出以充债务服役的是奴隶或女奴,则塔木卡(商人)可以不待期限终止,而出卖之,不得要求收回。119:倘负有债务之公民,交出曾为之生过子女之女奴以抵银,则女奴之主人可以还塔木卡(商人)以所付之银,而将女奴收回。上述条文表明,该法典( )
A. 旨在保护债务奴隶制 B. 重点保障奴隶主利益
C. 注重维护私有财产权 D. 内容详实且系统完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据材料“倘负有债务之公民,交出其妻、其子或其女以抵银,或交出以充债务服役,则他们当在债主家服役三年,第四年应恢复其自由”“倘负有债务之公民,交出曾为之生过子女之女奴以抵银,则女奴之主人可以还塔木卡(商人)以所付之银,而将女奴收回”可知,同样面对债务,债务人交出自己的妻子、子女抵债后,妻子、子女服役后可以恢复自由,但如果债务人交出的是奴隶或者女奴,则不限制终止,而且可以将奴隶或女奴出售,与男性公民的关系亲疏将会直接影响债主或塔木卡的处置方式,反映了奴隶和自由人在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体现了保护奴隶主的利益,B项正确;据材料“第四年应恢复其自由”可知,这一条款很明显不利于维护债务奴隶制,排除A项;此三条条文的内容反映的是与男性公民的关系亲疏将会直接影响债主或塔木卡的处置方式,并未聚焦私有财产问题,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三条铭文,不能说明《汉谟拉比法典》系统完备,排除D项。故选B项。
5. 黏土在古代两河流域广泛用于修建城市、制作陶罐,还可用于书写文字。约公元前3100-公元前3000年的一块黏土板(图)上记载了啤酒和政府机构的诞生。这说明( )
A.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特质 B. 苏美尔出现众多城市国家
C. 文字是传承文明的主要形式 D. 古代文明发展具有相似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明产生时期(两河流域)。据材料“黏土在古代两河流域广泛用于修建城市、制作陶罐,还可用于书写文字”及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存在大量的黏土,而黏土又在两河流域文明中广泛应用到城市修建、日常生活用品制造和书写文字上,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特点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古代两河流域又城市修建和政府机构诞生,但据材料不能得知出现了“众多城市国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黏土用于文字书写,不能得知文字是传承文明中的“主要形式”,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没有涉及其他文明,不能得知古代文明发展的相似性,排除D项。故选A项。
6. 古埃及有自己的象形文字系统,完善的政治体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其统治者称为法老。古埃及人建造了巨大的金字塔、神庙、方尖碑,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数学和医学也成就巨大。由此可见,古埃及( )
A. 重视文明的传承 B. 建筑艺术深受宗教影响
C. 文明具有独特性 D. 君主统治影响文化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自己的象形文字系统,完善的政治体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创造了独特的文明,有着一套完整的文字系统、政治体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有着旷古悠久而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埃及文明被传承或者从哪里继承,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涉及了建筑,还有历法、数学等成就,建筑只是材料中的部分信息,不能以偏概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古埃及君主统治如何影响了本国文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7. 在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4—前30年)时期的亚历山大城,希腊希帕库斯吸收了巴比伦天文学家基德那斯的251个太阴月等于269个近点月的说法,找到了可以测定日月大小和距离的方法;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总结、吸收了古埃及几何学知识;希腊阿基米德借鉴巴比伦的圆周率值3计算出的圆周率值在3.141和3.142之间。这些科学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 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 B. 古希腊民主传统的继承
C. 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 D. 王朝君主们的大力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希腊希帕库斯吸收了巴比伦天文学家基德那斯的251个太阴月等于269个近点月的说法”“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总结、吸收了古埃及几何学知识”等信息可知,希腊希帕库斯吸收了巴比伦天文学家的说法,希腊欧几里得总结、吸收了古埃及几何学知识,说明希腊科学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希腊科学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与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希腊科学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与古希腊民主传统的继承无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希腊科学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没有体现王朝君主们的大力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
