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游记的文体特点
1. 内容广泛。可写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也可写风土人情、社会生活。
2. 写法自由,风格多样。
3. 游踪、景观、观感三位一体。
学习目标
圈点批注,把握游记一般以作者“游踪”为线索的行文思路,即“所至”。
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棱角(léng) 骤然(zhòu) 虔诚(qián)
恭顺(gōng) 蠕动(rú) 凄凉(qī liáng)
懈怠(xiè dài) 敦实(dūn) 蜿蜒(wān yán)
消长(zhǎng) 衰竭(shuāi) 漫溢(màn yì)
演绎(yǎn yì)
安营扎寨: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风云变幻:比喻时局变化迅速难以预料。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历历在目:远方景物看得清清楚楚。
川流不息:指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比喻人做事随便,不放在心上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1976 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50 年》,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作者简介
“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
速读课文,圈点批注出摄制组的途径。
活动一:寻踪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结合游踪,完成下列表格。
所至 所见(景物及其特点) 所感(生理、心理两方面)
时间 地点
活动一:寻踪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所至 所见(景物及其特点) 所感(生理、心理两方面)
时间 地点 第 一 天 砾石堆上 威严的雪峰、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浩浩苍苍、奇美壮丽 敬畏、期待、赞叹——高山缺氧,身体状况欠佳,但愿不要影响我的心态
接近冰山 形态各异的冰山、庞大的冰塔林 惊叹——在冰河上摔跤骨折,凄凉痛苦、“我要死了”
置身冰窟 呼啸的风、纷纷扬扬的雪粒、光滑 难行的冰河、千姿百态的各种冰体、冰山上象征古老的裂纹与褶皱 慨叹大自然的永恒与伟力,充满对永恒壮美的各拉丹冬的赞美和热爱——忘却痛苦,在精神上获得满足
所至 所见(景物及其特点) 所感(生理、心理两方面)
时间 地点 第 二 天 砾石滩上 光滑难行的冰河,没有生命的痕迹 遗憾——似乎已经衰竭, 长眠于此
再到砾石堆上 坚冰之下的流水声 遐想长江,赞扬人类可贵的探索精神
活动小结
移步换景,视角多变。
“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而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看到的景物记述出来。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 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结合上下文,与同学交流。
活动二:观人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活动小结
侧面烘托,突出“所至”和“所见”。
融情于景,感受作者的乐观坚强。
画龙点睛,感受自然的苦难美与悲壮美。
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 朗读课文5-11段,试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赏析角度:词语运用,修辞书法,观景角度,句式特点等。
活动三:赏景
活动小结
贬词褒用,突出情感。
多种修辞,生动形象。
长短句式,错落有致。
根据所学,写一则游记。
要求: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穿插自己的感受,运用多种写景方法。
活动四:练笔
课堂小结
移步换景,有条有理
融情于景,真挚动人
画面展示,形象逼真
THANK YOU!
感谢聆听