8. 印欧人的迁徙历时数千年,开始之时,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 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 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 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D. 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由材料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奴隶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印欧人后裔建立的大帝国更是掀起了洲际的文明交流潮流(如“希腊化”),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C项正确;不能简单地将印欧人的文明视为游牧文明,其中迁入东南欧和南亚的印欧人基本上都接受了农耕生产方式,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印欧人的迁徙只是间接促进了奴隶制的扩展,并没有促成奴隶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9. 公元4世纪,由拜占庭输入中国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玛瑙等,查士丁尼一世派遣往中国的僧侣将养蚕丝织技术传入拜占庭,拜占庭的民间幻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技艺相结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杂技艺术,拜占庭的宗教景教于唐朝时传入中国。这些可用以说明( )
A. 景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B. 欧亚大陆农耕文明区域开始连接
C. 不同地区的文明交流互鉴情况 D. 拜占庭与唐朝存在领土接壤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查士丁尼一世派遣往中国的僧侣将养蚕丝织技术传入拜占庭,拜占庭的民间幻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技艺相结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杂技艺术,拜占庭的宗教景教于唐朝时传入中国”可知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魏晋时期至唐朝,拜占庭帝国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及互相借鉴,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总体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唐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崛起,使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强盛时,东部疆域到达西亚,没有与唐朝的领土接壤,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0世纪以前,基辅罗斯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木结构。10世纪末,由希腊和罗斯的建筑师共同建造了石砌教堂,之后陆续建造了多个同名的圣索菲娅大教堂,它们的基本结构与东欧传统教堂类似,都由三个侧廊、四道间墙和一个穹顶组成。这说明基辅罗斯( )
A. 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强化 B. 教权与王权的二元并立
C. 是东西文明交往的桥梁 D. 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世纪末(俄罗斯)。根据材料“由希腊和罗斯的建筑师共同建造了石砌教堂,之后陆续建造了多个同名的圣索菲娅大教堂,它们的基本结构与东欧传统教堂类似”及所学可知,俄罗斯在接受基督教前,基辅罗斯教堂由希腊工匠建造,之后建造新的圆锥顶、柱状的圣索菲亚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和艺术的结晶),这说明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皇帝,采取了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在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竞争共存,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明交往的桥梁,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如表反映了印度数字发明和传播的概况,材料表明( )
笈多帝国时期 古代印度婆罗谜字体十位数字符号确立起来,印度数字首先被印度周邻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汲取。
大约公元五世纪 印度数字经由商人传至欧洲,但并未产生很大影响。
公元七世纪 随着阿拉伯势力崛起,印度数字始为西亚一些国家所接受。
七世纪末、八世纪初 一些阿拉伯学者逐渐采用并修改补充印度婆罗谜字体十位数字,后来这种阿拉伯人修改的印度数字又经由他们之手传入欧洲。
公元十二世纪 欧洲许多地区开始比较普遍地学习和运用印度数字。
A. 经济繁荣促进科技创新 B. 古代印度文明领先于世界
C. 文明传承助推社会转型 D. 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印度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对其进行修改(又称阿拉伯数字),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因此,材料表明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印度数字发明和传播的概况,未体现经济繁荣促进科技创新,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对不同古文明进行对比,不能体现古代印度文明“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表明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未涉及社会转型,排除C项。故选D项。
12. 被奉为日本“文化之神”的菅原道真曾提出“和魂汉才”即以日本精神为主体,让中国汉代以来的智慧为己用。明治维新之后,开启了思想转变的序幕,将“和魂汉才”变成“和魂洋才”即在保留本国传统文化同时,应用西方现代技术,吸纳西方文化社会制度,促进日本的进一步发展,走上了强国之路。该材料的启示是( )
A. 文明开化促进了日本的强盛 B. 洋才优于汉才是日本转变的根源
C. 应该在变革中坚守文化自信 D. 只有学习西方文化才是强国之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根据材料可知,明治维新前日本思想是“和魂汉才”,明治维新后,日本坚持“和魂洋才”,两个时期都保持以本国文化为主体,并最终走向强国之路,说明在变革中应坚持文化自信,C项正确;明治维新前日本思想是“和魂汉才”,也在推动了日本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并无前后比较,不同时期学习不同文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排除B项;只有学习西方文化才是强国之道,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3-15世纪,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先后被十字军和奥斯曼土耳其人两次攻破。在此期间,许多拜占庭的工匠西行避难,他们给西欧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和思想。这一现象( )
A. 有利于西欧的社会转型 B. 推动专制制度走向瓦解
C. 促进了庄园经济的解体 D. 打破了教会的精神枷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15世纪(欧洲)。根据材料“许多拜占庭的工匠西行避难,他们给西欧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和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许多拜占庭的工匠到了欧洲,给西欧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和思想,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有利于西欧的社会转型,A项正确;启蒙运动推动专制制度走向瓦解,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层面,与经济关系不大,排除C项;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的精神枷锁,排除D项。故选A项。
14. 有学者指出,现代拉美文明是一种多元混合的文明,具有和谐性与不平等并存、开放性与依附性并存、多元文明与不平衡性并存的“悖论”。这主要是由于( )
A. 新的美洲文化趋于形成 B. 近代殖民侵略及人口跨地域转移
C. 美洲人口及族群的变动 D. 拉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拉美。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欧洲列强的殖民入侵及人口跨地域转移,印第安文明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它原有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经历了欧洲文明、非洲文明与印第安文明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之后,拉美形成了一种新的混合文明结构,B项正确;题意强调的是现代拉美文明的形成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美洲人口及族群的变动主要受近代殖民的影响,不属于导致材料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现代拉美文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近代殖民侵略及人口跨地域转移,与拉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有学者指出:“数百万人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迁徙是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的现象。现在居住在西半球的10亿人中有80%是公元1500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相应的人口比例只有5%。”这反映出( )
A. 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B. 殖民扩张重塑了世界格局
C. 美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 D. 移民文化呈现出多元特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洲现住人口80%是移民后裔,美洲本土居民占比较低,故能看出美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移民问题,与劳动力流动不相符,排除A项;“重塑”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移民,但不能看出文化多元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6. 18世纪,英国上流社会普遍使用中式风格的艺术品来装饰饮茶的环境,以求契合茶这种东方饮品中蕴藏的异国情调。英国茶空间的布置反映出( )
A. 跨太平洋贸易扩大 B. 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C 大众消费水平提高 D. 商品流动推进文化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英国)。据材料可知,英国普遍使用中式风格的艺术品来装饰饮茶的环境,以求契合茶这种东方饮品中蕴藏的异国情调,说明茶在英国的普及,带动与其相关的茶文化的传播,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茶文化的传播,而非贸易扩大,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茶文化对英国的影响,没有体现相互借鉴,排除B项;茶文化的传播,无法判定消费水平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7. 拿破仑统治时期,颁布法典保护私有财产,允许反对革命的贵族回国,并归还了一部分他们被剥夺的土地。同时限制言论自由,定期审查出版物,利用宣传的力量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拿破仑的措施( )
A. 激发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 B. 违背了人人平等的革命精神
C. 体现了旧贵族阶层的利益 D. 致力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据材料“允许反对革命的贵族回国,并归还了一部分他们被剥夺的土地”“定期审查出版物,利用宣传的力量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可知,拿破仑的这些措施有利于稳定社会舆论,减少反对势力,进而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项正确;拿破仑战争中对其他国家的侵略激发了欧洲国家的民族意识,各国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保护私有财产并不违背革命精神,排除B项;拿破仑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归还被贵族被剥夺的土地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非代表旧贵族阶层的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
18. 下列文字节选自普希金在不同时期有关拿破仑的评价。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出处 内容
1814年《皇村回忆》 “一个靠诡计和鲁莽上台的皇帝”“马上燃起新战争的可怕烽烟”“人间的灾星出现了”
1821年《拿破仑》 “伟大的人物明星”“不朽的光却在闪烁”“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是他放逐生涯的遗赠”
A 拿破仑战争从非正义战争到正义战争
B.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双重性影响
C. 时代背景决定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D. 普希金深受“十二月党人”起义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近代(欧洲)。拿破仑战争一方面将法国革命成果向征服地区传播,受到了各地先驱者的欢迎;但另一方面也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了各民族人民的反抗。普希金的评价就体现了这一悖论,B项正确;拿破仑战争后期的战争(特别是侵犯俄国)主要是不正义的,排除A项;时代背景会影响人们的历史评价,但无法决定,排除C项;当时俄国政府是保守的、反动的,一些贵族青年还在1825发动过“十二月党人”起义,普希金的观点发表于1821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9. 自1895年起,“文明”取代“暴力”成为法国殖民扩张的基石。法国人于贝尔·利奥泰在北非继续实践了这个理念,在摩洛哥推行有限同化政策,承诺尊重当地文化。但实际这种人为的、外力保证的秩序一方面造成整个社会对传统的迷信和崇拜;另一方面,这种强加的传统假定当地的文化劣势,刺激了当地人对欧洲文明的激烈排斥。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文明”取代“暴力”改变了殖民侵略的实质
B. 文化侵略使被侵略民族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C. 文化侵略极大推动欧洲文明向亚非拉地区传输
D. 文化侵略的优越性迫使军事镇压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一方面造成整个社会对传统的迷信和崇拜;另一方面,这种强加的传统假定当地的文化劣势,刺激了当地人对欧洲文明的激烈排斥”可知,不同文化的碰撞带来新的文化现象,即文化侵略使被侵略民族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B项正确;尽管“文明”取代了“暴力”作为法国殖民扩张的基石,但这并不意味着殖民侵略的实质发生了改变。殖民主义的本质在于对外来领土和资源的控制和剥削,这一点并没有因为“文明”的介入而有所改变,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到欧洲文明向非洲地区传输,没有涉及到亚洲和拉丁美洲,排除C项;文化侵略和军事镇压往往是并行的手段,这一时期军事镇压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B项。
20. 下表列举了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起源及含义。综合表中信息可知,现代拉丁美洲( )
国名 秘鲁 墨西哥 阿根廷 哥伦比亚 玻利维亚
起源 印第安语 印第安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含义 玉米之仓 太阳神 白银 哥伦布之国 玻利瓦尔之国
A 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 多种文化同时并存
C. 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D. 殖民色彩日益浓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拉丁美洲)。据表格信息可知,现代拉美国家名称有的源于印第安语,有的源于西班牙语,其含义或是传统印第安人盛行的物产、神灵,或是殖民国家追求的价值、英雄人物,或是拉美国家的民族英雄等,可见这些现象表明多种文化同时并存,B项正确;拉美独立战争前,各国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从而引发了拉美独立运动,而不是出现在独立后的现代拉美国家,排除A项;表中的“白银”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观念,与农业经济发达不符,排除C项;尽管表中信息存在着殖民主义色彩的影响,但独立后的现代拉美国家应是去殖民化,而不是殖民色彩的日益浓厚,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茶是作为一种神奇的“药用饮品”进入英国社会的。到1650年,饮茶风气开始传到英国咖啡馆。中国茶在英国立足后,1660年开始进入茶文化的本土化发展轨道。真正把喝茶习惯带到英国的是查理二世的妻子凯瑟琳王后。这位出身于葡萄牙的公主尤其爱好中国的功夫茶,认为饮茶不仅能提神,还能保持苗条身材,她的陪嫁就包括中国的红茶和精美茶具。王后的饮茶嗜好必然引起贵族们争相效仿,对茶文化推广起到表率作用。从1689年开始,英国直接从中国购买茶叶,是世界上茶叶进口和人均消费最多的国家。茶叶在进入英伦岛屿200年后开始流行于普通家庭,饮茶之风席卷整个英国。欧洲殖民者又将饮茶习俗传入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殖民地。到19世纪,中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
——摘编自赵淑萍、邵小红《中茶西渐——西方文化里的茶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茶在英国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茶广泛传播的影响。
【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茶叶的药用和保健等功效;本土茶文化的发展;王室贵族的引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导致社会经济的进步、生活方式的变化、茶叶价格的下降。
(2)影响: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影响深远;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中国茶在英国流行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信息“中国茶是作为一种神奇的药用饮品进入英国社会的”“认为饮茶不仅能提神,还能保持苗条身材”,得出茶叶的药用和保健等功效;根据“1660年开始进入茶文化的本土化发展轨道”,得出本土茶文化的发展;根据“王后的饮茶嗜好必然引起贵族们争相效仿,对茶文化推广起到表率作用”,得出王室贵族的引领;根据“英国直接从中国购买茶叶,是世界上茶叶进口和人均消费最多的国家”得出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导致社会经济的进步、生活方式的变化、茶叶价格的下降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英国)。中国茶广泛传播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茶叶大量进入欧洲市场,这使得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据材料“这位出身于葡萄牙的公主尤其爱好中国的功夫茶”及所学知识可知,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影响深远;据材料“欧洲殖民者又将饮茶习俗传入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殖民地。到19世纪,中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可知,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西方对待文明冲突的观念差异,决定了中西方文明的不同历史走向。西方文明史上虽然有过古希腊文明的一度兴盛和罗马帝国时代的短暂统一、但政治分裂、族群分治、宗教与世俗对抗成为历史常态。地理扩张伴随着文明中断,族群冲突无法弥合,政治共同体仅限于局部,宗教与世俗相互排斥,体现了西方文明“分”的逻辑。而中华文明作为传承数千年且从未断流的唯一文明形态,因其内在统一性而体现出“合”的逻辑。因秉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中华文明不仅塑造了“天下一家”的国家共同体,而且形成了“华夷无外”的民族共同体、“大一统”的政治共同体、“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
——摘编自刘志刚《从中西方文明差异看中华文明的内在统一性》
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文明”这一主题,任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大一统”政治理念与传统维系了中华义明的长久不衰。
阐述:中华民族的“大一统”传统强调“九州共贯”的文明秩序观和国家治理观。在秦统一六国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大一统”政治格局初步形成。虽然秦朝存续十余年即分崩离析,但很快被下一个“大一统”政治体——汉朝所取代。汉承秦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淡化“夷夏之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央集权、郡县治理、编户齐民成为两汉王朝政治体系的鲜明特征。秦汉帝国形成后两千多年间,中华文明始终维持着“大一统”的超稳定结构体,因政治统一、民族融合、文化认同而形成的结构性认同,不仅化解了国家分裂、文明断裂的危机,而且为后续王朝奠定了统一基础。其间虽有过魏晋南北、五代十国等短暂的政治分裂,但“大一统”王朝始终是历史主流,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融合趋势也未曾衰减。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大一统”政治理念与传统,铸就了中华文明统一的疆域版图、和平稳定的民族关系,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而中华文明作为传承数千年且从未断流唯一文明形态,因其内在统一性而体现出‘合’的逻辑。因秉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中华文明不仅塑造了‘天下一家’的国家共同体,而且形成了‘华夷无外’的民族共同体、‘大一统’的政治共同体、‘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可拟定论题:“大一统”政治理念与传统维系了中华义明的长久不衰。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发展以及其后魏晋南北、五代十国等短暂政治分裂的统一等具体史实,详细探讨“大一统”政治理念与传统对中国历史演进的影响,突出“大一统”王朝始终是历史主流等等。最后,概括总结即可。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1)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是数量在增加,迁移的范围在扩大,而且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以来的中国。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根据“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 移往东南亚”得出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原因结合所学可从近代中国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时期西方对中国的封锁和中国改革开放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4. 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永恒的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张骞通西域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一些域外的物产,如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
——据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等
材料二: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文流。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
1990年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在全球化中,经济的迅发展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这些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解决。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并分别概括材料二中的两个历史时期世界广泛联系的原因。
【答案】(1)影响:新物种的传入,丰富物质生活;外来艺术丰富精神生活;佛教传入,影响中国文化。
(2)表现:物种的交流;人口流动;技术和文化传播;世界经济形成体系。原因:1500—1800年间: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1900年后:两极格局瓦解;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新交通和通讯方式。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影响:根据材料一“一些域外的物产,如葡萄、核桃等植物”“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可知,新物种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结合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知,外来艺术的传播,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佛教传入,影响了中国文化。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现代世界。表现:根据材料二“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结合世界经济走向体系化、制度化的史实可知,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包括物种的交流,人口的流动,技术和文化的传播,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等。原因:根据材料二“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结合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史实可知,1500—1800年间世界建立广泛联系的原因包括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黑奴贸易等;根据材料二“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结合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背景可知,1900年后世界建立广泛联系的原因包括两极格局瓦解,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新交通和通讯方式的推广与传播,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等。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
A. 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 B. 体现了民族隔阂的消除
C. 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D. 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2. 下表是近代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的一些言论,这些言论( )
言论 出处
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彼使我变,利为彼得;我自欲变,权为我操 王韬《答强弱论》
A. 完全突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B. 体现了传统文化和西学结合
C. 顺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潮流 D. 揭开了近代学习西方的序幕
3. 19世纪后期,晚清政府通过承认华侨国民身份、引导华侨回国投资、设置领事馆保护与管理侨民、运用外交手段保护华工权益、发展海外华文教育、筹建海外总商会等举措,推动由禁侨、轻侨向重侨、护侨的政策转变。这一变化( )
A. 表明奴隶贸易规模空前 B. 提升了侨民的国家认同感
C. 标志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D. 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4. 《汉谟拉比法典》第117、118、119条铭文的译文如下:117:倘负有债务之公民,交出其妻、其子或其女以抵银,或交出以充债务服役,则他们当在债主家服役三年,第四年应恢复其自由。118:倘他交出以充债务服役的是奴隶或女奴,则塔木卡(商人)可以不待期限终止,而出卖之,不得要求收回。119:倘负有债务之公民,交出曾为之生过子女之女奴以抵银,则女奴之主人可以还塔木卡(商人)以所付之银,而将女奴收回。上述条文表明,该法典( )
A. 旨在保护债务奴隶制 B. 重点保障奴隶主利益
C 注重维护私有财产权 D. 内容详实且系统完备
5. 黏土在古代两河流域广泛用于修建城市、制作陶罐,还可用于书写文字。约公元前3100-公元前3000年的一块黏土板(图)上记载了啤酒和政府机构的诞生。这说明( )
A.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特质 B. 苏美尔出现众多城市国家
C. 文字是传承文明的主要形式 D. 古代文明发展具有相似性
6. 古埃及有自己的象形文字系统,完善的政治体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其统治者称为法老。古埃及人建造了巨大的金字塔、神庙、方尖碑,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数学和医学也成就巨大。由此可见,古埃及( )
A. 重视文明的传承 B. 建筑艺术深受宗教影响
C. 文明具有独特性 D. 君主统治影响文化发展
7. 在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4—前30年)时期亚历山大城,希腊希帕库斯吸收了巴比伦天文学家基德那斯的251个太阴月等于269个近点月的说法,找到了可以测定日月大小和距离的方法;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总结、吸收了古埃及几何学知识;希腊阿基米德借鉴巴比伦的圆周率值3计算出的圆周率值在3.141和3.142之间。这些科学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 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 B. 古希腊民主传统的继承
C. 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 D. 王朝君主们的大力支持
8. 印欧人的迁徙历时数千年,开始之时,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 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 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 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D. 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
9. 公元4世纪,由拜占庭输入中国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玛瑙等,查士丁尼一世派遣往中国的僧侣将养蚕丝织技术传入拜占庭,拜占庭的民间幻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技艺相结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杂技艺术,拜占庭的宗教景教于唐朝时传入中国。这些可用以说明( )
A. 景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B. 欧亚大陆农耕文明区域开始连接
C. 不同地区的文明交流互鉴情况 D. 拜占庭与唐朝存在领土接壤关系
10. 10世纪以前,基辅罗斯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木结构。10世纪末,由希腊和罗斯的建筑师共同建造了石砌教堂,之后陆续建造了多个同名的圣索菲娅大教堂,它们的基本结构与东欧传统教堂类似,都由三个侧廊、四道间墙和一个穹顶组成。这说明基辅罗斯( )
A. 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强化 B. 教权与王权的二元并立
C. 是东西文明交往的桥梁 D. 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11. 如表反映了印度数字发明和传播的概况,材料表明( )
笈多帝国时期 古代印度婆罗谜字体十位数字符号确立起来,印度数字首先被印度周邻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汲取。
大约公元五世纪 印度数字经由商人传至欧洲,但并未产生很大影响。
公元七世纪 随着阿拉伯势力崛起,印度数字始为西亚一些国家所接受。
七世纪末、八世纪初 一些阿拉伯学者逐渐采用并修改补充印度婆罗谜字体十位数字,后来这种阿拉伯人修改印度数字又经由他们之手传入欧洲。
公元十二世纪 欧洲许多地区开始比较普遍地学习和运用印度数字。
A. 经济繁荣促进科技创新 B. 古代印度文明领先于世界
C. 文明传承助推社会转型 D. 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
12. 被奉为日本“文化之神”的菅原道真曾提出“和魂汉才”即以日本精神为主体,让中国汉代以来的智慧为己用。明治维新之后,开启了思想转变的序幕,将“和魂汉才”变成“和魂洋才”即在保留本国传统文化同时,应用西方现代技术,吸纳西方文化社会制度,促进日本的进一步发展,走上了强国之路。该材料的启示是( )
A. 文明开化促进了日本的强盛 B. 洋才优于汉才是日本转变的根源
C. 应该在变革中坚守文化自信 D. 只有学习西方文化才是强国之道
13. 13-15世纪,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先后被十字军和奥斯曼土耳其人两次攻破。在此期间,许多拜占庭的工匠西行避难,他们给西欧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和思想。这一现象( )
A. 有利于西欧的社会转型 B. 推动专制制度走向瓦解
C. 促进了庄园经济的解体 D. 打破了教会的精神枷锁
14. 有学者指出,现代拉美文明是一种多元混合的文明,具有和谐性与不平等并存、开放性与依附性并存、多元文明与不平衡性并存的“悖论”。这主要是由于( )
A. 新的美洲文化趋于形成 B. 近代殖民侵略及人口跨地域转移
C. 美洲人口及族群的变动 D. 拉美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15. 有学者指出:“数百万人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迁徙是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的现象。现在居住在西半球的10亿人中有80%是公元1500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相应的人口比例只有5%。”这反映出( )
A. 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B. 殖民扩张重塑了世界格局
C. 美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 D. 移民文化呈现出多元特征
16. 18世纪,英国上流社会普遍使用中式风格的艺术品来装饰饮茶的环境,以求契合茶这种东方饮品中蕴藏的异国情调。英国茶空间的布置反映出( )
A. 跨太平洋贸易扩大 B. 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C. 大众消费水平提高 D. 商品流动推进文化传播
17. 拿破仑统治时期,颁布法典保护私有财产,允许反对革命的贵族回国,并归还了一部分他们被剥夺的土地。同时限制言论自由,定期审查出版物,利用宣传的力量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拿破仑的措施( )
A. 激发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 B. 违背了人人平等的革命精神
C. 体现了旧贵族阶层的利益 D. 致力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18. 下列文字节选自普希金在不同时期有关拿破仑的评价。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出处 内容
1814年《皇村回忆》 “一个靠诡计和鲁莽上台的皇帝”“马上燃起新战争的可怕烽烟”“人间的灾星出现了”
1821年《拿破仑》 “伟大的人物明星”“不朽的光却在闪烁”“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是他放逐生涯的遗赠”
A. 拿破仑战争从非正义战争到正义战争
B.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双重性影响
C. 时代背景决定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D. 普希金深受“十二月党人”起义影响
19. 自1895年起,“文明”取代“暴力”成为法国殖民扩张的基石。法国人于贝尔·利奥泰在北非继续实践了这个理念,在摩洛哥推行有限同化政策,承诺尊重当地文化。但实际这种人为的、外力保证的秩序一方面造成整个社会对传统的迷信和崇拜;另一方面,这种强加的传统假定当地的文化劣势,刺激了当地人对欧洲文明的激烈排斥。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文明”取代“暴力”改变了殖民侵略的实质
B. 文化侵略使被侵略民族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C. 文化侵略极大推动欧洲文明向亚非拉地区传输
D. 文化侵略的优越性迫使军事镇压退出历史舞台
20. 下表列举了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起源及含义。综合表中信息可知,现代拉丁美洲( )
国名 秘鲁 墨西哥 阿根廷 哥伦比亚 玻利维亚
起源 印第安语 印第安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含义 玉米之仓 太阳神 白银 哥伦布之国 玻利瓦尔之国
A. 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 多种文化同时并存
C. 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D. 殖民色彩日益浓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茶是作为一种神奇的“药用饮品”进入英国社会的。到1650年,饮茶风气开始传到英国咖啡馆。中国茶在英国立足后,1660年开始进入茶文化的本土化发展轨道。真正把喝茶习惯带到英国的是查理二世的妻子凯瑟琳王后。这位出身于葡萄牙的公主尤其爱好中国的功夫茶,认为饮茶不仅能提神,还能保持苗条身材,她的陪嫁就包括中国的红茶和精美茶具。王后的饮茶嗜好必然引起贵族们争相效仿,对茶文化推广起到表率作用。从1689年开始,英国直接从中国购买茶叶,是世界上茶叶进口和人均消费最多的国家。茶叶在进入英伦岛屿200年后开始流行于普通家庭,饮茶之风席卷整个英国。欧洲殖民者又将饮茶习俗传入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殖民地。到19世纪,中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
——摘编自赵淑萍、邵小红《中茶西渐——西方文化里的茶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茶在英国流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茶广泛传播影响。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西方对待文明冲突的观念差异,决定了中西方文明的不同历史走向。西方文明史上虽然有过古希腊文明的一度兴盛和罗马帝国时代的短暂统一、但政治分裂、族群分治、宗教与世俗对抗成为历史常态。地理扩张伴随着文明中断,族群冲突无法弥合,政治共同体仅限于局部,宗教与世俗相互排斥,体现了西方文明“分”的逻辑。而中华文明作为传承数千年且从未断流的唯一文明形态,因其内在统一性而体现出“合”的逻辑。因秉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中华文明不仅塑造了“天下一家”的国家共同体,而且形成了“华夷无外”的民族共同体、“大一统”的政治共同体、“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
——摘编自刘志刚《从中西方文明差异看中华文明的内在统一性》
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文明”这一主题,任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24. 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永恒的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张骞通西域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一些域外的物产,如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
——据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等
材料二: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文流。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
1990年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在全球化中,经济的迅发展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这些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解决。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并分别概括材料二中的两个历史时期世界广泛联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